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1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 1 2  >>
    2009-12-27   [转载] 末世王孙与京剧名伶的悲情恋

    关肃霜,出身满族家庭,乃“唱做双绝”的京剧名伶,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1949年昆明解放后,作为翻了身的艺人,她力求进步,四次要求减工资(1951年,关的工资是700元,超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仅有梅兰芳高于她),当时驻昆明的陈赓、宋任穷等将军都很看重她。李广平是李鸿章之曾孙,幼年时既承庭训家中又延师教读,对中国古典文学、哲学、佛学均有很深造诣,并擅长诗词书画,对京剧情有独钟,人称“末世王孙”、“淮南王子”。正因为李广平与京剧有不解之缘,才有了在昆明与关肃霜从相识到相知的一场令人长叹的悲情恋。

      相见恨晚书香才艺博得芳心

      关肃霜与李广平相恋、定情是在20世纪50年代的昆明。

      李广平本在北平,1949年前,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云南公署主任卢汉慕其名请他到昆明,任自己的秘书。对政治李广平并无兴趣,任秘书也只是清客。

      1949年12月,卢汉起义、云南政权变易时,李广平为安全暂住云南民政厅厅长朱丽东家中。没料到军管会派人逮捕朱丽东时,也连带逮捕了李广平。安全的地方变成了不安全,这样的结果使李广平始料不及。好在狱中生活为时不长,仅有一年余,云南大学教授、国学大师刘文典,因同为皖人又爱其才,出面保他出狱。李广平出狱后,单身一人,经人介绍租房于昆明黄河巷二号。

      李广平曾有过未婚妻陆湄,当两人结伴从日寇占领下的北平去重庆时,陆湄不幸病死于途中。此后多次有人要为他介绍对象,都因趣味不投而未成。出狱后又有人旧事重提,要为李广平介绍,其中有个热心人,叫陈斌。

      陈斌的私人诊所开在长春路,那房子就是关肃霜的。李广平身体不好,常请陈斌看病,因而相熟。陈斌夫妇知道李广平的身世与爱好,又想到他们的房东关肃霜也还是小姑独处,就有心做月下老人,如果做成倒真是一对才子佳人。

      于是陈斌请客吃饭,关肃霜出现在李广平面前。其实早在这之前,两人已经见过..

    [阅读全文]  2009-12-27 10:03 - xzhao2 - 92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9-11-20   [转载] 达尔文的初恋

    达尔文的初恋

                                ·方舟子·

        “范妮,正如全世界都知道的,是什罗普郡以及伯明翰最漂亮、最丰满和迷人
    的人物……”1828年12月24日,19岁的达尔文在给表哥福克斯的信中,如此介绍他
    的初恋对象。范妮是达尔文姐姐们的闺蜜,伍德豪斯乡绅欧文的二女儿。大女儿萨
    拉同样吸引人,“伍德豪斯的欧文们,我爱慕的偶像”,在给福克斯的另一封信中,
    达尔文写道。但萨拉大了达尔文5岁,而范妮只大达尔文1岁,而且热情奔放,两人
    无疑更能找到共同语言。

        达尔文是在1827年的秋天认识欧文姐妹的。当时他从爱丁堡医学院退学,预备
    第二年年初去剑桥大学上学,中间有几个月的空闲,正好以他钟爱的狩猎活动来打
    发。欧文拥有一大片充满猎物的林地,吸引着达尔文频繁拜访。范妮也是达尔文的
    猎物,或者达尔文反过来才是范妮的猎物,我们很难确定究竟是谁在猎捕谁。两人
    经常一起骑马到森林中打猎,由达尔文手把手教范妮开枪。在简·奥斯汀的时代,
    如此开放的年轻女子难得一见,激发出了达尔文一生中最大的激情。

        在达尔文离家上学时,两人也互寄情书。达尔文写给范妮的信已一封不存,很
    可能在范妮嫁人时销毁的。范妮给达尔文的信还有16封存世,其中有几封要求达尔
    文阅后烧毁,但达尔文却一直把它们珍藏着。在信中,达尔文被称为“御夫”,范
    妮则自称“女仆”。在1828年和1829年的暑假,达尔文又多次拜访欧文家。在剑桥,
    受表哥的影响,达尔文迷上了采集甲虫标本。达尔文和范妮的林中幽会便多了一项
    活动:两人并排趴在地上,寻找甲虫。

        但是到1829年秋季,激情开始消失。好几个月的时间,达尔文都没有收到范妮
    的来信。那年的圣诞节,达尔文留在剑桥采集甲虫,没有去拜访范妮。1830年1月,
    范妮终于来了一封长信,抱怨达尔文对甲虫的兴趣超过了一切,只有等她抓到奇异..

    [阅读全文]  2009-11-20 16:33 - xzhao2 - 97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9-11-10   [转载]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若干可商榷之处

    《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若干可商榷之处

                                ·方舟子·

        手头有一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杰出交大人丛书”《人民科学家钱
    学森》(2002年12月版),作者为“跟随钱老工作、生活了20年”的涂元季。据
    作者在前言中介绍,该传记初稿的写作得到了钱学森的同意,并要求作者写作时
    “要实事求是”,作者也称:“我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奉献给一个广大读者一个客
    观的、真实的和比较全面深刻的‘钱学森’。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诚恳
    地希望读过这本小册子而又熟悉情况的读者,能对此书提出补充、修改,甚至批
    评、指正意见。”我就根据其希望,提几条意见。

        一、

        “与此同时(指1944年),加州理工学院提升钱学森为讲师。”(p.18)

        根据加州理工学院的资料,此时(1943-1946)钱学森的职称应为航空学助
    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of Aeronautics)。1946年钱到麻省理工学院当
    副教授、正教授,1949年回加州理工学院任Robert H. Goddard正教授和
    Guggenheim喷气推进中心主任,直到1955年离开美国。

        二、

        该书提及钱在1945年是美国空军科学咨询团团员(p.18),却未提及钱当时被
    临时授予上校军衔。

        三、

        该书声称1948年“祖国的解放事业胜利在望”,钱开始准备归国,1949年钱
    加紧了回归祖国的准备,以便实现他多年的夙愿(pp.20-21)。却未提恰恰是在
    1949年,钱申请加入美国国籍。我们很难理解,一个已在美国生活了14年的人,
    却在中国大陆江山易主、准备回中国时突然要求成为美国公民。在钱提交美国入
    籍申请后,1950年6月6日,美国联邦调查局怀疑钱曾经加入美国共产党,取消了
    他参与机密研究的资格。..

    [阅读全文]  2009-11-10 16:38 - xzhao2 - 103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9-11-10   [转载] 《上海生与死》,郑念去了天国

    《上海生与死》,郑念去了天国



    文/林苑中





    这个消息虽说是意料中的事情,但对我来说还是很震惊:郑念去了天国。

    就在大约半年前,我在网络上偶然见到一本电子书《上海生与死》,我立即被吸引了。起初我以为是一本风花雪月的上海滩的故事,但是不是,读完之后我才发现,我们固有的常识是多么顽固。我花了一个通宵读完,非常震惊。这是我在本年度读到的最震撼的书。这部书可以肯定的说就是她的一本诚实的自传,用英文写就。

    《上海生与死》在1987年英美两国出版即轰动一时,库切在《纽约时报》写书评高度评价这本杰作。 “在人的水平上,她的回忆录的最伟大的可贵之处,在于她对自己抵抗心理和身体的压力记录。这种压力可能使大多数人崩溃,而她的抵抗加续到一个重要无比的时刻,在那刻,她手带拷镣,牙龈溃烂,体内不停地大出血,被疑是子宫癌,在这个时刻,她被通知说,由于无产阶级的伟大力量,她被释放了,可以回去重过以往的日子了。她拒绝了自由:她宁愿待在狱里,她说,直到这个政权向她道歉,并在北京和上海的报纸上公开。她拒绝屈服,直到她被强扭着扔到街头上去。” 同样,我也对书中她在监牢里的那种艰难,坚韧,对抗难以忘怀。库切说这是一本“信息多,充满了勇气的,吸引人的书。”其中至于勇气,吸引力毋庸置疑,说其信息多,完全是因为库切并不知晓书中经历的折磨和苦难是那辈中国人在那个时代的“家常便饭”。

    郑念可谓一本书成名天下,当然她成名并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借助文字进行哭诉,去还原她所经历的痛苦,追祭自己的独女。就像重新演练一场酷刑一样,重新在自己身上割肉剔骨,毫无疑问,这样去写的决心是那么绝决,充满高度的勇气。

    据说当年她被多次邀请演讲。她现身说法,演讲肯定动人,余英时说:“她讲得非常动人,全场的听众都哭了。”我看的这本电子版正是当年上海一家出版社的译本,且作为内部资料印行的。这是一本几乎和着孤独、血泪和愤怒写就..

    [阅读全文]  2009-11-10 08:47 - xzhao2 - 1099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9-5-5   [转载] 黄光裕:从亿万富翁到自杀未遂

    一路汗水偶尔掺杂着泪水,坐拥亿万财富后,黄光裕何以走上不归路?其涉嫌重大违法行为的背后,能画出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其案情又是如何暴露的呢?

    《证券市场周刊》记者调查发现,黄光裕涉案缘于一场致命的交易——为寻求“保护伞”,黄光裕接下一笔超过3亿元的委托理财资金,以变相行贿,使其在资本市场上疲于奔命,操纵中关村(000931,股吧)股价。在行贿、洗钱、内幕交易、操纵股价的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商务部条法司巡视员郭京毅联盟内部的矛盾激化,一封举报郭京毅的举报信将黄光裕牵连进来,最终将这位中国首富推向囹圄之中。

    金钱能解决一切,金钱也毁灭一切,这可能是最终导致黄光裕失败的症结。

    坐庄中关村洗钱行踪暴露背后灰色资金

    2008年11月17日晚,某大楼被警察严密封锁,北京市公安局现场指挥一声令下,中国首富、国美电器董事长(00493.HK)黄光裕落马。从草根到首富,一个神话就此终结。

    “当时进入北京的时候,花了5毛钱,去住一个地下旅馆。”三次登上首富宝座、眼含热泪回忆辛酸创业的黄光裕,曾经是无数创业者学习的榜样并向往之。就在这个寒冷的冬天,首富的商旅生涯戛然而止。

    中国证监会披露,黄光裕旗下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鹏润投资”)在对中关村两家上市公司资产重组过程中,“有重大违法行为,涉及金额巨大”。

    随后,黄光裕的兄长、北京新恒基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及ST金泰董事长黄俊钦,中关村董事长许钟民亦因涉嫌经济犯罪而被带走调查。

    成功并非是创业的必然结果,黄是幸运者。一路汗水偶尔掺杂着泪水,坐拥亿万财富后,何以走上了不归路?是物欲的无止境还是另有更大的诱惑,抑或某种无形的压力?谁能左右首富的人生抉择?涉嫌重大违法行为的背后,能画出一条怎样的人生轨迹?一个在追求自我的价值观中步步崛起,三十几岁的富豪,又是如何在自认为成功的价值观中急转直下,走向了不归路?

    金钱能解决一切,也许这就..

    [阅读全文]  2009-5-5 07:32 - xzhao2 - 117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9-5-2   [转载] 首富真相--黄光裕家族的财富路径

    20世纪80年代中期,年仅17岁的他身揣4000元钱随哥哥离开汕头老家北上做生意,在短短的20年间便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并因坐拥巨额财富而三度成为“胡润百富榜”首富(2004年105亿元、2005年140亿元、2008年430亿元),但如今,他因涉嫌经济犯罪被警方拘查,这个人就是原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黄光裕。从1969年到2009年,对于正好步入不惑之年的黄光裕而言,在长达40年的岁月里,这个国家所发生的每一次宏大的事件、每一次细微的脉动、每一次兴奋的呼叫、每一次沉重的叹息,都在他个人的生命中烙下了或重或轻的痕迹。这是一段既属于这个国家、也属于某个个体的互相交融的成长片断。本书全面地展现了黄光裕及其家族长达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揭秘了这个家族从一贫如洗到富甲天下的财富路径;本书同时详细地披露了黄氏兄弟被拘查事件的前因后果,深入地探讨了如黄光裕一样草莽中生长的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原罪由来和未来去向。在本书中,作者的思维并没有仅仅局限于这个人或这个家族的个案上,而是通过对黄氏家族充满艰辛和波折的成长过程的剖析,让我们得以窥见整个中国社会和商业界几十年来的发展和变迁历程。其中既有惊喜、也有困惑、更避免不了沮丧,但这些都将是难得的经验和财富。

    作者:张小平

    [阅读全文]  2009-5-2 15:58 - xzhao2 - 128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9-4-4   我的父亲,我的姑父(七)

    那边应该清明凌晨,继续写我的父亲我的姑父。

    老爸回到家乡常熟,犹如鱼儿得水春风得意。具体情况其实我不得而知。只是从后来知道的一系列事情上可以推断——

    一九五零年应该是新民主主义很兴旺的年头。反正那一年我家出生的女孩儿她有两个人专门看管——一个是按常规有的奶妈提供奶水另一个是小大姐没有奶水的其专职是抱她不让她哭。本来我家兄弟姐妹一共有五个(应该全部算是婴儿潮期间吧),除了第一个吃了我妈一个月奶水之外,其余的都用奶妈。而解放一年后出生的这一个不光有奶妈还有小大姐——当然也是仅有的一个有如此待遇。

    这够看得出不光人丁兴旺,经济状态也应该不错啊。

    小城市有这么一家文具专卖店,里面还有派克金笔卖,当然算是规模气派都成的店家。再加上我祖父那五开间的山西老茂林父子俩都算是可以的商家——你看我就得和山西泡上,有历史渊源啊。

    可是我父亲的着眼点根本不在这么一个足能供养一家包括在上海的好婆在内的文具店。他的雄心壮志是步入政界。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那时候可没有入共产党一说啊——我父亲的办法历来是靠拢党,解放前如此——据说书店(那家文具店很奇怪名堂不叫文具店叫书店)卖过进步书籍。也不知道这样子的心态是否传自他的老爸以前出身是地下党的原因。

    常熟解放,据说他积极参加欢迎队伍还是含着眼泪(当然是热泪盈眶)——这眼泪一说后来成为他的罪状之一。上海解放,他连夜凭两条腿从常熟走到上海——够激动的吧,相当于那时候就有步行串联了。

    那么,对于一个资本家来说,他是如何步入政坛的呢?切入点是工商业联合会。我记得《上海的早晨》里就有那么一个角色——好像这个角色他和三太太(李媛媛演的那个主要角色)还有暧昧关系。不过,那个人情况和我父亲不同,他本身并不是资本家。而我父亲则是地地道道的资本家。

    工商业联合会也是一个很奇怪的组织。应该算是民间团体——相当于现在民国电视连续剧里频频出现的商会。在共产党夺取政权之..

    [阅读全文]  2009-4-4 17:23 - xzhao2 - 134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2-28   [转载] 帷幕后的光——齐如山的如戏人生

    齐如山先生说过,他帮梅兰芳的忙,虽然不敢说全国尽知,但知道的人确实很多。帮了20多年,一天也未曾中断过。

      我是在《齐如山回忆录》读到这些话的。

      《齐如山回忆录》于1979年在台湾出版,十年后始有大陆版本,且不止一个,但皆湮没坊间,知者甚少。近期热炒陈凯歌的新作《梅兰芳》,齐先生才被关注,有人干脆说他是梅兰芳的经纪人。此话要是被齐老先生听到,他必定会骂这些自以为是的家伙没文化,就像当年他数落梅兰芳和那帮戏子一样。

      很难相信如此热衷于研究、扶持并推广国剧的齐先生起初是坚决反对国剧的。数度赴欧的他曾经竭力推崇西洋戏剧的服装、布景、灯光和化妆等等,觉得国剧太过简单,于是产生改良国剧的念头,但后来,齐先生坦承,当初的这些行为其实是在毁坏国剧。他的转变就源自于梅兰芳。若非齐先生在回忆录里亲自披露,实难令人相信。

      有一次,齐先生被表兄硬拉去看了梅兰芳的演出,感慨梅兰芳天才难得,面貌尤美,就生出心思要为梅兰芳编戏。所以,齐如山最早的角色是编剧,后来他推动梅兰芳出国演出,有点像是文化大使的身份了。

      齐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现在听来有点不近人情。他说梅兰芳虽然叫座,但艺实平平。除了嗓音、身材和面貌优越外,唱功,身段和表情皆不够水准。他给梅兰芳写信指出他的不足,并欣喜地看到梅兰芳从善如流,在以后的演出皆有所改进。1949年,齐先生赴台湾途径上海,更是当面批评梅兰芳在艺术上没有进步。也许,对梅兰芳能这样直言不讳并令梅兰芳心悦诚服的惟有齐先生。陈凯歌的电影试图塑造一个完美的梅兰芳,想了解史实还得翻阅故纸堆。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国剧(比如我),所以回忆录里篇幅不少的国剧研究心得也不会激发所有人的阅读兴趣。真正叫我不忍释卷的是齐如山的传奇经历,那是人生如戏的最佳注脚。

      一个人穷其一生,能经历多少回令人心潮澎湃的的历史事件?在这点上,齐先生是命运的宠儿——他生活在兵荒..

    [阅读全文]  2008-12-28 14:36 - xzhao2 - 128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2-1   前世一结——永生不忘的日子

    一年一度,这个月每年最后的一个月来临。

    这个月份里有不可忘怀的生日忌日,更有我永生不忘的那个日子。

    我是相信前世一结这四个字的。最早听到这四个字,是从我表姨口中吐出来的。我人虽小,却是我好婆的跟屁虫。那天,我表姨的毛脚第一次上门。照例,我表姨家大忙特忙准备请客。我好婆属于眼力凶的那种亲戚,这种场合是必请必到的。我也添居末位当陪客。

    我家的表姨数不清,这个表姨应该是最漂亮的一位——那名字里面就有一个天仙美女的仙字。很高兴,那位毛脚同样是俊男——要放在现在一定是好男儿超男男星之类的水准。当然他不会去做那些参赛的事情——人家是军官!说到军官,肯定比那位姓陈的空军军官(好像是超男前十名吧)要更加神气。反正,完全配得上我表姨就是了。

    毛脚初次登门,皆大欢喜。接下来议婚论嫁,军官是要过政审关口的。谁知道,天不从人愿——我表姨家是标准工人阶级,老工人出身红五类,偏偏不知道哪个远房亲戚有政治问题而导致我表姨没有过关。棒打鸳鸯,黯然分手——我表姨让她妹妹陪着还专门去找过那毛脚的政审部门头头,当场头头表态跟想象之中的完全不一样啊——这算是哪门子话呢?难道漂亮也是错?!我表姨可是既漂亮又贤惠,这被以后的历史所证实。

    总而言之,那是一个擦肩而过的因缘。所以,我表姨在终于尘埃落定之时感慨地说了四个字——前世一结!凑巧,我正在旁边。我当时想,一定是那个结没有结牢,一松扣就散了。

    小小年纪从此就记住了这四个字。你还别说,大家不妨仔细想想——为何是这一个他这一个她而不是那一个她那一个他。推而广之,即便是一夜情吧也得“百年修得共舟渡,千年修得同枕眠”呢。

    我和我的另一半的认识其实起先并不是源于我和她的有缘相逢。完全是另外一男一女的偶然相逢所致。

    从头说起吧——我进入高校阵地之后就一直把找一个高校教师作为目标。缘何?完全是自私的打算。因为硕士毕业如愿站上高校讲台,就自然有暑假寒假——一年两假期..

    [阅读全文]  2008-12-1 12:30 - xzhao2 - 1497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30   我的父亲,我的姑父(6)

    没想到,我好婆给的一只金戒指相当于眼下美国和其他国家的救助资金一样,把因老板破产陷入困境的父亲救了出来。

    至今没有想通的是摆一个小人书摊能够勉强度日这还不错,怎么可能促使我父亲他在喘过气来之后又迈步走向资本家的道路。

    往事尘封,已经不可能揭开谜底。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父亲他终于决定回转故里。

    据我所知,这当口有过一场讨论前路的商议。

    我好婆认为有自己的女儿女婿在身边是好事,何况亲家那儿有的是儿女(存活的有四男五女)。要从小人书摊再往前走一步,最容易的前景就是开一家烟纸店。

    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旧上海滩的烟纸店应该没有丝毫印象,只能从电影电视连续剧里看到——比如王安忆的《长恨歌》中。那个烟纸店老板娘痛恨自己丈夫看到女主角就不肯把眼光挪开。

    那时候的上海弄堂口的烟纸店真不要太多哦。我家住的弄堂两头都有,横弄堂口还有一家。小时候我还跟着老太太经常去东方旅馆下面的那家烟纸店玩,我自己的二舅公在闸北(现在的不夜城地区)开着一家。也就知道了烟纸店老板自己是不用买火柴不用买草纸的。每盒火柴里抽掉几根,每叠草纸里拿过一张就够平常的日用需求。小本经营嘛,就算是精打细算吧。这种烟纸店记得是公私合营后成为集体制,好像到文革阶段销声匿迹。现在代之而起的就是那种连锁便民店。

    可是,我父亲他不是那种把目光停留在烟纸店这种小业主级别。但是在上海滩要发展谈何容易。这就促使他一定要回到他的出发点——江苏常熟老家虞山镇。

    我很相信丈母女婿之间的商议会有这么一个结果。因为后来我知道我父亲他是一个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人,就算是打麻将吧,我觉得跌倒胡也不错终归是赢,累积小赢那也是一种胜利。这种性格造成我在学术道路上也是有很多很多的豆腐干,当然按照评定职称的要求也必定会有一级杂志上发表的东东——光是豆腐干肯定不行。但是我对短平快实在是情有独钟。我父亲可不!用我好婆的话来说,他哪怕是一手烂牌也会想要做清一..

    [阅读全文]  2008-11-30 09:38 - xzhao2 - 131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29   [转载]方舟子:网络时代的“伪科学狙击手”

    方舟子:网络时代的“伪科学狙击手”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先导30年30人”

      记者:王恒嘉
      《晶报》2008年11月25日

      2007年,反伪科学“恶人”何祚庥、郭正谊、司马南、赵南元联袂出席方舟
    子新书发布会。
      2006年在司马南家中,方舟子和何祚庥切磋太极推手。
      2008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邹承鲁院士诞辰85周年纪念会上,方舟子在发言。

      特A1、特A4版图片均由方舟子本人提供

      “方舟子”几乎已经成为网络学术打假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学术打
    假史乃至互联网史,方舟子注定将留下一笔。

      接触过几个小时之后,记者发现,在众人描述中尖锐细致咄咄逼人的方舟子,
    在现实生活中却是个随便且温和的人。只是在说到某些专业的问题时,他才变成
    那个逻辑严密难以辩驳的人。方舟子曾经和以写人物著称的某媒体发生过矛盾,
    不过他说并不是因为该媒体披露了他恋爱失败之类的隐私,而是因为该媒体误解
    乃至篡改了他的观点。

      时代和人生阅历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方舟子成长于“向科学进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口号流行的20世纪 80年代,留学时又撞上
    了互联网的风起云涌。他走上以互联网为主要工具的学术打假之路并不奇怪,而
    他自小热爱且擅长的文学,也只能成为学术打假和科学普及的工具……

      写诗受处分 想当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初的福建省云霄县,和当时的整个中国一样,“科学”在所有
    人的意识中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1967年9月出生在这里的方舟子也不
    例外,他这时候的兴趣集中在生物上。除了在校园和家周围捕捉蝴蝶和其它昆虫
    做标本,他还会经常骑自行车去十几公里外的海边抓一些海里的小生物。《生命
    进行曲》一类的科普作品曾经是他小时候的最爱。1982年,方舟子读初三,达尔
    文逝世100周年,各大媒体纷纷做出报道,也就是在这一年,方舟子很..

    [阅读全文]  2008-11-29 08:33 - xzhao2 - 118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22   [转载]密档:从王洪文家中抄出的一份组阁名单

    “四人帮”之一的张春桥(左排左二)和王洪文(左排右二)两人都身穿军装,与穿军装负责保卫毛泽东的汪东兴(左排右一),形成一种很有趣的对比现象。最右边是江青。看“四人帮”的样子,显然踌躇满志,可能正准备接掌国家大权。



    1976年10月4日,王、张、江在中南海紫光阁参加会见毛泽东医疗组成员的会议,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开会,张春桥在会上提出中央全会开除邓小平的党籍。

    "四人帮"组阁名单

    1976年10月6日,"四人帮"被捕,外交部反对乔冠华的人马上贴出大字报,说乔冠华"秉承'四人帮'旨意,替'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舆论"。

    事情源自逮捕"四人帮"时,从王洪文家中抄出了一份组阁名单,是江青、张春桥、姚文元拟定的,上面有王洪文批改的笔迹。内容是:

    一、党中央

    主席:江青

    副主席: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孙玉国、毛远新

    政治局常委: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孙玉国、毛远新、谢静宜、张秋桥、王秀珍

    政治局委员:江青、张春桥、王洪文、姚文元、孙玉国、毛远新、谢静宜、张秋桥、王秀珍、迟群、刘湘屏、陈阿大、庄则栋、乔冠华、黄金海、于会泳、浩亮

    共青团中央书记:黄帅

    二、全国人大

    委员长:王洪文

    副委员长:马天水、殷承宗、杨春霞、刘长瑜

    三、国务院

    总理:张春桥

    副总理:姚文元、谢静宜、王秀珍、陈阿大、马天水、庄则栋、于会泳、黄金海、乔冠华、浩亮、刘湘屏、迟群、刘庆棠

    国防部长:王洪文 公安部长:祝家耀 农林部长:徐景贤 财政部长:金祖敏 教育部长:张铁生 文化部长:杨春霞 卫生部长:刘湘屏

    对外友协主任:章含之

    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冯国柱

    "四人帮"组阁名单上有乔冠华,乔冠华成了"上'四人帮'贼船的人",理所当然受到中央专案组的审查。这年1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决定免去乔冠华外交部长职务。

    文章来源:中新网

    [阅读全文]  2008-11-22 12:18 - xzhao2 - 1695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22   [转载] 影响奥巴马一生的第一人:外祖母

    美国当选总统奥巴马在竞选活动中经常谈到他的外祖母马德琳.邓纳姆,如何将她的所有倾注在养育奥巴马上,为了让奥巴马生活得更好。在总统大选的最后阶段,奥巴马短暂地停止竞选活动飞到夏威夷,最后再看一眼正在与癌症搏斗的外祖母。邓纳姆在投票的前一天去世,她没有活着见到奥巴马赢得总统大选。其实,邓纳姆在她的孙子奥巴马之前就打破了种族隔离。

    在巴拉克.奥巴马创造历史,当选为第一个非洲裔美国总统的那个晚上,他表示,他的外祖母马德琳.邓纳姆影响了他的一生。“ 虽然她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我知道,她和我的其他家人正在看着我。我今晚十分想念他们,我知道我欠他们的太多了,无从衡量。”

    夏威夷国会议员尼尔.阿贝克隆比说,奥巴马称他的外祖母是他生命的“基石”之一。“他的外祖母是他整个家庭的重心。”

    阿贝克隆比是奥巴马家的朋友。他说:“她是个纪律严明的人。她设定目标,奥巴马必须达到她设立的目标,奥巴马要为达到那些目标而努力。”

    邓纳姆从来没有大学文凭,但另一个朋友爱丽斯.杜威说,她是个开创者,有她自己的方式。“马德琳.邓纳姆从堪萨斯来到夏威夷,在一家银行从最低的职位做起,最后成为夏威夷最初几个女性银行副总裁之一。她教育她的外孙要像她那样,她让她的孙子知道,只要肯干,有才智和奉献精神,他就可以成功。”

    邓纳姆不仅激励了她自己的孙子,同时也为其他女性铺平了达到,佩特.罗伊就是其中之一,她后来成为同一家银行的副总裁。

    罗伊说:“马德琳.邓纳姆在夏威夷的房地产和银行业以创新闻名,她做事目标明确,总是知道自己要目标,也一定会达到。当我听到奥巴马在夏威夷讲话时,我感觉到他和他的外祖母有一些相似的人格特质。他渴望为美国带来改变,他具有希望做出改变的使命感。”

    罗伊认为,邓纳姆是个先驱人物,上个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早期,她在夏威夷推展了代管基金,当时是夏威夷的房地产的黄金时期。在夏威夷银行,邓纳姆主管代管基..

    [阅读全文]  2008-11-22 12:10 - xzhao2 - 110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17   [转载]对潘汉年毛泽东亲批:此人从此不能信用

    1955年潘汉年被定为反革命,1982年才得到平反。这桩冤案长达27载4个月零20天。一个在党和政府内担任许多要职的高级干部为什么突然被捕了呢?而被捕后当时很多人并不知情,他到底是怎样被捕的?被捕后又被关在哪里?他的“罪证”是什么?这个案子涉及到多少人?他的妻子董慧的命运和他本人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会议期间神秘“失踪”

    1955年3月15日晚,潘汉年乘上北去的列车,参加将于3月21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出席这次会议的上海市委代表还有陈毅、柯庆施、陈丕显、许建国、夏衍。陈毅为上海代表团团长。代表团成员下榻于北京饭店。

    党的这次代表会议所拟定的主要议程有一项是关于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的报告。在讨论会上,一些代表先后表态,并对自己与高、饶之间的关系作了自我检讨,同时交代了自己的一些问题。对此,毛泽东在讲话中表示了充分肯定,并号召凡是和高、饶问题有某些牵连的或历史上有问题而没有交代的高级干部,都应当主动地把问题向中央讲清楚。毛泽东强调,会上还没有来得及讲的,或是不想在会上讲的,会后还可以再写成材料,中央一律采取欢迎的态度。

    这引起了潘汉年深深的思考。会议印发的关于饶漱石、杨帆在上海“重用、包庇和掩护一批反革命分子”的材料以及胡均鹤于1954年9月间被逮捕,杨帆也于同年12月31日被送往北京隔离审查等事实,使潘汉年意识到了饶漱石、杨帆的问题已经和他联系上了。因为他是上海市公安、政法的实际领导人,是杨帆的顶头上司,胡均鹤等人的处理意见,虽然最后由饶漱石拍板,但潘汉年不点头,胡均鹤也不能得到“重用”。更何况,他自己还有一块难于启齿的心病,那就是1943年在李士群、胡均鹤挟持下在南京会见汪精卫一事,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向中央说清楚。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潘汉年深深感到应该主动向中央讲清楚自己的问题,检讨自己的过失。4月1日,潘汉年找到陈毅,详细讲述了自己..

    [阅读全文]  2008-11-17 09:13 - xzhao2 - 120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14   [转载]才子金庸与佳人夏梦 恨不相逢未嫁时

    为夏梦加盟电影公司

    1957年,金庸加盟以大明星夏梦花旦当家的新组建的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公司。金庸是个多面手的大才子,为什么要加盟长城影片公司,肯屈就去当个编剧?原来他是为了接近夏梦而去的。据他的一位知友说:他爱夏梦如痴如醉,但难于在生活中见到夏梦,才想到了“加盟”这个绝招。金庸还开玩笑说:“当年唐伯虎爱上了一个豪门的丫环秋香,为了接近她,不惜卖身为奴入豪门,我金庸与之相比还差得远呢。”

    夏梦祖籍苏州,少女时期生活在上海。她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47年,她随家人来到香港,进入圣玛利诺英文书院读书。 1949年,学校举行文艺联欢会,由学生用英语演出《圣女贞德》,夏梦主演贞德,获得了极大成功。她17岁进入长城影片公司,由于文化素质好,人又聪颖灵慧,扮相又极俏丽,所以在银幕上极有光彩,不愧为第一流的明星。

    但金庸知道他对夏梦的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夏梦早已名花有主。早在3年前她21 岁时,就与林葆成先生结婚了。林是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虽是从商,却对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夏梦忠于夫君,对来自四面八方的许多爱慕追求者,都一律拒绝。但金庸此时对夏梦已是极难“慧剑断情丝”了。夏梦机灵敏感,对金庸的隐情曲折,心里自然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她也非常喜欢金庸的人品才学,但心灵深处又不能接受他的爱,故又不能采取断然拒绝的态度。于是她就采取一种非常友好的态度对他。夏梦无法回避两人的经常接触,他们在电影事业上还需要很好合作,不能因为感情上的问题让电影事业受到影响。她的电影表演事业处处离不开金庸。

    恨不相逢未嫁时

    金庸与夏梦最难忘的一幕,也许是一次夜晚在咖啡店的幽会。这是他们仅有的一次幽会,是金庸主动,而夏梦也是例外地答应了。在咖啡店里的幽幽烛光和柔柔音乐中,金庸带着几分酒意,终于倾吐了自己的爱慕之情,夏梦听了极为感动,她说她是非常敬重他人品,只可惜 “爱使”迟到了一步..

    [阅读全文]  2008-11-14 11:17 - xzhao2 - 118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13   [转载]京剧女皇孟小冬离开梅兰芳最终下嫁杜月笙

    在与梅兰芳的婚姻走到尽头后,流言蜚语接踵而至,小冬悲愤之下,一度告别舞台,潜心念佛。五年后,她到上海参加一次剪彩活动,再遇当初帮她出面向梅兰芳要个说法、拿到两万块钱“分手费”的上海滩大亨杜月笙,从此,开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传奇……

    受伤 遁入空门

    与梅兰芳分手后,1932年正当孟小冬专心致志地投师深造之际,又有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天津一家大报上忽然登出了连载小说,用化名影射孟、梅之事,说某著名坤伶向某名伶敲诈大洋数万,并把5年前发生在东四九条冯宅的绑架杀人案重新提了出来。

    社会上一时谣言四起,舆论沸然,越传越离奇。因为是小说体裁,还作了种种虚构,但由于并未指名道姓,也无法予以评理。小冬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心灰意冷,对于舞台生活,深感厌恶。她来到北平拈花寺,拜住持量源大和尚为师,举行了皈依三宝典礼。自此以后,小冬一心向佛,以求身心清净。小冬曾恨恨地坦言:“婚姻不如意才促使我信佛的。”

    孟小冬茹斋念佛,对戏剧界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要求孟小冬复出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有人向她陈述厉害:你自暴自弃,脱离舞台,无声无息地家居念佛,正好中了别人诡计,反而使人对报上的小道消息信以为真,日子一久,观众逐渐把你遗忘,最后毁了自己的才华,岂不可惜。

    孟小冬一下子茅塞顿开,她写了《孟小冬紧要启事》,于1933年9月在天津《大公报》头版上连登三天。在全篇五百多字中,有六处提及梅,只有开头一处直呼其名,而其他五处均客气地以“兰芳”二字相称。其中责梅措辞,最重的也不过是说梅“含糊其事”、“足见毫无情义可言”等语而已,找不出一句攻击性的词藻,有理有节,富于人情味。在谈到与梅分手原因时,也只是用了一句话:“是我负人?抑人负我?”到底是谁错了?没有明说,也不便明说。孟小冬把这个问题最后留给读者去评判了:“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小冬之所以要将苦恼的身世向世人“略陈梗概”,说明她..

    [阅读全文]  2008-11-13 09:06 - xzhao2 - 132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10   我所知道的唐闻生

    唐闻生鼎鼎大名。也是我们这一代好些人的偶像。这儿说的偶像主要是指政治方面。当然唐闻生本人的女性知识分子绝佳风度也是很多很多知识女性所不及其一二,那是很重要的一个视角和感受。

    那时候的唐闻生很纤弱,不过比之王海蓉要好看得多得多。两人摆在一起自然观感不同。

    除了报刊杂志上提及她的消息她的出镜之外,主要的印象来自我的同事大姐她的同学。一样是师大女附中毕业的学生,一样有背景一样毕业后升入名牌高校,那些消息来源应该说是可信的。

    六二年毕业的她进入清华热工专业,唐闻生根据自身条件当然进入北外——这外交官的摇篮。

    据说,在口试(外语专业除笔试外一律要口试)时除了问答题之外有一项自选题。这大概跟现在报考影视戏剧表演类专业一样自己选择来上一段一个样。唐闻生她自选的是朗诵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

    也是据说,等唐闻生她朗诵完毕,所有的考官都目瞪口呆,毫无疑义一致通过。那真是太轻松太轻松了——对于一个美国出生在周总理首席英语翻译家庭长大的唐闻生来说。

    接下来,入学后一年级,老师说根本没法教她。于是跳级就成了必然的结果。至于后来唐闻生又跳了一级,我的同事大姐那时候没有说起,这是后来才知道的。

    再听说的是唐闻生给周总理当翻译时,基辛格一口称赞她是标准的华盛顿音。谁叫她出生在美国东部大城市,她父亲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呢。

    当然,那时候的同事大姐早已结婚,而我们听众也知道了唐闻生却是未婚。后来也知道王海蓉唐闻生都是属于老大难的行列。恐怕至今唐闻生也未婚吧——(抱歉,没见到任何关于夫君或者男朋友的消息),为何女强人诸如那位能干的女副总理都要独身呢?

    附文:

    毛泽东英语翻译唐闻生十一月八日以荣誉主席的身份出席了同声传译与翻译教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表示希望国内外所有热爱翻译事业的人士都能在翻译教学和研究领域有更多的建树,为培养一代又一代能够切实沟通中国与世界的人们..

    [阅读全文]  2008-11-10 09:59 - xzhao2 - 1841 查看 - 8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8   [转载] 奥巴马夫人的经历学历和亲情

    明年1月20号,米歇尔·奥巴马将成为美国第一位非洲裔第一夫人,这将是她克服的一系列障碍中的最新一个。

    *小时候住在白人区*

    44岁的米歇尔·奥巴马,她的丈夫巴拉克,以及他们的女儿玛莉亚和萨莎即将搬入美国最赋盛名的官邸---白宫。但是,这并不是米歇尔第一次走在时代的前列。当她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她的全家就搬到芝加哥一个全是白人居住的社区。

    丽沙·曼迪撰写了一本有关这位未来第一夫人的传记。她说,她的家当时不受欢迎。

    “因此,她作女孩子时最早经历的一件事就是,虽然她的家庭有了更多的经济机会,更好的社区、更好的房子,但是也目睹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即使他们的社会地位开始上升,白人家庭还是从她家附近搬走了。”

    *从名校到拔尖的律师事务所*

    之后,尽管受到来自一些学生和校友的阻力,米歇尔·奥巴马还是成为首批进入享有盛名的普林斯顿大学的非洲裔学生。从那里,她又进入哈佛大学法学院就读。之后,她在芝加哥一个拔尖的律师事务所就职,并在那里遇到了她未来的丈夫。

    这位第一位非洲裔美国总统夫人很清楚自己作为榜样的地位以及人们如何看待她的家庭。她说:“这对社会上众多的男女青年,特别是那些从未看重过自己的有色人种的年轻人来说,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啊!”

    传记作家丽沙·曼迪说,奥巴马一家搬进白宫将有助于重新定义非洲裔美国人的形象。

    “我认为,就美国人的思想观念及对非洲裔美国人的各种想法和成见而言,仅仅看到这么一个可爱的家庭进入白宫,就会扩大人们对可能性的感知,可望以此消除各种成见。”

    *被质疑是否爱国*

    但是,在竞选活动期间,米歇尔·奥巴马偶尔也成为被批评的对象。在她发表她丈夫如何成功的讲话后,一些人质疑她是否爱国。她说:“这是我成年后第一次真正地为我的国家感到自豪。”

    媒体中有些人对这番讲话进行批评后,她的丈夫奥巴马提出了警告:“他们如果想把米歇尔作为竞选议题,就应该小心,这些人不要来..

    [阅读全文]  2008-11-8 12:21 - xzhao2 - 112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0-24   [转载]潜伏中情局,中共间谍金无怠到底被谁出卖?

    加拿大前特务霍夫曼《内部间谍》一书,揭开金无怠奉命长期潜伏中情局之谜。告发金无怠的俞强声为中国叛逃美国的情报高官,是现任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之兄,目前在美隐居,受中情局保护。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下午,三名美国联邦调查局(FBI)探员开着一部普利茅斯型(Plymouth)公务轿车,专程到华府附近的亚历山大利亚(Alexanderia)敲金无怠住家的大门。金无怠亲自开门,探员向他表示正在调查一桩机密资料泄漏给中国情报单位的事情,他们想请教金无怠几个问题,也许对案情会有帮助。金无怠毫无疑心地邀请三名探员到饭厅坐下来谈,并说很愿意回答问题。

    六个小时后,金无怠被逮捕了。联调局指控金氏在中央情报局(CIA)服务三十年期间,偷窃大量情报给北京,伤害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利益,是中国潜伏在中情局的间谍。神情虽显惊惶,但态度仍保持镇定的金氏,当场向探员认罪,坦白承认三十年来一直向中国提供情报。金无怠很从容地向探员述说他开始为中共当间谍的往事,他从北平燕京大学开始讲起。

    金无怠被捕的消息传开后,震撼美国华人社区和海峡两岸,华文媒体连日大篇幅报道这项新闻。金氏被捕三个月后,却在维珍尼亚州曼纳沙斯(Manassas)监狱自杀身亡,死时六十三岁。金氏是用塑胶袋蒙住头部,再用一条鞋带系紧袋子,窒息而亡。金氏的死亡,使这桩间谍案更加离奇、诡谲。再加上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国资深特工俞强声叛逃美国事件曝光,大家马上联想到俞强声投奔美国和联调局破获金案的关系。

    二十多年来,北美华人社区和两岸并未忘记金案,网络上亦常出现有关金无怠与俞强声的捕风捉影之谈,然皆欠缺可信度。曾获加拿大麦基尔(McGill)大学政治学硕士并在加国情报局反间组中国科做过八年特工的作家陶德·霍夫曼(Tod Hoffman)最近推出细心研究和采访的着作,深入探讨金无怠事件,书名为《内部间谍--金无怠和中国对中情局的渗透》(The Sp..

    [阅读全文]  2008-10-24 15:56 - xzhao2 - 163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0-24   [转载]一腔悲愤谁诉——记丁盛同志晚年

    1976年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被打倒,举国欢腾。然而,就在人们翘首期待着彻底清算“四人帮”的罪恶、拨乱反正之时,却传来了与“四人帮”既无历史渊源、言行又格格不入的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成为“四人帮”的同党被“揪”出来的消息!丁盛在1974年之前曾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多年,这一消息在广州军区机关引起很大震动。我作为长期在广州军区机关秘书部门工作,对丁盛有所了解的人,更是深感惊诧,百思不得其解。

      ◇ “英明领袖华主席”亲自点名

      丁盛被定为“四人帮”同党,是由因领导粉碎“四人帮”而被称为“英明领袖”的华国锋亲自点名的。1977年3月24日,华国锋在中央军委座谈会全体会议上突然宣布:“南京军区司令员丁盛硬往‘四人帮’那里钻,他在第十次路线斗争中犯了错误,叶帅再三告诫他,初犯从宽,再犯从严。‘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把他当成自己人,他到上海很隆重地接待他,他参与‘四人帮’在上海余党密谋搞叛乱。他的谈话有记录可查,‘四人帮’在上海的余党听了丁的谈话以后加紧发武器,发了7万多件,急忙派人到北京来向‘四人帮’密报。一个大军区司令参与‘四人帮’搞阴谋,搞夺权,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有些了解华国锋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的人感到不解:“文化大革命”中的一段时间军队权力极大,华国锋是靠广州军区“力挺”才在湖南站住脚的。1970年,47军军长、湖南省革委会主任黎原因部队移防而调离湖南后,时任广州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卜占亚奉命去湖南“支左”,本可顺理成章接替黎原职务,但丁盛和军区政委刘兴元却力主由华国锋当一把手,卜占亚退居第二。丁盛是有恩于华国锋的。那时的华国锋每遇大事常先征求刘兴元、丁盛的意见,对刘、丁毕恭毕敬,有如下级对待上级。为什么如今时隔几年,华国锋竟会对丁盛说出这样的狠话来呢?

      有的研究者对此的解释是: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今天的华国锋已经是全党的“英明领袖”,抚今追昔,想想..

    [阅读全文]  2008-10-24 08:28 - xzhao2 - 170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0-24   [转载]《丁盛将军回忆录》公开出版

    由丁盛口述、金光访问记录、余汝信整理编注的《落难英雄——丁盛将军回忆录》,近日在香港公开出版。

      本书为根据丁盛生前于1990年代中期两次长时间谈话录音整理而成。谈话录音经金光转换成文字稿,曾于2001年自行印刷,在战友中内部传阅。受丁盛将军亲属的委托,编者近一年来对自印本进行了史实和文字上的订正,增加了一些必要的注释、记录将军一生征程的珍贵历史照片及生平大事年表等附录文字。广州军区老同志、原军区司令部动员部部长迟泽厚老人,为本书写了情深意切的《—腔悲愤谁诉——记丁盛同志晚年》一文,并对全书整理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校阅。

      丁盛文革期间曾先后担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兼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司令员、广州军区司令员、南京军区司令员。重新整理后的回忆录共分为十四章,其中涉及文革部分四章,分别是第十一章新疆岁月、第十一章军区司令(一)、第十二章军区司令(二)和第十三章飞来横祸。这一部分语言质朴的文字,揭露了文革中一些重大事件的内情,反映了一位为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的高级将领在那一特殊历史时期的困惑与磨难。

    by 余汝信

    [阅读全文]  2008-10-24 08:22 - xzhao2 - 163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0-23   [转载]1978年,蒋爱珍为什么连杀三人?为什么没有被判死刑?

    在石河子地区公安局看守所里,关着一个重犯,她打死了三个人。可是奇怪,群众却大多同情她。不少人说她没有民愤。有的说:"这个娃娃可惜了!"连看守所的人也反映:这个犯人很老实,不象一贯作恶的。

    审判员提审了这个犯人,我们在场。这是一个二十四岁的女青年。看上去庄重、矜持。问她为什么要杀人,她情绪激动,说话哽咽,不时掉泪。审问进行了一半,她再也说不下去了,呼嗤呼嗤地喘着粗气。审判员看她憋得难受,就让她出去休息一下。过一会儿,我们去找她,只听她一个人在厕所里嚎啕大哭。

    她为什么这样痛苦呢?她为什么要杀人呢?

    缘起

    她名叫蒋爱珍,是浙江绍兴人,一九七二年初中毕业后,随哥哥到新疆石河子生产建设兵团。先在农场劳动,后被推荐到一四四团医院当护士。她一贯工作积极,思想进步。一九七三年加入共青团,一九七六年入党。同年被选为党支部委员,兼团支部书记。

    蒋爱珍的哥哥同一四四团医院党支部副书记张国政,过去是一个部队的老战友。蒋到医院后,她哥哥嘱托张国政,要象亲兄妹一样关心蒋爱珍。张国政热心帮助蒋爱珍进步。加上工作上的原因,两人关系因此比较密切。

    一四四团派性严重,李佩华、谢世平(都是党员)和医院个别领导人,同张国政早有矛盾,想抓把柄把他整下去。

    一九七八年三月十八日,蒋爱珍被批准回浙江探亲。十七日晚,张国政和另一个人曾一道到蒋爱珍卧室(外科值班室),嘱咐她路上应注意的事情,然后即告别回家。李佩华,谢世平妄断这天夜里张国政要和蒋爱珍发生关系,就在副院长粟某的支持下,行动起来。半夜两点多钟,谢世平叫了钟秋等六七个人,把外科值班室的门窗、周围过道以及张国政家(紧挨医院)的大门,处处把住。然后哄使一个护士,诡称要纱布抢救病人,叫开了蒋爱珍的门。谢世平闯进蒋的卧室,四处搜查,不见张国政。蒋爱珍陪护士在另一处取了纱布,回来时发现谢世平。打过招呼后,三人一同走出值班室。在门外,蒋爱珍发现在黑暗处李佩华躲..

    [阅读全文]  2008-10-23 11:38 - xzhao2 - 1698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0-6   [转载]才华横溢 - 民国四公子之首: 袁克文

    袁克文,位居民国四公子之首,出身豪门,才华横溢,集书法、诗文、戏剧、鉴赏等诸多才艺于一身,后浪迹江湖。《袁克文传》(王忠和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他多经风雨的人生。

    袁克文自小师从硕儒严修等人,深得他们的指教和熏陶,加之他刻苦用功,所以诗词歌赋无一不精、琴棋书画俱是行家。严修在天津被誉为近代津门四大书家之一(即华世奎、孟广慧、严范孙、赵元礼),克文作为他的入室弟子,得其真传,真、草、隶、篆全都精妙,信手挥洒,尽至臻境。

    袁克文曾在临帖上面花费不少工夫,尤其是《兰亭集序》碑,更为他所钟爱,为此他曾搜集了许多《兰亭集序》碑的拓片。说起《兰亭集序》还有一段佳话。

    昔日吴步蟾(字茂才)有一名贵的《落水兰亭帖》,十分难得。因吴是虞族人,故帖后还有鲜于学士的跋,此帖乃得自海源阁杨至堂家,其中尚夹有包慎伯、丁俭卿致杨至堂论《落水兰亭帖》信各一札。洪宪时,吴步蟾因上书劝阻帝制,被一伙热衷帝制的爪牙所难,几遭不测。于是,吴怀抱祖传的《落水兰亭帖》求售于王式通。王是识货的行家,便留吴便饭,仔细赏玩此帖。恰好袁克文来访,王将此事告知后,克文慨然说:“我愿意送你到天津,然后乘船回南。”袁克文将《落水兰亭帖》留下,遂陪同吴茂才一起赴前门车站。可是,到了车站袁克文才发现自己竟然是囊空如洗,一文不名,只好向仆从借了五元钱,买了一张车票送吴茂才去了天津。吴茂才感动地说:“《落水兰亭帖》应该改名为《五元一命兰亭帖》了。”袁克文回来,对《落水兰亭帖》爱不释手,日日临摹,并按吴步蟾的一句戏言,在帖上题《五元一命兰亭帖》。吴步蟾回家便以村塾自隐,及至段祺瑞执政时,有京兆尹某人又邀请吴茂才北上参政,吴坚辞不就,且说:“我可没有第二个《落水兰亭帖》,再说,世上也没有第二个寒云公子。五元难得,一命难全,我再也不进京了。”此帖后转辗到了于右任的手中,足称得上是一段文坛逸闻了。

    一方面因为他的特殊身份,一方面..

    [阅读全文]  2008-10-6 10:21 - xzhao2 - 136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0-5   [转载]张艺谋的父亲母亲及家族历史

    张艺谋的父亲名叫张秉钧,母亲叫张孝友。说起他们的出身,都颇有点门第。

    张艺谋的外祖父新中国成立前是一名税务员。这个职位虽然不高,收入却不少。他一生娶过四房太太,张艺谋的外祖母是他的第四房太太,19岁嫁入张家,生过两个孩子:儿子张乃光,女儿张孝友。

    张艺谋的父亲祖籍陕西临潼相桥镇。

    张艺谋的大伯毕业于黄埔第九期,最高职位是军参谋长,后来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张艺谋的二伯则毕业于黄埔军校汉中分校。张秉钧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当过军需官,曾经拥有国民党军籍。

    西安解放前夕,张秉钧离开军界,在陕西省财政厅当会计。

    张孝友当时年方19岁,就读于西安的一所教会学校——玫瑰女中,正梦想着高中毕业后考入大学深造。可是,她的家人不同意,一再施加压力,要她结婚。张孝友被逼无奈,只好说:“谁供得起我上大学,我就嫁给谁。”

    经人介绍,张孝友认识了29岁的张秉钧。张秉钧有些新思想、新观念,经济上又过得去,对于张孝友的要求,他是完全支持的。

    两人结婚后,1950年11月14日,张家迎来了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张艺谋。

    张秉钧乐坏了,他立即张罗着向亲戚报喜。外公开始琢磨给孩子取名。他拿出一张红纸,在上面写了3个字:张诒谋。外公对“诒”字的理解是“诒者,勋也”,是期望他在未来建立功勋,光宗耀祖。

    1951年,张孝友的哥哥张乃光考上了西北大学生物系。此事对张孝友产生了极大的鞭策作用,她再一次向丈夫提出了读大学的想法。第二年,张孝友便考上了西安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

    新中国成立后,张秉钧到陕西省农林局下辖的一所学校工作,月薪60多元。张孝友于1955年大学毕业后留在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工作,月工资59.50元。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工资大约只有30元,可以说张家的收入还是过得去的。

    以后,张艺谋又添了两个弟弟——张伟谋和张启谋。张伟谋出生时正是张孝友读大学期间。为了生育,她不得不休学了一段时间,也将寄养..

    [阅读全文]  2008-10-5 07:30 - xzhao2 - 134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0-2   我的父亲,我的姑父(5)

    一直很纳闷,为何好端端的庄家会有朝一日一败涂地。到现在,金融风暴不再是单单刮在东南亚,而是刮遍华尔街,总算让我真正地明白了即使是实力雄厚的大庄家照样会“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看看那些曾经多少人仰慕的职位灰飞烟灭,看看那些捧着纸盒子黯然离开摩天大楼的情景,确实感到实际上是下曼哈顿的九一一再度来临。



    于是,我理解了父亲的西药店老板关店下海作股市交易商从受利益诱惑入市到投机失败的可能性和必然性。有时候回想起来,一个人的命运真不可捉摸。如果这个西药店老板不是突然有这么一个转型,那么我父亲就不可能跟着他下海。那末,就根本不可能认识莉萍,更不可能认识我妈——莉萍的好姐妹。跟据我所知莉萍的点点滴滴来猜想,她是绝对不可能要娶嫁给一个西药店学徒工的。也就根本不可能会忽发奇想要要好姐妹俩共嫁一夫——当然结果她没有成功,实际上是妹代姐嫁。



    或许,如果我父亲也因为那位老板的破产因此连得西药店学徒的饭碗也失去的话,假如莉萍她和我父亲结婚的话结局会如何可想而知。但无论如何,我猜想当时的她一定是十分庆幸的。



    父亲他现在已经不是当初来上海学徒的小青年了,他已经成家但却没有能够立业。如何担当起一个丈夫的责任父亲的责任都面临极大的问题。分文不名,又不可能再去过学徒生涯。我想一个人穿过红马甲再去给老板倒夜壶是不大可能的,何况他已经不是来上海滩闯荡的小青年——早过了从小学徒做起的年龄。



    雪上加霜的情况是——我祖父立刻登报声明和我父亲脱离父子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一点都不持异议。我祖父他经历了从共产党地下党支部组织委员到颇具规模的绸布店老板的转型实在也很不容易,何况我父亲已经成家“立业”老家又有一帮子同胞手足需要我祖父来照顾来抚养。在上海滩混得这样子的“破产”法是很容易让在老家一个有些财产的家庭望之生畏的。



    生怕引火烧身,采取这样的割断法子是在无可非议。上海滩上其实如此之脱..

    [阅读全文]  2008-10-2 15:07 - xzhao2 - 147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9-24   [转载]赵丹遗言

    赵丹遗言

    “他的遗言和他的艺术一样,长存人们心中。”——温家宝

    ★ 本刊记者/李杨

    赵丹已昏睡多日。医生查房后对黄宗英说,让亲友们来看看吧。黄宗英明白,丈夫已进入弥留之际。她摘下“谢绝探望”的牌子,打开病房门,还在窗台上摆了两摞赵丹写的书,《银幕形象创造》和《地狱之门》,以赠来探视的亲友留念。

    这是1980年10月初。北京医院412病房。

    10月5日清晨四五点钟,赵丹忽然异常清醒,目光明亮,话语清晰。妻子意识到,这是回光返照。医生和家人一直瞒着赵丹,他得的是癌症。赵丹其实知晓自己的病情,只是从未揭穿大家善意的哄骗。可这次,赵丹突然向妻子交代身后事。黄宗英没有表现出惊异,只是抚着赵丹的手静静地听。

    “赵丹说,他不要开追悼会,不要哀乐,要贝多芬、柴可夫斯基、德彪西……”

    2008年9月12日,黄宗英在上海华东医院的病房中接受了《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这位84岁的老人语调缓慢、一字一句:“我想,赵丹是在导演自己的死了。”

    赵丹的最后时光

    黄宗英又对着小本念一遍:“给领导者以欣赏艺术的自由。是阿丹发明的原话,一字不差。”

    就在1980年10月5日,赵丹向妻子交代身后事的这一天,赵丹还跟黄宗英说,他有要紧的话要对组织讲。黄宗英说,“那我打电话给夏衍吧。”赵丹沉吟道:“胡乔木,他管宣传。”当时,夏衍是全国文联副主席;胡乔木是中央书记处书记,主管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黄宗英一边托当时的文化部电影局局长陈荒煤联系胡乔木,一边把赵丹的意见整理成文字。“他担心匆忙之间说不清,让我先写下来。”黄宗英说。

    很快,胡乔木在时任文化部副部长贺敬之的陪同下来到医院。黄宗英现在已经回忆不起是几号了,只记得那是个下午。

    赵丹睡着,客人说别叫他。黄宗英说:“不,得叫他,他数着钟头等你们呢。”黄宗英把赵丹推醒,把枕头垫了垫,床摇高了一些。赵丹高兴地和胡乔木握手。黄宗英对赵丹说:“你要说..

    [阅读全文]  2008-9-24 08:49 - xzhao2 - 111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9-9   [转载]西方人分析毛泽东的叛逆个性是如何形成的

    青年毛泽东

    难道在韶山待了16年的泽东已是羽翼丰满的叛逆者了吗?

    由于他的道德观念(主要是来自母亲)以及书本给他带来的社会意识,泽东在刻板的学校和专制的家庭的环境里变成了一个向旧习挑战的人。

    毛顺生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他经常打骂泽东,在别人面前羞辱他,嘲笑他的求知欲 ;宣称泽东“懒惰”而且“无用”,并用尽心思让泽东为此感到羞愧。

    按传统观念,即使父亲是恶棍,儿子也只有服从。泽东对此表示轻蔑。然而,儿子与父亲在其他方面的相似又是惊人的。与当时其他青年叛逆者不同,泽东没有忘记他的家庭,他与家里的人保持着联系,并得到他们的多方帮助。他说他的家里人是“普通的人”,他们和他一样面对着总的不公平。[23]

    泽东在家时的作为也没有走极端。他常常向父亲妥协,他接受了痛苦的“婚礼”,他没有丢下农活去参加哥老会,他在韶山的大部分岁月都是信佛的,当他离开韶山时,他仍然忠顺朝廷。

    在韶山东边不远的地方有另外一个少年张国焘[24],他和毛泽东是同时成长起来的,后来也成了中国共产党的上层人物。年轻的张国焘与他那位富有的受过良好教育的父亲相处很好,然而他也成了一名叛逆者。[25]

    在泽东的生活中,他的家庭和南岸私塾不是偶然遇到的让人压抑的牢笼,它们只是更为庞大的中国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缩影。

    是的,泽东从8岁就开始厌恶儒学。他曾回忆说:“我的‘大部分同学’都讨厌这些经典。”[26]

    这位16岁的青年在历史变迁的特殊时期,成了一位典型的中国式叛逆者。他不是神经病患者,他对于他父亲所代表的社会制度的猛烈抨击要多于对他父亲本人的指责。他走上造反的路是经过权衡的。

    就那个时代的中国习俗而言,毛顺生对儿子的要求并不都过分。泽东之所以反抗是因为他感到父亲所代表的权威是可恶的,且正在走向没落。如果中国的家庭和村庄都像这个样子,中国如何才能得救?如果韶山的这种父权家长制是中国的正统规范,那么,妇女将..

    [阅读全文]  2008-9-9 07:38 - xzhao2 - 1358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8-28   [转载]赵小兰父女沪上寻根

    文学城

    赵小兰父女沪上寻根:1961年才随父母移居美国 大公报

    今日,美国总统代表团团长、刚刚出席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在父亲赵锡成博士的陪同下,访问上海交通大学,并为师生作了题为「二十一世纪的美国和中国」的演讲。下午,赵小兰陪伴父亲开始他们在沪的重头行动──寻访祖籍上海嘉定。

    今日,赵小兰在与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共进午餐之后,即与父亲赵锡成前往上海嘉定区。原来,赵小兰的祖上世居上海嘉定马陆,一九六一年八岁时随父母从台湾移居美国。

    赵小兰行程的第一站是嘉定马陆的以仁幼儿园,该幼儿园是以赵小兰爷爷赵以仁的名字命名的;第二站是嘉定一中,赵小兰父母的中学时代即是在嘉定一中的前身勤业中学度过;第三站是陆俨少艺术院,赵锡成父女携手观赏了这位当代中国画坛山水画大师的作品;最后,赵小兰一行游览了嘉定的法华塔和孔庙,对祖脉源地嘉定的一系列标志性景观作了一番考察。

    当晚,在上海市劳动保障局领导与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人员的陪同下,赵小兰一行与嘉定区委区政府的「家乡人」共享「团圆饭」。

    [阅读全文]  2008-8-28 11:07 - xzhao2 - 119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8-18   [转载] 阿扁海外洗钱丑闻令民进党成废墟

    作者:叶凡    文章来源:VOA   

    台湾前总统陈水扁涉嫌海外洗钱风波,使得民进党的声誉遭受沉重打击,民进党主席蔡英文以“废墟”来形容党的处境。批评人士说,虽然陈水扁已经主动退党,可是这对挽回影响已经无济于事了。

    陈水扁涉嫌海外洗钱的案子越滚越大,最新报道说,除了前第一夫人吴淑珍和家人外,还牵扯到不少前民进党高官,涉及的金额高达50亿台币。

    *前调查局长得知洗钱嫌疑隐瞒不报*

    批评人士揭露,台湾驻瑞士代表处收到瑞士政府公文,要求台湾政府协助,调查洗钱疑案,可是台湾代表处延后了两个星期才把公文送回国内,引发外界质疑驻瑞士代表刘宽平是否刻意延误。另外,有人指责前调查局长叶盛茂在1月底就得知陈水扁家族有洗钱的嫌疑,可是却一直隐瞒不报。叶盛茂16号晚间也坦承,没有把陈水扁一案交付检察总长。

    台湾监察院长王建煊斥责民进党的行为让人不齿,要选民接受教训。王建煊说:“大家的心里面都受到极大的伤害,我们看到电视,看到那些人在讲话,就想吐口水,真想一脚把电视机踹掉。”

    面临名声危机,民进党主席蔡英文表示,陈水扁“一个人的错误造成整个党的危机”,“现在是民进党最困难的时刻”。她说,民进党“过去执政8年来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是我们的失败给很多人失望”  。

    她向民进党支持者道歉说:“本人对于社会和本党的支持者所造成的冲击和不安,表示道歉。我们不偏袒, 也不护短,党内将以党章和相关程序尽速处理。这个案子无可避免地会冲击到民主进步党,我们会勇敢地面对。”

    *民进党声誉难以挽回*

    在洗钱丑闻曝光后,陈水扁和吴淑珍已经在上星期五宣布退出民进党,陈水扁表示,他犯了错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深感愧疚和自责。可是很多人表示,这样做不足以挽救民进党的声誉。

    前民进党立委李文忠说:“现在的民进党比320败选时还悲惨。”

    他说,民进党现在要问的不是为什么陈水扁、吴淑珍会发生这样的事,因为每个..

    [阅读全文]  2008-8-18 11:59 - xzhao2 - 1283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8-15   [转载]中国名胜密度最高的地方

    胡锦涛填报籍贯,是“安徽绩溪”。

    安徽,对南方人来说,是北方,对北方人而言,又是南方。虽处中国东南,经济却落后于周围其他省。绩溪在安徽南部,也就是皖南。

    皖南这一带,是古代有名的徽州。上古时代,在《禹贡》里这里属于扬州之地;周代末年,这里先属吴国,吴被越灭了之后又属越国,楚灭了越之后,这里又属楚国。秦兼并天下,在这一带置黟、歙二邑;汉晋隋唐,又有很多变动。后来北宋末年,方腊率众在此起事,得杭州、歙州五十二县,东南震动,宋徽宗调集重兵镇压下去,于宣和三年(公元一一二一年)依自己的帝号,将这里改名为徽州。

    当今安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邻省相比差距不小。中国科技部、中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支持的《中国现代化报告二○○二》,对各省的现代化水平作了排行。安徽在“第一次现代化”实现程度榜上列第二十二位,高于青海,却低于甘肃:“第二次现代化指数”排名更低,列第二十五位,高于江西,却低于河南。然而,安徽素有“东方瑞士”的美誉,指的是其风光瑰奇。而徽州更是风景绝佳,大概算得上中国名胜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这里有号称“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唐朝李白写下“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写下了“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一片一千二百平方公里的摩天峻峰,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称,中国首次评比十大风景名胜,黄山榜上有名。

    这里又有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自唐宋以降,李白、刘禹锡、王安石、苏轼、文天祥、王阳明……无数的名人墨客在此留下了题咏。

    唐代这里的寺庙最多时达到九百九十九座,曾有“九华一千寺,撒在云雾中”的诗句。到了清代康熙年间,这里仍然“香火之盛,甲于天下”。

    佛道两大宗教好象在这里也要唱对台戏,邻近九华山不远,还有中国另一大宗教道教的四大名山之一齐云山,到此山探幽访胜的古今清流名士同样数不胜数。清代乾隆皇帝巡游江南时赞誉说:“天下无..

    [阅读全文]  2008-8-15 07:48 - xzhao2 - 126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8-12   [转载]《张艺谋传》面市

    一场让世界惊艳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张艺谋成为时下的焦点人物。记者前日了解到,华夏出版社趁热打铁,出版了《印象中国:张艺谋传》。作为一个成名已久的导演,这还是首本他的个人传记作品,披露了张艺谋的家庭、爱情、婚姻内幕。有意思的是,由于时间太忙,这本书出版后,张艺谋至今还没有时间去看。

      他的本名 原叫张诒谋

      很多人并不知道,张艺谋最早的名字叫张诒谋,是张艺谋的外公取的。诒谋,有遗传了祖先某种谋略智慧的意思。张艺谋外公对“诒”字的理解是“诒者勋也”,是期望他在未来建立功勋,光宗耀祖。

      不过,因为“诒”字太少用,张艺谋上学后,有人把他的名字写成张治谋,有人写成张冶谋,还有同学跟他开玩笑,叫他张阴谋,他一气之下就自己把名字改了,叫了现在的“艺谋”。

      他的童年 性格内向爱裸泳

      在张艺谋出生之后,母亲张孝友又先后给他生了两个弟弟张伟谋和张启谋。但张孝友认为张艺谋最像他爸爸张秉钧,张秉钧是个闷脾气,张艺谋也是,平时父子在家都不会有什么交流。张艺谋的性格也与当时家庭出身给他的影响有关,他坦言自己出身不好,“我实际上是被人从门缝儿里看着长大的。从小心理和性格就压抑、扭曲。”

      但这样的性格反而使得张艺谋能静心学习,在读书时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到“三好学生”奖状,童年的张艺谋没有太多的玩伴,他在放学之后最喜欢的不过是“光着身子在离家不远的一条河里自由自在地游泳”。

      他和巩俐

      《红高粱》是“媒人”

      张艺谋与巩俐的恋情一度曾是公开的秘密,《印象中国:张艺谋传》披露了少为人知的张巩恋的第一次。在认识巩俐之前,张艺谋和肖华已结婚。而巩俐有个姓杨的男朋友,巩俐接《红高粱》时遭到男友反对,在拍戏中两人的矛盾越来越深,处于感情的漩涡之中巩俐觉得很痛苦,在当时的剧组,张艺谋与她更亲近一些,于是巩俐经常与他聊聊自己的感情困扰以及拍戏以外的事情。1987年年末,拍完电影..

    [阅读全文]  2008-8-12 08:25 - xzhao2 - 114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8-12   [转载]李宁20年传奇生涯

    李宁20年传奇生涯 汉城一败促其成商界奇才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2008年中国首次举办奥运会的主火炬手,1984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的金牌之王, 24年时间,从国际体操王子到中国第一运动品牌的创始人、慈善家——李宁前日成为《芭莎男士》“封面男郎”,他在接受专访时首度全面披露了自己20年来的从商经历。他说,他只是一个最有运气的从商运动员而已。

    1988年败走汉城促使他正式退役从商

    1984年,新中国派出了第一支体育代表团参加了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并奇迹般地夺得了15枚金牌。李宁独揽3金2银1铜六枚奖牌,中国沸腾了。

    也是在那届奥运会上,李宁与健力宝集团高层有了第一次接触。

    4年之后,汉城奥运会,在关键的吊环比赛中,李宁意外失手摔了下来,从偶像之巅猝然跌落。回到北京的李宁独自地从一条偏僻的通道悄悄出关……

    1988年12月16日,李宁在健力宝赞助的告别晚会上宣布退役。翌年,他接受了广东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的聘书。又过了一年,中新(加坡)合资健力宝运动服装公司挂牌成立,李宁出任总经理。

    1990年青藏高原亮相 5亿观众知道了李宁牌

    1990年8月,身穿白色李宁牌运动服的李宁庄严地从藏族姑娘达娃央宗手里接过了第11届北京亚运会圣火火种。为了拿下亚运会火炬接力传递活动的承办权,李宁拿出250万元,但他获得的回报是,有25亿中外观众从新闻媒体知道了李宁牌。

    此后,李宁牌发展得愈加顺利,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当中国奥运体育代表团穿着李宁牌运动服出现在开幕式上时,李宁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他回忆道:“那一刻,我体会到了此生最大的荣誉,那种成就感超过了我以前所获得的所有奖牌的总和。”

    在通过这次精彩的亮相进入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巨头们视野中的同时,李宁也认识到未来对手的强大,因此在1994年初,他请到北京的股份制改造专家刘纪鹏为公司做未来的规划。

    根..

    [阅读全文]  2008-8-12 08:08 - xzhao2 - 114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7-16   广州中学同性恋女生群探秘

    在早些年,中学生中的“早恋”现象就已经被不少师长视如“洪水猛兽”,但现在,这些小“拖友”们还不仅限于异性间。如果说连“早恋”都为你所担忧,那么当你看到一个穿着校服的少女和她的女同学在暗处激吻,是否会感到更崩溃?

      不久前,著名艺人林赛•罗韩刚承认了自己的同性恋身份,艺人的取向也对中学生有一定的影响。

       迷雾青春,

      她们恋上和自己一样的身体

      广州中学“同性恋”女生群探秘

      读者:铁叔

      职业:退休在家

      现在的中学生,出门总是一对对的,本来男生和女生抱在一起已经屡见不鲜了,最近还常看到一些后面看貌似一男一女的学生小情侣,前面看居然是一个短发,一个长发两个女孩,在一起做只有情侣才做的亲密动作!第一次听见同性恋这个名词,像我这个年代过来的人,觉得无异于天方夜谭,尤其是这个让人惊讶的词语套在中学生身上,简直就难以想象。

      我的孩子也是年轻人,但她说,这并不稀奇,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那些孩子,有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我好想了解一下,现在这些孩子,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的女人离开了我,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我心里的一点点痛。”刚从广东省某名牌职业学校二年级退学的可乐向记者摊开手臂,看到娇嫩的手臂上六个被烟烫出的洞口,触目惊心。她已经历了三次“同性恋”,一次异性恋,而这“伤得最重”的第三次,令几近崩溃的她选择了退学。可乐告诉记者,所在学校也有同性恋圈子的地下聚会,目前圈子人数超过三十个。另外,她又加入了广州某同性恋群,目前群内还在上中学的“圈中人”,就有上百个。

      而记者向多位有多年中学心理辅导经验的教师了解到,同性交往过密,是现今中学生中潜在的暗流。“今年我做过辅导的这类‘同性情侣’就有三对。其中两个女孩子告诉我,虽然拥抱接吻,但并没有生理冲动感觉!我认为,中学生的同性交往过密,大多不是真正的同性恋,只是青春期一种迷误。”一位不..

    [阅读全文]  2008-7-16 10:31 - xzhao2 - 1219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7-7   我的父亲,我的姑父(4)

    拖拖拉拉是因为这个系列的内容绝对真实资料独家所有随便啥时候写都可以不需要赶点也不会发馊。没想到因为带有点传奇性质吧,居然有一些网友特有兴趣,于是就尽量抓紧继续下去——当然也是在其他题材有空档或者遇到症结一时间写不下去的时候。

    接着说我的祖母否定了那个始作俑者,“录取”了我母亲作为她的大儿媳妇。个中原因对我来说一直是个谜。就是到了多少年之后的今天,也是只能够把拼盘图画凑起来想个大概。

    我妈的那个要好小姐妹“丽萍”姐我自然从未谋面。但是直到很晚很晚我的一个同胞手足不知道怎么会拿到一张姐妹花的照片show给我看了一次。很黄很老旧的那种老照片,单从照片上看丽萍她确实比我妈漂亮也比较能看出来风骚。或许这是我祖母不喜欢她的原因之一。当然说我妈也是够漂亮的,但是她属于那种第一眼美人不是很耐看的那种。我妈应该属于那聊斋上说的美而不媚的一类。而丽萍姐则肯定要媚。说我妈她漂亮的证据之一是她是当年风流倜傥的沪剧名小生沈侠民结婚时的女傧相之一。记得从照片上看比新娘要漂亮。另外的比较则是我妈不及邵滨孙的第一任太太筱爱琴漂亮。世界上的事情真是不好说,邵那时候跟在我好婆身后赶着叫姆妈,而筱爱琴也是怎么看也看不出她只有活到68年。我妈自然要长寿得多。

    另外一个原因是否就是宜男之相不得而知。我妈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不算不宜男。当然这也是倒拍帐,不足数的。

    再有一个证据是我祖母的儿媳娘家都是没有儿子的。像我妈是幼年的弟弟夭折,成为独生女儿。我两个叔叔家都是干脆只生养一个闺女,尤其是杭州美术教授的叔叔前后两房妻室都是的的刮刮的独生女儿。除此之外,再一个婶婶不算独生女儿可也只有一个姐姐,没有兄弟。按照我好婆的说法,那是门槛精到家了。反正我的堂房兄弟姐妹都是和我一样没有亲舅舅的。不知道他们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从小特别眼红别人家的同年龄小孩有舅舅,尤其是年龄大不了多少的小舅舅(比如青冈网友说的满舅)。

    总而言..

    [阅读全文]  2008-7-7 15:55 - xzhao2 - 127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7-2   [转载]鲁迅与朱安的无爱婚姻:生命难以承受之重

    文章来源:中国网

    朱安(1878~1947)

    朱安是旧式婚姻的牺牲者,她无辜,她不幸,她的生命可说是灰暗而寂寞,用她自己的话说,就像一只默默的艰难爬行的蜗牛,它不知道何时可以爬行到顶端,或许从来就没有那么一天。她在孤独中度过了凄苦的一生,寒日无言,斜晖脉脉,是那么样的苍凉。

    曾经有人这么质疑:鲁迅、胡适等一些号称是“五四”时期反封建的旗手,在他们人生的旅途上,却成为封建礼教的屈从者。尤其是他们的婚姻,几乎无一不是接受传统礼教的包办婚姻,以他们对礼教的反叛,再加上他们留日、留美,受异邦文明思潮的洗礼,却接受教育程度极低、甚至目不识丁的女子为妻,岂不是可怪也欤?

    殊不知,鲁迅诸人,其强烈反传统主义者,终成为传统之奴隶,其根源在于他们几乎无一不是“寡母”抚育有成之孤儿。父亲的早逝,孤儿寡母的困苦生活,使他们对母亲产生了一种任何情感都无法取代的“寡母抚孤”情结。而尽管他们从理智上清醒地意识到母亲为他们所做的事不合道理、不近人情,但往日生活中对母亲不幸命运的同情和对母亲抚孤的艰辛,令他们产生对母亲意愿的无力反抗。

    鲁迅曾说过,“母爱差不多是伟大而盲目的”,这是凝聚多少生命体验的肺腑之言。而胡适更形容,母亲犹如“放高利债的债主”,他们这些孤儿终其一生都无法偿还这笔债务。于是尽管有百般地不愿意,他们也只能听凭老人家的安排了。胡适曾于婚后不久向好友胡近仁透露心中的话: “吾之就此婚事,全为吾母起见,故从不曾挑剔为难。(若不为此,吾决不就此婚,此意但可为足下道,不足为外人言也)今既婚矣,吾力求迁就,以博吾母欢心。吾之所以极力表示闺房之爱者,亦正欲令吾母欢喜耳。”而鲁迅对于母亲一手安排的婚姻,也没有半点反抗。后来他曾对好友许寿裳说:“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事母至孝”,成就他们的传统美名,但换来的却是他们在爱情上的悲剧———两个毫无感情..

    [阅读全文]  2008-7-2 08:59 - xzhao2 - 119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6-15   我的父亲 我的姑父(3)

    本来,我的父亲母亲是不可能认识的。

    我母亲即使开始耳濡目染,学唱“庵堂相会”等沪剧传统戏,可她的心思不在这上面。这大概和我好婆供她上完完小有关系。对于常跟在我好婆身后对她很关照的邵滨孙顾月珍也看不在眼里。顾月珍像个大姐姐,除了经常帮我好婆拎饭盒之外,对这个小妹妹也照看有加。邵滨孙这位大哥哥色彩据说有点意思,可是我好婆和好好婆都不喜欢他。我长大后还听到过几次她们两人笑话邵滨孙的邵派唱腔——像公鸭叫,那喉咙确实是过于沙哑有时候像是用劲吼出来似的。难怪后来较少有人继承邵派唱腔——上海电视台那位有名主持例外。

    邵滨孙没戏,要我说到是好事。他的妻子筱爱琴人好长相好,比我妈要漂亮得多。邵滨孙也是有他的命运,中年丧妻之后又和石派创始人石筱英姐弟配。之后石筱英又因病死亡,他再续娶韩玉敏。

    就算是我母亲不在沪剧演员圈子里面找出路,也是不会看上我父亲一个小小的学徒工。命运的不可抗拒有时候真的不可思议。虽然我祖父把我父亲送到上海西药房学徒——这无疑是一个好专业,但是学徒一来忙二来苦也不可能有谈婚论嫁的事情发生。等着他的或许就是学徒期满回到常熟虞山镇上走我祖父一样的经商之路。或许就像我祖父一样一个学徒出身的店员(还曾经是共产党虞山支部组织委员,那可比比阿庆嫂资格老得多)娶一个贫下中农出身的女孩子。

    可是不知道哪根神经搭错了,那位挺有名气的西药房(专营德国西药)的店主忽发奇想把店盘了出去不干这一行了。摇身一变,成为上海滩股票市场里的Dealer。我不了解那时候的行情,好像不应该单单用大户来描述。而应该是交易所老板一分子的角色。但是,能像华尔街那样神气,好像又很难想象。

    总而言之,那家西药店是换了主人。我父亲竟然没有被新店主留下来,而是跟着原先的老板进了交易所穿起红马甲来。大家应该就此明白他成为一名场内交易员。

    现在,股票交易已经为大众非常熟悉。自然就知道红马甲的神气。我父亲年轻相貌好身材..

    [阅读全文]  2008-6-15 03:26 - xzhao2 - 1567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6-13   余秋雨片断:1963-1980

    文章来源:南方周末   

    2004-8-1

    □南方周末报驻沪记者 张英□实习生 王炜 许维

    余秋雨新作长篇“记忆文学”《借我一生》在《收获》2004年第4期转载,7月22日,本报发表了对余秋雨专访《余秋雨有话说》和《质询传媒余秋雨七问》。文章在文化界激起了强烈反响。

    作为社会公共平台,本报一直在新闻报道中力求公正和客观,本着对历史对事实负责的态度,记者对相关历史事实进行了调查,力求在证据之上呈现事实真相。

    1972年,“石一歌”成员余秋雨(左一)、孙光萱(左二)等在华东师大校园内。 图片由孙光萱提供

    “批判斯坦尼”的论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是前苏联导演、演员和戏剧理论家。新中国的文化艺术受到了苏联文化艺术的影响,当时的电影和戏剧界很多导演和演员都信奉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1950年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学生列斯里在中国进行了演讲,由孙维世陪同并翻译,在中国戏剧界曾轰动一时。当时中国已翻译出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传《我的艺术生活》等文集。

    1963年8月,16岁的余秋雨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据余秋雨的同班同学桂未明(现《萌芽》杂志副主编)的回忆,能够考上那一届的戏剧文学系学生的实力都很强:900多名学生报考,参加了3场考试,最后正式录取了30名学生。这些学生中间包括巴金的女儿李小林(现《收获》杂志主编)和因剧本创作出色由郭沫若推荐从中国科技大学转学来的曲信先(原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现已退休)。

    按照正常时间,余秋雨这一届戏剧文学系应该在1968年7月毕业。但是由于高校停课闹革命,拖到了11月份,才宣布他们大学毕业。虽然毕业了,和66届、67届毕业生一样,余秋雨所在的68届并没有马上分配工作,处于等待分配工作状态。在此期间,在他人的推荐下,加入了一个“批判斯坦尼”的小组。

    “石一歌”作品《鲁迅传》的日文版

    1966年2..

    [阅读全文]  2008-6-13 07:08 - xzhao2 - 139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6-12   [转载]揭秘:马兰如何对付与余秋雨16岁年龄差距?

    文章来源:武汉晨报

    2008年1月,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在纽约获得第二十七届“亚洲最杰出艺人奖”,她刚刚载誉归来,丈夫余秋雨又再次受邀出席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的综艺评委,这对“老夫少妻”又一次成为亿万观众关注的焦点。

    余秋雨比马兰大16岁,马兰一直在用心理年龄缩短与丈夫的年龄差距,相通的专业、共同的爱好、同步的思想,在他们之间架起一道道桥梁——正如马兰在接受笔者采访时所说:“婚姻如同红木家具,越老越有价值……”

    书戏结缘,

    相差16岁的“老少配”

    马兰13岁考入安徽省艺术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工作第二年她就主演了黄梅戏经典剧目《女驸马》,1989年,马兰凭借电视剧《严凤英》,一跃成为中国最知名的黄梅戏演员。

    出了名的马兰非但没有飘飘然,反而陷入了生活与艺术的困惑。这时,一位她敬重的老师给了她一本余秋雨的专著《艺术创造工程》,叮嘱说:“艺术工作者一定要读读这本书。”老师还在书的每一页上都夹了纸条,密密麻麻地批了很多字。马兰一页一页读着,对“余秋雨”这个名字肃然起敬。以为作者肯定是一位阅历丰富、满头白发,带着点学究气的老先生。其实,那时余秋雨只有40岁,虽然已经是上海戏剧学院的院长,但在艺术界的名气不如马兰。

    1991年,马兰去上海演出《遥指杏花村》,她给余秋雨写了封信,希望他能来看自己的戏。谢幕时,马兰四下张望,这时,一人健步登台歪着头招呼她:“哎,马兰!我是余秋雨。”

    不久,他们约在一起吃了顿便饭。余秋雨跟马兰说了很多小时候的事。他出生在有祖母、父母、一个表妹和三个弟弟的八口之家,一家子的生活费只有26元,除去水电费等必要开销,每个人的生活费只有七分钱,妈妈不得不打零工,或者变卖东西养家。马兰则说,她从小被寄养在农村, 13岁考入艺校时还是个十足的胖妞,其他同学穿着漂亮的练功服演公主什么的,她却只能演老太太,心里充满了自卑。为了减肥,她整整三个..

    [阅读全文]  2008-6-12 07:54 - xzhao2 - 133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6-1   [转载]天堂地狱都一梦

    天堂地狱都一梦——名伶孟小冬

    色艺双绝的一代坤伶孟小冬,曾拜师余门,成为京剧老生泰斗余叔岩最为得意的学生;曾两度为妾——前适梅兰芳、后嫁杜月笙。夹在两个强势男人中间,她纵是坤伶第一,也只能是依附性的存在。

    “一九四七年,是我最后一次在堂会上看到孟小冬饰演程婴,小冬唱‘虎’字用强烈的脑后音发出,全场气氛立刻变得紧迫肃穆……”这是曾任梅兰芳秘书的京剧史家许姬传先生在一九八六年撰写的回忆。他盛赞孟小冬是“成熟的大演员”,比现在漫天乱扔的“著名艺术家”头衔要值钱得多。在这篇名为《我所知道的孟小冬》的文章中,许先生带着老派文人的含蓄,只字不提梅兰芳,亦无一字提到杜月笙——虽然上面提到的一九四七年那次堂会,就是为杜贺寿而举办的。


    人都说,写梅兰芳可以略去孟小冬,但写孟则不能不提梅;同样,杜月笙传可以没有孟小冬,但孟传里则绕不开杜。的确,在两个声名赫赫的男人中间,小冬纵是坤生第一,也只能光彩黯然收,永远是依附性的存在。

    绝色女子 出将入相

    孟小冬不是一般的漂亮,袁世凯的女婿薛观澜曾将数十位以美貌著称的坤伶与孟小冬相比,结论是“无一能及孟小冬”。


    孟小冬出身梨园世家,祖、父两代皆为京剧老生。家学渊源,7岁就曾两次搭班去无锡演出;从九岁起,随舅父、孙(菊仙)派老生仇永祥学唱老生;14岁到上海搭班,在乾坤大剧场里唱戏。


    京剧老生扮演的,无外乎忠臣良将、壮士义仆,用过去的话说,老生就是专演“帝王将相”的。从九岁起,孟小冬整日介模仿比划的,就是这些男人中的男人形象:一抬手一投足,莫不端庄沉稳;一句说一声唱,莫不苍凉激昂。成人后的孟小冬,喜作男装打扮,而且在作风性格上,也具有男人气魄,专横起来,毫不通融。那年她拜师余门,天天浸淫在余派唱腔之中,竟不让同是京剧老生的妹妹在家中唱戏,说是她的腔不好,怕影响自己。她大方起来,可说是一掷千金,一九四九年后她去香港,见余叔岩的好友孙养农生活..

    [阅读全文]  2008-6-1 13:35 - xzhao2 - 117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5-22   [转载]许知远:一个国家的悲伤与勇气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许知远
    2008年5月22日 星期四

    我可以坦诚相见,因为我与这些爱国者不同,我并不为我的国家感到惭愧。我可以把她的麻烦都公之于世,因为我没失去希望。中国比她那些小小的爱国者要伟大得多,所以不需要他们来涂脂抹粉。她会再一次恢复平稳,她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林语堂



    去年8月到9月,我与几个朋友在一起旅行。路线是不确切存在、却充满了象征意义的。从黑龙江的爱晖出发,一直到云南的腾冲。在地图上,这是一条斜线,一位叫胡焕庸的人口地理学家在1935年创造了这条线——爱晖—腾冲线,它也被称作“胡焕庸线”。以此线为界,约有94%的人口居住在约占全国土地面积40%左右的东南部地区,6%的人口居住在60%左右的西北部地区。

    出生于1901年的胡焕庸是典型的“五四一代”,他先后在东南大学和巴黎大学接受教育,像同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他学习现代知识既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被当作拯救古老中国的手段。

    但是,如果你都不理解自己国家,你能够帮助她吗?鲁迅不是在1927年说我们是“无声的中国”——“我们受了损害,受了侮辱,总是不能说出这些应说的话……反而在外国,倒常有说起中国的,但那都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是别人的声音。”

    胡焕庸相信人口与地理是了解中国的重要角度,地图上这条斜线不正说明了为何中国是如此的拥挤,人口的压力这样大。深入了解自身,既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的判断,也能从我们昔日的经验中获取某种精神与智力的鼓舞。所以,林语堂在1934年手不停歇的写作《吾国吾民》——中国历史悠长,曾经无比辉煌,也有很多弱点,但它充满了韧性,总是能从挫折中复原;所以历史学家雷海宗在卢沟桥事变发生时,完成了《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的主要部分,他将1937年的抗日战争,比作将近1600年前的淝水之战,上一次战争标志着中国的再生,以南方为代表的新文化主导了中国,而抗日战争刺激了中华..

    [阅读全文]  2008-5-22 11:43 - xzhao2 - 1060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5-11   我的父亲,我的姑父(2)

    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写父亲看来有点奇怪。这是因为(2)开始写我的母系。

    大家应该从(1)已经知道我的父系颇有点传奇色彩。如果我亲祖父四一二时不像郭沫若一样自行脱党的话,那末以他当时组织委员的身份后来一定是高干(先决条件是健在没有为革命牺牲,他的作为支部书记的搭档建国后就是部长)。可是他却走上了民族资本家的道路,时代也真奇怪——现在资本家也就是共产党员啦。

    我的母系没有那么些传奇色彩。好婆老家陈家浜的孩子很多,她很小就得在大灶上烧饭因为相隔她十二岁的弟弟刚出生那位老太太在坐月子。从小穿哥哥姐姐的衣服,到了女孩子懂美的时候仍然是衣衫褴褛。要末有一条出路就是去湖丝站做童工,就像丁是娥小时候作过的一样。那也不过是挣没几个小钱。碰巧遇到了她的师姐,小姐妹两人一淘到王筱新老前辈门下拜他为师。学唱几只开篇(比如西厢开篇之类)也就开始走上舞台——思想很简单,至少在台上是有好看的衣服穿。这也跟黄梅大师黄新德先生为了吃饱肚子进戏校中国文体界首富姚明为了一瓶牛奶进体校一般无二。

    唱出一点名堂经之后,列入四珍过后也组过班却没有理想的搭档最后也就昙花一现。我想,这跟好婆她的戏路子也有关系。她不擅长于唱悲旦,跟我的好好婆完全不是一个路子。好好婆的悲旦唱起来据说感天动地,我曾经在她离开舞台好长好长时间后于丽都大戏院看过她的演出实在依旧是风采照人——当然,她这时候是演老旦了。好好婆的悲旦演出不仅仅在小南门一带享誉其最大的成功是被南汇一个大地主(我应该叫他公公)看上,感动得要娶她为续弦。这位公公他高大英俊又是工商地主,早在上海滩拥有好几家当铺。而我好婆的人生则没有那么幸运,她的对象是南汇一个小地主,个头矮不说偏也短命。在有了我妈和我舅之后终于没有挺下去。连带着我舅舅也幼年夭折——据说事先在红木梳妆台上出现有好几只白老鼠作为先兆。这样,我妈就成了独生女儿。

    好婆擅长的是泼旦,照我猜想一定是像好好婆的得意门..

    [阅读全文]  2008-5-11 09:29 - xzhao2 - 140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2-5   除夕之夜三则——其三

    历史的安排和命运的播弄,我在山西待了十一年之久。可我是我们单位里的外省人里年年回家探亲过除夕唯一的一个。

    年年难过年年过。山西那时候被农业学大寨各省自给自足带来的优种高粱搞得一塌糊涂。原本靠黑白黄(煤炭棉花硫磺)足以称富,日子过得美滋滋的山西人优种稻菽粗粮吃得拉不下屎。

    我在上海站登上火车前,对前来送行另一位去太原看望哥哥的同行者——老头(外号)的送行者——团长(外号)说,我决不在那儿安家落户,就是死在那儿的话也得把骨灰带回上海。他对我说:做啥讲得介可怕?没想到的是我终于实现了回到上海的夙愿,团长却客死他乡。团长和我们另一位同学都是全才,文化体育娱乐样样在行。却双双死于肝癌,有一次正好在杭州我提议是否去她墓地上看看,没有人搭腔。似乎我的提议和大家多年后相聚的欢乐气氛是如此之不协调。

    从太原到榆次,祁太平,再到介子推的葬身之地介休,往西去是孝义,一幕幕熟悉的镜头在眼前闪过。平遥的驴肉太谷的白塔榆社的乌胶山纺机(上海内迁厂)的烤糕一一都记忆犹新。那时候祁县还没有乔家大院没有大红灯笼高高挂着。

    所以,我对新语丝获奖小说《一条汾河门前过》那样子地钦佩——除了出色的文笔细巧的故事之外,一定有那份乡情在内。汾河,那是我们曾经去抓过青蛙扒下大腿肉回宿舍当荤菜吃的地方。还有汾酒竹叶青,竹叶青是我最喜欢的饮料酒。

    我是年年除夕回家探亲,雷打不动。有一次,单位明文规定新年开工谁也不能请探亲假。可到底还是让我请准了假回了上海。探亲回山西之后,一个前辈不无揶揄地对我说,还是你厉害啊!

    我是不管的,不管因此有损前途有损印象,回家过年是第一位的。想想风中飘扬的白发想想倚闾而望的凝眸,回家的路途就谈不上半点辛苦了。

    那时,从上海到太原市没有直达车的。我走过山东德州转车,河南郑州转车,后来同蒲线过了黄河,就一直在陕西的孟塬转车。最挤的一次是挤上从乌鲁木齐到上海的火车,那是有名的挤轧车。我在三..

    [阅读全文]  2008-2-5 11:42 - xzhao2 - 142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31   [转载] 肯尼迪家族的一个决定,震撼整个民主党

    961年1月20日近午时分,43岁的约翰·肯尼迪在总统就职典礼上昭告天下:“火炬已传给新一代的美国人”。47年后,这把火炬又传给了新一代的美国人。按照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和肯尼迪的弟弟爱德华的说法,火炬已交到奥巴马手中。他们认为奥巴马是肯尼迪总统之后,唯一能够带领新一代的美国人创建另一个“新境界”的政治领袖。

      中时电子报文章称,肯尼迪家族大家长和卡罗琳热烈支援奥巴马并在华府为他站台的新闻,不仅震骇希拉里竞选团队,亦撼动了整个民主党!
     
      民主党和媒体原预期希拉里和奥巴马会在激烈竞争下,打一场高格调的选战,让选民看看一个女人和一个黑人如何各显身手。万万没想到的是,希拉里和奥巴马之争却变成民主党的“内战”,姐弟阋墙,相互砍杀,毫不手软,媒体每天大肆渲染,蔚为2008年大选的一大奇观。已故美国名记者白修德(Teddy White)尝言,世界上有两桩最刺激、最令人亢奋的事情,一个是战争,另一个就是美国大选。证诸希拉里和奥巴马的翻脸掀桌,白修德不愧是第一流的政治观察家。

      许多人把民主党初选变质以及爱德华和卡罗琳力挺奥巴马,都怪罪克林顿助选助坏了,都说他有意挑战种族情结、恶意批评奥巴马,并经常当众发飙怒骂记者。希拉里的竞选策略本来是让克林顿扮演比较低调的角色,以免他的风头压过希拉里。但希拉里在爱荷华出师不利屈居第三之后,希拉里在情势险峻之下只得听任丈夫披坚执锐,站在第一线单打独斗,而成为希拉里阵营中的头号打手,美国媒体称他是“头号攻击犬”(top attack dog)。

      克林顿指摘媒体对希拉里太苛、对奥巴马太宽,这句话并非完全是气话,而是有事实根据的;但媒体(包括自由派)早就在希拉里当第一夫人时就对她不太客气,而不是在此次初选时才酷评她。《纽约时报》社论虽挺希拉里,但该报3个自由派专栏作家都反她,文字尖酸刻薄的陶曼玲当年即以连续几个月谩骂克林顿夫妇而获得普立兹奖。..

    [阅读全文]  2008-1-31 09:11 - xzhao2 - 157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21   [转载]张纯如父母:女儿自杀的真实原因

    文章来源:多维网

    张纯如父母:女儿自杀的真实原因

    张绍进、张盈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作者张纯如的父母,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简称史维会)会员。

    历史为什么被遮蔽

    南都周刊:10年前,张纯如以《南京暴行——第二次世界大战被遗忘的大屠杀》(以下简称《南京暴行》,又译作《南京大屠杀》)一书向西方世界打开了南京大屠杀的真相。作为在美国出生的华人,纯如最初是怎样接触南京大屠杀历史的?

    张绍进(张纯如之父):在美国一般民众的书里,是没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知识的。纯如从小对世界很好奇,大概八九岁时,有一次她问我们,当我们是她这个年龄时,世界是什么样子?我们就告诉她在南京发生的事情,长江水都被鲜血染红。我们住的地方有一个图书馆,周六她就去查南京大屠杀的书,怎么也查不到。她就觉得很奇怪,那么大的历史事件,死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没有一本书记录呢?一直到后来,她大学毕业后,成为专业作家,在1994年,在加州一个小镇上看到世界战争史实维护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展览,那些血淋淋的资料促使她要写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
      
    南都周刊:这里涉及到一个话题,就是在西方世界,是什么因素长期遮蔽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实?

    张绍进:我想是因为冷战时期,政治方面的原因。我1962年从台湾到美国,当时美国最大的出版社兰登,做了一个大辞典,有一部分讲二战,我看到在参战国中,居然没有中国。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当时还写信到出版社去。在整个二战期间,损失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抗击日本最主要的战场是在中国,但那时中美因为韩战(朝鲜战争),关系很不好。可见,为了政治的利益而改写历史,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像日本这样的国家,美国就因为与中国战争的关系,把中国在二战中做出的重大牺牲都抹杀了。

    我们做人民的,在这种事情发生时,就应该推动政府来正确认识历史。在南京大屠杀问题上,假..

    [阅读全文]  2008-1-21 09:06 - xzhao2 - 132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8   [转载](5)上海帮末日悍将——陈良宇传奇(续四)

    第二十章 上海帮的末日

    【上海独立王国】
    江山辈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许年。陈良宇作为一个短时间内窜升为上海的"一哥",上海帮的阵前先锋,凭借的是勇猛而不是实绩、大言而不是慎行、张扬而不是内敛。这就注定了共产党江山改朝换代之际,成为新朝代开刀祭旗的一颗大好头颅。正如十年前北京市"一哥"陈希同。
    陈良宇最致命的问题,根本不是他的好色与贪污。任何一个有权有势的共产党干部,都有情妇和花不完的钱。相比之下,陈良宇甚至还算比较清廉的一个。他最致命的问题,一是跟胡锦涛温家宝的中央作对,甚至公开叫板;二是他好大喜功,勇猛激进,引发民怨沸腾,上访到北京者骆绎不绝。这显然对胡温刻意创导的"和谐社会"之"和谐"主题大相径庭。
    胡温上台,多次进行宏观调控,以防止投资过热,出现泡沫经济。陈良宇却每次在温家宝提出宏观调控之后,在上海大放厥词,予以抵制。他说"宏观调控我是赞成的,平衡发展当然是好的,正确的宏观调控和平衡发展肯定不是让正在发育的健康的孩子少吃点饭,让另一个正在闹胃病的婴儿把肚子吃的撑起来,当然也不可以是让一个等待做胃病手术的病人大吃一顿。79"这种怪话,经常使得宏观调控的政策到了上海就变成了一个笑话。
    二零零六年初,主持中纪委的吴官正找陈良宇谈话,指出他的秘书秦裕可能有问题。第二天吴官正离开上海回北京,陈良宇马上在上海市委大会上把秦裕夸了一顿,认为秦裕是个没有问题的好干部。
    陈良宇身为上海市委书记,公然对抗胡温中央,如果其他省市跟着学陈良宇的样子,胡温中央势必造成令不出中南海的尴尬局面。这恰好是雄心勃勃的胡锦涛最痛恨的一点。
    除此之外,陈良宇执政时期,他号称"上海代表着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但是上海到北京的上访告状的老百姓却骆绎不绝。一批是东八块的拆迁户,手里拿着许多关于周正毅官商勾结,进行商业诈骗的证据。仅二零零三年九月三十日,就由几百名上海警察到北京抓回了八十五名在北京的上访者。
    "..

    [阅读全文]  2008-1-8 14:46 - xzhao2 - 3737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8   [转载](4)上海帮末日悍将——陈良宇传奇(续三)

    第十六章 土地下面是深渊

    【引进外资的骗局】
    陈良宇担任主管金融、财政和规划的市委副书记兼副市长的任上,协调上海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上海市城市规划局、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上海市住宅发展局四个部门,于二零零一年二月九日颁发了有名的所谓沪建城六十八号文件,"沪建城(二零零一)第零零六八号《关于鼓励动迁居民回搬,推进新一轮旧区改造试行办法》"。根据这项文件规定:旧区改造过程中,鼓励居民回迁,同时开发商可以享受"土地出让金为零"的政策。当时正值上海开始大规模旧区改造,这一文件也可以解释为是不与民争利,让开发商给受影响居民更多合理补偿。但是这也可以解释为政府把旧房拆迁的麻烦转移到了开发商头上。
    但是这个表面上看上去像个溜光水滑的鸡蛋的文件,恰恰是裂缝最大的一个蛋,也是最容易让苍蝇下蛆的蛋。因为"土地出让金为零",使得上海滩的冒险家激动得浑身颤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优惠,包括:减免拆除公房补偿费、房屋拆迁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费;减免或免收人防设施结建费;市政、公建设施包于建设等。这种种优惠政策,无疑会吸引像周正毅这样不计后果,敢于冒险之人。
    根据这个臭名昭著的六十八号文件,上海市政府在二零零一和二零零二年两年中,经上海市建委、房地局等部门共同认定的旧区改造地块共三百零七幅,总土地面积一千三百五十万平方米62,都是以"土地出让金为零"的模式出让的。其中地段最好,最有开发前景的就是所谓的"东八块"地皮。
    当然,"东八块"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一块肥肉。虽然"土地出让金为零",但是整个区域内有居民一万二千多户,动迁成本十分高昂。以每户平均补偿二十五万人民币计算,动迁整个区域的前期费用就要高达三十亿。而这三十亿砸下去,才不过能够拆平这一块土地。因此除非实力极强的开发商,轻易是不敢动作的。
    但是周正毅却毫不犹豫地把"东八块"土地拿了下来。这当然并不因为他有这样的实力,而..

    [阅读全文]  2008-1-8 14:43 - xzhao2 - 4999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8   [转载](3)上海帮末日悍将——陈良宇传奇(续二)

    第十一章 中国第一区区长

    【跑官高手】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关于领导班子年轻化几个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调整不胜任现职领导干部职务几个问题的通知》。两个通知提出:必须坚持领导班子年轻化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在年龄结构上保持干部新老交替的正常格局;要以改革的精神,坚决实行干部职务能上能下、能下能上的原则,逐步从制度上保证德才兼备、具有开创精神的干部能够脱颖而出。
    这一个极具共产党特色的说法,当年出现在《人民日报》的时候,对于陈良宇来说,却是一个惊天之喜。陈良宇当了近二年的老干部局副局长和局长,一直夹着尾巴做官,小心翼翼地伺候老干部。这也是一项任务,从某种意义上,他在代替江泽民报答提拔上海帮的老干部如汪道涵等人。两年以来,虽然好评不少,但是却毫无政绩。因为老干部局局长这个位置,本身就不是一个能出政绩的职位。到一九八七年,陈良宇多少对这个职位产生了厌倦。自视甚高的陈良宇渴望着拥有实权的职位,能够凸现政绩。
    从另一方面看,从一九八三年以来,陈良宇多次赶上了所谓干部年轻化、知识化的机会。尤其是一九八三年八月,陈良宇刚刚被提升为彭浦机器厂副厂长才五个月,就因为赶上了一次干部知识化年轻化的机会,而被提升为上海冶金矿山机械公司党委副书记。因此陈良宇看到中央办公厅在八六年十一月八日发出的文件后,觉得机会又来了。因为陈良宇在老干部局任局长之前,基本上是乘火箭升的官,因此一九八六年,陈良宇才四十周岁,是上海正局级干部中最年轻的。
    面对这样好的机会,陈良宇自然不会放弃。因此陈良宇开始紧张地活动起来了。这些年,他已经通过老干部局局长这个位置,和原来高不可攀的上海市市长汪道涵混得很熟。他主要的服务对象,也是住在徐汇区宛平路十一弄里的退休高官。因此他出入宛平路十一弄,既是他的本职工作,也是他的通天之路。
    在上海出身的高级干部中,因为汪道涵屡屡提拔江泽民的特殊关系,因此..

    [阅读全文]  2008-1-8 14:40 - xzhao2 - 387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8   [转载](2)上海帮末日悍将——陈良宇传奇(续一)

    第六章 小市民生活

    【上海彭浦机器厂】
    陈良宇终于从部队回到上海,合家十分高兴。陈更华更是十分得意,又开始抽起了他的大烟斗。事实上,陈更华的确是老谋深算,为陈良宇回到上海,安排得非常周详。因为文化革命中陈家房子被没收,合家搬到了静安区的石门路。按理说,陈良宇退伍回到原籍,应该到静安区的有关部门报到。但是陈更华联系好的彭浦机器厂,则是在闸北区。为此,陈更华又找到闸北区政府的有关人员,声明陈良宇乃是从上海铁中入伍的,而上海铁中和彭浦机器厂同在闸北区的共和新路上面,所以陈良宇应该回到闸北区办理手续。
      陈更华的这种聪明办法,果然行之有效。陈良宇在闸北区办了手续,如愿以偿地退伍军人的身份,进入上海彭浦机器厂锻工车间,当了一名普通的工人。
      上海彭浦机器厂最早成立于一九五八年,由上海造纸机械厂、上海锻压厂、上海铸造厂三厂合并,当时称为"上海冶金通用机械厂",一九五九年又并入华海矿山机器厂、东方钢窗厂和汇通机器厂,正式更名为上海彭浦机器厂。这家国营大厂,最早生产的是电气冷轧机和造纸机,一九六四年由国家统一安排,开始生产推土机和履带式推土机。陈良宇所在的工程兵部队所用的推土机,正是来自上海彭浦机器厂的产品。
      上海彭浦机器厂是个国营大厂,地处闸北区共和新路三二零一号,当时属于上海北面的城乡结合部,离市中心较远,地段也相当偏僻。但是这对于陈良宇来说,已经不是最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回到了热闹繁华的大上海。
      陈良宇所在的锻工车间,本身是彭浦机器厂中最脏最苦的。但是陈良宇到工厂的时候,工厂仍然出于混乱的状态,所以工作倒十分轻松。对于陈良宇这样的一个军校毕业的大学生,又以普通退伍军人的身份到锻工车间工作,厂里的同事也感到非常奇怪,经常好奇地向这位个子高高的"小陈"打听。但是陈良宇守口如瓶,从来也不向同事透露他在部队的情况。因此彭浦机器厂的同事们至今不知道陈良宇的背景。只是有一些小..

    [阅读全文]  2008-1-8 14:37 - xzhao2 - 3084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8   [转载](1)上海帮末日悍将——陈良宇传奇 - the author: 施维鉴

    目录

    引子:西郊宾馆惊扰邓小平

    第一章 上海滩买办的儿子
      【镇海来的陈家公子】
      【陈良宇出生】
      【留美学习X光技术】
      【上海滩最后的买办】

    第二章 幸福的少年生活
      【铁路卫生学校的大家闺秀】
      【铁路职工子弟学校】
      【卫校子弟小圈子的老大】
    【光学和电子的笑话】

    第三章 踏上人生旅途
      【铁中高中六三一班】
      【青梅竹马】
      【考入部队院校】
    【脱胎换骨】

    第四章 大学生活的起落
      【上海探亲】
    【学雷锋积极分子】
    【美国特务】
    【晴天一声霹雳】

    第五章 山沟里的困顿
      【发配山沟】
      【六七一六部队】
      【洗不掉的烙印】
      【回到上海】

    第六章 小市民生活
    【上海彭浦机器厂】
    【爱情之果】
    【彭浦新村的爱巢】
      【双喜临门】

    第七章 从工人到科长
      【下只角的小市民】
      【民兵指挥部里的南郭先生】
      【时来运转】
      【包办入党当科长】

    第八章 初登官场
      【钻营之初】
      【党校结缘】
      【台阶之一:副厂长】
      【台阶之二:党委副书记】
      
    第九章 神秘的上海电器公司
      【自挖墙脚的成功】
    【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
    【上海电器工业公司】
    【卖身投靠】

    第十章 老干部的仆人
      【市委组织部】
    【夹着尾巴做官】
      【没有架子的局长】
      【迈向实权】

    第十一章 中国第一区区长
    【跑官高手】
    【主政黄浦区】
      【出师不利】
      【面疙瘩区长】

    第十二章 乱中取胜
      【新世界股份制改革】
    【黄浦旅游节】
      【繁忙而潇洒】
      【球友郁知非】

    第十三章 英国留学
      【勇猛创造政绩】
      【批租土地的骗局】
      【侵吞英国奖学金】
      【官拜上海市委副书记】

    第十四章 事关体育和儿子
    【申花集团】
      【儿子陈维力】
      【胜力通广告公司】
    【真正的足球教父】

    第十五章 陈良军和周正..

    [阅读全文]  2008-1-8 14:35 - xzhao2 - 3635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4   [转载]刘亚洲:那个叫周恩来的人

    爸爸:

      还记得你临出国前发生的那件事吗?

      你要远行,当大使。我们几个姐妹为你打点行装。你嘱咐:一定要把那本和砖头一样厚的照相簿装上。那当然,爸,相簿里夹着你一大段风流。

      两个姐姐打开相簿。照片老极了,你却年轻极了。法兰西的胸膛上,一大群不知好歹的中国青年指点江山呢。最多见,你与他--周恩来伯伯,你们当时的领袖,也是今天的。

      大姐翻看照相簿,忽然问二姐:

      "我问你个问题:你说毛主席和周总理,谁长得漂亮?"

      我的心砰砰跳。好大姐,这问题问得辣。可是我不能不承认,这问题是没法招架的,尤其是女孩子。他们除了是领袖,不也是男人么?而且是那么英俊的男人。好几次,我也朦朦胧胧地有过那种感觉:中国怎么就给两个美男子统治了呢?但我从不愿往深里想。有层纸隔着。这纸被大姐一指头捅破了。

      二姐沉吟道:"周总理漂亮。"

      我想我应该同意这话。不过,若叫我回答,会沉吟更长时间。你很难给这两个人评分。年轻时,他们全都潇洒得令唐伯虎显不出一点光彩。今天,一个胖了,虽然绝不是那种无节制的胖,(这种胖能赢得一百个好形容词如魁梧~伟岸等等)但毕竟不那么动人了。

      大姐却说:"周总理长得美,毛主席长得好。"

      "为什么这样说?"

      "周总理是苦相"

      我一惊。

      "我看不出来。"二姐说,"人人都说周总理是中国第一男人。"

      爸,恰在这时,你走进来。姐姐们的话被你听到了,你大怒。

      "统统给我闭上臭嘴!"

      你怎能不怒?这两人的名字都高高地写在天上,神圣得不可以再神圣,我们偏偏把他们当普通人议论,太不敬了。

      整整一下午,你的脸就没放晴。晚饭时,你不提此事。我们都哑着,你一个人说,竟把阴天说成了暴风雨。一碗饭在你手里抖得凶。你狠狠朝地下一掼,满地开花啊。

      当晚你走了。虽然我觉得愧对你,但那个话题太诱惑我。不开口,没问题,可思想呢..

    [阅读全文]  2008-1-4 21:01 - xzhao2 - 184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