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 首页
作者:
标题: [转载]最新專訪:詩人非馬 及其诗选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冰花

#1  [转载]最新專訪:詩人非馬 及其诗选

摘自湾区华人论坛:

專訪:詩人非馬



縱橫大地專訪:詩人非馬

採訪主持人:小平
      

縱橫大地簡介:

縱橫大地是一個以文學原創和東西方文化交流為主旨的中英文原創論壇。
大地崇尚健康、樂觀、自由、公正的創作立場;鼓勵自然、簡潔、清新、深刻、百花齊放的創作風格;堅持互益、務實的發展原則。我們熱情地邀請你來拓展我們的大地,願我們的大地同時可以豐富你的生活。
讓我們一起攜手縱橫,共同開拓出一片暢然遨遊的心靈大地,共同建立起一個可以彼此溫馨交流的精神家園。

網址:www.cross-land.net

I.    非馬簡介:

     
本名馬為義,英文名字 William Marr,
一九三六年生於臺灣台中市,在原籍廣東潮陽度過童年。
臺北工專畢業,美國馬開大學機械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
在美國阿岡國家研究所從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
現已退休,專心寫作及繪畫雕塑。
六十年代開始寫詩。曾任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會長。
為芝加哥詩人俱樂部會員,臺灣笠詩社同仁,
新大陸詩刊、芝加哥華文寫作協會、
東方雜誌、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 、 及網路《常青藤》詩刊、《北美楓》、文心社、詩天空等顧問,
淮南師範學院華文詩歌研究所顧問兼研究員,《當代詩壇》編審,
國際漢語詩歌協會創作委員會委員及《國際漢詩》編委,新詩界編委,
北美中華藝術家協會創會理事,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主席團委員, 中國詩歌翻譯研究中心顧問及首屆"奧運之星"和"青少年情系奧運"文學藝術作品大獎賽評委會主任等。

II。非馬主要作品介紹:

著有詩集《在風城》(1975)、《非馬詩選》(1983)、
《白馬集》(1984)、《非馬集》(1984)、《篤篤有聲的馬蹄》(1986)、
《路》(1986)、《非馬短詩精選》(1990)、《飛吧!精靈》(1993)、
《非馬自選集》(1993)、AUTUMN WINDOW (1995,1996)、
《微雕世界》(1998)、《沒有非結不可的果》(2000)、
《非馬的詩》(2000)、《非馬短詩選》(2003)等十四種,散文集《凡心動了》(2005)及譯著多種。


作品被譯成多種文字,包括英文、日文、韓文、馬來西亞文、德文、斯拉夫文、希伯萊文、西班牙文及羅馬尼亞文等。主編《朦朧詩選》《臺灣現代詩四十家》《臺灣現代詩選》等多種。曾獲『吳濁流文學新詩獎』、『笠詩創作獎』、『笠詩翻譯獎』、 『伊利諾州詩賽獎』及芝加哥『詩人與贊助者詩獎』等。在芝加哥舉行多次藝術個展及合展。


III。非馬採訪:

主持人:非馬老師, 你好,早就知道你的大名,今天得到你的允許採訪你,把你
    介紹給大地的寫手,我感到特別愉快。

主持人:你是什麼時候開始寫詩的?詩歌最近一些年來境遇不是很好,比如在中
    國, 詩人們是生活比較潦倒的一個文化人群落,你為什麼選擇了詩歌?

非馬:在廣東鄉下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老師把我的作文分行改成了新詩的樣子,
    張貼在牆上示範,被我那位從南洋回家度假的伯父看到了,大為讚賞。這事
    給幼小的我很大的鼓勵,使我對詩歌產生了持久的興趣。五十年代我在臺北
    工專念書的時候,與幾位同學創辦了一個文藝刊物,每當稿源不繼,作為主
    編的我便不得不自己動手寫東西填補空白,那陣子便寫了不少徐志摩體的
    詩。但真正寫詩,是到美國留學以後,利用空暇為臺灣的《笠詩刊》每期譯
    介一本當代美國或西方詩人的詩集。我在翻譯的過程中吸取了不少的營養,  
    終於忍不住手癢也寫起自己的詩來。

    我對詩歌情有獨鍾,可能是受中國古典詩的影響。短短的五言七言,便能營
    造出一個獨立自足、博大精深的宇宙來。我曾說過「詩是以最經濟的手法,
    表達最豐富的感情的一種文學形式。詩人的任務是以最少的文字,負載最多
    的意義,打進讀者的心靈最深處」。對生活緊張,時間被分割得厲害的現代
    人來說,我相信詩歌是最經濟也是最合乎心靈要求的文學形式。我從未懷疑
    過文學藝術在現代生活中所能扮演的有用角色。在人際關係日趨冷漠的物化
    世界裏,文學藝術有如清風甘露,滋潤並激蕩人們的心靈,引發生活的情
    趣,調劑並豐富人們的生活。作為文學精華的詩,更是如此。一首好詩能為
    我們喚回生命中快樂的時光,或一個記憶中的美景。它告訴我們,這世界仍
    充滿了有趣及令人興奮的東西。它使我們覺得能活著真好。

    但我也知道最近幾年詩歌在海峽兩岸都不太景氣,我有許多寫詩和寫詩評的
    朋友便都紛紛改了行。我能不太受影響,一是身在海外,二是我不靠寫作吃
    飯。少了患得患失的心理,外界的風風雨雨便不太可能動搖我。對我來說,
    寫作是一種精神享受與自我追求,有詩的日子,充實而美滿,陽光都分外明
    亮,使我覺得這一天沒白活。


主持人:你對漢語新詩正在走向衰退的說法怎麼看待,你覺得怎樣做才能使當代詩
     歌得以振興?你對艾略特取消不了莎士比亞,後現代取消不了荷馬史詩,
     最先鋒的漢詩也取消不了“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的
     純淨而勾魂攝魄的美的說法持什麼態度?

非馬: 我不相信漢語新詩正走向衰退的說法,因為它根本還沒真正發展起來,也
     遠遠沒有發揮它的潛能,達到可能達到的高度。文學藝術不象科學,新的
     不一定比舊的進步,或比舊的好,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文學藝術,誰也
     推翻不了誰,誰也取代不了誰,也沒這必要。文學藝術裏沒有一言堂,有
     人喜歡艾略特,有人喜歡莎士比亞,或者今天你喜歡艾略特,明天可能會
     喜歡上莎士比亞,這中間並沒有矛盾或衝突,更沒有對錯的問題。我們該
     做的,是老老實實、腳踏實地盡我們的一分力量,努力創作,在人類積累
     的文化上增添一點新的精神財富。



主持人:除了寫新詩,你也寫格律詩嗎?你覺得今人寫古詩還有可能超越古人嗎?
     特別在語言上和意境上,你覺得今人寫古詩的意義是什麼?

非馬: 我個人不寫格律詩。一來我不喜歡任何固定的形式,二來我覺得每個時代
     應該有每個時代的語言與生活意境。用古代的形式與語言來表達現代的生
     活與情感,多少有點隔靴搔癢的感覺。現代的生活千變萬化,我們怎麼可
     能用一成不變的格式來表達它?當然我也不反對今人寫古詩,正如我不反
     對我的一些美國詩友寫十四行詩一樣。它們可能是一種很好的文學修養與
     文字訓練。何況格律詩還可用來娛情酬唱。

主持人:古今中外哪些詩人是你所喜歡的,他們對你的寫作有什麼影響?

非馬: 中國古代詩人當中,杜甫、李白、陶淵明、李商隱、李賀、楊萬里等都是我喜愛的詩人。西方詩人
     當中,艾略特、波特賴爾、龐德、狄金森、佛洛斯特、桑德堡、威廉斯 (William Carlos
     Williams)、康明思(e.e. cummings)、 意象派詩人如阿丁頓 (Richard Aldington) 、
     克雷蒲賽(Adelaide Crapsey)、 克蘭(Stephen Crane) 和克裏利(Robert Creeley)
     等、以及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詩人如佛靈蓋蒂 (Lawrence Ferlinghetti)與柯守
     (Gregory Corso) 等,都是我喜愛的美國詩人。其中以威廉斯給我的影響較大。桑德堡對社會
     的關懷以及對平民老百姓的熱愛也深深地影響了我。

     我在臺灣笠詩刊上翻譯介紹過的其他國家的詩人當中,希臘詩人卡法非(C.P. Kavafy)、土耳其
     詩人喜克曼(Nazim Hikmet)以及法國的裴外(Jacques Prevert) 等的作品最為突出,給我的
     影響也較大。

主持人:在海外生活了這麼久,你覺得西方語言和傳統對你漢語詩歌的創作有什麼影響?

非馬: 不同的語言文字往往導致不同的思考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也往往會使人
     對某些事物產生不同的反應。有人說我的詩比較冷靜澄明、較少激情濫情
     得歸功於科學訓練,但我想西方語言和傳統的影響也功不可沒。最近幾年
     我的大部分作品一經寫成,便馬上翻譯成另一種語言,我發現在互譯的過
     程中,一些語言上甚至文化上的異同,往往會自動浮現彰顯出來,使我對
     原作(不管是英文或華文)能採取一種較客觀的批評眼光,進行修改。這
     種存在於兩種文字或文化之間的對話,至少對我個人來說,是一種非常奇
     妙有趣的經驗。

主持人:你也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英文詩歌,你覺得用非母語寫作的難度和技巧是
    什麼?

非馬: 寫詩當然最好是用母語。即使在海外生活了這麼多年,對英文裏的一些習
    用語或俗語有時候仍會覺得難以把握,但這些並不難克服。難以克服的是
    對非母語的隔膜感覺。有些感情用非母語固然也可表達得清楚順暢,但就
    是沒有用母語表達時那種說不出的感覺與味道。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不過
    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曾有不少美國詩友對我說,我的詩語言和意境帶給
    了他們一種新鮮感,特別是我的短詩。伊利諾州前任桂冠詩人布魯克斯女
    士有一次在給我的信上便說我的英文詩「怪得清新」(refreshingly
    strange)。

主持人:你的詩歌中,你比較滿意的有哪幾首?為什麼?

非馬:下面是一些我每次再讀,仍能讓自己感動甚至震撼的詩:醉漢,鳥籠,電視,路,黃河,夜笛,共傘,
    今夜兇險的海面,獵小海豹圖,重逢,羅湖車站,獅,龍,腳與沙,秋樹,秋窗,惡補之後,山,黃河
    (兩首),命運交響曲,領帶,國殤日,功夫茶,非洲小孩,角,越戰紀念碑,芝加哥小夜曲,太空輪
    回,一千零一夜,長城謠,中秋夜,鐘錶店,珍珠港,銅像,聖誕紅,蟬曲,流動的花朵,夜遊密西根
    湖,雨天入水都,未完成的雕像,皮薩斜塔,生與死之歌,蚱蜢世界,同一個前紅衛兵在三藩市看
    海,初潮,明星世界,吻,南京夫子廟,無性繁殖戀歌,仲夏日之夢,非進化論,呼氣,夜間動物園, 
    長恨歌,虞姬舞劍,小海灣,端午沱江泛舟,玉墜項鏈,鄰居的盆花,海獅穴,瀕臨滅絕的物種。

主持人:很多人指責當代的許多詩者盲目模仿西方當代詩歌,用漢語寫西詩,在自
     覺不自覺的貶低民族傳統,你對此如何看待?你覺得西語對中國現代詩歌
     的語言影響是什麼?這個影響和我們的民族傳統的衝擊是什麼?

非馬: 我相信所有的文化都是人類的共同財產,是屬於全人類的。如果西方的詩歌
     (或文化)裏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幹嗎不去學習?反過來說,如果傳
     統裏有好的東西,我們也沒有理由不去好好保存並發揚光大。

     漢語同音的字與詞太多,一般不太適合朗誦,除非有字幕。英文的書寫語言
     與口語比較接近,在這方面便好得多了。英語的分析性也比漢語強,如何加
     以吸取用來豐富漢語,值得每個詩人及作家用心努力。

主持人:你覺得詩人的氣質是什麼?你對詩人是孤獨敏感且寂寞的一群有何看法?
     你在詩歌裏傾注最多的是什麼?

非馬: 如果照一般的印象,詩人是孤獨敏感且寂寞的人,那麼我大概是最沒有詩人
     氣質的了。我一直認為,詩人也是人,是社會的組成分子,同其他的人一
     樣,都該流血流汗從事生產工作,對社會做出貢獻,並進而關心人類地球甚
     至宇宙生命。詩人不能自以為高人一等,或是享有特權的貴族。每個詩人有
     每個詩人的個性與氣質,孤獨敏感的人可能寫出好詩,樂觀積極的人也有可
     能成為好詩人,這中間並沒有太大的必然性。

     我在作品裏傾注最多的是對宇宙萬物的真摯感情。缺乏這種感情,寫出來的
     東西只不過是文字的堆砌,再美妙好看,也感動不了人,更成不了好詩。

主持人:你對國內詩壇很多見的另類寫作怎麼看,比如像伊沙的《餓死詩人》《結
     結巴巴》等,在漢語詩界尤其國內的詩歌界還是有相當的影響的。甚至肉
     身寫作以及垃圾寫作的流行,像《下半身》民刊的創刊和流行等,兩岸都
     有些代表人物,肉體派有大陸的南人、李師江、臺灣下半身寫作的始作俑
     者夏宇,垃圾派的徐鄉愁等。你對這類詩歌有何看法,你覺得肉身化及垃
     圾詩歌是否可以成立,成立的可信性與可取性如何?

非馬: 藝術貴創新,作為藝術先鋒的詩歌,更是如此。我相信這是另類寫作的主
     要動機。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想在已建立的秩序中另謀出路另闢蹊徑,引
     人注目以便出人頭地。如果是屬於前者,我想我們該給予鼓勵,因為任何
     探索對擴展詩歌的題材與領域都有其必要。如是屬於後者,只是為了自相
     標榜、自立門戶、畫地為牢封王封後,我想他們在詩史上的地位將是有限
     的。畢竟,寫詩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活得更像人,生活更趨美好。我不相信
     會有人把垃圾當成好東西,願意一輩子住在垃圾堆上。

     性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是美好的。性與愛的密切結合,靈與
     肉的親密交融,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如果下半身寫
     作的目的是引領人們進入這種境界,我們當然不會反對。我在巴黎街頭便
     看到許多這類的招貼,只覺其美,而不覺其噁心。沒有這種情懷而從事下
     半身寫作,充其量只是一種暴露心態吧。

主持人:你認為新詩的構成元素是什麼,你最看重的是哪些部分?

非馬: 同所有的藝術一樣,新詩的構成元素當然是形式(包括語言)與內容。一
     首成功的詩,必定是形式與內容緊密結合,不可分割,無所偏重。有形式
     而無內容,便可能成了文字遊戲;有內容而不注重形式,往往成了教條與
     口號。都是些沒有血肉的非藝術品,無法讓人感動。

主持人:你認為中國人的新詩跟國外的詩有沒有源流關係?它們之間各有什麼特點?據說在西方的文壇
     上,詩歌比散文更被看重,你也這樣認為嗎? 如果的確如此,為什麼當今的漢語文學中,
     情形剛好相反?

非馬: 中國的新詩始自五四,源頭不可否認地來自國外(臺灣的現代詩也是如此)。至於它們之間各有什
    麼特點,這可不太容易回答。西方的現代詩源遠流長五花八門,各有各的特點,而中國新詩的歷史
    不長,實在無從比較起。

    西方文壇上,詩歌與散文各有各的讀者群,很難說哪一種更被看重。我猜
    在當今的漢語文學中,人們會覺得散文比詩歌更被看重,主要是因為從前
    人們對詩歌的過分狂熱,相形之下,目前的詩歌便有被冷落的感覺。其實
    在一個多元的現代社會裏,人們各取所需,各自追求自己的喜好,這是很
    正常的現象。詩人能做的,是盡力寫出好詩來吸引讀者,而不是自憐自歎
    自怨自艾。

主持人:文學流派林立,詩歌也不例外。能跟我們談談最近些年來中文詩歌有哪些表現突出的流派嗎?
     你的詩歌屬於那種流派?

非馬: 我很少關心所謂流派或主義的問題,我更注意的是個別詩人的作品與成就。美國詩人艾略特說
     過﹕『「傳統詩」和「自由詩」的區別是不存在的。因為只有好詩、壞詩和一團糟而已。』我對「現代
     詩」和「後現代詩」或其他派別的詩也是持這樣的看法。一個詩人應該是獨來獨往自由自在超然獨     立的個體戶,無須靠流派或門戶來庇護撐腰壯膽。


主持人:你怎樣定義一首好詩歌?以你看,一首好的詩歌應該具備哪些基本條件?

非馬: 我常引用英國作家福特(Ford Maddox Ford,1873-1939)的話﹕「偉大詩歌
     是它無 需注釋且毫不費勁地用意象攪動你的感情;你因而成為一個較好
     的人;你軟化了,心腸更加柔和,對同類的困苦及需要也更慷慨同情。」
     同時,我認為一首成功的詩與一幅雋永的水墨畫一樣,需有足夠的留白,
     讓不同的讀者,或同一個讀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與心境下,產生不同的反
     應與感受。根據各自的背景與經驗,讀者可把自己的想像與解釋加諸於一
     首詩,從而共用創作的樂趣。



主持人:在《非馬藝術世界》裏瞭解到你的繪畫和雕塑,你可以談談不同的藝術形式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這些對於你詩歌的創作有什麼幫助和啟迪?

非馬: 我在一篇題為〈學畫記〉的短文裏說過這樣的話:“詩同畫之間最大的不同,我想是它們的現實性。
     詩所使用的媒介是我們日常生活裏的語言。語言有它的約定俗成的意義。所以我覺得詩(甚至文
     學)不能離開現實太遠。如果我在詩裏使用「吃飯」這兩個字,即使它們有比吃飯更深一層的
     意義,仍應該多多少少同吃飯有關。否則讀者會摸不到頭腦,不知道你在
     說什麼。繪畫不同,它所使用的媒介是線條及顏色。我在畫布上塗一塊紅
     色,它可能代表一朵花,可能是太陽下山時的晚霞,也可能是一個小孩興
     奮的臉,更可能是戀愛中情人火熱的感情。所以我覺得繪畫不妨比詩更超
       現實,更抽象。懂得欣賞現代藝術的人不會盯著一幅畫去問它像什麼?正
       如我們不會去問一朵花一棵樹或一片風景有什麼意義。只要它們給我們一
       種美的感受,就夠了。當語言文字在一些感情面前吞吞吐吐甚至保持緘默
       的時候,繪畫及雕塑便為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及途徑。”我也發
       現,從事藝術創作以後,我對色彩及光線變得更為敏感,也更能感受到大
       自然的美。這些多多少少都影響並豐富了我的詩思。

主持人:你的詩歌作品裏包括了兒童詩,超短詩,諷刺詩等,可以談談你創作的初衷和目的嗎?

非馬: 這完全是為了方便網站替我製作專輯,我寫它們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分類。

主持人:海外華人詩歌創作和大陸詩歌創作有沒有什麼不同?如果有,表現在什麼方面?為什麼?

非馬: 生活環境的不同,可能導致題材內容、觀念想法以及語言上的種種不同,但網路興起後,
     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這些差異可能會越來越少。

主持人:詩歌的出版越來越困難,人們說,當今的社會,寫詩的比讀詩的多,那麼
     網路發表就變成了一個可能和方便的途徑。你對在網路上發表詩歌,或者
     網路文學的看法怎樣?網路對傳統媒體的影響,你是怎麼看的?

非馬: 我曾在一篇叫做〈鋪天蓋地話網路〉的文章裏談到網路對傳統媒體的影
     響,為了省事及避免重複,就抄錄有關的部分在下面吧:

    網路的發展,我想可從兩方面來考量。一個是它充任比較傳統的角色,主
    要做為訊息的儲存與傳播。另一個則是利用電子日新月異的聲光媒體,擔
    任迥異于傳統的未來角色。

    同白紙黑字的印刷出版方式相比,網路顯然佔有較大的優勢。通過網路,
    詩人不需經過刊物或出版社及銷售網的關口,便能無遠弗屆,同讀者建立
    起直接的關係,並有便捷的管道可供讀者作即時的回應。而網站的儲存量
    大,內容可隨時更新修改,作者更可別出心裁地設計獨特的展示方式,這
    些都不是傳統的出版方式所能勝任或提供的。

    但不管電腦網路如何發展變化,也不管未來的主流是現代主義或後現代
    主義,我想文學裏有些東西是不變的,除非你不叫它文學。這些東西包括
    文學的固有特性及功能。詩人愛略特說過﹕『詩必須給與樂趣及人生影
    響。不能產生這兩種效果的,就不是詩。』我對「現代詩」和「後現代
    詩」(或文學)的看法也是如此。一個作家必須擇善固執,堅持自己的生
    命價值觀以及對人文理性的信心,不能為了迎合討好而去隨波逐流,或玩
    弄時髦的新花樣,製造一大堆浮光掠影、隨看隨丟的文學垃圾。另一方
    面,他也不該拘泥保守或局限自己。為了達到文學必須感動人並同讀者溝
    通這個基本要求,他可以也應該「不擇手段」,包括利用有聲有色、鋪天
    蓋地的電腦網路。


主持人:可否談一下你的近期寫作計畫?

非馬: 我一般不寫長篇的東西,所以沒必要為自己規定寫作的計畫,除了有時為
     了翻譯某些詩人的作品,必須騰出一段時間來,以免分心。一般的情形
     是:詩思來了便寫詩,想作畫就作畫,想雕塑就雕塑,想讀書就讀書,想
     遊蕩就遊蕩。隨心所欲,聽其自然,雖然這可能會導致一事無成,但性情
     如此,無可奈何,也沒什麼好計較的。

主持人:你還有什麼需要和大地網友們分享的?什麼都可以。

非馬: 常有國內讀者來信問什麼地方能買到我的書。2000年廣州的花城出版社
     出版了厚達四百多頁的《非馬的詩》,可算是我一本相當完整的自選集。
     另外我最近幾年也寫了一些散文隨筆,前幾年還為香港的《明報》副刊寫
     了一年的專欄,在每篇專欄文章裏嵌入了至少一首詩,一方面補充詩中未
     盡的意,另一方面也希望能讓詩與文相得益彰。我曾不只一次接到香港的
     大學生來信,告訴我說他們經由這些專欄文章而接觸到並喜愛上了現代
     詩。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收進了去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凡心動了》一書,
     上面還有我的繪畫及雕塑照片的插圖。這兩本書在新華書店或網上書店應
     該都可買得到。

     另外我在網路上設置了一個《非馬藝術世界》的網站,上面有我的每月雙
     語一詩、各個年代詩選、英文詩選、名家詩評選錄、散文選輯及各種資
     料,還有我的繪畫雕塑作品等。網址
     http://wmarr9.home.comcast.net/bmz.htm   上面還有其他網站為我 設立的
     各種專輯的鏈結(其中《新詩代》的華語詩壇社區 的 《非馬詩歌世界》
     資料相當多也相當完備),歡迎大家去看看。

主持人:非常感謝非馬先生接受我們的採訪。謝謝大地網友的參與。

http://www.bachinese.com/forum/read.php?tid=9875&keyword=

第 1 幅



沉默是金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2007-1-12 18:5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2  

.

第 1 幅



沉默是金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2007-1-12 18:54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3  



2007-1-12 18:59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4  

每次再讀,仍能讓自己感動甚至震撼,  - Xiexie 冰花!


2007-1-14 07:45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5  

性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潤滑劑。- great!


2007-1-14 07:4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6  

Wow - 一個詩人應該是獨來獨往自由自在超然獨立的個體戶,無須靠流派或門戶來庇護撐腰壯膽。

Same with other fields.


2007-1-14 07:49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7  

隨心所欲,聽其自然,- 這導致開拓出一片暢然遨遊的心靈大地.


2007-1-14 07:52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8  

主持好!

不谢, 我还喜欢非马说的:

一個作家必須擇善固執,堅持自己的生命價值觀以及對人文理性的信心,不能為了迎合討好而去隨波逐流,或玩弄時髦的新花樣,製造一大堆浮光掠影、隨看隨丟的文學垃圾。另一方面,他也不該拘泥保守或局限自己。為了達到文學必須感動人並同讀者溝通這個基本要求,他可以也應該「不擇手段」,包括利用有聲有色、鋪天蓋地的電腦網路。


2007-1-14 09:4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9  

I agree.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冰花 at 2007-1-14 02:40 PM:
主持好!

不谢, 我还喜欢非马说的:

一個作家必須擇善固執,堅持自己的生命價值觀以及對人文理性的信心,不能為了迎合討好而去隨波逐流,或玩弄時髦的新花樣,製造一大堆浮光掠影、隨看隨丟的文學垃圾。另一方..




是非是我非我
2007-1-14 12:07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章凝

#10  

非马先生还是一位绘画和雕塑艺术家呢。

全才还真是无独有偶啊:文取心,非马!

第 1 幅

第 2 幅

第 3 幅



我的黑暗是一湖水,我的光明是一条鱼
2007-1-14 15:38
博客  资料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1  

[推荐]著名华语诗人非马诗选(敬请诗友赏析)

非马简介:本名馬為義,英文名 William Marr,1936年生於臺灣臺中市, 在原籍 廣東潮陽度過童年。臺北工專畢業,美國馬開大學機械碩士,威斯康辛大學核工博士。在美国阿冈国家实验室从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现已退休,专心从事写作与艺术创作。曾任美國伊利諾州詩人協會會長。為芝加哥詩人俱樂部會員,臺灣《笠》詩社同人,北美中華藝術家協會創會理事及國際華文詩人筆會主席團委員,《新大陸詩刊》、《東方雜志》、芝加哥華文寫作協會、中国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文学网站《诗天空》、《常青藤》、《文心社》、《北美枫》、《美华论坛》等顾问,《新诗界》及《国际汉诗》编委,《当代诗坛》编审,中国诗歌翻译研究中心文学艺术作品大奖赛评委会主任等。著有詩集十四種,散文集一種及譯著多種。作品被收入一百多种选集及教科书,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包括英文、日文、韓文、馬來西亞文、德文、斯拉夫文、希伯萊文、西班牙文及羅馬尼亞文等。主編《朦朧詩選》、《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及《臺灣現代詩選》等多種。曾獲『吳濁流文學獎』、『笠詩創作獎』、『笠詩翻譯獎』、『伊利諾州詩賽獎』及芝加哥『詩人與贊助者詩獎』等。非马交往广阔,同美国、台湾、香港、中国大陆以及东南亚地区包括泰国 、新加坡、菲律宾 、马来西亚等地的华语诗坛都有密切的联系。最近几年他在网络上设立了《非马艺术世界》网站,影响力更伸向了加拿大、澳洲与欧洲等地的华语诗坛。退休后他更積極參與美國詩壇活動,同美国诗人们有相当愉快的交流 。英文詩集《秋窗》出版后颇获好评,除美国大报之一的《芝加哥论坛报》曾以巨大篇幅介绍该书外,在一个网络书商耐ㄑ渡希?晃皇?兰疑踔涟阉?腥肓酥ゼ痈缡?恢档檬詹氐氖?嗣?ブ?小8妹?グ??松5卤ぃ–arl Sandburg)、 马斯特斯(Edgar Lee Masters)、 《诗刊 》创办者女诗人门罗 (Harriet Monroe), 以及前任伊利诺州桂冠诗人黑人女诗人布鲁克斯(Gwendolyn Brooks)等美国诗坛名家重镇。

此主题相关图片

诗人非马,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画家、科学家和诗人。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其画、雕塑形象动人。其诗歌耐人寻味。推荐给大家,欣赏之余,多多体味、学习。

非马诗选辑

  〖七十年代 〗

  【电视】

  一个手指头
  轻轻便能关掉的
  世界

  却关不掉

  逐渐暗淡的荧光幕上
  一粒仇恨的火种
  骤然引发
  熊熊的战火
  燃过中东
  燃过越南
  燃过每一张
  焦灼的脸


  【通货膨胀】

  一把钞票
  从前可买
  一个笑

  一把钞票
  现在可买
  不止
  一个笑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黄河】

  把
  一个苦难
  两个苦难
  百十个苦难
  亿万个苦难
  一古脑儿倾入
  这古老的河

  让它浑浊
  让它泛滥
  让它在午夜与黎明间
  辽阔的枕面版图上
  改道又改道
  改道又改道


  【夜笛】

  用竹林里
  越刮越紧的
  风声
  导引
  一双不眠的眼
  向黑夜的弄尾
  按摩过去


  【共伞】

  共用一把伞
  才发觉彼此的差距

  但这样我俯身吻妳
  因妳努力踮起脚尖
  而倍感欣喜


  【颠倒四曲】

  ‧昏

  争啄了
  最后一粒
  太阳
  这群饥饿的
  野鸽子
  竟向我逐渐模糊的
  瞳仁
  咕咕走来

  ‧晨

  涂满恶梦的
  黑纸上

  一个清秀的轮廓
  浮现


  ‧夜

  扭亮
  一城灯海
  照千里外的
  你

  奈何把眼紧紧
  闭起?

  ‧日

  我是个好丈夫
  亿万年的轨道
  还得亿万年地
  走下去

  但怕你受不了
  这炙人的现实
  我让脸上
  布满阴霾

  【醉汉】

  把短短的直巷
  走成一条
  曲折
  回荡的
  万里愁肠

  左一脚
  十年
  右一脚
  十年
  母亲啊
  我正努力
  向您
  走
  来


  【路】

  再曲折
  总是引人
  向前

  从不自以为是
  唯一的正途
  在每个交叉口
  都有牌子标示

  往何地去
  几里


  【猎小海豹图】

  牠不知木棍举上去是干什么的
  牠不知木棍落下来是干什么的
  同头一次见到
  那红红的太阳
  冉冉升起又冉冉沉下
  海鸥飞起又悠悠降下
  波浪涌起又匆匆退下
  一样自然一样新鲜
  一样使牠快活

  纯白的头仰起
  纯白的头垂下
  在冰雪的海滩上
  纯白成了
  原罪
  短促的生命
  还来不及变色
  来不及学会
  一首好听的儿歌

  只要我长大
  只要我长大‧‧‧

  附注﹕每年冬天在纽芬兰岛浮冰上出生的小海豹群,长到两三个礼拜大小的时候,浑身皮毛纯白,引来了大批的猎人,在冰冻的海滩上大肆捕杀。每天每条拖网船的平均猎获量高达一千五百头。这种大屠杀通常持续五天左右,直到小海豹的毛色变成褐黄,失去商用价值为止。
  每年年初,美加各地报章都会为此事喧嚷一阵。其中使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刊在芝加哥论坛报上的两张照片。一张是一只小海豹无知而好奇地抬头看一个猎人高高举起木棍;另一张是木棍落地后一了百了的肃杀场面。


  〖八十年代〗


  【重逢】
——返乡组曲之四

  深怕冲淡了重逢的欢乐
  亲友们彼此提醒
  「过去的就让它们过去吧!」
  然后别过头去
  偷偷揩掉
  到了眼角的泪水
  然后在脸上
  用力撑开
  一张绉折的笑容
  像撑开
  久置不用的一把阳伞


  【罗湖车站】
——返乡组曲之八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
  她老人家在澄海城
  十个钟头前我同她含泪道别
  但这手挽包袱的老太太
  像极了我的母亲

  我知道
  那不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他老人家在台北市
  这两天我要去探望他
  但这拄着拐杖的老先生
  像极了我的父亲

  他们在月台上相遇
  彼此看了一眼
  果然并不相识

  离别了三十多年
  我的母亲手挽包袱
  在月台上遇到
  拄着拐杖的我的父亲
  彼此看了一眼
  可怜竟相见不相识


  【龙】

  没有人见过
  真的龙颜
  即使
  恕卿无罪
  抬起头来

  但在高耸的屋脊
  人们塑造龙的形象
  绘声绘影
  连几根胡须
  都不放过


  【狮】

  把目光从遥远的绿梦收回
  才惊觉
  参天的原始林已枯萎
  成一排森严的铁栏

  虚张的大口
  再也呼不出
  横扫原野的千军万马
  除了喉间
  喀喀的几声
  闷雷


  【秋窗】

  进入中年的妻
  这些日子
  总爱站在窗前梳妆
  有如它是一面镜子

  洗尽铅华的脸
  淡云薄施
  却雍容大方
  如镜中
  成熟的风景


  【恶补之后】
   ——哀跳楼自杀的台湾女生

  恶补之后
  妳依然
  缴了白卷
  在模拟人生的考试里
  他们给妳出了一道
  毫无选择的
  选择题

  生吞活咽下那么多
  人名地名年代生字符号
  公式条文定义定理定律
  终于使妳消化不良的脑袋
  严重积食
  使妳不得不狠下心来
  统统挖出吐掉

  而当妳奋身下跃
  远在几千里外的我
  竟彷佛听到
  一声惨绝的欢叫

  搞懂了!终于搞懂了!
  加速度同地心引力的关系


  【国殇日】

  在阿灵顿国家公墓
  他们用隆重的军礼
  安葬自越战归来
  这位无名的兵士

  但我们将如何安葬
  那千千万万
  在战争里消逝
  却拒绝从亲人的心中
  永远死去的名字


  【功夫茶】

  一仰而尽
  三十多年的苦涩
  不堪细啜

  您却笑着说
  好茶
  该慢慢品尝


  【非洲小孩】

  一个大得出奇的
  胃
  日日夜夜
  在他鼓起的腹内
  蠕吸着

  吸走了
  犹未绽开的笑容
  吸走了
  滋润母亲心灵的泪水
  吸走了
  干皱皮下仅有的一点点肉
  终于吸起
  他眼睛的漠然
  以及张开的嘴里
  我们以为无声
  其实是超音域的
  一个
  惨绝人寰的呼叫


  【越战纪念碑】

  一截大理石墙
  二十六个字母
  便把这么多年青的名字
  嵌入历史

  万人冢中
  一个踽踽独行的老妪
  终于找到了
  她的爱子
  此刻她正紧闭双眼
  用颤悠悠的手指
  沿着他冰冷的额头
  找那致命的伤口


  【芝加哥小夜曲】

  黄昏冷清的街头
  蛮荒地带

  一辆门窗紧闭的汽车
  在红灯前缓停了下来

  突然
  后视镜里
  一个黑人的身影
  庞然出现

   先生,买‧‧‧

  受惊的白人司机
  猛踩油门
  疾冲过红灯
  如野兔逃命

   ‧‧‧买把花吧
   今天是情人节



  【太空轮回】

  许多人会把它当成
  到天国的中途站
  一去一千九百哩
  天国还会远吗?

  甚至有人会认为
  六千三百多万年
  已够永恒
  特别是那些
  自知钻不进针孔的
  便便大腹
  这里,上帝不是
  最后的审判者

  当然还有些细节需要考虑
  比如,搞不搞种族隔离
  像南非一样
  以保持白骨的纯粹?
  或者,只要有钱
  阿猫阿狗都可订位?

  附注﹕报载美国政府已批准休斯敦一家太空服务公司的申请,用火箭载人类的骨灰上太空。根据计划,一万多个骨灰将在离地球一千九百哩的轨道上至少绕行六千三百万年。


  【蒲公英】

  天边太遥远

  蒲公英
  把原始的遨游梦
  分成一代代
  去
   接力
   飞扬


  【萤火虫】

  不声不响
  把个遥远的仲夏夜梦
  一下子点亮了起来

  没有霓虹的迷幻
  也不广告什么


  【中秋夜】

  从昂贵的月饼中走出
  一枚仿制的月亮
  即使有霓虹灯频抛媚眼
  胆固醇的阴影仍层层笼罩
  如赶不尽杀不绝的大肠菌

  就在这时候
  我听到你一声欢叫
  月亮出来了!
  果然在遥远的天边
  一轮明月
  从密密的时间云层后面
  一下子跳了出来
  啊!仍那么亮
  那么大得出奇


  【钟表店】

  1
  长腿短臂
  呼幺喝六
  在围猎时间

  只有一个智者
  静坐在角落
  守株待兔

  2
  什么时候了
  还各
  走
  各


  【故事】

  狗闭着眼
  但老人知道牠在倾听

  温情的背
  正越挨越近


  【入秋以后】

  入秋以后
  虫咬鸟啄的
  小小病害
  在所难免

  但他不可能呻吟
  每个裂开的伤口
  都顷刻间溢满了
  蜜汁



  〖九十年代〗


  【蝉曲】

  没有高潮低潮主题副题
  没有大调小调快板慢板
  没有前奏后奏序曲尾曲
  日日夜夜
  就这么众口一声地
  叽----------------

  整整等了十七个幽暗的年头
  才等来这短短生命的
  春天
  不,夏天秋天以及
  迅速掩至的,啊,冬天!
  当然要把生命里所有的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功过得失
  成败兴亡冷暖枯荣酸甜苦辣
  浓缩成一首
  紧管密弦没有休止符的
  第无交响曲
  一口气吐出

  让所有的耳朵
  都有一个
  日夜轰响的耳鸣
  去划亮
  漫漫十七年的孤寂----------

  附注﹕1990年夏天是芝加哥的蝉季。在土里养息了十七年的幼蝉,终于长大成熟,纷纷破土而出,交配产卵然后死亡,把生命循环的任务交给十七年后出现的下一代去接续。在树木繁茂的蝉区,蝉声震耳欲聋,终日不绝。


  【夜游密西根湖】

  从摩天楼的顶层伸手摘星
  应该不会太难
  但多半,我猜
  是众星自己走下来
  为这华丽的一哩
  锦上添花

  在巧夺天工的玻璃窗口欣欣炫耀
  或在无人一顾的天空默默暗淡
  没有比这更现实的选择

  船到马康密克场便掉头了
  再过去是黑人区
  黑黝黝
  没什么看头

  附注﹕华丽的一哩(The Magnificent Mile或称The Miracle Mile)指密西根大道 的一段,为芝加哥湖滨的黄金地带,世界上最壮观的高楼大厦在此林立。
  马康密克场(McCormick Place)为 国际工业品展览场所。


  【雨天入水都】

  我们一走下游览车
  妩媚多情的威尼斯
  便迎了过来
  伸出无数温柔的小手
  要把我们揽进
  她的怀里

  有备而来的女士们
  这时候纷纷探手入行囊
  掏出雨伞
  把眼睛发亮嘴巴张得大大的老伴们
  一个个
  给勾了回去


  【皮萨斜塔】

  一下游览车我们便看出了局势
  同大地较劲
  天空显然已渐居下风

  为了让这精彩绝伦的竞赛
  能够永远继续下去
  我们纷纷选取
  各种有利的角度
  在镜头前作出
  努力托塔的姿势

  当地的导游却气急败坏地大叫
  别太用力
  这是一棵
  不能倒塌更不能扶正的
  摇钱树


  【生与死之歌】
——给濒死的索马利亚小孩

  在断气之前
  他只希望
  能最后一次
  吹胀
  垂在他母亲胸前
  那两个干瘪的
  气球
  让它们飞上
  五彩缤纷的天空

  庆祝他的生日
  庆祝他的死日


  【蚱蜢世界】

  1.
  奋力一
  跃
  发现头顶上
  还有一大截自由的空间

  顿时
  郁绿的世界
  明亮开阔

  压抑不住的
  生之欢愉
   此起彼落
   弹性十足


  2.
  奋力一
  跃
  惊喜发现

  天空仍高不可及
  大地仍辽阔无边
  夏绿仍溶溶漫漫

  生命还没有定义


  【和一位前红卫兵在旧金山看海】

  又一个波浪涌上来
  我还来不及开口发问
  那年头你有没有想到诗
  哗啦一声它已在黑岩上摔得粉碎
  叹一口白气又悄然退了下去

  我们隔着雾互看了一眼
  然后望开去
  灰蒙蒙的海湾上空
  这时候太阳突然冒出了脸
  白亮庄严恍如奇迹

  但我们都知道
  它一直就在那里


  【黄山挑夫】

  每一步
  都使整座黄山
  哗哗倾侧晃动

  侧身站在陡峭的石级边沿
  我们让他们粗重的担子
  以及呼吸
  缓缓擦脸而过
  然后听被压弯了的脚干
  向更深更陡的山中
  一路摇响过去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苦力
  苦哩。。。


  【南京夫子庙】

  饥肠辘辘灯光发昏的庙内
  子曰
  朝闻道
  夕食可矣

  庙外
  灯火辉煌熙熙攘攘
  到处是闻香而来的食客


  【装置艺术】
——迎冬天来访芝加哥的友人

  这样庞大的装置工程
  当然不是
  区区如我的艺术家
  所能为力

  铺在广大草地上的雪
  必须又厚又轻又柔又白
  引诱一双天真的脚
  去踩去没膝去惊呼去笑成一团
  作为灯光的太阳必须照亮
  面对面的坦荡心眼
  无需墨镜遮羞
  气温要调节到
  风吹在脸上你只感到温存有如我的呼吸
  而檐角几根零落的冰垂
  晶莹玲珑好让你梦幻的眼睛
  灿然惊喜

  在席尔斯塔上望远
  或凝近
  都一样清明
  (极目处那一抹淡紫可能是污染
  更可能是这钢铁城市难得流露的
  朦胧之情)

  密西根湖面的浮冰正好承受
  几只日光浴的海鸥
  (全世界的热带鱼都挤在水族馆里
  为你编织一个
  万紫千红的童话)

  这样的装置艺术
  自然必须
  在一夜之间拆除
  当你离去


  【无性繁殖恋歌】

  我
  爱
  你

  我我
  爱爱
  你你

  我我我我
  爱爱爱爱
  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你。。。

  你别繁殖得那么快好


  【中秋无月】

  你怎么知道
  今夜
  在层层乌云之上
  月亮仍是传统的圆
  而不是方或扁或三角或多角
  或竟是变幻莫测的
  不成其形的块
  你甚至无法确定
  它只有一个
  而不是满天闪耀
  如放大了的星星

  当然
  它也可能只是
  一个人造的卫星
  或虚拟世界里
  一个根本不存在的
  虚拟的
  零

  但你知道
  千里外的一双凝眸
  早把虚拟的零充实
  混沌中飞舞的棱棱角角
  早已团聚涨满
  还原成一团
  你熟悉的
  圆


  【醉醺醺的世界】

  让满肚子闷气
  扑嗤一声
  喷泻而出

  世界
  在此起彼落
  打开啤酒瓶盖的声音里
  口吐白沫


  【蒙娜莉萨的微笑】

  一定有什么
  不可告人的秘密

  在她面前
  一个男人歪着头左右打量
  他的身傍
  一个打扮入时的女人
  正咧嘴而笑


  〖新世纪以来〗

  【呼气】

  这阵温柔的风
  想必来自你
  一个甜蜜的叹息
  此刻正诱使花儿
  纷纷吐露芳香
  并激发阵阵幸福的微颤
  在叶子同我身上
  沙沙掠过


  【夜间动物园】
——新加坡游之二

  「夜里我们的想法不同」
   ——高克多

  樊篱消隐
  黑暗给了牠们
  无限的空间
  漫步觅食轻轻摩触或静静躺伏
  白天的焦躁咆哮
  此刻温驯清凉
  如星与灯疏松的对话

  环园览车沙沙的轮胎声中
  不时泛起了
  压低的欢叫
  当狩猎者捕获
  嵌在枝桠间
  一对眼睛的闪烁
  或水獭滑落时
  激起的一片水光


  【虞姬舞剑】

  越舞越慢
  你大概以为
  我柔弱的臂膀
  承受不了
  你沉重的剑
  泪眼中
  你想必没看到
  寒光闪闪的锋刃
  几度挨近
  我紧张的咽喉

  风萧萧兮
  一个人如何
  用缠绵的爱情
  刺杀自己

  而此刻
  每根琴弦
  都已绷到极限
  箫与笛
  都屏住了
  最后一口气息

  只等我指挥的手
  把悲愤撩到最高峰
  然后猛然
  一落

  锣停鼓歇


  【端午沱江泛舟】
  ——凤凰游之一

  闪闪烁烁的记忆
  仍在时间之流里随水灯冉冉漂荡
  我们的眼睛
  早已迷雾弥漫
  如今夜略带寒意的江面

  白天敲击我们心胸的砰砰鼓声
  终于停歇
  万桨激荡的水波
  也渐趋平静

  朦胧的星光下
  依稀有两只鸳鸯
  或鸭子
  在那里交颈蜜语

  莫忘今宵


  【抛梦线】
  ——凤凰游之二

  从梦的深处高高抛起
  这些燕子
  在空中略作盘旋
  便迅速滑向水面
  来一个猝不及防的偷吻
  然后隐入黑暗

  就这样
  牠们轮番
  用近乎完美的弧线勾画梦
  并在我们着魔的心中
  激荡大大小小的涟漪


  【玉坠项链】

  玉坠项链
  亿万年
  密密封存的
  火种

  你用指尖轻轻撩拨
  胸前微温的
  绿焰
  然后微笑着
  直直向我走来


  【马王堆湿尸】

  幽暗的灯光下
  听压低声音的游客们
  对栩栩如生的妳
  评头品足

  我想我不会失色惊叫
  营营嗡嗡中
  妳蓦地坐起

  从一个两千多年的午睡


  【海狮穴】
   ——美国西岸游记之二

  幽暗的洞穴内
  海狮们知道它们很安全
  刚从明亮世界闯进来的
  那些睁得圆圆的观光眼睛
  什么都看不见

  就在人们忙着调整相机放大瞳孔的时候
  它们群集在阳光照射不到的岩石上
  已完成了爱抚、交配、传宗接代的任务
  此刻它们正纷纷滑下水
  明目张胆地追吻
  一尾尾被时间遗忘了的
  活泼可爱的鱼


  【鲸鱼出没的黄昏】
   ——美国西岸游记之三

  暗潮汹涌
  他依稀看到
  鲸鱼耸起的背脊
  在远处水面划出的
  一道道泛白伤痕
  迅速无声愈合

  如受催眠
  他目不转睛凝视
  欲望折磨的尾鳍
  奋然腾空跃起
  哗哗猛煽
  激情燃尽的夕阳
  然后寂然落水
  沉沦


  【最后一只老虎之死】

  根据新闻报道,全世界现存老虎总数不到5000只,八个虎类中已有三个绝了种,中国的南方虎也岌岌可危。据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爱好虚荣的女士们对虎皮的青睐,以及亚洲男士们以虎骨为催欲剂的迷信。

  听说最后一只老虎是跳崖自杀的
  免得弹孔破坏了它皮革的美丽与完整
  多制作一个钱包或一根腰带
  多让一位高贵的女士炫耀招摇

  听说最后一只老虎是绝食致死的
  它知道禁欲(食欲也是欲)的重要
  把所有的精力都凝聚在骨
  以及他们所谓「鞭」的玩意里
  让那些软弱的男士们有一个雄壮的夜晚

  听说最后一只老虎是撞山丧命的
  缅怀武松光明磊落铁铮铮的拳头
  周旋恶斗山摇地动虽败犹荣
  如今它根本不知道对手隐藏的方向

  听说最后一只老虎是自焚身亡的
  断气前仍咆啸着布雷克铿锵的诗句
  「老虎!老虎!火般明亮
  …………………………
  在何样遥远的深海或高空
  炽燃着你眼中的烈焰?」

http://www.e-literati.com/bbs/lead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7&ID=114667


2007-1-15 13:11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2  

美华论坛人物专访──非马

                     

                            (采访主持人:塞遥)


非马简介:

本名马为义,1936年生于台湾台中市,在原籍广东潮阳度过童年。台北工专毕业,美国马开大学机械硕士,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曾在美国能源部属下的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能源研究工作多年。曾任美国伊利诺州诗人协会会长。著有诗集《在风城》(1975)、《非马诗选》(1983)、《白马集》(1984)、《非马集》(1984)、《笃笃有声的马蹄》(1986)、《路》(1986)、《非马短诗精选》(1990)、《飞吧!精灵》(1993)、《非马自选集》(1993)、AUTUMNWINDOW(英文,1995)、《微雕世界》(1998)、《没有非结不可的果》(2000)、《非马的诗》(2000)、《非马短诗选》(中英对照,2003)与散文集《凡心动了》(2005)等及译著《裴外的诗》(1978)、《让盛宴开始──我喜爱的英文诗》(英汉对照,1999)等多种。主编《朦胧诗选》、《台湾现代诗四十家》及《台湾现代诗选》等。作品被收入百多种选集及教科书并被译成英、德、日、韩、马来西亚、希伯来、西班牙、斯拉夫及罗马尼亚等文字。曾获“吴浊流文学奖”、“笠诗创作奖”、“笠诗翻译奖”及“伊州诗赛奖”等。近年并从事艺术创作,举办过多次个展及合展。在网络上设有《非马艺术世界》,展出各年代中英文诗选、作品评论、每月双语一诗、诗朗诵、散文、绘画及雕塑作品等。

采访内容:

塞遥:诗歌是一种高度的灵性创作,需要激情与充沛的精神状态,所以许多人认为在三十岁以后诗歌的创作生命是与诗人的年龄成反比,您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而您本身是如何保持高度的创作灵感?

非马:是有这种说法。几年前我读到一篇探讨年龄与艺术之间关系的文章,提到1905年一位加拿大医生建议所有60岁以上的人都停止工作。他的理由是,历史上超过40岁的人在科学、艺术及文学上的成就总和几乎等于零,虽然也许我们会因此而错失一些个别的伟大成就。他说几乎所有震撼人心及富有活力的作品都是在25至40岁之间完成的。

造成创作力的衰退,除了生理上的因素之外,我想还有其它几个原因。一个是诗人一旦成了名,物质生活通常会得到改善,甚至养尊处优起来,因此失掉了昔日艰苦奋斗的冲劲与对生活的敏锐感觉。另一个原因是成名后的压力使诗人患得患失,不敢轻易从事新的尝试与探险,因而无法突破自己。更重要的是,一个定力不足的诗人,很容易在掌声中陶醉而迷失了自己。

近年来我诗写得比较少,除非有新意,我不想重复已经说过的话。我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转向绘画与雕塑的创作,这样做既可纾解压力,又能调剂并丰富生活,使心头的活水不致干涸。我发现许多上了年纪的人最容易患的毛病是失去对事物的兴趣与好奇。没有了兴趣与好奇,还谈什么创作?
   

塞遥:后工业时代的全面来临以及人们对于美学观念的改变,特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人们的固有价值信仰的冲击,是否是导致诗歌市场萎缩的原因之一?商业社会对诗歌艺术是否具有潜在的腐蚀性?

非马:不仅诗歌,恐怕所有的文学艺术都多少会受到冲击吧。电视占去了人们大部分的休闲时间,年轻人更沉迷于时髦的玩意儿,无暇读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诗。在这种情况下,我想诗歌不太可能像以往那样拥有大众读者。它会像古典音乐及其??碌男≈谝帐跻谎??还┤死嘀猩偈?形幕?匮?挠懈P牧橄硎堋5比唬?砦??艘帐跫遥?蚁M?馐歉鲂佬老蛉伲??皇潜袅倜鹁?男≈凇8?M?庑≈诨嵊心敲匆惶煸俣瘸晌?笾凇?br>

塞遥:能否也概况谈谈当代华语诗歌(包括两岸三地以及海外)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非马:虽然当前华语诗坛存在着许多问题,诸如读者流失,出版困难,部分诗人对前途感到困惑甚至迷失等等,但我相信只要人类存在,诗歌是不会死亡的。近年来诗歌网站的蓬勃兴起,把诗人的作品直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为新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只要诗人们能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生命价值观以及对人文理性的信心,努力写出好诗来,我想读者迟早会回归的。目前已经有许多中小学把新诗纳入了课程,让下一代从小便在诗歌中陶冶长大,这是很可喜的现象。我对新诗的前途一点都不感到悲观。


塞遥:在诗歌的表现风格上您比较偏向西方的意象派,许多人都称您为意象派大师,您是否同意这种定位呢?

非马:我确实对西方的意象派诗歌有所偏爱,觉得它比较接近我心目中理想的诗歌形式与手法。所不同的是我的诗里,社会意识与人道关怀也许比较强烈些。正如一位评者所指出的,我“不满足于一己的玄想和幻觉,努力突破狭窄的个人感情…使自己的脉搏与时代脉搏相近。”


塞遥:您是比较早离开中国的,中国古典诗对您是否产生过创作上的影响?

非马:虽然我较早离开中国,但中国古典诗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与启发。短小有限的篇幅却能容纳那么广阔无限的天地,正是我理想中的诗歌典范。也许可以这么说,中国古典诗是高悬在我潜意识里一个鲜明的标帜。我对现代诗所作的努力─用现代的语言表达现代的生活与感情一直是朝着这个方向走的。几年前广州一位诗友送给我一本叫《山水风物绝句》的小册子,我把它放在车上,一有机会就拿出来翻读,趣味盎然。唐诗与宋词的许多名家作品也是我经常赏读的。


塞遥:我近来正尝试著在叙事性诗歌创作中加入一些超现实与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并自觉有了新的把握与理解。我发现在您的许多短诗中对于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也有极独到的运用,比如那首《芝加哥》,在解构手法下产生出震撼的批判性与欣赏性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能否谈谈这方面的见解?

非马:艺术贵于创新,我尽力不去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为了能产生震撼的效果,达到荡开读者心扉的目的,任何新手法,包括超现实与解构主义的表现手法,都值得我们去尝试运用。但表现手法与形式只是诗歌的一部分,不是终极目的,它必须同诗的内容紧密配合。否则就成了为技巧而技巧,终至沦为一种形式主义或文字游戏。


塞遥:出版界与评论界对诗歌的发展存在最直接的影响,您觉得中国诗坛在这方面存在哪些问题?

非马:最严重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一切向钱看,把经济的效益作为唯一的目标。在这个前提下炒作出来的东西,多半不会有太高的文学或艺术价值。结果是制造了另一批品味不高的读者,成为恶性循环。

评论界的情形也差不多。我认识的几位评论家,不是停笔就是改行,因为写诗评不但无利可图,连发表的地方都很难找到。也有些评论家做些利益交换甚至受雇的工作,胡吹瞎捧,但那已经不是我们要讨论的了。



塞遥:能不能谈谈您是如何看待诗歌的意义?

非马:美国国会图书馆前任桂冠诗人泰德.库舍曾经担任过尼布拉斯加州一家保险公司的主管,出版过十几本相当畅销的诗集。他说写诗带给了他许多好处,在一个电话纷响、文件乱飞的杂乱世界里,写诗使他恢复了心灵的秩序与安宁,是一种免费却无价的高尚娱乐。

根据非正式的统计,光是在我居住的芝加哥这个城市,便有不下于一百位的“诗人主管”。他们利用空档─咖啡时间,午休时间,搭乘火车上下班的时间─把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诗歌的形式在纸上或电脑上记录下来。他们各有各的写诗理由。有的是为了纾解工作压力;有的是为了夺回被庞大的商业机器吞噬了的个性与自由;有的说写诗使他们尝到了创作的乐趣,得到了心灵的满足;有的说写诗使他们保持情绪的平衡,知道什么事该轻松马虎什么事该认真严肃;更多的人说写诗让他们能更客观也更灵活地看待问题,做出较佳的决策,因而提高了他们做为主管的工作表现;更有人说写诗使他们的心变得更柔和,更富同情心,更易于与别人相处沟通。

对一般人来说,我想最重要的是,诗歌(不管是写作或阅读)使人们能用比较天真好奇的眼光,在本来可能是平凡灰暗的世界里,发现即使是一草一木,都充满了生命的光辉与神奇。活水在心头潺潺流动,生活不再枯燥无聊,家人、朋友、同事、邻居甚至街头巷尾的陌生人,都一个个变得面目可亲了起来。

我一向赞同五四时代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的主张。一个向往并追求真善美(真正的美都离不开真与善)的心灵,应该最能得到造物者的恩宠.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不但有助于开阔眼界与心胸,更能活泼思路引发创意,理当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塞遥:古今中外诗人当中您最喜欢哪些?

非马:中国古代诗人当中,陶渊明、杜甫、李白、王维、杜牧、李商隐、李贺、杨万里等都是我喜爱的诗人。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我在台湾的《笠诗刊》上大量译介西方的现代诗,其中艾略特、波特莱尔和庞德,都是我心仪的诗人。我很喜欢艾略特的作品,在我心目中,他的作品诗味最浓。他的一些关于传统以及对诗的看法,也深得我心。美国诗人中,狄金森、佛洛斯特、桑德堡、威廉斯(WilliamCarlosWilliams)、康明思(e.e.cummings)、意象派诗人如阿丁顿( Richard Aldington )、克雷普西(Adelaide Crapsey)、克兰(Stephen Crane)及克里利(RobertCreeley)等、以及垮掉的一代(BeatGeneration)诗人如佛灵盖蒂(LawrenceFerlinghetti)与柯守(GregoryCorso)等,也是我喜爱的诗人。其中以威廉斯给我的影响较大。桑德堡对社会的关怀以及对平民老百姓的热爱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美国之外,希腊诗人卡法非(C.P.Kavafy)、土耳其诗人喜克曼(NazimHekmet)以及法国诗人裴外(Jacques Prevert)等的作品最为突出,给我的影响也较大。我听说台湾也有不少人受到这些译诗的影响。不久前台北有剧场演出由裴外的诗导出的舞台剧,我还接到一位读者来信问甚么地方能买到我那本译诗集呢。


塞遥:也请谈谈您在诗歌以外的文艺创作历程──比如散文、绘画、雕塑等等。

非马:我在台北工专念书时与同学创办了一个文艺刊物,每当稿源缺乏,作为主编的我只好自己动手写些东西填补空白,当时写的大多是散文,还有一些短篇小说与诗歌。在一次报纸副刊征文比赛中有一篇散文还得了奖。后来却一直专心写诗,直到几年前参加香港《明报》副刊一个叫〈七日心情〉的专栏写作,才再写起散文来。那个专栏由包括余秋雨、张曼娟等在内的七位作家轮流执笔,我在每篇文章里都嵌入了一首诗,算是与众不同,当时还收到了几位香港大学生的来信,感谢我让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现代诗。后来我把这些专栏文章收进散文集《凡心动了》,去年由广州的花城出版社出版。

从事绘画与雕塑的创作,比较偶然。我一直以为自己没这方面的才能,虽然喜欢,却不敢动手。直到有一天一位诗人兼画家的朋友从台湾来芝加哥看我,谈到绘画,他说每个人都是天生的画家,只要肯学,谁都能画,他自己就是一个好例子。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当时刚好有两位国内来的画家,在芝加哥开班教画,我与内人便报名学起画来了。后来我又自己摸索学做雕塑,发现雕塑的随意性及自发性更强,更能满足我的创作欲。我发现有些感情很难用文字表达,在这种时候,绘画雕塑便成了我很好的创作工具。


塞遥:我离开纽约时,刘荒田先生还特别交代我带来美华论坛全体同仁的问候也请对我们美华论坛讲几句话。

非马:谢谢荒田与朋友们的好意。在网络上众多的文学论坛中,美华论坛是我最感亲切也最常访问的论坛。这里的作者群人才济济,读者们认真严肃(不是呆板更不是死板),品味也比较高,不少读者对新诗也有相当的认识与热情,不像有些论坛,门口嘤嘤嗡嗡聚一大堆人的,里面卖的多半是煽情无聊的货色。


塞遥:谢谢非马先生!希望我们美华诗坛能更好地树立一种清流的典范。我也很高兴这次能亲自拜访您,并代表美华论坛对您进行这次的专访。再次谢谢您与之群老师的热情接待!



      采访时间:2006年11月11日
      2006年12月2日整理

http://www.e-literati.com/bbs/leadbbs/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07&ID=126613


2007-1-15 13:15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3  

我还喜欢非马先生的这首:

留诗


我 在 冰 箱 ?
留 了 几 首



你 到 家 的 时 候
它 们 一 定
又 冰
又 甜


2007-1-15 13:3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4  

还曾仿作一首:

冰激凌

冰花


初夏
把对你的爱
做成了冰激凌
冷藏

你吃到的
是很酷
不是很凉


05/12/2006


2007-1-15 13:37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5  

太阳说的正是!

非马先生是十分谦逊温和和多才多艺的人!

文取心先生是一个柔肠侠骨的多才多艺的人!

两位先生都十分让人敬佩!!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章凝 at 2007-1-14 08:38 PM:
非马先生还是一位绘画和雕塑艺术家呢。

全才还真是无独有偶啊:文取心,非马!




沉默是金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2007-1-15 13:45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6  

谢谢太阳君把此线前提!


2007-1-15 20:23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17  

我最喜欢非马的这首,很耐人寻味: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2007-1-19 08:37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xzhao2

#18  

Me too.

Xiexie 冰花.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冰花 at 2007-1-19 01:37 PM:
我最喜欢非马的这首,很耐人寻味:

【鸟笼】

  打开
  鸟笼的
  门
  让鸟飞

  走

  把自由
  还给
  鸟
  笼




是非是我非我
2007-1-19 09:06
博客  资料  信箱 短信   编辑  引用

非马

#19  

谢谢冰花费心转贴。喜欢你的<冰激凌>。
也问主持,章凝好!


2007-1-25 18:16
博客  资料  信箱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20  

问非马老师好!

您喜欢我很高兴啊! 以后再多向您学习, 学您的风格!

也问主持,太阳情人好!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非马 at 2007-1-25 11:16 PM:
谢谢冰花费心转贴。喜欢你的<冰激凌>。
也问主持,章凝好!




沉默是金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2007-1-25 22:30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21  

哈, 看看, 你都说几个ME TOO啦!

我也早就是非马老师的粉丝啦!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xzhao2 at 2007-1-19 02:06 PM:
Me too.

Xiexie 冰花.




沉默是金
http://blog.sina.com.cn/m/binghuablog
2007-1-26 18:48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22  

跃跨壕沟的飞马──与非马老师伉俪见面速写
文/艾华
2005年05月08日,星期日

  炎热多天的香港,今天终于迎来一场季候雨。
  倾盘的雨中,来到非马老师下榻的酒店。非马老师是次到云南大理参加一个诗人笔会,途经香港,百忙中盛意拳拳地邀请我面聚。对于如此难得的学习机会,自己又岂容错过?况且,雨水正好为老师“洗尘”,天意也。
  随即和老师和师母移步酒店十五楼的中餐厅饮广东早茶。
  与老师师母寒暄一番,才知道非马老师原来是在台湾长大的广东老乡--“潮州郎”,而师母原籍湖南,两人都是从台湾留美的早期中国留学生。从师母的籍贯,想起另一位湖南之子、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刻下正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搭桥之旅”,而非马老师这匹“飞马”,早就成为台海两岸诗坛沟通交流的文化使者,风尘仆仆于太平洋两岸三地多年。
  第一次与非马老师见面。但此前,从老师的诗歌散文,从来自四面八方的评论文章,对非马老师在诗坛方面的成就早就有所认识,景仰多时。今天见面,发觉老师与师母伉俪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完全没有一点诗坛大师的架子,与我这位诗盲竟然一见如故,滔滔不绝地谈他诗歌创作的心历路程,谈他的人生观,谈他对普世人类价值、对世界和美国政治的观察。短短九十分钟的交谈,使我感觉到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知识增长了,收益匪浅。
  非马老师首先兴致勃勃地介绍了自己走过的文学创作之路。刚开始,他以徐志摩为楷模,创作了很多诗风与徐志摩十分相似的作品。后来,他决定放弃模仿,努力摸索发展,走自己的道路,慢慢地形成了自己作品的风格:主题先导,言简意赅。比如说他的《春》:一张甜美/但太短的/床/冬眠里醒来/才伸了个懒腰/便顶头抵足。总共才25字,却把春天美好、春光易逝的匆迫感发挥得淋漓尽致,让我读后发出了“这条《春》裙像少女的迷你裙般美!”的赞叹。(迷你裙虽短,但该盖的都盖上了,却仍然短得美丽动人,给予人们充份的遐想空间。)
  非马老师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短诗风格的:“现代社会大家都很忙,长篇大论的东西不容易得到人们的阅读。出于这个考虑,我选择了短诗,不说废话,不浪费读者的时间。另一方面,又力求言之有物,每一篇作品都关注一个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避免走阳春白雪、孤芳自赏的道路。”
  “请问老师的短诗是随兴之作还是深思熟虑、反复推敲的作品?”我问道。
  “绝不是随兴之作!我的每一首诗,都反复推敲一两个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脱稿。”
  “您的创作构思通常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的?”我继续请教。
  “通常是在早上五、六点刚起床的时候,头脑尚在清醒和迷糊之间游离,这时候自己的创意最为浓烈。”
  不由得想起自己不少文章的构思都是在早上晨运的途中形成的,哈哈,可谓异曲同工。
  “老师今天在诗坛的成就有目共睹。回顾自己的成长道路,有些什么可以和后进们分享的?”抓紧这个难得的见面机会,笔者继续穷追不舍。
  非马老师谦虚地告诉我,他成长过程中有幸获得过美国诗歌界一些泰斗人物的指点,受用毕生。他特别提到Robert Bly--当年他以自己英译的一篇台湾著名诗人白秋的诗请教勃莱,结果弄得自己灰头土脸;勃莱批评他与一位老美诗人朋友合译的诗沿用的是100年前的手法,与时代根本脱节。大师一席话,惊醒梦中人。从此,不管是诗歌还是散文,不管是中文还是英文作品,他都力求自己在风格、在主题、在创作手法上要贴近时代,倾注人文关怀,借用现今时髦的话,就是要与时俱进,跟上大潮流。
  非马老师还引用勃莱大师的三分论,生动形像地描述了今天文坛的现状:兽性、人性、神性。比如说,目下的一些肢体语言创作,当属于兽性的范畴;大部份作家的作品则仍然停留在人性的领域;只有少数人的作品达到了神性的境界。真是:听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话题转到美华论坛和文心社,利用这个机会,自己当面感谢了非马老师对论坛的关心和支持。提到美华论坛最近的一位新朋友吴震寰先生,才知道他和非马老师有一段渊源。原来多才多艺、能写能画、能诗能文的吴君,就读汕头大学的时候,曾经毛遂自荐,请非马老师为其诗集作序。虽然非马老师和吴君素昧平生,读了吴君的作品后,却破天荒地欣然答应为这位后进的诗集作序,从而谱出了一段越洋师生的情谊。
  随后,我们的话题还伸延至美国国内政治、中东和平前景、海峡两岸最近的“和平之旅”和“搭桥之旅”。老师和师母俩虽然都是威斯康辛名校毕业搞科学出身的,但他们的博学和广泛的兴趣,他们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和在人文领域的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席间,我给旧金山的荒田兄拨去电话,想“惊动”一下他,结果没接通,留下录音留言,倒是和曾宁接通了电话,非马老师和美华文协的秘书长同时也是文心社理事会的理事作了简短愉快的交谈。
  末了,非马老师向笔者赠送了他的一本英文诗集《Autumn Window》(秋窗),非常感谢。
  最后,祝师母母亲节快乐,祝老师和师母的云南大理、丽江之旅愉快!

(二零零五年五月八日 香港)


2007-4-10 20:44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冰花

#23  

吴奕琦:美国华裔诗人非马


非马,原名马为义,1936年出生于中国台湾台中市,同年随家人回到故乡广东潮阳乡下,在那里度过他的童年生活,1948年又再次返回台湾。1957年台北工专机械科毕业后,曾在屏东糖厂任职。1961年赴美留学,先后取得马开大学机械硕士及威斯康辛大学核工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定居芝加哥,在阿冈国家研究所从事核能发电安全研究工作。1996年2月从阿冈国家研究所提前退休。

台北工专当然没有开设文学课程。心灵的需要促使非马与校园里的几个同好走到了一起,共同创办了一份油印的刊物--《晨曦》月刊。一是为了抒写青春的骚动,一是为了解决刊物稿源的需要,写作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非马这一时期校园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起源上来说,早在台北工专时期,非马就已经开始写作并发表作品,但是,由於此后的十几年间,他相继不断面对课业、工作、留学等一连串人生角色的转换,事实上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弹拨他的青春琴弦,能真正算得上正式从事诗歌创作(含诗歌翻译),应该说是从1969年取得博士学位生活得以安定之后的事。40多年来,非马在治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创作不懈,一共写下了800多首新诗,已出版有诗集《在风城》(1975年)、《非马诗选》(1983年)、《白马集》(1984年)、《非马集》(1984年)、《笃笃有声的马蹄》(1986年)、《路》(1986年)、《非马短诗精选》(1990年)、《非马自选集》(1993年),与人合作的诗集有《四人集》(1985年)、《四国六人集》(1992年)、《宇宙中的绿洲--十二人自选集》(1996年),英文诗集《秋窗》(Autumn Window,1995年),英译中《裴外的诗》(1978年)、《头巾--南非文学选》(合集,1987年)、《紧急需要你的笑》(幽默文集,1991年)、《织禅》(l993年),中译英《Chansons》(白□诗集《香颂》,1972年)、《The Bamboo Hat》(《笠诗选》,1973年),另外还编选有《朦胧诗》(1998年)、《台湾现代诗四十家》(1989年)、《顾城诗集》(1988年)、《台湾现代诗选》(1991年)、《台湾诗选》(1991年)等。

举凡熟悉非马诗歌的人都知道,由於非马诗歌表现形式的独特,他的名字似乎一直都与“现代主义”紧密相连著。可是当我们对他的诗歌作一番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究之后,又觉得问题似乎并不那么筒单:其间既有对现代主义文学诸种艺术手法的借鉴运用,又有对现代主义诗歌所欠缺的时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的执著追求;它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代主义所难以概括包容的。

似乎是时代和机遇使然,“现代主义”的幽灵常常徘徊于非马40多年来的诗歌创作生涯之中。50年代中后期,受台湾社会单方面向欧美开放的时代背景的影响,现代主义诗歌遽然崛起于台湾诗坛。这时刚刚进入台北工专读书的非马,踏著徐志摩这座“栈桥”去承受欧风美雨的薰染,并开始迷上德国大诗人里尔克。从《非马诗选》仅见的两首发表于50年代的诗作(《星群》和《港》)里,我们不难捕捉到里尔克那种对宇宙和生命的玄思的后期象徵派诗风在这个正处於“感情却不很踏实”(1)的青春少年心灵中刻下的纹章印记。非马这一时期的诗作虽然不多,但却使他跟现代主义结下了不解之缘。70年代初期,非马应台湾笠诗社的邀请,为其大量译介欧美现代诗。这项工作,更是大大拓宽了非马的艺术视野,使他对西方现代主义诗歌有一个较广泛深入的了解,因而在对现代主义诸种艺术形式的借鉴上,他能够摒绝那种专师一家的“人盯人”学艺方式和亦步亦趋的机械性模仿,创造出一种源于斯又异于斯的“比现代更现代”(1)的独特诗风。

非马的诗歌,的确颇有意象派的神韵。《猎小海豹图》中纯白天真的小海豹,《今天的阳光很好》中蓝天、白云、绿树、阳光所构成的明亮快活的西方世界,《醉汉》中思乡若醉的“醉汉”,《父亲》中“子孙满堂”却只能“嚼到了孤寂”的父亲,《电视》中燃过中东、燃过越南、燃过一张张焦灼的脸的“一粒仇恨的火种”,《黑夜里的勾当》中受物质的诱惑、从“仰天长啸”到“夹起尾巴”的狼无不以其意象的硬朗清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如果以此便像台湾评论家李魁贤先生一样将其视为“正牌的意象主义者”(2)却未免显得有点唐突。我们知道,不管是庞德的“三原则”还是埃米·洛威尔的“六原则”,他们心目中和实际创作中的意象派诗歌,除了意象的硬朗之外,还是意象的硬朗,并不表现比此更多的东西。那种只在语义的浅层次上浮动,只注意事物表象的描摹的意象,很难说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内涵。两两相比,非马诗歌中,鲜明的意象所深藏的丰富内蕴,当不是意象派的定义所能涵盖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在非马的诗作中看到其他种种现代主义手法的显现。《父亲》中诗人借结构的重叠对应,写在乡下、在都市、在美国的父亲都毫不例外地“嚼到了孤寂”,表现了现代社会中老人的悲哀、《囚饭》巧妙地运用汉字的象形艺术,通过词组短句的断开,构成“人”被禁锢于方框(铁窗)内的“囚”字,以及身陷囹圄的“人”对自由的热切渴望。这种结构的刻意营造和娴熟运用,无疑有著结构主义影像。《都市即景2》在对现代都市越来越高层化的摩天大楼的瞬间感觉中,将其与永无止境的“人类欲望”相比高,显然是对强调瞬间感觉印象的印象主义的推崇。诚然,在非马的具体作品中,我们可以指出意象派、象徵派、结构主义、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等等主义或流派的印痕,但是你很难用哪一种主义或哪一种流派来概括非马整个的诗歌风格。在对现代主义的借鉴运用方面,非马采用的是一种在广泛了解、融会贯通的基础上“不师一家,尽得风流”的兼容并蓄的态度。

众所周知,尽管现代主义文学有著各种各样难以尽说的主张和流派,其哲学思想上的主观唯心主义、思维形式上的非理性却是它们共有的特徵。现代主义(尤其是意象派、象徵派)诗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浪漫主义作为“感情喷射器”的直白浅露和自然主义对外部世界的纯然摹写的偏颇,但由於它过於绝对地蔑视诗歌的思想性,取消文学反映时代精神的使命,最终又难免滑向形式主义的狭窄胡同。非马正好在这一点上表现出他清醒的头脑。他像一个高明的外科大夫,在对现代主义诗歌作了一番认真的剥离“手术”之后,获取现代派诗歌注重情绪体验、努力描写“内心的最高真实”和讲求意象的暗示象徵等等“现代”手法,用以表达现代派诗人直言宣示不屑一顾的“积极意旨”──一种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的现代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在非马诗歌中,这种对现实社会的深切关注和严肃思考具体表现为广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哲理性。

遍览非马的诗作,我们似乎时时感觉到,他那双睿智明亮的眼睛,正焦灼忧郁地注视著诗人周遭的世间百态。小至作为社会一分子的个体的命运际遇,大至整个人类世界的风云变幻,无不是他思索的对象和创作的源泉。在《猎小海豹图》中,作者借惹人喜爱的小海豹因“纯白的原罪”而惨遭捕杀的残酷现实,写下诗人对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强盗逻辑的愤怒谴责。在诗中,小海豹的意象是极为鲜明的。它不知“举上去”、“落下来”的木棍是干什么的,以为跟那些从它睁开眼睛的第一天起便常常看到的“冉冉升起又冉冉沉下”的红太阳,“飞起了又悠悠降下”的海鸥、“涌起又匆匆退下”的波浪一样有趣.一样使它快活,以它的天真和善良的天性去理解“木棍”的含义,去迎接临头的灾难。作者在诗的《附记》中这样写道:“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初生海豹,多像战火里成千上万无辜的幼小的人类!不同的是小海豹们只要挨过这短短(或长长)的五天,便算逃过了一场浩劫,而人类却没有那么幸运罢了!”如果我们再把它跟诗人另外一些描写当代连绵不断的局部战争的诗篇(如《电视》、《战争的数字》等)结合起来读,就不难体察到诗人那一颗极富人类良知的火热滚烫的诗心。事实上,由於小海豹这一意象的鲜明和内涵的丰富,它所蕴含暗示的象徵意义远远不只是诗人所点明的战火中“成干上万无辜的幼小的人类”。只要我们把思考的视野扩展到战争以外的社会人生这一更为广泛的层面上,它的象徵意义或者说象徵的“指数”马上可以产生几何级数的叠加,整首诗的思想内涵也随之得到迸一步的升华:它是对整个人类社会不公平不人道现实的谴责,是对人类某种太过纯真善良的好心的警醒,甚至也是对具体的人生处世哲学的启蒙。

素有“金元帝国”之称的美国,一直是当代资本主义世界的骄傲,也是很多人为之向往的“黄金地”。非马并不讳言美国社会的发达富裕,而是在肯定它的同时,看到其中伴随而生的种种不和谐的现象。他的《今天阳光很好》就是这种现象的揭示。诗中的蓝天、飞鸟、绿树、白云、蹦跳的松鼠、金色的阳光种种美好意象所构成的“颇为像样的图画”,是美国社会“明亮快活”的真实写照。然而,诗人以为,这样的一幅画并不完整,在明亮快活的世界中还存在著另一种色彩、另一种情调的生活,只有当“孤独的老人走进我的画面”,杰作才宣告完成。“孤独的老人”作为整首诗的“点睛之笔”,成为现实生活中“最最苦难”的象徵。诗人情感的天平,明显地倾向于“孤独的老人”所暗示所概括的另一种生活,另一个天地。这种情感的倾斜,也同样体现在《午》中对那些为“佣工介绍所伸出的/越变越长的尾巴/惊惶”的“失业的眼睛们”的深切同情上面。

如果说上述这两方面的诗作显示的是诗人对整个世界、对西方社会的关注的话,那么,《月台上的悲剧─罗湖车站》一诗抒写的则是诗人对曾经生他养他的祖国,对台湾海峡两岸人民命运难以排解的忧患意识。在诗人潜意识的幻觉中,“像极了我的母亲”的老太太和“像极了我的父亲”的老先生,相见而不相识的情状,实际上是自己30多年来分处海峡两岸的父母亲即使真的相遇彼此也只会视同路人的印证。诗人借用幻觉和主观臆想的方法所表现的绝不仅仅是一己的悲哀,而是千千万万由於历史原因所造成的骨肉亲人长期离散的人们发自肺腑的痛切呼吁。那手挽包袱的老太太和拄著拐杖的老先生;那一个在澄海城,一个在台北市的父母亲,分明是国家分裂、海峡相隔、骨肉分离的象徵。这是“以边界的罗湖车站大舞台演出的一幕时代悲剧”,也包合著真挚深沉的人道主义精神。

由这种对历史造成的骨肉离散的人生悲剧的沉重感情负担所推衍而生的对故国家园的思恋,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向往。是非马诗歌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另一种更为广义的张扬。诗人出生于台湾,童年却生活在大陆故乡,青少年时期又回到台湾接受教育,此后由於海峡阻隔,与大陆亲人音讯断绝;1961年非马赴美留学到取得博士学位后,一直定居芝加哥曲折的生活经历,客居异国的寂寞心境,在诗人的心路历程中深深埋下了“乡愁”的种子。他的写于80年代后期的《中秋夜--给打电话来的友人》和《鱼--给周氏兄弟》,便是这些“种子”催生萌发的新芽。《中秋夜--给打电话来的友人》中对“仿制的月亮”的厌恶,对“遥远的天边”的“一轮明月”的欣喜,衬托出诗人对那远在东半球的故国家园急切难捺的思念和眷恋。它是诗人自70年代以来所写下的《在风城》、《醉汉》、《游牧民族》等著名的“乡愁诗”一以贯之的情感延续。而在《鱼--给周氏兄弟》里,诗人把画面上的视觉印象和主观世界的感觉幻化有机地交错融合起来,尽情地倾注著自己对神秘而朴实的东方艺术的无限锺爱。诗作中古老神秘的东方艺术既是我们的先民在创造世界过程中“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美的显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徵载体。10年前(1977年)作者在《游大都会美术馆》中为古老的东方艺术没能在西方大都会美术馆占有一席之地所发出的叹息,在这里已经转化为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和崇拜的“文化乡愁”。它们共同抒写的是一个漂泊他乡的“无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对自己曾经植根其上的那片黄土地的拳拳情怀。对时局的关注,对西方社会明暗面的披露,对国家分裂骨肉离散的悲剧痛心疾首的呼吁,以及由此所衍生的对故国家园那种无完无了的“乡愁”,从内容上看,是非马孜孜以求的“对人类有广泛的同情心和爱心”(3)的具体表现,这是一种比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伤时忧世”和儒家所秉持的“仁民爱物”思想更为广博的人道主义精神;就表现形式而言,却是非马“用现代主义的手法来表达现实的生活与社会”(1)的成功尝试。这种尝试,同时也体现在他的“哲理诗”中。

非马曾经这样表白过:“我所从事的,也一直是科技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我自己心里明白,科技只是我赖以谋生的工具,诗才是我梦寐以求全力以赴的生活内涵。”(4)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研究核能工程的自然科学家,严格的科学研究训练毕竟使他的思维形式具有著严谨的理性色彩,这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科学的训练有助于发展敏锐的观察力和想像力”,“我试著更注意事物的根本而非表层”(4)。这样,科学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使他的思维形式往往呈现著形像与理性相交错的状态。而当思维的骏马驰骋在理性的原野上的时候,付诸笔端倾泻而出的就常常闪烁著他所说的“注意事物的根本”的“哲理性”的色彩,这也是非马区别于其他“文人式”诗人的独特之处。在非马为数众多的800多首诗中,就有不少发人深思给人以启迪的哲理诗。被美国著名的女诗人格兰娜·豪乐威(Glenna Holloway)视为富含“机智幽默讽刺”(5)的《领带》一诗,所显示的就是诗人对人类文明进化意义的另一种“言说”:“领带”本来是人类文明进化的标志,但当人类在脖子上系上这漂亮的装饰物时,又无异于打上一个“牢牢的圈套”。现代文明到底是拯救了人类还是人类的作茧自缚;到底是文明的进化,还是人的异化?《人与神》中,那些给“神”造庙宇的人表面是对神的尊崇和爱护,实际上是为了实现自己最终在“罕有人烟的峰顶”占据整个山头的野心。我们不知身处芝加哥的非马何以会有这样的灵感,也不知诗中所揭示的,在西方社会有多大的针对性和代表性,但是当我们结合自己国家在“文革”期间出现的现代造神运动时,相信每一个过来人的心灵都会为之颤动。

一个有作为的文学家,往往能比别人多几套笔墨;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却善於以不同于人的思维方法去探索自己面对的未知世界。从对一个擅长于理性思维的诗人的要求看,《领带》、《人与神》这一类诗作,所显示的不过是诗人比别人略胜一筹的观察力而已,在思维形式上并没有超出“常规”的特别之处。实际上,非马诗歌的深刻哲理性,更多的是表现在《鸟笼》、《通货膨胀》等一类具有“反向思维”特点的诗作上。“通货膨胀”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定义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的金属货币量”,在实际生活中给予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却是货币的贬值。同等数量的钞票,受通货膨胀的影响之后,只能买到原来所买到的商品的一部分。但是奇怪,在《通货膨胀》一诗中,同量的“一把钞票”却能买到比以前更多的“商品”!在这里我们只有挣脱常规思维方式的束缚,从“另一角度”、“另一方向”去思索才能解读。原来诗人正是运用了“反向思维”的方法,才看到了现实社会中被扭曲了的另一种“经济活动”:由通货膨胀引发的经济危机,导致了失业大军的大量涌现;而更多的失业妇女为生活所迫上街卖笑,就造成了与通货膨胀极不相符的“商品贬值”的奇特现象,所以用同一数量的钞票便可买到更多的“商品”--“街头神女”所卖的“笑”!在《鸟笼》中,作者对鸟与鸟笼之间关系的观察,也是遵循著“反向思维”的形式进行。在鸟与鸟笼之间,我们通常想到的是失去自由的鸟,鸟笼打开了,鸟也就解除了禁锢获得了自由。但是诗人偏偏不是这样看待,他从相反的方向出发,从鸟笼担负著“关鸟”的使命看到了它除此之外别无选择的另一种形式的不自由;而当打开鸟笼,给鸟以自由的时候,鸟笼自己也解除了“关鸟”的任务,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解放。这里诗人运用的就不是我们所习用的单向性思维,而是一种属於更高层次的辩证逻辑的双向思维形式。给人自由自己也同样获得自由,思维方法的改变直接导致了观念的改变。美国诗人学会拉曼诗奖获得者、芝加哥诗人李立扬这样评论非马的诗:“非马的诗属於那种诗派--表面上平凡,但在语言及感知上有独特的转折。”我们以为,这里所说的“独特的转折”(5),大概可以理解为由诗人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所带来的出人意表的“转折”效果。

对现代主义诸种表现技巧的兼容并蓄、广博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深刻的哲理性共同构成了非马诗歌独特而丰富的世界,也是非马对现代派诗歌从形式到内容的剥离、糅合和扬弃的具体实践。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李金发、戴望舒为代表的象徵派诗歌,作为借鉴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先行者,虽有所建树和突破,然而由於或是完全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土壤和民族语言特性,或是过多地承袭了波特莱尔式的沉郁颓唐、愁苦感伤的病态情绪,不免留下了起步者蹒跚的足迹。五六十年代的台湾现代诗虽有其对抗“战斗文学”、“反共八股”的客观社会意义,但又存在著“恶性西化”的突出特点。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兴起的“朦胧诗”,在朦胧迷惘中的确也表达了劫乱后的青年一代对时代对人生的严肃思考,但又由於它们在横向移植和纵向继承的天平上过於偏重前者,多少给人以企图建立“中国的外国文学流派”的感觉,从而引起一场长达五六年的大论争。我们无意在此把非马的诗歌与中国诗坛上这三次较大的现代主义引进浪潮相提并论,也无意把非马与上述三次浪潮中任何一位有名或是无名诗人相比较,而只是想藉对这让人尴尬的历史和现实的回顾,说明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借鉴结合的艰难,从而进一步肯定非马的诗歌创作也是对这一难题的一种有益的探索。

非马还是一位艺术的多面手,进入90年代以来,这位自称永远处在学习阶段中的诗人,除了继续写作他一生锺爱的诗歌之外,还兴趣盎然地漫步于绘画和雕塑领域,并且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4年期间,他在芝加哥西郊波特画廊首次举办的个人绘画、雕塑作品展,获得了当地文化艺术界的高度赞誉,更加增强了他继续从事这两方面的艺术创作的信心。我们相信,退休后的非马,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他的诗歌、绘画和雕塑诸方面的艺术创作上去,将会为我们奉献出更多美好的艺术作品。

(1)非马:《诗路历程》,见《笃笃有声的马蹄·序》,台湾《笠》诗社,l986年。
(2)李魁贤《论非马的诗》,转引自《白马集·附录》,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
(3)陈千武:《非马诗的评价》,转引自《白马集》附录,台湾时报文化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84年。
(4)非马:《有诗为证》,见《明报》的《世纪》副刊,1998年3月8日。
(5)格兰娜·豪乐威(G1enna Holloway):《中国诗人非马崛起美国诗坛》,刘荒田译。英文原文载于1996年2月25日《芝加哥论坛报》的《生活文化版》。中文译文载1996年8月23日芝加哥《华报》第8-9版。

原载:陈贤茂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中),鹭江出版社,厦门,1999.8,pp.217-227.


2007-4-20 19:56
博客  资料  主页 短信   编辑  引用

« 上一主题 诗苑 下一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