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西方小说患上中国综合症:脸谱化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thesunlover

#1  西方小说患上中国综合症:脸谱化

西方小说患上中国综合症:脸谱化

乔雪阳


从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那天开始,全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便愈加强烈。而在侦探、奇幻等文学创作领域,更是出现了一股所谓的"中国综合症":敏锐的作家们纷纷往自己的作品里添加着"中国调料"--古老的文字、神秘的武侠、传说中的龙和现实中的政治……以此吸引对中国感兴趣的西方读者们。虽然在大多数中国读者看来,这些调料远不是"中国味道"的精髓,但也可从中窥见:如今的中国,在西方人心目中的样子是否有所改变?

中国的麒麟,西方的恐龙

在你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距离2008年9月20日只有六十多天了。这个日子本来平常,但对于美国奇幻小说《遗产三部曲》的忠实粉丝们来说,却足以让他们在书迷会官网上挂出"倒计时横幅",并提供下载,让这个一分一秒闪动着的时间随时在电脑上提醒自己: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帝国》将于9月20日在美国出版。

国内翻译引进《遗产三部曲》前两部的是接力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买下了《帝国》的版权,"但鉴于这部小说的篇幅(30万字)和对翻译水准的要求,今年恐怕还来不及推出中文版。"

这部系列奇幻小说的第一本《龙骑士》于2003年8月问世,不久便在全球掀起一股狂潮,在各地的排行榜上高居不下,连续21个月在"美国青少年最喜爱小说"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其中9个月都是冠军。在北美地区,《龙骑士》销售量已达250多万本,在全球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并在38个国家和地区出版发行;第二本《长老》于2005年8月23日在美国上市,短短数天之内就把如日中天的《哈利·波特和混血王子》挤下了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宝座。

而它们的作者--生于1983年的美国少年克里斯托弗·鲍里尼,开始创作《龙骑士》的时候只有15岁。鲍里尼在蒙大拿州的山区小镇长大,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全部教育来自父母。鲍里尼平时不看电视节目,最喜欢读奇幻小说,他家里收藏了四千多部录像带,而他格外爱看关于中国武侠的电影,脑海里充满了龙、剑客、骑士和精灵,他写作的缘由是"总看不到真正喜欢的故事,干脆就自己写"。在鲍里尼的《遗产三部曲》里,陪伴年轻男孩伊拉龙一起冒险的是条名叫"蓝儿"的龙,从伊拉龙偶然捡到的一块宝石中孵出来,他们既像主仆又像伙伴,虽然不是同类,却意气相投、彼此忠诚。

在接受《纽约时报》的采访时,鲍里尼还特别提到中国元素对自己的影响:"李小龙演的所有影片我都看过,我还看过金庸的武侠小说--当然是英文版--里面不少武功招数我看不太懂,但金庸讲故事的本领非常令我佩服。哦,还有《西游记》,棒极了!"不过他也说:"中国的龙生活在古代神话里,除了在《西游记》里有龙变成了白马之外,它们似乎总是高高在上。"这就是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的龙类似于神兽,通常带着"仙气",而西方的龙类似于魔兽,经常带着"邪气",就像是麒麟和恐龙的差别。

神秘是他们最想要的感觉

如果说鲍里尼的奇幻小说借用了中国武侠所宣扬的忠义精神,那么在现代侦探类小说中,不少作家们有些生硬地往故事里添加"中国调料"。动机大多一致,就像《泰晤士报》若干年前一针见血的评论:"神秘是他们最想要的感觉,因为英国读者们大多不了解中国,在他们心目中,关于中国的一切都是神秘的。"

就在上个月,英国《经济学家》周刊还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综合症》的报道,列举了好几部最新出版的侦探小说。在查尔斯·卡明的《台风》中,他虚构了一个西方情报机构在中国从事阴谋活动的故事,由此涉及了不少"中国背景",其中对于上海的描述尤为生动--这里也有一个原因:作为昔日的"十里洋场",上海差不多是西方人最熟悉的城市。

另外,纽约惊悚小说大师科林·哈里森的新作《发现者》则直接将一名中国姑娘李瑾(音译)设置为主人公:她和两位墨西哥朋友驱车旅行的途中,侥幸躲过了一场血腥谋杀,随后却身不由己地陷入了一场横跨大洋的致命追踪;在《纽约时报》记者亚历克斯·贝伦森的第二部军事侦探小说《幽灵战争》里,中国元素成为神秘的幕后力量之一。

由此可见,除了神秘之外,欧美和中国因为政治体制不同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差距,也是现代侦探小说作家们喜欢利用的元素。"就像冷战时期大家喜欢写苏联一样,如今中国日益崛起,他们就本能地把这个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揉进错综复杂的故事背景里。"《经济学家》周刊批评《幽灵战争》的"节奏和结构无法弥补角色的浅薄",同时肯定欧美读者们对中国元素确实感兴趣。在著名的书刊网站Reading.com首页上,你可以看到6本以红色为封面主色调的有关中国的新书,那是更加专业的西方读者们或许会喜欢的人文类写实作品。

西方作家写中国很"脸谱化"

今年2月底,本报独家报道了美国著名科幻女作家南希·克雷斯,在参加了去年8月于成都举行的"2007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后,很快创作了一部以成都为背景、名为"First Rites"(暂译名:《第一仪式》)的科幻小说的消息。那部小说虚构了一个不太乐观的将来:成都女孩海虹从美国回到家乡,在成都郊区的姨妈家生下了她通过人工受孕怀上的孩子--词欣。词欣9岁时,海虹因车祸去世,男孩远在美国的表舅把他接到了美国。随着慢慢成长,词欣身上的一些惊人特质开始显现:原来他是某基因改造工程的意外产物,拥有无比强大的潜力!这时,一场来自太阳的灾难正要爆发……

当时记者曾联系到这些国外科幻作家们在中国首选的出版刊物:《科幻世界》杂志社,编辑部主任杨枫表示,等翻译文本出来了后,会考虑尽快发表。最近记者获悉,这部小说的中文翻译已基本完成,但身在新加坡的中国译者还未将文稿送交《科幻世界》审核。

昨天,虽然已有不少科幻迷在相关论坛上对这部小说表达了强烈的期待,杨枫却理性地说:"我们会严格权衡小说的写作水准和内容,如果需要,还会让作者修改。虽然我们很欢迎著名作家们以成都和中国为背景创作,但事实上,现在太多的西方作家在写到与中国有关的题材时,都有些'脸谱化'--就是把他们心目中的中国元素往表面上一涂,换个人名、换个地点。"在《第一仪式》里,作者让成都的孩子们手里拿着大熊猫的图片,对于本地的读者们来说,可能确实有些牵强。

但无论如何,这些添加至少说明了一点:在西方的读者市场里,对"中国味道"的渴求正日益增长。随着更多的人更持久地关注中国,也许更地道的中国元素会出现在西方的文学作品中,既然好莱坞能拍出令人满意的《功夫熊猫》,一部小说又有何难?

来源:《成都商报》



因为我和黑夜结下了不解之缘 所以我爱太阳
2008-7-24 13:29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fanghuzhai

#2  

这些西方作家写中国,蜻蜓点水地去体验一下生活,深度可能还没有作协作家下基层,就动笔写。依靠的大概就是西方学院里教的小说创作法。


2008-7-24 20:41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文史哲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