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震烁古今,震撼人心——观新编史诗京剧《赤壁》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 震烁古今,震撼人心——观新编史诗京剧《赤壁》

4月5日晚上,到国家大剧院观看了新编史诗京剧《赤壁》,在这样一个春风沉醉的夜晚,享受了一出绝对经典的视听盛宴。两个多小时的演出结束后,出得门来,已是月明星稀,但我内心却正翻腾着巨浪狂澜,有太多的感受想一吐为快,却又不知从何说起。到家后已是深夜,家人都已睡去。我也只能平复一下心情,带到情感慢慢沉淀下来,再一一道来。

我对京剧的兴趣,是近来不知不觉中渐渐萌生的。或许是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或许是受了上学期那门京剧艺术鉴赏选修课的影响,总之,我现在对京剧的喜爱与日俱增。京剧服装精致,包含着丰富的古典元素;身段讲究,需具备深厚的功底;唱词极具文学性,融诗情画意,市井气息,异域风情为一体,雅俗共赏;唱腔更是动人,变化万千,或悠扬婉转,或明朗欢快,或沉郁顿挫,或豪气干云……京胡徐拉,板鼓轻敲,皮黄腔悠悠响起,只觉情酣意饱。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回味无穷。

优秀的艺术必定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京剧从诗、词、曲、文中汲取营养,将昆曲及其他地方戏曲融合完善,唱、念、做、打各具特色。由一出戏中,可窥见我中华民族之璀璨文明。京剧,无愧于“国粹”之称。

然而,或许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或许是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无闲情逸致去欣赏京剧,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京剧由一统天下,变成偏安一隅,成为了小众艺术,爱好者寥寥无几。如今还喜爱听戏的,大多是皓首老者,年轻人皆醉心于唱歌如念经,没有丝毫韵味的流行音乐。京剧作为国粹,仿佛突然间沉默了。未来的路在哪里,它究竟将何去何从?

一场《赤壁》,似乎让我又看到了京剧的苏醒。

我想,用“震撼”来形容当晚的演出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从舞台效果,到交响乐伴奏,再到演员的表演,都是震撼心灵的精神大餐。

国家大剧院不愧为顶尖级的剧场,硬件设施可说是无与伦比的。外观美观大气,充满现代气息与高科技元素。剧院内更是大的出奇,分话剧厅、戏剧厅、歌剧厅等多个演出大厅。《赤壁》便是在规模最大的歌剧厅上演。这是一个五层的大剧场,据说可容纳两千三百多人。我很幸运的坐在前排,虽说有点偏,可看的相当清楚。

演出在一阵急促的琵琶独奏中拉开帷幕。伴着铮铮乐声,二十几位身着白色汉服的舞者鱼贯而入,翩翩起舞,仿佛穿越千年的历史,从那战火纷飞的乱世走来。乐声渐歇,大幕展开,只见金殿高耸,汉献帝端坐中央,两旁群臣肃立,第一场《铜雀兴兵》就在这一片威严肃穆中唱响了。如此的开场无论与传统京剧,还是与现代歌舞剧都大相径庭。整场的演出除了延续了这样宏大的场面外,也将这份出人意料进行到底了。

《铜雀兴兵》是整部剧的引子,它奠定了这部剧以大场面再现历史的基调。曹操由孟广禄扮演,名家不愧是名家,一出场的第一句唱就博得了满堂彩。他那宽亮浑厚的唱腔,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霸气与扫平江南的雄心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曹操的喝问下,献帝慌忙下诏南征,舞台上顿时硝烟弥漫,铜雀台后但见旌旗翻动,铁蹄兵刃之声震耳欲聋,赤壁之战的导火索点燃了。

第二场《舌战群儒》的开场延续了上一场结束时的紧张气氛,在隆隆战鼓声中,东吴群臣乱作一团,武将为保家国而主战,为全自身而主降,两派争论不休,孙权举棋不定。正在此时,鲁肃忽报孔明先生到,急促的旋律戛然而止,全场顿时安静下来。在一阵不紧不慢的琴声中,诸葛亮长袍广袖,羽扇纶巾,缓步踱至堂前。在与孙权进行了简单的问答后,京胡一转,西皮散板变为摇板,东吴群臣开始轮番上阵,质问孔明。诸葛亮潇洒自如,从容不迫,时而轻描淡写,时而针锋相对,群称纷纷败下阵来。这一大段西皮摇板夹杂着快板的连唱紧凑激烈,众演员配合的天衣无缝,尤其是于魁智饰演的诸葛亮,表演镇定自若,唱腔圆润清刚,尽显卧龙风采。台下观众听得酣畅淋漓,掌声雷动,掀起了一个高潮。

第三场《结盟定计》,其实真正展现这一情节的只是这场戏的结尾部分,前面大段情节都是表现小乔与周瑜的鹣蝶情深。小乔这一角色的加入也是本剧的一大亮点,为这部金戈铁马的英雄戏增添了几分浪漫,几缕柔情。李胜素饰演的小乔扮相清丽典雅,唱腔缠绵婉转,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尽显中国女性之柔美。尤其是当她轻舞水袖,浅吟低唱之时,我不禁生出了“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之感。在这幕戏中,编剧设计了一个情节:小乔误信他人之言,认为战争由“二乔”而起,决心一死以明志,了却丈夫后顾之忧。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导演将上场门搬上了舞台。小乔手捧毒酒,轻移莲步,门也随之移动。这一“生死门”的巧妙设计,生动地展现出小乔内心的柔肠百转,肝肠寸断。这一情节设置,也突出了小乔外柔内刚的性格特征,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另外,李宏图饰演的周瑜也十分到位,将儒将风度与男儿的温情刻画的很好。我一向很不喜欢小生的唱腔,既没有旦角的华丽,也没有老生的深沉,而且有些尖厉刺耳。但这次不知是交响乐伴奏还是唱词动人的缘故,居然听得津津有味。

第四场《泛舟借箭》,个人感觉这是整部剧中亮点最多的一幕。首先是舞台设计十分巧妙,只见皓月当空,江天疏朗,曹操率众将领乘坐一艘粉饰一新的大船停泊在舞台左侧;这时,从舞台右侧缓缓驶出一叶小巧玲珑的乌篷船,诸葛亮与周瑜闲坐其中。这一大一小,一众一寡形成鲜明对比,清晰地展示出双方实力的悬殊。然后是对于情节的改编,将原著中鲁肃陪同诸葛亮借箭改为周瑜与诸葛亮前往,且二人的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对手变为知音。周瑜不再心胸狭窄,反而对诸葛亮之才由衷赞赏,二人互生惺惺相惜之感。这样的改编倒也合情合理,历史上的周瑜本就不是气量狭小之人。只见舟中二人皆是宽袍大袖,衣袂飘飘,一个羽扇纶巾,仙风道骨;一个抚琴长吟,儒雅俊逸。如此超然出尘的人中之龙,怎能不相知相惜?接下来三人的连唱也十分精彩。曹操横槊赋诗,志得意满,浑不把孙刘放在眼里;诸葛亮、周瑜同仇敌忾,丝毫不畏百万雄兵,三人各道心事。这段花脸、老生、小生的连唱唱词精彩,唱腔动听,将人物性格特征与心理状态展露无余,令观众又一次大饱耳福。最震撼的场面莫过于草船借箭了。曹操忽然听到琴声,发现了小船,下令万箭齐发。之前我一直在想,这借箭的场面究竟该如何表现,难道真的要像张艺谋的影片《英雄》那样,将箭一齐射过来吗?那样固然震撼,但却失去了美感。出乎所有人的预料,只听得长箭破空之声,百万狼牙从天而降,密密麻麻,呈一道优美的弧线由曹军大船直指小船方向。无数白羽悬挂在空中,犹如一条璀璨的星河,又如重重帘幕,遮蔽夜空。只见诸葛亮轻扬羽扇,引着周瑜向上看去,观众的目光也随着他的手势向上走,当羽扇停住之时,空中突然笔直地射下几枝箭来,正插在乌篷船顶。诸葛亮拔下一支狼牙,相赠周瑜。周瑜此刻方才恍然大悟,欣然接箭,下令士兵收箭返航。这时,舞台后面走出一个满身遍插狼牙的稻草人,一个士兵背负着一大捆箭紧随其后。借箭一出就此落幕。这一场真是神来之笔,充分利用了舞台效果与高科技手段,既再现了草船借箭这一壮观场面,又不失新意,充满视觉美感,实在不知设计者从何处想来,奇哉,妙哉!

第五场《备战东风》,主要描绘了大战在即,东吴将士的紧张备战。这一场新增了一个情节:天气转寒,小乔率各府女眷来到战场,为前方的将士送来亲手缝制的冬衣。这一情节乍看来有点搞笑,细细思来,倒也为刀光剑影的战场增添了几分人情味。东吴人心振奋,士气高昂。这时,一阵呼啸而来的西北风却令主帅周瑜愁眉不展。众人皆迷惑不解,孔明一语道破天机:“欲破曹兵,须用火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诸葛亮再次显示了其料事如神,愿借来东南风,助周瑜破曹。

第六场就是颇为震撼的《火烧赤壁》。曹操率领庞大的船队南渡,威风凛凛的站立在船头,正与部下将领炫耀自己的“铁索连环计”,旗幡方向突变,东南风大作,曹操预感不妙,忙令士兵斩断铁索。就在曹军士卒匆忙砍索之时,一支火箭射来,大船顿时起火,通红的火舌从甲板突然“喷出”,熊熊燃烧,曹操在众人的簇拥下慌忙下船,狼狈逃窜。曹军阵营一时间浓烟密布,火光冲天,只见那艘大船在一片火海中桅杆断裂,支离破碎,逐渐沉入江底,士兵纷纷落“水”。这一幕可说是整出戏场面最为宏大壮观的了。以鼓风机吹动红布作为熊熊燃烧的烈火,形象生动;大船断裂,倒塌,下沉的过程也非常逼真。再配上整个舞台红光闪耀,烟气笼罩,交响乐紧锣密鼓的伴奏,宛如身临其境一般。后面的几段武戏也相当精彩,几个演员连翻十几个跟头赢得阵阵喝彩。孙尚香的扮相英姿飒爽,动作干净利落,尽显女将风采。只是觉得让小乔也披挂上阵有些牵强,好在李胜素虽是青衣演员,功夫也相当了得,几下兔起鹘落,游刃有余。最后,曹军纷纷败退,东吴大获全胜,“吴”字大旗取代“曹”字,遮天蔽日。

赤壁之战结束了,观众的情绪也被推到了致高点。如果剧情就此戛然而止,也完全可以,但整部剧只能定位于对当年那段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历史的再现。然而编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并没有让《赤壁》结束在一片旌旗凯歌中,而是安排了一个尾声——诸葛亮祭江。这一情节的设置堪称整部剧的画龙点睛之笔,使《赤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诸葛亮站在巍峨的赤壁矶山崖上,面对滔滔江水,感慨万千,把酒酹江。于魁智缓慢深沉的老生独唱,悲壮苍凉,道尽战乱之苦:“自古兵者凶器,慎用为上,好男儿入沙场,非死即伤……一把火几多家,天塌祸降,母唤儿妻盼夫,痛断肝肠。”也道出了孔明的心声:“普天下谁不想,太平安享。读书人本应当礼仪兴邦,怎奈何逢乱世,满途荆莽;也只好羽扇纶巾驱虎狼。盼只盼长风扫却烟尘瘴,诸葛亮再归隐躬耕南阳。”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唱词,写出了孔明的淡泊心志,唱尽了卧龙的高远襟怀。最后,一个女声独唱幽幽传来,诸葛亮缓缓走下山崖,乘一叶扁舟,飘然远去。“多少英雄浪淘尽,万古长新是河山。”对战争,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达到了又一高度。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终将被岁月的风尘淹没,融入滚滚的历史长河之中。赤壁之战,丰功伟业皆成为过眼云烟,一切重又归于淡然,唯有那傲然屹立的青峰,流淌不尽的江水,将这曲英雄壮歌千古传唱。

本剧的编剧实在是大手笔,他选取了赤壁之战中十分有代表性的六个情节,并在原有情节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与改编,从而很好的适应了舞台的表演。唱词也写的极为精彩,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赤壁赋》,还有《三国演义》中横槊赋诗、群英会等情节中的诗赋巧妙化用,纵横恣肆,文才斐然,这“史诗”二字决非徒有虚名。诗言志,诗缘情,整部剧恰如一首洋洋洒洒,气势磅礴的长篇史诗,唱出了群雄逐鹿,唱尽了历史沧桑。

另外,交响乐的加入也为本剧增色不少。有些观众可能对于交响乐为京剧伴奏颇有微词,我倒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在浑厚的交响乐衬托下,颈显《赤壁》之波澜壮阔,气势磅礴。唱腔也更为动人心魄。我想,艺术能否被称为经典的关键并不在于艺术本身的形式,而在于它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心灵的共鸣。只要是能够打动人心的艺术,就是优秀的艺术。对于传统形式稍加创新,又有何不可呢?

赤壁鏖战,震烁古今;《赤壁》史诗,震撼人心。曲终人散,犹有余韵;愿我国粹,万古长新。

from 潇雪清竹's blog



是非是我非我
2009-5-17 11:3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艺术之声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