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武松的英雄形象是怎样形成的?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廖康

#1  武松的英雄形象是怎样形成的?

武松的英雄形象是怎样形成的?

廖康


无疑,武松在多数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位大英雄。说起武松,我们就会想到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夜走蜈蚣岭等英雄业绩。同样不容置疑的是,武松也是杀人狂;他下了鸳鸯楼后,又杀死张夫人、养娘玉兰和奶娘,还有张家儿女三口。如此滥杀无辜,没有任何人称赞。为施耐庵辩护者也只能说,这是他用自然主义手法来描写武松杀红了眼。写是可以这样写,这种写法没有粉饰武松,也许更为逼真。这样写是否高明不是我要讨论的问题,我要谈的是,虽然很少有人认为武松这样做是英雄行为,但是却有那么多人仍然认为武松是英雄,为什么?我认为,这主要应归功于戏曲。通过讨论这个原因,我们可以看清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所论述过的文学与视觉艺术的差别,以及这差别可能带来的结果。

自《水浒传》问世以来的近四百年间,出现了无数改编的戏剧和曲艺作品。加上禁书,不识字等原因,通过戏曲了解武松的人要远远多于通过读书了解武松的人。在原著第31回中,杀张都监夫人小孩和丫环等只有一小段,不足200字。在各种各样的戏曲作品中,都没有表现武松滥杀无辜。大张旗鼓表现的都是武松打虎。人们看到的是一条好汉、英俊威武、身材伟岸,赤手空拳就把那只多次害人的“吊睛白额大虫”给打死了。见过老虎的人都知道,人没有武器根本不是老虎的对手。据说泰森曾经和一只去掉爪牙的老虎较量过,被撞得不省人事。正因为如此,我们对理想中的打虎英雄格外敬佩;看到舞台上,电视里的艺术再现,就更加佩服不已了。如果我们在舞台上、电视里看到武松杀妇女、小孩,我们还会把他当作英雄吗?

视觉形象给人的直观印象太强烈,太深刻,不允许有这种表现。八十年代初祝延平主演的电视剧《武松》就做了相应的改编:武松不仅没有滥杀无辜,而且还尽力抢救养娘玉兰。记得某集的结尾就定格在武松飞身跃起,要接住跳楼自杀的玉兰。如若依照《水浒传》,把武松杀人,无论善恶,都一一再现,那这位英雄的形象必定大打折扣。可能有个别人对这种改编不满意,批评它不忠于原著。首先,我要说,原著也是编纂的,又不是史实,为什么要忠于它?其次,而且是更重要的理由,视觉艺术自有不同于文学的内在规律,当然不应照搬文学。

关于文学与视觉艺术的不同,德国美学家莱辛在1766年出版的著作《拉奥孔》(Laocoon) 中就有详论。拉奥孔是特洛伊的祭司,他怀疑希腊人留下的木马是个诡计并劝阻特洛伊人,不让他们把木马移进城内,还向木马掷矛。他激怒了庇护希腊人的海神波塞顿,海神派遣海蛇来把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一起缠死。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史诗《艾涅阿斯》(又译《伊尼德》)中描写拉奥孔被蛇缠住,痛苦万分,“向着天发出可怕的哀号”。意大利人佛列底斯于1506年在罗马城发掘出拉奥孔父子被海蛇缠住的古希腊雕像群(现藏于罗马梵蒂冈美术馆),其中拉奥孔虽然遭受巨大痛苦,但并不号啕大叫,而是节制着自己的感情,口仅微张。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史诗中所描写的拉奥孔遭受极度痛苦,但雕刻中所表现的拉奥孔却显得静穆,这是因为诗与画有不同特点。诗宜于以声音和语言描述动作的时间持续,诉诸听觉感官。画宜于以颜色和形状描绘物体的空间排列,诉诸视觉感官。表现手法的不同决定了表现结果的差异。诗文可以尽情书写悲哀与痛苦、丑陋和邪恶,但美术不宜如此。

通过讨论这两个基本不同,莱辛在《拉奥孔》中第一次划定了诗与画的明确界限,说明诗可以描写物体的形状,但须用“暗示”的方式来模仿,也就是选择物体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某一属性,层层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表现物体形象,此乃化静为动之法。画也可以描写动作,不过必须采取间接方式,也就是 用“暗示”来模仿动作,也就是选择动作发展到顶点的那一瞬,即“孕育的一刻”,从这一瞬中表现出动作的前后过程,此乃化动为静之法。莱辛在《拉奥孔》中宣称:“美是造形艺术的最高法律”,丑的物体由于它本身各部分的不和谐,不能作为造形艺术的对象。诗是持续性的模仿艺术,不适于描写物体静态美,因为把物体各部分先后承继地展示出来就破坏了整体的和谐。诗适于描绘动态美,“媚就是在动态中的美,因此,媚由诗人去写,要比由画家去表现较适宜。”丑的物体虽不能成为绘画的题材,却可以在诗中描绘。莱辛认为丑的各部分通过诗人的先后展示,也就失去了直观的丑。

虽然莱辛二百多年前的这些美学观点在二十世纪已经有很大发展,很多不同的新理论与之截然不同,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他的观点是人类几千年文艺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极大的普遍意义和指导意义。文人和艺术家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依照莱辛总结的这些规律进行艺术创作。尤其在视觉艺术中,尽量不显示正面人物的丑。当然,在二十世纪,人们也有意识的反其道而行之,许多视觉艺术品故意以丑为美。也许那是另一层次的美,是需要很多解释和思辨甚至培育才能欣赏的美。总之,不再是直观的美。尽管如此,还没有谁以为在舞台上,在银幕上,血腥地表现滥杀无辜,甚至屠杀妇女儿童会是美。所以,我们只是读到过,却没有见过施耐庵笔下武松的方方面面。在有关武松是否英雄的争论和不同意见中,人们谈论的是不同的武松。

没有读过,或没有仔细读过《水浒传》的人很可能不知道武松在张都监家杀的十五个人中绝大多数都是无辜的;不知道或不记得武松在滥杀无辜,钝刀割头前曾说:“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他们不知道或不记得武松在杀了妇女儿童后还说:“我方才心满意足。”虽然中国的艺术家们不一定知道莱辛,但是古今中外的艺术实践和认知是相通的,有很多方面也是相同的。武松不是历史人物,文学家和艺术家都有权利用这样一个传奇人物进行创作。他们当然要根据各自不同的规律来进行创作。我们在戏曲中见到和听到的武松都是身躯凛凛、相貌堂堂、武功盖世、气宇轩昂,伴随着锣鼓声威武亮相。老虎出来了,武松三拳两脚,一番搏斗,将虎打死。这天神般的本事用精湛的表演艺术在舞台高光下再现出来,给人的印象太深刻了。我们看在眼里,看在几代人,几十代人的心目中。“打虎武松”已经积淀在我们的语言里和文化中。这个武松是绝大多数人心中的武松;读者大概不记得《水浒传》中那200来字了,只记得他敬兄如父,不好色,不贪官,讲义气,不屈不挠等优秀品质,他当然是英雄。说武松不是英雄者,包括我自己,不是指舞台上的武松,而是指施耐庵笔下揭示的杀人狂。

注:

为方便读者,特将施耐庵那200来字抄录如下。

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提了刀下楼来。夫人问道:“楼上怎地大惊小怪?”武松抢到房前。夫人见条大汉入来,兀自问道:“是谁?”武松的刀早飞起,劈面门剁着,倒在房前声唤。武松按住,将去割时,刀切头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头来。”便抽身去后门外去拿取朴刀,丢了缺刀,复翻身再入楼下来。只见灯明,前番那个唱曲儿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杀死在地上,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走出中堂,把拴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

2009年3月1日

第 1 幅
Laocoon


2009-3-1 19:45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月满西楼

#2  

武松道:“一不做,二不休。杀了一百个,也只是这一死。”提了刀下楼来。夫人问道:“楼上怎地大惊小怪?”武松抢到房前。夫人见条大汉入来,兀自问道:“ 是谁?”武松的刀早飞起,劈面门剁着,倒在房前声唤。武松按住,将去割时,刀切头不入。武松心疑,就月光下看那刀时,已自都砍缺了。武松道:“可知割不下头来。”便抽身去后门外去拿取朴刀,丢了缺刀,复翻身再入楼下来。只见灯明,前番那个唱曲儿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杀死在地上,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走出中堂,把拴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武松道:“我方才心满意足。
可怕!!


2009-3-2 14:2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3  

廖兄带头反思。赞一个。


2009-3-4 10:46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weili

#4  

同理,关公本人的缺点也多,但最后还是被追认成神了。


2009-3-6 09:3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