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郎朗,热情,与皇帝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章凝

#1  郎朗,热情,与皇帝

朗朗,热情,与皇帝

章凝

一、

被誉为现代中国钢琴王子的朗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公众人物,赞誉者将其和20世纪世界顶尖钢琴大师相提并论,但基本上提不出事实依据支持此观点;贬低者对他不屑一顾,又总是将诟病的矛头指向其政治立场及演奏风格,诸如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不是真正以音乐为论据。朗朗作为一位闻名中外的现代钢琴演奏家,对他的相对客观公允的评价终究还是应该回到音乐本身上来,也就是去聆听(而不是观看)他的演奏。那么,朗朗的钢琴演奏水准究竟是处于哪一层次呢?

评判一位著名钢琴家的总体演奏水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一个小型的综合审美工程,一个音乐博士论文题目。就评判标准而言,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最好是具备较为宽广的演奏曲目,有能力驾驭许多作曲家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但更重要的评判标准却不是面,而是点和线。“线”为某作曲家,“点”为该作曲家的某作品,点与线构成演奏家的主攻领域,他/她必须建立起自己不同凡响的“势力范围”甚至“独立王国”,对至少一位多则几位大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具有超乎他人的理解演绎能力。简而言之就是:点线为必须,有面则更好。专比广更重要,这有些象体育比赛,奥运十项全能冠军永远比不上百米或跳高冠军。

再者,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评判一位钢琴家的演奏水准,必须将他/她与其他演奏家做比较对照,而不能孤芳自赏地以其作品本身作为对其作品的评判标准。参考对比的演奏版本自然是多多益善,涉猎得愈广,最后结论也就愈倾向于客观公正。我个人以为为了发现一个出类拔萃的演奏版本,鉴定者最少也需要参考对比10位著名演奏家的演绎,及在短期内集中聆听该曲起码50遍以上,如果做不到这些,得出的结论缺乏说服力,更不要说权威性。比如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终极奏鸣曲》(Op.111)版本,我试听了迄今所能够发现的上百个版本 --- 感谢现代网络,这在唱片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一是几乎没人有能力收集一曲所有唱片,二是许多优质演奏根本就没有唱片出版,两三年内聆听该曲几千遍。最后得出的鉴赏评判结果虽然仍旧不十分满意,但总算好过强差人意。即便这样,不时还担心会有漏网之鱼,产生遗珠之恨。寻求优质版的工作性质不无意义,但工作量巨大而繁重,尤其对于时间超过30分钟的大部头作品;至于工作过程,有时是乐此不疲的精神享受,有时却得忍受审美疲劳、劣质版本的身心折磨。要不怎么说这乃是一项艰巨的审美工程。

作为古典音乐发烧友和演奏版本鉴定爱好者,我对朗朗可以说是很不熟悉,只知道他的演奏面比较广,自古典到后浪漫的主要作曲家的重要钢琴作品几乎都有涉及。对于古典音乐中的重头戏之一的钢琴曲,我个人只对贝多芬的作品情有独钟,比较熟悉也做过一些钻研,而对于其他钢琴大家如莫扎特、舒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德彪西、拉赫马尼诺夫等,我的欣赏水准基本上还只停留在泛泛喜欢的程度。那么就请容许我对朗朗演奏的贝多芬谈些个人体会意见,以一个非专业音乐人士的身份:

(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5-11-27 17: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2  

”一位出类拔萃的钢琴演奏家,最好是具备较为宽广的演奏曲目,有能力驾驭许多作曲家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  

同样,一个出色的翻译要有能力驾驭许多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

“评判一位钢琴家的演奏水准,必须将他/她与其他演奏家做比较对照,而不能孤芳自赏地以其作品本身作为对其作品的评判标准。”

对的,这个只能评出他不同时期的水平发挥的优劣,不能评出这个演奏家的水平是否比其他人优或劣。

请问一下章兄,你们音乐界有自己评自己的吗? 我所知道我们翻译界有自我评价的,而且有人评出了自己是 “天下第一” 好搞笑。


2015-11-27 19: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3  

赞同评论方法。期待下文。


2015-11-27 19: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4  

二、

第一部检验作品: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Op.57)。贝多芬的32部钢琴奏鸣曲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每部作品皆可称为一个独特个体,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情感乐思,而同一奏鸣曲中的各个乐章所含意韵也是色彩迴异,尤其那几部相对更有分量的重中之重杰作,具有很高的表现演绎深度,对演奏者的音乐诠释能力是一个艰巨的考验。优秀演奏版本建筑于演奏家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作品的理解失之肤浅或错位,哪怕钢琴技巧再高,演奏失败亦为必然。

两个世纪以来就世界范围而言,能够弹好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的钢琴演奏家不是凤毛麟角,而是绝无一人。常常是你能弹好这一曲,不一定就能弹好另一曲;你能弹好一曲中的某乐章,不一定就能弹好其它乐章。当然这里所说的“好”乃是一个群体标准与个体观念的综合体,自有其统一客观性,但主观成分也不低,因此不无值得商榷之处。我想每一位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有着刻骨铭心体验,并且审美思维坚强独立的爱乐人,都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个体评判标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贝多芬32部钢琴奏鸣曲中,就技术难度和演绎深度而言,《热情奏鸣曲》应该位于前几位,超过大多数作品,但不及晚期的《降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Op.106)、《c小调第32钢琴奏鸣曲〈终极〉》(Op.111)等。三年来试听过约35个《热情》版本,几百上千遍,其中一些为盲听。根据感觉体验将它们粗粗分为几类:优、良、中、差、劣,其中优评版只有4个:Andsnes、Biss、Gilels、Pollini。Elly 版似乎不错,但录音质量较差,姑且不论。没有一位钢琴家做到了将全曲的三个乐章都弹奏得近乎完美,如能将两个乐章演绎得超凡出众,而第三个乐章强差人意,即可于个人这里得到优评,比如 Gilels、Pollini 都是第1、第3乐章强,而第2乐章逊色,Biss 则是第1、第2乐章强,而第3乐章较弱。不以名气取英雄,放胆给了好几位世纪大师差评,如:Ciccolini、Horowitz、Richter、Rubinstein, Schnabel 等。公正与否姑且不论,由此至少可见评者近乎苛刻的慎重与严谨。

(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5-11-29 01:3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5  

三、

接触朗朗版的《热情》较晚,此时对乐曲及多种版本已比较熟悉,并且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定审评标准。两年前第一遍过耳后总体印象已经建立,现在为写此文又去聆听了许多遍,最后毫无疑问地将其送入了以上几位大师的行列。将朗朗版分解地看: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可以用十字评语概括:散,拖拉,小气势,有形无神。首先速度大成问题,缓慢得超出合理范围。与优质版对比一下用时:Gilels 9分25秒,Biss 9分18秒,Pollini 8分49秒,而朗朗用时10分40秒,比最慢的 Gilels 还慢了1分10多秒,比最快的 Pollini 则慢了将近两分钟,所以“拖拉”客观上成立。再者,强弱节奏感不足或严重不足,从头至尾虽有若干基本的起伏波动,但对比层次缺乏鲜明色彩,产生的效果为即使不是一潭死水,也几乎波澜不惊,完全没有表现出乐曲本应具有的那种发自隐秘内心的紧张躁动和不可抑制的如火激情,温吞水般的弹奏让听者很难被感染激励。严格些说,演奏者在这里完全没有把握住作品的实质精神。或说“演绎”一词意味着演奏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去自由发挥,不无一定道理,但却有失严谨。音乐作品含义的解说诠释必须受制于作曲家的创作本意,演奏家发挥的自由是有限的,不能恣意散漫地离经叛道,不能剑走偏锋脱离作品既定的乐思主题,否则就成了演绎败笔,既不符合作品基本的客观评价标准,也违背作曲家的创作原意。

对于《热情奏鸣曲》,大多数爱乐者及演奏家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和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上,而将那相对短小低调的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视为夹在两座高峰之间的幽谷,即使不是可有可无,也几乎无足轻重,权且当作剧间休息。但恰恰是这个旋律朴素、技巧简单而让人不起眼的行板乐章,承载了深厚的精神内涵,其演奏难度绝不低于其它两个快板乐章,当然这里所言难度不是说演奏技巧,而是指涵义阐释。贝多芬的许多看似简单的慢板,比他那些复杂的快板更难演奏,因为演奏家无法用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来掩盖自己对作品内涵理解上的缺失不足。慢板里有深情,慢板里有思想。贝多芬自己好像说过:我认为行板可以表达崇高与神圣的理想。

本乐章的演奏要诀是“由慢到快,由重到轻,由黑暗到光明”。前半段(主题加第1变奏)沉重坚定缓步而行,后半段(第2第3变奏)热情洋溢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的迟疑停顿。整个乐章好比受难者跋涉于漫漫长夜,最后迎来晨曦初露,快步奔向那光辉升起的所在(第4变奏为向第三乐章发展的过渡段,不在此分析之内)。如何表现夜行人自黑夜迈向黎明的行为心理,在此大多数演奏家似乎都陷入了某种理解盲点,贝多芬演奏专家 Gilels、Pollini 有能力将首尾两个技术要求甚高的快板乐章弹得精彩纷呈,可就是处理不好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行板乐章。个人感觉朗朗的同龄人 Biss 是唯一将本乐章精确无误近乎完美地演绎到家的钢琴家,我对本乐章的理解也正是通过聆听他的演奏得来。硕果仅存百听不厌,有了 Biss 演奏的第二乐章,再听其他人的就都味同嚼蜡了。顺便提一句,Biss 演奏的贝多芬《c小调第5钢琴奏鸣曲》(Op.10-No1)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版本,个人以为最佳。其中第二乐章那个悠长细腻柔情百转,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了雄狮贝多芬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既然大多数演奏家都栽在了这个自黑暗走向光明的第二乐章,较难指望朗朗能够与众不同,他也确实没有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上半段力度不够,仿佛夜幕下的薄雾,有黑暗但没有沉重,更没有刚强坚定。更大问题出在下半段,又开始拖拉了,第2变奏与第1变奏相比速度上几乎没有明显差别,期间夹杂着星星点点的迟钝,缺乏这里所必需的流畅光明。第3变奏总算快起来了,仍然不够,且略嫌生涩。不过大体而言,朗朗的第二乐章比第一乐章还是要好些,毕竟弹好第一乐章的人多,弹好第二乐章的人少,不能对他过于苛求了。

第三乐章朗朗有些起色,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基本上中规中矩,时而平淡无奇,时而灵光闪现,算不上如何出众,但也完全可以一听。综合全曲的三个乐章考虑,朗朗版《热情》大致在一个中庸偏下的水平。一般音乐爱好者听听无妨,但不值得专家和资深赏乐人士推荐。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朗朗版《热情》只在 youtube 上看到,我在鉴赏时总是将视频关闭,严格实行只听不看,以完全杜绝视觉印象,尽量做到以音取人。

(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5-12-5 09:5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6  

四、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一首乐曲版本的优劣决定一位演奏家是否演奏得好一位作曲家有失片面,当我看到了朗朗版的《降E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Op.73),感觉这是一个再次检验他演奏贝多芬能力的机会,这也是本文生成的契机。与《热情奏鸣曲》一样,《皇帝协奏曲》也是乐圣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全曲充满了贝多芬独步古今的精神气质,雄浑磅礴如长江大河,宏伟壮丽仿佛进入天堂的拱门。任何一位希望以贝多芬演奏专家扬名于世的钢琴家,必须经过《皇帝协奏曲》这道试金石的严格考验。为了尽可能不带任何主观偏见或观念去鉴别包括朗朗在内的多个演奏版本,这次我选择了“盲听法”。

“盲听”一般用于两种场合:乐器声乐比赛和音响设备测试。其目的很明确,去除视觉印象 --- 人是一种视觉动物,摈弃先入为主 --- 人更是一种偏见动物,纯粹以声音鉴别评判演出水准或设备质量。盲听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和演奏版本鉴赏者至少可以有三个用途:熟悉作品,训练听力及鉴别版本。这两年为写贝多芬评论文章做了不少盲听,对这种音乐鉴赏法也越来越有兴趣。个人的“盲听法”很简单,首先自某个古典音乐库下载多个作品演奏的MP3文档到文件夹A,然后将其拷贝到文件夹B,接下来将文件夹B中的文档随机改名,聆听改名后的MP3文档就成为了“盲听”,听时记录下感受及评价,完后将两个文件夹中的文件做尺寸对比,于是鉴赏文档和原文档就对上了号。

首批鉴赏版本如下,应该说明的是除去朗朗版,其它几个皆为多家权威音乐刊物及CD出版社的推荐版本:

钢琴演奏  指挥  交响乐团  实况
Brendel, Haitink, London Philharmonic
Cliburn, Reiner, Chicago Symphony
Kovacevich, Davis, London Symphony
Lang Lang, Barenboim, Staatskapelle Berlin, live
Pollini, Böhm, Vienna Philharmonic, live

将各版本盲听一遍,按总体印象逐一给予评分。各种内外因素所限,疏漏谬误在所难免,结果如下:

评分  钢琴演奏  指挥  交响乐团  实况
90 - Kovacevich, Davis, London Symphony
85 - Brendel, Haitink, London Philharmonic
85 - Cliburn, Reiner, Chicago Symphony
85 - Pollini, Böhm, Vienna Philharmonic, live
75 - Lang Lang, Barenboim, Staatskapelle Berlin, live

接下来或“盲听”或“明听”,又鉴赏品评了其它17个版本如下:

评分  钢琴演奏  指挥  交响乐团  实况
90 - Gould, Krips, Buffalo Philharmonic, live
90 - Michelangeli, Giulini, Wiener Symphoniker, live
90 - Michelangeli, Orchestra Sinfonica di Roma della RAI, live
85 - Ashkenazy, Solti, Chicago Symphony
85 - Gilels, Leopold Ludwig, Philharmonia
85 - Gulda, 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85 - Haochen Zhang(张昊辰), Noseda, Israel Philharmonic, live
85 - Kempff, Leitner, Berlin Philharmonic
85 - Pollini, Abbado, Vienna Philharmonic, live
85 - Weissenberg, Karajan, Berlin Philharmonic
85 - Zimerman,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live
80 - Arrau, Davis, Staatskapelle Dresden
80 - Ax, Previn, Royal Philharmonic
80 - Backhaus, Hans Schmidt-Isserstedt, Vienna Philharmonic
80 - Gieseking, Karajan, Philharmonia
80 - Lill, Weller, Birmingham
75 - Barenboim, Abbado, Berlin Philharmonic

(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5-12-8 21:2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7  

有的。自己评自己当然可以,比如本人的许多文字就自认是天下第一 --- 天下第一总得有人作是不是。他人自我评价,你的感觉好笑,都是个人不容干涉的权利。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iaoman at 2015-11-27 19:01:
请问一下章兄,你们音乐界有自己评自己的吗? 我所知道我们翻译界有自我评价的,而且有人评出了自己是 “天下第一” 好搞笑。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5-12-9 13:1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8  

自认天下第一当然没问题,在不恶毒践踏 ,贬损別人的基础上。
这方面你研究那么多那么深,本坛无人能及,天下我不知。,


2015-12-9 13:4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9  

动物那篇什么时候?自然性描写我意思。LooK,你不出精彩剌激的新篇,别妒嫉你粉丝们都点击我充满正能量的贴。


2015-12-9 13:5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10  

有意思,这样的评论好象不须砸出自己的演奏作品,与翻译界不同。我们评别人作品时侯都先砸出自己的,再对他人的评头论足,这个不行那个不对,就他的好。我从来不评别人的翻译,若评就要先肯定别人的付出,然后委婉指出需要加强的地方。 一般我看作品只学他人长处补己之短。在砸出自已作品企图击倒他人的时侯--据我观察的确如此,除非胜算十拿九稳,要不把自己脚砸了就惨了,惨痛例子不例举了。。


2015-12-9 16:4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1  

五、

或有名或无名总共22个版本,朗朗不幸垫底,与其作伴的还有他的恩师 Barenboim。结论如何得来?无意多谈他人,因为工程量太过巨大,非眼下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所能承担,只简单谈谈朗朗。盲听时感觉不好的地方至少有三处:第一乐章“快板”起始钢琴亮相,琶音滚动有艰涩感,不够干净利落,缺乏此处应有的光芒四射先声夺人的气势。第二乐章“稍快的慢板”主旋律,速度稍嫌匆促,缺乏一种从容恬静。这是贝多芬最为优美,田园牧歌般抒情的慢板乐章之一,演奏要点是“宁慢勿快”,来不得一丝半点的心浮气躁。第三乐章“迴旋曲,快板”某些地方似乎有几分躁乱,缺乏一种流畅连贯。总而言之,没有一个乐章给人以近乎无可挑剔的感觉。

虽然始终酷爱《五协》,近期为写此文又密集过耳了几十上百遍,但我对其还是不如《终极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那样熟悉,个人化的鉴赏评判标准也才刚刚建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在此情形下,一次并非全神贯注的聆听绝难保证评判质量,所以以上评分只是一种初步印象,而非最终价值判断,更加客观准确的评判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及对多版本的长期实验聆听。目前排在前几位的 Michelangeli、Gould、Kovacevich 是否一定就比其他人更加优异也可以商榷。只是对于朗朗版,总体评价随着进一步的审视非但没有变好,而且进一步变坏。

本着认真负责的业余治学精神,盲听后将朗朗版又重复聆听多遍,自然有新发现:首先就作品理解而言,可以说他并没有没犯下什么大错,弹得象模象样,不时也有一些闪光点。问题出在细节,就技术而言,演奏可谓粗糙,以下是几个明显的错误:1、第一乐章:开始部分,在乐队奏完长大的第一呈示部后,钢琴回归,开始第二呈示部,大约25秒处,快速向上音阶中似乎被吃掉了半个音,或是弹错了个音。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一个演奏错误,总之感觉有点突兀或怪。2、第一乐章:终曲,乐队齐奏与钢琴华彩之间应该有一个全休止符,演奏者在这里将其抹去,乐队还没停止就开始了华彩。3、第三乐章:奏鳴回旋曲式开始后9秒左右处,好象是“岔键”了,产生了一个不易察觉但却实实在在的错音。4、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将将结束时,有一个音被似乎被吃掉了。5、第三乐章:再现部B段,一个四分休止符或八分休止符被拖延成了全休止符。

这些错误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对作品的表现,一个硬伤多多的版本很难称得上是对作品的个人演绎。著名演奏家很少有在一次演奏中出现如此多的技术失误,如果不是考虑到朗朗版是一个实况现场,他的评分还应该更低。网上看到一些评论都说朗朗不缺技巧,缺的是对作品的深刻领悟。此话用在朗朗版《热情》上有道理,而在《皇帝》的演奏上,他对作品的理解倒无可厚非,但却载在了技巧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技术失误?朗朗的钢琴能力不会难以胜任这些部分,问题应该是出自态度,他对作品的练习不够,没有做到精益求精,还有可能是临场发挥欠佳。

(待续)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5-12-12 21:0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2  

六、

小结:至少就这两部主要作品来看,朗朗演奏的贝多芬质量不高,与不少大师甚至新秀相比有一定或较大距离,贝多芬作品不是他的强项,他不是 --- 至少眼下不是 --- 贝多芬演奏大师。那么他是哪位作曲家的演奏大师?肯定不是舒伯特、勃拉姆斯,好象也不是肖邦、德彪西,那么是莫扎特、李斯特、拉赫马尼诺夫吗?他个人的“点”与“线”究竟是什么?超越众人的经典作品有哪些?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非个人兴趣和能力所及。据我有限的了解,朗朗的演奏曲目不仅十分广泛,且都具有相当水准,可谓量质兼备,但却无一专科达到登峰造极。依此看来,他更象是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但从未创造过百米、跳高等引人注目的单项世界记录。此类演奏家或可被称为“音乐会钢琴家”,他们的专长在广度而不在深度,所以很适合形形色色的音乐会演奏,而不大适合对作品演绎深度要求更高的唱片录制。对于坚守古典阵地,传播严肃音乐,给世人带去美的享受,他们绝对是功不可没,成就和贡献不容抹煞。与音乐会钢琴家相对应的是全能演奏大师,他们不仅能够在音乐会上意气风发游刃有余,而且对伟大音乐家有着思想层面上的理解研究,有能力发掘不朽音乐作品音符表层之下的丰富涵义,进而给出自己个人化的诠释演绎,艺术再创造般地弹奏出足以流传于世的经典版本。朗朗作为一位难得的钢琴天才,是否有希望完成由音乐会钢琴家到一代大师的转型,这将取决于他的主观愿望、先天资质、后天教育及所处环境等诸多内外因素。无论如何,即使朗朗的某些言行不尽人意,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我们对他还是应该理解宽容多于指责批判,并给他送去美好的期望和祝愿。

(完)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5-12-13 17: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3  

郎朗,热情,与皇帝

章凝

一、

被誉为现代中国钢琴王子的郎朗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公众人物,赞誉者将其和20世纪世界顶尖钢琴大师相提并论,但基本上提不出令人信服的专业事实依据支持此观点;贬低者对他不屑一顾,又总是将诟病的矛头指向其若干政治表现及演奏风格,诸如夸张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也不是真正以音乐为论据。郎朗作为一位闻名中外的现代钢琴演奏家,对他相对客观公允的评价终究还是应该回到音乐本身上来,也就是去聆听(而不是观看)他的演奏。那么,郎朗的钢琴演奏水准究竟是处于哪一层次呢?

评判一位著名钢琴家的总体演奏水准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这是一个小型的综合审美工程,一个音乐博士论文题目。就评判标准而言,一位杰出的钢琴演奏家,最好是具备较为宽广的演奏曲目,有能力驾驭许多作曲家的各种不同风格的作品。但更重要的评判标准却不是面,而是点和线。“线”为某作曲家,“点”为该作曲家的某作品,点与线构成演奏家的主攻领域,他/她必须建立起自己不同凡响的势力范围甚至独立王国,对至少一位多则几位大作曲家的重要作品具有超乎他人的理解演绎能力。简而言之就是:点线为必须,有面则更好。专比广更重要,这有些象体育比赛,就公众普遍认可的竞赛成就而言,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比不上百米或跳高冠军。

再者,有比较才能有鉴别。评判一位钢琴家的演奏水准,必须将他/她与其他演奏家做比较对照,而不能孤芳自赏地以其作品本身作为对其作品的评判标准。参考对比的演奏版本自然是多多益善,涉猎得愈广,最后结论也就愈倾向于客观公正。我个人以为为了发现一部乐曲出类拔萃的演奏版本,鉴定者需要满足以下三个必要条件:1、早已熟悉并喜爱该曲;2、参考对比至少10-20个悉心选择的出自不同演奏家的的版本;3、短期内集中聆听各版本至少50遍。如果完不成这些基本功,得出的鉴定结论缺乏说服力,更不要说权威性。另外我还以为一个真正的演奏版本鉴定者,应该具有一种完美主义的人格素质。比如为了寻找理想的《终极奏鸣曲》演奏,我试听了迄今所能够发现的上百个版本 --- 感谢现代网络,这在唱片时代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一是除去少数音乐学院的图书馆,几乎无人有能力收集一曲所有唱片;二是许多优质演奏根本就没有唱片出版,两三年内聆听该曲几千遍。最后得出的鉴赏评判结果虽然仍旧不尽完美,但总算好过强差人意。即便这样,不时还担心会有漏网之鱼,产生遗珠之恨。寻求优质版的工作性质不无意义,但工作量巨大而繁重,尤其对于时间超过30分钟的大部头作品。至于工作过程,并不总是乐此不疲的精神享受,不时得忍受审美疲劳、劣质版本的身心折磨。要不怎么说这乃是一项艰巨的审美工程。

作为古典音乐发烧友和演奏版本鉴定爱好者,我对郎朗可以说是很不熟悉,只知道他的演奏曲目比较广,自古典到后浪漫的主要作曲家的重要钢琴作品几乎都有涉及。对于古典音乐中的重头戏之一的钢琴曲,我个人只对贝多芬的作品情有独钟,比较熟悉也做过一些钻研(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古歌“终极奏鸣曲”),而对于其他钢琴大家如莫扎特、舒伯特、肖邦、舒曼、勃拉姆斯、李斯特、德彪西、拉赫马尼诺夫等,我的欣赏水准基本上还只停留在泛泛喜欢的程度。那么就请容许我对郎朗演奏的贝多芬谈些个人体会意见,以一个非音乐专业人士的身份。

二、

第一部检验作品:贝多芬《f小调第23钢琴奏鸣曲〈热情奏鸣曲〉》(Op.57)。贝多芬的32部钢琴奏鸣曲是人类音乐宝库中的珍品,每部作品皆可称为一个独特个体,承载着截然不同的情感乐思,而同一奏鸣曲中的各个乐章所含意韵也是色彩迴异,尤其那几部相对更有分量的重中之重杰作,具有很高的表现演绎深度,对演奏者的音乐诠释能力是一个艰巨的考验。优秀演奏版本建筑于演奏家对作品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对作品的理解失之肤浅或错位,哪怕钢琴技巧再高,演奏失败亦为必然。

两个世纪以来就世界范围而言,能够弹好贝多芬全部钢琴奏鸣曲的钢琴演奏家不是凤毛麟角,而是绝无一人。常常是你能弹好这一曲,不一定就能弹好另一曲;你能弹好一曲中的某乐章,不一定就能弹好其它乐章。当然这里所说的“好”乃是一个群体标准与个体观念的综合体,自有其统一客观性,但主观成分也不低,因此不无值得商榷之处。我想每一位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有着刻骨铭心体验,并且审美思维坚强独立的爱乐人,都会逐渐建立起自己的一套个体评判标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贝多芬32部钢琴奏鸣曲中,就技术难度和演绎深度而言,《热情奏鸣曲》应该位于前几位,超过大多数作品,但不及晚期的《降B大调第29钢琴奏鸣曲〈槌子键琴奏鸣曲〉》(Op.106)、《c小调第32钢琴奏鸣曲〈终极奏鸣曲〉》(Op.111)等。三年来试听过约35个《热情》版本,几百上千遍,其中一些为盲听。根据感觉体验将它们粗粗分为几类:优、良、中、差、劣,其中优评版只有4个:Andsnes、Biss、Gilels、Pollini。Elly 版似乎不错,但录音质量较差,姑且不论。没有一位钢琴家做到了将全曲的三个乐章都弹奏得近乎完美,如能将两个乐章演绎得超凡出众,而第三个乐章强差人意,即可于个人这里得到优评,比如 Gilels、Pollini 都是第1、第3乐章强,而第2乐章逊色,Biss 则是第1、第2乐章强,而第3乐章较弱。不以名气取英雄,放胆给了好几位世纪大师差评,如:Ciccolini、Horowitz、Richter、Rubinstein、Schnabel 等。公正与否姑且不论,由此至少可见评者近乎苛刻的慎重与严谨。

三、

接触郎朗版的《热情》较晚,此时对乐曲及多种版本已比较熟悉,并且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定审评标准。两年前第一遍过耳后总体印象已经建立,现在为写此文又去聆听了多遍,最后毫无疑问地将其送入了以上几位大师的行列。将郎朗版分解地看: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可以用十字评语概括:散,拖拉,小气势,有形无神。首先速度大成问题,缓慢得超出合理范围。与优质版对比一下用时:Gilels 9分25秒,Biss 9分18秒,Pollini 8分49秒,而郎朗用时10分40秒,比最慢的 Gilels 还慢了1分10多秒,比最快的 Pollini 则慢了将近两分钟,所以“拖拉”客观上成立。再者,强弱节奏感不足或严重不足,从头至尾虽有若干基本的起伏波动,但对比层次缺乏鲜明色彩,产生的效果为即使不是一潭死水,也几乎波澜不惊,完全没有表现出乐曲本应具有的那种发自隐秘内心的紧张躁动和不可抑制的如火激情,温吞水般的弹奏让听者很难被感染激励。严格些说,演奏者在这里完全没有把握住作品的实质精神。或说“演绎”一词意味着演奏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感觉和理解去自由发挥,不无一定道理,但却有失严谨。音乐作品含义的解说诠释必须受制于作曲家的创作本意,演奏家发挥的自由是有限的,不能恣意散漫地离经叛道,不能剑走偏锋脱离作品既定的乐思主题,否则就成了演绎败笔,既不符合作品基本的客观评价标准,也违背作曲家的创作原意。

对于《热情奏鸣曲》,大多数爱乐者及演奏家一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乐章“很快的快板”和第三乐章“从容的快板”上,而将那相对短小低调的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视为夹在两座高峰之间的幽谷,即使不是可有可无,也几乎无足轻重,权且当作剧间休息。但恰恰是这个旋律朴素、技巧简单而让人不起眼的行板乐章,承载了深厚的精神内涵,其演奏难度绝不低于其它两个快板乐章,当然这里所言难度不是说演奏技巧,而是指涵义阐释。贝多芬的许多看似简单的慢板,比他那些复杂的快板更难演奏,因为演奏家无法用令人眼花缭乱的炫技来掩盖自己对作品内涵理解上的缺失不足。慢板里有深情,慢板里有思想。贝多芬自己好像说过:我认为行板可以表达崇高与神圣的理想。

本乐章的演奏要诀是“由慢到快,由重到轻,由黑暗到光明”。前半段(主题加第1变奏)沉重坚定缓步而行,后半段(第2第3变奏)热情洋溢一气呵成,不能有任何的迟疑停顿。整个乐章好比受难者跋涉于漫漫长夜,最后迎来晨曦初露,快步奔向那光辉升起的所在。第4变奏为向第三乐章发展的过渡段,不在此分析之内。如何表现夜行人自黑夜迈向黎明的行为心理,在此大多数演奏家似乎都陷入了某种理解盲点,贝多芬演奏专家 Gilels、Pollini 有能力将首尾两个技术要求甚高的快板乐章弹得精彩纷呈,可就是处理不好这个看似平淡无奇的行板乐章。个人感觉郎朗的同龄人 Biss 是唯一将本乐章精确无误近乎完美地演绎到位的钢琴家,我对本乐章的理解也正是通过聆听他的演奏得来。硕果仅存百听不厌,有了 Biss 演奏的第二乐章,再听其他人的就都味同嚼蜡了。顺便提一句,Biss 演奏的贝多芬《c小调第5钢琴奏鸣曲》(Op.10-No1)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秀版本,个人以为最佳。其中第二乐章那个悠长细腻柔情百转,淋漓尽致地向世人展现了雄狮贝多芬那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既然大多数演奏家都栽在了这个自黑暗走向光明的第二乐章,较难指望郎朗能够与众不同,他也确实没有给人带来出乎意料的惊喜:上半段力度不够,仿佛夜幕下的薄雾,有黑暗但没有沉重,更没有刚强坚定。更大问题出在下半段,又开始拖拉了,第2变奏与第1变奏相比速度上几乎没有明显差别,期间夹杂着星星点点的迟钝,缺乏这里所必需的流畅光明。第3变奏总算快起来了,仍然不够,且略嫌生涩。不过大体而言,郎朗的第二乐章比第一乐章还是要好些,毕竟弹好第一乐章的人多,弹好第二乐章的人少,不能对他过于苛求了。

第三乐章郎朗有些起色,没发现什么大问题,基本上中规中矩,时而平淡无奇,时而灵光闪现,算不上如何出众,但也完全可以一听。综合全曲的三个乐章考虑,郎朗版《热情》大致处于一个中庸偏下的水平。一般音乐爱好者听听无妨,但不值得专家和资深赏乐人士推荐。最后需要说明的是:郎朗版《热情》只在 youtube 上看到,我在鉴赏时总是将视频关闭,严格实行只听不看,以完全杜绝视觉印象,尽量做到以音取人。

四、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一首乐曲版本的优劣决定一位演奏家是否演奏得好一位作曲家有失片面,当我看到了郎朗版的《降E大调第5钢琴协奏曲〈皇帝协奏曲〉》(Op.73),感觉这是一个再次检验他演奏贝多芬能力的机会,这也是本文生成的契机。《皇帝协奏曲》与《热情奏鸣曲》、《降E大调第3交响曲〈英雄交响曲〉》(Op.55)、《c小调第5交响曲〈命运交响曲〉》(Op.67)、《艾格蒙特序曲》(Op.84)比肩并列,同为乐圣最负盛名的英雄代表作,全曲充满了贝多芬独步古今的精神气质,雄浑磅礴如长江大河,宏伟壮丽仿佛进入天堂的拱门。任何一位希望以贝多芬演奏专家扬名于世的钢琴家,必须通过《皇帝协奏曲》这道试金石的严格考验。为了尽可能不带任何主观偏见或观念去鉴别包括郎朗在内的多个演奏版本,这次我选择了“盲听法”。

“盲听”一般用于两种场合:乐器声乐比赛和音响设备测试。其目的很明确,去除视觉印象 --- 人是一种视觉动物,摈弃先入为主 --- 人更是一种偏见动物,纯粹以声音鉴别评判演出水准或设备质量。盲听对于古典音乐爱好者和演奏版本鉴赏者至少可以有三个用途:熟悉作品,训练听力及鉴别版本。这两年为写贝多芬评论文章做了不少盲听(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古歌“章凝贝多芬专题文集”),对这种音乐鉴赏法也越来越有兴趣。个人的盲听法很简单,首先自某个古典音乐库下载多个作品演奏的MP3文档到文件夹A,然后将其拷贝到文件夹B,接下来将文件夹B中的文档随机改名,聆听改名后的MP3文档就成为了盲听,听时记录下感受及评价,完后将两个文件夹中的文件做尺寸对比,于是鉴赏文档和原文档就对上了号。

首批鉴赏版本如下,应该说明的是除去郎朗版,其它几个皆为多家权威音乐刊物及唱片出版社的推荐版本:

钢琴演奏  指挥  交响乐团
Brendel, Haitink, London Philharmonic
Cliburn, Reiner, Chicago Symphony
Kovacevich, Davis, London Symphony
Lang Lang, Barenboim, Staatskapelle Berlin, live
Pollini, Böhm, Vienna Philharmonic, live

将各版本盲听一遍,按总体印象逐一给予评分,结果如下:

评分  钢琴演奏  指挥  交响乐团
90 - Kovacevich, Davis, London Symphony
85 - Brendel, Haitink, London Philharmonic
85 - Cliburn, Reiner, Chicago Symphony
85 - Pollini, Böhm, Vienna Philharmonic, live
75 - Lang Lang, Barenboim, Staatskapelle Berlin, live

接下来或盲听或明听,又鉴赏品评了其它17个版本如下:

评分  钢琴演奏  指挥  交响乐团
90 - Gould, Krips, Buffalo Philharmonic, live
90 - Michelangeli, Giulini, Wiener Symphoniker, live
90 - Michelangeli, Orchestra Sinfonica di Roma della RAI, live
85 - Ashkenazy, Solti, Chicago Symphony
85 - Gilels, Leopold Ludwig, Philharmonia
85 - Gulda, Stein, Vienna Philharmonic
85 - Haochen Zhang(张昊辰), Noseda, Israel Philharmonic, live
85 - Kempff, Leitner, Berlin Philharmonic
85 - Pollini, Abbado, Vienna Philharmonic, live
85 - Weissenberg, Karajan, Berlin Philharmonic
85 - Zimerman, Bernstein, Wiener Philharmoniker, live
80 - Arrau, Davis, Staatskapelle Dresden
80 - Ax, Previn, Royal Philharmonic
80 - Backhaus, Hans Schmidt-Isserstedt, Vienna Philharmonic
80 - Gieseking, Karajan, Philharmonia
80 - Lill, Weller, Birmingham
75 - Barenboim, Abbado, Berlin Philharmonic

五、

或有名或无名总共22个版本,郎朗不幸垫底,与其作伴的还有他的恩师 Barenboim。结论如何得来?无意多谈他人,因为工程量太过巨大,非眼下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所能承担,只简单谈谈郎朗。盲听时感觉不好的地方至少有三处:第一乐章“快板”起始钢琴亮相,琶音滚动有艰涩感,不够干净利落,缺乏此处应有的光芒四射先声夺人的气势。第二乐章“稍快的慢板”主旋律,速度稍嫌匆促,缺乏一种从容恬静。这是田园牧歌般优美抒情的慢板乐章,演奏要点是“宁慢勿快”(与标注“稍快的慢板”似乎不符,问题是快慢总是相对而言),来不得一丝半点的心浮气躁。第三乐章“迴旋曲,快板”某些地方似乎有几分躁乱,缺乏一种流畅连贯。总而言之,没有一个乐章给人以近乎无可挑剔的感觉。

虽然始终酷爱《五协》,近期为写此文又密集过耳了几十上百遍,但我对其还是不如《终极奏鸣曲》和《热情奏鸣曲》那样熟悉,个人化的鉴赏评判标准也才刚刚建立,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在此情形下,一次并非全神贯注的聆听绝难保证评判质量,所以以上评分只是一种初步印象,而非最终价值判断,更加客观准确的评判有赖于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及对多版本的长期实验聆听。目前排在前几位的 Michelangeli、Kovacevich、Gould 是否一定就比其他人更加优异也可以商榷。只是对于郎朗版,总体评价随着进一步的审视非但没有变好,而且进一步变坏。

本着认真负责的业余治学精神,盲听后将郎朗版又重复聆听多遍,自然有新发现:首先就作品理解而言,可以说他并没有没犯下什么大错,弹得象模象样,不时也有一些闪光点。问题出在细节,就技术而言,演奏可谓粗糙,以下是几个明显的错误:1、第一乐章:开始部分,在乐队奏完长大的第一呈示部后,钢琴回归,开始第二呈示部,大约25秒处,快速向上音阶中似乎被吃掉了半个音,或是弹错了个音。不能百分之百确定这是一个演奏错误,总之感觉有点突兀或怪。2、第一乐章:终曲,乐队齐奏与钢琴华彩之间应该有一个全休止符,演奏者在这里将其抹去,乐队还没停止就开始了华彩。3、第三乐章:奏鸣回旋曲式开始后9秒左右处,好象是“岔键”了,产生了一个不易察觉但却实实在在的错音。4、第三乐章:第一呈示部将将结束时,有一个音被似乎被吃掉了。5、第三乐章:再现部B段,一个四分休止符或八分休止符被拖延成了全休止符。

这些错误比较严重地影响了对作品的表现,一个硬伤多多的版本很难称得上是对作品的优良演绎。大师级演奏家很少有在一次演奏中出现如此多的技术失误,如果不是考虑到郎朗版是一个实况现场,他的评分还应该更低。网上看到一些评论都说郎朗不缺技巧,缺的是对作品的深刻领悟。此话用在郎朗版《热情》上有道理,而在《皇帝》的演奏上,他对作品的理解倒无可厚非,但却失足于演奏技巧。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多的技术失误?郎朗的钢琴能力不会难以胜任这些部分,问题应该是出自态度,他对作品的练习不够,没有做到精益求精,还有可能是临场发挥欠佳。后来又听了一遍郎朗与 Eschenbach 合作的《皇帝》,完全没有留下比以上版本更好的印象,如果不是更差的话。具体分析意义不是很大,就此不谈了吧。

六、

小结:至少就这两部主要作品来看,郎朗演奏的贝多芬质量不高,与不少大师甚至新秀相比有一定或较大距离,贝多芬作品不是他的强项,他不是 --- 至少眼下不是 --- 贝多芬演奏大师。那么他是哪位作曲家的演奏大师?肯定不是舒伯特、勃拉姆斯,好象也不是肖邦、德彪西,那么是莫扎特、李斯特、拉赫马尼诺夫吗?他个人的“点”与“线”究竟是什么?超越众人的经典作品有哪些?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非个人兴趣和能力所及。据我有限的了解,郎朗的演奏曲目不仅十分广泛,且都具有相当水准,可谓量质兼备,但却无一专科达到登峰造极。依此看来,他更象是一位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但从未创造过百米、跳高等引人注目的单项世界记录。此类演奏家或可被称为“音乐会钢琴家”,他们的专长在广度而不在深度,十分适合形形色色的音乐会演奏,而不大适合对作品演绎深度要求更高的唱片录制。对于坚守古典阵地,传播严肃音乐,给世人带去美的享受方面,他们绝对是功不可没,成就和贡献不容抹煞,应该予以肯定和尊敬。与音乐会钢琴家相对应的是全能演奏大师,他们不仅能够在音乐会上意气风发游刃有余,而且对伟大音乐家有着思想层面上的理解研究,有能力发掘不朽音乐作品音符表层之下的丰富涵义,进而给出自己个人化的诠释演绎,艺术再创造般地弹奏出足以流传于世的经典版本。郎朗作为一位难得的钢琴天才,是否有希望完成由音乐会钢琴家到一代大师的转型,这将取决于他的先天资质、后天教育、所处环境及主观愿望等诸多内外因素。无论如何,即使郎朗的某些言行不尽人意,作为古典音乐爱好者,我们对他还是应该理解宽容多于指责批判,并给他送去美好的期望和祝愿。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15-12-13 17: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14  

看不懂音乐部分,但看出也是比较客观的评论。 "至少就这两部主要作品来看,朗朗演奏的贝多芬质量不高,与不少大师甚至新秀相比有一定或较大距离,贝多芬作品不是他的强项,他不是 --- 至少眼下不是 --- 贝多芬演奏大师" 这句挺伤人的。

我看到叶芝评论阿伦坡用 Vulgar 低俗这个字。 这样带贬损的字应该是人身攻击吧?


2015-12-13 22:3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5  

这个是再正常不过的文学批评,和人身攻击毫不搭界。文学批评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iaoman at 2015-12-13 22:32:
我看到叶芝评论阿伦坡用 Vulgar 低俗这个字。 这样带贬损的字应该是人身攻击吧?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5-12-15 07:2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16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5-12-15 07:20:
这个是再正常不过的文学批评,和人身攻击毫不搭界。文学批评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跟你的理解不一样?  或许是我的表述不清楚。我认为文学批评是批评文学,文章,作品,不是批评作家的人品。

就是说你可以批评某某演奏家表现水平如何如何,某作家的作品如何如何,但说说某某是低俗不堪Vulgar的一个人是属于人身攻击。

什么是人身攻击 ?  I found this in google: “所谓人身攻击就是侮辱他人、故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侵犯他人隐私,而使得他人在精神上、生活中受到了侵害并造成了严重后果,这种行为法律上称之为侵犯名誉权,当事人可以提起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损害赔偿、赔礼道歉。”



使君才气卷波澜。与把好诗再译
2015-12-15 18:4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17  

我请教的问题原话是这样:William Butler Yeats was occasionally critical of Poe and once called him "vulgar".  这是我为什么要找叶芝评论阿伦坡作品的文章。我想看看他评论阿伦坡的时候是否真有called him "vulgar". 如果有,叶芝的评论就不是专业的文学作品评论。我自己个人认为这样,所以想求证一下,我没有其他意思。



来自这段文字:

"Even so, Poe has received not only praise, but criticism as well. This is partly because of the negative perception of his personal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upon his reputation.[109] William Butler Yeats was occasionally critical of Poe and once called him "vulgar".[117] Transcendentalist Ralph Waldo Emerson reacted to "The Raven" by saying, "I see nothing in it",[118] and derisively referred to Poe as "the jingle man".[119] Aldous Huxley wrote that Poe's writing "falls into vulgarity" by being "too poetical"—the equivalent of wearing a diamond ring on every finger.[120"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dgar_Allan_Poe


2015-12-15 19:0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18  

Never mind, you don't have to answer me. I was the vice president of Toastmasters International, Saint John club a few years ago. I like to talk. Most of the time I like to express myself and not to expect a response. Please remove all my posts without any comments from others in the first page of your forum at your convenience ,  they are taking too much room and because I have more than 50 new poems, essays and diaries  to introduce to my readers.  thanks!


2015-12-15 22:4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19  

叶芝出生时爱伦坡已经死了,后者不会因为前者的一句“粗俗”而“在精神上、生活中受到了侵害并造成了严重后果”。当然你认为这不是严肃的文学批评也完全可以。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5-12-17 16:33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20  

说人“低俗” 是一种对人, 不对作品的一种评论。这其实是很简单的问题。这句是人身攻击,你却认为是文学评论。

你说“这个是再正常不过的文学批评,和人身攻击毫不搭界。文学批评不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我只是在告诉你:文学评论应该不涉及人身攻击。 中国的文学评论家做评论的时候应该要专业,不能公报私仇。就算与那人有仇,做文学评论的时候也不能攻击。

这篇提及某人攻击许渊冲的文章:http://www.yidian.org/view-thread-23282.html

似乎老一辈的一些评论家不知道人身攻击的定义是什么。


2015-12-17 16:40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1  

这需要就事论事,不可一概而论。文人有人格问题的多了去了,难道都不能在评论文字里提起批判,提了就是“人身攻击”。

对不起,我对这个讨论实在是提不起精神来。请你另开一线讨论吧。别让我这线岔题太远。谢谢!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5-12-17 16:5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22  

没兴趣与你论。不可理諭。正式论文不能攻击人,要不就是野蛮。我的观点说完了。谢谢收看。


2015-12-17 17:0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