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 荆钗布裙难掩国色——邓云乡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 荆钗布裙难掩国色——邓云乡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大腕,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有古董气,酷好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青少年时期,邓云乡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三年十月起,先后作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师。一九五六年一月起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一九九九年退休。

邓云乡行为杂说

1、杂学旁收,兴趣广泛。邓云乡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文史功底深厚。六岁时,其父邓师禹一边让他读私塾,请王承邦等几位老先生教"旧学";一边又怕耽搁了新学问,还在新式学堂为他报了名。邓云乡在家时随先生念旧书,考试时则到学校一试身手。此时他不但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而且还学会了独立看书,即当时人所谓"看闲书"。他看的第一部旧小说是《三国演义》,第一部白话"书"是银行印发的鼓励人们储蓄的宣传品。

2、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邓云乡早年就热爱写作,退休后更乐此不疲。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著有:《燕山乡土记》、《北京的风土》、《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另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

3、别具巧思,工于吟咏。邓云乡诗词等比较有味且涉及红学者有以下几种:

(1)、《水龙吟·寄周汝昌先生赴美研"红"》。

世间艳说红楼,于今又入瀛寰志。衣冠异国,新朋旧雨,一堂多士。脂砚平章,楝亭气度,白头谈艺。念秋云黄叶,孤村流水,繁华记,蓬窗底。

欲识情为何物,问苍茫,古今谁会?画蔷钗断,扫花歌冷,并成旖旎。岂独长沙,还怜屈子,离忧而已。爱西昆格调,郑笺共析,掬天涯泪。

(2)、《贺周汝昌八十之寿》。
笔砚劳人乐未休,闲情几许付红楼。
繁华说部求真假,绮丽琼筵添寿筹。
府第浮云处士梦,荒村残叶小园秋。
书生风义怀今古,岁晚称觞对白头。

注:周汝昌于《追念邓兄云乡》一文记道:1998年10月,多处文化单位为我从事学术研究50周年和80之寿,在北普陀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红学会。严寒之中,云乡兄远程赶到,就坐在我的右首。他带来了一幅七律为我祝贺,展视诗字俱超,又胜往岁,心中至为感动。

(3)、为1982年"红楼梦学术讨论会"拟联八副(每副俱嵌"红楼梦"三字)。

碧草逢春皆妩媚,红楼有梦本迷离。
此联言红楼梦学术研究如芳草逢春,千姿万态,无不妩媚;然红学却复杂。

扶摇碧海三千里,大梦红楼十万年。
此联赠周汝昌。上联指其1980年赴美国出席国际红学会。

几度御风超碧海,依然寻梦上红楼。
此联赠冯其庸。上联指其1982年前几年间曾几度赴美开会讲学。

黄叶红楼处士梦,白山黑水故园心。
此联赠端木蕻良。上联指其为创作长篇小说《曹雪芹》,曾几度赴京郊西山寻访"不如著书黄叶村"的曹雪芹遗迹。下联是从端木故乡着笔,端木东北人。

紫蟹初肥浮大白,红楼好梦贴花黄。
此联为童芷苓而写。童芷苓是京剧旦角,这里指其排演新戏《尤三姐》、《王熙凤大闹宁国府》等。

白发情深犹炳烛,红楼梦好且寻诗。
此联赠徐恭时,因其年迈,犹用功甚勤,故以前人"老而好学,犹炳烛之明"拟之。

红楼梦好,碧海情深。
此联是为台湾一同胞而写。

秋色多情来紫塞, 江天寥廓梦红楼。
此联是为大会而写,"秋色","江天"一联写景,概括大会气氛。

(4)、取百年前《红楼梦》从平湖乍浦港传入日本之意,2003年为平湖市红学会的题字一幅:

海云来远梦,乍浦望扶桑。
艳说红楼事,百年岁月长。

4、名士风度,休闲文章。邓云乡字写得漂亮,题词落款曰:"京兆书生邓云乡"。体态略现臃肿,而且衣着随便,不大修边幅,操一口京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尽管他受过北京大学的正规教育,却没有去走规矩的学路,而是另趟一条"野道"。读的是杂书,写的是闲文。他说,看书"既非有目的地要承受什么人类知识学问遗产,也非为解决什么困难,钻研什么问题"。他还回忆说:"青年时期,十分贪玩,但玩腻了或无钱玩时,总是找本书看看,得到最大的慰藉"。他还说," 我最爱看古人日记,在日记中看到的大都是活泼泼的坦率自然的活人,在文集中看到的则是衣冠整齐、道貌岸然,甚至装模作样的假人,而在历史书中则常常看到的是斧削的或殡仪馆化了妆的死人、假人,死人自然都没有活人亲切好看。"

邓云乡承继知堂一路写法。文笔很细,平中见奇,多从平凡小事入手书写文章。他曾经说,"我是天生凡人,缺乏谈神奇的功能,什么宇宙天体,太远太缥缈了,比较爱谈的,还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在积极方面,爱谈一点生活中有情趣的事;在消极方面,想谈一点减少人生痛苦的事,'黄蘖树下面弹弦子,苦中作乐'嘛。" 他对吃感兴趣,于是就以"吃"入文,有著作《云乡话食》。无非是些豆腐、青菜、大锅粥、包子、窝头之类,但闲闲一比画,也非常诱人的:

"北京的小水萝卜刚刚上市,其漂亮可以说是无法形容,真可以说是谁看见谁爱。小萝卜只有大拇指那样大,带着约10厘米长的绿缨,5个一把,用一根草篾扎好,在菜车子上,在油盐店的菜床子上,整齐地摆着,用水淋得嫩红娇绿,远看似乎要滴出水来。买几把回去,把缨子切下来弃掉(老实说,丢掉真可惜),把那小小的萝卜轻轻用刀背一拍(千万不要切,一切就不好吃了),半碎之后,加少量盐一腌,把渗出盐水倒掉,淋上调好的芝麻酱一拌,那味道真可以说是绝了。另外也可以用糖醋拌,但近似江南吃,远不如芝麻酱所拌之滋味隽永,直可入'家山清供'也。我几十年没有吃北京的芝麻酱拌小水萝卜了,怎么能不怀念它呢?"

邓云乡红学特色

邓云乡着眼风俗的角度研究《红楼梦》,属各家之外,旁枝逸出的一记逍遥派天山折梅手。不大在乎学术的游戏规则和潜规则,却姿势曼妙;至于功力,也属老辣独到 ——好处在于几乎看不出作者在刻意雕琢什么宏大而奇崛,一切如水到渠成,不留痕迹。有著作《红楼风俗谭》、《红楼识小录》。邓云乡是八十年代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顾问,有回忆录《〈红楼梦忆——电视剧〈红楼梦〉拍摄散记〉。

《红楼梦》第八十七回云:"紫鹃走来......便问道:'姑娘们来说了半天话,想来姑娘又劳了神了。刚才我叫雪雁告诉厨房里,给姑娘作了一碗火肉白菜汤,加了一点儿虾米儿,配了点青笋、紫菜,姑娘想着好么?'黛玉道:'也罢了。'紫鹃道:'还熬了一点红米粥。'黛玉点点头儿......"这里雪雁将黛玉的碗箸安放在小几儿上,因问黛玉道:'还有咱们南来的五香大头菜,拌些麻油、醋,可好么?'黛玉道:'也使得,只不必累坠了。'一面盛上粥来。黛玉吃了半碗,用羹匙舀了两口汤喝,就搁下"。

邓云乡精于饮食,于是就以之衡《红楼梦》。他说,"这真是一段妙文——这吃"粥"就"汤",就是南北各地,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吃法。饭有饭菜,粥有粥菜,酒有酒菜,不要说精于饮馔的大观园中,即使一般人家中,也不见得会——吃完粥再吃汤,吃完汤再吃粥" ,"那汤虽好,就只不对稀饭","这是最普通的饭食常识,古今南北,都是一样的"。"这大头菜里放 '醋',也是很难想象的。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各地的饮食习惯,只有山西人爱在酱菜里倒醋,北京人不大会往各种酱菜里倒醋,至于江南人,那就更不会在各种酱菜里放醋了..."

《红楼风俗谭》围绕《红楼梦》风俗故事信笔写来,冷淡萧疏,无意于安排措置,而自得于景象之外。叙岁时、记年事、说礼仪、谈服饰、讲古董、言官制、道园林、论工艺、至琐至细、无不包藏,头头是道、洋洋大观。

《红楼识小录》取子贡的话,"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侧重释物,将《红楼梦》中所提到的种种杂物、杂事,详细描绘,娓娓道来,对红楼梦的研读有很高的价值。

陈诏欣赏邓云乡,曾作《忆邓云乡》一首。道是:

腹笥充盈多掌故,文章清婉足幽探。
难忘促膝春寒夜,娓娓红楼风俗谭。
陈诏注:云乡兄著有《红楼识小录》、《红楼风俗谭》等多部红学专著,深受读者欢迎。

周汝昌亦欣赏邓云乡,有 "赠"、"和"之作两首。道是:

至曰云鸿喜不遐,春明风物系吾家。
轮痕履印坊南北,茶影诗魂笔整斜。
霏屑却愁琼易尽,揖芬长愧墨难加。
揩摩病眼青灯永,惆怅东京总梦华。
——《七律 赠邓云乡先生》
周注:邓云乡先生出版《燕京风土记》一书,来函索序。这是第一部追记燕京旧俗的著作,非常可贵,见此佳题,即时欣然命笔,而特作七律一首,以结翰墨因缘。

缓辔京华得暂休,相逢南苑一登楼。
青眸不远来千里,红学何心夺一筹。
东狱谁知连警幻,西山空说可寻秋。
揽君八法兼诗法,应有朱衣暗点头。
——《和邓云乡》
注见《贺周汝昌八十之寿》。



by 张义春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0-15 07:43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