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原创] 质疑司马迁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廖康

#1  [原创] 质疑司马迁

质疑司马迁

廖康


安徽和县乌江项王祠有一副对联:
司马迁乃汉臣,本纪一篇,不信史官无曲笔。
杜师雄是豪士,临祠大哭,至今墓木为余悲。
杜师雄是宋朝诗人,名虽未入传,但因与苏轼和欧阳修有交往,至少有两首诗传世。让我们知道他诗歌豪放,不拘平仄,却也留下了更加广为人知的贬义词——杜撰。王楙这样评论他,原本只是谈格律(见《野客丛书》卷二十),但后来“杜撰”的意思发展为胡编乱造了。

文学就是杜撰,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合情合理,本无可非议。但历史来不得半点虚假,要像董狐那样秉笔直书。当然,这只是理想。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中国第一大历史学家,人称太史公的司马迁,也未必做到了实事求是。这幅对联就对他关于项羽的记述表示怀疑。我无意为项羽翻案,也不因他英勇善战而敬佩这个滥杀无辜和毁灭文化的罪魁,更不会像杜师雄那样为项羽功败垂成,英年早逝而大哭。我只对司马迁的《项羽本纪》提出两点质疑。首先,司马迁说章邯降楚后,秦军欲反。“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这做得到吗?再者,项羽兵败垓下,逃至乌江,弃马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这可能吗?

对于坑杀二十万秦卒,早已有人质疑。我将“坑卒”和“独杀”一并质疑,就是要展示司马迁的夸张。先说少的:数百人至少在二百以上,汉军再废物,也不至于引颈就屠。打不过,还不会跑吗?无论项羽多么凶狠,多么力大无穷,常识告诉我们,他一个人也杀不了二百多士兵。如果是因为人多拥挤,无处逃跑,拿着刀枪的士兵,挤过来,压也把他压死了。我们只是在演义里才看到“一将杀入万马千军,如入无人之地”之类的描写,但那还是骑在马上,才能荡开人流。我们只是在电影和电视里,才看到一名武林高手与数十人打斗还能获胜的镜头。而我们心里都明白,那是假的,演着好看的。但太史公大人竟然早在演义和电影之前,就把这类夸张堂而皇之地写入《史记》了。两千年来居然很少有人怀疑。可见司马迁多么轻信传言,可见读者多么轻信《史记》。

再看多的:不要说一夜之间坑杀二十万秦卒,就是掩埋二十万秦俑也干不完呢。挖一个大坑是不可能的,没有工作面,中间的土扬不出去,人也埋不了,必须要挖很多条长坑。就算古人个子小,按高1.5米,宽0.3米计算,整整齐齐地放置,拥挤点,放两层。即便如此,深1米,长100米的坑也只能放得下666具尸体。掩埋二十万人,需要至少300条这样的坑。自古以来,已知万人坑里的尸骨都是横七竖八,比这样整齐地埋放占地至少要多一倍。这还是埋死人,活人怎么肯任人坑杀?毫无反抗?唯一可行的做法是把二十万人集中在较为低洼的地方,围起来剿杀,像电影和电视里演的那样,然后再掩埋。但谁会那么老老实实地走到低地,集合等待屠杀?就算秦人都是笨鹅,一旦杀戮开始,他们难道不拼死反抗吗?古代又没有机关枪,用弓箭和刀枪屠杀,对方就算是赤手空拳,前面的倒下了,后面的也应该能够冲出去大半。

除非是铁壁合围,否则不可能全歼。《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敌则能分之,少则能守之……”对付二十万秦卒,项羽有多少兵可用?根据《史记》记载,诸侯联军一共四十万,除秦军外只有二十万;按《汉书》记载,诸侯联军一共三十多万,除秦军外只有十多万。即使按最佳情况,兵力对比也是一比一。就算项羽用诈,事先收缴了秦军的武器,二十万人在一夜之间要坑杀二十万人,这在军事上、人力上是根本做不到的。何况《史记》只提到项羽召集黥布和蒲将军商议。言外之意,坑杀之举乃楚军所为,而楚军在巨鹿大战前有五万人,得到补充后也到不了十万。用不到一比二的兵力全歼秦卒二十万,这是历史,还是演义?

不仅如此,我们还有项羽没杀这么多秦卒的旁证。根据《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记载:秦二世四年七月,“项羽与章邯期殷墟,章邯等已降,与盟,以邯为雍王。”八月,“秦降都尉以翳,长史欣为上将,将秦降军。”十月,“项羽将诸侯兵四十余万,行略地,西至河南。”十一月,“羽诈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人于新安。”十二月,项羽“至关中,诛秦王子婴,屠烧咸阳,分天下,立诸侯。”对照《项羽本纪》可知,当他率领诸侯大军进入函谷关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项羽统率的诸侯大军是包括二十万秦降军的。十一月在新安杀掉二十万秦卒后,十二月还有四十万人。他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招募了二十万新兵?不要以为这是两个月时间,新安距离函谷关将近一百五十里,拖拖拉拉地走,五天也到了。何况项羽还急于进关,与刘邦争天下。项羽这个急性子,这位到此为止战无不胜的将军,深谙兵贵神速之理,绝不会为招兵买马而停下脚步。

另外,说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卒,只留下了章邯、长史欣、都尉翳三人,这实在不合情理。章邯封为雍王,手下明明有一支精兵,项羽又命他驻守咸阳,以防刘邦。凡是了解军队工作的人都知道,军人的关系是血肉兄弟的关系。你可以打败仗,你可以撤离阵地,你可以丢失城池,但你绝对不可以抛弃战友。如果你置战友生死于不顾,如果你曾经背叛与你出生入死的兄弟,那你这辈子就再也别想在军队里混了。项羽如果真地坑杀了二十多万秦卒,只留下章邯等三个将军,那无论章邯曾经有过多么辉煌的战绩,他也不可能再次统领秦军。也不可能有任何军队愿意听命于一个让那么多士兵遭到屠杀的降将。韩信打败章邯后,收编了他的军队,后来成为刘邦东进的铁骑。这些士兵若不是来自那二十万秦卒,又是从哪里来的?说项羽痛恨秦人,坑杀秦卒是为楚人报仇,这更不合情理。因为章邯曾大破楚军于定陶,致使项梁战死。项羽对杀叔父的仇敌尚能重用,怎么会那么小心眼,非要坑杀二十万秦卒不可?

若说坑杀的决定是项羽迫不得已所为,是因为缺乏军粮供给,或者秦军不甘受控制,意欲造反,等等,这些都是后人猜测,没有佐证。甚至连司马迁都没有做过类似陈述,而仅仅说项羽担心秦军不安,就决定坑杀。仿佛太史公听到了项羽、黥布、蒲将军开会的发言。而让他们开会商议处理秦军的起因竟然是有人听到秦军将士的悄声议论,司马迁在《项羽本纪》里写道:“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秦军的兵将居然担心打不进函谷关,破不了秦。因为那样的话,秦朝会诛杀他们的家人。且不说即使有这种担心也不至于就导致项羽坑杀全部秦卒,实际上,他们根本就不会有这种担心。因为《史记》卷十六《秦楚之际月表》记载:十月,“秦王子婴降。沛公入破咸阳,平秦,还军霸上,待诸侯约。”秦朝都已经灭亡一个月了,新安距函谷关不到一百五十里,原秦军将士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重大事件。他们怎么会担心他们参加诸侯军队攻打秦国可能失败,东撤后秦朝会诛杀他们的家人?司马大人竟然会写出这种文字,真令人匪夷所思。

退一万步说,如果真有二十万人被坑杀了。具体地点也知道,在新安城南。惨案发生的时间距司马迁写《史记》才一百五十来年。人证、物证应不难寻找,尸骨应不难寻找。然而,太史公一字证言也没有。除了他自己的叙述以外,就是援引韩信的转述。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里,有一段韩信拜将后为刘邦分析天下形势的名言:“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韩信,大家都知道,是个杰出的军事家,这段话表明他还是一个精明的政治家。他不仅知道枪杆子的作用,也知道笔杆子的作用。他让刘邦宣传项羽的残暴,加深秦人对项羽的痛恨,利用他们反楚,无须费力,传檄可定三秦,也就是楚霸王分给章邯、长史欣和都尉翳在今天陕西省那三块地方,并以此为立足点,与项羽争天下。

果然,刘邦照此办理,拿下三秦。不过,那也不是“传檄可定”那么轻而易举的事情。仗还是要打的,而且还得靠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出奇兵制胜。秦军没有一触即溃,显然他们并没有完全相信坑杀二十万的宣传,但宣传毕竟在某种程度上瓦解了秦军的战斗力,使他们不原意为残暴的项羽卖力,而宁愿让两个外来户中不那么邪恶的刘邦当家。无论如何,刘邦还是尝到了甜头。他进一步发动宣传攻势,抹黑项羽。《汉高祖本纪》记载,当刘项相持于广武时,刘邦历数项羽十大罪状,其中第六条就是:“诈坑秦子弟新安二十万,王其将。”《史记》没有记述项羽的答复,他不喜欢斗嘴皮,只单挑刘邦决斗。刘邦不敢应战,仍旧斗嘴,项羽就用弓箭来回答。读《史记》,我很难想象项羽对那些指控未答一句。也许,项羽说过什么。司马迁站在汉朝史官的立场上,没有记述项羽的话。也许,项羽的话说得不那么好听,不适于见诸文字。也许,在以人为主线的传记式历史中,记其行而不记其言才更有益于反映项羽的个性。我们不得而知。总之,给读者的印象是,项羽受到刘邦谴责,理亏而哑口无言。于是,坑杀二十万秦卒的罪状就坐实了。

当然,我这些分析都是逻辑上的推理。世界上的事情无奇不有,两千年前的事情有不少我们今天想象不出来。如果哪一天屠杀场地出土了,二十万人,不,哪怕只有十万人的白骨暴露在光天化日下,我们也应当承认太史公的记述基本正确。但两千多年过去了,不仅没有这类发现,也没有任何真正的万人坑出土。甚至没有任何当地的文献提到这令人发指的屠杀。所有的历史都是在转述司马迁。难道中国人都那么麻木?都那么无动于衷?难道那么大一片屠杀场地都深埋地下了?比维苏威火山所掩埋的只有两万居民的庞贝古城还深?常识告诉我们那是不可能的。没有人记述这场大屠杀,很可能是因为根本就没有这场大屠杀。

然而,人们常说“无风不起浪”,绝对的无中生有是很少见的,更可能的是夸大其词。《郑州晚报》2007年4月3日报道:1912年,修建陇海铁路的工人在今天的义马二十里铺一带挖出累累白骨。如今,有一个东西长400米、南北宽250米的土坑,人称“楚坑”,当地老百姓叫作“万人坑”。据信,那便是项羽坑杀秦卒的遗址。但迄今为止,挖出来的遗骨还不足千具。在没有更多证据的情况下,我认为投降的秦军可能与楚军发生了一些摩擦,也有可能某部企图哗变,遭到了镇压和屠杀,具体人数,无从猜测,但绝不可能是二十余万。哪怕是两万,都是天大的数字了。

当然,杀降卒无论是两千、两万、还是二十万,都足以说明项羽的残暴,也足以说明他为什么会失掉民心。但刘邦打败项羽,绝不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么简单的道德问题。历史上邪恶战胜善良的例子举不胜举。项羽不会用人,韩信善于用兵,刘邦善于用将相,这些原因也许比道德原因更重要。然而,凡是能够用来打击项羽的手段,刘邦都利用了。政治宣传也是手段之一。利用它,是刘邦的聪明。而且项羽的残暴还不仅表现在新安。项梁初起兵时,“使项羽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坑之。”入秦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有人嘲笑楚人“沐猴而冠”,项羽听说了就“烹说者。”

相比之下,刘邦的确不那么残暴。刘邦占据道德高地,夸大项羽的残暴,赢得秦人的民心,建立自己的仁义形象,这些做法在打败项羽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司马迁作为汉朝的史官,站在汉朝的立场上记述历史,难以做到完全公正,这是不难理解的。我不认为他是有意使用了曲笔,而是真心相信了汉高祖在楚汉之争时的宣传,才没有思考一夜之间怎么可能杀死二十万秦卒,才没有考查这场大屠杀的现场,才没有寻找大屠杀的证据,才在《史记》的不同篇章里无意中写出自相矛盾的史实——项羽总共有四十万士兵,坑杀了二十万,仍有四十万人。犯这个低级错误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司马迁对普通人的生命不够重视。他重视的只是个体的英雄豪杰,哪怕是刺客也值得立传。而普通人不过是他懒得查对的数字。在记述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卒之前,司马迁还记述过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之事。那是更加难以置信的事件,也同样没有任何佐证。只有把普通人的生命根本不当会事的史官才会这样轻信传言,缺乏根据地撰写历史。

2013年4月10日


2013-4-27 14:22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2  

上周正好看了一个中央4台节目,讲一个收藏家收集了大量的秦赵“长平之战”文物,
如箭嗾、兵器等等,很容易就找到,不需要进行大规模挖掘。那里确实是古战场。
白起肯定是杀降了,人数多少是一个问题。40万确实有些多了。经此一战赵国元
气大伤,六国里只剩下楚还有点实力抵抗秦。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4-27 19:1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3  

《史记》里谬误很多,不足为奇。司马迁的治学态度是严谨的,但限于当时客观条件,
他能够做的也就这样了。

为刺客游侠等小人物树碑立传,应该是一个空前的壮举。后世史家能够这样做的也
不多。让他核实各大战的杀降数字,实在有些难为他了。他能够做的就是记录史书
中写的。那时还没有纸,民间野史也极为有限,多为口头传说。

就是几十年前的国共内战,双方到底死了多少人,长春围城饿死多少百姓,都是一
笔糊涂账。你让两千年前的司马迁能怎样。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4-28 10:2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4  

至少不应在数字上自相矛盾。更重要的是,如最后一段所说,批评的是司马迁对平民百姓生命的轻视和对史实不严谨的态度。司马谈就好多了,左思明也强一些。司马迁则太浪漫,太重视人的能耐,太夸张。


2013-4-28 11:34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thesunlover

#5  

司马迁的文笔是有些小说化,所以史书里史记最好看。

数字不能较真,不能苛求司马迁。我们中国人从古到今一直是对人口数量不大在意的,曹操80万大军、符坚百万大军,谁去核对。到今天的消灭蒋匪军800万,南京大屠杀30万,三年灾害饿死几千万,等等。我们中国人不是一直就这样随便谈论人数的吗,死人更不在意,从来没有一个准数。反正人多,死了就是蚂蚁,随便怎么说都行,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说。

难怪日本否认南京大屠杀。你自己拿不出科学统计数字,我怎么肯承认。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13-4-28 11: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yy

#6  

  古人以殺敵眾多稱霸,方為人推崇。兵馬糧草虛虛實實,就像今天的GDP,太史公是神,又奈其何。



千江漁翁,泠然御風。手揮無絃,目送歸鴻。
2013-4-29 13: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7  

尽管项羽不可能坑杀20万秦卒,他屠城,烧秦宫,还是个毫无建树的破坏者。


2013-7-6 15: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廖康

#8  

That's all I am saying.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thesunlover at 2013-4-28 04:46 PM:
司马迁的文笔是有些小说化,所以史书里史记最好看。

数字不能较真,不能苛求司马迁。我们中国人从古到今一直是对人口数量不大在意的,曹操80万大军、符坚百万大军,谁去核对。到今天的消灭蒋匪军800万,南..



2013-7-6 15:4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Xiaoman

#9  

廖老师的文章水平高,信息量大。明天学习。


2016-6-18 00:17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