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与人非故眼犹青——胡文彬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xzhao2

#1  [转载]与人非故眼犹青——胡文彬

胡文彬,名取论语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身材长大魁伟,紫棠色面皮,文人武相、厚貌深情,一口东北口音;年近古稀亦凛凛然腰板挺直。取庄子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之意,胡文彬命名自己书室曰"无涯斋"。许是秉赋仁厚、尊道贵德之故,胡文彬少时即兼几许呆滞气,年齿长矣尤甚,给人需要照顾关心的印象,也透露着对人性禅机的茫然。胡文彬平生嗜书如命——购书、读书、以书为伴,以书怡情,以书入梦。亦无不良嗜好,不抽烟,不喝酒,也不要碳酸饮料。胡文彬兼胆汁质和黏液质两种气质类型——遇到可气的事就怒不可遏,想把心里活全说出来才痛快;理解问题常比别人慢些,对传统与既存秩序多有敬畏之心。

与相貌和性格相匹配,胡文彬的家具与爱好亦夯实而童话。他有几个大型木制书架,那是20几年前专门去宝钞胡同订做的,真材实料,梭口粗壮如椽,比普通的更承压,更结实;他是武侠迷,曾主编过《中国武侠小说辞典》,尤其喜爱金庸的小说,诸如《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等,读来或豪气干云、血脉喷涨,或泪光闪闪、伤心欲绝,金庸也曾经邀请他去自己家里吃过饭。

胡文彬人是长厚一路,性情多属和平,惟于听断上稍欠明白些。

红学是显学,有不少梦迷者想借此得意。但他们很辛酸——文章没处发,还被人冷落。如:杨兴让是个身在边陲的苦力,曾读了几回《红楼梦》,做了几个文章。可多次投稿,多次泥牛入海。没奈何赴京来到《红楼梦学刊》编辑部干谒,说自己有重要发现,你们得重视重视。但该刊负责人知道他是个耍大锤的,甚是傲慢轻侮——非但不指出他的弊端,或与之谈些学术问题,反而说:"这些问题再有二百年也说不清楚"。杨兴让气极,恨不得清炖红烧了那"鸟",好出口腌臜气。但胡文彬好,若高若低全不怠慢,更同情卑微者的不易,所以先向刊物推荐,没有成功就建议出书,并为之作序。胡文彬也不是因认同他的研究才这样。杨兴让说,"我记得 1991年5月3日在胡文彬先生家中同他谈话的,当时他并没有接受我的观点。不过他说:'你的观点,我现在接受不了,也可能我以后会接受;也可能我们这一代人都接受不了,等到下一代人才可能接受。'"

杨兴让而外,王君廷、陈林、张兴德、胡楠、霍氏姐弟等,都曾领教过胡文彬春天一样的温暖。

但胡文彬有时却前后态度不一。霍氏姐弟《红楼解梦》出来后,他开始为人家热情作序说:"觉得颇有新意,那立论的角度就不同于一般,考证的细密也出人意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一部红学"研究专著"。作者"这种献身于学术、对事业执着地追求精神是多么可贵而令人敬佩啊!"。但几年后田荣要他"谈谈《红楼解梦》",他就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答道:"《红楼解梦》是霍国玲、霍纪平姐弟合著的,发行量很大。霍家姐弟参考《红楼梦》及已有的红学考证成果并借助于脂批,做出了分析推论,认为《红楼梦》写了曹天佑(曹雪芹)与表妹竺香玉(林黛玉原型)的合离欢悲。竺香玉被迫入宫为雍正(胤)妃。曹与竺,合伙毒死了雍正。显见,纯属子虚乌有。对这本书,媒介给予很高的评价。如说200年来,只有他霍某人与戚蓼生读懂了《红楼梦》;又借北京学生之口,说霍是当代最"××"的红学家,这种言论,不实事求是,伤害了一些人的感情。"

胡文彬身在曹营心在汉,与正统红学面和心不和。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胡文彬像王伦时代的林冲,虽属正统红学的阵营,但与那里离心离德、格格不入。他认为,"高鹗续书"是半点证据都没有的弥天大谎,对《红楼梦》后40回的污蔑谩骂"无法让人苟同和称善"。他说史树青、冯其庸极力肯定的北京市通县张家湾"曹雪芹墓碑",'当然是假的',有关部门"早就知道是假的"(陈林透露)。他曾肯定陈林的研究方法(见陈林部分)。但后来陈林被围攻,《第一财经日报》为报道陈林的情况致电他时,他语气疲惫地说,自己并非红学研究者,只是一个红学爱好者,目前"什么都不想说"。另梁归智《红学泰斗周汝昌》也说,胡文彬曾向他披露过《红楼梦学刊》不够磊落的发稿内幕。

胡文彬有顾盼之心、多不平之气,陈林遂进行策反工作。甜言蜜语,上下其手。电话联系要他站出来,发表呼吁要他弃暗投明,更有其它多般...不过胡文彬也有自己的难处。说是在红学会不如意,空有一身本领,屈沉小人之下,但话说回来,自己大小还是个头领,况有丰厚的俸禄。所以,真要高举义旗,落草为寇也非常之难。故默默。

胡文彬能好人,更能恶人。

他是第一个在公共场合批评刘心武者,认为其"红楼梦是公共学术空间" 的观点是误导。他说,"我并不是反对大家关注《红楼梦》,如果中国人民都热情地来读《红楼梦》,这是一个民族文化发展很好的事情。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号召大家来做红学家,因为学术永远是少数人的事业。"我们不能只看现象繁荣,而要看事实。表面上现在是出了一大堆书,但很多书根本就是把旧书改头换面之后重新出版,一点新的东西都没有。我们需要的学术著作是创新,而不是翻炒旧东西。现在很多人出书都是看重一个"钱"字,出版家是,作者也是,这真的是学术的悲哀,红学的悲哀。现在所谓的"红学热"是一种发高烧,是虚热,繁而不荣,是塑料花装饰出来的繁荣。"如果三个人中就能砸中一个红学家,那是非常可悲的事。"

胡文彬有女性情结,视金庸描写好生不乐。他说,由于对传统道德的维护,使得金庸作品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笔下的女性多为性格不健全者,如《天龙八部》中的阿紫,虽然生得花容月貌,但却满面戾气,强词夺理。生活中的女性哪是这个样子?金庸那样表现女性,有对女性不尊重之嫌。

胡文彬性情敦厚,碾盘对碾盘——实打实,但有时也卖弄博学,拿些高深的字眼唬人。如:他有文章曰——《〈红楼梦〉中"小道具"谫论》;有著作曰——《红边脞语》,更有"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之诘屈聱牙,古奥迂涩(见附录)。

为红学呕心唳血多年,胡文彬对此中的艰难体会很深;尤其在红学喧嚣尘上、各路诸侯纷纷来分一杯羹的今天,他更无奈、伤感。所以,他不仅用"伟大的是《红楼梦》,不是红学家"行讥讽事,也仿《红豆曲》填词一阕抒发感叹。道是:

说不尽真真假假一石头
猜不完大谜小谜满红楼
听不够奇谈怪论争不休
忘不了鸡争与鹅斗
想多少辛苦才人用意搜
可怜见转瞬白了少年头
数不清的奥秘
解不开的谜扣
呀 难坏了痴傻呆狂村学究
唤奈何再论几千秋

胡文彬喜欢藏书、买书——《红楼梦》的翻译本,胡文彬是收的最全的人。英语、法语、韩语、阿拉伯语等等,还有世界语和盲文本。胡文彬喜逛书店,当年到北京的第一天就跑到中国书店去。那时他月工资46元,常常全部用来藏书,自己的钱不够,爱人还替他垫上。中国书店的人都认识了他,灯市口店的店员现在还经常主动打电话告诉他又来了什么新书。位于琉璃厂的中国书店对这位老主顾也是十分照顾,破例可以让他每次进后院挑书,还能给他打对折。

买书多年,胡文彬的书已经有3万本上下,涉猎范围之广、珍品之多令很多爱书之士羡慕不已。他家里有不下100种的工具书,光24史就收了两套,一套收藏一套使用,"个人研究不能完全依靠图书馆,自己家里也得有储备,这一部分我投入了相当高的资金。" 他曾经说。

胡文彬珍贵自己的书籍。他的书房无常客,轻易不让别人进,就怕有人张口借书。在他的书桌上摆着的两本《红楼梦》,书皮上都贴了相同内容的字条——"此书上下两册,多年来时时翻阅批注,改批订谬处亦多多,故甚为珍之宝之,概不外借。"

胡文彬从小在辽宁一个小山村长大,到11岁才上小学,所以,二十七岁才大学毕业。由于家境并不富裕,他上学前几乎没有机会接触过任何书籍。小学三年级之后,搬到了奶奶家住,因为村子大了,才有机会接触些像《白毛女》这样的小人书。

胡文彬真正意义上读的一本书是《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同时还有方志敏的《清贫》。这两本书的内容,胡文彬到今天还记得很清楚。胡文彬家里兄弟姐妹五人,因为他为长子,所以每天要上山打柴补贴家用。

约在十四、十五岁时,胡文彬开始从村里的读书人那里借《隋唐演义》读。老师在上面讲课,他就在下面苦读这些书,有次被校长发现了,还被丢粉笔头砸脑袋。尽管如此,胡文彬却没有收敛,看完《隋唐演义》,又读起了《薛仁贵征东》,直到校长把他的课外书没收了才作罢。

胡文彬高中毕业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任教育部长陆定一提出了《高教60条》,号召学生读书,胡文彬被保送上了大学。从此他天天泡在图书馆里,因为书读的多,被同学们称为"小杂家"。他说,"我记得那会儿我每天夹着一个垫子,一下课就冲锋似的冲到图书馆,晚上不到十一、二点不回来。"

胡文彬、周雷早年多有合作,曾合用笔名"文雷"。一九七三年,他们发表第一篇红学论文——《猛烈冲击封建制度的思想家曹雪芹》;一九七四年,又发表《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析疑》;一九七六年,再发表《程伟元与红楼梦》。此三个文章都是抗鼎之作,特别是最后那个,根据新发现的材料,重新考订了程伟元的生平,填补了红学史上的一个空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又合作编写了极有影响的《台湾红学论文选》、《海外红学论集》、《香港红学论文选》。

胡文彬、周雷程伟元研究要点:程伟元不止是书商,高鹗续书的说法值得商榷,高鹗在协助程伟元整理《红楼梦》时只做过一些文字的添补工作。1、在历史资料中,少有人说高鹗续《红楼梦》。张船山诗注说是"补","补"和"续作"是不相同的,高鹗和程伟元的"叙"和"引言"对"补"字作了说明,即补遗订讹。2、清人震钧说过高鹗续《红楼梦》。但属道听途说。四川发现的《遂宁张氏族谱》中,所谓"汉军高氏"并非高鹗。而是汉军高瑛(东冈)之子高扬曾。3、高鹗的履历已经发现,他的年龄和以往许多专家的评论大不一样。

胡文彬,研究员,笔名鲁子牛。祖籍山东黄县,一九三九年十月生于辽宁省盖平县九区瓦盆窑村,一九五六年随父母从农村进入城市,一九六六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曾任人民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编辑、《新华文摘》编辑室编辑,一九八七年二月调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任副所长。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兼副会长、吉林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曾担任央视三十六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副监制、电影《红楼梦》顾问等。

胡文彬传略曾被辑入不少辞书中——《中国文学家辞典》、《红楼梦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家辞典》、《当代中青年社会科学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名人录》、《中华人物大典》、《世界名人录》。在红学界,胡文彬的著述仅次于周汝昌,估计在四十种左右。曾主编或合编《中国武侠小说辞典》、《金瓶梅风俗释典》、《中国古典小说名著新编丛书》、《海外红学论文集》、《香港红学论文选》、《台湾红学论文选》、《高鹗诗文集》、《红学世界》、《红学丛谭》等。其独著作品有:《红楼梦叙录》、《红边脞语》、《列藏本石头记管窥》、《红楼梦在国外》、《红边漫笔》、《红楼放眼录》、《红楼梦探微》、《梦香情痴读红楼》、《红楼梦子弟书》、《红楼梦说唱集》、《红楼长短论》、《酒香茶浓说红楼》等二十余部,另有论文、散文、杂文、随笔200余万字。论文《一杯梦酒上红楼》荣获第四届文化研讨会论文一等奖,《茶香四溢满红楼》荣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第四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附录:胡文彬"祭曹雪芹逝世二百四十周年文"

胡文彬维公元2003年10月14日,岁在癸未玄月寒露后五日,嘉岁吉辰,举国红学代表百余人齐集北京宣南大观园,公祭中华伟大作家曹公雪芹逝世240周年。余以敬仰之情躬逢盛典,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特为文以祭曰:

呜呼!曹公雪芹,遥想当年,籍甚芳誊。原本汉人,掳为奴隶,沦落入旗,世代包衣。忆昔公之高祖振彦从龙入关,军功显赫,变泰发迹。至公之曾祖玺始,久驻江南,三代四人,父亡子继,织造罔替,恩隆嘉惠,萱瑞崇锡!噫!公生不逢时,繁华瞬息,广陵梦散,白下成忆。家遭突变,归旗还籍。十七间半,崇文旧寓。奈何时乖命蹇,运败无彩。告贷无门,燕市悲慽。衣食无计,离群索居。庐结西郊,衡门茅篱。绳床瓦灶,冷巷雨凄。然则公生而禀山川灵秀,丰神迥异,傲骨嶙峋,雄辩不羁。卖画沽酒,一洗胸臆。举家食粥,一病无医。霜剑凌弱,风刀相逼。年未五旬,魂归太虚。时在壬午,梦断除夕。哀哉雪芹,甲子四复,《梦》在人去。日月同悲,天地共泣!

呜呼!曹公雪芹,补天之才,为世所弃。壮志难酬,托之椽笔。梦觉红楼,血凝泪聚。十年辛苦,经天纬地。千古情痴,石头为记。笔力通神,传之美誉:情者无价,仁者无敌,旷世栋才,惟公伟奇!

呜呼哀哉!尚飨!

附记:是日,余参加公祭活动,面聆时贤高论,不胜唏嘘。归来灯下凝思神往,撰此一文,聊表缅怀之情云尔!


by 张义春



是非是我非我
2008-9-6 11:3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