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大清王朝文化毒瘤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大清王朝文化毒瘤

大清王朝文化毒瘤


十七世纪三、四十年代明清之交的中国社会之剧烈动荡真如天崩地裂一般。华夏民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巨大灾难。这动荡、灾难甚至在部份地区延至六、七十年代。足足是两代人的时间。

社会的剧烈变动使人性中的善恶美丑、忠贞狡诈都得到充份的暴露。或献城以降、猎取富贵,或奋然御敌、举家赴难。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或精忠报国至死不逾……。青史所载哀鸿遍野,字里行间血泪斑斑。不由得阖目掩卷,长太息以抒悲怆,久默然以悼忠魂。然而作为当代夷狄化后的中国一个尚知廉耻的普通人,当不会陷思古之幽情中不能自拔,而应忆昔抚今,从中找出可资借鉴于当今的东西,以有益于修复真实华夏以飨世界。

当今中国的银幕荧屏清装戏充斥,无论是娱乐片如“金玉满堂”、“还珠格格”还是历史正片如“雍正王朝”、“康熙帝国”等都接踵而来。令人目不暇给。而明代事迹却无人问津。是否异族满清的统治时期就那般灿烂辉煌,值得讴歌不息,而华夏民族自己的明代就完全昏黄暗淡,不值一提?其实,欲铺陈封建君王的雄才大略,则洪武、永乐的业绩并不在康熙、雍正之下。欲表现封建君主的励精图治、虚怀纳谏则弘治一朝甚值一书,欲赞许封建君主的轻徭薄赋体恤民艰则宣德、隆庆大可着笔。欲要以封建君主的深宫秘史遗闻趣事来取悦观众,则明穆宗那类似“狸猫换太子”的身世当是极佳素材。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人去发掘。倒是那男人前颅剃光,后脑长辫,经过残酷杀戮再强加给华夏民族的、在审美上十分负面的、一直为其他民族所讥笑的满清发式在银幕荧屏上晃动不休。当然,从民主原则出发,文艺工作者有权制作他们属意的作品。观众有权选择他们爱看的戏目。清装戏当然可以在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他人也有权发问,清装戏如此充斥,其他则难见踪迹,这种情形是否正常?这种状况的形成与市场机制有关还是幕后阴暗的主观心态、需要有关系?

但愿,当今中国社会这一现像的形成与类似寄生阶层特殊的潜意识作祟无关。新中国六十年代初曾出了一部名为“桃花扇”的电影。其剧情以江南才貌双全的名妓李香君和明庭高官之后、复社名士侯方域之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铺陈了明末清初社会之剧烈动荡,褒扬了李香君等坚贞不屈、誓不降清的爱国情操、民族气节,鞭笞了南明奸妄的卑鄙无耻,也谴责了侯方域等未能矢志不逾的变节降清行为。这几乎是几十年中唯一的一部以明末社会巨变为题材的历史正剧(八十年代有一部“袁崇焕”)。没想到在1964、65年文艺界们的革命大批判中,此剧遭到文革人的严厉的批判。指控它为失败了的国民党政权招魂,颂扬反革命的气节。对此事件的具体状况可以不关心,但这种强加罪名的蛮横“批判”却透着无耻文化人不自觉地以满清自况的潜意识。这一潜意识还有很多表现,如对坚持华夏仪表的台湾郑氏政权因拒清而不予肯定,而对满清攻取台湾则予以“统一祖国”的高度评价。把大汉奸吴三桂的反清上纲到破坏国家统一的罪名,而以此讥讽多年活跃于中国西南边界的国民党部队的敌对妄动则引愈失意。三百年来,受满清文毒专制主义影响,以言治罪,故对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惨烈的文字狱讳莫如深。近年来在不合适宜、违背历史的低级趣味的迎合下,歌颂满清皇帝的影片大量出笼,剧中以康熙、雍正的所谓英明、勤政来歌颂他们的政绩卓著,姑且不谈里面的虚伪性,就在一个现代文明笼罩下的社会里,这样的英雄有何意义?我看连好莱坞里那些平民英雄都不如,但偏偏我国的辨证阶级历史学界却又在委委言道:历史是人民创造的!

在这一文毒潜意识之下,我国现实中对应着各种令人费解的政令和策略充斥全国(笔者称为中华阉割文化)。为了博取各少数民族的认可,便在许多方面对少数民族采取“绥靖”政策亦称“民族援交政策”。其重要做法之一就是所谓不刺激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这反映在历史领域上,就是对少数民族对中原、江南地区的攻伐杀掠,和汉民族对此的反抗反击都尽量避而不谈。因为,据说如果不这样就会不利于民族团结,就会离间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就会不利于国家的稳定。在这个宗旨下,我国的主流文艺不但使“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史可法死节、何腾蛟捐躯绝不现于银幕,还连带使霍去病北击匈奴、班超投笔从戎、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慷慨赴难都绝迹于荧屏。当代,在蒙古族人还在把他们那四处征战、毁灭文化、以杀夺为能干、以凶暴为英雄的成吉思汉奉为民族英雄大加颂扬之时,我们华夏民族却因为这种现实阉割文化的需要,连本民族不畏强暴反抗外族侵凌伤害的仁人志士都不能赞扬称道,这不能不是我们民族的极大悲哀。如此如斯,华夏民族究竟还有什么可书可言的东西呢?

应该说,中国社会如此厚清,除了满清文毒沉渣泛滥起的潜意识与存在合理冠冕的现实功效之外,与民间知识界对有清一代的超值褒扬有关。这一褒扬大致来源于两点判断。中国当代广阔疆域的奠定有赖于满清(另一个是清帝的深仁厚泽),没有满清的征服与扩张,中国的版图可能不及现有的一半,甚至不到三分之一。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在世界上充其量只能是二、三流国家,而不能成为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一流大国。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讨。一是,倘若没有满清征服,中国版图可能会是怎样。二是满清征服给予中国版图的扩张,与给于中国民族性的负面塑造,这一利一弊对后世中国社会的发展影响如何?确实,无论是“崇祯中兴”成功还是李自成新朝确立,中国的版图将都不及清王朝。这是因为农耕民族在扩张疆域的能力与游牧民族相较有着“先天”上的不足。

1、华夏民族的民族性格中没有侵略的冲动。数千年的农耕生涯养成了他们的勤劳与忍耐。一代又一代把精力都洒在家园附近的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培育品种春种夏收。想都没想过要征伐他民族,去以杀掠取得粮食财富。 2、塞外漠北的许多地方对华夏民族没有吸引力。因为那些地方不适于农耕。即使得到那些地方,对华夏民族也没多大用处。 3、相当程度上以民族习性为基础的朝廷举措也不具外侵性。朱洪武有一句话为此作了最明确的注脚。他说:“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基于这一思维,对外举兵扩张当不为国策。

历史上华夏民族也向外进行过大规模的征战。但那都是不得不以攻为守地维护本民族的生存空间。一旦得胜,便收兵回朝。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有着迥然不同的生活形态。前者精于种植饲养,生活宁静细致与军旅无关。后者长于放牧射猎,生活奔放粗犷充满军事气息。前者的君主深居于宫廷皇苑,沉浸于笙歌欢宴,后者的可汗本身就是骁勇武士、军事领袖。前者兴兵必须在营养不良的农夫中征集士卒,后者出征可汗一声令下便是全民皆兵。前者军饷必加重民间赋税,后者军需来自杀夺抢掠。凡此种种都足以在定性分析得出,满清王朝的版图的确为各个华夏王朝所不及。然而,如果作定量分析,是否真的可以断言,若无满清征服,中国版图只有清王朝惠留下来的三分之一呢?

且简扼地回顾一下历史。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明军兵锋直抵大都。元顺帝仓惶逃往开平(今塞北正南旗东)。洪武二年,大将常遇春攻克开平。元顺帝北走大漠远逃和林(今外蒙西库仑)。可见明初势力已涵盖漠南。十五世纪初,朱棣经“靖难之役”登极。国内百废待举,便对北采取守势。遣使告鞑靼汗“朕主中国,可汗主朔漠,彼此永远相安无事。”不料使节被杀。朱棣怒不可遏,遂拉开十多年间五次大举北伐的战幕。战争结果是明庭获胜。瓦剌、鞑靼均向明庭表示谢罪臣服,并接受明庭封王。十五世纪中叶,自“土木之变”后,蒙古各部势力有所增长。但后来经过明穆宗的英明之举--以强大军力以遏其锋,以怀柔政策以服其心。称雄蒙古各部的俺答遂接受明庭封王。并表示“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从此直至明末,蒙古各部均奉明庭为正朔。出现“三陲晏然,一尘不扰。边氓释戈而荷锄,关城息烽而安枕。”的和平局面。

由于关外东北一些地方适于农耕,故有明一代,不断有汉族民众前往垦植。至十六世纪末叶,今辽宁一带汉民已有一百几十万,数倍于满人。建立了许多城镇、村落。对于满族,明庭也进行了有力的分而治之。满族自其先民女真建立的金帝国在十三世纪三十年代崩溃以来,一直陷入分裂衰微状态,分成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其下又再分为更多的部落,互不相属、互相争斗。明庭利用这种情况分而治之。永乐年间,明庭在东北地区共建卫所300多个。卫所长官由当地酋长担任,但任免升降权在明庭。明庭势力并达黑龙江流域,在那里建立了奴儿干都司。行使行政管理权。在西北地区,明庭也陆续建立了许多羁縻卫所,其中以地处要冲,具有诸番之首地位的哈密卫所最为重要。明成祖封其首领为忠顺王。直接控制其政务。哈密卫也为明庭“译诸番贡表,侦察背向。” 在西南地区,明庭藉思州宣慰使、思南宣慰使互相争斗,危害百姓并不听明庭调解制止,遂予以平定,改思州宣慰使司为思州府、思南宣慰使司为思南府。继而设立贵州布政使司辖6府15卫。

由此可见,若无建州女真崛起,无论是“崇祯中兴”还是大顺确立。中国疆域应据本土及东北、塞北、西北至哈密,西南涵云贵。版图约为现有的五分之三。以上所作定量分析,无以验证未可服人。而且即便这分析成立,满清征服也确实使中国的版图大大扩张了。就此着眼,对满清心怀感谢亦似乎顺理成章。

然而,请毋忽略,满清征服虽然扩大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但在另一方面却对中华民族荼毒甚深。那就是它的所作所为极大地催化了、加剧了华夏民族性中的负面质素。其流毒至今直接有害于中国当代的历史进程。

华夏民族毫无疑问是勤劳智慧的民族。然而基于生产方式、生活习性、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数千年历史沉淀,使之就其整体而言和其他很多文明国度一样逐步褪却了勇武粗犷、敢作敢为、富于正义冲动的民族。它勇于内斗而懦于外争。它工于心计而缺乏慷慨激昂。它善于以屈求伸而怯于正面对抗。它重视家庭欢愉而忽略社会和谐。它长于个人进取而拙于团体奋斗。他精于计算一已之得失而漠视国家民族之根本利益。它过于识事务知进退而至放弃原则屈膝变节......。以上那些正面质素是有利于现代民主事业的,负面质素则是不利的。反对专制追求民主不单基于政治理念,也基于情操品质。满清之季以后,当专制政治早已被公认为反动之物,民主政治已为人类推崇而至成世界潮流之时,还有那么多的知识者去为专制政治效力,为之百般辩解,甚至充当鹰犬助纣为虐,这就不能只从政治理念上找原因而必须到情操品质之中去寻根由了。简言之,那就是因为依附、拥戴专制政权。抗拒、压制民主可以使自己获得各种利益。

满清征服是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催化、加剧了华夏民族情操品质中的负面素质的。

1、以极其残酷的屠杀从肉体上大量消灭了华夏民族中情操品质较高的人。而且往往是斩草除根式的整个家族屠戮尽绝,使那种勇于杀身成仁的品格根本无法以生理遗传的途经流传下来。 ——或曰:中国历史上王朝战争、农民起义都有大规模杀戮,何以特别怪罪满清?又或曰。满清征服三百年后,中国共产党乃能组织数百万雄赳赳的军队平定中国、抗美援朝,何以说中国人已不勇敢善战?回应:杀戮有非定向杀戮和定向杀戮之分。王朝战争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之类系非定向杀戮。绝大多数士兵都是被强征来驱上战场互相砍杀。被强征和被砍杀均与其情操品质无关。满清的杀戮就迥然不同了。无论是“天命”年间在辽东一带的屠杀还是“顺治”年间在江南的大屠杀,都系因华夏民众反“剃发”令而起。反“剃发”令的华夏民众无人指使、无人强征,完全是出于维护自己民族尊严的满腔热血。他们显然是情操品质较佳的人。这些人被屠杀就是定向屠杀。它不同于一般王朝战争的战场拼杀。它是定向杀戮那些激于义愤,敢于自发地起来以弱拒强反抗欺凌侮辱的人们。

至于中国共产党数百万英勇的解放军那其实跟中国历史上的历次由下而上的起义军基本类似。由于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导致民不聊生。当生活面临绝境,忍受必将死,战斗或能生时,软弱者也会挺而走险的。更何况举事者提出“迎闯王,不纳粮。”“打土豪,分田地。”等一类很得实惠的口号。这种情况下去扛枪上阵与嘉定城中家道殷实的士绅和安居乐业的百姓闻剃发令后的愤然而起,实在有太大的区别。

2、强迫华夏民族放弃本民族传统的发式、服饰,而屈从满清的冠服。在经过残酷的杀戮达到这一目标后,就不但把华夏民族中最具反抗精神的人屠杀殆尽,也把整个华夏民族的民族尊严踩在脚下。使之为了苟且生存不得不逆来顺受,从而大大催化了汉民族的奴性。同样从此以后,中国人在生活习俗和精神状态上变得彻底异化。自古中原一带的正音被北京胡汉杂语取代,而汉民族的一些原先娱乐方式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如几千年的汉族歌舞因为胡服而废弛并改而兴起了戏剧大流行。

3、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满清爱新觉罗氏的确是非常优秀的家族。它不但骁勇善战,而且极有见识韬略。它的先民所建的“金”朝,武功绝不逊于清,但竭尽全力也只能占有中国的半壁江山。而满清能征服全中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爱新觉罗氏极善于在汉人中招降纳叛,从而建立起一支人数愈来愈多的汉奸军。满清入关后,大多数战事中并不由满洲八旗承担,而是人数已数倍,到后来是十数倍于满洲八旗的汉八旗,和连汉八旗资格都够不上的新降汉奸军去攻城略池。这些汉奸军在屠杀汉族民众时的残酷和疯狂绝不亚于满洲八旗。而满清爱新觉罗氏也十分及时地给那些汉奸头目以极其优厚的封赏。在这个过程中,依附强权、见利忘义、认贼作父等恶劣质素都在汉民族的民族性格中得到很大的扩张。

4、以尊孔读经、开科取士来腐蚀汉族士人的灵魂。把人性中自私、虚伪的劣质素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中国历史上有两次全境沦入胡族统治,一次是蒙古,一次是满清。这两次有大相径庭的结果。当年蒙古人的武功比满清更盛,但统治只维持了九十多年。满清则有二百六十八年。可信,如果没有近代民主潮流在全世界的兴起并冲击了东方,满清统治还会维持下去。满洲人比蒙古人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最充份地利用了人性中的虚伪和自我扭曲。

自辽金元时期华夏民族持续遭受极大苦难以后,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侵凌成为华夏民族的主流意识。岳飞得到全民族衷心的赞颂,秦桧受到万世的唾弃。故明庭在风雨飘摇,极应与满清妥协以取得喘息避免亡国大祸之时,仍不敢公开与之议和。国力衰极兵不堪战之时仍要言战。清继辽金元而来,其杀戮较之更盛,国仇家恨不共戴天。即使不与之拼杀到最后一息,也当隐居山林伴泥墙而终老,但怎耐中国士人苦读经书乃为出人头地。布衣终生是莫大的遗憾。然满清以戎狄人主中原,若仕清无异以胡夷为君父,于华夏列祖列宗怎生交待?不过。弯总可以转,楼总可以下。清廷厚葬崇祯,康熙数次往曲埠拜谒孔庙,对孔子木主行二跪六叩大礼,还特意下江南祭奠明孝陵。爱新觉罗氏的这点戏目,都被他们自我强制思维地认定新朝继承了华夏大统。于是对前不久的血腥屠杀和目前还层出不穷的文字狱都可视而不见,对光秃秃的前额和后脑的长辫也可不以为意。原有的心理障碍被一举突破后,都心安理得地去赶赴清廷的科举考场。他们的人格已自我扭曲,灵魂为虚伪所主宰。爱新觉罗氏手捧的四书五经化着他们为享受高官厚禄而出卖灵魂的遮羞布。三百多年来,太多的中国文化人把这种寡廉鲜耻行径不断作充份的表演,开了以文化毒瘤移植于政治的先河。

由于几千年封建文化传统中负面因素的沉淀,也由于满清征服对这些负面因素的加剧综合,中国人民族性格中华夏遗民的成分所剩无几,这当然不利于形成民主和科学的启蒙素质。这也就是笔者一直认为的,中国只是从西方学习了现代社会体制的衣钵,但却绝对不会存在形成这种体制的内在动力。

满清给中国留下一幅将近扩大了一倍的版图,也留下了一个深受毒害的民族性格。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宁愿不要那疆土扩大所带来的便宜,也不要民族性格深受毒害所造成的损失。然而,在现实中这种选择已不可能进行,人们不得不面对既成事实的一切。固然,谁也不可能改变这一切,但却可以吁请国人丢掉那迷思。不妨权衡一下,得到那约四百万平方公里的百分之九十都是雪山、沙漠的土地,而承受如此的民族精神毒害是否值得?

补充说明

1、关于对华施加侵略的满清和日本之略比。从大中华的视野来看,此两者之间当有明显乃至原则区别。(1)建州女真本是明庭中央政权下的地方政权。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元“天命”后方才属独立国家。而日本除曾被汉朝加封外,则一直是中国以外的一个国家。因而满清进入中原系属中国境内民族关系的问题。而日本进入东北和关内系属一国对他国的侵略。(2)满族入主中原后建立了全国政权,而日本虽曾侵占中国许多地方,但始终没有建立直接统治中国的全国政权。(3)日本战败后彻底退出中国。而满清封建政权在被推翻后,所有满族人都继续留在中国境内。

但一直以来,国内部分拥清文化人秉承列祖古训,拒不承认明朝曾对建州女真所拥有的统辖权,这直接破坏了该族曾经是中国人的定性。基于此笔者反对大中华的阉割文化,把那些不愿做中国人的人奉为了国家优待公民这是很危险的。对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清兵入关的性质问题,并象征性地至少在史籍里严厉谴责300年前的那个犯下滔天大罪的金国。

2、笔者对当年满清施于华夏民族的血腥杀戮和精神奴役愤恨万分。但这一愤恨丝毫不延伸到今天中国满族同胞的身上。这不但因为满清征服比日本入侵在年代上久远了三百年。也不仅因为日本另系一国,更重要的是满族已在文化上早已同化于华夏民族之中。我们不可能对自己发难,不可能向自己索赔,并且,笔者对中国满族深怀同胞之情。

当然,在汉民族自省和反思的同时,我们欢迎满族同胞勇于面对先辈对中国的凌辱和残害,没有哪个北欧人因承认祖先是野蛮人而感到惭愧,因为如今这些国家都是最文明和幸福的福利国家。而日本则在历史问题上的刻意模糊终究会受到责难。

顾历史之悠悠,叹华夏之不幸。在值此甲申灾变360周年之际,我们这些流淌着诸夏先民血脉的人,是否或者如何来完成正本清源、革除虏性、恢复并完善华夏文化?而在此过程中扩展思路,以史为鉴,挖掘中国传统专制主义的历史根源,洞悉社会封建遗毒之所在,及其对社会进步事业的危害,以不负于承载了东方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华大好江山


【转自春秋战国全球中文网上的转帖,起始来源不详。】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6-12-20 18:1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