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3-2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39  >>
    2009-10-29   浙大海龟博士自杀深层次原因

    浙大海龟博士自杀深层次原因

      作者:普思

      2009年9月17日,清华大学毕业生、美国西北大学博士、浙江大学教师涂序
    新,为了抗议国内学术圈“残酷、无信、无情”,纵身一跳,自己虽然解脱了,
    但给自己的家人,特别是幼小的孩子,留下了无法解脱的伤痛。

      纵观近十年国内高校“发展”的特征之一,就是各个高校不停地从外面,特
    别是从国外引进人才。远的不说,就拿导致涂老师死因的浙大“1311计划”来说,
    其核心是引进100位大师,300位核心人才,1000个学术骨干,组成100个创新团
    队。据有关新闻媒体报道,武汉大学准备引进10至20名杰出人才、80至100名学
    科带头人。其实,国内各个高校都有类似的计划,在引进人才方面展开了一场你
    追我赶的“热闹”场面。

      为什么大学领导热衷于引进人才,而不是培养和宽待人才?这不由笔者想起
    改革初期,“改革总设计师”邓大人的名言:“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
    对照一下,现在国内大学领导对待人才就是这个态度。对于高校而言,“造船”
    就是自己培养人才,“买船”就是引进人才,“租船”就是“共享”人才(各种
    挂名院士、长江学者之类)。对于领导而言,“造船”哪有“买船”和“租船”
    来得快呢?“造船”劳神费力,吃力不讨好,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只要
    国内大学领导有一个基本的智商,就不会搞“造船”工程。再者,“买船”和
    “租船”又不是花自己的钱,是属于崽卖爷田心不疼。经济上领导获得的好处,
    没有直接证据不敢说,但大学领导与这些海外“牛人”混个脸熟后,自己的孩子
    什么的出国多一个人关照不是坏事的吧?

      其实大学领导牛人也有不被外人知道的“苦衷”:由于他们带头大搞近亲繁
    殖,成立各种帮派圈子,快速获取眼前巨大利益,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边
    际效应的作用,帮派圈子内的水平正因为近亲繁殖,越来越低下,由于各种因素
    的制约,帮派圈子老大也不能..

    [阅读全文]  2009-10-29 09:53 - xzhao2 - 1019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29   朱小棣《闲书闲话》当当网上点击率飙升

    【侨报记者林菁纽约报道】人到中年读闲书,写闲书,这是华裔作家朱小棣目前所处的状态,用他自己的话讲,读闲书写评论让他找到了写作的“感觉”,因此有了新书《闲书闲话》的出版。
      朱小棣曾经出版过英文小说《狄公案》和英文自传《红屋三十年》。《闲书闲话》今年7月份上市,很快在当当网上点击率飙升,一下子蹿上了新书狂飚板。朱小棣说,估计是书名起了作用,拟书名时他想到了邓拓的《燕山夜话》,于是灵机一动,将自己的新书命名为《闲书闲话》。
      《闲书闲话》第一次印数不多,结果两个月书就售罄,目前准备加印。对此朱小棣有点意外,他说原来估计大概要过一年半载,书的价值才会被人发现,没想到读者的反应这么迅速。
      对朱小棣来说,书评应该是原创的,虽是读书,实是创作。他说:“我不愿意动脑筋读书,但愿意读书动脑筋。吸引我的书,是给我带来感想的书。看书的时候,我把思想火花记录下来,用一本闲书引起一个话头,然后写下自己的感想。”
            朱小棣说:“我写这些东西就是把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拎出来,有人说,谢谢你写的书评,让我省去读书的时间,其实不然,书还是要自己读,只不过好的书评等于让人又看了一遍原著。”
      美国著名学者、《毛泽东传》和《江青正传》作者罗斯·特里尔在一篇题为《沉湎于书的人》的书评中写道:朱小棣“从中国近代史的画面中看见空白点,在阅读闲书时喃喃自语,像是一个从破烂中淘宝的人。他与当今美国文学流行作法刚好相反,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而不是把历史的大事件全都浓缩化解为个人的小叙述。他无力改变世界,却可以用个人的完整一致来整合混乱,用备受训练的头脑在书中找寻意义和慰藉。胜利不是外部的,仅属于一个有完整主权的头脑。但这是一个非同小可的胜利。”
      朱小棣以犀利、幽默的笔调对现当代多位作家进行点评,其中包括颇有争议的人物如余秋雨、韩寒。朱小棣说,他看过韩寒早期写的《三重门》,看得出《三重门》模仿钱钟书..

    [阅读全文]  2009-10-29 07:00 - xzhao2 - 2149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书市文摘


    2009-10-28   [转载] 当预言失败时

    当预言失败时

      作者:沉路

      (一)

      态度改变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关于态度改变的最有影响力的一种
    理论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1919-1989)提出的“认知失调
    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费斯汀格创立这一理论的灵感来源于1934年印度发生的一场大地震。地震后,
    调查者发现灾区之外谣言盛行,说还会有更大的灾难。为什么谣言发生在灾区外
    而不是灾区内呢?印度心理学家杰蒙纳·普拉萨德研究后认为:谣言不是用来增
    加恐惧,而是用来为恐惧辩护的。灾区外的人无法解释自己没有受灾却也恐惧,
    为了给自己的恐惧找个理由,所以产生了谣言。另一位心理学家达甘南纳·辛哈
    则对灾区内的谣言进行研究,发现这些谣言都是报喜不报忧,如预告短期内会修
    复水源等。因为他们的恐惧已经有理由了,无需再另找理由。这大概是最早的关
    于认知失调的假设。

      一个偶然的机会,费斯汀格读到一篇报道,说某地的一个“邪教组织”向其
    信徒们宣布了上帝的旨意:在1955年12月25日,一场洪水将会摧毁世界,而外星
    人会驾着飞碟来解救他们,把他们带到安全的地方。关于这个“邪教组织”,有
    人说是UFO末日教派,有人说是一个叫“追求者”的宗教小团体,但不管怎样,
    他们相信外星人、飞碟之类的东西是存在的。费斯汀格随后和他的学生来到这个
    地区,“潜伏”在这些信徒中观察他们的行为。结果发现,当那一天到来时,世
    界并没有毁灭,一些坚定不移、付出了重大代价(如辞了工作、变卖家产等)的
    信徒不但没有改变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坚定和虔诚,因为他们认为世界没有
    按原计划毁灭是因为他们的迎接死亡的虔诚态度感动了上帝。

      1956年,费斯汀格与他人合著出版了《当预言失败时》,提出了认知失调的
    理论。他认为当领导者的预言失败后,预期落空使信徒们产生了认知失调——
    “我为某..

    [阅读全文]  2009-10-28 15:14 - xzhao2 - 86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28   [转载] 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

    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

    作者:骑车逛Los Alamos

    甲:我热爱传统和文化
    乙:我崇尚理性和科学
    甲:传统和文化是每个地域独有的
    它们尤其显得宝贵
    乙:理性和科学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它们才更需要珍惜

    甲:欧洲人说上帝创世纪
    中国人说盘古开天地
    这些想法多么惊奇和神秘!
    只是,上帝健美而且皮肤白皙
    盘古长得黑不溜秋黄不啦机
    他俩肯定不在一起
    世界起源到底靠谁的威力?
    乙:艰辛的科学探索显示:
    宇宙始于大爆炸
    星体聚合源起万有引力。

    甲:印度人说
    大象顶着大地
    巨龟驮着大象
    最后巨龟浮在水面上
    中国人放眼所及
    明确了天圆地方
    啊,这些真是叹为观止的想象!
    乙:我倒想知道印度人的水盛在哪里?
    地球有尽头,郑和还敢下西洋?
    希腊水手仔细观望
    归航的海船总是先出现桅杆
    只有大地呈现弧状
    才能解释这种现象
    埃及的港口亚历山大
    埃拉色托尼算出了地球的周长
    精英已展演了一次科学的辉煌!

    甲:你好像瞧不上传统文化?
    乙:你似乎不了解现代科学。
    甲:刚才都是传说与神话
    现在我来说说
    五千年古国的精华!
    乙:我来给你把把关
    看你有没有乱讲

    甲:中国最伟大的思想
    乃是五行与阴阳
    包容寰宇万物
    研究此消彼长
    平衡所达,诸事安详
    我们常常说
    夜为阴昼为阳。
    乙:常言道夕阳西落
    甲:这是阳转化为阴
    乙:而每天的旭日东升
    甲:此乃阴转化阳
    上下、静动、男女
    等等等等
    莫不分阴阳!
    乙:原来感官加上空洞的联想
    便拥有解释一切的神奇力量
    实在是胡扯一场
    甲:金木水火土
    五种元素组成世界
    除了中国人
    谁能有如此深刻的思想?
    乙:古希腊—
    土气水火四元素
    希波克拉底—
    四种体液构成人体
    甲:你的意思
    这些观念不是我们独有?
    乙:简单的观察
    朴素的认识
    全人类都相仿!
    难道你不知道?
    正是摒弃了这些玄想
    才有了
    物理、化学
    和医学的真正成长!

    甲:瞧你这数典忘祖的模样
    不给你点颜色
    愧对我血脉中的炎黄
    ..

    [阅读全文]  2009-10-28 15:12 - xzhao2 - 91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28   [转载] 《将中国文学摆上欧美书架》

    最初,很多人都被“锁柱子”这名字糊弄住了。

      一个名叫“病病”的网友,看完锁柱子翻译的英国《卫报》一篇文章后说,
    “看得出,他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但随即又下判断,“看名字应该是个地道
    的国产土老帽儿”。

      的确很难想象,在纷繁吵嚷的北京,会有一个金棕色头发、身高接近两米的
    美国人埃瑞克·亚伯拉罕森,常年混迹于各大纯文学论坛,每天费力地敲汉字,
    探讨一些中国人都不太感兴趣的话题,比如中国文学现况。

      3年前,亚伯拉罕森第一次登录“读书生活”论坛,取了锁柱子这个“土得
    掉渣儿的名字”当昵称。开始的半年,他没有透露自己的国籍,发帖子时也总是
    要检查好几遍,看看有没有别扭的地方,“想忽悠大家”。

      后来,因为发帖踊跃,又受作家徐星的撺掇,锁柱子当上了这个文学论坛的
    洋版主。徐星大概也没料到,3年以后,这个外国佬越来越着迷,专门建立了一
    个名为“翻艺”的网站,用来介绍中国的作家作品。他的目标也开始变得宏大,
    “就是想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

      在21岁来中国学汉语之前,亚伯拉罕森也曾两次到过中国。第一次他10岁,
    留在回忆里的,只有几个1980年代中国的模糊镜头。第二次是1999年,当时他连
    “一、二、三”都不会说。

      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读大学时,他的研究对象有中东、西欧、东
    欧等若干个选择,最后“瞎选的,中国”。大四下半年,他抱着学汉语的目的来
    到中央民族大学,却在北京一待就是10年。

      这个“文学青年”看到的第一部中国作品,是王小波的散文集《我的精神家
    园》,他立刻被这个“聪明的作者”迷住了。不久,他就开始动手翻译中国文学
    作品。最初,他以为“只要联系一下作者和出版社,将译文完成,英译本就可以
    诞生了”。

      不过,当他带着《我的精神家园》去一家出版社时,对方却说:“这人我们
    没听说过,最近看新闻,有个郭敬明好像挺火。”

      将中国文学摆..

    [阅读全文]  2009-10-28 15:10 - xzhao2 - 1010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28   关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学院MBA和DBA

    现在打着国际合作牌子的噱头很多,下面是一个例子。

    因为在美国3M公司驻中国某部门工作的大侄儿接到下面的一封信,让我们帮着查对一下。,所以就发现了此哥伦比亚非彼哥伦比亚。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把收发信人的姓氏和该著名大学的名称都省略了。

    中文原信件——

    某先生:您好!
       我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学院MBA和DBA”资料发给您,请过目!我们再进一步联系!
       祝您工作愉快!
                     某某大学      某老师
                              2009年某月某日

    大侄儿的英文信——

    The guy come to me to introduce this program and I also doubt it. I am think about to have some course and a master degree seems something helpful. Not determined yet.

    显然是学店拉生意。

    经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官方网站,没有发现有任何和该中方大学合办国际学院的说法。不能不怀疑其真假。

    我们的答复是——

    Now it is clear that CII is not a college affiliate with Columbia University. It is an independent institute registered in New York. Here is the website --
    http://www.ciiny.us/index.html

    It is also attached for your convenience.

    I don't know how it works in China, but this..

    [阅读全文]  2009-10-28 14:59 - xzhao2 - 91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28   [转载] 千灯古戏台遐思

    由江苏省文化厅、江苏省文联主办,江苏省剧协、无锡市委宣传部、苏州市文联、苏州市文广新局、苏州千灯镇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第四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锡剧分赛和昆曲(苏剧)分赛日前(5月)分别在江苏省无锡市和苏州市昆山千灯镇落下帷幕。来自全省17个专业剧团及院校的86名优秀青年演员,竞相登台,各展英姿。

    出于对锡剧和昆曲在苏、锡、常地区有较广泛群众基础的考虑,同时也为了配合无锡市吴文化节和昆山千灯镇旅游文化节的举办,第四届“江苏戏剧奖?红梅奖”锡剧分赛和昆曲(苏剧)分赛首次走出省会南京,分别于4月9日和4月27日移师无锡和千灯,开“红梅奖”赛事与地方文化活动联姻的先河,在当地乃至全省掀起了一股“红梅奖”热潮。

    大赛进行的几天中,演员演得精彩,观众看得入迷。70多出剧目汇集无锡市锡剧博物馆和千灯镇古戏台,除了让本地的戏迷大饱耳福之外,还吸引了外地甚至外省的戏迷前来观看,甚至出现了上海戏迷集体包车看戏的感人场景。

    ****************************************************************

    高兴哦,一批兰考知青聚集在千灯古镇。旅游风光和文化气息鱼和熊掌兼得!

    *****************************************************************

    昆山千灯镇:昆曲发源地探人文之光
    中国文明网 www.wenming.cn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图为千灯镇一瞥。

        早春时节下江南,一路都见古镇,发现其中名气大一点儿的,均立着一座古塔。它们无疑是当地曾经有过的丰盈繁荣的重要标志。未入昆山千灯镇,老远便见到了那座秦峰塔,鹤立于粉墙黛瓦之上,身姿苗条绰约,难怪当地人称之为“美人塔”。有这位1500余岁的“美人”相伴,我们饶有兴味地开始了此次的叩..

    [阅读全文]  2009-10-28 11:24 - xzhao2 - 95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28   [转载] 《秋喜》:信仰的激烈碰撞

    文/汉克

      谍战,又见谍战。当2009年中国大银幕上最后一部谍战片《秋喜》走上前台时,观众们早已被此前谍战题材影像训练成了谍战片专家。也就是说,《秋喜》若想顺利通过人民群众的审查,必定要下一番苦功。事实是,《秋喜》熬过去了。

      潜伏的“秋喜”

      以中国电影的特点,若以人名作为片名,故事内容大致要以这个人为主,像是传记,《秋喜》却不是。很多人看过影片后都会质疑秋喜的名字是否扣了影片的大主题,也在质疑用江一燕来串起孙淳和郭晓冬两个爷们的对手戏是否合适。其实,这也正是《秋喜》的一大魅力。

      影片开头秋喜以红衣亮相,并缓缓关上那扇如同《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极具中国祥和特色的红门时,你很难看出即将上演的将是一部充满着激烈对手戏、杀戮和为了信仰不惜一切代价的谍战片。你更会把秋喜比作是《潜伏》中的翠平,秋喜光脚走路无声,着实吓到了中共地下党晏海清,这与翠平见天怀揣大手雷吓到余则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之前的谍战电视剧电影相比,《秋喜》的片名显得深藏不露。这部谍战片在开端让你看不出任何端倪。可越是这样平静的开局,也就越预示着后面有不可想象的惊涛骇浪。

      在民国时期的广州,秋喜是个略带喜庆,也暗喻着风尘的名字。珠江边上的妓女,片中的女主人公都叫秋喜。但影片真正要讲的秋喜则是暗喻着1949年的秋天要有喜事——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和广州解放。可直到最后,当秋喜身着惨白的布衫被心爱的男人乱枪击毙;当广州街头插满了胜利的红旗,大家才明白:秋喜真正的含义。潜伏着的秋喜吊足了观影者的胃口。

      信仰的激烈碰撞

      导演孙周把秋喜设立成一条贯穿影片的主线,而影片的核心主题则为信仰。孙淳饰演的军统广州站特务头子夏惠民和郭晓冬饰演的中共地下党员晏海清之间信仰的碰撞让影片从始至终都充满了悬念和剧情张力。

      《秋喜》确实是与众不同的谍战片。影片开头的一次暗杀即让夏惠民怀疑上..

    [阅读全文]  2009-10-28 10:51 - xzhao2 - 89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8   别了 山楂树!

    曾经的山楂树之恋在原小说作者(尽管正式署名的只是艾米一个人,还是没有真实姓名的一个女人)伊妹儿表示认可合同文本授权改编之后突然反悔撕毁我已签字的合同文本(逐字逐句都已获得认可)。那个戏曲剧本就一直不能面世。艾米还扬言如果广大博民发现的话(这个号召针对全世界网民不是针对某一网站的网民)就立刻告诉她以便她采取法律措施云云。

    我当然没有必要去捅这个马蜂窝。那个一贯以骂人为乐趣的女性在这一点上非常不像她笔下的静秋。你看看人家尽管出身不好(当时概念)多有教养!也不知道满口指责他人老土的艾米自己能洋到哪儿去?!要知道国内突飞猛进,早就把你这个“洋”女人抛到脑后去了。

    经过好几次把压在箱底的《山楂树之恋》戏曲剧本拿出来检点再又忍痛放回去的惋惜之后,忽然开朗。

    想起了那篇名作——《别了司徒雷登》。那就是在看电视连续剧《狼烟北平》时冒出来的念头。是啊,没有了谁,地球不照样转。刚读过柯云路的芙蓉国新贴的一个章节就是那个内容。

    决定彻底抛弃,改弦更张。故事某些情节可以源自得奖纪录片《走进山楂树之恋》。那就和小说无关联了。据说小说作着要状告夷陵电视台。可想而知也必定是虎头蛇尾。因为那部纪录片得了奖,并没有听说艾米索赔啦打赢官司啦啥的。继续埋头写作她的竹马青梅。她曾经讥笑我运用这种倒置手法,可她现在也很熟练了——硬是把青梅竹马倒置一下作为书名。

    艾米曾经发博文指我别有用心,可现在又对此事哑口不语足见其心虚。纪录片纪录了好些事实,事实俱在。

    附录——

    2009年度中广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年会暨第三届“纪录·中国”表彰会获奖名单

    2009年第三届“纪录·中国”获奖节目名单





    原文出处:

    http://www.1926cn.com/content/news/industry/festival/content_1739_4.shtml





    200..

    [阅读全文]  2009-10-28 10:49 - xzhao2 - 99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7   流派的辉煌和哀伤---越剧篇之四

    这之四很不幸,是在越剧十姐妹中唯一一个文革惨死的著名演员。越剧十姐妹中另一位惨死的是筱丹桂,但那是解放前的事情了。

    百度百科的介绍比较详尽,也不再多罗嗦。就再附加一段博文“竺水招之死”。另外想要说的话是我很喜欢她的柳毅传书。可惜她很早就前往南京,比尹桂芳迁往福建早得多,无缘在上海看到她的戏。也就是说在台下也没有看到过舞台形象,更不用说真人。

    评介说她是越剧十姐妹中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艺术家非常确切!可是大概也正是因为如此,竺水招有很多代表作,但没有被称为竺派----即没有小生流派也没有形成花旦流派。

    越剧十姐妹名单

    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红、张桂凤、吴小楼


    **********************************************************************

    竺水招,越剧女演员。浙江嵊县金庭镇灵娥村人。十二岁入“天蟾舞台”科班学艺。十三岁登台演出。先演武生。
    [竺先生]
    竺先生
    后改花旦。1941年起长期与尹桂芳合作。1947年后任上海云华越剧团团长。1956年后,任南京市越剧团团长。196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擅演剧目有《南冠草》、《碧玉簪》等。《柳毅传书》已拍成戏曲片。1968年已故。竺水招,女,原名竺云华,1921年生于越剧故乡嵊县。青年时在上海演出,初演旦角,1947年组云华越剧团,并改演小生,在越剧十姐妹中是唯一一位生旦俱佳的艺术家。1954年自沪迁宁。1962年摄《柳毅传书》,是为绝品。1968年被迫身故。
      竺水招生性淡泊,不善交际。她的越剧观众曾经很多,但是和她有接触的戏迷非常少。竺水招从来很少与戏迷打成一片。竺水招长得特好看,她的身形并不很高,皮肤也并不是很白,不爱笑是她的性格,并非出于故意或存心,但是,对人非常亲切、友好。她的言语、行为、神情,举..

    [阅读全文]  2009-10-27 16:43 - xzhao2 - 107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7   [转载] 话剧“举国体制”怎样谢幕

    话剧“举国体制”怎样谢幕

    《南风窗》记者 陈统奎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9月6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一个小剧场里,今年新成立的国有控股北京演艺集团副总经理李龙吟“个人认为”:“可能经过一段时间,除非个别的,国有剧团可能不存在,国有控股有可能。”

    诚如李龙吟所言,变革话剧院团“举国体制”的力量蓄势待发,箭在弦上。

    话剧圈将这场变革称为“院团改企改制”,官方用语是“文化体制改革”。在这样一个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中国话剧圈的精英领军人物们接连在北京、上海、沈阳召开了三场“中国话剧发展论坛”,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未来话剧演出机构是什么样子?怎样让话剧复兴?



    “举国体制”到头了

    政治工具的角色,决定了话剧在新中国的命运。

    上海戏剧学院汤逸佩教授这样概述:新中国建立后,中央政府办了一件从戏剧史角度来说可谓惊天动地的事,就是在全国范围组建话剧演出团体,当时大致地级城市以上都有话剧团,数量惊人。然后,成立培养话剧演出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基地——中央戏剧学院和上海戏剧学院,此外还有大剧团办的学馆。60年过去了,除了上海、北京和辽宁以外,现在还有多少地方的话剧团能展开正常的演出呢?

    江苏省话剧院院长杨宁亦感叹,自1980年代中期出现了话剧“低谷”,话剧圈有识之士就拿出浑身解数“拯救话剧于水火”,政府也不遗余力地激励、扶持、引导话剧创作,举办各种大赛、展演、艺术节,设立了这个奖、那个奖,眼花缭乱,不计其数。然而“时至今日,除了京沪两地,话剧依然‘危机’,依然‘被冷落’,依然‘没有市场’,这又是为什么?”

    汤逸佩自有结论:“中央政府靠行政命令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大剧种,但是,它无法靠行政命令去建立足以维持剧种生命的观众群体。”一言以蔽之,根源在“举国体制”。

    事实上,这些年,政府和话剧圈基本上取得了共识,问题出在话剧演出团体的体制和机制上,其“事业单位”性质,扼杀了创作和经营活力..

    [阅读全文]  2009-10-27 08:50 - xzhao2 - 80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7   [转载] 电影融资政策松动民营企业谁抢先机

    国家广电总局开放门户
    电影融资政策松动民营企业谁抢先机
    http://www.cnnb.com.cn   中国宁波网  2月26日 8:04

    s2261801.jpg

        图:photocome

        东南商报讯本月19日,国家广电总局正式对外公布了《关于加快电影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国家将调整电影融资政策,允许并鼓励多元化资本的进入,电影院线将首次对系统外资本开放,包括民营资本等将可以独资建院线。
        《意见》指出:国家鼓励系统内外国有、民营资本参股、控股或者独资组建院线,影院可自主选择院线合作,鼓励院线之间公平竞争,在竞争中推动电影市场繁荣发展。
        实际上,在2003年底的全国电影工作会议上,有关方面就已透露电影院线将向电影系统外资本放开的消息,相关企业也捕捉到这一信息,进入院线市场。抢得头口水的是广东院线,浙江横店集团娱乐有限公司持股珠江电影院线有线公司40%。
        《意见》还指出,要加快院线整合,扩大院线规模,鼓励以跨省院线为龙头,以资产或契约联结形式紧密整合,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规模经营,以不同形式进行资本结构改造。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意见》指出民营资本可以单独组建院线,但业内人士认为,电影系统外资本可能更多地倾向于参股或控股目前的院线。
        据悉,如果参股国内院线,参股方要在3年内出资不少于3000万元,用于投资在院线中新建或改建电影院。如果控股国内院线,控股方在这方面的投资要在3年内至少达到4000万元,独资组建院线,则要3年内出到5000万元。
        对此,业内有关人士指出,《意见》的出台无论对于现有的院线,还是整个电影产业,都是利好。这意味着中国的院线将掀起新一轮的资本并购潮,同时也有望涌现出一批新的院线。中国院线将掀起一阵扩军潮。
        据悉,目前全国已有院线35条。

       ..

    [阅读全文]  2009-10-27 08:47 - xzhao2 - 76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7   关云长手捧《诙词典》

    周立波做了一件好事就是让上海话成为海派新景点。那就是他侃出来的一本新书《诙词典》。

    关云长手捧《诙词典》说的是“耐伊做脱”这个海派的新词汇已经在天蟾舞台为笑侃之外的观众所熟悉。尤其是非上海人的京剧观众和时尚赶潮流者们所耳熟能详。

    这就是流行的魅力。本来区区一句上海切口,竟然能够借助一个京剧传统戏的新编在二十年前还是默默无名的业余编剧陈亚先先生(现早就为专业人士)笔下如此巧妙地融合进去而得以进一步传播开来。

    融入其中的还有易中天的说三国,这不去说它因为和同样是海派文化特别是海派本土文化的沪剧滑稽很难搭界。但是关云长手捧着的《诙词典》应该本来是更适合沪剧滑稽这两个剧种的。

    为啥?本土嘛。

    关云长本来是捧春秋的,现在时尚了(其他时尚因素也略去不谈)。耐伊做脱,毕竟是沪上家喻户晓的了----包括非老上海人的新上海人。

    真好比就是阿拉一样的普及性。

    来夹带一点私货。不知道有人看到过没有。在新编民国剧《金志麓和小桃红》里第二场策划刺杀上海镇守使有一句唱词——

    若是将他来做脱,(备注:做脱是上海方言,干掉的意思。)

    因为剧本并非是为沪剧专设,并且是七字句,所以就写这样。如果用上海方言来唱那就是若是耐伊来做脱了。

    海派京剧动作迅捷敢于创新,所以一直是上海滩海派戏曲文化的龙头大哥。相对之下,真正植根本土的海派沪剧就要落后一些。而目前的情况是同样植根本土的海派滑稽更差。这也是当年的小滑稽一下子冒出来,大家都去看笑侃的原因之一。

    没有生动的新潮语言,那么语言就是一潭死水。幸好语言并非如此,而且上海人是很聪明的,所以不断再翻新。

    与其说是关老爷和诙词典的结合,倒不如说成这是周立波和陈亚先的结合。

    [阅读全文]  2009-10-27 08:43 - xzhao2 - 1087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7   [转载] 周立波首推新书《诙词典》

    如今,能让海派清口红人周立波收声闭嘴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写作、出版新书了。本报记者最新了解到,就在下月,周立波的首本新书将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此之前,他曾婉拒多家出版方,如果出书还不算新闻,那么你能猜到,他的第一本新书竟是一本词典吗?

      一拍即合:

      无天价版税海量印数

      “这个时代,出书的人比看书的人多,而且仿佛人一出名就要出书。”周立波对记者说,没有想到,自己这么快就出书了。所以他自己始终对出书这件事情抱着谨慎的态度。出什么,怎么出,由谁家出?都是很难摆平的事情。周立波的经典语录是“做人头势要清爽”(为人处世思路要清晰)、“做人要有腔调”,所以选择一家“对口”的出版社、出一本有意思又有意义的书才是最关键的。新书最终花落上海人民出版社,其实有一段小故事。

      记者从上海人民出版社策划人、出版人邵敏先生那里了解到,拿到周立波新书的出版权,完全没有依靠所谓的天价版税或海量印数。

      一段故事:

      通宵聊天聊出本书来

      今年5月,周立波结束了一场《笑侃大上海》的演出之后,身体已经十分的疲惫,可是和邵敏先生、著名漫画家赵为群先生的一顿夜宵却吃到了凌晨两点多钟。席间,大家交换了关于新书的策划方案,一致认为,不要出自传也不要照搬演出实录,完完全全推倒重来,一定要别出心裁。最终大家经过一番头脑风暴,决定不如就从“海派清口”的“海派”出发,出一本词典。鉴于周立波本人的演出风格都是诙谐幽默,对于时事或社会现象的点评也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说教,新书名字都当即敲定为《诙词典》。

      邵敏先生认为,海派清口的演出背后蕴藏着严肃的思考命题,周立波本人也把这一点作为他“四十而立”之后回归艺术舞台的执着追求,两个人一拍即合的观点最终让新书的出版尘埃落定。

      内容诙谐:

      俚语有正解也有歪解

      周立波告诉记者,这本新书,大约写了有五六万字,再配上漫画,“无论是..

    [阅读全文]  2009-10-27 08:07 - xzhao2 - 67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7   粒粒珍珠如宝玉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徐伯涛扮演金宝的唱词。

    剧名《三接新娘》,典型的农村戏,反映了改革开放新面貌。

    唱词充满了江南风情,帮腔衬字都非常之好,尤其是曲调。

    这粒粒珍珠如宝玉
    银光闪闪多夺目
    为什么溢金流玉财不断
    聚宝金盆手中握
    前几年极左路线太可恶
    伲队空家穷心不服
    怎甘心一日三顿吃薄粥
    怎甘心小小乐胃猪头肉
    怎甘心身上四季破衣穿
    怎甘心矮墙土壁住小屋
    幸喜得三中全会春雨落
    滋润禾苗淅沥沥格沥
    唤醒了杏花村这个穷角落
    万众一心
    哼吆呵吆哼吆里格荷
    五业发展谱新曲
    歌声阵阵啥啦啦仔哎嗨吆
    喜见果树铺新绿
    社员笑得嗨嗨哈哈呵
    你看那棉田花蕾密密麻
    稻秧昂首碧碧绿
    珍珠滚圆骨碌碌
    鱼儿肥大胖笃笃
    你听那牛哥哥乐得唔唔唔
    猪妹妹笑得噜噜噜
    鸭弟弟戏水噗噗噗
    鸡姐姐唱歌喔喔喔
    逢到分红更欢乐
    眼睛笑成豌豆角
    要问富裕日子哪里来
    都说幸福不会从天落
    金银宝贵总有价
    党的政策是我伲农民的心头肉

    农村一派丰收景象,今昔对比深刻,最后归结到一句话——政策好好政策!

    [阅读全文]  2009-10-27 06:41 - xzhao2 - 86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6   [转载]京城相声小剧场遍地开花:我们这代特爱说相声

    我们这一代,特爱说相声

      这几年,相声挺火。如今已经太出名的“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不仅点燃了新一代的“相声热”,也带火了相声小剧场。

      只见一个又一个对相声怀有热爱和梦想的年轻人,走上了相声表演的舞台;一个又一个充满活力、充满理想的相声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现在的北京城,可以称得上相声小剧场遍地开花:不仅东南西北四九城,就连边远郊区都有了相声俱乐部。

      喜欢说相声的,有了阵地;喜欢听相声的,尤其是喜欢在剧场里听相声的观众,也不愁没有去处。然而相声,真的是有希望了吗?

      徐德亮(海淀相声俱乐部帮主):相声危了

      我从七八岁开始,说了二十多年相声。也演过剧场,也演过堂会,也进过厂矿军营,也进过社区学校,也在庙会上献艺过,也在农村慰问过,也经历过无人喝彩,也经历过一票难求。现在,我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相声危了。

      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经历过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低谷,相声在这两年似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大批观众回归剧场,大批传统相声被重新搬上舞台。观众,尤其是其他省市以前从不关注相声的观众,把相声推到了民间娱乐的顶峰。似乎现在相声正是最兴盛时候,怎么反说相声危了呢?

      这两年相声火,主要火在传统相声的回归上。虽然演员们在表演时增加了很多时尚元素,但老相声的结构和内容都没有变。可传统相声一共就有几百段,这些宝藏就是相声的“龙脉”,但现在几乎已经被挖得干干净净。相声已经透支了。

      相声本来是幽默的艺术,但相声毕竟是有别于“洗浴二人转”的。现在全民狂欢式的追捧相声,大多是追捧“洗浴二人转”式的相声,固然相声不是思想教育,但就算相声不能让人学好,总不能让人学坏吧。“洗浴二人转”式的相声大行其道,拉来了很多新的观众,但同时排斥了更多观众。

      相声老的老,小的小,青黄不接,现在的名家四五十岁这一最重要的年龄层出现空白。希望当然是要寄托在二十多..

    [阅读全文]  2009-10-26 11:42 - xzhao2 - 76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5   [转载] 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

    内容提要:

    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是它自身的内在特性,是对它自身存在的直接规定,是它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内在规定性。这个本质特性,就是戏剧影视的人物之间的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矛盾斗争。有了它,才有悬念、突转、发现、惊奇之类的戏剧性效应,才能产生具有娱乐欣赏价值的艺术魅力。戏剧影视艺术的具有同一性的矛盾斗争,是它描述个性、表达倾向、观点的艺术手段,通过同一性中的斗争性,才能描述特征鲜明的人物个性。通过这种斗争性,才能发挥它评价善恶正邪、优劣美丑的审美功能,才能产生使人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敬鄙的娱乐欣赏效应,达到使人知善恶、明是非、识正邪优劣美丑的审美目的:在理性上获得是非善恶、优劣美丑分明的净化效果,情感上受到喜怒哀乐、爱憎好恶敬鄙的陶冶,最终发挥扬美善、抑恶丑,促进精神文明进步与推动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本质特性 戏剧性 娱乐欣赏价值 审美价值 认识价值



    〈一〉

    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是戏剧影视艺术成为它自身的内在特性,这个特性是对戏剧影视艺术自身存在的直接规定,它和戏剧影视艺术的存在直接同一。就是说,有了它,才有这种艺术;没有它,就没有这种艺术。而且,这个本质特性,是戏剧影视艺术区别于其它艺术的内在规定性。也就是说,戏剧影视艺术的本质特性,是戏剧影视特有的、决定戏剧影视艺术的性质、存在、功能、自身魅力和自身发展的根本属性。这个根本属性,就是戏剧影视的人物之间的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矛盾斗争。参与矛盾斗争的主体,是人物个性,参与矛盾斗争的直接要素,是具有定性和预期目的的自觉意图。这个自觉意图,是人物个性的主体性,它在综合作用中与多样性结合统一构成典型形象,它是塑造人物个性,体现矛盾斗争意义的一个基本构成因素。

    这里说的矛盾斗争,是同一性中的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二者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矛盾关系寓于人物关系,相互作用寓于相互关系,自觉意..

    [阅读全文]  2009-10-25 15:22 - xzhao2 - 78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5   [转载] 梅兰芳介绍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艺术家。名澜,字畹华。江苏泰州人,长期寓居北京。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1岁登台。工青衣,兼演刀马旦。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练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1961年8月8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终年67岁。
      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生平传略
      梅兰芳(1894-1961),名澜,又名鹤鸣,字畹华、浣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江苏泰州人,1894年生于北京,他出生于京剧世家,10岁登台在北京广和楼演出《天仙配》,工花旦,1908年搭喜连成班,1911年北京各界举行京剧演员评选活动,张贴菊榜,梅兰芳名列第三名探花。1913年他首次到上海演出,在四马路大新路口丹桂第一台演出了《彩楼配》、《玉堂春》、《穆柯寨》等戏,初来上海就风靡了整个江南,当时里巷间有句俗话:“讨老婆要像梅兰芳,生儿子要像周信芳”。他吸收了上海文明戏、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等改良成分,返京后..

    [阅读全文]  2009-10-25 13:00 - xzhao2 - 90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5   流派的辉煌和哀伤--越剧篇之二

    沪剧流派的辉煌和悲伤是从两位年轻演员开始---一个就是身后才被认可的袁派创始人袁滨忠另一个是他的舞台最佳搭档韩玉敏。韩玉敏演技精湛嗓音独特代表作众多建立了许多舞台上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完全是符合流派标准,却至今未被正式认可为韩派。即使韩玉敏女士至今健在仍然宝刀不老活跃在舞台,就是我多次呼吁发扬光大韩派给以正名,却仍然是孤掌难鸣---韩派的称呼一直停留在我的博客文字中。

    越剧流派的辉煌和悲伤本应该从比较起来最年轻的流派创始人开始,但在此之前想要先来说两位著名演员。

    一位是张云霞。

    网络介绍-----

    张云霞,女,越剧花旦。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名陶涤民,祖籍杭州,生于上海。

    1935年就读于上海同义中小学。幼年曾拜京剧名票李文奎为师,学“余派”须生戏。1939年在更新舞台代师顶演《乌盆记》和《捉放曹》获得成功,被时人传为“十龄童”。1943年入玉牡丹越剧戏班。1944年至1945年,搭班于皇宫、老闸等戏院,又拜越剧男班艺人刘金玉为师。1946年上半年,参加天红剧团唱三肩花旦,与徐天红合灌了唱片《孝女心》。下半年参加了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为三肩旦。期间,对新越剧潜心钻研,一丝不苟地学习袁派艺术,并与范派小生胡少鹏搭档,经常上电台演唱袁、范的《梁祝哀史》、《香妃》、《一缕麻》等剧的精彩唱腔,很快在观众中造成影响,被称为“袁派花旦”而崭露头角。继又转入范瑞娟与傅全香为首的东山越艺社,参加了1947年越剧“十姐妹”的义演,在《山河恋》剧中,先饰秋隗,后顶替傅全香饰演戴赢。 1948年参加电影《祥林嫂》的拍摄,扮演柳妈一角。1948年转到少壮越剧团唱二肩旦,1950年10月到芳华越剧团任主要演员,与尹桂芳合作主演了《玉蜻蜓》等剧目。1951年秋进上海实验越剧团任头肩花旦。1952年1月重入少壮越剧团,任头肩花旦兼副团长,与陆锦花合作主演了《琴瑟缘》、《许仙与白娘子》等剧..

    [阅读全文]  2009-10-25 12:59 - xzhao2 - 82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5   流派的辉煌和哀伤——越剧篇序幕

    我写完流派的辉煌和哀伤沪剧篇之后,本来的计划是写评弹。因为一个健美界网友看了沪剧篇等着看越剧篇所以把越剧篇提前。呵呵,沪剧越剧在健美人士那里有知音很不简单哪。

    越剧始终在地方戏里处于领先地位。尽管是浙江发源的嵊县口音但是她众多的戏目优美的唱腔动人的表演征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记得当年我在山西,一部电影越剧红楼梦开禁,全场轰动。不要说喜欢戏曲(山西人喜爱的晋剧眉户还有碗碗腔)的同事,就是不喜欢戏曲的也陶醉其中。因为那时候并不是上电影院看电影而是在广场上观看。而厂子放电影又是一件大事可谓倾巢出动,没有人不看的。

    于是,不知道越剧的人爱上了越剧。不看红楼梦的人知道了徐玉兰王文娟。功不可没的还有俞丽拿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世界扬名,那就造成了多少不同肤色的人们了解了越剧,起码了解了那种调调儿。

    扯得有点远了,继续就流派来越剧篇。

    流派的辉煌好些剧种都曾有过,流派的哀伤也是许多剧种的共同点。但是越剧有一个莫大的特点,就是她在解放后涌现了众多的流派。这一点为其他剧种所不及。

    比如国粹京剧,解放后成型定名的就一个张派,张君秋的旦角流派。现在已经广为流传声势直逼梅派程派荀派,更不必说已经稀少传人的别的流派。沪剧界解放后的年轻演员形成流派的也就两个派别袁派和韩派。袁派在创始人袁滨忠死后多少年才被认可,而韩派至今未正式扬名----我是非常为之抱屈的。

    那末,越剧呢。越剧流派的辉煌可以说解放之后更盛。

    从袁派(这儿不是袁滨忠沪剧袁派而是袁雪芬越剧袁派)旦角流派作为源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袁雪芬是她们的师傅-----一串旦角流派应运而生。

    大家耳熟能详的戚派吕派金派就是。这三大流派后来居上甚至于流传广戏目多学的人真可以说是人才济济。有一度反而是老师的袁派倒是缺乏接班人----直到方亚芬脱颖而出。

    这就从一个方面可以看出越剧流派之兴盛。当然这和老师辈的袁雪芬力主学生不要一味模..

    [阅读全文]  2009-10-25 12:55 - xzhao2 - 115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4   [转载] 2009最牛对联

    上联: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
    下联: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屁事。
    横批:一边玩去。
    上联:男生,女生,穷书生,生生不息!
    下联:初恋,热恋,婚外恋,恋恋不舍!
    横批:生无可恋
    上联: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生生不息!
    下联:上一届,这一届,下一届,届届失业!
    横批:愿读服输
    上联:金沙江,嘉陵江,黑龙江,江江可投!
    下联:实验楼,教学楼,宿舍楼,楼楼可跳!
    横批:空前绝后  
    上联:爱国爱家爱师妹!
    下联:防火防盗防师兄!
    横批:恋爱自由
    ★上联:风在刮,雨在下,我在等你回电话;

    下联:为你生,为你死,为你守候一辈子;

    横批:发错人了。

    ★上联:看背影急煞千军万马;

    下联:转过头吓退百万雄师;

    横批:我的妈呀

    ★上联:考试不作弊来年当学弟;

    下联:宁可没人格不可不及格;

    横批:就是要过!

    ★上联:麻将扑克金花,输完之后回家;

    下联: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

    横批:惨啊!

    ★上联:去除数字一和二;

    下联:还有四五六七九;

    横批:只剩三八!

    ★上联: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

    下联:你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横批:不服不行。

    ★上联:为你痴为你累为你受尽所有罪;

    下联:为你死为你狂为你咣咣撞大墙;

    横批:为爱疯狂。

    ★上联:我爱的人名花有主;

    下联:爱我的人惨不忍睹;

    横批:命苦。

    ★上联:在上为帅;

    下联:在下为猪;

    横批:天蓬元帅。

    ★上联:假名假姓假地址;

    下联:骗吃骗喝骗感情;

    横批:愿者上钩。

    ★上联:红米饭南瓜汤,老婆一个孩子一帮;

    下联:红米饭王八汤,孩子一个老婆一帮;

    横批:与时俱进。

    ★上联:上压下层层加码,马到成功;

    下联:下骗上节节掺水,水到渠成;

    横批:皆大欢喜。

    ★上联:爱与被爱都艰难;

    下联:有情有缘要时间;
    横批:情义无价

    转自山立早博客

    [阅读全文]  2009-10-24 18:00 - xzhao2 - 99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09-10-23   关于选题的思考(续)

    热心人介绍到现成小说改编——这是编剧惯用的途径。影视剧如此,舞台剧也是如此。

    原文如下——

    也可考虑将现成的小说改编:

    --王安忆的”长恨歌”
    --茅盾的”子夜”, “林家铺子”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柔石的”早春二月” (好像已有越剧)

    ************************************************************************

    我们先来看长恨歌,那是上海美女作家也是作家门第出身的一篇得奖佳作。早有电影和电视。可以说那电影是不成功的。记得我早就有个评论的豆腐干。不成功的地方多多,不再在此一一例举。就说改编舞台剧的相关内容。为啥电视剧就好好叫比电影成功呢,不说编剧导演演员,光看篇幅就很清楚。那长篇小说很长容量横跨好长几个时期,故事人物众多。女主角也纠缠在一系列的情感之中。最后因为金条被杀。

    这样的篇幅是很难改编成舞台剧的。不能说因为上海滩故事就一定适合上海本土的沪剧。另外场景的变换也不允许。因为舞台不比电影,那场景所受限制程度高得多。即使现代派编剧导演提倡分割舞台打破第四面墙也难以做到一一展示长恨歌里那些场景。有人会说不是有话剧了吗?当然,那是大手笔!可是沪剧等戏曲要唱,不能光道白。安排那些个主要人物的大段唱腔也必须要煞费苦心。更何况,事物必须要抓紧时间性。等到戏曲界醒悟过来,再来二次创作往往为时已晚。那题材的轰动效应已过,时过境迁。何况这实在是上海滩很小资的题材。又要被富有惯性的某些人说成是为啥不搞身边那么多的好人好事。

    子夜也是如此。长篇巨制难以分割下手。或许有人说那你怎么就去写《新结婚时代》呢?原因很简单,我很喜欢王海鴒老师的小说和电视剧本子。但一直没有想过要改编,尽管那时代感远比长恨歌和子夜强。直到我在上海戏剧学院门口走过看到话剧演出,才突然电光石火。城乡差别分割了小说电视的一半,那么另外一半..

    [阅读全文]  2009-10-23 16:09 - xzhao2 - 113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3   [转载] 从脂批中看脂砚斋是谁

    《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可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它而均有道理。红学家有其研究的巨匠之法,我辈普通读者也可以有火花之见,只要有他人未谈之处,就可抛出来凑凑热闹,即使说得有道理,也不见得别人观点没道理,所感所悟只作茶余之言。

    本文前提:假设脂砚斋的评语是可信的。("脂批"总数约3600多条,有署名的评语不到100条:脂砚斋35条、畸笏叟 55条、棠村1条、梅溪1条、松斋2条、玉蓝坡1条、立松轩1条、鉴堂1条、绮园1条、左绵痴道人1条,绝大多数只能靠推测是何人所批,故而脂批总体混乱,自相矛盾,也因此有人认为脂批不足为据,甚至判断脂批是恶意伪托,欺瞒读者。本文以为,作为趣味,或采用部分可信脂批以猜谜索隐,聊解一梦。)

    对脂砚的身份有过众多猜测,诸如宝玉、史湘云、袭人、贾环、曹雪芹本人、曹雪芹之兄弟(如棠村)、曹雪芹之叔舅(如曹頫),等等,节约片幅,不一一评点。笔者观点如下:

    一、曹雪芹与脂砚斋是"一僧一道"

    论据:第一回有脂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这两段脂批透露出的信息:

        * 1. 脂砚斋与曹雪芹是两个人,而非一个人。
        * 2. 脂砚斋将曹雪芹昵称为"癞头和尚"。
          猜想:"一芹一脂"与"一僧一道"相对应,脂砚斋当以"道"自称。
        * 3. "石兄"可能是"癞头和尚",也可能是第三人(主人公原型)。
          猜想:如果"石兄"与"癞头和尚"为同一人,则《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如果"石兄"是第三人,则《红楼梦》是"他叙"而非 "自叙"。

    二、曹雪芹与脂砚斋是作者与解者的关系

    论据1:第一回石头说"弟子蠢物"、"弟子质虽粗蠢"时,批书人均说【岂敢岂敢。】且后文有脂..

    [阅读全文]  2009-10-23 11:31 - xzhao2 - 111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09-10-23   安娜堡纪行 - 3

    安娜堡之行,除去做一个讲座,漂流之外第三项主要的活动就是野餐。

    野餐那是上海交大北美校友会举办的。我们俩都不是上海交大的校友,只是在那儿有朋友有校友。因为上大北美校友会的会长他是两边兼职的,也就一并参加。

    安娜堡有山有水,找野餐的地点很多。那找的是一个开阔的地方。有小孩子自行车比赛,一位好友的小女孩摩拳擦掌志在必得要拿冠军。有老校友和新校友之间的拔河比赛。本来以为总是新胜于老,年轻力壮嘛。却不料三战两胜居然是老兵获胜。

    新秀都是来自上海交大和安娜堡密歇根州立大学联合举办的二加二项目的年轻学生。男生居多,也有女生。他们呢都是上海交大在册生,读完两年再来美国读两年。四年毕业承认双学位。联合办学。走向国际。这样一个新思路的体现。

    打听下来,莘莘学子都很聪明从老师的角度来看不乏优秀人才----上海交大嘛,总得如此。两年的安娜堡也是蛮吸引人的。毕竟就是有了美国的领先学校的学位!这个UM很厉害的,在排名榜上非常靠前,而且是公立学校,不是私立的长青藤。

    可是一听咋舌,两年学费(全包吃住)就是八十万人民币!让在场的一些美国大公司雇员都感叹不已。

    首先,国内真的是有钱人多的是!一年学习费用四十万,按汇率大致就是六万美金。这在当地公立学校来说哦是天文数字。因为公立学校不是那样的收费标准对待本州子弟。当然海外来客国际学生自然狠狠地斩一刀就是。反正周瑜打黄盖。

    其次,中国在拯救美国,真不错!扩展到高教领域。这就给安娜堡学区打了强心针。想想看,这么一批生源,一大批啊,年年川流不息。

    除去交流联合办校的大团体,还有个体户。也就是个别联系到安娜堡地区高校上学的中国留学生----来念大学的。

    以前都是国内大学念完出来念研究生拿奖学金。现在今非昔比,留学是上大学!我们有好几位亲戚朋友孩子还小呢,刚上小学初中或者还没上小学就在捉摸上那座美国大学。

    他们如果选中安娜堡这块风水宝地,那么由上海..

    [阅读全文]  2009-10-23 10:37 - xzhao2 - 82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22   [转载] 电视剧《手机》首播权确定 陈道明酷答提问

    电视剧《手机》首播权确定 陈道明酷答提问[图]

    陈道明(右)在剧中

      东方网10月22日消息:“陈道明坐而论道,王志文有一说一。”如此经典画面,将出现在饱受关注,但又绝对神秘的大腕级电视剧《手机》里,前日,拍摄工作接近尾声的电视剧《手机》首次对全国媒体开放,采访者“门槛”很高——仅限购买了该剧的浙江卫视等六家卫视。陈道明版费穆和王志文版严守一也首次在媒体前亮相。在拍摄空隙,抽着烟、中气十足侃大山的陈道明被逮个正着,在一番连哄带“激将”下,他高声放言:“我演的这个费穆叫陈费穆,那个是张费穆。一定和你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与电影不一样电视剧《手机》三大新意

      电影《手机》成为经典后,早在要筹拍电视剧《手机》时,就引起了足够的关注。导演沈严表示,两个“手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故事,惟一延续的恐怕只有电影版中的人物关系。

      电影《手机》中,严守一农村的家除了开头和结尾外,很少有交待,但电视剧《手机》是城市和农村两条线平行。导演沈严说:“戏里严家庄和严奶奶的戏都会加重。把城市和农村两条线打通,两种生活状态相互交融,编织成全景式的社会全貌。”在电影中,徐帆饰演的沈雪和范冰冰饰演的武月都是女主角,但电视剧不一样,梅婷和刘蓓才是真正的女主角,剧里会延用部分电影中的经典对白,包括严守一开栏目会议时的“嗯啊”片断,但电视剧播出后,一定会有更多好的原创经典台词流传。

      陈道明自信表示要打破一切固定模式

      电视剧《手机》预计明年5月在浙江卫视等几大卫视与全国观众见面。在采访现场,一向很有个性的陈道明也酷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下简称为“记”):您能对着镜头和观众说几句话吗?

      陈道明(下简称为“陈”):我宁可接受采访,也不对着镜头比手划脚,那是小孩子干的事。

      记:那您现在能接受采访吗?

      陈:拍完再接受采访吧,现在别采访。我为什么不接受采访?因为现在..

    [阅读全文]  2009-10-22 10:05 - xzhao2 - 892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2   [转载] 上海热演剧目与伦敦纽约戏剧舞台"零时差"

    站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门口,海报上的话剧《39级台阶》让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吃了一惊:两周前,他刚刚在纽约百老汇观看这部当红戏剧,没想到,1个月后,上海的舞台上也要上演《39级台阶》了。

      在世界各地,《39级台阶》确实当红,全球大约有20个国家正在热演此剧。2005年,伦敦西区首演该剧,去年底,纽约百老汇也引进此剧。从50多年前开始演出的阿加莎·克里斯蒂的《捕鼠器》到20多年前开始演出的《黑衣女人》,现在,在百老汇上演不足一年的《39级台阶》又被引进。就像在米兰时装周的T台上刚出现的新款时装,转眼就出现在上海淮海路时髦姑娘的身上;西方热演剧的引进,近期来猛踩油门,提速狂奔,使得中国舞台上的西方热演剧目与百老汇、伦敦西区几乎实现了“零时差”。

      “深入虎穴”,探寻热演剧

      很长一段时间,中国一层又一层的演出中介商,隔开了世界与中国的舞台。一位演出商曾经做过一个南美舞蹈团中国巡演的总代理,他以每场6 万元的价格请朋友分销。让他哭笑不得的是,1周后,有人上门来推销演出项目。“演出费?很便宜,只要12万元。”演出商打开资料:这不就是他代理的那个南美舞蹈团吗?怎么转了一圈,演出费就翻了个跟斗?

      要不让自己被人蒙,还得自己“深入虎穴”找项目。如今,很多中国演出商已不甘心坐在家门口等项目上门,纷纷出现在美国伊斯巴年会等国际演出交易会上。如同坐在米兰时装周的秀场里,能“零距离”了解国际服饰流行趋势;在那些国际演出交易会上,中国演出商们都挖到了热演剧。2008年,迪斯尼音乐剧《歌舞青春》刚刚在南非首演,今年夏天,中国演出商就把它接到了上海的舞台上。

      要真正实现舞台“零时差”,“等米下锅”可不行,还得参与西方“准热演剧”的制作。几年前,音乐剧《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连演 100场,收获票房6500万元。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鸣告诉记者,这次,英国韦伯公司要推出《剧院魅影..

    [阅读全文]  2009-10-22 10:02 - xzhao2 - 97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1   [转载] 揭秘:一代“贤相”周恩来的官场生存术

    转贴按语——因为敬爱的周总理,特此转贴。

    仔细查对了原作者的博客,未发现不能转载的任何声明。希望作为粉丝的我不会让半个山西老乡不高兴。如果异议,请通知我。

    ************************************************************

    柯云路“文革”小说代表作

    《芙蓉国》

    ——精华选载——

    人物点评:他(周恩来)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时候,他的乐观永远与谨慎同在。在中国这个复杂的政局中操持国务,需要一等的耐心和机敏。他知道政治格局最敏锐的状态,也知道一切重大的行动要随时随势,随着毛泽东的领导,随着历史的潮流…



    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结束之后,周恩来冒着夏日的炎热向自己的办公室走去。他的步子很快,两边被烈日照射的房屋、树木和道路都随随便便在他身边掠过。外电有这样的评论:“1972年是中国的周恩来年”,想到这个说法,周恩来眼里浮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他从来没有得意忘形的时候,他的乐观永远与谨慎同在。在中国这个复杂的政局中操持国务,需要一等的耐心和机敏。

    无论如何,他此刻走在路上的心情是愉快的,皮凉鞋在脚下快速地踏响着画着方格的水泥路,自己像在稿纸上写文章的一支笔。短袖衬衫下裸露的小臂觉出阳光像芒刺一样热辣,蹚着滚热的空气兴冲冲朝前走时,他不禁想到了刚才政治局会议上所做的一系列比较重要的决定。林彪事件之后,国家形势发生了大的转变,像一场大地震使一座大山发生了倾斜,现在需要在裂缝中插进一支有力的杠杆一点点撬动,直至将崩裂的大山撬翻,要有一系列有力的手段。前不久,8月3日,远在江西一个小厂接受监督劳动的邓小平在林彪垮台之后,第二次写信给毛泽东,揭发了林彪的问题,表示了继续为党工作的愿望。昨天,也就是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对此信做了批示,指出邓小平与刘少奇性质不同,历史上有功绩,解放后也不是没有做过好事,露出..

    [阅读全文]  2009-10-21 09:29 - xzhao2 - 107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0-21   关于选题的思考

    有戏迷出于热爱出于关注,给上海的地方戏沪剧编剧领域开了一张药方。

    **************************************************

    为沪剧编剧们开药方
    沪剧素有“西装旗袍戏”之称,而被我等老戏迷奉为圭臬的经典剧目中有不少就是这类戏,以故事情节论,发生在民国年间(或曰解放前)居多,也就是说在 1912年到1949年间。如<大雷雨>,<碧落黄泉>, <妓女泪>, <雷雨>,<为奴隶的母亲>,<叛逆的女性>等. 即便是解放后创作的剧目如 <星星之火>, <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等,虽然带有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思想的印记, 但故事也发生在那个时段, 尽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西装旗袍戏”..

    现在像我这种喜欢看传统戏的戏迷, 无论是京剧, 越剧和沪剧, 更多的是欣赏演唱,特别是一些经典唱段.至于故事剧情,早已了如指掌, 滚瓜烂熟. 但毫无疑问,我们仍然是很渴望有好的剧本再配上好的演唱的. 新编京剧 <李清照>, <曹操与杨修>, <贞观盛事> 等显然是成功的例子.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和以更理性和求实的态度审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是为剧作家们开拓了一片创作的新天地.

    有鉴于此, 我为年轻一代沪剧编剧们开的药方之一是从上述这个时段和地域中找素材, 这也正是沪剧剧本植根的土壤, 诸如: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恨交加.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浪漫
    --潘汉年的传奇人生
    --鲁迅和许广平的相濡以沫.
    --董竹君和锦江饭店的故事.

    也可考虑将现成的小说改编:

    --王安忆的”长恨歌”
    --茅盾的”子夜”, “林家铺子”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柔石的”早春二月” (好像已有越剧)

    我有留意到改编自白先勇小说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一剧,应该是很好的题材. 但似乎反响不大, 不知何故? 是不是唱腔设计不够 “正宗..

    [阅读全文]  2009-10-21 09:09 - xzhao2 - 79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1   朱镕基亏欠全体上海人一个道歉(六)

    新浪把(五)给屏蔽了。反复看了半天,哪儿是不适当语句呢?

    还好老市长看来是宽宏大量的,没有把整个这题目封杀。这也是他为什么受爱戴的原因之一吧。

    接着(六)。

    上海人是有很明显缺点的。但这缺点和精明高明都没多大联系。这儿只说最明显的最典型的一条。

    那就是不团结!

    上海人明哲保身。说的可以是客客气气文文明明,有时候摆大兴还来得起劲。真到了关键时刻,那种不团结不抱团的本性就暴露无遗。

    所以,上海滩遇事围观的人多真出面打抱不平的人少。所谓的热血男儿多半是闯关东去了。而上海人是不需要闯关东的。那时候那年月叫他闯浦东也不肯!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大凡生活到了一定的层次有某种安乐窝的感觉和自我陶醉,那些地区的人团结性就差。

    我曾经很佩服东北汉子。因为亲眼目睹---那还是些从东北重工业区支援山西太原好些东北人的后代---算第二代东北移民了吧。一次,在车间里不知咋地西山和晋中两地的同事们发生冲突。我这个上海人当然作壁上观,也没我啥事儿根本无从相帮不管哪一方。忽然来一帮太原家---就是我说的第二代东北移民。那几个同事小伙子二话不说,拉开自己晋中太谷的伙计一帮人站到相持第一线。那气势,那阵营真没话说!马上压倒了对方偃旗息鼓缩回去了。这还没开仗,气势上就先占了上风。

    好乖乖!我看着就觉得解气。

    这儿没有地域性歧视的意思。据我的好朋友说,“洪洞县内无好人”这还不算厉害。厉害的是赵城---洪洞县的一个乡镇。哪儿打架倾巢出动,真正的打群架!连得白发老婆婆大肚子的孕妇都会拿家伙上阵。不知真假,就放在这儿。

    再大凡生活比较困苦社会地位比较不那么上层,就容易热血沸腾。最最最让人佩服的是美国的黑人。光说人家犯罪率高知识化差只是片面的。老美黑人的团结性从奴隶身份开始就显山显水。那么年下来,到欧巴马当总统无不显示了黑人相对来说团结性超强。

    自然,这儿说上海人的劣根性不团结原因有..

    [阅读全文]  2009-10-21 09:07 - xzhao2 - 82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21   朱镕基亏欠全体上海人一个道歉(连载五)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层亲自出来做榜样那力量更是无穷。

    所谓宫中好细腰,宫外尽饿死(大意)说的就是这意思。

    当然,如此做法贬低某一地方的人士并不自朱镕基开始。朱镕基只不过是级别最高采用了一种最巧妙的贬低办法。

    最新出笼的无厘头电影《皇家刺青》里面有一对哥儿们。开口阿拉,那就点名他俩是上海人。非常之低级非常之愚蠢甚至于非常之恶心。这些都是编导演刻意所为。

    细细检点一下,在影视剧里像王沪生这样的事例还真不少。我对糟盖河南人也是非常反感的。方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可要是一开口说河南话的那类角色都是反派都是丑角,不是明显的歧视么。

    这种做法在美国是极其犯禁的。保不住就会来一个集体诉讼,让你吃不了兜着走!所以,人家不敢那么明目张胆地无厘头乱搞。

    同样,我对周立波糟盖外地人也是很反感的。可以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先例。或者说更加激起了非上海人对上海人的恶感。

    那么,为何上海人成为众矢之的呢?

    上海人有固有的缺点,这将在下一篇来谈。可是中国人也有固有的缺点大家心知肚明不再发挥以免愤青。最近居然还有人来谩骂我是收了李光洁的钱来写博文的。真是笑话,天大的笑话!

    深一步想,事情就很明了了。

    比如京油子津拐子保定府的狗腿子,那是民间老话。究属如何,没见过保定人不得其详。但是北京人的认识是从北京红卫兵南下开始就领教了那种皇城根儿天子脚下的口气。再从阳光灿烂血色浪漫大院子女等看多了北京人的做派可以以王朔为典型。那种佟大为唱的坐在墙头上朝路人吐唾沫的痞劲儿!

    可是为何这种老子天下第一,没人公开地没人故意安排这样方言(不是普通话而是京腔京味的那种)的人十分可恶的角色呢。

    要知道佟大为演的那些角色最后都是正面人物,蓬地一下子就改邪归正直上云天。根本不是那种王沪生本质上有问题的人。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想就明白。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我在一个网站发帖量始终保持第二。第一是网管副总,没..

    [阅读全文]  2009-10-21 09:07 - xzhao2 - 93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21   [转载] 30岁男人与20岁男人的区别

    困惑


    1.20岁觉得女人一定要是处女,不是处女不可以。30岁觉得女人不是处女也没什么。各有各的好处。


    2.20岁看不惯女人喜欢交际,有太多应酬和异性朋友。30岁觉得女人有很多异性朋友,也无所谓,正好不用每天都和她在一起。


    3.20岁不喜欢女人谈物质,谈金钱,太势利,太庸俗。30岁觉得女人现实些好,正好可以问她有多少家产,岁入多少。


    4.20岁不喜欢太花心女人,30岁觉得花心其实是人的本性。不花心的女人都是伪装的。


    5.20岁喜欢漂亮女人。30岁觉得女人漂亮也好,不漂亮也好,都一样。结婚了都一样,看长了都一样。


    6.20岁觉得应该找一个自己爱的女人。30岁觉得爱情很累,逃避自己爱的女人。


    7.20岁找女朋友,30岁找女的朋友。


    8.20岁总觉得自己了不起,30岁觉得自己不过是个普通男人。


    9.20岁总觉得自己是帅哥,30岁觉得男人帅,其实是一种缺陷。


    10.20岁失恋了,要喝酒要痛苦,要长篇大论,要对每个人倾诉。30岁失恋了,喝茶喝咖啡,坐看云起,想着下一个MM是谁?


    转自小腰精mm博客

    [阅读全文]  2009-10-21 09:03 - xzhao2 - 92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20   再是八个谜底----

    再是八个谜语。

    沪剧谜语-----

    1,原来纱帽罩婵娟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黄梅戏女驸马唱词)

    丁是娥

    2,我离别了那皇宫院这二十余年,哪知道宫中事可还安然?

    打著名沪剧七字唱词一句(谜面为京剧遇皇后唱词)

    李家娘娘想家务(出自阿必大回娘家)

    3,送命二陈汤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一著名对联下联)

    解洪元

    4,步香闺仍现我女儿风仪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京剧梁祝唱词)

    丁是娥

    5,玉兔

    打沪剧剧目一(求凰格)

    双珠凤

    6,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打沪剧剧目一(谜面为石头记唱文一句)

    梦园曲

    7,天地良心——廉吏于成龙

    打沪剧剧目一(谜面为京剧剧目加台词)

    清风歌

    8,会当凌绝顶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古诗一句)

    居峰

    [阅读全文]  2009-10-20 11:10 - xzhao2 - 1028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0   关于选题的思考

    有戏迷出于热爱出于关注,给上海的地方戏沪剧编剧领域开了一张药方。

    **************************************************

    为沪剧编剧们开药方
    沪剧素有“西装旗袍戏”之称,而被我等老戏迷奉为圭臬的经典剧目中有不少就是这类戏,以故事情节论,发生在民国年间(或曰解放前)居多,也就是说在1912年到1949年间。如<大雷雨>,<碧落黄泉>, <妓女泪>, <雷雨>,<为奴隶的母亲>,<叛逆的女性>等. 即便是解放后创作的剧目如  <星星之火>, <黄浦怒潮>,<芦荡火种>等,虽然带有五,六十年代的创作思想的印记, 但故事也发生在那个时段, 尽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西装旗袍戏”..

    现在像我这种喜欢看传统戏的戏迷, 无论是京剧,  越剧和沪剧, 更多的是欣赏演唱,特别是一些经典唱段.至于故事剧情,早已了如指掌, 滚瓜烂熟.  但毫无疑问,我们仍然是很渴望有好的剧本再配上好的演唱的. 新编京剧 <李清照>, <曹操与杨修>, <贞观盛事> 等显然是成功的例子.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和以更理性和求实的态度审视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时,也是为剧作家们开拓了一片创作的新天地.

    有鉴于此,  我为年轻一代沪剧编剧们开的药方之一是从上述这个时段和地域中找素材, 这也正是沪剧剧本植根的土壤, 诸如:

    --张爱玲和胡兰成的爱恨交加.
    --徐志摩和陆小曼的浪漫
    --潘汉年的传奇人生
    --鲁迅和许广平的相濡以沫.
    --董竹君和锦江饭店的故事.

    也可考虑将现成的小说改编:

    --王安忆的”长恨歌”
    --茅盾的”子夜”, “林家铺子”
    --夏衍的“上海屋檐下”
    --柔石的”早春二月”  (好像已有越剧)

    我有留意到改编自白先勇小说的”金大班的最后一夜,” 一剧,应该是很好的题材. 但似乎反响不大, 不知何故? 是不是唱腔设计不够..

    [阅读全文]  2009-10-20 11:05 - xzhao2 - 85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19   [转载] 超级元素

    超级元素

      作者:焦述铭

      一些科幻小说中写道,外星人拥有用原子序数上千的元素制造的核武器,这
    种核武器中的超级元素具有异常的的特性,裂变时释放的能量远远超过了地球上
    的以92号元素铀为原料的原子弹,能量足以毁灭整个太阳系。那么这些超级元素
    真的存在吗,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在哪里,会延续到上千吗?
      世界上第一张真正的元素周期表出自于1869年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之手,
    这张元素周期表囊括了当时已经发现的63种元素,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越来越多
    的新元素被发现,门捷列夫也在不断的完善着自己的杰作,将新发现的元素添加
    进去。1907年门捷列夫不幸离开人世,在庞大的送葬队伍中人们举着一张巨大的
    元素周期表,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此时这张表上已经有
    了92号铀以前的大部分元素。1925年,随着75号元素铼的发现,周期表上只剩下
    43号、61号、85号、87号四个空格了。
      20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发明了回旋加速器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
    学奖。意大利化学家塞格雷和佩列尔对这件“新武器”很感兴趣,他们通过加速
    器用高速质子撞击42号元素钼,结果他们很幸运,钼原子的原子核与一个质子结
    合,42个质子变成了43个质子,43号元素成功地诞生了。后来两人将43号元素命
    名为锝,在希腊字中意为“人工的”,因为这是第一个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元
    素。后来,85号元素砹也像锝一样,诞生在了回旋加速器中83号元素鉍的原子与
    α粒子(含有两个质子与两个中子的核)的撞击之下。另外两个元素则是在铀裂
    变的产物中被科学家捕捉到。
      到此,前92号元素已经全部被人类发现,可是另一个事实却困扰着人们,铀
    自从19世纪七十年代被发现,已经保持了原子序数最大元素的纪录近七十年,那
    么92号是元素周期表的终点吗?人们尝试在实验室里制造更大的..

    [阅读全文]  2009-10-19 18:49 - xzhao2 - 92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19   [转载] 且看孩儿出奇招

    面对“无奈”的选择



          菲马  原创





          周日的下午儿子返校,送他上学。

        在校门口碰到了一件事。看到了一群孩子。

        这群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得不让我这个看热闹的“局外人”开动脑筋,旋转思绪!在头脑里升腾出一个问题。但要面对的,却是一大堆的问题:

          智商的提高靠什么?经验的获得靠什么?方法的多样靠什么?

        靠遇事儿。 靠遇事儿! 还是靠遇事儿!



        十月中旬的北京,今天的秋象有些凉。有点冷。

        据新闻报道,“十.一”长假过后将是H1N1禽流感的高发期。北京市的各个中小学都严防死守的进行着近似于苛刻的防范。每天都进行着高达四五次的体温测试。只要是体温超过37度2的一律离校回家。

        我儿子“不争气”,每天傍晚在学校测量体温时都超标。就为这,学校老师打电话通知我们到校把他接回家来好几次了。开始时,接出校门直接进医院。各项检查在急诊中进行,除了有点鼻炎外一切正常。第二天,拿着医生开的证明再把他送回去。

        孩子真是“恋家”啊!早上送去,晚上又给退回来了......

        后来再接回家,第二天干脆不去了。到医院做彻底的体检。除了有点鼻炎之外结果还是一切正常.再送去,再退!

        再后来,我夫人和家里的老人已经带有神经质了——听不得电话铃响。每天一到傍晚六、七点钟她们的神精就开始紧张。注意力会不自觉地移到电话上。此时,她们饭不吃,事儿不做,准是坐在电话机旁提心吊胆地守着。她们经常会被突然响起的电话铃声吓上一大跳......那情景真是挺像电视剧的......

        谢天谢地。后来,孩子的鼻炎好点儿,温度也就正常了。我们手上请大夫开的一摞无恙诊断也就作废了。那些天,天天跑学校,天天上医院的日子真的是有点怪。

        今天送孩子返校。心里的包袱已经全消。当孩子从车上下来,..

    [阅读全文]  2009-10-19 09:12 - xzhao2 - 99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15   朱镕基亏欠全体上海人一个道歉(连载四)

    已经说过上海人精明加高明的例子,也说过中国人精明而不高明的例子。

    其实,以点带面总是很欠缺的。所以说的某些上海人某些中国人比较妥贴。

    这连载四要说的是朱镕基前市长开了一个先例,那就是政界人物公开地以点概面地贬低整个一个地区的市民公民选民的先例。

    在公众场合以点概面地或许还没有那么明显那么直白的一个先例是国内首部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那部片子取得极大的成功。包括也是上海人的毛阿敏在内。主题曲的演唱真是绕梁三日百听不厌。

    王朔他们当时是在类似沙龙的聚会上乱侃侃出来的这部剧情。起先是让一个大姑娘带了一个孩子,这作为一个卖点。刘慧芳于是成了万人迷,好像是人见人爱的好媳妇典型。

    可就偏偏给她安上了一个王沪生做丈夫。特地点明他人虽然是北京人却是生在上海,故而其名叫沪生。其实这本身就是一个常识性错误。叫并生津生京生晋生的在北方有的是!那位大名鼎鼎的男人名字就叫做京生。我猜想他是生于北京而绝不是南京---没查对即使错也可不算错。

    但是,在南方尤其是江南是上海,没有人这样子取名。让他叫王沪生的目的就是在全国人民面前糟盖上海人!你看,即使是早到了北京实在是北京人一口普通话,那出生在上海上海人的劣根性就不改。

    王沪生有很多很多缺点成为和李雪健演的脚色鲜明的对比。当然,这部片子不仅仅刻意糟盖上海人,而且还力图把知识分子和普通工人做对照。王沪生和王亚茹都是缺点多多为人诟病,而刘慧芳宋大成都是没有丁点儿缺点的大好人。----这个问题不在此讨论。

    那文艺作品毕竟还是文艺作品,就是苦了孙松那位非常好的演员。后来他演的都是一些窝囊人物,虽然也有自己力图的突破毕竟给打上了烙印。

    请看,对渴望王沪生的介绍-----

    一部《渴望》使剧中人物王沪生成为众矢之的,同时也使王沪生的扮演者孙松家喻户晓,《渴望》中的王沪生冷漠无情,优柔寡断,且心胸狭隘,是个利已主义思想很浓的人。而生活中的孙松虽非高大..

    [阅读全文]  2009-10-15 10:33 - xzhao2 - 115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15   一部中国从未拍过的灾难片

    我贴过日本拍的一部禽流感电影,介绍由妻夫木聪担纲的《感染列岛》。

    这一次是韩国拍的《海云台》。

    借印度洋海啸来加以发挥。表现了指挥层面的失误,观光客的恐慌,救援队的牺牲等等。当然参杂人性这个永恒话题。

    这部灾难片拍得比好莱坞最初一部很成功的《龙卷风》还要成功。而这样的片子在中国还没有看到过。

    同《龙卷风》一样,卡斯是没有大牌的。大牌不肖于出演这类群戏。群戏对大牌来说就是没戏----建国大业当算例外大牌趋之若鹜。

    《海云台》里就有和权相宇在他的成名作《麻竹街残酷史》里合作的小混混,他还在《神父课程》位列第二;另外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演员反正没看过多少有印象的影视作品。

    特点是场面大感动人。

    啥时候唐山和汶川也拍成电影呢?戏曲舞台倒是快----废墟上的爱就是长宁沪剧团赶排的一台戏。

    **************************************************************************

      海云台是韩国最具盛名的度假胜地,每年夏天有100万游客前来度假,无数人在这里经历过各种各样的故事。《海云台》将海啸的发生地选为这里,题材独特,与好莱坞传统灾难片有所差别。如果说好莱坞传统灾难片只注重投资规模和华丽外表,而故事情节过于简单和单纯的话,“海云台”则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们在‘海云台’发生的各种故事,通过有趣、严谨的故事情节引起观众的共鸣。不仅仅是停留在烘托“海啸”这个可以大做文章的素材上,而是将韩国人偏爱的幽默和感动注入个性鲜明的电影人物中,打造“海云台”特有的‘以人为主’的模式,融入了韩国人独有的感情。

      电影《海云台》中刻画的人物各有各的“故事”。终于决定吐露自己埋藏于心底多年的感情的万植、和在突如其来的海啸面前未能说出自己内心想法的妍熙,见到转眼间已经7岁的女儿却无法告诉她自己是她父亲的金辉博士、和通过海啸才明白了此..

    [阅读全文]  2009-10-15 09:59 - xzhao2 - 93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15   来自青岛的再一样好东西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自青岛的阿胶蜜枣很好吃又有滋补作用。没多久,又一样好东西大快朵颐。

    本来,对山东的煎饼很有些感冒。也许是听了多的负面,反正就死认为那煎饼不适合南方人,犹如山西那时候的钢丝面一样难吃。

    老是看见影视作品,山东煎饼就大葱。看他们吃得很香,但总觉得厚粗是两点特征。也就觉道难以下咽。

    这次,可是开了眼界。

    一包山东煎饼。没打开之前一直搁在那里,等这样那样青岛来的吃食都消灭光了之后才想起还有一样束之高阁。别闹坏了,赶快打开品尝。

    根本不是厚煎饼也不是粗煎饼。那种先入为主的思想要不得!

    薄薄的脆脆的,薄得比南方的千层饼还薄;脆得比南方的脆麻花还脆!

    虽然里面有一阵淡淡的大蒜味,可很舒服绝对没有任何要抵制的意思。食欲大增,一包山东脆饼很快就要全歼。赶忙阻止,留了将近四分之一等下次。别一下子把好东西都吃掉啊。

    青岛的山东煎饼,不知道李光洁木棉花真心永爱他们尝过没有。

    现在一包都吃完了,可还想吃。馋哪-----

    [阅读全文]  2009-10-15 09:44 - xzhao2 - 1077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14   [转载] “10位最差作家”出炉:易中天余秋雨刘晓庆入选

    继“60年10本最差的书”之后,网友评出的新中国60年“10位最差作家”也于昨天正式揭晓,易中天、余秋雨、刘晓庆、张一一、木子美等10人最终上榜,而这一“草根评选榜单”也遭到一些文化界业内人士颇多的质疑。
      在网友共同选出的“10位最差作家”中,共有“超男作家”易中天、“诈捐作家”余秋雨、“演员作家”刘晓庆、“丑陋作家”张一一、“滥情作家”木子美、“抄袭作家”郭敬明、“乞讨作家”洪峰、“冒险作家”周艺文、“包养作家”黄辉、“裸奔作家”李索伦等10人最后入选,“最差作家”评选结果一经公布,舆论一片哗然,而易中天、余秋雨这一对曾经在博客上展开骂战的“宿敌”同时入选,也被许多网友笑称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10位最差作家”评选结果虽受到广大网友的力挺,但也遭到不少业内人士的质疑,京城一位著名书评人表示,刘晓庆虽然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也曾出版过几本自传之类的图书,但她根本就算不得严格意义上的“作家”,与之类似,易中天虽挟《百家讲坛》之利迅速出了10多本书,最多也只能划归“学术明星”之列,这两人都没有资格称之为“作家”,哪怕是“最差作家”的选举也不应该有他们的份;而四川一位去年刚获得某著名文学奖的中青年作家则表示,如果非要以娱乐的眼光评选“最差作家”,那至少还可以有“煽情作家”琼瑶、“痞子作家”王朔、“大嘴作家”宋祖德、“做鬼作家”王兆山等四人能够上榜。

    (本篇文章来源于 中国艺术批评 )

    [阅读全文]  2009-10-14 07:42 - xzhao2 - 102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0-13   [转载] 转来安娜的转贴

    我把声声慢的翻译争议贴在我的北美枫博客,安娜等人有跟贴。那都是借花献佛为主的,不直接参与争议。

    很有兴趣,就也转贴在这儿。

    中国大陆诗歌民刊《新诗》2009年9月推出哈金专辑--《哈金诗选》

    (转自蒋浩新浪博客)

    《新诗》丛刊第十三辑推出了美籍华裔诗人哈金的诗选集,明迪译。这是继孙文波、萧开愚、森子、臧棣、陈东东、桑克、中青年诗人诗选集、杨小滨、黄灿然等个人专辑和多人合集之后,该丛刊首次推出的哈金个人专辑。

      这本诗集选自哈金的三本英文诗集Between Silences (沉默之间)、Facing Shadows(面对阴影 )、Wreckage (残骸) 以及长篇小说A Free Life(自由生活)后附录的诗作品。作为小说家的哈金已在英文世界取得很大成就,获得过美国全国图书奖、福克纳奖、海明威奖、欧·康纳奖、欧·亨利奖、普希卡奖、坎尼评论奖、古根汉姆研究基金、美国国家艺术和科学研究院院士等一系列连英语母语作家都梦寐以求的荣誉,作为诗人的哈金,除了零散翻译之外,还没有系统的介绍,《新诗》丛刊第十三辑是哈金的第一本中文简体版诗歌文本,附有哈金创作年表、访谈和十多幅照片。

    2004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曾与哈金签定了“哈金作品系列”的五本书合同,其中一本是诗选,但因政治原因而未出版。除了小说《等待》(湖南文艺出版社)之外,哈金的其他书籍都在大陆被禁。《新诗》丛刊本着诗歌艺术超越意识形态的理念而出版了《哈金诗选》。

    《新诗》丛刊国际大三十二开本,由诗人蒋浩编辑、设计。该丛刊印刷精美、考究,并附有资料性图片,是新诗批评研究与阅读的重要纸本资料。每册定价20元,第十三辑定价35元,国际书号ISBN 978-0-9823459-2-4,欲购请直接与编者蒋浩联系。

    哈金简介

      本名金雪飞,1956年出生于中国辽宁省,14岁当兵,转业后在铁路上工作,自学英语,后考入七七级..

    [阅读全文]  2009-10-13 16:55 - xzhao2 - 1116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诗苑


    2009-10-13   再是八个----

    再是八个谜语。

    沪剧谜语-----

    1,原来纱帽罩婵娟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黄梅戏女驸马唱词)

    2,我离别了那皇宫院这二十余年,哪知道宫中事可还安然?                                
                                        打著名沪剧七字唱词一句(谜面为京剧遇皇后唱词)

    3,送命二陈汤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一著名对联下联)  

    4,步香闺仍现我女儿风仪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京剧梁祝唱词)

    5,玉兔                             打沪剧剧目一(求凰格)

    6,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打沪剧剧目一(谜面为石头记唱文一句)

    7,天地良心——廉吏于成龙              打沪剧剧目一(谜面为京剧剧目加台词)

    8,会当凌绝顶                       打沪剧艺人一(谜面为古诗一句)

    [阅读全文]  2009-10-13 16:30 - xzhao2 - 922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13   [转载]质本洁来 风光无限 ——青年影视演员李光洁访谈录(上)

    转贴按语——这个足够出版水平,以后木棉花可以结集出书。

    质本洁来 风光无限

                                             ——青年影视演员李光洁访谈录



        他少年老成,为了生存大学期间拿着资料到处找剧组;他质朴诚实,身处演艺圈却一直未改矿工儿子的本色;他睿智敏锐,对自已的职业和现状分析透彻思考独特。他坚定踏实,向喜爱的演艺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行;他重情重义,面对诽谤和责难始终不发一言沉默是金;他敢于担当,在父母下岗弟弟求学之际勇挑家庭重担。

        这个外表硬朗如铁、内心温情似水的演员,叫做李光洁。一个80后的年轻人,却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稳重和沉着坚毅。2009年10月2日下午,青岛八大关锦绣园。刚下戏的他,戏服未脱就匆匆而来,敞开心扉、侃侃而谈。凝重的表情,淡定的微笑,机敏的谈吐,哲理的思辩,让我触摸到一颗金子般珍贵的心灵,拥抱着一个大海般宽广的胸怀。

        因为年轻,所以无惧前行中的荆棘坎坷;因为成稳,所以不恋沿途上的鲜花掌声。因为信心,所以有着无可比拟的青春活力;因为执著,所以怀揣勇往直前的胆识气魄。因为真诚,所以生命向前延伸心灵愈纯粹;因为挚爱,所以心情滑入谷底翅膀更顽强;因为面朝大海,所以春暖花开;因为质本洁来,所以风光无限。



                                        用智慧点亮精神之光

       (人生当中我活到现在,慢慢就发现不是所有的事都能成正比,不是你付出都会有收获,找到自已的不足去弥补,让自已成长就可以了。其实能做你喜欢的事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脚踏实地,重要的是积累,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去积累、去做好。)



    1、《军人机密》是你第一次演军人,你也刚大学毕业,张黎导演怎么放心地把这个角色交给你?

        首先是《走向..

    [阅读全文]  2009-10-13 11:58 - xzhao2 - 120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13   朱镕基亏欠全体上海人一个道歉(连载三)

    贴了连载一二,有网友来问讯你的要点是啥目的何在。我的回答是信手写来有病呻吟出出怨气,无所谓要点无所谓目的,甚至于并不是真的要朱镕基道歉。博文而已豆腐干而已,又不是正经论文要发表。更可以说连论坛文章都不是!公开的日记就是博客,博客就是公开的日记。博得到博不到客客人作何感想那是另外一码事。

    已经说过,朱镕基老市长肯定也有精明但不高明的事例。不说他,就说他的爱将徐匡迪。那是很熟悉的一位老师,上工大常务副校长实权一把抓!非常精明的一个上海人的典型。后来受朱镕基赏识,升迁至高教局局长计委主任上海市市长,现在是工程院院士兼院级领导。应该也退休了吧,那博导当然是要继续的。徐市长不高明也很有些知识分子气息最后失意离开上海,也凸现了他不够高明之处。

    这么说,不是说到一个上海人确实是精明但不高明了?你不是自己在打自己嘴巴吗。

    我要接着说的是这样子的精明但不高明岂止是上海人呢。

    我们只要把国人在国际上的表现和上海人在全国的表现相比较,答案就不言自明。

    国人在国际上精明但不高明的例子真是太多太多了。就是最近的高先生拿到诺贝尔物理奖便算是一例。何必那么大惊小怪呢,人家就是英国籍加美国籍,闹得金山要去查他的祖宗八代故居出生地。国际上的评价是中国太需要诺贝尔了。忙不迭地往自己脸上贴金,全不想想为何出生在金山的结果是在另外一个金山上做出成绩来。

    再比如那时候印染布出口竞相杀价,窝里斗,结果就是为了外贸指标让老外不亦乐乎。最能体现精明而不高明的例子就是金正日来访。看上去算盘打得很精,其实还精不过小金这个国际级大流氓。因为只顾精明不想高明或者自认为很高明结果机关算尽太聪明的事例,国人所经历的还少吗。

    当然,说到国人的精明但不高明似乎有些一棍子打死的意味;但这不正和说上海人精明而不高明一样含有一棍子打死的意味吗。

    因此,在朱镕基说出这番话的时候,说者和听者都要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就精明而又高明了..

    [阅读全文]  2009-10-13 09:47 - xzhao2 - 99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9   朱镕基亏欠全体上海人一个道歉(连载二)

    现在来列举一些著名的上海人精明加高明的事例。

    数年来连续荣登福布斯中国排名榜冠军的姚明现在天下无人不知。他在火箭效力,NBA生涯也曾经让他由生疏到娴熟。一路走来得心应手的原因不单是因为有数量压倒天下的中国粉丝团,也和他的实力球技分不开。我个人认为姚明是上海人精明加高明的典范。他善于运用自己的魅力非常掌握分寸,尤其是其应对让老美体育界的那些报道都不能不折服。

    不去说很著名的巨人对奥胖,如何面对那些不怀好意的挑衅;就是火箭打入季后赛的球员个人奖金他都是全部分发给队里二线职员。这一种态度极其难能可贵,非常之高明哦。就是球队之外,实际上由他开设的姚餐馆也是很高明的一个例子。姚餐馆成为休斯敦一道风景线。与别的中餐馆不同,其层高特殊地高,座椅的靠背也非常之高。完全是适应火箭队队员经常来此聚餐,这又吸引了许多球迷。在菜单子里有一道招牌菜——姚妈妈馄饨。据说姚明就是从小吃这种虾馄饨长大的。那虾馄饨要价不菲,适合老美口味也已经完全不是中国地道国产当年姚妈妈给姚明吃的那种。那虾馄饨就是把整个虾包在里面当馅心,而不是剁碎了和猪肉末混在一起。生了那道剁虾肉的工序,反正老美食客又不懂!

    另外一个著名的上海人就是田径赛金牌世界级别零的突破者刘翔。其刻苦锻炼带伤上场大家有目共睹。即使最后时刻因伤不能再坚持,那一步步走来就是精明加上高明。要是像韩玉珍(但愿我没有记错名字)解放军乒乓队女队员面对强敌自伤退下战场,那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落了个身败名裂。我想韩玉珍一定不是上海人吧。刘翔这次复出力拼得到银牌虽然位居第二却也十分光彩。

    再一个就是近来大出风头红得发紫的上海小滑稽周立波。他是够聪明的,沉寂多年后突出奇兵。最精明加高明的就是他惯会卸肩胛。在他开始糟盖某些人之前,先就声明演员周立波不为在周立波笑侃三十年里的周立波这一脚色负责。一下子周立波就人格分裂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是真实的人是演..

    [阅读全文]  2009-10-9 15:21 - xzhao2 - 1215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9   红十月里的高兴事儿

    红十月啊红十月,高兴事儿特多。

    六十周年大庆,中秋国庆双节,还有高兴的就是洛克菲勒所有旗下的高层都在庆祝中国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大庆,帝国大厦张灯结彩。呵呵,这才是气势使然!

    个人的事情很值得高兴的也很多啊。

    继黄新德黄梅大师的新德会和我的博客去年建立好友之后,他的老搭档之一新近开博的陈小芳也成为网络好友,这是第二个黄梅戏专业领域内的好友!

    再就是真心永爱之介绍在网上认识了军旅女记者木棉花。很豪爽的一个人!笔品和人品一样好。难得的是居然也能和我这样的业余写手资格不算老的洁迷成为网络世界的好朋友。真正的娱记,能够也来欣赏我的豆腐干,好受宠若惊哦。

    远山含笑是我早就在网上知晓的一位网友。怪我糊涂,以为早就相互关注成为好友。却原来并非如此。好啦,好在现在已经获得邀请成为网络知己。京沪一线通啊。

    还有就是一个偶然机遇,认识了在山西介休江苏常熟的两位网友,都是好友啊!都在不同的岗位上人自为战,互相促进。

    友谊万岁!友谊永存!

    [阅读全文]  2009-10-9 12:16 - xzhao2 - 1124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9   朱镕基亏欠全体上海人一个道歉(连载一)

    这个题目放在肚子里二十多年了。那时候没有电脑联网也没有博客可写。不过现在端出来也不迟。因为并不是真的要求道歉只是说说当时我作为一个上海人听了的感受。

    很尊敬前朱市长。不仅仅是他的才干,还有他的为人。再有一个额外的理由就是他是在上海市市长副总理总理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这样一个级别职位系列里面是唯一一位曾经是被打成右派后来摘了帽的摘帽右派。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为一个历史奇迹。那些位置上有的是走资派包括曾经的死不改悔的走资派后来当然也都摘下了走资派的帽子,但是摘帽右派应该说是独一无二,就朱镕基一个人。

    原因当然也基于我父亲(也姓朱)就是江苏常熟县第一号大右派,算是有那么些同病相怜吧。其实右派里有的是人才,比如我在山西平遥针织厂看到的一位也姓朱,据说大家对他佩服得不对了。县里有好些技术问题都要请他出山。

    朱镕基终于空降到上海当市长了。正式的手续要等上海人大确认,毫无疑问的通过。朱市长从国家计委来到上海,下车伊始就给上海高层干部一个下马威。一个平头小百姓是绝对没有资格去听他作大报告的。可是有电视转播啊,很关心这位传奇人物包括他曾有过的右派经历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

    坐在底下的一大群上海高层干部都服服贴贴,俯首贴耳被朱市长的气势被他的威严他的话语所镇住。好像后来是一片赞誉。上海人也庆幸来了一个好市长。

    那么让我像吃黄鱼羹不小心一根鱼刺卡在喉咙那样难受的一句话是啥呢------

    就是那句:上海人精明,但不高明。

    记得当时,好像许多许多上海人包括那些在聆听的干部都觉得说的对啊,多中肯啊,好像切中了上海的病根抓住了症结。

    这句话得分两段来理解。

    说上海人精明,这其实不说也罢。因为上海自开埠以来没法子哦只能见多识广就不会那么不够精明。可是朱市长其语似褒实贬。这个精明在这儿并不是好话,或者可以是直接翻译成精刮。

    说上海人不高明,那个但字就相当于英文里的but,或者well..

    [阅读全文]  2009-10-9 11:55 - xzhao2 - 117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10-8   克里斯奥唐纳的下坡路

    本来很喜欢这个邻家男孩似的影星。初出道时看的是那部群星汇集的片子。School Ties,非常好看的一部校园片。布莱德福莱斯,麦特戴蒙,克里斯奥唐纳以及麦特戴蒙那个铁哥儿们都在里面。

    布莱德福莱斯是毫无争议的第一主角,来自钢城的一个犹太穷孩子。因为橄榄球四分卫球技出色,进入贵族学校就读。Just Because You're Accepted,Doesn't Mean You Belong. 在那儿受尽冷眼。这是一个很有志气的青少年 ----- What I support to do, just walk away? 面对挑衅,他敢于反击勇于反击。

    虽然电影广告上克里斯奥唐纳头像排在第二,实际里面的脚色他是位列第三。麦特戴蒙他是主要的反派毫无争议的第二主角。

    在奥斯卡得奖影片《闻香识女人》里克里斯奥唐纳他也是一个第二主角,风头完全被奥斯卡影帝盖住。以后他担纲第一主角的影片是《爱情与战争》,出演年轻的海明威。这部片子其实是为桑德拉布洛克在其因为夺命车速一举成名后度身打造,不过克里斯奥唐纳也成为第一男主角。

    其他也有比较出色的影片比如《永远的的蝙蝠侠》因为很带有些牺牲色相的意味也非常叫座。再后来故技重演,到了《蝙蝠侠和鲁宾》里就吃不开了。

    此后固然有一些第一主角的影片,但是并无亮点。反正他结婚后就声势大减,再后来就是出演电视连续剧从大银幕转战到小荧屏了。

    回头想一下,原因何在呢?

    人物造型基本上无变化,此其一。永远的邻家男孩乖乖虎。
    脸庞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此其二。既不显示老成又不永葆青春。
    戏路子也无多大变更,此其三。
    没有过好的女搭档,够得上绝对一流水准的对手。此其四。
    当有好脚色非常适合的时候,又都不是第一主角。

    相比之与当年那部校园片,布莱德福莱斯专攻调笑片和惊栗片;麦特戴蒙专攻剧情片声势一度还直逼小李奥还有一群铁哥儿们想着他;再有的就是珍珠港冒出头然后..

    [阅读全文]  2009-10-8 14:47 - xzhao2 - 93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8   一把钥匙配把锁

    一把钥匙配一把锁,此乃人所共知的常识。钥匙插入锁眼,丝扣吻合,转动钥匙拨转锁钥那把锁就打开了。在这儿钥匙和锁眼的配位空间至关重要。沪上笑星海派清口代表周立波笑侃三十年时提及那段疯狂时代中一个可笑的说法:一把钥匙打开了千把锁呀——(下一句是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呀)。周立波既指出了这事实上的不可能又指出了那实际上却让人联想到干的究竟是啥行当呢!——于是美琪大戏院剧场里引发一阵哄堂大笑。

    这个引子说的是钥匙和锁眼的相互配位空间——包括大小形状各种凹凸面等空间因素在内。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像这样一把钥匙配把锁的现象比比皆是。由此便来展开一系列可能大家不一定熟悉的配位空间话题。很可能各位都不是化学生物药学等专业的人士。并不要紧哦,就从大家都很熟悉的东西说开来。

    先说络合物的一个种类螯合物吧。螯合物是络合物即配合物的一种,由中心离子(或原子)和多齿配位体络合(配合)形成具有环状结构的配合物。在螯合物的结构中,一定有一个或多个多齿配体提供多对电子与中心体形成配位键。“螯”指螃蟹的大钳,用这个很形象的名称来比喻多齿配体像螃蟹一样用两只大钳紧紧夹住中心体。

    首先就有一个大家一定非常熟悉的物质——血红素,那便是螯合物的一种。从幼小开始便知道,小孩子摔破头弄破手就会流血,更不用说在电视连续剧战争片里烽火连天的战场上。大家看到血液的红色,就是因为其中的红血球。而红血球的红色则来自血红素。

    人体内的血红素由四个亚基构成,血红素的每个亚基由一条肽链和一个血红素分子构成,肽链在生理条件下会盘绕折叠成球形,把血红素分子抱在里面,这条肽链盘绕成的球形结构又被称为珠蛋白。血红素分子具有卟啉结构——在卟啉分子中心,由卟啉中四个吡咯环上的氮原子与一个亚铁离子配位结合。珠蛋白肽链中第8位的一个组氨酸残基中的吲哚侧链上的氮原子从卟啉分子平面的上方与亚铁离子配位结合。听起来很复杂吧,但是其关键点就是作为中心体的亚铁..

    [阅读全文]  2009-10-8 11:07 - xzhao2 - 1078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10-7   [转载]从《沙家浜》到《飘逸的红纱巾》

    转贴按语----

    这是一篇很棒的文章,震耳发馈尤其是最后引用黑格尔的一句话。

    ***********************************************************

    《飘逸的红纱巾》和《沙家浜》演的都是新四军的故事。这两部现代京剧作品的创作年代相距四十余年。由于《飘》剧比《沙家浜》距离它们所共同表现的那段历史更久远,它对历史的关注点比较后者有很大不同;同时又由于即使《飘》剧,距离它所表现的历史仍不够遥远,它和《沙家浜》一样,仍然受到这个距离的牵扯,妨碍它发育成一部更纯粹的艺术作品,具体地说,就是妨碍它把一个历史中真正的悲剧故事表现为一部艺术的悲剧。
        在《沙家浜》里,戏剧冲突发生在抗日军民与敌伪军双方,在抗日军民内部,是不允许存在矛盾的。沙奶奶要养伤的新四军指战员提意见,新四军的意见就是:您把我们养得“心也宽体也胖”,“怎能上战场把敌杀?”四十余年后,《飘》剧对民族革命战争中敌我双方的冲突已经失去了兴趣,它描写了革命队伍内部知识青年与革命纪律的冲突,描写了个人与革命集体的冲突。在《沙家浜》中胡传魁、刁得一和日本军各有可耻的下场,而《飘》剧甚至懒得给汉奸冯子彦一个这样的交代,它的兴趣完全不在这里。
        从《沙家浜》到《飘》剧的这个变化,实际上一再出现于全世界描写革命和解放战争的小说、戏剧、电影中,也早已出现在我国描写革命史的文艺作品中。在这个同一题材的主题转变中,有时候某些个人会被看作思想解放的先驱和天才的艺术变革者,但是这种变化的真正创造者是时间。在一场革命胜利之初,革命和革命思维的惯性还在,胜利的一方还不允许文艺作品描写革命力量自身的卑污,不允许描写革命所摧毁的那些宝贵价值。然而,革命只是人类漫长历史中短暂的激变,并不是一种常态,而艺术却与人类一样既古老又青春,最终的胜利者总是拥有时间的一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艺术一定会坚韧地..

    [阅读全文]  2009-10-7 13:52 - xzhao2 - 87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5   [转载]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一种奇妙蝴蝶的重生

                                    ·方舟子·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采集蝴蝶是一项非常流行的爱好,其中最受追
    逐的标本之一是一种在中国也产的灰蝶科蝴蝶,英国人称为大蓝蝶(中名嘎霾灰
    蝶)。实际上这种蝴蝶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蓝。它并不是一种特别美丽的蝴蝶,
    被特别看重的原因可能是其难得:它数量稀少,而且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野,每
    次采集相当于一次远征。

        即便如此,仍然有大量的大蓝蝶被采集制作成了标本。至今还有大约3000个
    大蓝蝶标本收藏在英国的博物馆里。在19世纪末就已经开始有人呼吁对它进行
    保护。进入汽车时代以后,到大蓝蝶栖息地采集更加方便了,有的地方的大蓝蝶
    已经绝迹,保护变得更为迫切。1930年,英国建立了第一个大蓝蝶保护区,围起
    栅栏,雇了一名铁匠在那里看守不让人采集标本,停止在那里烧荒,并禁止放牧。
    那里原来生活着一个较大的大蓝蝶种群,但是在受保护9年之后,就一只不剩了。

        此后还有更多的大蓝蝶保护区逐渐建立起来,但是大蓝蝶的数量却越来越少。
    1950年代时英国大约还有数万只大蓝蝶,到1972年时只剩下了300多只。1975年英
    国通过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法首次把大蓝蝶列为法定保护对象,但已无济于事。
    1979年,英国最后一只大蓝蝶死去。

        大蓝蝶在英国灭绝的前夕,牛津大学杰里米·托马斯等人追踪残存的大蓝蝶
    的生活史,发现了大蓝蝶灭绝的秘密。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英国著名博物学家
    佛罗霍克在研究了大蓝蝶20年之后,已发现了它与蚂蚁存在着奇妙的关系。托马
    斯等人的研究表明这一关系要比人们想像的还要奇妙得多,也重要得多。

        大蓝蝶对生活的要求极为挑剔,离不开一种百里香植物和一种红蚁。每年的
    六、七月间,是英国大蓝蝶飞翔的季节。每只大蓝蝶成虫的寿命只有四、五天。
    在短暂的生命..

    [阅读全文]  2009-10-5 15:07 - xzhao2 - 91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