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

陈毓罴,本名被朋友叫浑了,竟变成"老罴"。一九三0年出生于湖北汉口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十七岁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罗常培、魏建功、游国恩、郑振铎、钟敬文等著名学者,一九五一年,北大毕业后,赴兰州大学任教。一九五四年,考取留苏研究生,经过一年的俄语培训,赴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深造,导师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俄罗斯文学史家波斯别洛夫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一九七八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土生导师,一九八五年担任博土生导师。

陈毓罴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红楼梦》研究、元明清文学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参与文学所三卷本《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其主要著作有《辛弃疾词选》、《唐诗选注》、《唐宋词选》、《曹雪芹佚著辨伪》(合著)、《红楼梦论丛》(合著)、《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等,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的编写工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陈毓罴多次出访,进行学术交流,一九八二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文系讲学一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印地安纳大学作过学术讲演,从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八九年,在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任客座教授,为研究生讲授《红楼梦》、《西游记》和《浮生六记》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深受日本学生欢迎。此外,也多次去港台地区参加过学术交流。

陈毓罴曾经的红学地位突出。一九八○年,作为三位大陆代表,他与周汝昌、冯其庸曾出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因第一次与台湾同行相会,陈毓罴曾赋诗一首畅叙幽情:

    盈盈一水隔经年,今喜欢谈《金玉缘》。
    为报汉南春历历,归宁朝夕盼团圆。

注:《金玉缘》是《红楼梦》的别名。

中国《红楼梦》学会第一届大会上,陈毓罴与冯其庸一起被选举为副会长。

陈毓罴人是粗卤一流,冒失孟浪,不拘细谨。

无意冒犯毛泽东——吴恩裕曾发现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此书记有曹雪芹教习残疾人于景廉学做风筝的事,让他有一个手艺可以赚钱糊口。因为这一点,毛泽东说,"曹雪芹这个人还是不错的,能够帮助穷人"。但陈毓罴、刘世德不知道有这样一节,反连发文章,一口咬定《废艺斋集稿》是假的。于是当时社科院的大院里边,出现了大字报:"陈毓罴、刘世德炮打无产阶级司令部",声言要把黑后台揪出来。

唆使闯宫——胡小伟说,他曾经到济南开会,与会的济南师专徐北文先生非要托他把其新著《先秦文学史》转送给钱钱锺书先生。到所后我们已经受到嘱咐,不得以任何借口打搅钱先生,恳辞不果,归而谋诸我的导师陈毓罴先生,不料陈先生的主意很爽快:"你直接送去就行,如果钱先生忙,你从门外递进去就走。"于是如法炮制。唯一没有料到的,是钱先生居然把我迎了进去,聊了一会。

泄露所谓的曹雪芹佚诗——周汝昌说,他的假冒曹雪芹诗,作于一九七0年之九月,自湖北干校返京之后不久,本是渴望能见芹诗而不可得的"异想"与"假慰"之计,写与吴恩裕先生,嘱他勿传——想考验一下他的识力,假称是雪芹之原句忽然发现。吴恩裕抄在笔记本上。后来吴恩裕告诉周汝昌: "我笔记本放在桌上,陈毓罴来时,在本子上看见了,就抄了去,还在某处发表了。"

刘世德,一九三二年十二月生,汉族。原籍山西临汾,生于北京,长于上海。一九五一年九月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二年,因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年毕业。同年,分配至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刘世德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研究员,华侨大学教授,湖北大学教授,丽水学院首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中国《水浒》学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古代戏曲学会常务理事,《文学遗产》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

刘世德一九五四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著作有,《红楼梦版本探微》、《曹雪芹祖籍辨证》、《夜话三国》、《明代散文选注》、《魏晋南北朝小说选注》、《红楼梦论丛》(合著)、《中国文学史》(合著)、《中华文学通史》(合著)、《唐宋词选》等。曾主编《古本小说丛刊》、《中国古代小说百科全书》、《古代公案小说丛书》、《三国演义学刊》等。曾校点《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九云记》等。

刘世德行为作派本分,偶尔自鸣得意。

刘世德曾兼任丽水学院首席教授,视自己为学校的一员,没有权威架子,有事就认真办理请假手续。第一堂课下来的时候,很认真地征求学生意见,诸如内容深浅是否得宜,声音是否听得清楚,节奏快慢是否适合等等。他很谦虚地说,给本科生上课没有什么经验,就怕上不好。学生在科研上遇到难题向他请教,他三言两语,总能使人茅塞顿开。有时过几天,还会送给你一叠相关问题的资料。

刘世德与著名学者吴晓铃同在社科院文研所共事。吴晓铃有四位千金,分别名叫"葳"、"蕤"、"英"、 "华"。事有偶然,刘世德的两个女儿也分别唤"葳"、"蕤"。吴晓铃曾问刘世德:"你是不是模仿我?" 刘世德笑着说:"没有,我不敢做文抄公;我的大女儿是在您调到文学所之前诞生的,那时我并不知道您有几个女儿,更不知道她们的名字。——这叫'英雄所见略同'。"

邓绍基,一九三三年二月生,江苏省常熟市人,一九五一年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九五五年毕业后到文学研究所工作,历任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评论编辑部负责人、副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文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

邓绍基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工作,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大型著作有《中华文学通史》、《中国文学通史系列》、《中华文学通典》、《中国大百科全书》(文学卷)、《元代文学史》、《杜诗别解》、《红楼梦论丛》(合著),另有代表性的论文《五四以来继承文学遗产的回顾和探讨》、《建国以来继承文学遗产的一些问题》、《五四文学革命与文学传统》。近来涉及元剧格律、版本和作者生平等研究,著作《元剧研究》。

邓绍基上海口音,个子较高,中间的头发掉光了,但剩下的头发居然不是花白,而是稍带点黑色。他皮肤很好,面色红润,没有老人的皱纹和老人斑。说话有时候听不清楚。眼睛好像是闭着的,低头,样子像在看稿子(其实没有稿子)。讲到得意处,抬头、高声。有上海情节,时不时鼓吹复旦大学和上海学者怎么怎么了不起。

邓绍基常借诗歌言志述怀,部分富哲理,有趣味。如:

    "开卷有益,多读几行;话多必失,少说几句。"
    ——自撰联

    吾乃一穷酸,不逢左右源。
    青春徒立志,白首忍营钻。
    大泽龙蛇远,长空星斗阑。
    软红尘里走,异路各悲欢。
    ——答神祗

    夕阳斜照唱渔舟,雨涨平堤鸭恣游。
    方架大桥通武胜,繁生丛竹秀申州。
    祠堂败废沧桑变,农屋翻新岁月优。
    呼笑孩妮奔走告,晚间电影《朝阳沟》
    ——1972年4月信阳杂咏之三

    曾经眼病读书难,便念退休毋素餐。
    少小原无拜金志,但宜白首一穷酸。
    ——自嘲

邓绍基关于争鸣的态度可取,《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一辑编后记,曾引其一首七律以倡学风。道是:

    石头一记大荒峰,红学纷纷说异同。
    功过是非当议论,探求考索仗勤攻。
    分歧不掷云霄外,高谊常存天地中。
    放眼三春君试看,繁枝嫩叶汇芳丛。

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三位红学家。他们正式研究《红楼梦》,主要与何其芳主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工作有关。一九五六年,该所设《红楼梦》研究小组,此三人开始做这项工作,并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成名,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初,因主办《红楼梦研究集刊》,属中国红学引领风骚的人物。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接受冯其庸等招安,放弃《红楼梦研究集刊》的阵地,在中国红学会与《红楼梦学刊》担任些有名无实的副职,于是,曾经的风云稍有消歇。

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是至交相爱,名虽不一、事则一体。他们学术观点基本相同,三人曾合著《红楼梦论丛》,其中以陈毓罴、刘世德合作为多,曾合著《曹雪芹佚著辨伪》,曾多次联名发表文章,如论曹雪芹画像的真伪(系列),论《红楼梦》的主题等。这三人以刘世德为旗帜(长于版本研究,论证细腻,蔚为大观,曾经是何其芳助手),但因陈毓罴最为年长,故署名时在首位;邓绍基最为年轻,所以在最末。

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非等闲之辈——长期在社会科学院工作,曾经领教过俞平伯、吴世昌、何其芳的手段。例如:陈毓罴、刘世德质疑《《废艺斋集稿》的文章——《曹雪芹佚著辩伪》,考据功夫相当到家。孔祥泽提供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前曹雪芹自序有"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一语,陈、刘竟能想到去查阅乾隆二十一年(丙子年,公元1756年)的《晴雨表》,证明这年除夕北京地区没有下雪,"是岁除夕,于冒雪而来"一语不符合事实。

但据宋谋玚说,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有些不公道、甚至是小家子气。他们曾经是《红楼梦研究集刊》的负责人,在1986年10月出版的第十二辑上,发表有利于自己的观点,拒绝发表不利于自己的观点:"登徐邦达的《悼红影仪》而不登周汝昌的《雪芹小照鉴定记实》 ;刊登河南博物馆的《 调查报告》 、程德卿的《 画像之谜的经过》 、郝心佛的《画像之谜》,而独独不登我的《 画像调查札记》"。

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白眼论世、专生恶念,属心冷口冷心狠意狠之人,关于曹雪芹的资料不多,建国后好不容易发现了几件,他们多持否定态度。

1、《废艺斋集稿》辨伪(见吴恩裕部分)。
1、曹雪芹画像辨伪(见附录)。

附录: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曹雪芹画像真伪论争)

曹雪芹画像先后发现两幅,都有真伪问题。一为王冈绘《独坐幽篁图》手卷,像后有皇八子、钱大昕、倪承宽、那穆齐礼、钱载、观保、蔡以台、谢墉等乾隆时闻人的题咏,除一人上款署"雪琴",其余均署"雪芹",以此被认为是曹雪芹的画像。收藏者为李祖韩,系1923年从上海一古董商手中购得,1928年叶恭绰曾为之题跋,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中有介绍。五十年代以后,此画像再无人见过,只有照片传出,系藏主之妹李秋君的摹本。现李祖韩及其妹秋君已于1964年和 1971年先后故去,画像手卷不知谁属。

红学家中,吴恩裕、吴世昌、朱南铣认为王冈绘手卷像主确系曹雪芹,周汝昌始而肯定,后又存疑。 1961年胡适撰有《所谓曹雪芹小像之谜》一文,刊于香港《海外论坛》第二卷第一期,也认为像主不是曹雪芹,而可能是浙江籍的一位翰林。他说这一看法, 1929年在上海见到该画时就与藏主李祖韩谈过。胡适的文章遭到吴世昌、吴恩裕的反驳,双方争论得很激烈。 1980年,李氏家属从发还给他们的书画中发现三页题跋,系画像上剪下来的,有皇八子永璇、观保、谢墉,陈兆四人的题诗。陈兆的题诗有"进老学长兄"的上款,另三人不具上款,当然没有"雪琴"或"雪芹"字样。这句与以往传说的题款不同,像主是否为曹雪芹,遂更加可疑。但此四人的题诗为什么要剪下?谁剪下的?画像和其余题诗现在何处?像主如果不是曹雪芹究竟是谁?仍是未解之谜。

另一幅画像为陆厚信绘,河南省博物馆的范殿钧于 1963年初自商丘县的郝心佛手中购得,定价5元人民币,现藏该馆。最早注意到这幅画像的是上海文化局的方行,他将画像照片寄给王士菁,转请周汝昌目验,时在1963年下半年。8月17日,《天津晚报》刊出周汝昌的介绍文章,题为《关于曹雪芹的重要发现》,充分肯定画像"非常可靠,既不是赝品,也不是另外一个名叫雪芹的人的画像,价值极高"。9月14日,刘世德在《天津晚报》发表否定性文章:《曹"雪芹"画像之谜》,提出陆绘像主是俞瀚字楚江,不是曹雪芹。根据是他从《尹文端公诗集》卷九中查到了画像对脸册页上的尹继善题诗,标题为《题俞楚江照》。尹诗系两首绝句:"万里江天气寥沆,白门云树望中遥。风流谁似题诗客,坐对青山想六朝。久住江城别亦难,秋风送我整归鞍。他时光景如相忆,好把新图一借看。"下款署"望山尹继善"。画像为对开两叶,尹诗居左,画像居右,左上有题记五行:"雪芹先生洪才河泻,逸藻云翔。尹公望山,时督两江,以通家之谊,罗致幕府。案牍之暇,诗酒赓和,铿锵隽永。余私忱钦慕,爰作小照,绘其风流儒雅之致,以志雪鸿之迹云尔。云间艮生陆厚信并识。"下有"艮生"、"陆厚信印"二方。论争于是便围绕曹雪芹是否入过尹继善幕,俞楚江有无 "雪芹"之号,和尹继善是什么关系,以及如何理解尹诗的诗意,画像与传说中的雪芹形貌是否相类等问题,热烈展开。

周汝昌回答刘世德的《再谈曹雪芹小像》,刊载于1963年 9月21日《天津晚报》;1964年4月5日,又撰写《雪芹小像辨》,在香港《大公报》刊出。针对刘世德提出的尹诗与陆画的矛盾,周汝昌认为诗、画原非一体,两者自成"单位",无论从诗中描绘的"云树"、"青山"等景物来看,还是就题诗无上款而言,都证明"尹诗并非为题陆画而入册者甚明,二者实各不相涉 "。因此像主为曹雪芹无须怀疑。1973年周汝昌在《文物》发表《〈红楼梦〉及曹雪芹有关文物叙录一束》,也谈到了这幅画像,并首次刊出陆绘小照及尹继善题诗的照片。但争论大规模展开是在1978年以后。

1978年第五期《文物》杂志刊出了文物鉴定专家史树青的文章:《曹雪芹和永忠小照辨析》,提出"这一开册页除尹继善的题诗以外,其他皆有意伪作。伪作时间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新红学派'盛行时期",对陆绘画像予以彻底否定。这样一来,使论争立即沸腾起来。1978年5月28日和6月25日,周汝昌在香港《新晚报》撰写文章,反驳史树青的考辨,仍坚持己说。史树青断为伪作的理由,一是尹诗应做于乾隆三十年乙酉,其时雪芹已卒,故画像与《红楼梦》作者无涉;二是尹诗题在对开叶的后半扇,前面是为了谦虚预留的空白,即书画题跋中常见的"敬空",因此给做伪者提供了条件。对此,周汝昌的解释是,尹集系他人所编,纪年难免有误;而尹诗既题给俞楚江,就不会留空白,因为尹继善是俞的顶头上司:"留半张纸以待他人-留待谁呢?尹氏本人就是宰辅封疆,要留,恐怕就只好留给'圣上'乾隆了?不然,怎么讲呢?"

1979 年4月2日至4日,梅节在香港《文汇报》发表《曹雪芹画像考信》,详细介绍六十年代以来围绕陆绘画像的真伪所展开的争论,主张画像虽非赝品,但绝不是曹雪芹,并把陆绘和王绘联系起来,认为两幅画像的像主都是在两江总督尹府做过幕客的俞瀚俞楚江。这时,陈毓罴、刘世德撰写的《论曹雪芹画像真伪问题》的长篇文章,也在1979年第二期《学术月刊》上刊出,公布了许多俞瀚的材料,证明陆绘识语中说的"洪才河泻,逸藻云翔",俞氏当之无愧。5月31日,宋谋砀的反驳梅节的文章刊于香港《文汇报》,坚持像主不是俞楚江,原因是俞瀚"长身锐头,玉立峨峨",和画像不符;同时在《山西大学学报》发表长篇论辩文章:《陆厚信"雪芹先生小照"辨》,系统阐述自己的观点。9月7日,梅节著文作答,以《不要给曹雪芹随便拉关系——答宋谋砀先生的质疑》为题,发表于香港《文汇报》。陈毓罴、刘世德则撰写《曹雪芹画像辨伪补说》,参加梅、宋论争。而史树青的《再论"陆厚信绘雪芹先生小照"》,此时也在《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上刊出,作者称两年以来在阅读诸家文章的同时,又做了进一步调查研究,搜集了一些有关资料,表示"对自己过去的看法,仍然信心十足"。因为周汝昌在《曹雪芹小像之新议论》一文中谈到,陆绘画像"是一部册页,一共好多开",不是"一个册页",1963年在北京目见原件的一位先生曾向他指明:"是一共捌开,没有错。每开皆有诗画。另外的人像不一,或坐或立,姿态形相也各异。"对此,史树青在文章中公布了收藏画像的河南省博物馆的武志远、赵新来写给他的信,证实画像"只有一页,绝不是一册",认为周汝昌"未看过原物,全是道听途说"。武、新二人并抄了一张1963年购买画像的单据给史树青,其中写道:"清代曹雪芹小照一张,价五元整。"系从商邱县博爱十五街七号郝心佛手中购买,经手人是范殿钧。史树青的结论是:"一开册页,半伪半真。""

当围绕陆绘画像的论争趋于白热化之时,对王绘画像的讨论仍在进行。1980年出版的《红楼梦研究集刊》第五辑,一方面刊出史树青的《再论》,同时发表了邓绍基谈王绘的《关于"曹雪芹小像"的部分题咏诗》。《文学遗产》同年第二期则载有陈毓罴、刘世德的《谈新发现的"曹雪芹小像"题词》。他们继续多方面论证王绘像主不是曹雪芹,而可能是俞瀚。接着,宋谋砀又在《文学遗产》1981年第一期上发表商榷文:《"曹雪芹小像"像主非俞瀚辨》,针锋相对地提出王绘像主不可能是俞瀚,"因为身世不同,生平不类,年龄不合,相貌不符"。同时对皇八子永璇等四人的题诗是否都是题的王绘《幽篁图》表示怀疑。而陆绘,由于史树青在文章中公布了河南省博物馆的有关材料,讨论各方又经常涉及到原件的册页特征和发现经过,所以红学家们纷纷赴郑州目验实物。冯其庸在看过陆绘之后,发现画像"头部周围轮廓线有皴擦水迹",似已"改头换面",目的是将原画俞楚江的"长身锐头"改成曹雪芹的"身胖头广而色黑"。宋谋砀则三下河南,找各有关当事人寻根问底,河南省博物馆也做了许多调查。

这时已是1982年,正好全国《红楼梦》讨论会在上海召开,应大会筹备处的邀请,河南省博物馆副馆长韩绍诗带着画像到会,并于10月23日下午宣读了他们的调查报告,结论是陆绘像主是俞楚江,画面上五行题记是售画人郝心佛串通朱聘之、陆润吾等伪造的。第二天,上海各报作为重要新闻加以报道,以为二十年悬案终于水落石出。但周汝昌、宋谋砀仍持异议,认为结论并不可靠。上海博物馆的文物鉴赏专家对画像鉴定之后,也说尹诗与陆绘及题记似一体,墨色、印色无显著不同。黄裳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曹雪芹的头像》,持类似看法。于是宋谋砀又一次去河南商丘,向售画人做直接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与周汝昌的《精华欲掩料应难——"雪芹小照"公案初剖》,一起刊载于1983年第一期《上海师院学报》。售画人郝心佛则写出《揭开"曹雪芹画像"之谜》一文,自道作伪过程,说"雪芹先生洪才河泻"五行题记系朱聘之所添,画像原装一册三十多页,内容皆俞瀚自书今体律绝,画像和尹诗在倒数第二页,最后是张鹏为陆绘题的四首七绝。与此过程有关的程德卿,也写了《揭开"曹雪芹画像"之谜的经过》。这些有关材料,都在 1983年2月28日在北京召开的"曹雪芹画像调查报告会"上公布了。

程德卿的文章,是以致宋谋砀的公开信的方式发表在 1983年1月9日《河南日报》,对此,宋谋砀写了《"曹雪芹画像"争鸣的前前后后——兼答程德卿同志》,及《有关"雪芹小照"公案的四首诗》,后来均刊载于江苏省红学会编印的《红楼梦研究资料》第二辑上。周汝昌的《雪芹小照鉴定记实》和徐邦达的《悼红影议》,此时也在香港《文汇报》上刊出。由于宋谋砀在文章中对所谓画像后面的张鹏题诗表示怀疑,认为售画人言词闪烁,矛盾甚多,并说程德卿不是局外人。程德卿在《中原文物》上又发表了《伪"曹雪芹小照"的再辨析》的文章,来回答宋谋砀。文章的内容和措词,许多地方已超出学术论争的范围。

正在这时,又发生了陆绘印章的风波。徐恭时在 1983年10月召开的南京《红楼梦》讨论会上提出,他和郭若愚目验原件,发现五行题记下面的"陆厚信印"实际上是"陆厚培印"。当时陆绘画像正在南京展出,一些与会者看过之后,也觉得"信"字似乎是一"倍"或"培"字。而参与作伪者之一的陆润吾的叔父的名字,就叫陆厚培。如是,则后题跋之说当毫无疑义。但有人拿来了《古玺文编》,证明信字古写恰好右侧作"吝"。后来郭若愚等又著文谈题记的另一方小印"艮生"的"艮"字,只能与"培"字有联系,与"信"则风马牛不相及。宋谋砀也觉得应该承认后题跋说了。但他说:"承认后题跋说不等于画像就一定是俞瀚而不是曹雪芹。"他强调这桩延续二十多年的公案并未了结,但究竟了结没了结,人们不妨拭目以待。

by 张义春



是非是我非我
2008-11-5 10:04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