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25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 1 2 3 4 5 6 7 8  >>
    2011-1-27   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

    作者简介: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1892~1968),俄罗斯作家。出身于莫斯科一个铁路员工家庭。从中学时代起他就醉心于文学,1912年发表了第一个短篇小说。在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时期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俄国的社会生活,参加过红军,当过记者及报社编辑。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作品。使他一举成名的是中篇小说《卡拉-布加兹海湾》(1932)。后来他还写了一系列画家、作家的传记小说和历史题材的作品,如《伊萨克·列维坦》(1937)、《塔拉斯·谢甫琴柯》(1939)、《北方故事》(1938)等。卫国战争时期他当过战地记者。他于1956年发表的《金蔷薇》是一本创作札记,其中谈了许多创作体会和经历,受到广泛欢迎。后期他致力于创作长篇自传体小说《一生的故事》(1945~1963),反映了19世纪末直到20世纪30年代作者的经历,是作者对创作历程和道德、精神内容的思考、探索的总结。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作品多以普通人、艺术家为主人公,突出地表现了对人类美好品质的赞颂,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他的短篇小说写得优美如诗,艺术水平很高,如《雪》、《雨蒙蒙的黎明》、《一篮杉果》等。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金蔷薇

    [俄] 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写在前面的话

        文学不遵循雕敝的规律。只有文学是不朽的。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

        应该永远渴求美。
        ——奥诺尔·巴尔扎克

        在这本书里,许多地方叙述得不连贯,甚或不够明确。有许多东西是值得争论的。

        这本书既不是什么理论研究,更不是什么指南之类。而仅仅是我对作家劳动的理解和我自己的经验的札记而已。

        书中没涉及我们作家工作的思想基础的广袤倾域,因为在这一方面,我..

    [阅读全文]  2011-1-27 10:15 - 冬雪儿 - 2171 查看 - 2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22   昆德拉:不朽

    不朽

    [捷]米兰·昆德拉著/宁敏 译


    第一章 面相

      1

      那女人约摸六十或六十五岁,我坐在健身俱乐部游泳池边一张折叠椅上看她。这里是一幢塔楼的顶层,整个巴黎可以尽收眼底。我正在等阿汶奈利厄斯教授,每有必要,我们就相约在此聊天,但今天他迟到了,我便只好看那女人。她独自站在齐腰的池水中,两眼直盯着一个身穿运动长裤、正在教她游泳的年轻救生员。他发出指令:让她手把住池边做深呼吸。她做得那么卖力,认真,活像一台老掉牙的蒸汽机在水下呼哧呼哧喷气。(那充满诗意的声音,早已被人遗忘,若要向不知情者描述,不妨就说像一个手把着游泳池边的老太婆没入水中的出气声,那再确切不过了。)我看得出了神。她让我着迷,是因为她的姿势很滑稽(救生员也注意到了,他的嘴角微微绷着)。这时,一个熟人过来搭讪,分散了我的注意力。等我想再看,授课已经结束。她正绕着水池朝出口走去。她经过那个救生员,朝前又走了三四步。忽然,她扭过头来粲然一笑,向他招了招手。就在此时,我心头怦地一震!那笑靥,那动作,分明属于一个二十岁的姑娘!她抬臂时,有一种令人销魂的轻柔感,仿佛顽皮地将一个五色彩球抛向她的情人。那笑靥和动作,优雅而富有魅力,但是她的那张脸和身体,却已魅力全无。这是淹没于身体的无魅力之中的一个动作的魁力。毫无疑问,那女人已意识到自己不再美丽,但此时此刻,她却忘记了这一点。我们每个人都有某一部分存在于时间之外。我们或许只在某些特殊时刻觉察到自己的年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则无年龄可言。不管怎么说,她转身、微笑、向年轻救生员招手(他忍不住而嗤笑)那一瞬间,她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年龄。她的存在于时间之外的内在魅力,在那动作的一刹那显现,令我目眩。我奇怪地受到感动。于是,阿格尼丝一词浮上脑际。..

    [阅读全文]  2011-1-22 09:31 - 冬雪儿 - 1701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21   谢尔顿:假如明天来临(探案小说)

    假如明天来临

    [美]西德里·谢尔顿



    第一部


    第一节

    二月二十日,星期四,晚上十一点
      她精神恍惚地、缓慢地脱着衣服,脱光之后,挑选了一件鲜红的长睡衣穿在身上,以便流血时不露出血迹。多丽丝·惠特尼最后环顾了一下这间在过去三十多年里逐渐亲切而可爱起来的房子,仍然是那样整洁。她拉开床头柜的抽屉,小心翼翼地把手枪拿了出来。手枪黑得发亮,冷冰冰的,令人不寒而栗。她把它放在电话旁边,开始拨动在费城的女儿的电话号码。她听到了那遥远的电话铃的回声。接着传来一个温柔的声音:“哈罗!”
      “特蕾西……亲爱的,我就是想听到你的声音。”
      “真没想到是您,我太高兴了,妈妈。”
      “但愿我不是把你吵醒的。”
      “不是,我在看书呢,正准备去睡。查尔斯和我本想出去吃晚饭,但天气太糟糕了。这儿的雪下得可真大啦。您那儿怎么样?”
      天哪,我们竟然谈起天气来了,多丽丝·惠特里想,我有那么多的话要跟她说,可又不能说。
      “妈妈,您那儿的天气到底怎么样呀?”
      多丽丝·惠特里望了望窗外。“正在下雨。”说完她想,这太富有戏剧性了,就象演电影一样。
      “什么声音?”特蕾西问。
      外面雷声阵阵。多丽丝由于陷入极度的沉思之中,竟然没有听到雷声。新奥尔良地区正在下暴雨。气象太已经预报过:“新奥尔良地区有雨。华氏六十六度。夜晚将转为雷阵雨。别忘了带伞。”可她已不再需要伞了。
      “是雷声,特蕾西。”她极力使自己的声调显得很轻松,“告诉我,你在费城过得怎么样?”
      “我就象神话了的公主一样,妈妈。”特蕾西说,“我从来不相信有人会象我这样幸福。明天晚上我将和查尔斯的父母见面。”..

    [阅读全文]  2011-1-21 10:44 - 冬雪儿 - 4113 查看 - 38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18   爱伦·坡:金甲虫

    金甲虫

    [美]爱伦·坡


    瞧!瞧!这家伙在穷跳!
      他给毒蜘蛛咬了.
      ——
      多年以前,我跟一位名叫威廉.勒格朗的先生结成知己.他出身雨格诺教徒世家,原本家道富裕,不料后来连遭横祸,只落得一贫如洗.为了免得人穷受欺,就远离祖辈世局的新奥尔良城,在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附近,苏里文岛上安了身.这座岛与众不同,几乎全由海沙堆成,长约三英里,宽里没超过两三百步.有条小得看不大清的海湾,横贯小岛和大陆之间,缓缓穿过一大片芦苇丛生的烂泥塘,水鸡就爱在那一带做窝.不难想象,岛上草木寥寥无几,就是有,也都长得矮小.参天高树根本就看不到.西端有座毛特烈堡,还有几间简陋木屋,每逢盛夏,便有人远避查尔斯顿城里的尘嚣和炎热,租了木屋住下.靠近两端,倒可以看到一簇簇棕榈,但除了这一角,和海边一溜坚硬的雪白沙滩,全岛密密麻麻的长满芬芳的桃金娘.英国园艺家异常珍视这种灌木,在当地往往长得高达十五英尺到二十英尺,连成树丛,密得简直插不下脚,散发出馥郁香味,到处弥漫.在这片树丛深处,靠近小岛东端,比较偏僻的那一头,勒格朗盖了小小一间窝棚.当初我跟他萍水相逢,他就住在那里了.这个隐士身上有不少特点引人注意,令人敬佩,所以我们不久便成了朋友.我看出他富有教养,聪明过人,就是感染了愤世嫉俗的情绪,心里忽而热情洋溢,忽而郁郁寡欢,这种怪脾气动辄发作.他手边书籍倒有不少,就是难得翻阅.主要消遣只是钓鱼打猎,否则便顺着沙滩,穿过桃金娘丛,一路溜达,或者拾取贝壳,或者采集昆虫标本——他收藏的昆虫标本,连史磺麦台姆之流也不免眼红.每回出去走走,总随身带着一个名叫丘比特的老黑人.勒格朗家道败落前,丘比特就解放了,可他自以为理该寸步不离的侍侯"威儿小爷",任凭威胁利诱,都打发他不走..

    [阅读全文]  2011-1-18 10:25 - 冬雪儿 - 1554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15   史菊华:罗丝安娜(探案小说)

      作者介绍:

      玛姬·史华菊(Maj Sjowall 1925’)皮·华卢(Per Wahlbo 1926-1975)是著名的瑞典藉夫妇作家,定居于瑞典南部的马尔摩市。史华菊是一位著名诗人,华卢则是数家报刊的记者,是知名的报告文学家,创作了许多广播和电视、电影剧本。

      史华菊、华卢夫妇从1965年开始涉足推理小说创作,当年推出的《Roseanna》即一炮走红,引起较大反响。以后,他们每年都推出一部以马丁·贝克探长为主角的推理小说。至1975年华卢去世为止,10年间共完成了10部。主要有:《Rosean》(1965)、《The Laughing Poiceman》(1970)、《The Locked Room》(1972)、《The Terrorists》(1975)。此系列小说已被译成20多种文字,并有多部被拍成电影,受到广泛欢迎。此外,华卢还独自出版了两本以简森(Jensen)为主角的推理小说,即1966年出版的《The Thilty-first Floor》和1970年出版的《The Steel Spring》

    罗丝安娜

    [瑞典] 玛姬·史菊华

      1

      七月八号午后三点,他们发现了尸体。从外观看来尸体相当完整,不可能在水里泡过很长的时间。
      
      虽然他们的发现全凭偶然,但能这么快发现尸体,对警方的调查工作助益匪浅。

      在伯伦运河的水闸下游,有一道阻挡东风长驱直入的防波堤。那年春天运河开通之后,这条通道就出现淤积的现象。不单是通行困难,船上的螺旋桨还老从河床卷出厚厚一团泥,任谁都明白这运河不疏浚不行了。其实早在五月份,运河公司就想自土木工程理事会征用一台挖泥船,但每个官员都视这申请书为烫手山芋,最后甚至推到瑞..

    [阅读全文]  2011-1-15 08:44 - 冬雪儿 - 3667 查看 - 27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13   昆德拉:缓慢

    缓慢

    [捷克] 米兰-昆德拉

      1

      想去一个城堡参加晚会以及过夜的渴望把我们抓住了。在法国,很多城堡改建为旅馆:一方绿色草地迷失在一大片没有绿色的丑陋之中;一段小径、树木、和鸟儿置于密如织网的道路之间。我开着车,从后视镜中盯着跟在我后面的那辆车。左转灯闪着,整辆车涌出不耐烦的波浪。开车的人正等待机会超越我的车,如同一只猛禽窥伺一只麻雀。

      妻子薇拉对我说:"在法国,每五十分钟就有一个人在公路上惨死。看看这些在我们周围开车的疯子。正是同样的这些人,看到一个老妇人当街被抢时,表现出极端谨慎的态度。而当他们手握方向盘时,怎么又不害怕了呢?"

      该怎么回答?或许这么解释吧:倾身跨在摩托车上的骑士只专注于正在飞跃的那秒钟;他紧紧抓住这个与过去、与未来都切断的一瞬;他自时间的持续中抽离;他处于时间之外;换句话说,他处在一种迷醉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他忘记他的年岁、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和他的烦恼,因此,在风驰电掣中他毫无恐惧,因为恐惧的来源存在于未来之中,从未来解脱的人什么都无所谓。

      速度是技术革命献给人类的一种迷醉的方式。和摩托车骑士相反,跑步者始终待在自己的身体中,必须不断地想到自己的脚茧和喘息;他跑步时感觉到自己的体重、年纪,比任何时候都还深切地意识到自我和生命的时间。当人被机器赋予了速度的快感之后,一切便改变了:自此之后,他的身体处在游戏之外,他投身于一种无关肉体的、非物质的速度之中,纯粹的速度、速度本身、以及令人兴奋的速度感之中。

      奇异的组合:技术的森然无人性与兴奋的狂热火焰。我想起三十年前一位脸色严峻但又热心的美国女人,大概是个性学权威之类的,为我上了有关性解放的一课(只有冷冰冰的理论),在她的演说中重复最多次的..

    [阅读全文]  2011-1-13 09:48 - 冬雪儿 - 1756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10   卡夫卡:大路上的小孩

    大路上的小孩

    [奥地利] 卡夫卡 / 陆增荣译


      我听到车子驶过园子栏栅前面。有时我从树叶中轻微晃动的空隙里看看,看看在这炎热的夏天,马车的轮幅和辕杆是怎样嘎嘎作响的。农民从地里回来,他们大声地笑着。这可是缺德。

      这是我父母的园子,我正在园子树林中间休息,坐在秋千架上。

      栏栅外的活动停止了,追逐着的小孩也过去了,粮车载着男人们和女人们,他们坐在禾把上,将花坛都遮住了。将近傍晚,我看到一位先生拄着手杖在慢慢散步,两个姑娘手挽着手,迎着他走去,一面向他打招呼,一面拐向旁边的草丛。

      然后,我看到鸟儿像喷出来似的飞腾,我的目光跟踪着它们,看着它们是如何在眨眼之间升空,我的目光跟着它们直到我不再觉得它们在飞,而是我自己在往下坠。出于偏好,我紧紧地抓住秋千的绳子开始轻微地摇荡起来。不久,我摇晃得激烈了一些,晚风吹来,颇感凉意,现在,天上已不是飞翔的鸟儿,却是闪动的星星。

      烛光下,我正用晚餐,我经常将两臂搁在木板上,咬着我的黄油面包,这时我已经累了。风将破得厉害的窗帘吹得鼓胀起来,外面有人路过窗前,间或两手抓紧帘子仔细端详我并要和我说上几句。通常蜡烛很快便熄灭了,在黑暗的蜡烛烟雾中,聚集的蚊蝇正要兜一阵圈子,有一个人在窗外问我什么,所以我看着他,我好像在看着一座山或看着纯净的微风,也没有许多要回答他的。

      有一个人跳上窗户的胸墙,进行通报,而另外的人似乎已经到了房前,我自然站起来,叹息着。这人说:"不行,你为什么这样叹息?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有什么特殊情况吗?有什么倒霉的事吗?我们不从中休息一下么?一切都完了么?"

      什么也没有完,我们跑到房前。

      --"你老是迟到。"

      "怎么说老是我"--"就是你,你不愿意..

    [阅读全文]  2011-1-10 09:51 - 冬雪儿 - 135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9   切斯特顿:断剑

    断剑

    [英]切斯特顿著/许砌译


    林中的树木伸出几千只灰色的胳臂和百万只银白的手指。青石板似的、暗淡的天空中,碎冰块状的星星放射出耀眼的寒光。这片居民稀疏的多树的郊野,象是被洒落在上边的易烯的寒霜所冻僵。树干间黑暗的镑隙,就象北欧神话中那冷得出奇的无底的黑地狱。北面那座异教教堂的方形石塔,也象是古代野蛮人在冰岛海瞧上留下的遗迹。要在这样一个夜晚去寻访一所墓园简直是桩咄咄怪事,然而,从另一角度看来,也许真值得去探究一番。
      
    林间荒地里,那突然从绿草皮中拱起的一座座坟墓在星光下看来一片灰色。它们大多位于斜坡上。通向教堂的小径陡得象座楼梯。山顶上有块平坦得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使本地名闻遐尔的那座纪念物的所在地。它与周围简陋得一无足观的坟墓形成鲜明的对照。它出自当代欧洲一位最著名的雕刻家之手,然而艺术家的声望却被他手制雕像上的邵个人的威名所笼罩,不久就归于涅灭。

      星光用细小的银笔勾勒出一座巨大的铜像,那是一位躺倒的战士,他那伟大的头颅枕在枪支上,一双手有力地以祈祷姿势永远伸向空中。那张令人肃然起敬的脸上长满浓密的、象钮可漠上校那种者式的胡须。虽然军装有些地方巳被艺术家简比了,但仍能看出他是个现代军人。他右面放着一把失去剑尖的断剑,左面放着一本“圣经”。在明朗的夏天,午后的游览马车常满载着美国游客和有教养的郊区居民前来瞻仰这座雕像。即使在那种场合,人们也会感觉这一大片林地,包括只此一座圆形墓园和教堂,寂静和荒凉得出奇。谁要是在仲冬黑沉沉的寒夜来到这里,就会感到自己已经被世人抛弃,只有和寒星作伴了。然而,就在这寂静的林间,木栅门嘎吱一响,两个穿着黑衣服男子的模糊身影通过栅栏,走上攀登陵园的那条小径。

      在星星暗淡的冷光..

    [阅读全文]  2011-1-9 10:50 - 冬雪儿 - 137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8   茨威格: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著/高中甫泽


    在日内瓦湖畔,靠近小小瑞士的维诺弗地方,一九一八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岸边划来。他在湖面上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划近一看,原来是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面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浆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划到跟前,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用渔网遮盖住他的下身,随后他试着同这个螺缩在船上一角、冷得浑身发颤的畏怯的男人攀谈。可是这个人用一种陌生的语言答话,这种语言和渔夫说的没有一个字相同。不久,这个热心肠的渔夫只好作罢,他收起渔网,快速地向岸边摇去。

    岸边华灯初上,这个赤身裸体的人的面孔慢慢清晰可见。他那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髯,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听起来像是“露西亚”,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渔船终于靠岸;渔夫们的家室都在岸边守望自己的男人。她们观望渔夫的湿涟源的捕获物,可她们一看出在渔网里的竟是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时,便慌乱地四下逃散,就像摇西卡的诗女发现裸体的俄底修斯的情景一样。慢慢地,村里的一些男人向这稀有的“人鱼”聚拢来,他们随即负责尽职地把他送到村长那里。

    出于战争期间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他立刻就觉察出这个人一定是个逃兵。从湖对岸法国那边游到这里来的。于是他公事公办地进行审问,可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做法很快就失去了严肃的意义和应有的价值,这个一丝不挂的男人(在此期间有几个居民掷给他一件上衣和一条粗布裤子)对任何问题只是疑问似的重复地说:“露西亚?露西亚?”声音越来越畏总,越来越含混不清。村长对此感到有些恼火,于是以不容误解的手势让这个陌生人跟他走。身边围着一群吵吵嚷嚷的..

    [阅读全文]  2011-1-8 09:04 - 冬雪儿 - 120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7   芥川龙之介:山药粥

    山药粥

    [日]芥川龙之介著/艾莲 译


    八成是元庆末年仁和初年的事吧。不管哪朝哪代,好歹跟这个故事无甚关系。看官只当是很久以前平安朝 ① 的事就成。——话说当时藤原基经摄政,手下侍卫中,有某位五品。

    ①一七九四—一九二年,建都于平安京(即京都),是日本古代政治、文化极其辉煌灿烂的一个历史时代。元庆(877—885)。仁和(885—889)两朝约当平安前期。

    在下本不愿写成“某位”,满想弄清是何方人士,姓甚名谁。偏巧那名儿竟没能流传下来。想必是个凡夫俗子,没资格留名青史吧。看来终究是史书作者,对凡人凡事,没甚兴趣使然。这一点倒同日本的自然派作家大相径庭。须知,王朝时代的小说家,并非有闲之人。——总而言之,藤原摄政王的侍卫中,有某位五品的武士,是这故事中的主人公。

    且说这位五品,实在其貌不扬。首先,身材矮小。其次,红鼻头,八字眼。嘴上的胡须,不必说,稀稀拉拉。瘦瘦的两颊,显得下巴格外地尖。嘴唇嘛……要—一细数起来,真个是说也说不尽的。我们的这位五品,天生得就如此邋遢,不同一般。

    五品是何时何以来侍奉基经的呢?这谁也不晓得。反正,很久以来,总是穿着同一件褪了色的短褂子,戴着同一顶瘪塌塌的京式乌帽,天天不厌其烦地尽同一职守,这倒是确凿无疑的。结果呢,谁见了也不会想到,这家伙居然也有过青春年少的时光(五品已经四十开外)。相反,甚至觉得,凭他这副寒怆通红的鼻子,徒有其名的几根胡子,生来就该在朱雀大路上让风吹雨打。上起主人基经,下至放牛娃儿,不知不觉,谁都这么认为,无人怀疑。

    一个人有了这样一副尊容,所受到的待遇,恐怕无须在下多费笔墨。在班房里,五品甚至不如一只苍蝇,一干武士对他理也不理。连那些有品无品的下属侍卫,总共二十来号人,..

    [阅读全文]  2011-1-7 10:34 - 冬雪儿 - 134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5   杜鲁门:中央情报局疑案(探案小说)

    中央情报局疑案

    [美] 玛格丽特·杜鲁门

    作者简介:

      美国前总统杜鲁门的女儿玛格丽特·杜鲁门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侦探小说作家,被誉为“美国的阿加莎·克里斯蒂”。其小说多以重大案件为题材,以美国最高权力机构运作为背景,不仅具有一般侦探小说扑朔迷离及惊险跌宕的特点,更由于其特殊身份及经历,使她对于美国政坛的利益争夺及权力倾轧比别人更多一层了解,从而为读者在更深的层面上,展现了一幅美国当代政治生活的全景图。

      玛格丽特·杜鲁门到目前为止已创作了三十多部侦探小说。悬念迭生、疑窦重重的谜案情节,高超的专业侦破手段和精彩的法庭辩论,各异的人物性格及复杂的心理特征,在她的笔下一切都驾轻就熟。读了这套我们特别为中国读者精选出的系列疑案小说,您就会理解《纽约时报》将她称为“讲故事的高手”绝非过誉之词。

    [阅读全文]  2011-1-5 08:02 - 冬雪儿 - 2777 查看 - 28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4   斯通:十字路口的药店(推理小说)

    十字路口的药店

    [美]埃利那·考曼·斯通


    十字路口那家小小的药店除了顾客以外什么都有,一应俱全。架子上,一排一排的瓶子、篮子,一个神奇的苏打喷瓶,一张卖糖果和雪茄的柜台,一个堆满化妆品、淋浴帽、自来水笔的陈列橱,甚至还有一架子书。
      
    还不止这些,它还拥有一个你会发誓说几近于完美的地理位置。到匹兹堡去的两条最主要的旅游干线,米尔唐派克和威利姆潘恩高速公路,就在该店门口交叉。一天之中几乎没有一小时没有汽车从这里经过,而是很多,很多,但他们却极少、极少停下来。

      这是一个绝对不错的投资,六个月前泰勒先生搬到这里来的时候他曾这么想,而现在他却把这句话咽了回去。站在他曾花费了那么多心血和爱意精心装饰过的窗前,他忧郁地凝望着窗外,周六夜晚的暴风雨中,依然车辆如梭。

      “暴风雨中,”他说,“这些人都去哪儿?我问你。”

      乔·艾文斯把大拇指放到最新一期《谋杀》杂志的一个单词上,抬起头来。他是一个十六岁的高中生,负责清扫地板,需要调配苏打的时候也调配苏打。他有着长长的、结实的双腿,获奖运动员的胸膛和双手,婴儿般纯洁,令人愉快的笑容,还有一个坏毛病——对侦探小说贪婪的、无止境的迷恋。

      “从已知的地方来,到未知的地方去。”

      鲍勃·泰勒仍然忧郁地望着窗外,有着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的男孩,立刻知道这不是合适的答案。

      “噢,他们只是还没有到咱们这儿来的习惯而已,”他补充道:“你等着,他们会发现你在这儿的,我认识的一个家伙,”他停下来,把他那两条不可思议的长腿跷到柜台前的另一张凳子上——“他在派克路上的一个酒吧工作,那个百万富翁兰多斯多姆·菲拉失踪的夜晚,他的车就是在酒吧附近被发现的。那个家伙说一到星期六和晚上,你要过马路就不得不走地..

    [阅读全文]  2011-1-4 10:17 - 冬雪儿 - 117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4   劳伦斯: 参孙和德莱拉①

    参孙和德莱拉①

    [英]D.H.劳伦斯


    从帕森斯开往圣加斯廷帕威的汽车上下来一个男人,他转向北方,朝北极星的方向往山上走去。此时才仅仅6点半,可是星星已布满天空。一阵冷风从海面吹来,峭壁下面的灯塔在刚降临的夜幕里明亮而有节奏地闪烁着。

      男人孤身一人。他毫不犹豫地赶着路,不时带着谨慎的好奇东张西望。高耸、废弃了的锡矿发电站,在夜色中时隐时现,似昔日文明的残迹。矿工的小屋杂乱无序地散布在山上,黑暗中,屋里的灯光孤寂地眨巴着,如同这凯尔特人夜的寂寞。

      ① 均为《圣经》人物。参孙以身强力大著称。德莱拉是其情妇。参孙被她出卖。

      他坚定地继续走着,总是带着警觉的好奇。他是位个子很高、身体强壮的男人,显然正当壮年;肩膀宽阔,而且相当硬挺。走路时,他身体从臀部略微向前倾斜着,就像一个必须弯腰来降低高度的男人。可他的背并不曲,从臀部直到肩部都是直挺挺的。

      个子不高,墩实,腿脚粗壮的考内希矿工们的身影不时地与他擦身而过。他总是跟他们道声晚安,好像在表明他是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他说话带着西考内希的腔调。沿着这条阴郁的路走着,他一会儿看看陆地上住所的灯光,一会儿看看海面上的灯塔。船只看到灯塔就改变航向。瞧着自己和美洲之间那与黑暗浑为一统的大西洋,他显得略微有些兴奋,并感到很惬意。谨慎和激动与自制力在不断交织着。

      路边的房舍开始关门了,他走进散落的不成形的孤寂的矿村,这是他过去所熟悉的。到了,离路左边不远有一座小客栈,透出温暖适意的灯光。他注视着客栈的招牌:“锡矿工人之家”。可辨认不出老板的名字。他倾听着。屋里传来兴奋的谈话声,朗笑声,一群男人的声音里夹杂着一个女人的尖笑声。

      他微微弯下腰,走进小酒吧。屋里点着热晃晃的灯,一个丰..

    [阅读全文]  2011-1-4 09:51 - 冬雪儿 - 128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3   贝利:鲜花与凶手(探案小说)

    鲜花与凶手

    H.C.贝利


    1
    几天没有案子,福琼就有点心神不宁了。此刻他心不在焉地看着盘子里的油桃,这是他平时最爱吃的了,可今天一点也引不起食欲。
      
    “啊,亲爱的,别总是这副鬼样子。”福琼夫人不满地说。“别忘了,今天下午还要到母亲家去参加茶会,你可要打起精神啊!”

      “我最讨厌在人们面前装样子。”

      书房里的电话铃响了。福琼嘴里咕哝着走去接电话。片刻之后他回到餐厅,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光,而且帽子已经戴在头上了。

      “男人生来似乎工作的,女人呢,大概是留在家里哭泣的吧。”他调皮地吻了一下发愣的妻子,说:“亲爱的,只好请你替我向母亲问好了。”

      “是哪个鬼东西打的电话?他想要什么?”

      “是史密森大夫打来的。他什么也不要,只要我。再见,亲爱的。”说着话福琼已跨出门外,留下福琼夫人在那里生气。不过他心里有底,这种事对她已经习惯了,五分钟之后她准没事了。下午她会在母亲面前给他找个恰当的借口的。

      福琼开车向史密森大夫家疾驶。刚才在电话里史密森大夫对他说,郝斯夫人受伤了。有人发现她昏迷不醒地躺在水塘边。伤势严重,左胳膊断了,还断了两根肋骨。史密森大夫说看样子还有内伤,所以他打电话到福琼家,想听听他的意见。

      史密森大夫家住在温特镇。这是个古风犹存的小镇,伊丽莎白时代的建筑随处可见。车到史密森大夫家门口时,福琼从车窗看到大夫已经站在门口等他了。

      “快说说情况吧。”寒暄两句,福琼就急不可耐地问。

      “他们真不该找我。”史密森大夫皱起了眉头。“郝斯夫人原来是我父亲的病人,后来也一直找我看病。但不久前我们吵了一架,她就转到狄隆大夫那里去了。狄隆那家伙和好多女人有来往,您是知道这种男人的,福琼先生。”

      “是的,..

    [阅读全文]  2011-1-3 10:03 - 冬雪儿 - 1361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1-1-2   勒布朗:怪屋

    怪屋

    [法]莫里斯·勒布朗


          
    神秘劫案

        全巴黎的市民都被一个离奇古怪的案子震惊了。当许多人从报上了解到案发的过程后,更是惊恐不已。
        这是一个闻所未闻的抢劫案,而且罪犯也太胆大妄为了。在一个巨大的公共场所,劫匪竟明目张胆地劫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更甚的是,从一家可容纳数千人的大剧院的舞台上劫走的。
       
    能发生这样离奇的案子简直难以让人相信。因为在剧院里,有许多警察和便衣刑警在巡逻。这些警察和刑警简直就像纸糊的,劫匪对他们根本就是视而不见,同时警方连劫案的一点线索都没找到被劫走的姑娘叫雷依娜,是个很美丽的姑娘。

        那日,歌剧院里突然响起了火警,顿时秩序就乱了,一个蒙面劫匪借混乱之际,劫走了歌星,转眼就不见了。

        雷依娜被劫走时身上披着一件长披风,腰间系着一条束腰带。

        说起那披风和那束腰带可不寻常。因为那腰带和披风上镶了许多宝贵的宝石,价值连城。

        这离奇的劫案,在翌日的早报上就被用大字标题,作为社会版头条新闻登出来。吃早餐的市民们,一打开报纸就吃了一惊。
        在一个小公寓里,一对年轻夫妻,也正在看这条消息。

        刚端上来的咖啡还直冒热气。把杯子端到嘴边的丈夫,似乎已经忘了这是杯刚煮好的咖啡,一不小心把嘴唇烫红了,这是由于他太集中精神看那条消息了。他妻子正要把巴黎人最喜欢吃的新月形面包从篮中拿出来,但却因为只顾探头看那条消息而忘了手中的活,突然她大叫了一声“我的天!”还不由地叹了一口气。
        “我连一颗假宝石都没有,而那个雷依娜,却穿着满是宝石的衣服。这太不公平了!”

        “你大概还不晓得吧?那些镶有宝石的衣服并不是她的。据说是一个叫..

    [阅读全文]  2011-1-2 09:42 - 冬雪儿 - 143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28   冈田惠和:今生有约

    今生有约

    [日]冈田惠和



    前言

     说到爱情,中外均有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流传,而有关月下老人、前世今生等,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情节。日本富士电视台95年底推出的爱情大戏“なだ恋は始まらない”(今生有约),在轮回的情节上却有许多创新之处。
      
    剧中的转世舞台在现代的东京都会,因此角色的设定有别于传统的前世今生安排:男、女主角直到最后才终于相遇,也不同于一般的爱情戏公式。而离了婚的男主角的女儿,扮演替这一对有情人穿针引线的小爱神,则可媲美“西雅图夜未眠”呢!

      小泉今日子在剧中饰演29岁的干练上班族,和中井贵一的离婚男士同属较成熟稳重的形象;一向活泼俏丽的常盘贵子则以事业律师的角色登场。而竹野内丰、板井真纪和草本刚,则表现了相对的青春与纯情。在整体上,本剧呈现出爱情理性的一面,或许这种不强求的态度,正是相信缘份的一种真爱表现。

      虽然时代不断在变动,但是真爱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您同意吗?

    第一章

    在犹如繁星般众多异性当中,互不相识、分处异地的两人,却能偶然邂逅,而且只被对方吸引,这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所以,才有很多人会觉得,在这广阔的世界里,冥冥之中自有命运在替情侣牵线吧!而不知从何时开始,恋人们便把这条无形的线称之为〃红线〃。
      这则有关命运之说的爱情故事,必须追溯到两百多年以前。

      那是发生在安永六年(公元一七七七年)的江户,一个岁末寒夜里的事情。若是在现代,此时街上应该是挤满了欢度圣诞的人潮;但当时的江户街头却是一片漆黑,只见寒月高挂在寂静的夜空。

      备前屋,在这间位于深川的商家的内宅里,屋主的独生女由纪正悲伤地注视着镜中的自己。屋内挂着一袭纯白无瑕的嫁裳。明天就是她大喜的日子,但为何她却满脸愁..

    [阅读全文]  2010-12-28 10:18 - 冬雪儿 - 1713 查看 - 8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27   盖曼:绿字的研究

    绿字的研究

    [英]尼尔·盖曼著/饶梦华译


     1新朋友
      
      斯特兰德剧团刚刚结束震撼人心的欧洲之旅,在欧洲,他们为皇室成员进行的激动人心的悲喜剧表演赢得了掌声和赞誉。斯特兰德剧团宣布,他们将于4月在位于德瑞街的皇家剧院演出,届时他们将上演《我的双胞胎兄弟汤姆》、《卖紫罗兰的小女孩》及《回归古老岁月》(该剧是一个盛大欢快的历史剧)。每一部都以独幕剧的形式演出!票房现已开始售票。
      
      我相信这就是浩瀚无边的地下世界。是梦中的黑暗。
      
    我有点心不在焉。真抱歉。我不是搞文学的人。

      我一直在找住处,这就是我跟他见面的原因。我希望有人分担我的房租。我们共同的一位熟人介绍我们认识。他在圣巴斯医院实验室工作。“据我观察,你以前在阿富汗待过,”他对我说。我张大嘴巴,瞪大了双眼。

      “真不可思议,”我说。

      “没什么,”这个穿着白大褂的陌生人说。他将成为我的朋友。“从你抱胳膊的姿势,我看出你受过伤,而且伤得很不寻常。你晒得很黑,举止也很像个军人。在这个帝国很少有地方能把一名军人晒黑,况且从你的肩膀受伤的情况及阿富汗人穴居的习惯来看,你经受过折磨。”

      经他这么一说,好像非常简单。但是,说的没错。我曾被晒成深棕色。我也正如他所观察到的那样受过折磨。

      阿富汗不论是神还是人都很野蛮,不愿受制于英国、柏林甚至莫斯科,而且不讲任何道理。我被派往山区,隶属于一个团部。只要在山区里进行的战争,我们都能打成平手。可是当游击战转入山洞,我们发现,在黑暗中我们竟然对一切都束手无策。

      我永远不会忘记地下湖闪烁的水面,也不会忘记从水下冒出来的那个东西,它的眼睛一张一翕,一边发出低低的像是在唱歌一样..

    [阅读全文]  2010-12-27 09:25 - 冬雪儿 - 142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26   爱伦·坡:毛格街血案(探案小说)

    毛格街血案

    [美]爱伦·坡



      任凭海妖唱什么歌,任凭阿基里斯混在女孩堆里冒用什么名字,饶是费解的谜,也总能猜破。

               ——托马斯·布朗爵士

      所谓分析的这种才智,其实是不大可靠的。我们对分析力的评价,只是根据其效果而已。大家知道,具有分析力的人,若是这方面得天独厚,总不禁感到这是其乐无穷的源泉。大力士喜欢炫耀自己的臂力,酷嗜锻炼肌肉之类的运动;有分析力的人就喜欢解开任何疑难的脑力活动。只要能发挥他的才能,即使对琐碎小事,也感到津津有味。他偏爱猜谜解题,琢磨天书;凡是解开一项疑难,都无不显示出他的聪明程度,这在平庸之徒看来似乎不可思议。他用分析方法的精髓取得的成就,的确有些全凭直觉的味道。
      
    如果精通数学,这种解决疑难的才能或许格外高强,最好是精通那种高等教学,即所谓解析,称为解析似乎是最理想了,其实不然,只是因为它运用逆算法,才称为解析。可是计算本来并不等于分析。比方说,下象棋的,并不在分析上下功夫,只在计算上费心机。因此,一般以为下象棋有益身心的说法是不对的。我目前并没有在写论文,只不过在一篇多少有点离奇的故事前面,先写下一段杂乱无章的意见作为开场白而已;我要趁机声明一下,较高的思考能力用在看不出什么花样的跳棋上,比用在苦心推敲的象棋上,更显得见效,更显得有用。象棋这门玩艺,各子都有各子的希奇古怪走法,都有变化无常的妙用。象棋不过复杂罢了,却往做被人错当做深奥。下象棋务须聚精会神,如果稍有松懈,疏忽一步,势必损兵折将,败下阵来。象棋的走法,不仅五花八门,而且错综复杂,这种疏忽的可能性也就增多;十回倒有九回,赢家总是精神集中的棋手,不是比较聪明的棋手。相反的,跳棋这门游戏,走法死板,..

    [阅读全文]  2010-12-26 10:27 - 冬雪儿 - 1427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18   谢尔顿:暗算

    暗算

    [美] 西德尼.谢尔顿

      1

      微弱的烛光丝毫影响不了荒寂宅邸的满室黑暗。在柯契斯伯爵马麦修看来,偌大的空屋仿佛吸饱了夜的精髓。阴森的气氛有如陵墓,只有鬼魂才会愿意住在这里。

      麦修爬上楼梯,黑色长大衣的下摆在沾满泥土的靴子边飞扬。他举高蜡烛照亮去路。

      几分钟前当他抵达时,门口没有人迎接他,因此他自己开门进入洞穴般的大厅。现在明显地可以看出宅邸连一个仆役也没有。先前他被迫自己照料坐骑,因为马厩里没有马夫。

      抵达楼梯顶层时,他停下脚步,倚着栏杆俯视充斥楼下大厅的无限黑暗。烛光穿不透那有如滚滚浪涛的夜色。

      麦修沿着幽暗的长廊走向左手边的第一个房间,他停在房门前转动门把。房门嘎吱一声开启,他举高蜡烛审视着房间。

      房间里简直就象是陵墓的内部。

      中央摆着一具古老的石棺。麦修瞄向石棺上的铭文和雕刻。古罗马,他心想,相当平凡普通。

      他穿过房间走向黑纱帷幔下的石棺。棺盖已被移开了,烛光照出棺材内衬的黑色丝绒软垫。

      麦修把蜡烛放在一张桌子上,他脱掉骑马扬长手套放在蜡烛旁边,然后坐在棺材边缘上脱马靴。

      准备就绪后,他裹着大衣躺在棺材内的黑丝绒软垫上。

      天快亮了,但麦修知道厚重的窗帘会阻挡旭日晨光照进阴暗的室内。

      有些人也许会觉得在这种阴森森的环境里难以入眠,但麦修知道自己不会有这种困扰,因为他早已习惯了鬼魂幽灵的陪伴。

      在闭上眼睛前,他忍不住再次问自己为什么要回应史伊晴的召唤,他根本不认识她。

      但他知道那个问题的答案。很久以前他就发誓要“言而有信”。

      麦修向来信守诺言。唯有如此,他才能肯定自己不会也变成鬼。

      麦修被女子凄历的尖叫声..

    [阅读全文]  2010-12-18 09:27 - 冬雪儿 - 2953 查看 - 2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17   克里斯蒂:巧克力盒谜案

    巧克力盒谜案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这是一个暴风雨之夜。外面,狂风在号叫着,很是吓人,骤雨一阵阵敲打在窗户上.波洛和我面对璧炉坐着。我们的腿仲向烧得旺旺的火焰。在我们之间是一张小桌子。在我这边放着一些精心调制的棕榈酒,在波洛那边是一杯稠稠的、香昧浓郁的巧克力。那巧克力给我一百英镑我也不会喝的,波洛一边小口地抿着粉红色瓷杯里的稠稠的棕色的东西,一边满足地发着感叹.“多美好的生活啊!”他喃喃道。

    “是的。一个不错的旧世界,”我表示赞同,“我有一份工作。一份不错的工作!而你,著名的—”“噢,我的朋友!”波洛抗议道.“但,你是这样的。而且确实是这样的!当我回想起你那一连串的成功时,我感到很是惊讶。我相信你不知道失败是什么!”“谁要是能够这么说的话。他一定是个滑稽古怪的人。”“不,但正经说来,你有没有失败过?”“无数次,我的朋友。你会怎样?好运气,它不可能总在你一边。有几次是让我插手的时候太晚了。另一个人,也是为了同样的目的,先到了现场。还有两次是眼看要成功时我病倒了。一个人得历经沧桑。我的朋友。”“我不完全是这个意思。”我说道,“我的意思是。你是否曾经因为你自己的错误,而对案子完全一筹莫展。”

    “啊。我明白了!你是问我是不是曾经让自己成了头号傻瓜,就像你在这儿说的那样,是不是,有一次,我的朋友一”他的脸上慢慢露出若有所思的样子,“是的,有一次我犯了傻。”他突然从椅子上坐直了身子.“听我说。我的朋友。我知道。你把我的小小成功都记录了下来。你得在上面再加上一个故事。一个失败的故事,”他俯身向前。往火上加了一根柴火。在挂在壁炉边的抹布上仔细地擦了手,然后,往回靠在椅背上,开始了他的故事.我给你讲的这个事是很多年前发生在比利时的。那时候法国..

    [阅读全文]  2010-12-17 09:19 - 冬雪儿 - 118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16   巴赛尔姆: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一直在威胁我们的朋友考尔比

    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一直在威胁我们的朋友考尔比

    [美]唐纳德·巴赛尔姆 / 马洛译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中的有些人一直扬言要教训教训我们的朋友科尔比,不为别的,就为他的一贯表现。现在他做得太过分了,于是我们决定绞死他。科尔比争辩说,他做得特别过分(他并不否认他做得特别过分)并不至于说就得被绞死。他说,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时候做得特别过分。我们并没有给予这场争论太多的注意力。我们问他在绞死的时候希望放哪种类型的音乐。他说他会想的,不过这得花点儿时间去决定。我向他指出说,我们马上就得知道,因为当指挥的霍华德得去雇佣音乐家,还得彩排,在知道要演奏什么音乐之前他不可能开始。科尔比说,他一直喜欢艾夫斯第四交响乐。霍华德说这是条“缓兵之计”,所有人都知道艾夫斯的音乐几乎不可能演奏,这得花上好几个礼拜去彩排,而且庞大的管弦乐队和合唱队还会让我们的预算超支。“说个靠点儿谱的。”他对科尔比说。科尔比说他再努力想想不必那么费劲的音乐。

    休为请柬的措辞焦虑不已。假如哪份请柬落到官方手里那可咋办?绞死科尔比无疑是违法的,要是官方预先知道了我们的计划,他们非常可能插一扛子,把所有的事情都搅黄。我说,尽管绞死科尔比几乎肯定是件违法的事,可我们在道德层面上有着完美的权力去这样做,因为他是我们的朋友,从各种重要的意义上说他都是属于我们的,而且他毕竟做得太过分了。我们一致同意用这样一种方式搞定请柬的措辞,那就是设法让所有被邀请的人都不知道他被邀请来干什么。我们决定对这桩盛事用这样的字眼表示:“一件有科尔比·威廉姆斯先生参与的事情”。我们从一本目录里面选出了漂亮的字体,又挑了张奶油色的纸。马格纳斯说他负责打印请柬,可他不知道我们到时候需不需要提供饮料。科尔比说他觉得饮料挺不错..

    [阅读全文]  2010-12-16 10:20 - 冬雪儿 - 115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14   奥斯特:幻影书

    幻影书

    [美] 保罗·奥斯特


      人不只有一次生命。人会活很多次,周而复始,那便是人生之所以悲惨的原因。——夏多布里昂

      第一节
      
      所有人都以为他死了。当一九八八年我那本关于他电影的书出版时,海克特·曼已经失踪了将近六十年。除了一小撮历史学家和老电影迷,几乎没人知道曾经有过这么个人。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兼得或落空》,他在默片时代末期所拍的十二部喜剧短片中的最后一部,在好莱坞上映。两个月后,没有对朋友同事道一声再见,没有留下哪怕一张字条或泄露任何口风,海克特突然离开了自己位于北橘道的出租公寓,从此杳无音信。他那辆蓝色的德索特还停在车库里;他房子的租约还有三个月才到期,租金也已经付清。厨房里有食物,酒柜里有威士忌,卧室衣橱里的衣服原封未动。据一九二九年一月二十八日的《洛杉矶先驱报》报导,"看起来似乎他只是出门散会儿步,随时都有可能回来"。但他再也没有回来,从那一刻起,海克特·曼仿佛从地球表面消失了。
      
      在他失踪后的几年里,有关他的故事和传言层出不穷,但没有一个得到证实。其中听起来最有可能的猜测--他自杀了,或是成了某个非法活动的受害者--也找不到任何依据,因为从未发现过他的尸体。而其他对海克特命运的揣测则更富有想象力,更充满希望,也更具浪漫色彩。一种说法是,他已经回到了故乡阿根廷,如今是一所地方小马戏团的老板。另一种说法是,他加入了共产党,正用假名在纽约州尤蒂卡的牛奶场工人中从事地下组织工作。还有一种说法,说他成了一个搭火车四处游荡的破产流浪汉原文为Depression Lobo,专指那些在1929至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因破产而四处流浪的流浪汉。。如果海克特是个名气更大的明星,这些流言无疑将会持续..

    [阅读全文]  2010-12-14 11:13 - 冬雪儿 - 2477 查看 - 16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13   克里斯蒂:亨特小屋的秘密

    亨特小屋的秘密

    [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不管怎么说,”波洛喃喃低语道,“现在我可能还死不了”

    作为一个刚刚从流感中康复过来的病人,我对这种乐观的说法表示欢迎。我自己是这种病的第一个受害者,波洛紧接着也倒了下去。现在,他从床上坐起来,背后撑垫着枕头,脑门上搭着一条毛巾,正在慢慢地小口呷着一种很苦的药,那是我按照他的吩咐准备的。他的目光愉快地停在了壁炉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的一排药瓶上。

    “是的,是的,”我的矮个子朋友接着往下说,“我又要重新活过来了,了不起的赫尔克里·波洛,令为非作歹之徒胆战心惊的克星!你自己想想看吧,我亲爱的朋友,在《社会内幕》上,竟然也登了一小段我的文章。啊,是的!就在这里:‘出来吧——罪犯们——都出来吧!赫尔克里·波洛——请相信我,姑娘们,他是有点像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我们这位倍受欢迎的大侦探不能对你们有任何制约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他自己也病倒了!,”

    我大笑起来。

    “这对你有好处呀,波洛。你正变成一个热门人物。幸运的是,在此期间,你并没有错过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

    “这倒是真的。我不得不谢绝的几个案子并没有使我感到有任何遗憾”

    这时,我们的房东太太将头探进门里。

    “楼下有一位先生,他说他必须见您或者波洛先生,看上去他好像很着急;我带来了他的名片”

    她把名片递给了我。“罗杰·哈弗林先生。”我读道。

    波洛对着书架一抬下巴。我领会了,按照他的意思从书架上抽出《名人录》,波洛从我手中接过来飞快地翻动书页。

    “第五代巴伦·温泽的第二个儿子。1913年与佐伊结婚,佐伊是威廉·克雷布的第四个女儿”

    “啊!”我说,“我还以为是那位女演员呢——只是她的名字叫佐伊·卡里斯布鲁克。我记得她在大..

    [阅读全文]  2010-12-13 10:25 - 冬雪儿 - 119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11   柯南道尔:希腊译员

    希腊译员

    [英] 柯南道尔

    1

    我和歇洛克.福尔摩斯先生虽然相识很久,亲密无间,但少听他说起他的亲属,也很少听他讲起自己早年的生活。他这样沉默寡言,更加使我觉得他有点不近人情,以至有时我把他看作一个孤僻的怪人,一个有头脑无情感的人,虽然他的智力超群,却缺乏人类的感情。

    他不喜欢接近女人,不愿结交新友,这都表明了他不易动感情的性格特征,不过尤其无情的是他绝口不提家人。因此我开始认为他是一个孤儿,没有亲属在世了。可是有一天,出乎我意料之外,他竟同我谈起他的哥哥来了。一个夏天的傍晚,茶后无事,我们便海阔天空、东拉西扯地闲聊起来,从高尔夫球俱乐部到黄赤交角变化的原因,最后谈到返祖现象和遗传适应性,讨论的要点是:一个人的出众才能有多少出于遗传,又有多少出于自身早年所受的训练。

    “拿你本人来说,”我说道,“从你告诉过我的情况看来,似乎很明显,你的观察才能和独到的推理能力,都取决于自身的系统训练。”“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福尔摩斯思忖着说道,“我祖上是乡绅,看来,他们过着那个阶级的惯常生活。不过,我这种癖性是我血统中固有的。可能我祖母就有这种血统,因为她是法国美术家吉尔内的妹妹。血液中的这种艺术成分很容易具有最奇特的遗传形式。”“可是你怎么知道是遗传的呢?”“因为我哥哥迈克罗夫特掌握的推理艺术比我掌握的程度高。”这对我来说确实还是一件新闻。假如英国还有另外一个人也具有这样的奇异才能,警署和公众怎么对他竟然毫无所闻呢?

    我说这是因为我朋友谦虚,所以他才认为哥哥比他强。福尔摩斯对我这种说法付之一笑。

    “我亲爱的华生,”福尔摩斯说道,“我不同意有些人把谦虚列为美德。对逻辑学家来说,一切事物应当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对自己估价过低和夸大自己的才..

    [阅读全文]  2010-12-11 09:13 - 冬雪儿 - 138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10   莱林:连环命案

    连环命案

    威廉·莱林


      “知道我在想什么吗?”托尼·萨莫斯对我说,今天发现了第四个被勒死的人。他的右手不停地拍着游戏机的投球按钮,看他的背几乎都扭曲了——肢体语言——只见屏幕上那银色的小球台中了闪亮点,“我觉得从一开始,咱们的思路就错了。”说话时他连看都没看我。

      我正在看弹球游戏机里计算托尼的得分,托尼是一号选手。这机器不时发出一种刺耳的嗡嗡声。我一言不发,只等着托尼自己开口。托尼就是这样,只要有重要的事情要讲,他总要花些时间来个开场白。与他合作八个月,我早就摸透了他这一做法。托尼喜欢别人按照他的思路行事,按照他的步骤进行,有时候真让人受不了。但是,这才是托尼。大多数时候都会是好事儿,这时可不能缺了他,他可是吹牛、搞笑的一等好手;但当事情不妙时,你最好什么都别听他的或走得远远的。

      “我们只是在这猜测到底是谁杀了这么多人,这有何意义,”他说,“我想知道他的动机何在?”

      游戏机突然停了下来,屏幕显示他可以再玩一局。

      “怎么办,托尼,”我说,“你又赢了。”

      我们离开游戏机,走进一个小房间。这房间正对着那昏暗的沙龙的入口。现在应该已近傍晚了,而这沙龙和那些不管白天黑夜都黑着灯的地方一样,昏暗昏暗的。我们就像两只吸血编幅,在山洞里躲避阳光。

      我们俩各摆一杯啤酒在面前。不到半个小时,托尼已经是喝第五杯了,而我的第二杯还剩一半。

      我看他的样子便知道是又有什么事情让他烦心了。对此,不要觉得奇怪,请看我俩这几周都在干些什么——我们一直拼死拼活地抓一个幽灵般的杀手,也就是前天被媒体称做“街头杀手”那个杀人犯。

      第一个被害者是一位年轻女子,一家商业区储蓄信贷行的出纳。她在离她上班地方不远处的一条小巷里遇害。第..

    [阅读全文]  2010-12-10 09:13 - 冬雪儿 - 125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9   温宁顿:亲兄弟的心脏(探案小说)

    亲兄弟的心脏

    [英] 艾伦·温宁顿 / 裘知译


    一 为了三个月的手术
       
    从荧光屏上,梅莉琳仅仅看到了丈夫的头部。头部下面垫着一个枕头。一条条电线和小细管儿,几乎全部都和安东尼的身体相通,到他身上就成了电极或皮下注射器,仿佛是一条条脐带。梅莉琳所能看到的唯一一件器具,是一条小氧气管儿。小管儿用胶布固定在安东尼的脖子上,塞进了他的鼻孔。他那苍白的面孔本来就毫无生气,再加上这只小细管儿,就显得更加难看了。
       
    “你的气色真是好极了,安东尼。和昨天比,你简直象个小伙子了。”她急匆匆地安慰道。

        这时,有一行字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患者需要休息,请结束探病。”

        “亲爱的,”她说,“已经在下逐客令了,我星期五再来。再见,你很快也会离开这里的。”

        “听天由命吧!”他又一次想露出笑容,结果得到的仍旧是一副可笑的怪相。

        安东尼·菲尔克斯的病情,并未因住进急救病房而有所好转,他第一次心脏病发作是七年前,过了五年之后发生了第二次,第三次发生在几个月以前,这一次使他彻底变成了一个残废,他身上的器官一个个都衰退了,所以什么病都容易感染上。

        有一位护士正在等候梅莉琳。

        “主治医师沃尔德先生星期四从伦敦回来,菲尔克斯太太。他想同您谈谈菲尔克斯先生的事情。上午十点钟,您看可以吗?”

        安东尼的妹妹柳茜吃早饭时总是第一个来到饭厅。她长得很象妈妈,壮壮的身体,总是穿着一件粗绒布带皱边的短袖衫。

        她的丈夫走进了饭厅。

        “啊,柳茜,你早来啦?”他每天早晨总是重复着这句话。“波利大概不会很快下楼来的。这个人可真不知好歹,在这种时候竟把一个下流女人弄到家里来!他忘记..

    [阅读全文]  2010-12-9 08:51 - 冬雪儿 - 1520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7   爱伦·坡:红死魔的面具

    红死魔的面具

    [美] 爱伦·坡


      话说“红死”在国内肆虐已久,象这般致命,这般可怕的瘟疫委实未曾有过。这病的具体表现和特征就是出血——一片殷红,令人发指。患者初时感到剧痛,突然一阵头昏眼花,于是全身毛孔大量出血丧命。只要患者的身上,特别是脸上一出现猩红色斑点就是染上这瘟疫的预兆,这时诸亲好友谁也不敢近身去救护他和慰问他。患者从得病到发病,一直到送命,还不消半小时工夫。

      可是荣王爷倒照样欢欢喜喜,他胸有成竹,天不怕地不怕。当他领地里的老百姓死了一半的时候,他便从宫里武士和命妇中挑了一千名体壮心宽的伴当,把他们召到跟前,然后带了他们隐居到他治下一座雉堞高筑的大寺院里去。这座寺院占地宽广,建筑宏伟,完全按照王爷那古怪而骄奢的口味兴建而成。寺院四周围着坚固的高墙。墙上安着铁门。这批门客进了寺院,便随带熔炉和大铁锤,把门闩全都焊上。他们横下心来,决不留开方便之门,哪怕今后在里头憋不住,一时绝望发狂,也无从出入。寺院里储粮充足,有备无患,他们对什么瘟疫都不放在心上了。外界闹得如何,悉听自便。再说伤心也罢,挂虑也罢,都是庸人自扰。王爷早已安排好一切寻欢作乐的设备。有说笑逗乐的,有即兴表演的,有跳芭蕾舞的,有演奏乐曲的,有美女,还有醇酒。寺院里应有尽有,尽可以安享太平,寺院外却是“红死”猖獗。
      在寺院里隐居了将近五六个月的工夫,这时外边正闹得天翻地覆,荣王爷却开了一个盛况空前的化装舞会,请这一千名伴当玩乐。

      这场化装舞会啊,真个是穷奢极侈。这里且容我把举行舞会的场地介绍一下。一共有七间屋子,原是一套行宫。不过若在一般宫中,这种套间只要把折门向两边推开,推齐墙跟,眼前望出去就一片笔直,整个套间一览无遗。而这里的情况大不相同,因为这..

    [阅读全文]  2010-12-7 09:11 - 冬雪儿 - 110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6   左拉:娜娜

    娜娜

    [法] 埃米尔.左拉


    作者简介:

    左拉,Emile Zola ,1840 -- 1902,法国作家,自然主义文学流派的领袖。

    左拉1840 年4月12日生于巴黎,1902年9月28日卒于同地。其父是移居法国的意大利工程师,在左拉7岁时病死。其母是希腊人。1859年,左拉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失败,其后两年,备尝失业辛酸,也因此体验了劳苦大众的生活,为日后的文学创作准备了条件。1862年进阿歇特出版社工作。186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给妮侬的故事》出版,次年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克洛德的忏悔》,因内容淫秽,引起警方注意,翌年被迫辞职。随着工业革命出现的19世纪社会变革促使现实主义作家描写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左拉把这种现实主义手法提高到更新的阶段。他强调资料考证和客观描写,从科学的哲学观点去全面解释人生,从纯物质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为与表现。1867年,左拉首次把他这种科学理论付诸实践,发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翌年又写了另一部科学实证小说《玛德莱纳-菲拉》。1871年开始发表长篇连续性小说《卢贡—马卡尔家族--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的第一部《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命运》。随后,每年出版一部。 1877年,第七部研究酗酒后果的《小酒店》问世,左拉一举成名,从此踏上成功之路。接着,他又用16年时间写完余下的13部,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钱》、《崩溃》等,从某种意义上看,《卢贡—马卡尔家族》是拿破仑三世上台到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在色当失败这段时期法国生活各个方面的写照。继《鲁贡玛卡家族》之后,左拉又写了两部短篇系列小说《三城市》和《四福音书》。

    左拉笃信科学,是科学决定论者,认为自然主义是法国生..

    [阅读全文]  2010-12-6 08:52 - 冬雪儿 - 1944 查看 - 26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2-2   米勒:北回归线

    痴人说梦 ——试论亨利·米勒及其代表作《北回归线》 ——代译序

    袁洪庚


    在梦中,人尽可以任凭幻想这匹野马随意四处驰骋,而痴人之梦必然更不顾羞耻、荒诞离奇。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回归线》便是现代美国文学界痴人、怪人、狂人亨利·米勒的白日梦。

    《北回归线》及亨利·米勒的其他作品曾在英美等国长期受禁,无法刊行,因而只得经诗人艾兹拉·庞德帮助先在巴黎问世(1934年),直至六十年代初才由“丛林”(Grove)等出版公司在美国出版。嗣后,属于英国科林斯出版集团的“格拉夫顿出版社”也在英国出版了米勒的书。然而,出于迫不急待地希冀品尝“禁果”的人类天性,早在三十年代此书出版肇始米勒便不乏大批读者乃至崇拜者。据史料记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攻入纳粹占领下的巴黎后就开始在各图书馆寻觅“臭名昭著”。《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米勒及其作品多年来在美国文学界历经亦褒亦贬、大起大落的磨难,他甚至是“世界文学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少数最有争议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近年来出版的一些美国文学作品选集必定收入的一位作家。尽管米勒拥有庞大的读者群(《北回归线》1961年获准在美国发行后第一版很快即告售磐),一些正统的文学评论家们仍将他的作品视为“不宜付梓”的,因为它们“像一股汹涌的、无法遏止的溪流,从疯狂过渡到肮脏、色情”。《北回归线》是米勒的代表作,该书在英语国家出版后使更多的读者得以窥见它的全貌并作出较公允的判断,因此近二三十年来米勒的影响与日俱增。

    英美文坛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高度赞扬米勒,认为他是美国文学史上颇具独创性的作家,他的《北回归线》具有启示录般的重大意义。诺曼·梅勒说:“《北回归线》无疑是米勒最优秀的作品,同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一样,此书致力于文..

    [阅读全文]  2010-12-2 09:49 - 冬雪儿 - 2178 查看 - 17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9   莫泊桑:床边协议

    床边协议

    [法] 莫泊桑


      壁炉里大火熊熊。在日本式的桌子上,两只茶杯对面放着,而那茶壶在旁冒着热气,正对着兰姆酒小高颈瓶一旁的糖罐子。

      沙吕尔公爵将他的帽子、手套和皮衣扔到了椅子上,而那位公爵夫人脱掉了舞会衣裳,对着镜子略略整理一下头发,她一边甜甜地对着自己微笑,一边用她纤纤十指的指尖和晶莹的戒指轻轻拍着自己鬓边的鬈发。而后她转身对着丈夫,他看了她几秒钟,好像有什么不便说的念头使他烦恼,因而有点犹豫。

      最后他说了:

      “今晚上你让人捧够了吧。”

      她用眼睛审视着他,眼睛里闪耀着一种胜利的挑战火焰,于是回答说:

      “但愿如此。”

      然后她坐到了自己的坐位上。他坐在她对面,一面撕开一个黄油小面包,一边接着说:

      “这简直有点可笑……这是我的感觉。”

      她问道:

      “这是一场戏吗?您是不是打算责备我?”“不,我亲爱的朋友,我只是说培列先生在您身边几乎闹到了失礼的情形,要是……要是……要是我有权利……我就会生气。”“我亲爱的朋友,坦率点。您今天的想法不再是去年的想法了,就这么回事。我知道在有了一个情妇,一个您爱的情妇时,您是几乎不关心人家是不是在追求我的。我给您说过我的悲伤,我说过,就像您今天晚上,但是理由更充分。我的朋友,您搞上赛尔维太太,您让我心痛,您使我成了笑柄。您答复了什么没有呢?唉!您让我清清楚楚体会到我是自由的;在有知识的人之间,婚姻只是一种利益的结合,一种社会联系;而不是一种道义关系。这是真的吧?您曾让我了解您的情妇比我强无限倍,更吸引人,更女性。您说过:‘更女性些!’所有这些,无疑都是由一个教养良好、备受赞扬的男人在小心谨慎的方式制约下,以一种我至表尊敬的文雅方式表达的。我对此是彻底了..

    [阅读全文]  2010-11-29 10:08 - 冬雪儿 - 111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7   杜拉斯:蓝眼睛黑头发

    蓝眼睛黑头发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一个夏日的夜晚,演员说,将是这个故事的中心所在。

      一丝风也没有。岩石旅馆已经在城市的前方显露。旅馆大厅的门窗都敞开着,背后是红里透黑的夕阳,前面是若明若暗的花园。

      大厅里有一些妇女,身边带着孩子。她们在谈论夏日的夜晚。那真是难得遇到,整个夏季大概只有三四个这样的夜晚而且还不是年年如此。趁还活着,应当好好享受享受,因为谁也不知道上帝是否还会让人享受到如此美丽的夏夜。
      
      旅馆外面的露天座上都是男人。他们说话的声音跟大厅里的那些妇女一样,听得清清楚楚。他们也在谈论在北方海滨度过的夏日。旅馆内外的声音同样都十分轻飘空渺,都在叙说夏夜的异常美丽。

      不少人从旅馆后面的公路张望大厅内的情景。其中有一个男人在走动。他穿过花园,走近一扇打开着的窗户。

      在他穿过公路之前很短一瞬间,大概只有几秒钟,她,即故事的女主人公来到了旅馆大厅。她是从面朝花园的大门进来的。

      那个男人走到窗前时,她已经在大厅里面了,跟其他女人在一起腐开他有几米远。

      男人恨自己站的位置看不清她的脸,因为她朝面向海滩的大门转过身去了。

      她很年轻,脚登白色网球鞋。可以看见,她身材修长柔软,夏日的夕阳映衬着她白皙的皮肤和乌黑的头发。只有从一扇面朝大海的窗户才能看到她背光的脸。她穿着白色短裤,腰间随便地系着一条黑丝巾,头上扎了一根深蓝的饰带,让人猜想她的眼睛一定也是蓝色的,可是看不见。

      旅馆里突然有人叫唤。不知道是叫谁。

      叫出来的一个名字发音很怪,听了让人心神不安。名字中有类似东方人口音中的“a”这样一个元音,带着哭腔,冗长拖沓。辅音听不清究竟,似乎有一个“t”或者一个“l”。辅音就像玻璃隔板..

    [阅读全文]  2010-11-27 10:36 - 冬雪儿 - 136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5   海明威:越野滑雪

    越野滑雪

    [美] 海明威 / 陈良廷译


      缆车又颠了一下就停了。开不过去啦,大雪给风刮得严严实实地积在车道上。冲刷高山裸露表层的狂风把面上的雪刮成一层坚硬的雪壳。尼克正在行李车厢里给滑雪板上蜡,他把靴子塞进靴尖铁夹里,牢牢扣住夹子。他从车厢边跳下,跳在硬邦邦的雪壳上,来一个弹跳旋转就蹲下身子,撑着滑雪杖,一溜烟滑下山坡。

      乔治在下面白雪上时期时落,转眼就落得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这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身子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他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积雪似乎从他脚下纷纷掉落。他一边蹲下身子,几乎坐到滑雪板上,一边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扑面而来,他知道速度太猛了。但他稳住了。他决不失手摔下来。随即一团被大风刮进坑里的柔软的雪把他绊倒了,滑雪板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就动弹不得了,觉得活象只挨了枪子的兔子,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都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噼噼啪啪的掸去风衣上的雪。

      “你的姿势真美妙,尼克,”他对尼克大声叫道。“那堆烂糟糟的雪真该死。把我也这样绊了一交。”

      “在峡谷滑雪不知什么生味儿?”尼克仰天躺着,乱踢滑雪板,挣扎站起来。

      “你得靠左滑。因为谷底有堵栅栏,所以飞速冲下去得来个大旋身。”①

      --

      ①滑雪时大旋身用以掉转下坡方向,在高速滑行时通常靠改变身体前倾重量,滑雪板平行转弯刹住。

      --

      “等等再说吧,咱们一起去滑。”

      “不,你赶快先去吧。我想看你滑下峡谷。”

      尼克·亚当斯赶过了乔治,宽阔的..

    [阅读全文]  2010-11-25 10:08 - 冬雪儿 - 1190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4   卡夫卡:城堡

    城堡

    卡夫卡

    一( 1)

    K到村子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村子深深地陷在雪地里。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亮光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接着他向前走去,寻找今晚投宿的地方。客栈倒还开着,客栈老板尽管已经没法给他腾出一间房间来,而且时间这么晚,意想不到还有客人来,也使他感到恼火,可他还是愿意让K睡在大厅里的草包上。K接受了他的建议。几个庄稼汉还坐在那儿喝啤酒,但是他不想攀谈,他到阁楼上去给自己拿来了一个草包,便在火炉旁边躺了下来。这里是一个很暖和的地方,那几个庄稼汉都静悄悄的不吱一声,于是他抬起疲乏的眼睛在他们身上随便转了一圈以后,很快就睡熟了。

    可是不多一会儿,他给人叫醒了。一个年轻小伙子,穿得像城里人一样,长着一张像演员似的脸儿,狭长的眼睛,浓密的眉毛,正跟客栈老板一起站在他的身边。那几个庄稼汉还在屋子里,有几个人为了想看得清楚一些和听得仔细一些,都把椅子转了过来。年轻小伙子因为惊醒了K,彬彬有礼地向他表示歉意,同时作自我介绍,说自己是城守的儿子,接着说道:“这个村子是属于城堡所有的,谁要是住在这儿或者在这儿过夜,也可以说就是住在城堡里。没有伯爵的许可,谁都不能在这儿耽搁。可是你没有得到这种许可,或者起码你没有拿出一张这样的证件来。”

    K已经支起了半个身子,现在他理了理自己的头发,抬起头来望着这两个人,他说:“我这是闯进了哪个村子啦?这儿有一座城堡吗?”

    “一点不错,”年轻小伙子慢条斯理地回答道,这时,满屋子的人都对K这句问话摇头,“这儿是我的大人威斯特一威斯伯爵的城堡。”

    “难道一个人得有..

    [阅读全文]  2010-11-24 08:39 - 冬雪儿 - 1751 查看 - 17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3   劳伦斯:尘世的烦恼

    尘世的烦恼

    [英] 劳伦斯

      一

      她静立在屋子中间,漫不经心的姿态中透出些紧张与焦虑。红色的呢绒睡袍柔滑地直垂到脚背;在烛光的映照下,她显得修长而美丽。褐色的头发松散地盘在头顶,仰着年轻、花朵般鲜艳的脸蛋。她从头到脚都裹在丝一般柔滑的、做工考究的红呢绒睡袍里,那是种如同红土一般的颜色。她看起来真是完美而可爱,因为只有爱才能使她变成如此不可思议地完美的花朵般的宁馨儿。她的斗篷和帽子随意地扔在面前的一张桌子上。

      她孤单地、失神地立在那儿,沉浸于情感的冲突中,扬起的眉毛间露出一丝焦虑,垂在裙旁的手由于烦躁而一刻不停地动着,拇指也在不住地揉搓着其他指尖。

      她周围,从刷得雪白的墙上,从刷得雪白的巨大穹形的天花板上反射出的烛光给这房间洒下一片柔和的光辉。这是一间顶楼,开着两扇窗户,房顶如同一把伞一样披下来,因此两边的墙壁就很低。一张单人床靠着一面墙,这是晚上开来睡的,白色的枕褥堆在后面。离这不远是个铁炉子。一张桌子放在离床最近的那扇窗户附近,上面搁了些写字用具,还有一盆开着绯红色花朵的好看的仙人掌,投在墙上的影子显得怪模怪样。第二扇窗户前还有张桌子。窗户对面是门。门上挂了件军用斗篷。一面墙上满满的都是枪、钓具,当然也有一些衣服,都挂在木钉上——这些全是男人的衣服,而且全是军服。很显然,这是位男子的房间,说不定还是位年轻中尉的呢。

      这姑娘,穿着垂到脚背的彤红的衣衫,因而看上去更像位少妇,而不是姑娘。她终于缓过神来,然后毫无目的地走到书桌前。她嘴巴倔强地紧闭着,显露出又愤怒、又痛苦的神色。她信手拿起一个玛瑙制成的印章,看了看上面雕刻的纹路,然后站着不断地用手指擦着那刻好了的印石。终于,她把印章放下,去看其他的东..

    [阅读全文]  2010-11-23 11:57 - 冬雪儿 - 128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3   [转载] 兼收并蓄之美:《愤怒的葡萄》另一种解读

    兼收并蓄之美:《愤怒的葡萄》另一种解读

    王玉明 冯晓英


    摘要:《愤怒的葡萄》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学术界许多关注,但对其评价却两极分化:有的学者恭推它为上等的艺术佳作,有的却把它定性为几乎没有什么艺术价值的政治宣传品。确切地说,这样的评价都有失公允,或者说过于武断。本文拟用新历史主义和生态批评的观点,重新阐释这部文学名著,认为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走的是一条中间路线,在哲学思想、创作结构和表现手法上兼收并蓄,这正是该小说既畅销一时,又能流芳于世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斯坦贝克 愤怒的葡萄 目的论 非目的论 兼收并蓄??
      
      引言?
      
      20世纪30年代是美国左翼文学的黄金时代,揭露、抗议社会弊端的小说层出不穷,但没有哪一部作品像《愤怒的葡萄》那样为大众争相阅读,引起如此巨大的社会反响。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曾跃居畅销书榜首的这部作品仍作为文学教材在美国大学和中学课堂上讲授,并不断引起专家和学者们研究和阐释的兴趣。然而,一直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却莫衷一是。起初,有人曾企图把它定为粗俗的“无产阶级小说”,将它从文学史上一笔勾销。而著名文学评论家马尔科姆·考利却认为它属于《汤姆叔叔的小屋》一类了不起的愤怒之作的范畴。如此相互冲突的评价不胜枚举。本文拟从隐含于小说当中的哲学思想入手,用新历史主义和生态理论的批评观点,对小说的结构和表现手法,以及小说结局作进一步探究,以期揭示其既畅销一时,又具有持久可读性的内在原因。?
      
      一、折中的哲学?
      
      斯坦贝克原本持有目的论的思维定式,但后来接受了与他同时代的海洋微生物学家爱德华·里基茨的非目的论思想。非目的论观点强调对“现实”的思考,将事件看做一种发展、一种表现,而..

    [阅读全文]  2010-11-23 11:38 - 冬雪儿 - 1220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1   [转载] 论《所罗门之歌》的叙事艺术

    论《所罗门之歌》的叙事艺术

    刘玉娟 姜 莉


    摘要:莫里森的小说《所罗门之歌》充分展示了她深邃的思想和娴熟的创作技巧。该小说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把美国黑人小说提高到了一个新阶段。在结构上,作者精心编织了一个首尾呼应、左右紧密联系的网状结构,在小说叙事中通过不同的叙事视角再现了美国黑人的生存状况、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另外,具有黑人特色的隐喻语言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现状及出路的深刻思考,给小说增添了新的意蕴。
      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结构 叙事视角 隐喻
      
      一、 前言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作家,她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被认为是继《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之后的最佳黑人小说。该小说以三十年代美国密歇根州某小镇上黑人戴德一家的生活为线索,描写了美国黑人的百年沧桑历史,展示了在白人强势文化下黑人所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他们对自己的文明历史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渴望与追求。莫里森用曲径通幽的笔法表达了深邃的思想,使这部小说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统一,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目前,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多集中在它的主题思想方面,而对它的叙述特色的讨论不多见。本文将运用叙事学理论从小说结构的巧妙安排,叙事角度的变化,以及具有黑人特色的隐喻语言的运用这几个方面解读《所罗门之歌》的叙事艺术。
      
      二、 巧妙的结构
      
      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它是在法国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研究叙事的理论。它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的结构,叙述方法以及叙述话语等。小说结构是指小说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构造,是对小说人物和事件进展的布局,人物关系和人物心态的总体设计。精彩的内容..

    [阅读全文]  2010-11-21 09:46 - 冬雪儿 - 116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20   契诃夫:跳来跳去的女人

    跳来跳去的女人

    [俄] 契诃夫


      奥莉加·伊凡诺夫娜所有的朋友和熟人都出席了她的婚礼。

      “你们瞧瞧:他是不是有点意思?”她对朋友们说,朝丈夫那边点一下头,似乎想解释一下,她为什么嫁给了这么一个普普通通、极为寻常、毫无出众之处的人。

      她的丈夫奥西普·斯捷潘内奇·戴莫夫是一名医生,九品文官。他在两家医院里做事:在一家医院里任编外主治医师,在另一家医院当解剖师。每天早上从九点到中午,他给门诊病人看病,查病房,午后乘公共马车赶到另一家医院,解剖病人尸体。他也私人行医,不过收入很少,一年五百来卢布。仅此而已。此外,关于他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然而,奥莉加·伊凡诺夫娜和她的朋友熟人却个个不同凡响。他们每一位都各有所长,小有名气。有的已经成名,是公认的专家名流,有的虽说还没有出名,但却有着光辉灿烂的前程,有一位剧院演员,早已是公认的伟大天才,他优雅、聪明、为人谦虚,还是一位出色的朗诵家,他教奥莉加·伊凡诺夫娜朗诵。有一位歌剧院的歌唱家,一个好心肠的胖子,经常叹着气说服奥莉加·伊凡诺夫娜:她是在毁掉自己,如果她不懒散,能管束自己,那她肯定能成为一名出色的歌唱家。其次有好几名画家。为首的是擅长风俗画、动物画和风景画的里亚博夫斯基,一个相貌英俊的浅发青年,二十四五岁,几次画展都获得成功,最近画的一幅画就买了五百卢布。他为奥莉加·伊凡诺夫娜修改画稿,并说她有朝一日很可能有所成就。另外还有一位大提琴手,他的乐器呜咽有声,像人在哭。他老实承认,在他认识的所有女人中间,能为他伴奏的只有奥莉加·伊凡诺夫娜一人。另外还有一位作家,年纪很轻,但已经名声在外,他写过不少中篇小说、剧本和短篇小说。此外还有谁呢?哦,还有瓦西里·瓦西里伊奇,贵族..

    [阅读全文]  2010-11-20 05:47 - 冬雪儿 - 1256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7   卡扎科夫:丑女

    丑女

    [俄] 尤里·巴甫洛维奇·卡扎科夫


      婚礼进行到了高潮。新郎和新娘早就被带到另一间木屋里,雄鸡的第一次鸣啼响彻村落,但是,手风琴手依旧在拉他的手风琴,纷杂的脚步声震得木屋瑟瑟颤抖,木屋里亮着五盏灯,灼热刺眼,一群孩子趴在窗台上,腿耷拉在半空中,嬉笑着向屋里张望。
      
      人们酒足饭饱,流了不少眼泪,他们尽情地唱呀,跳呀!尽管如此,桌子上还频频地添些伏特加和下酒菜,手风琴手已经退下,取而代之的是留声机放出的狐步舞和探戈的曲子,人们跺着脚,时而伴着蹲跳动作,鞋底发出嚓嚓声,人们的兴致有增无减。在外面,这些声音听得更清晰,传得更远,飘荡在田野上,还有小河边。现在,所有附近村子里的人都知道波德沃尔的人们在狂欢。

      所有人都很愉快,只有索尼娅心情沉重,忧伤苦闷。她喝了些伏特加酒,尖尖的鼻子泛着红色,她的头嗡嗡直响,心脏猛烈地跳动着,因为她感到委屈,没有人注意她,所有人都是那么快乐,所有人都在这个晚上找到了彼此相亲相爱的人,只是谁也不爱她,也没人请她跳舞。

      她知道自己长得丑,羞愧于自己消瘦的肩膀,她也曾多次发誓不再参加晚会,在晚会上人们跳舞,唱歌,相爱,每次她都去呆上一小会儿,之后便匆匆离去,而且总是期待着某种幸福的降临。

      甚至是更早的时候,也就是她还比较年轻、上大学的时候,也没有人爱上过她,从没有人送她回家,也没有人吻过她。大学毕业后,她去农村工作,她在学校附近分到了一处房子。每天晚上她批改作业,读书,背一些有关爱情的诗歌,去看电影,给女友写长长的信,或者独自发愁。几乎所有的女伴都在两年内嫁人了,就在这段时间里,她的脸色变得更加憔悴,肩膀也变得更加瘦削。

      就像是有意嘲弄,又有人邀请她参加婚礼,她去了。她两..

    [阅读全文]  2010-11-17 08:52 - 冬雪儿 - 109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7   屠格涅夫:父与子

    父与子

    [俄] 屠格涅夫


    译序

    十九世纪俄国著名作家屠格涅夫(一八一八——一八八四)是位卓越的、才气横溢的艺术大师。他描绘了无比广阔的俄国社会生活画面,塑造了种种生动的艺术形象,揭示了人民的美好心灵。他以自己的艺术珍品发展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

    屠格涅夫生于奥廖尔省的斯巴斯科耶——鲁托维诺夫村的地主庄园,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一八二七——二九年就读于莫斯科的一个私立寄宿学校。一八三三年入莫斯科大学,翌年转入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一八三八——四二年在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古典文学。一八四二年回乡,但后又曾长期出国。

    屠格涅夫从《巴拉莎》(一八四三),《地主》(一八四六)等诗篇开始文学生涯。他的《猎人笔记》(一八四七——五二)的发表曾当作俄国文学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一篇篇特写,以俄国中部地区的自然景色为衬托,广泛地描绘了庄园地主和农民的生活,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实际上丑恶残暴的本性,全书充满对含垢受辱、备受欺凌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当时的进步思想界称它是对农奴制的“一阵猛烈炮火”,是一部“点燃火种的书”。一八五二年屠格涅夫因撰文悼念果戈理逝世,实质上则因其《猎人笔记》的社会思想倾向而被捕,送往斯巴斯科耶——鲁托维诺夫村软禁。软禁期间他写了中篇《木木》,以满腔仇恨对农奴制进行控诉。五十至六十年代是他创作最旺盛的时期,适逢俄国社会运动逐步高涨,他及时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长篇《罗亭》(一八五六),《贵族之家》(一八五九),中篇《阿霞》(一八五八),《多余人的日记》(一八五○)展示了贵族知识分子言语脱离行动,理论脱离实践的一些典型特征。长篇《前夜》(一八六○)则反映俄国农奴制垮台前夕在俄国出现的进步社会思潮。在屠格涅夫创作中占有中心..

    [阅读全文]  2010-11-17 08:17 - 冬雪儿 - 2302 查看 - 16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5   塞林格:我认识的一个女孩

    我认识的一个女孩

    [美] 塞林格


    1936年,我在某所大学读一年级。那一年的期末考试,我挂掉了全部五门课程。而根据学校的规定,只要有三门不及格,我就得“主动”转到别的学校去。不用说,我算是铁定得走了。有时候五门课挂三门的学生还得在迪恩先生的办公室等上那么两个小时,但我们这种全亮红灯的连等都不用等:一、二、三,走人,简单极了。我们最喜欢的就是这个。

    我这所学校有个很了不起的发明,它从来不仅仅把成绩单寄回学生家里,而是装在大炮里打过去——“砰”一声,立马就谁都知道了。等我回到在纽约的家的时候,连管家好像都得知了我退学的事,对我很是冷淡。反正那天晚上是糟糕透顶。老爸平静地告诉我,我的正规教育生涯到此为止,再也没了下文,我本来还想说我愿意试试报一个暑期学校或者别的什么,但最后还是忍住没说。其中一个原因是当时我妈妈在场,她一刻不停地念叨说她早知道我之前应该多和我的辅导员谈谈,要不然要个辅导员有什么用?她一提这个我就想干脆一走了之,叫上个把朋友到“彩虹屋”(译注:应该是酒吧的名字)去。不管怎么说,这一晚上总算是过去了,最后又到了该我全心全意保证——事实证明,这种保证通常是靠不住的——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时候,可我觉得我的心思根本就不在那上头。

    尽管我爸当晚还宣称他要带我投身到他的公司事务中去,但我心知肚明,不出一个星期,保准会发生些有意思的事。我倒是很想知道老爸究竟要花多长时间深思熟虑如何才能把我在光天化日之下领进公司大楼——有一回我没穿衣服的样子恰好被他的两位助手给撞见过。

    结果几天之后,大吃一惊的反而是我。老爸在饭桌上突然问我愿不愿意到欧洲去学一两门外语以备公司将来之用。行程这样安排:首先是去维也纳,然后可能会到巴黎,至于别的,他没详..

    [阅读全文]  2010-11-15 08:15 - 冬雪儿 - 1280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3   萨里那斯:幽灵在等待

    幽灵在等待

    [阿根廷] 阿尔弗莱德·萨里那斯 / 刘洁译


      新的一天开始时,阿莱杭德拉到达了本托斯角。

      那时正值盛夏,小镇上到处都是游客。

      她也很想做一名游客,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平静地享受她最后的假期,但是记者们从前一天就已经开始在港口守着了。

      她是和她的秘书莫妮卡一起来的,她们总是形影不离。莫妮卡是她的经纪人、代表、女伴,甚至还能倾听她的愁绪,相当于姐姐的角色。她成功的言情小说里面有很多女主人公都是从她身上得到灵感而创造出来的,这一点要在死之前告诉她吗?出于一种伤感又浪漫的想法,阿莱杭德拉打算在弥留之际再告诉她。或许这样有点自我为中心,但是凭她的直觉,通过这种方式,她忠实的同伴会对最爱她的人有一个更值得回味的记忆。
      
      莫妮卡很有魄力。她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女人,总是很开朗,随时准备解决出现在她俩面前的任何困难。只是在感情问题上稍微有点轻浮,她有过太多情人和追求者,所以很难把他们所有人都记着;这和阿莱杭德拉截然相反,她自从十年前成了寡妇,就再没有出于征服的目的和任何男人交往。此外,她还常说:“我这六十二岁的心脏有点受不了这种事情了。”这总是引起莫妮卡欢快的笑声,她会反驳道:“那我呢,虽然快七十岁了,我还在寻找我的白马王子。”有趣的是,从很久以前莫妮卡就快七十岁了,但她的精力仍然如同一个贪婪追求眼前享受的少女。
      
      作为一名有那么多出色作品的言情小说作家,阿莱杭德拉的故事和莫妮卡所说的版本相比实在是过于简单。多年来,为了帮助她成功,莫妮卡向新闻媒体散布了她很多神神秘秘的事情,这些,再加上她内向的性格,把她变成了一个带有喜剧色彩的神秘人物,有很多虚构的绯闻和并不存在的秘密结婚,这些因其荒谬让她很不高..

    [阅读全文]  2010-11-13 07:09 - 冬雪儿 - 1181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2   达尔:品酒

    品酒

    [英] 罗·达尔著/海观译


      那天晚上,我们一共有六个人在迈克·斯科菲尔德在伦敦的家里举行宴会:迈克,他的太太和女儿,我的妻子和我,还有一个叫作理查德·普拉特的人。

      理查德·普拉特是一位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他是一个叫作伊壁鸠鲁协会的小团体的会长,他每月用个人名义向协会的会员散发一个关于食品和酒类的小册子。他发起宴会,在宴会上摆出豪华的山珍海味和稀有的名酒。因为害怕损坏他的味觉,他不肯抽烟,谈到一种酒时,他总有一个离奇古怪的习惯,好像把它当作一个有生命的东西似的提到它。“一种谨慎的酒,”他说,“有些胆怯和躲躲闪闪,但是非常谨慎。”或者说,“一种脾气好的酒仁慈又快乐——也许有点可憎,但脾气总算是好的。”

      从前我到迈克家参加过两次宴会,理查德·普拉特都在座,迈克和他的太太每次特地为这位著名的讲究吃喝的人做出特别的饭菜。这一次显然也不例外。我们一起走进餐厅,我就看出餐桌是为了一次盛宴而摆设的。高烧的蜡烛,黄色的玫瑰,大量发亮的银餐具,发给每个人的三只酒杯,尤其是从厨房里飘出的烤肉的微微的香味,使我嘴里第一次感到热呼呼地馋涎欲滴。

      就座以后,我想起以前理查德·普拉特两次驾临的时候,迈克都跟他用红葡萄酒打过小小的赌,要他指出它的品种和酿造年份。那时普拉特回答说,要是在一个丰收的年成,不会太困难的。于是迈克跟他用一箱子那种酒作为赌注,以为他猜不出来。理查德·普拉特同意跟他打赌,两次都打赢了。今天晚上,我相信这样的小赌博还要再来一次,因为赌输是迈克心甘情愿的事,这样一来,就可以证明他的酒确实好,好得足可以辨认出来。至于普拉特,他在炫耀他的知识方面倒显示出一种严肃认真的、有节制的高兴。

      宴会的第一道菜是用黄油炸得很..

    [阅读全文]  2010-11-12 07:20 - 冬雪儿 - 1098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1   陈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四种解读

    陈红


      摘要: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故事和人物的批评主要有“心灵激情说”、“人道主义悲剧说”、“异变心理说”和“作家自我表现说”等。“心灵激情说”和“异变心理说”借鉴心理学理论,运用心理分析的手法来深入挖掘人物的心灵世界。“人道主义悲剧说”突出分析“陌生女人”爱情中的人道精神和悲剧特征。“作家自我表现说”把小说当作作者的自我代言人,表现身处特殊时代的作者的精神世界。
      

      犹太籍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一位颇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是被翻译成其他语种最多、发行量最大的德语作家。他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由于其凄美惊人的爱情故事、哀婉动人的语言叙述、细腻复杂的情感描写等艺术特色受到各国读者的青睐。1948年,马克斯·奥菲尔斯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让更多英语国家的人们了解了茨威格;而由徐静蕾在2005年改编的中国版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让更多年轻的中国人也熟悉起茨威格的名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跨越时代和国界的杰作。在这个开放多元的、反传统的现代社会里,评论家们从不同的读者视角去剖析解读该小说中的故事和人物。总结各种评论,颇为集中和典型的有以下四“说”:
      
      一、 心灵激情说
      
      “心灵激情说”认为这是一个激情故事,它歌颂了唯美而极致的爱情。花季少女偷偷爱上了新邻居:一个“富有、奇特、神秘”的、拥有许多漂亮图书的青年作家R。这个“陌生的女人”将爱情视为生命,充溢在她的心中的热烈纯真的激情是她生活的动力。在那个物欲横流的时代,玩弄爱情、滥施感情已经司空见惯,人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像男孩..

    [阅读全文]  2010-11-11 09:11 - 冬雪儿 - 130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0   劳伦斯:摇木马的男孩

    摇木马的男孩

    [英] 劳伦斯


      有那么一个女人,美丽漂亮,上帝把一切的好东西几乎都赐给了她,然而她却没有运气。她为爱情而结婚,而这爱情变成了灰烬。她有美丽健康的孩子,然而她觉得那是强加于身的,不能去爱他们。他们也冷漠地瞧着她,好像在挑她的毛病。她惊慌失措地要去掩盖一些缺点,却不知道该掩盖些什么。孩子们在眼前时,她总觉得心底里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受。这使她很恼火,但外表上仍很温柔,为孩子们操心,似乎非常爱他们。然而只有她自己知道在内心深处有块小小的冷酷的地方,那里感受不到爱,不,根本就不爱任何人。别人总是这么说她:“她真是个好母亲。她很爱她的孩子们。”只有她自己和孩子们清楚,事实并非这样。他们可以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这一点。

      家中有一个男孩和两个女孩。他们住在一栋带有花园的舒适的房子里,有尽职尽责的仆人服侍着,觉得比邻近任何人都优越。

      尽管他们生活得让人羡慕,却总感到房子里有件让人忧虑的事。那就是永远没有足够的钱。母亲收入不高,父亲收入同样不高,这些钱几乎不够维持这个家。父亲在城里的一个部门工作,可尽管他前途光明,但这些前景从来不会变成现实。因此,总有这种折磨人的缺钱花的感觉,尽管总是在维持着体面的生活。

      终于有一天,母亲开口了:“我倒要看看是否我真不能做成什么事。”可她不知道从哪儿开始。她绞尽脑汁,试着做这做那,但最后什么也没做成。失败变成了脸上深深的皱纹。孩子们一个个在长大,他们得上学。所以,必须有更多的钱,必须有更多的钱。这位父亲,总是很英俊而且喜好奢华,看起来似乎再也不能做任何值得一做的事情了,这位极为自信的母亲也没更成功多少,而她也是喜好奢侈。

      因此,房子里逐渐萦绕着这句未说出口的话:必须有更多的钱!必须有更..

    [阅读全文]  2010-11-10 09:16 - 冬雪儿 - 116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0   [转载] 面对天灾而不是人祸的另类叙述:重读《十日谈》

    面对天灾而不是人祸的另类叙述:重读《十日谈》

    林精华

    今天论及意大利薄伽丘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实在是有很多疑问。在问世之初,它没有被禁,甚至是当时佛罗伦萨地区流行读本;16世纪以后,因印刷术的普及、方言地位在欧洲地位的逐渐上升,它被译成法、英、德和西等正在形成的文字。一部被后人誉为黄色之作,若是说给其作者带来麻烦,那只是遭到教会唆使来的苦修派僧侣咒骂、威胁。即便如此,还得到声名赫赫的桂冠诗人彼得拉克之劝慰。而且,此作未妨碍其继续创作,如写出《大乌鸦》(1354—1355)这类有趣之作,又能安心受聘于圣斯德望隐修院定期举办关于但丁《神曲》讲座、从事古典文化研究工作。可是,当时正值天主教控制欧洲严厉时期,如著名人文主义语言学家瓦拉(Lorenzo Valla,1407—1457)的《论快乐》(1431),因用拉丁文著述《论康斯坦丁赠礼》(1440)考证说,作为教皇的世俗权力依据的《君士坦丁赠礼》不是用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时代的拉丁文写的,而是用公元8世纪的拉丁文写的,便遭遇宗教异端裁判所追捕,后来还有许多人因异端思想而遭受教会法律严惩。
      
    也就是说,《十日谈》出版之初未必是被视为淫秽之作。有意思的是,它进入中国之初和此后一段时间也未被视为下流作品,1930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黄石和胡簪云的删节译本,删去的未必是所谓****段落,虽是民国时代,却也能畅销;甚至在极左年代到来岁月,居然出现了方平和王科一这两位著名翻译家据英译本所译的全译本(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此后这部作品的所有译本才开始被禁,禁的理由就是因其写了“资产阶级的腐朽生活”。这样的传播历程意味着,《十日谈》的意义可能远不只是所直接叙述的一百个故事在能指符号层面上讽刺性..

    [阅读全文]  2010-11-10 09:11 - 冬雪儿 - 124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9   梅勒:裸者与死者

    裸者与死者

    [美] 诺曼·梅勒

      第一章

      谁也睡不着觉。天一亮突击登陆艇就要放下水去,第一批部队就要驾着小艇,劈开浪花,冲上安诺波佩岛的海滩了。这运兵船上,这整个船队里,人人心里都很明白:再过几个小时,他们中间有一些人的死期就要到了。

      比如船上就有这样一个士兵:他仰面躺在铺位上,闭上了眼,却全无半点睡意。只听见四下里象浪激波涌似的,呼呼之声此伏彼起,那是因为弟兄们不时也会打上个盹儿。有个人还大声说了句梦话:“我不干!我不干!”这一嚷,就引得那个士兵把眼睁了开来,他盯着这船舱慢慢打量了一转,头脑里的幻境渐渐消散了,出现在眼前的那乱糟糟的一大堆,是吊床,是光赤条条的人形儿,是挂在那里晃啊荡的随身装备。不行,得上一趟厕所。他轻轻骂了一声,把身子往上耸了两耸,终于坐了起来,两腿刚一伸到床外,弓起的背就跟上面挂吊床的钢管撞了个正着。他叹了口气,伸手去把系在柱子上的鞋解了下来,慢慢穿上。铺位上下共有五层,他的铺位是往上数第四只,他就在昏暗之中犹犹疑疑爬下床来,生怕一不留神会踩着了下面吊床上的人。到了地上,便小心翼翼穿过横七竖八的包包囊囊,向舱壁门走去,半路上还让谁的枪绊了一下。又穿过了一个也是那样杂乱无章很难插足的舱间,这才到了厕所。

      厕所里水气蒸腾。唯一的一只淡水莲蓬头到这会儿还有人在用;自从部队上了船,这个淡水淋浴间就始终没有空过。走过几个海水淋浴间,却都无人使用,倒是有人在里边掷骰于赌钱。过了淋浴间才是坑位,他在湿滴滴的开口木板圈上坐了下来。香烟忘记带了,幸好隔不多远有个弟兄,他就讨了一支,一边抽烟,一边瞧着脚下这黑乎乎、水淋淋、烟蒂狼藉的地,听着坑下排粪槽里哗哗的冲水声。他其实也不是真有什么非来不可的理由,可一坐下来他就..

    [阅读全文]  2010-11-9 09:21 - 冬雪儿 - 3069 查看 - 4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9   《莫瑞斯》中的同性恋主题与文化阐释

    《莫瑞斯》中的同性恋主题与文化阐释

    骆文琳

    摘要:本文从莫瑞斯与他的两个情人的同性恋关系入手,从性别身份的角度,探讨作品蕴藏的同性恋文化的意义以及作者对此的思想观念。作者在小说中试图摒弃以克莱夫为代表的上层阶级知识分子的阴柔成分,推崇以莫瑞斯为代表的同性恋者所具有的男性气概,主张建立一种自由的超越阶级的、性爱合一的理想的同性之爱。?
      关键词:福斯特 男性气质 同性恋 性别身份??
      
      福斯特在现代英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一直同乔伊斯、劳伦斯和伍尔芙一起被称为20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但国内很少有学者关注他的同性恋作品及其生前发表的五部小说中隐含的同性恋内容,或从性别身份的角度去研究。本文从性别身份的角度,通过对同性恋欲望和性关系的考察,揭示作家的同性恋思想及其文化内涵。?
      
      一、 克莱夫——莫瑞斯:?
      
      古典的、柔弱的、柏拉图式的同性爱
      小说前两部分以莫瑞斯和情人克莱夫的关系为主,在克莱夫的引导下莫瑞斯认同了自己的性倾向。后两部分以莫瑞斯和阿列克的情感为主线。克莱夫和阿列克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同性恋情:前者代表纯精神之爱,后者代表肉欲之爱。?
      
    小说开始时,教务主任杜希先生对莫瑞斯进行性知识讲解,并向他灌输异性恋才是正常婚姻定位的观念,揭示了维多利亚时期人们对性的普遍态度和对异性恋婚姻机制的认定。学校的性启蒙教育不但没有给有同性恋倾向的莫瑞斯提供任何帮助,反而让他陷入无法辨别自我身份的黑暗之中,他唯一能做的是等待。在充满自由气息的剑桥大学,同性恋同样被认为是不光彩的。社会、学校、家庭都希望莫瑞斯去做一个体面的中产阶级人士,走父亲一样的道路。出于对这些期盼的反感和对自己同性恋..

    [阅读全文]  2010-11-9 09:15 - 冬雪儿 - 105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7   哈姆斯珐尔:无法遏制

    无法遏制

    [德]比塔·哈姆斯珐尔 / 孙晓峰译


      哈利每天都有一个深恶痛绝的时刻——何止是痛恨,简直是恐怖无比——这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即尼娜从厨房出来,走到客厅的时候,通常是八点刚过。
      
    和往常一样,哈利坐在电视机前,试图把注意力集中在时事新闻上。尼娜这时已经把厨房收拾干净,擦干手,往上面涂抹润肤油。这是尼娜的一个怪毛病——在手上不厌其烦地抹油。在哈利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在向他炫示其漂亮、能干、完美和高贵的行为,充满了挑衅和示威。其实这是件很可笑的事情。他们完全有能力雇一个用人,可尼娜坚决不同意,而且对哈利几次想买洗碗机的想法也一笑拒之:“算了吧,哈利,那根本不?值得。”

      事实上是因为她乐在其中。她喜欢向他展示她一整天的忙碌,以表明自己终日操劳就是为了让他的生活尽可能舒适。每晚在厨房收拾停当的时候才是尼娜一天圆满的?结束。

      有一段时间,哈利想通过避开厨房躲到电视机前的办法来逃避尼娜的这个表现。他一看到尼娜开始收拾晚饭后的餐具,把它们放进洗涤盆,便立刻起身,借口看新闻,离开餐厅到客厅去。但这无济于事,尼娜似乎看破了他的心思,就像他所有的一切都逃不过尼娜的眼睛一样。

      他坐在电视机前,眼前闪过一幅幅战乱或和平的新闻画面,可耳朵里全是厨房里热水的哗哗声响。尼娜正一丝不苟地在泛着洗涤液泡沫的水中摆弄着盘盘碟碟。等到天气预报节目开始,终于引起了哈利的注意时,尼娜厨房里的活儿也做完了。他的目光从在瑞典中部上空移动的高压区移开,看着尼娜去拿那个绿色的润肤油盒,打开,把指头伸进去。他的目光追随着她的这些动作,这些天天在他前面晃来晃去的动作。

      尼娜一边在手上抹着油,一边走进客厅。她站在客厅入口,兴致勃勃地问哈利晚上有什么..

    [阅读全文]  2010-11-7 08:18 - 冬雪儿 - 119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6   评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1979)

    诺曼·梅勒:《刽子手之歌》(1979)

    张英

    内容概要

    1976年4月,加里·吉尔摩由表妹布伦达等人作保,获得假释出狱。他14岁时因盗窃波兰进少年管教学校,到现在已断断续续坐了18年的牢,最长的一次连续在狱中生活了12年。获释出狱后,加里回到母亲的故乡犹他州普罗沃市,住在姨夫弗思的家里,并在弗恩开的鞋铺当帮工。长朗的监狱生活,使加里形成了独特的品性,而一旦获得自由,他便在各方面都使这些品性膨胀起来。在鞋铺,加里无心认真干活学艺,却整天以喝啤酒为乐,并四处闲逛,追逐女人。姨母艾达把一位姑娘介绍给他,第一次约会,他便把她灌醉强行奸污。渐渐地,周围的人对他反感起来,弗恩夫妇也被他搅得不得安宁。这样,表妹布洽达不得不在另外一家工厂给他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这家工厂,加里认识了一个叫斯特林的人,与他交了朋友。一次,他去斯特林家,碰巧斯特林的堂妹尼科尔也去了那里。尼科尔年轻貌美,身材丰满,虽然经历坎坷,近乎放浪,却又心地简单,不失少女的纯真。加里与尼科尔一见钟情,恨快就搬到一起同居了。他们整天纵情欢误,陶醉在爱情之中。但加里毕竟是加里,尼科尔毕竟是尼科尔,生活毕竟是生活。加里仍然终日酗酒,并且不时偷些东西,甚至偷了许多枪支。尼科尔则经常为他担惊受怕,提心吊胆。两人的关系渐渐紧张起来,加里开始对尼科尔大打出手。有一次,尼科尔实在忍受不了加里的毒打,离家躲了起来,坚决不见加里。这使加里急得发了疯,坐立不安。本来在生活中失去了很多的加里,这时又失去了自己内心深深地爱恋着的情人,不由得失去了理智。在驾车四处寻找尼科尔而又找不到时,他在一个汽车加油站随意用枪打死了正在值班的工人。第二天,他又持枪闯进了一家汽车旋馆,凶残地开枪杀死了这家旅馆的经理。在逃跑的途中..

    [阅读全文]  2010-11-6 06:18 - 冬雪儿 - 1209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11-1   [转载]谁的“踪影”消失了?

    谁的“踪影”消失了?

    李 燕


    斯蒂芬·怀特是从1989年开始创作了一系列兼具侦探、推理、悬疑色彩的小说。《消失的踪影》是他2005年3月推出的又一力作,其紧张的故事节奏、错综复杂的悬念设置、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惊奇和无限的阅读快感。
      
    欲对这部扣人心弦的“心理悬疑”小说加以分析,我们就不能忽视它的书名——《消失的踪影》——那么,在小说里,它仅仅是指小女孩马洛里的失踪吗?究竟是“谁”的“踪影”消失了呢?侦探推理悬疑类小说中的人物主要有三类:一是触犯法律的罪犯;二是与案情有关的知情者;三是破案的侦探,其中,侦探与罪犯居于主导地位。然而,在《消失的踪影》这部小说中,凶手和侦探的“踪影”似乎都消失了。

      首先,罪犯的“踪影”消失了。

      小说一开头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凶杀案”中。“我”(艾伦)的同事汉娜以一种奇怪的姿势死在别人的办公室里。是谁杀了她?汉娜的死因还尚未弄清楚,曾找她做过心理诊疗的女孩马洛里又在圣诞节离奇失踪了。她是被绑架了,还是已惨遭杀害?罪犯又是谁?
      
      作为侦探、推理、悬疑小说的主角之一,罪犯对案情的源起、发展与深化,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小说中罪犯形象塑造得成功与否可以说是衡量侦探小说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罪犯作案的手段越隐蔽,越能突出侦探的智慧。可以说,从爱伦·坡的侦探小说肇始,无数著名的侦探小说如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艾勒里·奎恩的《希腊棺材之谜》、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尼罗河上的惨案》和《东方快车谋杀案》、莫里斯·勒勃朗的亚森·罗宾侦探系列直至日本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小说等,在塑造大侦探福尔摩斯、波洛、亚森·罗宾、艾勒里·奎恩等人时,亦无一例外地安排一个狡猾的罪犯..

    [阅读全文]  2010-11-1 10:18 - 冬雪儿 - 102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