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3-2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 1 2 3  >>
    2010-1-25   [转载] 鲁迅曾犯通奸罪?揭秘鲁迅和许广平间的关系

    鲁迅和许广平犯有“通奸”罪吗?

      《鲁迅研究月刊》2009年第5期上刊载了一篇题为《回到历史语境审视鲁迅与许广平的关系──兼与张耀杰先生商榷》(以下简称《回到历史语境》)的文章。

      从题目上看,该文似乎是批评持“重婚论”观点的张耀杰先生的,读之后才知道,该文质疑重婚论并不是替鲁迅辩诬,而是为了给鲁迅加上另一个更令人恶心的罪名,就是:“与人通奸”。假如鲁迅在私生活上真是有失检束,触犯了法律的话,那么无论何人都是无法替他辩解、掩饰的,因为人们终究愿意知道的是真实而不是虚假,希望看到的是事实而不是愿意听信谎言;而《回到历史语境》一文向读者提供的就正是一种伪信息,它不仅曲解法律,而且是以一种根本违背现代法学原则的方法将鲁迅和许广平的关系“审视”为“通奸”关系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回到历史语境》一文的推论。

      该文说:“需要指出的是,此前的研究者在谈到鲁迅与朱安的婚姻时,大都从鲁迅为朱安未来着想的角度说鲁迅不愿休妻,‘去陪着作一世的牺牲,来完结四千年的旧帐’。其实,按照当时的法律,只要朱安不同意,鲁迅在法律上并没有与朱安离婚的理由,相反,鲁迅与朱安长期分居却违反了当时的法律。”“按照民国法律,作为受害者的朱安如果不起诉,鲁迅和许广平的同居就不受法律的约束和制裁。事实上,朱安对鲁迅和许广平同居的事情采取了默认的态度,放弃了起诉鲁迅的权利。”

      那么朱安可以依据民法哪几条来起诉鲁迅呢?《回到历史语境》一文这样写道:

      《中华民国民法·亲属编》第1052条规定:

      夫妻之一方,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他方得向法院请求离婚:

      一重婚者。二与人通奸者。

      三夫妻之一方受他方不堪同居之虐待者。

      四夫妻之一方对于他方之直系尊亲属为虐待,或受他方之直系尊亲属之虐待,致不堪为共同生活者。

      五夫妻之一方以恶意遗弃他方在继续状态中者。

      ……

      从上述法律条..

    [阅读全文]  2010-1-25 12:07 - xzhao2 - 90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10-1-23   [转载] 红楼梦的真正价值:爱、真、美

    红楼梦的真正价值:爱、真、美
    ——兼论儒家道德体系

    三、红楼梦的真正价值:美

    (一)灭绝"美"的废墟

    一个作家如果被公认"超越了时代",其实多半是反衬出后人的没出息。恰恰是后人走得太慢,而且还不愿意睁了眼睛走,以至于总像蝇子一样绕了一个小圈又转回原地;让作家在死后的盛名之下仍然淹滞于百年乃至千年孤独。司马迁如此,鲁迅如此,曹雪芹亦如是。

    尤其是在这个曾经遭受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堪称世界奇迹的审美观大灭绝的废墟上谈论什么《红楼梦》中的"美",还没张嘴,我自己都嫌臊得慌。这哪里是班门弄斧,简直是叫花子作龙宫博物馆馆长,煞有介事地撰写《游客指南》呢。更何况这片废墟被反复地浓妆艳抹,艳若桃花,废墟上的奴才们干脆连"废墟"这个事实都不承认了。他们只承认这是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且,这本身就是一副最新最美的图画!而且,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承认,这本身就是一副最新最美的图画!

    只能说,我那废墟中曲折生长并数次险遭灭绝的审美能力,在《红楼梦》的启发下,赖以存活至今。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自古以来没有对美的终极价值的承认,但毕竟在漫长的古代史中创造了数以万计富有美感的艺术品。当然了,也是现代人的叫法,在古代,包括兵马俑、司母戊鼎在内的各类殡葬用品从未被社会当做艺术品来欣赏。而包括吴道子、顾恺之作品在内的各类书画甚至雕塑,从来没有在文化史上留下与《四书五经》之类的道德训诫稍微具有可比性的" 意义"。但这还不是最糟糕的。五十多年前开始的,全国性的绞杀"美"的运动,真正砸断了这个民族本就不深厚的美学传统,如他们预言的那样, "坚决斗争"、"彻底铲除"了"美" ,也成功地造成了全民审美能力的灭绝。如今这片废墟上,连艺术领域里也只有"吃艺术饭"的,艺术品等同于钱。劫后余生的天才还有。但是,传统的中裂早已根本不能弥补。而世俗领域,连艺术家也不存在。重新建设依靠着一代审美能力被剥夺到已经不觉..

    [阅读全文]  2010-1-23 08:59 - xzhao2 - 1187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1-8   [转载] 高行健《文学的理由》

    法国作家高行健(2000年12月7日)在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了题为《文学的理由》的演讲。以下是演讲内容:


                             文学的理由

    我不知道是不是命运把我推上这讲坛,由种种机缘造成的这偶然,不妨称之为命运。上帝之有无且不去说,面对这不可知,我总心怀敬畏,虽然我一直自认是无神论者。  

    一个人不可能成为神,更别说替代上帝,由超人来主宰这个世界,只能把这世界搅得更乱,更加糟糕。尼采之后的那一个世纪,人为的灾难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纪录。形形色色的超人,号称人民的领袖、国家的元首、民族的统帅,不惜动用一切暴力手段造成的罪行,绝非是一个极端自恋的哲学家那一番疯话可以比拟的。我不想滥用这文学的讲坛去奢谈政治和历史,仅仅藉这个机会发出一个作家纯然个人的声音。  

    作家也同样是一个普通人,可能还更为敏感,而过于敏感的人也往往更为脆弱。一个作家不以人民的代言人或正义的化身说的话,那声音不能不微弱,然而,恰恰是这种个人的声音倒更为真实。

    这里,我想要说的是,文学也能是个人的声音,而且,从来如此。文学一旦弄成国家的颂歌、民族的旗帜、政党的喉舌,或阶级与集团的代言,尽管可以动用传播手段,声势浩大,铺天盖地而来,可这样的文学也就丧失本性,不成其为文学,而变成权力和利益的代用品。  

    这刚刚过去的一个世纪,文学恰恰面临这种不幸,而且较之以往的任何时代,留下的政治与权力的烙印更深,作家经受的迫害也更甚。文学要维护自身存在的理由而不成为政治的工具,不能不回到个人的声音,也因为文学首先是出自个人的感受,有感而发。这并不是说文学就一定脱离政治,或是文学就一定干预政治,有关文学的所谓倾向性或作家的政治倾向,诸如此类的论战也是上一个世纪折腾文学的一大病痛。与此相关的传统与革新,弄成了保守与革命,把文学的问题统统变成进步与反动之争,都是意识形态在作怪。而意识形..

    [阅读全文]  2009-11-8 10:45 - xzhao2 - 960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1-5   [转载] 大陸紅壇又爆出周汝昌造假疑案(梅节)

    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沈治鈞,繼揭露周先生在《紅樓夢新證》用己作冒充古人吊芹之作以欺世後[1],近日又發表《顧隨〈木蘭花慢〉一闋辨惑》、《〈木蘭花慢〉疑案補說》等文章[2],提出周氏竄改其師顧隨讚頌曹雪芹《紅樓夢》的《木蘭花慢》原詞,矯稱為褒獎他的《紅樓夢新證》之作,往自己臉上貼金。周汝昌人海之英,一身既兼司馬遷、鄭玄、劉勰諸長,誠文曲星之臨凡,獲麟後之所僅見;而《紅樓夢新證》面世,實開華夏文運之新局。漪歟盛哉,天津咸水沽的“周汝昌紅樓夢學術館”,周家人和昌門子弟不知是否有意將之升格為新文廟,或向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申報世界文化遺存。


      周汝昌又一造假疑案被撈出
      
      顧隨先生畢業于北京大學英語系,學兼中西,是古典文學專家。解放前任教於燕京、輔仁等大學,長於詞曲文論,亦創作小說戲劇,明禪理,擅書法,在當時雖不甚著名,但授課很受學生歡迎,周一良、葉嘉瑩、吳小如、郭預衡、歐陽中石等著名學者即出其門下。解放後顧隨任輔仁國文系主任,52年院系調整,倂入北京師範大學,1953年調天津師院,60年去世。周汝昌41年秋曾在燕大聽過顧授《宋詞選讀》幾堂課,師生關係卻十分投契,書信往還,唱酬不絕。據周說,顧稱他是“平生得意弟子”,“中外文皆通,文言白話都好”[3];周則尊顧先生為“大師”:“一位全能特異、大師級的學者”、“特異天才藝術家”、“勤學、覃研、深思、妙悟的大學者”。[4] 在1997年撰寫的《燕園名師顧隨先生》的紀念文章中,周氏特選用“怹”字來稱呼他(顧隨),其崇敬度與《聖經》之稱耶和華為“祂”,只差一間。
       顧隨1954年寫過一首《木蘭花慢》,給從四川調回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周汝昌:
      石頭非(真)寶玉,便(題)大觀,亦(豈)虛名。甚撲朔迷離,燕(鶯)嬌鶯(燕)姹,鬢亂釵橫。西城試尋舊址,尚朱樓(甍)碧瓦映觚稜。煊赫奴才(金帝包衣)家世,虺隤敗(沒)落階層(魏王詩賦才情)。..

    [阅读全文]  2009-11-5 11:57 - xzhao2 - 97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0-31   [转载] 北魏冯太后—千古何堪第一后?

    ??一直以来我都很困惑,为什么穿越文的主角,总喜欢穿越到皇宫大内呢?慢慢地我终于明白了,后宫是最容易演绎传奇的地方。
    那最接近权力的核心,又有很多怨女。权力,是男人都会觊觎;而爱情,则是女人前赴后继的一项经营。这两样东西混在一起,便是历史剧里无穷无尽的题材。北魏这段历史,是我一直关注的。看了《北魏冯太后》,很失望,原以为它会是一本宏大的传奇,可到底,却成了吴倩莲一场失败的秀。冯太后是怎么样的一个女人?她之前的吕后,之后的武后,都是阴戾狠毒之辈。不狠,怎能够称制天下?不毒,又如何铲除政敌?
      冯太后是北燕冯家的金枝,这个家族一度控制了中国的东北。等她出生时,冯家的皇图霸业已是过眼烟云。她父亲冯郎就是个不得志的王孙,受继母慕容氏排挤,愤而带着肥如郡的版图投奔北魏。后来其弟冯邈叛逃,冯郎受牵连被杀。他的女人孩子,也跟着发配为奴。冯太后的命运,实在可以用乖蹇来形容。然而,谁知道,这是不是为她女主生涯进行的一场挑选。
      
      
      冯太后的先祖,早年在鲜卑慕容氏那里做事.等到冯跋杀慕容熙立高立,再自立北燕天王,这个家族鲜卑化极深,而且分毫未脱地继承了慕容氏内讧的传统。冯弘杀兄夺权,他宠爱年轻的妻子慕容氏.元配王氏生的三个儿子,冯弘都不喜欢。冯朗三兄弟在北燕无法立足,相邀流亡北魏。冯弘众叛亲离,又遭北魏连番重创,只好纳女讲和。这位冯家女子,成为太武帝拓跋焘后宫的一位昭仪。
      
      冯昭仪和皇太孙拓跋浚的乳母常氏要好,她们都来自辽西,地缘上有先天的亲近。常氏对于冯太后,可以说有再造之恩。这个怎么讲呢?我们不得不提她生命中一位极重要的人物,北魏的成文帝拓跋浚。
      
      拓跋浚是拓跋焘的嫡长孙,拓跋焘对他很是看重。他想替拓跋浚讨一位公主,就向南朝的刘义隆求婚。可刘义隆呢,却瞧不起拓跋焘这个索头。刘义隆的父亲刘裕,是北府军中响当当的名将。刘义隆在位三十余年,江南市井繁荣,人民富足,史称..

    [阅读全文]  2009-10-31 12:56 - xzhao2 - 91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0-21   [转载] 揭秘:一代“贤相”周恩来的官场生存术

    转贴按语——因为敬爱的周总理,特此转贴。

    仔细查对了原作者的博客,未发现不能转载的任何声明。希望作为粉丝的我不会让半个山西老乡不高兴。如果异议,请通知我。

    ************************************************************

    柯云路“文革”小说代表作

    《芙蓉国》

    ——精华选载——

    人物点评:他(周恩来)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时候,他的乐观永远与谨慎同在。在中国这个复杂的政局中操持国务,需要一等的耐心和机敏。他知道政治格局最敏锐的状态,也知道一切重大的行动要随时随势,随着毛泽东的领导,随着历史的潮流…



    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之后,周恩来冒着夏日的炎热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他的步子很快,两边被烈日照射的房屋、树木和道路都随随便便在他身边掠过。外电有这样的评论:“1972年是中国的周恩来年”,想到这个说法,周恩来眼里浮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他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时候,他的乐观永远与谨慎同在。在中国这个复杂的政局中操持国务,需要一等的耐心和机敏。

    无论如何,他此刻走在路上的心情是愉快的,皮凉鞋在脚下快速地踏响着画着方格的水泥路,自己像在稿纸上写文章的一支笔。短袖衬衫下裸露的小臂觉出阳光像芒刺一样热辣,蹚着滚热的空气兴冲冲朝前走时,他不禁想到了刚才政治局会议上所做的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决定。林彪事件之后,国家形势发生了大的转变,像一场大地震使一座大山发生了倾斜,现在需要在裂缝中插进一支有力的杠杆一点点撬动,直至将崩裂的大山撬翻,要有一系列有力的手段。前不久,8月3日,远在江西一个小厂接受监督劳动的邓小平在林彪垮台之后,第二次写信给毛泽东,揭发了林彪的问题,表示了继续为党工作的愿望。昨天,也就是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对此信做了批示,指出邓小平与刘少奇性质不同,历史上有功绩,解放后也不是没有做过好事,露出..

    [阅读全文]  2009-10-21 09:29 - xzhao2 - 107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0-14   [转载] “10位最差作家”出炉:易中天余秋雨刘晓庆入选

    继“60年10本最差的书”之后,网友评出的新中国60年“10位最差作家”也于昨天正式揭晓,易中天、余秋雨、刘晓庆、张一一、木子美等10人最终上榜,而这一“草根评选榜单”也遭到一些文化界业内人士颇多的质疑。
      在网友共同选出的“10位最差作家”中,共有“超男作家”易中天、“诈捐作家”余秋雨、“演员作家”刘晓庆、“丑陋作家”张一一、“滥情作家”木子美、“抄袭作家”郭敬明、“乞讨作家”洪峰、“冒险作家”周艺文、“包养作家”黄辉、“裸奔作家”李索伦等10人最后入选,“最差作家”评选结果一经公布,舆论一片哗然,而易中天、余秋雨这一对曾经在博客上展开骂战的“宿敌”同时入选,也被许多网友笑称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10位最差作家”评选结果虽受到广大网友的力挺,但也遭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京城一位著名书评人表示,刘晓庆虽然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曾出版过几本自传之类的图书,但她根本就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作家”,与之类似,易中天虽挟《百家讲坛》之利迅速出了10多本书,最多也只能划归“学术明星”之列,这两人都没有资格称之为“作家”,哪怕是“最差作家”的选举也不应该有他们的份;而四川一位去年刚获得某著名文学奖的中青年作家则表示,如果非要以娱乐的眼光评选“最差作家”,那至少还可以有“煽情作家”琼瑶、“痞子作家”王朔、“大嘴作家”宋祖德、“做鬼作家”王兆山等四人能够上榜。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艺术批评 )

    [阅读全文]  2009-10-14 07:42 - xzhao2 - 102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19   历史上真实的土匪白朗

    知道白朗这个名字,源自李光洁的杀虎口。我还开玩笑说,不如叫白朗宁,白朗不是出手快枪法准吗。



    白朗是个土匪本名,外号白狼,后来参加八路革命了。百变小生李光洁成功地演绎了一个孤胆英雄。可惜,那个角色性格问题指定了他的不被重用。若干年后,他依然孤身一人留给观众一个背影。



    历史上真有一个土匪叫白朗的。外号也是白狼。本名齐天化,河南宝丰人。他在前清时作过衙门里的书办,熟读水浒,后来便落了草。



    白朗的战术惯于声东击西,避实就虚,因此战果不少在江湖上闯出名气。也就是俗称闯出了万儿。他本人根本没有李光洁英俊挺拔,相反是一个矮胖子,其貌不扬,打扮古怪。乡间传唱一首歌谣——老白狼白狼老,抢富济贫,替天行道。这替天行道四个字就来自水浒传。



    当然,富户闻风丧胆。一时之间,官方也奈何他不得。让白朗他出了名的一件事是他居然和袁世凯做过对头。



    袁世凯河南人,对乡里尤其是老家很看重。屡屡委派手下大将征讨。可惜也像当时征讨梁山一样无功而返。袁世凯就仿照别人掘祖坟的办法对白朗祖坟毁坟。两下里积怨更深。白朗力图报复,在袁家老巢项城黑龙庙发送白布帖子扬言要如法炮制掘了袁家祖坟。



    袁世凯闻言大惊失色,派重兵护“陵”。白朗这才没有得逞。



    至于,这个白朗当然不可能参加八路成为一名革命战士。最后结果如何未见史书记载不得而知。

    [阅读全文]  2009-9-19 16:02 - xzhao2 - 103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16   [转载] 《红楼梦》的时序与曹雪芹的生年

    《红楼梦》的时序与曹雪芹的生年

       

    刘昭源



        (作者自注:本文于2008年10月29日下午3时,刊载在《红楼艺苑》网站上,次日《新浪圈子“红楼”》等几个网站均有转载。现在作一些文字修改,收入到本人的博客之中,并称为博客版。)



        八十回本《红楼梦》,写了贾家,又写甄家,真真假假,耐人寻味。现在我们知道,曹雪芹是“借甄家写曹家”,让曹家不至从此泯灭。否则这个“似有若无”的甄家,从文学的观点看来,全部都可以删除。所以不妨说,在《红楼梦》中,贾家是一个艺术大宝库,而甄家则是一座曹家小陵园。为了让后人发现这个陵园,曹雪芹设置了两个路标。

        第一个路标设在第十六回,作者借赵嬷嬷之口说道:“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也不信的。”

        第二个路标设在第七十五回,作者借尤氏之口说道:“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

        因为在江南“接驾四次”而又被“抄家”的,千古以来就只有曹家,所以它不可能不被发现。1921年,胡适终于把陵园的大门打开,“无材补天”的曹雪芹,也就从此让曹家名扬天下。

        “借甄家写曹家”是曹雪芹当初创作的一个意图,它是“内证”与“外证”的桥梁,是一个已被证实的红学假设。正如任何科学假设都会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出发点一样,完全有理由相信,从这个假设出发作进一步推论,将会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更多的了解。确切地说,我们至少还可以知道,《红楼梦》的时序和曹雪芹的生年,并且可以将“生年”、“接驾”和“抄家”,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时序中。



    (一)《红楼梦》的时序



        前八十回本《红楼梦》,应当说是有明确时序的。第一回说“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只不过是避讳之词,所以脂砚斋接着就说“大有考证”。现在的问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考证..

    [阅读全文]  2009-9-16 08:39 - xzhao2 - 88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11   梅兰芳蓄须明志何以能独善其身

    梅兰芳总其一生,可歌可泣的事迹甚多,堪为一代宗师四大名旦之首。



    其中最为人推崇的一段颇具“革命”性的爱国行为就是抗战期间蓄须明志,坚决不为日本人唱戏。反映到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里就是段老板打了一记程老板的耳光,与之决裂——哪怕是程蝶衣为了救他段小楼。



    所以,程蝶衣在国难当头时为日本人唱戏是可耻的;段小楼则是英勇的爱国的。



    梅兰芳蓄须明志难能可贵。但是在日本人的铁蹄之下他何以能独善其身呢?



    知道内情的人士透露,香港沦陷后受困港岛的名人要角不受迫害且得蒙特别优待的人里面就有梅兰芳——这儿说的得蒙优待是指占领当局并没有找他麻烦逼他上台。哪怕你蓄须明志,清唱总可以吧——程蝶衣就是去给青木清唱的,并非是像新艳秋那样登台演出而是类同于私人堂会似的演唱甚至于还不是彩唱。



    除去为日本人服务或者有意网罗的少数几位政界人物之外,非政界人士得蒙优待的只有三位——北平李丽,梅兰芳和胡蝶。



    胡蝶绝代佳人,据说是日本军方特别下令保护。她也经常出现在广东特务机关长兼香港民政长矢崎家中是为座上客。



    北平李丽大家称呼她为一代尤物,名列汉奸丑史。矢崎一见之下惊为天人,全身心倾倒。自然她会得到保护。据说她自香港回上海的座驾是日本军机,可见其待遇非同一般。



    而梅兰芳得以独善其身保持爱国精神不至被逼的原因就在于北平李丽的鼎力相助。梅兰芳曾经陪北平李丽唱过戏,仿佛梨园行和票友的一段粉墨情缘。由此一重因缘——要知道梅大师的身价肯陪着唱一唱是多么有光彩的一件事,北平李丽铭刻在心百般卫护,在矢崎耳旁吹足枕边风。倘非有此一番运作,日本人焉能让梅兰芳太太平平的去蓄须明志。



    所以,大凡一件事无论如何前因后果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就如电视连续剧《舞台姐妹》写道竺春花何以能够不受戏霸指使的和尚阿鑫伤害,原来也是因为上海滩老大对她情有独钟。这一条在电影和舞台剧里都没有..

    [阅读全文]  2009-9-11 12:30 - xzhao2 - 102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10   林庚白替蓝苹算命

    林庚白当年也算是党国要员,做到过立法委员拿一份相应的待遇。


    林庚白的出名并非是他的职务,所谓立法委员也不过尔尔。林庚白的名气在于他的命相术,据说那时候党国要人一半的命都在他的手中。当然这是一句玩笑话。并不是真的可以要这些人的性命,而是说因为他的算命奇准,大家都纷纷求教把自己的八字请他推算。另一个命相大家是著名诗人兼外交家汪荣福的公子汪公纪。反正要人名流不是求教于汪便是就教于林,所以说林庚白兜里装着他们一半的命数。


    以林庚白的身份,蓝苹自然那时候不够格也不可能登门求教。尽管林庚白他对于年轻美貌的女性特加辞色格外青睐。林庚白对于蓝苹的命理感兴趣是因为她嫁给了一位伟人做妻子之后的事情。闲来无事排解烦闷,拿来作消遣的。


    据说林庚白排出蓝苹的八字是——庚戍己卯丁丑壬寅。折算成非命理家的通常说法就是生于1910年阴历二月初三寅时。


    这和历史记载并不相符。因为公开的记录说的是她生于1914年3月。也因为当时的女性尤其是演艺界女性隐瞒年龄的做法并不稀奇,就是现代也常有报小不报大的情况,对照下来阳历三月和阴历二月是一致的。这里也就姑且认为林庚白的消息来源可靠,来自百度百科维基百科的资料由于本人瞒报年龄造成档案材料的一误再误。


    那末,当时的林庚白是怎么样的推算结果呢?


    林庚白说的是此人三十岁之前数易其夫。这一点恐怕不必算命也能知道——因为坊间早就曾经轰动。有记载可查的就有正式结婚的裴明伦和唐纳(据她本人所言和唐纳并无婚书),公开同居的有黄敬和章泯。由此可知这一条是准确的。接下来是三十岁之后有三十年好运。这也是妻以夫贵的必然自然准确。然后,到她六十二三岁以后必有一极大的冲克。果然,应验于1976年秋。


    把1976年倒算回去,那末1910年出生的蓝苹是六十六岁;如果采用1914年的公开说法,那就是正好六十二三岁的极大冲克。不过即便是算1910年为正确,六十六岁..

    [阅读全文]  2009-9-10 09:47 - xzhao2 - 108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2   [转载] 历史成了什么玩意儿

    转贴按语——我把题目改了:  历史成了什么玩意儿





    "史上最牛历史老师"袁腾飞:不会和郭德纲同台



    给袁腾飞打电话约采访,他正忙得昏头转向,“我正在接受采访,晚上还要录节目!”这一两个月,37岁的袁腾飞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袁腾飞对这突如其来的喧嚣感到担心,“我不知道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当初是一些学生将袁腾飞讲课的视频贴到网上,被《百家讲坛》编辑看到,才有了他现在的名气。现在,袁腾飞在黑板上写上一行字———“谢谢合作,请勿进行录音或摄像”。

      【成名生活】

      出名是锦上添花

      记者:你的《两宋风云》在《百家讲坛》8月初播完的。明天就开学了,学生对此有什么新看法?

      袁腾飞:我所在的是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还没有学生。同事们总体感觉还是很平静的,偶尔有几个人说:“我们学校出名人了!”看到我走来,也会喊:“名人来了!”

      记者:你说过,你不愿意做名人。

      袁腾飞:是啊。成了名人,就不得不做身不由己的事。节假日也出不去了。就拿今天来说吧,被崔永元请去做《小崔说事》,还不断地接受采访。我对朋友说,我真有点力不从心了。他笑说,这才刚开始啊。我希望回到上《百家讲坛》之前宁静的状态去。现在时间少了,可我还必须把课备好,把本职工作做好。这就是痛苦的地方。而另一个痛苦是,平时我和三两个知己可以随意说话,现在做了节目放到网上去,就得接受质疑。回应也不好,不回应也不好。

      记者:你想到过自己会有今天这样的状态吗?

      袁腾飞:我只是觉得,我的出名是锦上添花,不是雪中送炭。

      【电视讲座】

      想象人物对话很困难

      记者:上《百家讲坛》讲宋史,你觉得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

      袁腾飞:别人以为我张口就来,其实不是这样,我都觉得自己有点勉为其难了。我讲的两宋,历史课上只有10分钟,可我要录30集1200分钟。这就要去找资料。《百家讲坛》要求..

    [阅读全文]  2009-9-2 11:33 - xzhao2 - 92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8-25   标点符号断句的奥妙和才女苏青的成名作

    应该是上小学吧。老师为了强调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举了一个当时很被常常引用的故事。



    一家人家来客,后适逢下雨故逗留多时。主人生厌,想要让他自觉地离开,就写了十个字两句话——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这意思是下雨天留客----因为下雨,客人暂时走不得,好像老天爷在留客;天留我不留-----可是,天要留你我却不留你。意思就是赶紧走吧。



    聪明的客人拿起笔来,在原先没有标点符号的这两句话上加了标点符号,那意思就完全变过了。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这就变成坚决留客的意思,客人自然不拂好意盛情难却留下来了。把个主人家气得没话可说。



    好些古文原先是不用标点符号来断句的。很多眉批也是如此。所以对于《红楼梦》中的某些批语至今争议不休。这方面的例子不再例举,只说说与张爱玲齐名甚至于一度曾领先超出被人称为苏张的苏青之成名作。



    苏青写的《结婚十年》等那时候比之张爱玲的《流言》等还要畅销。有一个说法就是苏青比之张爱玲还要大胆。



    沦陷期间的孤岛上海有一家报纸袁殊办的《新中国报》。可能因为是周佛海大汉奸当董事长,现在不大有人提起。《新中国报》有一份月刊,其名称就叫作《杂志》。苏青当时就是为之写稿特别叫座的作家之一,特别的地方还有就是她是一个比较“俗”而不怕俗的女作家。



    高阳先生介绍过苏青的成名作就是标点符号。此话怎讲?原因就是苏青享有盛名之处也是最容易被人记住的是她在标点符号使用上发挥的独特功效。这一炮打出去,比之上面所说的留客不留客威力大得不知道要有多少倍。



    原句是-----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原是礼记记载孔子的话。



    礼记为四书五经之一,孔子万世师表,话说得够直率的,也说明吃喝性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苏青女士更大胆,她只是加了一个顿号,移动了一个逗号,孔夫子的原句就变了样走了味。
    ..

    [阅读全文]  2009-8-25 14:47 - xzhao2 - 1042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7-23   2002年的一桩奇事

    下文摘自一篇关于中国历朝皇室末路的博文。全文很长,也不必转贴。只是这最后的一段关于末代皇帝的叙述,令人惊讶。

    原来2002年发生过这样一件奇事!

    这难道不算复辟?!

    难怪封建主义阴魂不散啊


    *********************************************************


    清 溥仪

    宣统三年十二月,溥仪逊位。依皇室优待条例,皇帝尊号不废,行清正朔,车骑服饰一如旧制,民国以外国君主礼待之。

    民国五年七月,张勋于康有为等奉溥仪复辟。12月,溥仪再次退位。民国十二年,冯玉祥派鹿钟麟带兵入紫禁城,将溥仪驱逐出宫,居北府。去皇帝尊号。不久,迁居天津张园和静园。民国二十二年,溥仪于长春登极,即皇帝位,年号康德。民国三十三年,为苏军逮捕,囚禁于伯力。

    国朝立,苏联政府于1950年将溥仪移交国朝,拘禁于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1959年特赦。1964年,溥仪成了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2时30分因患肾癌、尿毒症、贫血性心脏病逝世於北京。

    2002年,清室后代上溥仪谥号曰“愍皇帝”,庙号“恭宗”,尊骨灰奉安处为“献陵”。尊婉容为“孝恪愍皇后”,谭玉龄为“明贤皇贵妃”,李玉琴为“敦肃福贵妃”,李淑贤为“孝睿愍皇后”。

    [阅读全文]  2009-7-23 09:08 - xzhao2 - 1039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7-23   [转载] 从文本传承到精神传承

    按语:这是余秋雨先生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的报告。因为是公开的发言,并非网文,所以转发无需首肯。



      主持人,各位朋友:早上好!



      我们今天这个会议,叫“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大家似乎有这样一个印象:两岸在经贸上已经做了很多事情,现在要开始延伸到文化交流上来了。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因为文化交流早在经贸之前就开始了。



      对于一个成熟的人来说,他的第一身份和最后身份都是文化身份。文化身份是隐潜的,却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沟通,甚至,五千年的积累就闪动在一次眼神递接之间。



      在我懂事之初,两岸已经有了铁壁般的政治阻隔,但在政治阻隔两边,却共同拥有着中华文化。记得早在25年前我在香港举行的一个国际比较文学论坛上首次见台湾学者,具体说来就是今天在场的台湾大学名誉教授曾永义先生。我们很快就注意到了对方,但不知怎么开口,只是不断地与外国学者谈话,眼角却偷偷地互相窥视着。终于,我们讲了第一句话,讲的是对一部中国古代戏剧史著作的评价,其实只是一个短句,却似乎包含着无限的“文化知己感”,彼此惊讶万分。两人从此就不分开了,以后几天连坐车、吃饭都在一起。我想,今天的文化论坛,这样的“预备会议”已经开过很多了。我在昆剧演出的剧场里结识了白先勇先生,在东方美学论坛上结识了今天在座的黄光男校长,在鸿禧博物馆结识了今天在座的汉宝德先生,在云门舞集的后台结识了林怀民先生,又在一条山路上结识了余光中先生。奇怪的是,这种结识,几乎都成了终身性的友谊。由此也可证明,文化沟通比经贸沟通更关及生命的本质。那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不需要合同,不需要帐号,不需要收据,最快速,又最深刻。



      说到这里,我不能不指出,我们往往把“文化”看小了。大家已经习惯于把“文化”看作是“文化界”一批人各自在从事的那些专业,看成是那些字,那些书,那些文物,那些音乐,那些舞蹈,那些概念,那些规矩。这一些..

    [阅读全文]  2009-7-23 09:01 - xzhao2 - 1004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17   [转载] 鲁迅:通向毛泽东的桥梁

    李劼:鲁迅:通向毛泽东的桥梁
    ——节选自《二十世纪中国的政治演变和文化沧桑》

    有关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定位,难以确然。主将,骁将,健将,众说纷纭。但不管怎么个说法,总是明星人物。而且,鲁迅的出现,亦非孤峰突兀,而是偕胞弟周作人以双子星座式的夺目,升上新文化的星空。与陈独秀、胡适之边叱咤风云边自我充实不同,周氏兄弟可谓厚积薄发,底气充沛。兹有胡适之当年的日记为证:“周氏兄弟最可爱,他们的天才都很高。豫才兼有赏鉴力和创作力,而启明的赏鉴力虽佳,创作较少。”胡适之据此,将鲁迅称作白话文学的健将。

    相比之下,陈独秀更喜欢鲁迅的小说。读了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药》之后,陈氏感叹:“豫才的政论我不恭维,他的小说我是真的佩服。”但陈独秀后来连鲁迅的杂文也一起喜欢上了。鲁迅谢世后,陈独秀在《我对于鲁迅之认识》一文中写道: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又把他抬到三十三层天以上,仿佛鲁迅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在政治上激进得不无天真的陈独秀,在文化上却始终目光如炬,并且一点不计较他人的伤害。且不说鲁迅在《答托洛斯基派的信》中,曾经毫无道理地伤害过陈独秀,即便鲁迅回忆旧友时谈及陈独秀和胡适之,也相当刻薄: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

    [阅读全文]  2009-6-17 07:57 - xzhao2 - 107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16   高阳先生笔下的红楼

    关于朱楼梦中居室描写颇为精彩和特殊的是涉及到一些事涉隐私的地方。同时,也由此反映人物的独特身份和社会地位。这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是不可能提及和存在的。



    第一个类型就是深闺。震二奶奶马凤英新婚时,新房卧床上有一边在里床从头到底镶了一条高达一尺半的长条西洋玻璃镜子。这是很少见的和特殊的装饰。要知道家里有一面小小的鸭蛋镜子拿在手里照照就是很了不起的事情---这一点可以从叶圣陶先生写的《多收了三五斗》短篇小说中可以看到。那小说短篇是民国,而红曹系列是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那样子的卧床设计确实让闹新房的不管男女老少都作为话题取笑。更可笑的是一个小女子不明其理,不知道那玩意儿派啥用场,居然开口问新嫂子:二嫂子,你睡下还要照镜子啊。搞得新娘子狼狈不堪。



    当然,在曹震来说,就是在夫妻俩躺下来照的长条镜子。这效果也就和陈冠希的艳照门可以说是其祖宗辈,也类同于西方香艳小说和情色电影中所起的映射效用。



    这是在江宁织造府,那在苏州织造府则是另一种景象。



    李鼎的卧房有一个夹弄,也是个隐秘所在。卧房那架硕大无比的红木床架后面,有道高与床齐的隔板。这道隔板和后房的板壁形成一条四尺宽的夹弄。夹弄口挂着极鲜艳夺目的一幅门帘----用白缎绣出一棚紫葡萄。葡萄架下垂着一架用金色链子拴着的红嘴绿鹦哥。高高的葡萄架上蹲着一头弓起了背的波斯猫正虎视眈眈地盯着鹦哥。这已经是绣中极品,可这还不算,帘幅下面还有花样。那就是“潘金莲大闹葡萄架”----金瓶梅中著名段落。完完全全是活色生香的春册绣像。



    除去色情内容之外,李鼎还在板壁内有一密室里面放着一只铁匣子。不用锁钥而是当时很希奇的密码锁。只有李鼎和鼎大奶奶夫妻俩知道密码。在书中这只密码匣子则是放着一段悲剧故事。原来鼎大奶奶像秦可卿一样投缳自尽,临终前在铁匣子里写下纸条:清白身来清白身去,还有一缕青丝和绞下来的半截指甲。这些遗物无声控诉着..

    [阅读全文]  2009-6-16 07:30 - xzhao2 - 2801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2   格言连璧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库中政事篇之格言选录——



    眼前百姓即儿孙,

    莫谓百姓可欺,

    且留下儿孙地步;

    堂上一官称父母,

    漫道一官好做,

    还尽些父母恩情。



    封赠父祖易得也,

    无使人唾骂父祖难得也;

    恩荫子孙易得也,

    无使我毒害子孙难得也。



    居家为妇女们爱怜,朋友必多怒色;

    做官为衙门人喜欢,百姓定有怨声。



    无功而食,雀鼠而已;

    肆害而食,虎狼而已。



    在家者不知有官,方能本分;

    在官者不知有家,方能尽分。



    君子当官任职,不计难易,而志在济人,故动则成功;

    小人苟禄营私,只任便安,而意在利己,故动多败事。



    一切人为恶,犹可言也,惟读书人不可为恶,

    读书人为恶,更无教化之人矣;

    一切人犯法,犹可言也,惟做官人不可犯法,

    做官人犯法,更无禁治之人也。



    官虽至尊,决不可以人之生命,佐己之喜怒;

    官虽至卑,决不可以己之名节,佐人之喜怒。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

    大愚误国,只为好自用。



    庙堂之上,以养正气为先;

    海宇之内,以养元气为本。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

    国家之所重者人才。

    [阅读全文]  2009-6-2 19:27 - xzhao2 - 111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5-12   [转载] 檀香刑與文身刑

    時代與文學 專欄

    文學評論

    檀香刑與文身刑

    傅正明

      莫言與卡夫卡,原本是東方和西方兩個相差十萬八千里的作家。由於莫言獲獎的長篇小說近作《檀香刑》和卡夫卡的短篇小說《文身刑》1 都寫到酷刑,其故事都有二十世紀初葉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背景,這就為比較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相比之下,作為民族主義者(?)的莫言,沉浸在酷刑的 “華美的大戲”中,陶醉在“被馬列踐踏夠了的中國文明的糟粕”裡;作為人文主義的卡夫卡,既批判性地揭示了人性的殘忍,又彰顯了西方文明的精華。莫言自言《檀香刑》“是對魔幻現實主義和西方現代派小說的反動”2 ,《文身刑》則是一部魔幻現實主義的經典。此外,在劊子手形象塑造和審美表現等各個方面, 均可以見出兩部作品的美醜之別、高下之分。



      《檀香刑》以1900年德國人在山東修膠濟鐵路和義和拳的反抗為情節主線,細膩地描繪了一種懲罰當地貓腔戲班班主、義和拳首領孫丙的酷刑。施刑過程是,首先把犯人捆綁在細木匠精心修理過的光滑的松木板上;然后用一根檀香木橛子,從犯人的“穀道”(肛門)釘進去,從脖子后邊鉆出來;最后把犯人綁在一個露天高臺立柱上示眾,讓他經受數天折磨后死去。在作者筆下,這種酷刑設計得極為精巧:紫檀木要削刮成寶劍樣子,用砂紙翻來覆去打磨,光滑如鏡;然后入精煉香油裡至少煮一天一夜,以保證釘入時滑暢不吸血,不傷肚腸。由於受刑者體內不斷流血,為了讓他多受幾天折磨,每天需給他灌參湯。用小說中的劊子手趙甲的話來說,“咱家要讓你見識見識中國的刑罰,是多麼樣的精緻講究,光這個刑名就夠你一聽:檀──香──刑──多麼典雅,多麼響亮;外拙內秀,古色古香。這樣的刑法你們歐羅巴怎麼能想得出!”(第十四章)

      莫言自稱檀香刑“純出想像,無典可憑”。但他也許想像不到,歐羅巴的卡夫卡所想像的刑罰也許更為精巧。一個歐洲旅行者來到一個虛構的非洲殖民地島國考察,當地的執刑官向他介紹..

    [阅读全文]  2009-5-12 08:11 - xzhao2 - 1148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4-24   [转载] 新史料辨证——对明义等若干诗歌的讲解(续)

    以上是我对明义《绿烟琐窗集》一些诗的解说,下面来讲敦敏的《懋斋诗钞》中的一些有关的诗歌。

    关于敦敏,他姓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五世孙。他与其弟敦诚是今人最早知道的雪芹的朋友。他的《诗钞》中指名说雪芹的诗有《芹圃曹君霑别来已一载余矣,偶过明君琳养石轩,隔院闻高谈声,疑是曹君,急就相访,惊喜意外。因呼酒话旧事,感成长句》、《题芹圃画石》、《赠芹圃》、《访曹雪芹不值》、《小诗代简寄曹雪芹》、《河干集饮题壁兼吊雪芹》共六诗,是了解雪芹的最重要的史料,这里不再论及,仅讲论几首隐名的诗歌。

    和明义的《无题和韵》类似,敦敏《懋斋诗钞》中也有两首七律,《镜中灯次韵》,也不说 是次谁人的韵,我颇疑也是次的梅溪和雪芹的韵。全文如下:


    镜中灯次韵

    金相高悬焕彩新,焰芒灿敛若传神。
    秋潭影散虹千尺,桂魄光摇月一轮。
    是幻是真俱属妄,为空为色了无尘。
    禅龛一瓣遥相对,欲向维摩参筏津。

    净垢都随一鉴圆,菱花灿熳篆寒烟。
    岂真月照婆罗树,恰似花生舍利莲。
    太极未分已有象,珊瑚欲烂尚藏渊。
    试从生灭窥消息,明镜台空心静娟。

    这即是敦敏的《镜中灯次韵》,现在分析如下。顾名思义,《镜中灯次韵》,自然是有人写了《镜中灯》七律,用的此韵,而敦敏次人家的韵,写成了此诗。本质上说"次韵"和"和韵" 性质是一样的,一般"和韵"与原作者较平等,"次韵"似乎更尊重些。那么敦敏这里究竟 是和谁的诗?次谁的韵?敦没有说。为什么不说呢?其道理和明义一样,不外是不好说,不愿说。"生平如许关情处,未敢赋诗浪与传",人家自己都不与传,别人就更不好、不便外传 了。倘使浪与传,就太对不住友人了。这种不指明是和谁的诗次谁的韵,基本都是这一种类型,否则,对人就太不尊重了。

    其次,"镜中灯"自然是和"镜中花"、"水中月"是一个意思,只是"镜中灯"比"镜花 水月"似乎内容更为丰富,变幻无穷,光焰射目。虽然都..

    [阅读全文]  2009-4-24 19:17 - xzhao2 - 1741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4-13   朱大可:黄钟毁弃,瓦缶雷鸣——奥运缶究竟象征了什么

    “黄钟毁弃,瓦缶雷鸣”

    --奥运缶究竟象征了什么?


    from 朱大可's blog


    1、关于奥运开幕式击缶而歌的公案,最近点燃了舆论的神经,闹得沸沸扬扬,争议很大。你说它是一种丧器,究竟有什么学术根据?



    中国历史上的缶,大约分为四种功能:一为盛器,《说文解字》说它可装酒水之类,《鲁语》则说是放米的。第二种用途为汲器,也即打水用具,如郑玄注《易·比》“有孚盈缶”时就说缶是“汲器”。第三种用途是量器,《小尔雅》描述说:“襏二有半謂之藪,藪二有半謂之缶,缶二謂之鍾。註云:缶,四斛也。”



    缶的第四种用途,就是我要谈论的乐器。乐器又分两类,一种是贱器,《说文》称“秦人鼔之以节歌”,据说这还是从西戎那里学来的。《楚辞·卜居》说:“黄钟毁弃,瓦缶雷鸣”。《淮南子》记载说:“今夫穷鄙之社也,叩盆拊瓴,相和而歌,自以为乐矣”,说明“击缶”不仅是民间低级娱乐样式,而且是低贱之物的文化象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逼秦王击缶,就是意在用这种低级乐器羞辱对方。



    其二是丧器。《周易·离》九三爻辞说:《周易·离》九三爻辞载:“日昃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意思是说,在太阳西沉的余辉下,要是不击缶而歌,垂暮老人是会发出叹息的,而这是一个凶兆。《庄子·至乐》中还记载说:“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说庄子在妻子死了后鼓盆而歌,这个“盆”,学界一致认为就是缶。这足以证明“鼓缶”与丧礼之间的逻辑关联。



    2、既然同时存在着丧乐之器和作为贱器的民间低级娱乐工具这两种用法,那你为什么还要坚持缶是一种丧器的观点呢?



    这要从中国历史沿革的角度来看。先秦之际,是贱器和丧器两种用法并存。但汉以后,秦音散失,丧器的用法就逐渐占了上风。唐宋以后更是如此。唐人李建勋在诗歌《田家》里形容当时的丧礼民俗说:“木船擎社酒,瓦鼓送神钱。”这已是明确的祭奠仪..

    [阅读全文]  2009-4-13 08:48 - xzhao2 - 106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3-31   [转载] 初探《红楼梦》终极关怀

    《红楼梦》作为一部充满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他的传奇故事却是从那虚无缥缈的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开始的。一切都还是宇宙开辟之初的样子,无所谓善恶,无所谓有无,无所谓因果,无所谓你我,现实世界的所有存在形式都在此处崩溃,化为生命诞生前的混沌。然而,一块顽石突然不知根由地萌生了要去尘世间经历一次幻缘的欲念,缥缈的雾气骤然散去,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华之地。世界仿佛就是由一个极原始的生命欲念的启动,一生二,二生三.........演化出了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这块顽石在尘间幻化为宝玉,作为诗礼簪缨之族中的一员,与众人一起承受着生活的悲喜祸福,聚散离合,同时却以认识者的姿态去审视、思考着他所经历的这一切。他亲历了黛钗进府、元妃归省、入住大观园,遭受过情感折磨、严父痛打,享受过雪中联诗、元宵欢宴,见证过家族内斗、诸芳流散,铭记过黛玉泪逝、公府抄没、家亡人散,忍受过雪夜围毡、水涸烛冷......... 如花儿的凋零,一切的美好伴随着众多的罪恶都不可挽回的走向了毁灭。最后,他的归复鸿蒙标志着他人生历程的结束,只是他心中似有未了之意,终于在那历尽沧桑的表面留下了一行行隽永的文字.........

    一切都是一场悲剧,绵绵无绝期的悲剧,贯穿着生命始终。生命过程中的一切得与失,一切细节,在终极的宿命前都不可避免地化为了尘土,"对于人生的一切笼统观察都指向了虚无"(张爱玲言)。几千年来芸芸众生都在前仆后继地追求"生"的不朽,而在死亡时却怀着莫名的恐惧,对幸福有着无尽的欲望,却从不敢正视毁灭的到来。试问天下之大,有多少人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发现自己"赤裸裸地来到这个世界上,最终还要赤裸裸地回去吧"(鲁迅语)?《红楼梦》真正让我们感受到了死亡的气息,如"悲凉之雾,遍被华林" (鲁迅语)。要问这悲剧因何而起,《红楼梦》只以"孽"字作答。在《红楼梦》的众多人物中,我们竟找不出一个罪大恶极..

    [阅读全文]  2009-3-31 07:59 - xzhao2 - 96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3-21   [转载] 新张爱玲现象缘灭缘起胡兰成

    张爱玲自传小说《小团圆》轰动全球华人社会,自剖与汪政权高官胡兰成的恩怨情仇,引发「新张爱玲现象」,让文学张爱玲和历史张爱玲首次紧密交缠,开拓了张学新疆界,被誉为中国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意外地和新一波「胡兰成热」与翻案同时出现,互为对照。

    二零零九年春天,十六万字的《小团圆》在台湾、香港揭开面纱。这部完成于一九七六年,写作十个月,却从此尘封三十三年的长篇小说,一经面世,便因为它极浓厚的自传色彩,轰动全球华人社会,也登上畅销书的榜首。

    不同于以往小说里,远远地写人家的故事,这一次,张爱玲把练得纯熟的嘲讽的利刃对准了自己。《小团圆》所揭示的内容,让曾经自认为熟悉张爱玲的人都目瞪口呆。这不是一次粉墨登场的亮相,反倒像一个女人站在舞台上的卸妆。但她的坦率自白,揭露了她和当年汪精卫政府的高官胡兰成的恩怨情仇,历经沧桑,还是又爱又恨。

    犀利自剖的《小团圆》,让「文学的张爱玲」和「历史的张爱玲」,第一次如此紧密的交缠。文学的惊艳之外,读者获得了意外的历史惊艳与惊讶。

    这是一种「新张爱玲现象」。和过去的「张爱玲现象」不同,读者不再是在云里雾里看一些动人的故事,为她的文学的风格而感动,如今却是「对号入座」,发现张爱玲隐藏了几十年的隐秘。从她在纽约堕胎到家族的同性恋,从胡兰成的「劈腿」到他的政治冒险与入狱,都迂回曲折,亦幻亦真,并同时展示那一个长期被忽略的年代的复杂性,不能再用黑白分明的二分法来评价。文学的,竟也是历史的,开拓了张学研究的新疆界。

    张学研究的新疆界,也意外地遇上了新一波胡兰成热与翻案。就在《小团圆》出版热卖之际,为胡兰成翻案的书籍亦即将在台湾出版。一股胡兰成热也正启动,焕发出一股要为胡兰成翻案的强大动力。台湾麦田集团旗下的如果出版社和印刻文学都有动作,青年历史学者薛仁明多年研究完成全新的胡兰成评传《胡兰成:天地之始》,重新评价胡兰成的历史地位,亦全面肯定他的文学成就。..

    [阅读全文]  2009-3-21 14:33 - xzhao2 - 100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3-11   [转载] 王安忆:我不敢对80后作家发言

    王安忆:我不敢对80后作家发言 他们骂人都挺厉害

    王安忆: 80后作家 骂人都挺厉害的

    自称“也不敢对80后们发言”———

    王安忆的“谨言”在圈内是出了名的,传说中的她从不上网,也很少面对媒体,被老记们称为“文学界的王菲”。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话的语速很快,偶尔也夹杂着使用一些网络语汇和英文单词,比如“我当初的作品现在看起来很‘菜鸟’”,并不像传说中那般老陈而封闭。二十几岁的时候就登上当代文坛的她说:“那些所谓的80后,炒什么炒,二十几岁写作不是很正常嘛。”

    有批评家称当代文学史出现了一个“断层”的现象,王安忆说,“70年代的作家我还是满意的,80后的问题是蛮奇怪的,我暂时看不到跟‘经典写作’接轨的作者,我也不晓得为什么,我也不敢对80后们发言,因为他们一个个骂起人来都挺厉害的。但是我想这也不是个人的问题,是一个时代的问题。”

    王安忆除了创作,还兼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和上海作家协会主席的职位。对于作协主席一职,王安忆回答得特别坦率,“我不坐班,不开会,基本上没什么事情,你知道事务性的会占了绝大多数,平时主要是写作和讲课。”

    现在的王安忆已经带了五个硕士生,对于自己当老师的评价,她笑着说,“学生应该还是蛮喜欢我的吧。”曾经一度传出王安忆要求严格,招不到硕士生,王安忆说,“第一个学生,我当时确实蛮厉害的,我也没经验,她也怕我,后来我发现对他们的期望太高了,现在我比较客观了,他们还要找工作呢。”对于总是有读者粉丝来听课,王安忆现在也见怪不怪了,“小孩子们就是要凑个热闹,他们看见我了,就行了,也不见得每次都来,学生们也忙得很。”

    对于中国的“都市文学”为什么缺席的问题,王安忆曾经写道,“城市为了追求效率,将劳动与享受归纳为抽象的生产和消费,以制度的方式保证了功能,细节在制度的格式里简约过程缩减了,形式也简化了。所以描写城市的小说不得不充满言论和解析。因此制度外的..

    [阅读全文]  2009-3-11 09:42 - xzhao2 - 1251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14   试着给王小波定位

    关注王小波,起先并非是他的青铜白银。而是因为王小波李银河他们两口子在匹兹堡大学的时候,我们两口子也正好在那儿。

    匹大是宾州一个公立大学,名次即使在公立院校里也不算靠前。因为在宾州公立大学还有一个不远处的大学就比它有名气得多,那儿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也非常活跃。

    匹大比较有名气的是生物工程类,有一个规模庞大的生物科学技术中心——自然是为医学药学服务的。另外,好像心理学也有名气——因为我们周阿姨的小女儿就在那儿当教授据说是常有人请去讲学。此外,工学院就颇一般性,根本不能和隔壁的卡内基梅隆相提并论。那儿的计算机世界闻名,大学生未毕业就有聘用书更不必说研究生。

    匹大的文科未必有名。没有去查对排号。反正不能和密苏里州的华盛顿相比。再说,匹大前后连续四届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头头都熟悉,也没有听说过王小波李银河的声息。

    后来才知道,原来王小波是很低调的人物。当然之前在国内未见大作问世,也无从谈起影响和印象。李银河搞社会学,越发是冷门。西方是专门花功夫研究 ——因为归根结底是研究人研究人性。在东方的中国那时候还是稀罕——不过李银河回国之后就开始热门。——这和心理学热门一样的道理,我有个学生放弃本专业先搞马列主义道德教育后来转入心理学成为心理学著名人士。

    很不久,就有夫妻档合著的《他们的世界》在香港出版,记得是在华夏文摘上看到的新闻报道。然后就是《东宫西宫》地下电影问世。就因为匹兹堡,关注了这两件事后开始拜读王小波的小说。

    喜欢小说更远远胜过电影——因为喜欢昆曲,王小波又运用蒙太奇对比手法彰显受虐心态。没想到男解差和女犯人之间竟然可以演绎出这么一层关系来。

    零九最新消息是话剧版本上演。最高票价还卖到二百八,不简单!或许正如王小波李银河尤其是王小波身后的李银河大力推动,《东宫西宫》堂而皇之地转到了地面之上。

    具体一本本小说就不详细讨论,有的是专门的粉丝好好叫要比我分析得透彻。总..

    [阅读全文]  2009-1-14 08:26 - xzhao2 - 1629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11   李银河的要害是一个“非”字

    李银河博文引起网络发烧。或许这才是她的本意。因为丈夫早亡,自然不能再写啥文学作品。而她自己本来就不是搞文学的人,于是只能看着别人在那里“文学”——这儿的“文学”名词动词化。

    试问,李银河搞社会学本行,够博的了——博客也是个大热门,但是博士博士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只是在本专业上算称得上。离开了专业的博,其实是一点也不博得——反倒不如好些杂家,何况文学作品只要不是文盲总看得懂大概知道些好坏。

    实际上,人民群众包括网民在内对那种比较玄乎的社会学的兴趣比之纯文学来缺缺。老百姓不懂社会学,却懂社会,更懂写社会的文学作品。真可惜,李银河没有能够在和王小波的夫妻一场中得到多少文学因子,至今只是继续温习王的遗作——说不定她自己就没有时间好好去读一读王小波还算有兴趣的几个作家的文学产品,更遑论其他。

    所以,李银河出面来赞美已故丈夫,只是又写了一篇《长门赋》聊以抚慰自己的一颗心。虽然不曾有珍珠赠送,也有那么些热爱王小波不亚于李银河的王粉丝从正负两方面拼命码字,也是一种莫大的慰籍。“长门自是无梳洗,也凭博文慰寂寥。”

    纪念丈夫思念丈夫,人之常情。何况搞社会学的李银河博士。只是用一个“非”字来把普罗大众也打入冷宫,这就足以显出她的俗气和不懂装懂。

    何谓文学?百度百科释义——
    文学, 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被称为语言艺术和时空并列艺术.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境),往往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和再现一定时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由于出版和教育的进步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已经失去其垄断地位成为大众文化的一支。产生了所谓的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之分。

    把这段应该算是权威的释义分两段来讨论:

    语言文字的艺术,——王小波你是在作“语言文字的艺术”,李银河她不能说别人不是在作“语言文字的艺术”!

    “语言文字的艺术”,..

    [阅读全文]  2009-1-11 17:06 - xzhao2 - 110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11   [转载] 王小波比鲁迅伟大? 李银河博文引轩然大波

    王小波比鲁迅等一批中国小说作家都伟大?日前,李银河在她博客上的一篇短文引起了轩然大波。她在一篇《读书》的文章中谈论自己已经逝去的丈夫王小波时表示,现在的中国小说家的小说都像中学生作文。

    李银河:别的作家太小儿科

    李银河表示自己最近在读王小波的几篇小说时,“不知不觉就产生了一个罪恶的感觉:别人写的小说跟王小波比太小儿科。中国小说家们的小说总是不脱中学生作文的痕迹。”她还说王小波生前从来不读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好像只有阿城、王朔和莫言看过一点,我想这就跟大学老师从来没耐心去读中学生作文是一个意思吧。”

    李银河认为,王小波和其他作家的区别,就是“文学和非文学的区别,是天才和工匠的区别。”

    评论家:仓促定论过于草率

    短短的几句话,却引起了不少人的议论甚至反对,他们对这种“藐视”的态度十分不满,说王小波配不上“大师”的称号。网友“公元”就在自己的博客中表示:“这未免太嚣张了。这么一概地否定别人的作品,否定别人的努力,是不是有点太欠考虑了呢?每个人都有其生活环境,都有其对生活的理解,你凭什么就一概地否定了呢?你夸赞你的丈夫,没什么,你这样小看了别人,是不是有点目中无人了呢?” 还有人认为王小波的文章缺少淡定,缺乏厚重感。

    不过面对争论,更多的人选择支持李银河,甚至认为她的说法“太温柔”。

    “李银河的比喻太温柔了!中国作家与王小波的区别,是燕雀与鸿鹄的区别,乌龟和兔子的区别,老鼠与大象的区别。当然燕雀也有它叫喊的权利,乌龟也有比赛的自由,老鼠也有它生存的快乐。”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著名文化批评家何三坡表示。在何三坡看来,王小波的卓越不止让大多数作家难堪,也让一个时代相形见绌。它表明了一个事实:在中国,真正的大师在民间,在不被主流接纳的视界中。“ 在中国文学界,一流作家籍籍无名,三流作家声名赫赫。10年过去了,局面依旧没有改变,依旧那么荒诞。”何三坡认为,李银河的这篇博文..

    [阅读全文]  2009-1-11 09:31 - xzhao2 - 7214 查看 - 7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9   [转载] 亚洲周刊2008年中文十大好书介绍

    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香港问世,这是第一套非官方史,中立开放的价值立场赢得学界与读者重视。《墓碑》更揭开一场民间耳语已久但没有真确求证的悲剧真相。十大好书见证全球华人的思想解放,从国家大事到个人命运转折的私密空间,都展现求真精神,冲破外在权力与内心世界的禁区。

    中华民族有太多的记忆稍不留心就成为一片空白,但全球华人知识分子却是这「记忆废墟」的文字冒险家,在史料的断瓦残砾中,重新拼回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感情图象。

    在刚过去的零八年,为迎接中共建政六十周年,十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香港陆续问世,作为第一套非官方史,以及作者中立、开放的价值立场,赢得学界与读书界的重视。而老记者杨继绳的《墓碑》,更揭开一场民间耳语已久,但一直没有真确求证的悲剧真相。这两本书以降,二零零八的好书都在见证全球华人思想解放,从国家大事开始,到个人命运转折的私密空间,都不断求真求实。他们有人总结中国经济崛起的辉煌与缺失;有人以深厚的人道情怀关注弱势群体;有人在理想主义幻灭后,经过沉痛反思,继续为人权、公平和正义作出奉献;有人开放「私领域」,倾吐内心困惑,讲述战胜疾病的心得;也有人醉心鉴赏城巿景观和风土人情,热情地与公众分享……零八年成为可贵的思想总结之年。

    亚洲周刊二零零八年中文十大非小说好书揭晓:(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金观涛、沈志华等、香港、大陆);(二)、《墓碑》(杨继绳、大陆);(三)、《情报日本》(胡平、大陆);(四)、《我们——移动与劳动的生命记事》(顾玉玲、台湾);(五)、《去政治化的政治》(汪晖、大陆);(六)、《坚持.无悔》(陈若曦、台湾);七、《激荡三十年》(吴晓波、大陆);(八)、《目送》(龙应台、台湾;(九)、《忧郁病,就是这样》(李子玉、香港);(十)、《城市磁场》(陈家毅、新加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反右卷」作者沈志华披露,早在一九五六年,中共就决心..

    [阅读全文]  2009-1-9 12:37 - xzhao2 - 222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8   [转载] 解读《水浒》捕捉小说语言信息

    就《水浒》"子母"、"母子"的解读看捕捉小说语言信息

    摘要:大凡优秀的小说,其语言信息含量是很丰富的,文章以《水浒》为例,特别是以阐释《水浒》中"子母"、"母子"的意义为切入点,归纳出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途径有:一是联系具体的人物形象,捕捉语言信息;二是从上下文的联系,捕捉语言信息;三是从生活常情出发,捕捉语言信息。

    关键词:《水浒》;子母;母子;捕捉;语言信息

    大凡优秀的小说,其值得人玩味的地方是很多的。单就语言信息的含量看,那看似平凡的字里行间,似都蕴藏着草草浏览断非能得的要言精义。但在大众化的阅读中,由于各种原因,这些颇具匠心之处还不能被一般读者领悟。例如,现在指代母亲和儿子,我们一般笼统地称作"母子"。在《水浒》中,由于表达需要不同,作者却以"母子"、"子母"有区别地使用,对于这种现象,一般读者并不以为是一个问题存在。我们认为,在小说阅读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不利于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鉴于此,我想就"母子"、"子母"的意义解读,结合《水浒》的一些其它例证,谈谈捕捉小说语言信息的途径。

    例1:"王进答道:‘小人母子二人贪行了些路程,过了宿店......欲投贵庄借宿一宵'......"

    例2:"王进起身谢道:‘小人子母无故相扰,此恩难报......'"

    按:这里"母子"、"子母"人物指称结构是作者按人物性格的样式而有意营构的结果。因为,在《水浒》中,王进是个孝子。金圣叹说:"王进者何人也?不坠父业,善养母志,盖孝子也。"例1是他为借宿向史家庄庄客的恳求。他携母出逃,虽属事非得已,但让老母也"饥餐渴饮、夜住晓行"地奔波,必然于心不安。这样在借宿时,他把母亲放在前面,用"母子"指代自己和母亲,是把"母"作为重点来强调的,说明借宿主要是为母亲考虑。例2蒙史太公收留招待之后,王进谢史太公的一句话。从书中可知,他们是深夜敲开史家庄大门,当时史太公已休息,因此,他们对史太公确..

    [阅读全文]  2009-1-8 17:30 - xzhao2 - 133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8   [转载]《梁山好汉座次的排定和结构简论》

    摘要:对石碣排名的认识,概而言之,有宋江、吴用捣鬼说,有根据某些"标准"、"原则"搞定说。其实,该问题没那么玄奥,其不过是对之前描写的发挥和引申。即:其反映的高下关系,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关系所进行过的努力;其分类别排列的、且类别之间顾盼贯通的结构形态,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结构所进行过的努力。一言以蔽之,排名与之前的描写,是发挥引申与铺垫支撑的关系。把握这个观点,有利于认识《水浒》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 好汉;位次;结构;发挥;引申;描写

    对石碣排名,李卓吾(姑从)认为是宋江、吴用筹划的,为愚弄梁山好汉而捣得鬼[1]。曲家源认为是根据宋江、吴用的思想意识排出的,具体标准有:名望、特殊知识和技能、世系显赫、上山前职位高低、武艺强弱、宋江的个人好恶[2]。沈家仁认为是梁山在"人才队伍壮大时","随势应变,及时调整班子及人才的任用 "。具体原则有:贡献、本领、声望、年龄及资历等[3]。其实,这个问题没那么玄奥,其不过是对之前描写的发挥和引申。即:其反映的高下关系,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关系所进行过的努力;其分类别排列的、且类别之间顾盼贯通的结构形态,发挥引申了作者为成就这种结构所进行过的努力。一言以蔽之,排名与之前的描写,是发挥引申与铺垫支撑的关系。把握以上观点,有利于认识《水浒》创作和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下面,拙文以排名的顺序为说明顺序,以排名可能有的类别单位为论述单位,以三十六天罡星为例,约申愚见。

    宋江、卢俊义、吴用、公孙胜: 这四位以统领群雄和谋划决策为共有特征,是属梁山领袖层好汉的类别单位。

    之后八个部分中,我将分别阐述:排名前,在高下和结构两个方面,一些情节是围绕排名的形态展开的。在这四人中,除卢俊义外,其余三人,在排名前都有明确的地位,虽在不同阶段,其位次有变化,但总的来看是与石碣地位的情况近似或相同(不赘)。同时,在这个期间,他们也..

    [阅读全文]  2009-1-8 17:23 - xzhao2 - 1339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2-25   [转载]张爱玲遗物中发现重要手稿:中文版《重返边城》

    华师大教授、“张学”泰斗陈子善昨天向本报记者透露,张爱玲遗产继承人宋淇夫妇的儿子宋以朗,不久前在整理张爱玲遗物的时候,偶尔发现了一份长篇散文《重返边城》的中文版手稿,署名“张爱玲”。这在近年已少有遗作发现的“张学”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此前,人们一直以为《重返边城》只有英文版。

      中文版多了学术性

      张爱玲写过《重返边城》并不是秘密。像陈子善这样对张爱玲熟稔于心的研究者早就知道,《重返边城》是张爱玲1960年代的旧作,当时她从中国台湾和香港考察回到美国,遂用英文写了这篇散文,发表在美国杂志《TheReporter》上。几十年之后,张爱玲大热,于是这篇文章也被人重新翻出来,译成中文,公开发表。谁会想到,张爱玲自己也曾写过另一篇中文版的《重返边城》呢?

      “这是一个不小的发现。”陈子善告诉本报记者,就风格而论,新发现的遗作为张爱玲手笔无疑。他还曾将中文版《重返边城》和英文版作了对照,发现张爱玲并非直译,而是进行了改写,有的地方甚至提到了1980年代发生的事情,陈子善也有此推断,张爱玲用中文改写是在其初稿发表的20多年之后。

      张爱玲多次去过香港。但是等到写《重返边城》的时候,当初那个善于交际、充满自信的女子已经多了几分沧桑。陈子善说,《重返边城》是张爱玲晚年散文的典型之作,“张爱玲开始关心一个地方(比如香港)的民俗、方言和地域文化。虽然多了一些怀旧之情,但却学会了用研究的眼光去看事物,所以她的文章也就多了一些学术性。”

      旧作发现或将暂告段落

      随着张爱玲资料被不断发掘,每年都有一些重大张爱玲遗作被发现的时代,正在趋于结束。在这方面,已经很久没有如《小艾》、《郁金香》这样重要的遗作被发现了。陈子善坦言,发掘的旧作在逐年减少,这也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近些日子,除了《重返边城》中文版之外,新的发现就是北京一位学者在中国台湾《联合报》上找到的一篇张爱..

    [阅读全文]  2008-12-25 18:43 - xzhao2 - 99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2-20   [转载]从蕉园姐妹酬唱诗词看林黛玉创作原型

    笔者考证《红楼梦》书中金陵十二钗的创作原型,取材于清朝初期顺治康熙年间活跃在杭州西溪的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十二位女诗人的生活。蕉园姐妹的结社之地蕉园,也是康熙二十八年玄烨皇帝南巡巡幸的西溪山庄;这正是《红楼梦》中接待元妃省亲并作为姐妹们结海棠社、桃花社地址的大观园创作原型。

    《红楼梦》中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生活原型,应为蕉园诗社的台柱子人物林以宁,是个不折不扣的"林妹妹"。林以宁(1655-1731后)字亚清,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林以宁是蕉园五子社的重要成员,蕉园七子社的倡导者。《国朝闺秀正始集》云:"亚清能文章,工书善画,尤长墨竹。与同里顾启姬姒、柴季娴静仪、冯又令娴、钱云仪凤纶、张槎云昊、毛安芳媞,倡蕉园七子之社,艺林传为美谈。"《清诗汇》中说:"亚清少受母教,喜研经义,工诗文,旁及绘事,以画梅竹著,为蕉园七子之秀。从宦唱酬,流传佳句,人艳称之。" 传世作品有《墨庄诗钞》二卷、《凤箫楼集》。

    林以宁是进士林纶之女。林纶中举后,被外放山西运城作巡盐御史之职,正是《红楼梦》中所说的"盐课林老爷"。不要以为巡盐御史是个多大的官,在清朝不过是七品清流而已。由于山西与浙江两地关山阻隔,加之当时战乱频仍,父女之间只能在孤凄的生活中倾诉内心深深的思念。林以宁有《忆父禹都》诗可证:

        晓登百尺楼,遥望中条山。
        天际有白云,日夕自往还。
        去来何寥邈?引领难追攀。
        谁云生女好,少长远亲颜。
        岂不眷庭闱?安能事闲关?
        问寝久疎阔,视膳良以艰。
        回步循南陔,踯躅泪汍澜。

    林以宁的丈夫是监察御史钱肇修(字石臣)。钱肇修之母顾之琼(字玉蕊)是蕉园五子社的发起人,其姊钱凤纶是蕉园七子社的骨干成员之一。这对母女正是《红楼梦》中薛姨妈和薛宝钗的生活原型。钱肇修之父钱开宗(字安侯,号绳庵)因丁酉科场案被朝廷处死,全家被流放关外尚阳堡。钱肇修..

    [阅读全文]  2008-12-20 12:01 - xzhao2 - 103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2-19   [转载] 不可思议:99% 的人不了解的真实中国历史

    1.秦始皇灭了六国,但并未统一中国,因为当时还有一个卫国。

    评价:大概是秦始皇在阿房宫那边的工作太忙,把这事给忘了吧。

    2、中国历史上最牛的权臣是南北朝时期的宇文护,他权倾朝野的时代历经西魏、北周两朝,这期间他一共杀了3个皇帝。

    评价: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3、唐朝最强盛的“开元之治”时期,全国有户820万,是唐朝的最高值;而隋朝“开皇之治”时期,全国就有户890万。终唐一世,各项经济指标都没有恢复到隋朝水平。(《隋书》《旧唐书》《新唐书》等)

    评价:原来唐朝这么差。

    4、被“主流”专家们诟病为“军事软弱”的宋朝,对外战争(交战规模万人以上,不包括统一战争和国内战争)的胜率超过了70%;而被认为是军事最强盛的唐朝却在对外战争中胜少负多。(本人花了8个月时间,看过《新唐书》《旧唐书》《宋史》《辽史》《金史》《元史》《西夏书事》《续资治通鉴长编》《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续资治通鉴》《宋会要辑稿》等书统计出来的,时间较紧,或有错漏,但>70%是没问题的。)

    评价:原来我们以前学到的历史都是骗人的。

    PS:由于唐朝错误的民族政策,产马地尽在蛮族之手,导致宋朝从始至终只能在平原以步兵的血肉之躯抵挡蛮族铁骑的冲击,所以宋朝的胜利一般都是击溃战而不是歼灭战。倘若一段时期宋朝对外胜率低于60%,那基本就意味着亡国了。

    5、宋朝士兵的平均作战负重是32公斤,训练负重还要高于这个数值;现在美国最精锐的特种部队的训练负重不到15公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史》《宋会要辑稿》等)

    评价:人类在退化?(身体方面)

    6、中国在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城市化率达到惊人的30%以上;在所谓“康乾盛世”时代,这一比例也不过9%;新中国在21世纪初才重新达到这一数值。(《元丰九域志》《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

    评价:原来历史并不总是进步的。

    7..

    [阅读全文]  2008-12-19 12:33 - xzhao2 - 1236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2-8   [转载] 也谈《红楼梦》版本的有关问题

    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在1791年刊印发行后约二十年,北京城里就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的谚语(见《草珠一串》)。说明该书在当时知识界影响是很大的。在脂评本没有发现以前的一百多年中,人们阅读和研究多是一百二十回的版本,在胡适发现脂批《石头记》以后,才有了新红学。也就有脂批版本和程高版本的两个系统。从新红学开始以来的八十多年,对于这两个版本系统的不同看法和观点,以及一百二十回《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书之争论,各人都有各自的论点和意见,也出版了不同看法的书籍,都属于正常的学术研究范围。可是,那个空唱"理论"的刘振兴先生,他沿袭西方'唯我论'之观点和说法(因为他不讲事实和道理),很难说是'学术研究'。



    刘先生在"红学研究中几个重要概念的界定"的一文中,第一题的第5小题里面说;"一百二十回程高本《红楼梦》,是在曹雪芹去世二十八年后,在乾隆的授意下,由和珅组织程伟元高鹗二人篡改而成的。目的就是破坏和篡改作者的本意,把一部隐写历史真事的类似于小说的作品,变成了一部纯粹的小说"。这就是刘振兴先生在自己文章中说的原话。因为他是一个理论专业工作者,常唱"马列主义"和"辩证唯物论",又于红楼艺苑发表"红学研究应大力倡导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科学方法"(见2007年10月29刘振兴)。那我也就从理论结合实际地来向他提出问题,但他回答不出自已所说的具体理由。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文"空间和时间"的章节中说;"空间和时间,也不是现象的简单形式,而是存在的客观实在形式。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我就是依据列宁这个'时空论',向他提出了实际的'五何';即'何时','何地'(空间),'何人','何事','何故 ':

    1,时间;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是1791年刊行的,刘先生说的就是这一年。那就问你:有什么人能在..

    [阅读全文]  2008-12-8 08:58 - xzhao2 - 99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1-18   关于回文和回文诗

    红霞贴出的上联“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求对,已经进展到一系列回文范畴。

    记得写过一篇网文,是关于中国的文字游戏系列的一篇。其中涉及最复杂的回文,见之李汝珍所写的《镜花缘》。详情可参看小说原著,也可找找我的那个系列文章。

    比之有两位女性因为思念丈夫而创作的这最复杂的回文词,比较简单的就是苏东坡苏小妹秦观他们的对诗,见之于三言两拍。我在那篇网文中也有引用。

    这种技巧甚至于被运用到曲艺里面去。这恐怕一般不喜欢曲艺唱词的网友并不熟悉。

    下面就是蒋月泉蒋调演唱的“莺莺操琴”里面的几句唱词——那就是一种回文。

    香莲碧水动风凉,
    水动风凉夏日长。
    长日夏凉风动水,
    凉风动水碧莲香。

    他唱的最后一句结句是——果然夏景不寻常。

    位育校友,现在密苏里州一大学任教的张教授就是中学里的评弹票友。最常常唱的就是蒋调代表作之一的“莺莺操琴”。

    因为一开口第一第二个字就是“香莲”,那两个字唱起来又近乎念白,后来大家都叫他“香莲”代替他的大号。

    [阅读全文]  2008-11-18 10:53 - xzhao2 - 1131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1-5   [转载]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陈毓罴、刘世德、邓绍基

    陈毓罴,本名被朋友叫浑了,竟变成"老罴"。一九三0年出生于湖北汉口一个中学教师家庭。十七岁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师从罗常培、魏建功、游国恩、郑振铎、钟敬文等著名学者,一九五一年,北大毕业后,赴兰州大学任教。一九五四年,考取留苏研究生,经过一年的俄语培训,赴莫斯科大学文学系深造,导师是著名文艺理论家、俄罗斯文学史家波斯别洛夫教授。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所学位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自一九七八年,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土生导师,一九八五年担任博土生导师。

    陈毓罴主要研究方向在中国古代小说史、《红楼梦》研究、元明清文学等。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参与文学所三卷本《中国文学史》的撰写。其主要著作有《辛弃疾词选》、《唐诗选注》、《唐宋词选》、《曹雪芹佚著辨伪》(合著)、《红楼梦论丛》(合著)、《沈三白和他的〈浮生六记〉》等,曾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的编写工作,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陈毓罴多次出访,进行学术交流,一九八二年,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东亚语文系讲学一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印地安纳大学作过学术讲演,从一九八七年到一九八九年,在日本广岛大学文学部任客座教授,为研究生讲授《红楼梦》、《西游记》和《浮生六记》等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深受日本学生欢迎。此外,也多次去港台地区参加过学术交流。

    陈毓罴曾经的红学地位突出。一九八○年,作为三位大陆代表,他与周汝昌、冯其庸曾出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因第一次与台湾同行相会,陈毓罴曾赋诗一首畅叙幽情:

        盈盈一水隔经年,今喜欢谈《金玉缘》。
        为报汉南春历历,归宁朝夕盼团圆。

    注:《金玉缘》是《红楼梦》的别名。

    中国《红楼梦》学会..

    [阅读全文]  2008-11-5 10:04 - xzhao2 - 102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1-1   [转载] 百年疑案终获破解:光绪确死于砒霜中毒

    众说纷纭的光绪死因疑案,终于在这位可怜的皇帝百年忌日到来之际有了科学的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明天上午,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将在北京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公布一份采用现代刑侦和高科技手段检测的1万字报告。而翔实记录侦破这桩百年疑案过程的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也已在央视进入后期制作。

    驾崩 皇帝才37岁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驾崩;第二天下午,慈禧太后也断了气。37岁的光绪死在74岁的慈禧前面,而且仅隔一天,引起许多猜测。有人认为,慈禧不愿意光绪在自己死后重新掌权,派人毒死了光绪。有人说,戊戌变法时袁世凯出卖光绪,怕慈禧死后遭光绪报复,于是贿赂太监下毒。还有说是太监李莲英下的毒,因为他得悉光绪日记中说慈禧死后将诛袁世凯和他。但也有人认为光绪是身体虚弱病死的。

    死因 百年无定论

    100年来,有关光绪死因的论文论著连篇累牍,却始终没能形成学术定论。2003年,央视纪录片编导钟里满偶尔得知,1980年清西陵文物管理处曾对光绪及隆裕皇后的棺椁(曾于上世纪30年代末被盗)进行清理并重新封闭,两人的头发被移至棺椁外面,保管在清西陵库房里。于是钟里满开始了长达5年的边测试研究、边拍电视纪录片的过程。

    刑侦 高科技检测

    在明天首次完整公布的“光绪死因报告”上署名的还有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反应堆工程研究设计所、北京市公安局法医鉴定中心。他们先后提取了光绪分别长26厘米、65厘米的两小缕头发,清洗后晾干,剪成1厘米长的截段,逐一编号、称重和封装,然后用核分析方法逐段检测光绪头发中的元素含量。

    结果显示,光绪头发中含有高浓度的元素砷,且各截段含量差异很大,第1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10段 (2404微克/克),第2缕头发的砷高峰值出现在第26段(362.7微克/克)和第45段(202.1微克/克)。而同时对比测试的头发砷含量,当代人为0.14..

    [阅读全文]  2008-11-1 12:43 - xzhao2 - 99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30   [转载]《红楼梦》的时序与曹雪芹的生年

    八十回本《红楼梦》,写了贾家,又写甄家,真真假假,耐人寻味。现在我们知道,曹雪芹是"借甄家写曹家",让曹家不至从此泯灭。所以不妨说,在《红楼梦》中,贾家是一个艺术大宝库,而甄家则是一座曹家小陵园。为了让后人发现这个陵园,曹雪芹设置了两个路标。

    第一个路标设在第十六回,作者借赵嬷嬷之口说道:

        "还有如今现在江南的甄家,嗳哟哟,好势派!独他家接驾四次,若不是我们亲眼看见,告诉谁也不信的。"

    第二个路标设在第七十五回,作者借尤氏之口说道:

        "昨日听见你爷说,看邸报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

    在江南"接驾四次"而又被"抄家"的,千古以来就只有曹家。所以不到二百年,胡适就把曹家的大门打开了,"无材补天"的曹雪芹,终于让曹家名扬天下。

    曹雪芹当初创作的一个意图,不是胡适的"自叙传"说,而是"借甄家写曹家",它是"内证"与"外证"的桥梁,是一个已被证实的红学假设。正如任何科学假设,都会成为探索新知识的出发点一样,完全有理由相信,从这个假设出发作进一步推论,将会对曹雪芹的身世,有更多的了解。确切地说,我们至少还可以知道,《红楼梦》的绝对时序和曹雪芹的生年。

    (一)《红楼梦》的时序

    前八十回本《红楼梦》,应当说是有明确时序的。第一回说"朝代年纪""失落无考",只不过是避讳之词,所以脂砚斋接着就说"大有考证"。现在的问题是要用科学的方法,把它考证出来。

    大家知道,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第三回当年残冬"黛玉进京",第四回黛玉第二天看望李氏母子,所写的都在同一年冬天。这一年黛玉六岁,宝玉"七八岁 ",贾蓉"今年才十六岁",贾兰"今年方五岁"。按第三回所说,宝玉比黛玉"大一岁",于是他这一年应该是七岁。另外,他当年在夏天的生日已过,不可能达到八岁,也只能按七岁计算。由此可知,黛玉、宝玉和贾蓉分别比贾兰大一岁、两岁和十一岁。第七十八回在本书最后一..

    [阅读全文]  2008-10-30 08:54 - xzhao2 - 95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5   [转载]旦夕云山成画图——顾平旦

    顾平旦,一九三0年生于苏州,笔名京人、阿蒙、延昌等。一九四八年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早年从事诗歌散文创作及北京史地编辑研究工作,历任共青团苏州市委宣传部干事,北京宣武区街道委员会总支书记,北京市团员代表大会第二届代表,北京出版社编辑,北京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研究人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资料室主任,国际红楼梦研究资料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楹联学会会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等。因作《燕山夜话》责任编辑,曾被下放北京顺义。一九七三年平反后回北京,开始从事《红楼梦》研究。晚年,致力研究中国传统对联,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对联学会,对中国对联的源流、艺术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新探索。

    顾平旦十八岁开始发表文章,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红学散论》、《红楼梦与清代园林》、《红楼梦中的对联艺术》、《大观园》、《〈红楼梦〉研究论文资料索引》、《对联欣赏》,主编《红学稀见珍本》丛书、《中国对联大词典》、《中华气功大典》,编导电视专题片《红楼寻踪——曹雪芹与〈红楼梦〉》(5集,合作)等。顾平旦在红学研究上独树一帜。一九七七年参加文化部《红楼梦》新校本校注小组,对"大观园研究" 提出过新见解,填补了红学空白,曾先后发表《试论大观园平面布局研究的意义》等五篇文章(与曾保泉合作),主要就大观园的文学及园林建筑艺术等问题进行探讨,由此旁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艺术研究。

    顾平旦身中,肤白,因患胃癌晚年形容瘦损;但目如明星,眉宇间英气逼人,说话铿锵有力,行事雷厉风行。

    顾平旦魅力。

    1、抗癌明星。

    在医学界,顾平旦大名鼎鼎,凭着坚强的意志,与癌症搏斗二十年,曾被评为全国百名抗癌明星之一。顾平旦与夫人马小燕伉俪情深,夫人晚年患帕金森病,他们肩并肩、手挽手,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为了让病友们能够有一个自己的组织,及时了解信息,维护自己的权益,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与邵明博士共同发出了建立中..

    [阅读全文]  2008-10-25 15:16 - xzhao2 - 124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4   [转载]历史学家为何捱耳光

    近来大陆多发奇闻:历史学者阎崇年在无锡签名售书时,被一名年轻人搧了一耳光,理由是“不同意阎氏观点又无处表达”。此举引发大陆媒体众说纷纭。阎氏等多人皆属被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捧红的学者,笔者无暇多看,浏览过几期,感觉上与学术没有多大关系,基本上可以划到“说书”一类节目中去,中国最不缺的就是历史了,光是帝王剧就不知拍了多少电影、电视剧,拿来说书娱乐观众,几十年都足够用。有人真把这些人的观点当回事,乃至动粗,实在是不值得。

    与这些把帝王历史当作消遣和获取暴利的学者相比,真正的历史反而涉猎者甚少。近日,一本真正的历史着作通过电子邮件在大陆知识界迅速传播,这是一本关於中国“大跃进”时期的历史书,书名为《墓碑》,作者杨继绳,乃新华社退休的高级记者,他历尽千辛万苦,除了检索大量档案,还拿出记者的看家本事,大量走访当事人,获得了极为真实的历史细节,最终得出了禁得起推敲的中国1958年至1962年间被饿死的人数:至少有 3600万之多。书中最让人颤栗的,是这场人为饥荒所导致的“人相食”的惨剧。值得一提的是,杨用来比照的关於这一段历史的着作,均为海外学人所着。中国本土的历史学家们都不知上哪儿去了。

    什么是历史,当然有多种说法,然而最有价值的历史,当为告诉了人们过去不知道的事件、告诉了人们真相的历史。比起事实真相来,解说、评价乃是第二位的相对次要的,事实上,真相可以在瞬间颠覆无数解说,尤其是这种真相在被刻意掩盖和歪曲的时候。读过杨继绳先生的这部着作,你不得不同意:“在一个有新闻自由的国家,几乎不可能发生这样的饥荒”。

    可惜,这样的历史着作不能在大陆出版。历史之所以有价值,在於今人可以“以史为鉴”,了解过去的错误,不再犯这样的错误。如今中国大陆的年轻一代,不仅不知道有这样一段历史,甚至不相信有这样一段历史,这就埋下了迷误的种子,非常可怕。

    这时我们就要庆幸中国还有香港这个地方,有人形..

    [阅读全文]  2008-10-24 15:32 - xzhao2 - 1631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4   [转载]金庸的《射雕英雄传》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

    “十一五”规划的项目《中国新文学大系》即将于明年全部出齐。记者昨天获悉,尽管在编主要收录当代文学的第五辑(1977-2000年)时,编委们产生了一些分歧,但是最终还是决定将金庸《射雕英雄传》的部分章节收录其中。评论界认为,这意味着金庸的作品已经获得中国文学界高层的认可。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当下级别最高的、启动时间最早的大型现代文学选集。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这个大系的前四辑已相继出版。此次由王蒙总负责的第五辑因选的大多是在世作家的作品,“很容易得罪人”,所以格外引人注目。

      第五辑里的长篇文学卷是一个大项,中国作家每年要写出1000多部长篇,不乏精品杰作,该选谁的?王蒙和担任长篇文学卷主编的雷达,就商量着把“文学性”和“思想性”定为他们的收录标准。他们最后定了7部要全文收录的长篇,古华的《芙蓉镇》、王安忆的《长恨歌》、白先勇的《孽子》、铁凝的《玫瑰门》不出意料地被选中,此外也有王蒙自己的《活动变人形》。

      有编委提出来将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也一并收录。金庸这部作品虽然电视剧都拍了很多遍,其知名度可以说比其他入选的长篇小说都要高,可是武侠小说也能入主流的大雅之堂吗?有关金庸地位的问题,此前在中国的文学界已经争论了很多年了。不过这次雷达拍板,节选《射雕英雄传》部分章节收入长篇文学卷。雷达对记者表示,他们定作品主要还是看作品的文学质量和思想深度,而不在意受众的多少。《射雕英雄传》里的部分章节确实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所以收入。

    来源:青年报 作者:郦亮

    [阅读全文]  2008-10-24 10:12 - xzhao2 - 118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4   [转载] 大才子纪晓岚为什么会变成“纵欲狂”?

    整个的有清一代,纪晓岚可以算是在文化方面屈指可数的几位代表性人物之一。综括他的一生,除了在做官方面表现不凡,一直做到了协办大学士的职位之外,在文化方面他最大的成就就是在乾隆皇帝的授命下,领导编篡了当时最具有想象力的“形象工程”——《四库全书》,并著有一部以谈鬼怪故事为主的《阅微草堂笔记》。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家未必熟知的则是纪晓岚超乎寻常人的“纵欲”。

    综括而言,纪晓岚的“纵欲”主要表现在“食”和“色”两个方面。就“食”的一面说,他的癖好是只吃猪肉,不吃米、面,而且饭量尤佳,动辄每顿吃掉上十盘猪肉。相对于“食”的一面,纪晓岚在“色”字上面的表现,更是强烈得令人嗔目,以至于让人联想到他是不是得了性欲亢进的疾病。

    关于纪晓岚在这两个方面的特异表现,清人的一些笔记野史中多有记载,这里随手援引几条,以为证明。

    小横香室主人在《清朝野史大观》卷3中说:“公平生不谷食面或偶尔食之,米则未曾上口也。饮时只猪肉十盘,熬茶一壶耳。”

    采蘅之的《虫鸣漫录》卷2说:“纪文达公自言乃野怪转身,以肉为饭,无粒米入口,日御数女。五鼓如朝一次,归寓一次,午间一次,薄暮一次,临卧一次。不可缺者。此外乘兴而幸者,亦往往而有。”

    昭枪在《啸亭杂录》卷10中也说“(公)今年已八十,犹好色不衰,日食肉数十斤,终日不啖一谷,真奇人也。”

    孙静庵的《栖霞阁野乘》更是讲述了一个关于纪晓岚好色的精彩故事:“河间纪文达公,为一代巨儒。幼时能于夜中见物,盖其禀赋有独绝常人人者。一日不御女,则肤欲裂,筋欲抽。尝以编辑《四库全书》,值宿内庭,数日未御女,两睛暴赤,颧红如火。纯庙偶见之,大惊,询问何疾,公以实对。上大笑,遂命宫女二名伴宿。编辑既竟,返宅休沐,上即以二宫女赐之。文达欣然,辄以此夸人,谓为‘奉旨纳妾’云。”

    堂堂的一代文宗,竟然好色好到了近似于“色情狂”的病态程度,甚至在皇帝面前也不加..

    [阅读全文]  2008-10-24 08:00 - xzhao2 - 117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3   [转载] 宋太祖赵匡胤导演“黄袍加身”真实内幕

    宋太祖赵匡胤导演“黄袍加身”真实内幕

    不管天上掉下来是砖头还是馅饼,最后赵匡胤还是走马上任了——殿前都点检啊!可是当他坐上了这后周第一军人的宝座之后,他才发现,做柴荣的敌人是多么的不舒服。

    他发现自己被已经死了的柴荣给耍了,他是第一军人没错,可是没有任何命令是他能独自颁发且立即生效的。京城之中高官多如牛毛啊,不说别的,他头上先压了三位大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后两者也还算了,那位姓范的哥哥可实在是让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范质有才且执拗,而且此人非常的专横,敢于作任何决定——柴荣临死时,招见范质等人进宫受遗诏,柴荣曾说——“翰林学士王著,系朕藩邸故人,朕若不起,当召他入相,幸勿忘怀!”

    可范质转身出宫,立即对身边同行的大臣说——“王著日在醉乡,乃一酒徒,岂可入相?此必主上乱命,不便遵行,愿彼此勿泄此言。”

    看到了吧,不管范质是否是为了朝廷着想,至少把王著的宰相给抹掉了。连还没咽气的柴荣都敢欺瞒,小小的一个刚刚上任,没有根底资历的赵匡胤又算得了什么?

    而且不仅如此,就算在军队里,赵匡胤都发现自己实不符名。

    真正的军权已经到了殿前司的死对头——侍卫马步军指挥使司的手里,具体来说,就是侍卫司副都指挥使韩通的手里。韩通深受柴荣的信任,每当柴荣出征,他都会配合王朴留守京城。此人鲁莽,暴躁,人送外号“韩瞪眼”,可是就有一个人所不及的长处——忠心耿耿,绝不会变节投敌(这一次柴荣是选对了人的,韩通真的没有辜负他)。

    这样,再加上对赵匡胤的任命,柴荣才达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那就是朝中大事,由范质等三位资深宰相做主;军队之中把张永德和李重进都调出京师,出守边疆,禁军由韩通掌握,为了牵制韩通,又任命了赵匡胤做侍卫司的死对头,殿前司的首领。这样内外平衡,没人能做得了怪。

    针对赵匡胤,虽然他冒升极快,但是资历太浅,年纪太轻,就算想作怪,也没有什么号召力,他的威胁可以暂时忽略不计。..

    [阅读全文]  2008-10-23 11:32 - xzhao2 - 1368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2   [转载] 曲解歪缠乱士林——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作家、学者。原名林乐和,曾用名林玉堂、毛驴、宰予、萨天师等。福建龙溪人。1916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 1919年起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留学。1923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及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曾因反对军阀专制,被北洋政府通缉。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职,1927年在武汉国民政府任外交部秘书,半年后到上海,决心以写作为职业。林语堂有癔病性人格——常故意用过分做作、夸张和戏剧性的行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20年代,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林语堂创作了许多针砭时弊的战斗性杂文,收入《剪拂集》中。1932 年开始,陆续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积极推进小品文创作,主张"幽默"、"性灵",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成为"论语派" 代表人物。此间作品收入散文集《大荒集》、《我的话》中。1935年用英语作《吾国与吾民》,在美国畅销。1936年到美国定居,以著作为生,主要用英语写作,至1965年,创作了长篇小说《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唐人街》,小品集《生活的艺术》,翻译《老子》、《庄子》等。1966年回台湾定居。有评论集《无所不谈合集》等。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林语堂风度

    1、言谈风趣。一次,纽约林氏宗亲会邀演林语堂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林语堂不慌不忙地上台说:"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有商朝的比干远相,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的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旅行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飞机越大西洋的林白,可说人才辈出。"

    2、"相面打分"。林语堂有一种绝活,就是"相面打分"。他的英文课从不举行任何形式的考试。每当学期结束前,要评定学生的成绩了,他便坐在讲台上..

    [阅读全文]  2008-10-22 19:02 - xzhao2 - 117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15   [转载] 荆钗布裙难掩国色——邓云乡

    邓云乡,学名邓云骧(1924.8.28——1999.2.9),山西灵丘东河南镇人。上海红学界大腕,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有古董气,酷好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青少年时期,邓云乡先后在北京西城中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私立中国大学求学。一九四七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任教于山西大同中学,天津中学。新中国成立后,在北京中央燃料工业部工作。一九五三年十月起,先后作苏州电校与南京电校教师。一九五六年一月起在上海电力学院教书,至一九九九年退休。

    邓云乡行为杂说

    1、杂学旁收,兴趣广泛。邓云乡自幼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文史功底深厚。六岁时,其父邓师禹一边让他读私塾,请王承邦等几位老先生教"旧学";一边又怕耽搁了新学问,还在新式学堂为他报了名。邓云乡在家时随先生念旧书,考试时则到学校一试身手。此时他不但基本读完了《四书》、《五经》,而且还学会了独立看书,即当时人所谓"看闲书"。他看的第一部旧小说是《三国演义》,第一部白话"书"是银行印发的鼓励人们储蓄的宣传品。

    2、善于思考,勤于撰述。邓云乡早年就热爱写作,退休后更乐此不疲。或描绘与时代生活息息相关的经济、文化、民风民俗之变化,或明清以来文人文事钩沉,探究众说纷纭的历史文化现象。著有:《燕山乡土记》、《北京的风土》、《北京四合院》、《清代八股文》。另有散文集:《书情旧梦》、《秋水湖山》、《花鸟虫鱼》、《吾家祖屋》。

    3、别具巧思,工于吟咏。邓云乡诗词等比较有味且涉及红学者有以下几种:

    (1)、《水龙吟·寄周汝昌先生赴美研"红"》。

    世间艳说红楼,于今又入瀛寰志。衣冠异国,新朋旧雨,一堂多士。脂砚平章,楝亭气度,白头谈艺。念秋云黄叶,孤村流水,繁华记,蓬窗底。

    欲识情为何物,问苍茫,古今谁会?画蔷钗断,扫花歌冷,并成旖旎。岂独长沙,还怜屈子,离忧而已。爱西昆格调,郑笺共析,掬天涯泪。

    (2)、《贺周汝..

    [阅读全文]  2008-10-15 07:43 - xzhao2 - 116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14   [转载] 打开文化大革命黑匣子的密码

    辛子陵:打开文化大革命黑匣子的密码——毛泽东传位心路追踪

    1966年文化大革命如狂飆突起,把全国人民吹得晕头转向,也把全世界的观察家们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毛泽东要干什麼。许多善良的知识份子都是从正面意义上理解毛泽东的。认为他的本意是要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復辟,要发动群眾改造党,监督党,使党革命化和民主化。这歷史的一幕过去了四十多年之后,留下的浩瀚的决议、文告、公报、声明、社论、传单、大批判文章以及各种不同角色的当事人回忆录,仍使人眼花繚乱,扑朔迷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毛泽东就是要把他的真实意图深深地掩藏起来,这个目的他在相当程度上达到了。例如至今有人说毛泽东充满了高尚的动机,是林彪、江青两个反党集团把事情搞乱了。其实,返璞归真,事情原很简单,毛泽东要掩盖三年大跃进(主要是饿死三千七百五十万人)的错误,又犯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弄巧成拙,越描越黑。 “人相食,你我要上书的!”刘少奇这话对毛泽东的刺激太深了。要使自己死后不被清算,靠刘少奇是不行了。至於林彪,只是打倒刘少奇的一根棍子,为了打鬼,借助钟馗而已。他玩接班人这张牌最终是要传位於江青、毛远新,只有自己的夫人、子侄才靠得住。这已为姚文元、张玉凤等披露出来的可信史料所证明。他披著最现代、最革命的理论外衣,做著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六百多年前干的事情:为了让江青顺利接班,通过“文化大革命”,他把勋臣宿将几乎全收拾了。十年浩劫,政治舞臺上的人物像接力赛一样换了一茬又一茬,绕这麼大的弯子,就是为了一棒一棒地把“大王”传到江青手里,在毛晏驾的时候不失时机的接班。打接班人的牌,选辅政大臣,以革命的名义,完成家天下的佈局,这是打开文化大革命这个黑匣子的密码。

    把祸国殃民的责任推给刘少奇

    1961年9月,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访问中国。这时毛泽东住在武汉的东湖甲舍。外交部办公厅副主任熊向暉和总理办公室秘书浦寿昌奉周总..

    [阅读全文]  2008-10-14 08:35 - xzhao2 - 132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12   [转载] 是真名士难风流——林冠夫

    林冠夫,一九三六年生,笔名观夫、秦谙。一九六二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一九六五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师从刘大杰教授,专攻中国文学史。一九八六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唐宋律诗选讲》(合作)、《红楼梦纵横谈》、《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红楼梦版本论》、《管子》,主编《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等。有论文《唐传奇丛考》、《古典诗词与蒙太奇》、《红楼梦与清代佛学》、《论〈儒林外史〉》、《论〈水浒〉》、《谢灵运与中国山水诗》...

    林冠夫个子不高,短头,戴眼镜,额骨坚毅,一抹短须,酷似鲁迅先生。红学家外,林冠夫也是书法家、诗人。其书文静有墨韵,颇具文人字的儒雅。他说,"书法是我的业余爱好,偶尔浅盏酒中,乘兴泼墨乐从中来。"温州市区康宏大厦,墙面上镶嵌的就是林冠夫题写的楼名。

    林冠夫行为魅力

    1、淡薄文章。

    林冠夫诗明白如话,不事雕饰,有返朴归真之美。如晚年怀念故乡楠溪之作:

    阔别家乡四十年,长依北斗望南天。
    异乡纵有佳风日,心系楠溪一水边。

    林冠夫小品文字平淡素雅,有朝花夕拾之意境。——曾有著作《溪山话本——林冠夫小品文集》。收作者文25篇,主要叙述作者幼时在家乡永嘉经历的人与事,从最初命意到成篇,前后十多年,是作者在古代文学研究的空隙中陆续完成的。作者写人的善良、厚道和同情心,更写人间的真善美。按他自己说:"不像散文,更不是小说,与时人的鸿文巨制不同,各篇都相当于中国画中的小品"。

    2、声腔的无所谓。

    林冠夫浙江永嘉昆阳乡林山村人,受家乡方言影响,说话习惯用儿化韵。如:"我要索面汤"曰"我要索面汤儿";"那时候我有些稿费"曰"那时候我有些稿费儿 ";"不把出版社欠钱当会事"曰"不把出版社欠钱当会事儿"——因为有这样的发音特点,本来的语义被淡化,显得轻描淡写、漫不经心。

    3、爱"疯丫头"。

    周汝昌倾心史湘云(见周汝昌部分),林冠夫亦爱慕这丫头。他说:"对于《红楼..

    [阅读全文]  2008-10-12 09:43 - xzhao2 - 91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6   [转载] 人情练达即文章——郭豫适

    郭豫适,笔名余思、于斯,连起来读"余思于斯",一九三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出生于广东潮阳铜盂乡,少时随父母移居上海,一九五三年考取华东师大中文系,师从著名学者施蛰存先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副教务长、副校长,全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第一届副理事长,《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副主编,国务院文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郭豫适长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小说论集》(初版、增订版、修订三版)、《学与思:文学遗产研究问题论集》、《中国古代小说批评史略》(合作,有中文版和韩国语版)、《红楼研究小史稿》、《红楼研究小史续稿》、《红楼梦问题评论集》、《论红楼梦及其研究》;主编有《红楼梦研究文选》、《三国演义选粹》、《扬弃与发展》(民族文化问题论集)、《历代世说精华丛书》(五卷本)、《传世藏书·子库·小说部》(十卷本,两主编之一)等;另有单篇学术论文百余篇。

    郭豫适皮肤黝黑,身材中等,待人热情,鼻梁上架一副近视眼镜。特别是人情练达,既明且哲,会做人,会处事——优裕从容,掂得清自己的分量,站立的姿势相对安稳,明朗而自有尺度,豪放而不失精明,于大关节处可以看得清要害。正因为这样,他一生未离华东师大,从学生做到副校长,在各色人物中游刃有余,且人望很高。

    郭豫适擅行书,所书有楷意,雄健刚强、气势磅礴,无雕琢之气。亦擅诗——虽近白话,然用语极流利,极练达,极圆熟,人偶一读之就可以记住。我曾见其一幅《读敦帮兄红楼人物图吟草》,字好诗更好。诗曰:

    绛洞花王十二钗,栩栩如生呈异彩。
    雪翁当年妙笔意,敦帮再度写出来。

    敦帮:指戴敦帮,著名画家,尤擅长画《红楼梦》人物。

    郭豫适治学态度严谨,立论力求允当,不作虚言猜测,有定性,于风波时尚中,能保持独立研究品格。他曾经主张,"做学问是做人的一部分,我们应当是治学与做人的统一论者。""治学贵在专心致志,心无..

    [阅读全文]  2008-10-6 11:27 - xzhao2 - 111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3   [转载]周天黎谈儒学批余秋雨

    有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直言:当代中国无大师。我认为此言有一定的道理。大师是在知识和生命的追求与尘世现实的激情冲突中才能产生,没有深刻、痛苦的反省体验,没有敢于和专制暴力作精神对极的人道主义,没有超越时代、没有刺穿人性和参透人生的惊心动魄的原创性作品,没有挺拔孤高的灵魂,没有一种格致正诚的理想、一种大道直行的信念、一种自由精神的挺进,怎能成为大师?可悲的是中国文化界美术界一些人格苍白、沽名钓誉、庸俗不堪的二、三流货色甚至不知大师为何物,以为自已头上被封了顶类似“大师工作室”、“画院院长”、“政协委员”的帽子,就有了“大师”的身份资格,以至自大猥琐的“大师”一个接一个地从地窩里钻出来,象疯狗一样四处跑,疾走红尘,谋利于繁华闹市,在人格清正的人们面前,成为毫无人格美感、令人厌恶的劣质标本。特别是当今的中国文化界美术界,这一滑稽喧噪、功利浅薄的景致,真让世人贻笑大方。阴翳覆盖的心灵只能绽放出罂栗的娇艳!有的其实是文化艺术界的败类,对自然、美、生命,并无丝毫的感知能力,堕落沦丧,良知殆尽,犹如行尸走肉,臭蝇附膻,贪婪地吸入肮脏的养分,输出艺术形式的大量废气,竟敢把天灾人禍造成的惨痛悲剧,当作又一场个人张扬作秀、吹嘘名气的好机会,场面上吆五喝六,蔚为丑类跳梁之大观。连一个美院学生也懂得疑惑地问道:这样的人难道就是我们当代中国文化艺术界的“大师”吗?难道大师是被官封出来的吗?豢养能养出精神自由的大师吗?!

    近日在杭州小住,看到2007年第3期《收获》杂志上余秋雨先生的一篇尊孔崇儒味道甚浓的文章《苦旅余稿——天下学客》,由于余先生是一位经常亮相媒体、颇为蹿红的散文作家,影响着较大的读者群体,我觉得有必要说出我的看法,此文洋洋万言,最大的遗憾和不足是:在折衷与相对主义的思辨述说几千年中华文化人文辉煌时,没有以现代的世界观去透视出孔孟学说在漫长的历史中负面发展的劣迹,看不清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

    [阅读全文]  2008-10-3 08:42 - xzhao2 - 106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1   [转载]瘦蝉有得许多气——张锦池

    张锦池,一九三七年二月十六日生,江苏靖江人。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哈尔滨师范大学中文系作教师,先后讲授现当代文学,文艺理论,古代文学。一九七八年晋升讲师,一九八0年破格晋升副教授,一九八五年晋升教授。现为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社会兼职有:中国红学会副会长、《文学遗产》通讯编委、《红楼梦学刊》编委等。著有《红楼十二论》、《中国四大古典小说论稿》、《西游记考论》、《红楼梦考论》等,另有论文多篇,共约160万言。

    在哈尔滨师范大学,张锦池有获奖专业户的美誉。一九八六年获黑龙江省社科一等奖,同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国家科委和人事部授予),一九八九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教委授予),一九九一年获政府特殊津贴(国务院发给),一九九三年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奖教奖一等奖,一九九八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

    张锦池教子有方。

    他主张"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孩子成长过程中,张锦池很温情,从来不用"你真没有出息"之类指责,而总是说,"儿子,你将来一定会比爸强"。儿子考入哈尔滨师范大学附中,成绩是"擦边球",得知情况后,张锦池笑着说:"儿子,你真厉害,一分也没浪费";儿子上小学三年级,闹坏了家里厕所水箱,他非但不责备,而且与儿子一起去弄个明白——其子张笑宇先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后获全额奖学金赴美读博士。

    张锦池为礼崩乐坏、世风日下而不安。

    他曾经讲授《莺莺传》,问:"为什么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难道莺莺不可爱吗?"有女同学回答说,"莺莺貌似端庄,拒绝张生在先,却又主动献身在后,必然不为张生所珍惜。"听了这样的话,张锦池对该生打量了良久,喃喃自语说:"没有想到居然能在女性的口中听到这样的回答。"

    张锦池有自虐情结——独木桥上唱猴戏,不要命。

    他一有时间就看书,一看书就入迷,加之烟瘾极大,身体比较糟糕。于是他..

    [阅读全文]  2008-10-1 09:37 - xzhao2 - 105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