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3-28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 14  >>
    2010-4-13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


    1 步入原始

    游牧时代的旧梦倏然跃动,在习俗的锁链下愤怒挣扎;在严冬的沉睡里,野性重新苏醒。

    巴克没有看报,否则他就会知道麻烦即将找上他,而且还不止他一个,在从扑吉桑德到圣地亚哥一线的沿海低洼地带的所有肌肉健硕、皮毛茂密的狗都面临着同样的威胁。因为在北极的黑暗中摸索的人们已经发现了一种黄色的金属,而且因为蒸汽船的使用和运输公司的发展使这一发现几乎家喻户晓,成千上万的人们都涌向了北方的土地。当然他们需要狗--那种体魄强壮、肌肉健硕的狗,好让它们承受艰辛的劳作;它们还需要有厚实的皮毛以抵御寒冷霜冻。

    巴克住在位于圣克拉拉峡谷的一幢大房子里,那里阳光明媚。这是米勒法官的房产。房子在路边的树丛里半隐半现,透过枝叶的空隙,可以看见围绕房子四周的宽大凉爽的阳台。一条砾石铺成的车道蜿蜒穿过宽阔的草坪,通向房子,两旁白杨树枝繁叶茂。房子后面比前庭更宽敞:宽大的马厩,十来个马夫和男孩子们在此滔滔不绝;成排的41-人居住的小屋,上面长满了葡萄藤;还有无数的排列整齐的户外厕所、高高的葡萄

    树、葱绿的牧场、果园和浆果地。还有一口自流井和一台抽水机,一个水泥做的大池子,男孩子们上午在这里练习跳水,炎热的下午则在水中纳凉。

    巴克就统治着这一大片领地。他在这里出生,已在这里生活了四年。当然,法官家还养有另外几条狗。如此宽的地方,怎可能只有一条狗呢?但它们都算不了什么。它们只是一些过客,来了又离开,平时挤在狗舍里,或者悄悄躲在房子里某个隐蔽的角落,就像那只矮胖的日本短毛狗图兹和那只没毛的墨西哥沙皮狗伊萨贝尔。它俩都是很奇怪的动物,几乎足不出户。再者,法官家还养有至少二十只猎狐犬,只要图兹和伊萨贝尔从窗户里探出头一打望,..

    [阅读全文]  2010-4-13 00:01 - 冬雪儿 - 1180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12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译序及导言)

    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译序及导言)

    译老序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于1903年写成的小说《野性的呼唤》是最受读者青睐的动物小说之一,被称为"世界上读者最多的美国小说"。这本"太忠实于自然,品位太高,恐怕不会受喜爱情感化的读者大众青睐"的小说(麦克米兰公司总裁乔治·布莱特语),在小说出版的当天,00100册即宣布告罄,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此后半个世纪在美国和世界各地各售出近1000万册。这部小说语言易读易懂,集动物故事、探险故事、寓言故事和神秘故事于一身,适合各年龄层次、具有不同审美情趣的读者。

    《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一条狗--"巴克"的故事,但它却远远超越了一般的动物故事。杰克·伦敦曾提醒读者:"这是个动物故事,但在主题和处理上都和其他非常成功的动物故事不同"。《野性的呼唤》是一个含义深刻的现代寓言。这个故事从多个层面,展示了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并折射了作家所信仰的多种哲学和社会观,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达尔文进化论、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

    由于作家自身曾受生存环境和时代的影响,在他塑造巴克这一形象时,环境的烙印在巴克身上特别明显。从一只养尊处优、身强体壮、自命不凡的农庄领头狗,到挣扎在冰川雪地里的饥肠辘辘、瘦骨嶙峋的雪橇狗,直到最后带领狼群,在旷野中自由奔跑,令伊哈族人闻风丧胆的"魔"狗,巴克经历了被人拐卖、虐待、奴役到被拯救,最后彻底抛弃人类这样的历程。其间,在与其它狗、狼群和印第安人的较量和搏斗中,获得了最终的霸权,完成了从文明到原始的退化,或者说是摆脱了人类的束缚,实现了野性的回归。作者在故事的叙述过程中,表达了对生命、激情、以及完整的自我和超人般的自由意志的赞美。所以笔者在十年前初次阅读《野性的呼唤》时,立即..

    [阅读全文]  2010-4-12 23:54 - 冬雪儿 - 94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11   雨果:巴黎圣母院(原序及译本序)

    巴黎圣母院

    维克多.雨果(原序)


    几年以前,当本书作者去参观,或者不如说去探索圣母院的时候,在那两座钟塔之一的暗角里,发现墙上有这样一个手刻的单词:

    ’ANA ΓKH

    这几个由于年深日久而发黑并且相当深地嵌进石头里的大写希腊字母,它们那种哥特字体的奇怪式样和笔法不知标志着什么,仿佛是叫人明白那是一个中世纪的人的手迹。这些字母所蕴含的悲惨的、宿命的意味,深深地打动了作者。

    他多方寻思,尽力猜测那痛苦的灵魂是谁,他为什么一定要把这个罪恶的或悲惨的印记留在古老教堂的额角上之后才肯离开人世。

    在那以后,人们又粉刷过或者打磨过这堵墙,已经弄不清究竟是哪一种原因,字迹就不见了。因为近两百年来,人们就是如此这般地处置这些卓绝的中世纪教堂的。它们通体都遭受过摧残,内部的残破程度和外表上差不多。

    神甫粉刷它们,建筑师打磨它们,随后是民众来把它们拆毁。

    因此,关于刻在圣母院幽暗的钟塔角落上的神秘的单词,连同本书作者悲伤地叙述的那个一向无人知晓的不走运的人物,除了作者在这里提供的一点脆弱的回忆之外,再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了。几个世纪以前在墙上写下这个单词的人已经不在了,永远不在了。也该轮到这个单词从教堂的额角上消失了。这座教堂本身或许也会很快从大地上消失吧。

    正是由于这个单词,作者写下了这部著作。

    一八三一年三月。

    [阅读全文]  2010-4-11 09:53 - 冬雪儿 - 87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11   茨威格: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日内瓦湖畔的插曲

    斯蒂芬.茨威格著 / 高中甫译


    在日内瓦湖畔,靠近小小瑞士的维诺弗地方,一九一八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一个渔夫把船向岸边划来。他在湖面上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划近一看,原来是一只用几根木棍松垮地捆在一起的简单木筏,上面有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用一块木板当浆在笨拙地划着。渔夫惊骇地划到跟前,把这个精疲力竭的人拖到自己的船上,用渔网遮盖住他的下身,随后他试着同这个螺缩在船上一角、冷得浑身发颤的畏怯的男人攀谈。可是这个人用一种陌生的语言答话,这种语言和渔夫说的没有一个字相同。不久,这个热心肠的渔夫只好作罢,他收起渔网,快速地向岸边摇去。

    岸边华灯初上,这个赤身裸体的人的面孔慢慢清晰可见。他那宽大的嘴边满是胡髯,脸上泛起孩子似的笑容,举起一只手向对面指着,结结巴巴地说着一个词,听起来像是“露西亚”,小舟离岸越来越近,这个词说得越来越热烈。渔船终于靠岸;渔夫们的家室都在岸边守望自己的男人。她们观望渔夫的湿涟源的捕获物,可她们一看出在渔网里的竟是一个一丝不挂的男人时,便慌乱地四下逃散,就像摇西卡的诗女发现裸体的俄底修斯的情景一样。慢慢地,村里的一些男人向这稀有的“人鱼”聚拢来,他们随即负责尽职地把他送到村长那里。

    出于战争期间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他立刻就觉察出这个人一定是个逃兵。从湖对岸法国那边游到这里来的。于是他公事公办地进行审问,可是这种一本正经的做法很快就失去了严肃的意义和应有的价值,这个一丝不挂的男人(在此期间有几个居民掷给他一件上衣和一条粗布裤子)对任何问题只是疑问似的重复地说:“露西亚?露西亚?”声音越来越畏总,越来越含混不清。村长对此感到有些恼火,于是以不容误解的手势让这个陌生人跟他走。身边围着一群吵吵嚷嚷的年轻人..

    [阅读全文]  2010-4-11 09:35 - 冬雪儿 - 64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10   [转载]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译后记

    《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译后记

    小二


      当短篇小说集《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于1981年4月出版时,美国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正处于萎靡不振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各类试验性的后现代写作,小说流派多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如“超小说”、“非虚构小说”、“自省小说”和“寓言小说”等等。同时,短篇小说集的销售极为窘迫,即使是名家的短篇小说集,也只能卖出去几千本。卡佛的这本短篇小说集如同一针强心剂,为美国短篇小说写作注入了新的生命,对美国现实主义写作传统的复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小说集里篇幅不长的十七篇小说也使当时名不见经传的卡佛成了一个备受瞩目的小说家,并为他赢得了“美国的契诃夫”这一称号。《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出版后,效仿者趋之若鹜,卡佛成了美国继海明威之后受到模仿最多的作家。那一时期美国文学杂志经常收到被编辑戏称为“卡佛式小说”的投稿。《时尚先生》(Esquire)曾开出一个现代人必读的书列(共75本),《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就名列其中。

      这一文学现象也受到了另一个英语国家文学界的关注,英国著名文学杂志《格兰塔》(Granta)于1983年出版了一期美国小说特刊,主编布福德(Bill Buford)在引言中说道:“美国似乎出现了一种新型小说,这是一种怪异的和令人难以释怀的小说。它不仅与英国当下的小说不同,和通常的美国小说也大相径庭。”从外表上看这一类小说与现实主义有相似之处,但其叙事手法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有着显著的差异。评论家给这类小说贴上了各种各样的标签,如“新现实主义”、“超现实主义”、“高度写实主义”、“照相现实主义”等等,而布福德则称它为“肮脏现实主义”(dirty realism)。两..

    [阅读全文]  2010-4-10 09:05 - 冬雪儿 - 100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10   特雷弗:共有型妄念

    共有型妄念 ①

    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 李泽昊译


    威尔比感觉有人向他走过来,就从刚刚开始阅读的书本上抬起头来。站在那儿的人一言不发。脸上也没有一丝笑容。他系着邋遢的围裙,洗碟布从系在胸前的围裙带子上垂下来。威尔比要的饭菜迟迟没有端上来,他以为这个人是厨房打发来向他道歉的。
      
    这个地方很寒碜,在皮克街,就在塞佛尔大街的边上。威尔比没有注意这里叫什么名字。它是一家咖啡馆兼餐馆。室内光线不大好,只有吧台那儿还比较亮堂,一对情侣俯在面前的玻璃杯上,窃窃私语。四个年长的妇女围坐在咖啡馆里的一张桌子旁打牌,餐馆里也有一些人就餐。
      
    他们还没说话,这个厨房打发来的人就转身走开了,这让威尔比感觉他找错人了。他又往杯子里倒了一些酒,继续读起书来。威尔比热爱阅读,酒量也很大。
      
    他四十多岁,面孔瘦长,胡须修剪得整整齐齐,一身灰色西装,打着一条红蓝条纹的领带,显得很时尚。他偶尔光顾巴黎,转悠在专门收集珍稀邮票的拍卖场之间,通常每次都逗留很长时间,他富有,费用不是问题。三年前,他继承了位于爱尔兰的家族酒业,原本计划依靠酒业的收益过活,而自己全心全意地打理心爱的集邮“事业”,但十八个月后,他把酒业出手。现在,独自一人住在那时继承来的大房子里,就在他出生的韦斯特米斯城的外面,房子四周布满爬山虎。在那里,他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或者,是他毁了它,他怀疑自己是否还会尝试另一段婚姻生活。
      
    一个身材矮小的年长男侍者把他的饭菜端上来,这个人比先前那个来了又走的男人善谈一些。他很专注,用惯常的侍者口吻对威尔比说着话,此时,另一桌客人向他索要盐和辣椒,他送了过去。“来啦,先生。”他低声说,语气中含着抱歉的意味。
      
    威尔比吃..

    [阅读全文]  2010-4-10 08:51 - 冬雪儿 - 925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9   [转载] 傅雷的译著人生

    傅雷的译著人生

    由网络综合而来


      简介:傅雷(1908—1966) 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 ,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3日晨含冤而死。  

      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 、《亚尔培·萨伐龙》 、 《欧也妮·葛朗台》 、 《贝姨》 、 《邦斯舅舅》 、 《夏倍上校》 、 《奥诺丽纳》 、 《禁治产》 、 《于絮尔·弥罗埃》 、 《赛查·皮罗多盛衰记》 、《搅水女人》 、 《都尔的本堂神父》 、《比哀兰德》 、 《幻灭》 、 《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 、 《米开朗琪罗传》 、 《托尔斯泰传》 。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 《老实人》 、 《天真汉》 、 《如此世界》 、 《查第格》 。梅里美2种: 《嘉尔曼》 、 《高龙巴》 。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 、 《人生五大问题》 、 《恋爱与牺牲》 。此外还译有苏卜的 《夏洛外传》 ,杜哈曼的..

    [阅读全文]  2010-4-9 10:32 - 冬雪儿 - 77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10-4-9   海明威: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

    海明威



    他是个独自在湾流①中一条小船上钓鱼的老人,至今已去了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逮住。头四十天里,有个男孩子跟他在一起。可是,过了四十天还没捉到一条鱼,孩子的父母对他说,老人如今准是十足地"倒了血霉",这就是说,倒霉到了极点,于是孩子听从了他们的吩咐,上了另外一条船,头一个礼拜就捕到了三条好鱼。孩子看见老人每天回来时船总是空的,感到很难受,他总是走下岸去,帮老人拿卷起的钓索,或者鱼钩和鱼叉,还有绕在桅杆上的帆。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来象是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子。

    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大鱼,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但是这些伤疤中没有一块是新的。它们象无鱼可打的沙漠中被侵蚀的地方一般古老。他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古老,除了那双眼睛,它们象海水一般蓝,是愉快而不肯认输的。

    ①指墨西哥湾暖流,向东穿过美国佛罗里达州南端和古巴之间的佛罗里达海峡,沿着北美东海岸向东北流动。这股暖流温度比两旁的海水高至度,最宽处达英里,呈深蓝色,非常壮观,为鱼类群集的地方。本书主人公为古巴首都哈瓦那附近小海港的渔夫,经常驶进湾流捕鱼。

    “圣地亚哥,"他们俩从小船停泊的地方爬上岸时,孩子对他说。"我又能陪你出海了。我家挣到了一点儿钱。”

    老人教会了这孩子捕鱼,孩子爱他。

    “不,”老人说。“你遇上了一条交好运的船。跟他们待下去吧。”

    “不过你该记得,你有一回八十七天钓不到一条鱼,跟着有三个礼拜,我们每天都逮住了大鱼。”

    “我记得,”老人说。“我知道你不是因为没把握才离开我的..

    [阅读全文]  2010-4-9 10:04 - 冬雪儿 - 1035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9   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原序)及其他

    约翰.克里斯朵夫(原序)

    罗曼.罗兰


    我们印行《约翰·克利斯朵夫》这个定本 ① 的时候,决定采取另外一种分册的方法。以前单行的十卷,实际是归纳为三大部分的:

    ①《约翰·克利斯朵夫》最初陆续于《半月刊》上发表,以后又出十卷本的单行本,又合成三册本与五册本的两种版本。此四册本的版本,作者称之为定本(édition dé?finitive)。

    一、约翰·克利斯朵夫:1.黎明;2.清晨;3.少年;4.反抗。

    二、约翰·克利斯朵夫在巴黎:1.节场;2.安多纳德;3.户内。

    三、旅程的终途:1.女朋友们;2.燃烧的荆棘;3.复旦。

    现在我们不以故事为程序而以感情为程序,不以逻辑的、外在的因素为先后,而以艺术的、内在的因素为先后,以气氛与调性(tonalité)来做结合作品的原则。

    这样,整个作品就改分为四册,相当于交响曲的四个乐章:

    第一册包括克利斯朵夫少年时代的生活(黎明,清晨,少年),描写他的感官与感情的觉醒,在家庭与故乡那个小天地中的生活,——直到经过一个考验为止,在那个考验中他受了重大的创伤,可是对自己的使命突然得到了启示,知道英勇的受难与战斗便是他的命运。

    第二册(反抗,节场)所写的,是克利斯朵夫象年轻的西格弗里德 ① 一样,天真,专横,过激,横冲直撞的去征讨当时的社会的与艺术的谎言,挥舞着堂·吉诃德式的长矛,去攻击骡夫,小吏,磨坊的风轮,和德法两国的节场。这些都可以归在反抗这个总题目之下。

    ①西格弗里德瓦格纳歌剧中的主人公,为瓦格纳创造的理想人物,为旧时代(瓦格纳说是黄金统治的时代,即资本主义时代)崩溃后的新人物。罗曼·罗兰创造的克利斯朵夫亦是一种理想的未来世界的人物,但他的活动是在艺术方面。

    第..

    [阅读全文]  2010-4-9 08:42 - 冬雪儿 - 969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4-5   [转载] 卢梭《忏悔录》译本序

    让.雅各.卢梭:《忏悔录》译本序

    柳鸣九



    在历史上多得难以数计的自传作品中,真正有文学价值的显然并不多,而成为文学名著的则更少。至于以其思想、艺术和风格上的重要意义而奠定了撰写者的文学地位——不是一个普通的文学席位,而是长久地受人景仰的崇高地位的,也许只有《忏悔录》了。卢梭这个不论在社会政治思想上,在文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的人物,主要就是通过这部自传推动和启发了十九世纪的法国文学,使它——用当时很有权威的一位批评家的话来说——“获得最大的进步”、“自巴斯喀以来最大的革命”,这位批评家谦虚地承认:“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这次革命里出来的”。

    写自传总是在晚年,一般都是在功成名就、忧患已成过去的时候,然而对于卢梭来说二,他这写自传的晚年是怎样的一个晚年啊!

    一七六二年,他五十岁,刊印他的著作的书商,阿姆斯特丹的马尔克-米谢尔·雷伊,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毫无疑问,象他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走过了漫长的坎坷的道路、通过自学和个人奋斗居然成为知识界的巨子、名声传遍整个法国的人物,的确最宜于写自传作品了,何况在他的生活经历中还充满了五光十色和戏剧性。但卢梭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显然是因为自传将会牵涉到一些当时的人和事,而卢梭是不愿意这样做的。情况到《爱弥儿》出版后有了变化,大理院下令焚烧这部触怒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作品,并要逮捕作者,从此,他被当作“疯子”、“野蛮人”而遭到紧追不舍的迫害,开始了逃亡的生活。他逃到瑞士,瑞士当局也下令烧他的书,他逃到普鲁士的属地莫蒂亚,教会发表文告宣布他是上帝的敌人,他没法继续呆下去,又流亡到圣彼得岛。对他来说,官方的判决和教会的谴责已经是够严酷的了,更沉重的一击又接障而来:一七..

    [阅读全文]  2010-4-5 08:07 - 冬雪儿 - 82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小说界


    2010-2-8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莫言:土,是我走向世界的原因
    舒晋瑜



    “如果说我的作品在国外有一点点影响,那是因为我的小说有个性,语言的个性使我的小说中国特色浓厚。我小说中的人物确实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土生土长起来的。土,是我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原因。”1月23日,在蓝色港湾的单向街书店,莫言和读者真诚交流。

      单向街书店的楼上楼下挤满了读者,在楼梯上,坐着的、站着的,几乎没有立足之地。除了前排幸运的读者,后面的大多数看不到莫言,但是仍然那么专注地倾听,手里拿着笔和本,间或飞快地记下来几笔。有一位声称“混进来”的读者站起来勇敢地表达,莫言对他的人生观起到极大的影响。他说自己从来不读有字的书,直到一口气读完莫言的《檀香刑》,才发现字有这样的魅力。

      借着新作《蛙》的出版,莫言和深深信赖甚至迷恋他作品的读者见面。这部作品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长篇力作,通过讲述一位乡村女医生的人生经历,既反映了乡土中国六十年的生育史,也揭示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尴尬与矛盾。他说,触发自己写这样一个故事的动因并非因为其敏感,而是人物:“生活中一些人物感动了我,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我是先被人物感动,然后才去关注事件的。”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姑姑”的原型,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想以姑姑为原型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由来已久,以前莫言也在一些中短篇里写到过一些,而这次的出手,莫言称之为“算总账”。

      读书报:作品以书信体结构写作,收信人是日本的“杉谷义人”。联系到您和大江健三郎的友情,这很容易让人想到是与大江健三郎有关的作品。

      莫言:2002年有电视台拍摄我的纪录片,邀请大江健三郎去高密,我们有过十几个小时的对谈,我也带他拜访过姑姑,大江在北京的演讲中也数次提到姑姑。2005年我..

    [阅读全文]  2010-2-8 09:54 - 冬雪儿 - 764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10-1-20   [转载] 政治与疾病——苏珊·桑塔格与法拉齐一次臆想的谋面

    政治与疾病——苏珊·桑塔格与法拉齐一次臆想的谋面

    1.(卢小狼说)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在《反对阐释》中提出:最早的艺术体验想必是巫术的、魔法的;艺术是仪式的工具。

      桑塔格2004年在纽约病逝,她广为人知的事迹我们不必赘述,关注一下她的日常生活,可以得知她将一生的追求投于何处。她17岁结婚,嫁给一个社会学教授,有一个儿子,8年后离婚;30岁时桑塔格开始小说创作,同时文学批评范畴的成就似乎还要大于她的小说成就。1964年,桑塔格用58条定义对“坎普”进行了解释,加上大量的外延,把一种同性恋趣味扩大成一种艺术品位。套用她的解释,张国荣的一生无疑是一个坎普的典型,把自己的一生当成了一件艺术品来消耗。桑塔格强调,坎普感受力是不受政治左右的,至少是非政治的。桑塔格的一生和书籍密不可分,她的传奇大都发生在精神领域,书房、领奖台、媒体一直都是她舞台——她足不出户,用研究、阅读、思考来审视世界,因为总是置身事外,所以她显得非常有良心,从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公众知识分子形象,这种形象一直维持到她终老,甚至在今后的几十年里,依然会影响到很多人。

      苏珊·桑塔格曾在1973年和1979年两度访问中国。在此前专门为中国写了一篇文章《我的中国旅行计划》,或者因为不大了解,她并没有对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做任何批判,对中国依然停留在了晚清年代的认识,她用这个标题和一些煽情的句子和中国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相对于对中国的漠然,她对世界范围内战争和种族暴力事件的增长持强烈的批评态度,这种批判精神和人权呼吁令她享誉世界。她积极地参与反战活动,包括早年反对越战的言论,以及对伊拉克战争的谴责,都表现出她的勇气和倔强。

      2001年“9·11”事件发生之后,苏珊·桑塔格在《纽约客》杂志发表言论,直言“这并非对‘文明’、‘自由’、‘人性’或‘自由世界’的‘怯懦’进攻,而是对世..

    [阅读全文]  2010-1-20 10:11 - 冬雪儿 - 69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10-1-10   [转载] 永远的穷人

    永远的穷人  
    翟羽佳


    小时候,一位本家爷爷去公社取指标油。路上不小心,盛油的罐子被打碎,全村人等待下锅的豆油全部洒地。惊吓之余,本家爷爷三天没吃下去饭。事后,有人开他老人家的玩笑说:等你老当上国家主席后,你老将咋个活法?本家爷爷回答说:早晨吃糖馒头,中午吃枣馒头,晚上吃糖馒头。望着本家爷爷没有出息的流露,我那时认为只要一切权力归穷人,让穷人来管理一切,我们这个社会才会保持朴素的本色,永不变修。可就在另一件事上,我改变这一看法。
       
    记得刚参加工作不久,在回家的路上,这位本家爷爷遇到我,第一句话就说“我发了”。见我不明白,他老人家说:人家某某干临时工都富得流油,你当干部的咋混的,你收的钱还不都是你的!老人家的意思很明白,公家的钱,能装则装,能捞就捞。从这件事上,我明白过来这样一个道理:穷人是有不得权和钱的。一朝权钱在手,犹如“多年的和尚”下了山,一旦动起荤来,决不是几个馒头所能打发了的!
       
    一无所有的贫穷,决定了贫穷者的除了惰性十足外,便是对社会和财富的疯狂攫取和贪婪。贫穷的压抑和致富无门,使他们比任何人更渴望富裕和幸福。所以,一朝时来运转,他们会像掩耳盗“金”的齐人,众目暌暌地把他人和国家的财富据为己有,并迫不急待地挥霍和饕餮一空。
       
    本.约翰逊讲:“贫穷不仅剥夺一个人乐善好施的权力,而且在他面对本可以通过各种德行来避免的肉体和精神的邪恶时,变得无力抵抗……。
       
    贫穷是人类幸福的大敌。它毫无疑问地破坏自由,而且,它使一些美德难以实现,使另一些美德成为空谈。”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县城没攻下一座,便在宣武的一个乡驻地自封天王,刚打下一个永安小县,就大肆分封诸王,攻占南京后,大兴土木,广置美玩,三宫六院,深居浅出,过得比当今皇帝还皇帝。许多农民起义领袖往..

    [阅读全文]  2010-1-10 04:31 - 冬雪儿 - 1347 查看 - 8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9-12-19   [转载] 赫塔·穆勒:获奖是对我的保护

    赫塔·穆勒:获奖是对我的保护


     
      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穆勒,在刚刚结束的法兰克福书展上连续出场三次,在参加人来人往的“蓝色沙发”文学访谈现场时,更是导致一千多平米的大厅堵满了人。趁着穆勒出现在书展之际,本报记者也同时参与了对她的采访。与此同时,诺奖官方则正在为穆勒拍一部半小时长的纪录片,追寻作为小说家、诗人和散文家的穆勒,在高压政治气候下的生活和写作轨迹。12月10日,诺奖颁奖礼上将会放映该片。

      语言不觉得自己的语言有诗意

      记者:你获得诺奖后,生活有什么变化?你会有一大笔奖金。

      穆勒:拿奖只不过是头两周一阵热闹,过了这一阵,我的生活就会回复正常,并没在实质上改变了什么。至于奖金,我从不把金钱和我作为作家的事业连在一起。我还在罗马尼亚住的时候,没有工作,没米下锅,还欠下一身债。那时候如果有这一笔钱,倒会对我很有帮助。

      记者:你用德语写作习惯吗,舒服吗?

      穆勒:对我来说,语言不可能成为我的家园。那句“语言即家园”,是德国移民们拿来自我安慰的,因为他们要在外国找到自己的身份。

      记者:现在在罗马尼亚很多人在讨论,假如你是罗马尼亚裔的德国人,或者是德裔罗马尼亚人,你的语言能跟保罗·策兰相提并论吗?

      穆勒:不能。保罗·策兰属于在布科维纳(策兰在罗马尼亚的出生地)被谋杀的整个犹太人的群体,但我来自完全不同的群体。我父亲曾是德国党卫军的一分子,家里其他人则是德意志国防军里的成员。我的语言虽然也属于少数人的声音,但跟保罗·策兰的“少数”并不是一回事。

      记者:罗马尼亚的语言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穆勒:我从15岁开始学罗马尼亚语。那时我简直是在“吃”这种语言,因为有时候它的味道很好。罗马尼亚语更适合我,比我的母语德语更接近我本性。我..

    [阅读全文]  2009-12-19 08:59 - 冬雪儿 - 76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12   [转载] 作家不要为名誉失去创作的灵魂

    诺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来京演讲:

    作家不要为名誉失去创作的灵魂


      
    勒克莱齐奥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其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流浪的星星》。最新中文译著《乌拉尼亚》、《飙车》和《饥饿间奏曲》已出版。

      “我对年轻作家的建议是,千万不要为小小的名誉止步,不要失去自己创作的灵魂。”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昨天上午在中国社科院演讲,说到这几句话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演讲在一个小报告厅里进行,因属于内部交流,到场只有一百多人,但大师的睿智和风采感染了每位在场者。

      8岁时旅行影响一生创作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现年69岁,出生于“二战”期间的法属殖民地毛里求斯。他的作品总是跟反战、边缘文化群体的流浪者有关。昨天在谈到“旅行、读书、写作”这个话题时,他深情回忆起童年时的旅行和阅读对自己一生的深刻影响。“对我来说,旅行是生活的一种理想,可以满足我对外界的想象。”但由于受战争影响,勒克莱齐奥小时候要想旅行非常困难,于是他就阅读各种探险记来实现心中的旅行。“我的曾祖父留下一座图书馆,藏有很多珍贵的书籍。有雨果、卢梭、莎士比亚等人的经典名著,还有大量游记。”马可·波罗的游记是他最喜欢的作品之一,他还通过看大量图片了解中国。

      8岁那年沿着非洲西海岸的一次长途航行,让勒克莱齐奥接触到非洲黑人在白人殖民统治下的悲惨生活,促使他开始了小说创作。这也让他真正认识到不同文化的差异,去接受多元的文化。“旅行是了解其他文化的一种方式,有些人的旅行很舒服,从机场到机场,但我的旅行流离失所,不知道终点在哪里。”勒克莱齐奥说,在流浪的旅行中,文学是他唯一依赖的东西。

      作品到达不了心中的读者

     ..

    [阅读全文]  2009-12-12 21:15 - 冬雪儿 - 1029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6   [转载] 王蒙、陈晓明为何乐做“唱盛党”?

    王蒙、陈晓明为何乐做“唱盛党”?[/size]
    肖 鹰


      
    在10月间,著名老作家王蒙在欧罗巴的法兰克富以一句“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的现代汉语,在异国破了中国文坛创作沉寂平淡的局面。这“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在出国转内销之后,在11月又由著名批评家陈晓明在本土高调翻唱为“今天的中国文学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两位之说,在当下中国文坛,掀起了“唱盛”新高潮。

    勇于立论,是当下某些批评家成名行世的不二法门。他们立论的路径,虽然常因借助了舶来的物件而花样翻新,但总不出这一道:立论以惊悚着眼,不怕把你吓着,就怕吓不着你。因为有了这些批评家们坚毅果敢的立论壮举,所以,我们就不能逃避这样的“当下中国文学经验”: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坛,虽然没有惊人的作品,但却充斥着惊人的立论。

    王蒙的“最好论”是开中国文学的国际玩笑

    “中国文学发展很快,读者的口味发展得也很快,但不管对中国文学有多少指责,我只能说,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羊城晚报》,2009年11月7日)王蒙此话转回到国内,在网上招致了一边倒的抨击。王蒙很委屈,深怨同胞大众受了媒体“标题党”的误导,对他的抨击是“闭着眼睛瞎诌”。他向媒体辩解说:“我是在法兰克福作的演讲,面对的是德国人。我所指的,是作家的生存环境、写作环境,否则的话,不存在时期好坏的划分。你说唐诗好还是《诗经》好?你说中国诗歌最好的时期,是唐朝还是《诗经》的时期啊?《红楼梦》好,能说晚清是中国文学最好的时候?莎士比亚的剧本好,莎士比亚时期就是最好的时期?只有大外行才去评论。”(《北京青年报》,2009/11/01)

     我们应当接受王蒙的补充说明,因为它不仅让我们明确了所谓“中国文学处在它最好的时候”,不是指别的,而只是“讲作家的生存环境、写作环境”;而且,它..

    [阅读全文]  2009-12-6 21:16 - 冬雪儿 - 86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3   [转载] 钱锺书先生纪事

    钱锺书先生纪事

      刘再复


    钱锺书先生曾对我说:“我们的头发,一根也不要给魔鬼抓住。”这是钱先生才能说得出来的天才之语,但是当我第一次听到时,身心真受了一次强烈的震撼。

      钱锺书先生去世已经十年。这十年里,我常常缅怀着,也常与朋友讲述他对我的关怀,可是一直没有着笔写下纪念他的文字,仅在1999年4月间写了一篇千字短文,题为《钱锺书先生的嘱托》。写作这篇短文也是不得已,所以我在短文中首先说明了我沉默与难以沉默的理由,这也是我今天写作时需要说明的,因此,姑且把短文的前半节抄录于下:

      尽管我和钱锺书先生有不少交往,但他去世之后,我还是尽可能避免说话。我知道钱先生的脾气。在《围城》中他就说过:“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钱先生的逝世,也难免落入让人生发的悲剧。不过,人生本就是一幕无可逃遁的悲剧,死后再充当一回悲剧角色也没关系。我今天并非做悼念文章,而是要完成钱锺书先生生前让我告诉学术文化界年轻朋友的一句话。

      这句话他对我说过多次,还在信中郑重地写过一次。第一次是在我担任文学研究所所长之后不久,我受所里年轻朋友的委托,请求他和所里的研究生见一次面,但他谢绝了,不过,他让我有机会应告诉年轻朋友,万万不要迷信任何人,最要紧的是自己下功夫做好研究,不要追求不实之名。1987年,我到广东养病,他又来信嘱托我:

      请对年轻人说:钱某名不副实,万万不要迷信。这就是帮了我的大忙。不实之名,就像不义之财,会招来恶根的。(1987年4月2日)

      作为中国卓越学者的钱先生说自己“名不副实”,自然是谦虚,而说“万万不要迷信”包括对他的迷信则是真诚的告诫。迷信,不管是迷信什么人,都..

    [阅读全文]  2009-12-3 09:26 - 冬雪儿 - 77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1-25   [转载] 一个文化悲悯者:梁晓声


    一个文化悲悯者:梁晓声
      
      悲悯的目光时时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犀利的语言处处体现对文化的反思与担当。26日,在黑龙江日报美术馆开幕的《风云际会——中国近现代名人手迹影像收藏展》上,作为嘉宾的著名作家梁晓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文化不能使老百姓“变傻”

      梁晓声说:“我在博客里很少回信,但是我却给中国矿业大学的学生徐育伟回了信,并且转载了他描写农民生存状态的小说《民也生耶》。他让我很感动,一个80后的学生,从五六年前就坚持写农民题材的小说,而且写得很好。中国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是农民,但是目前反映农村生活的文学作品却越来越少,文学与文化越来越接近市场,什么趣味的、时尚的、嘻哈的、搞笑的、香艳的都能顺利出版,而他这样文学性很强的作品却很难发表。我在信里对他说,你还是跟市场接轨吧,只要在不堕入低俗的情况下,生存是第一位的。至于文化对社会的担当,还是让我们这些人来做吧,不能让年轻人背负起沉重的十字架。”

      反观目前的文化生态,梁晓声感触颇深:“我们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仅剩下了娱乐。而且在很多人眼里,只有让人哈哈大笑的才叫娱乐。我们看一部影视剧,难道仅仅是为了看一个有趣的故事?一部电影唤起我心中的感动或者让我眼眶一湿,一本书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或者唤醒我心中的某种情愫,不也是一种愉快的感受吗?文化的审美是多元的,让人身心愉悦的并非只有开怀大笑。否则,这样的文化将会让我们这个民族变得很傻。”

      某些人的“中国”概念很狭义

      出身平民家庭的梁晓声,一直对社会底层有着深切的关注。他说:“很多中国人心中的中国这个概念,其实是很小很狭义的。无论是生活在北京、上海、哈尔滨还是其他地方的城市人,当他的生活富裕了顺遂了,他就会说,现在的中国真好;当他的生活不如意或很糟糕时,他会说,现在的中国一团糟。其实大部分人都忘了,在离每个城市不到一百公里的地方,是大片大片的农村..

    [阅读全文]  2009-11-25 05:04 - 冬雪儿 - 1409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1-19   [转载] 刘、夏关于张爱玲文学史定位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争

    刘、夏关于张爱玲文学史定位的基本价值取向之争


    ……围绕张爱玲的最后一次大的论争是在张爱玲去世之后,进入新世纪的一场论战。论争双方分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重镇——刘再复和夏志清。1995年张爱玲去世之后,张爱玲热也达到了最高峰。两岸四地学人纷纷撰文纪念。2000年香港岭南大学主办了“张爱玲与现代中文文学国际研讨会”。集结各地的张学专家和张派作家,对张爱玲的作品做一较为全面的研讨。会上,刘再复先生提交了题为《张爱玲的文学特点与她的悲剧》的论文。论文主要针对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的相关观点提出质疑与商榷。刘再复的质疑文章除研讨会上提交的发言稿之外,还有一篇题为《夏志清先生<中国现代小说史>的偏颇》一文,两篇文章曾合起来以《张爱玲的小说与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的题目刊登于《视界》第七辑。夏志清的反应文字主要有研讨会上的讲评文章《张爱玲与鲁迅及其他》以及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中体现出的一些观点。

        刘文首先对夏志清最早给张爱玲以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张爱玲作高度评价、把张爱玲的文学成就充分展示出来、使中国与世界的眼睛看清这个天才的作家,给以肯定,认为夏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的精彩之笔。其对张爱玲所作的阐释有很多精彩的地方。比如夏志清指出张爱玲的艺术特色是“意象的繁复和丰富”、“对于人的性格的深刻的揭发”等。同时也指出有些地方是值得商榷的,那就是夏志清在涉及张爱玲的短篇小说的精神内涵时提到的两种特色——历史意识和道德倾向,却是不准确的。刘再复以张爱玲的作品为例指出,张爱玲的某些中篇、长篇小说如《小艾》、《秧歌》、《赤地之恋》中确实存在着历史意识与道德判断,而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与《倾城之恋》则是超越历史意识与道德判断的,这两部作品好也好在这种超越性,因为它们具..

    [阅读全文]  2009-11-19 11:27 - 冬雪儿 - 958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0-13   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

    刘再复: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和中国作家的缺席(二)


    4、

    到此为止,我讲的都是好话,然而,我也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局限,这些局限也常常使我惋惜。现在,我想从“不该缺席”的角度,谈谈瑞典文学院的缺陷,即他们遗漏了一些最重要的伟大作家,把这些作家排除在诺贝尔火炬家族之外,实在令人困惑。这些作家的名字可以列出几十个,但就我个人的感受,仅举几个:

    (1)遗漏了托尔斯泰:托尔斯泰1911年11月9日去世,有11次被评选的机会。托尔斯泰是跨越两个世纪的举世公认的最伟大的作家,他的名字与成就作为人类文学的最高峰不仅屹立于世纪之交而且永远屹立于人类精神价值创造的历史。他的辉煌和无与伦比的成就是无可争议的。托尔斯泰不仅是个天才,而且他的整个人格和整个作品所体现(也是他公开主张的)的人类之爱--完全拒绝暴力的无条件的人类之爱,正是诺贝尔遗嘱中所期待的“理想”。很难再找到一个作家能像托尔斯泰如此充分地体现人类关于爱、关于和平、关于同情心、关于大悲悯、关于非暴力的人类最高理性原则的向往与憧憬。严格地说,不是托尔斯泰需要诺贝尔奖,而是诺贝尔奖需要托尔斯泰。但是,瑞典文学院竟把他遗漏了。诺贝尔故国瑞典的作家从设立文学奖一开始就已感到这是一个巨大的缺陷。当1901年首次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莱涅·苏利-普吕多姆之后,瑞典42名作家曾联名写了公开信,向他们认为理所当然应得奖的托尔斯泰道歉。但托尔斯泰回信说,他幸而未得奖金,不然金钱“只会带来邪恶”。托尔斯泰这句话是一种境界,而瑞典文学院却为此生气,在托尔斯泰去世前的11年里一直拒绝瑞典作家的呼吁,并屡次为自己的错误辩护,而辩护理由又相当可笑。

    (2)遗漏了易卜生与斯特林堡:易卜生于1906年去世,斯特林堡死于1912年5月14日。除了生..

    [阅读全文]  2009-10-13 10:38 - 冬雪儿 - 1811 查看 - 1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21   [原创] 叹!阻滞的邮路

    唉,我现在特别羡慕邮路畅通的国度。我是尝尽了邮政服务质量恶劣的苦头。被丢的信件无以计数,特快专递比平信还慢。一般用平信寄给我的报纸,杂志、信件我是很难指望收到的。因此每次寄出稿件时,不得不在后面注明:若是刊用了本文,请一定用挂号给我寄样刊。否则我难以收到。出版的作品选集,组织文丛出版负责人那天电话告知于本月17日用特快专递将样书寄出。特快专递承诺是24小时内将信件送达收件者手中,可是至今天我也没收到《朱晓玲作品选》样书。一叹。二叹,《中国文学》杂志社主编电话告知,于本月6日就给我寄出样刊,同样到今天,《中国文学》样刊不见其踪影。真是等得人心焦。还不知最后是否能将样书、样刊等到。

    [阅读全文]  2009-6-21 11:12 - 冬雪儿 - 1524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6-9   [转载] 村上春树:美国文学的新经典

    村上春树:美国文学的新经典



    最早翻译雷蒙德·卡佛的作品要从一九八三年说起了。那是篇题为《脚下流淌的深河(水泊离家那么近)》(So Much Water so Close to Home)的短篇小说。我是偶然从一本选集里读到,便认定为杰作,深受感动,不能自已,一口气将它译了出来。
      第二年我去华盛顿州奥林匹亚半岛,登门拜访卡佛,和他面对面地交流。那时候我根本没想到过,自己会亲手把他的作品无一遗漏地全都翻译出来。

      美国文学的新经典

      说起来,那之后的一段日子里,雷蒙德·卡佛的形象发生过彻底的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一般的美国人几乎都没听说过他的名字。但随着他晚年文学声名渐高,且罹患肺癌,五十岁便英年早逝,卡佛这个名字竟有了些许神话般的色彩。
      不过数年之后在一些人当中(也是大致能预料到的),对于卡佛的评价出现过反复。但平心而论,在美国短篇小说的创作史中,雷蒙德·卡佛乃是能够牢固占有一席之地的优秀作家,这一点恐怕是难以否定的事实。
      他的名字会在美国文学史中留下应有的位置,他留下的六十五篇短篇小说之中,最少也会有六篇被当作经典长久地阅读下去。
      我内心认为,卡佛的文学地位大概是介于考德威尔和斯坦贝克之间的吧。

          幽默感与驱动力

      卡佛无疑是一位天才的作家,但他身上丝毫没有天才的做派。他没有只为知音者率性而作的那种居高俯视的姿态。卡佛只用浅显简洁的日常语言来创作小说和诗歌,说给尽可能多的人听,或是面对自己的内心做更深层次的述说。这是他作为作家一以贯之的态度。
      当然并不止于此。他的作品之中,处处隐藏着超越日常生活的奇妙意外,有着一种让人忍俊不禁的痛快幽默和刺痛人心的现实感。一旦捧上手,会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让你不由分说一口气读到最后。这就是卡佛作..

    [阅读全文]  2009-6-9 03:28 - 冬雪儿 - 113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5-25   [转载] 高行健:没有主义


    高行健:没有主义


     
    我之所谓没有主义,没有,可作为动词:主义,则算为名词,也即无名。倘将这没有主义作为动宾结构,或一个短语“无主义”,也未尝不可。但译作名词的话,没有主义有可能理解为也是一种主义,譬如虚无主义,似乎不妥。

    没有主义把没有作为前题,而不是把虚无作为前题,也即没有前题,自然也就没有结论,甚么主义也没有。没有主义,不妄图建立甚么学说,但不等于不说。只不过无始无终,说归说,不导致甚么结论。

    然而,没有主义不是没有看法,没有观点,没有思想,只是这看法、观点、思想不求论证,不求完善,不成系统,说完就完,说也白说,可人活在世上,除非哑巴,又总不能不说,因此,没有主义充其量不过是一番无结果的言说。

    没有主义较之虚无,多少积极一些,于事、于人、于己,多少有个态度。这态度就是不承认有甚么先验不可以质疑。这也可说是一种理智,导致甚么且不去说,至少不盲目迷信,无论是信仰还是权力,也不必跟随某一权威,某一潮流,某一时尚,鼻子由人牵着跑,或受某种意义形态精神上的禁锢,画地为牢,有点个人的独立,当然这点独立也还有限度。
      
    没有主义,也不把怀疑作为主义,也就是说不把怀疑也绝对化,依然有自己个人肯定的价值和行为准则,但这价值观也好,伦理标准也好,是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得由来的,而非来自他人的论证。否定也不是一个绝对的选择,再说逻辑推导之荒谬已一再为经验所证实。

    没有主义,不是经验主义,固然看重经验,却不把直接经验作为认识的唯一标准,为他人经验所验证过的,也可作为自己的判断。再次,经验也未必就一定可靠,而经验又不可重复,每一次经验同下一次经验同样都是唯一的,也就不必把他人的连同自己已有的经验奉为教条,要紧的则是个人自己的判断,且不去论证这判断的是非,生活倘都求诸论证,就不用活了,也无法再..

    [阅读全文]  2009-5-25 07:56 - 冬雪儿 - 1224 查看 - 8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4-24   正在消亡的古老行业——


    正在消亡的古老行业——旧书修理

    在耐斯那海边的商业街里有一家独特的商店-旧书修理店.爱书的南非人把家里的旧书拿到这里进行修补甚至翻新-店里唯一的一位员工-既是老板又是员工的主人亲自为顾客修理翻新旧书,有的书已经传了几代人,看起来几乎已是文物.
    转自铁人博客,特别致谢!

    [阅读全文]  2009-4-24 10:41 - 冬雪儿 - 1890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图库


    2009-4-18   少见多怪,真有这样带孩子的吗?


    我实在感到惊奇,竟然有这样带孩子的。像带小猫小狗似的。

    [阅读全文]  2009-4-18 09:57 - 冬雪儿 - 2536 查看 - 25 评论 | 收藏 图库


    2009-4-15   [转载] 谈一谈创作(汪曾祺)

    谈一谈创作

    汪曾祺


    我写的东西很少,看的也不多,而且没有理论,不善于逻辑思维,亦无经验可言,与你们不同的一点就是岁数大一些。中国古人说一个人没出息在于“以年长人”,我只剩下了“以年长人”,因而今天只是随便漫谈。

    第一个问题,作家要认清自已是什么样的作家,具备什么样的气质。法国的一位汉学家访何我时说:我首先问你一个你自己很难回答的问题,你觉得你在中国文学上的位置如何?我们先撇开这个话题扯点别的。当时我问翻译要不要请这个法国人到家里吃顿饭,翻译说他很愿意到中国人家里吃饭。结果我亲自给他做了菜。法国人口味很刁,他不会感兴趣,给他吃牛排和鸡就更不行了。于是我琢磨了几个菜,非常简单,且不影响与他谈话。这几个菜之一是煮毛豆,把毛豆与花椒、大料、盐放在水里一煮;再一个是炒豆芽菜;还有一个是茶叶蛋。再说主食,吃面包不行,法国的面包是世界最好的,米饭也不会喜欢,结果我给他炒了一盆福建米粉,又做了碗汤,他连着说:“好吃,好吃。”抓起毛豆连皮整个儿往嘴里塞,法国人知道怎样吃大豆,但不知道毛豆的这种吃法。我问他在法国有没有炒豆芽菜,他还说,在中国饭店见过,也吃过,但我炒得更有些特点。其实我的豆芽菜很简单,炒时搁几粒花椒,炒完后把花椒去掉,起锅时喷点儿醋,所以很脆,不是咕嘟咕嘟煮出来的。鸡蛋全世界都有,但用茶叶煮鸡蛋他没吃过。炒米粉他也没吃过。另外我给他做了个汤,他不吃猪肉。我说我非得让你吃点猪肉汤是用福建的燕皮丸做的,燕皮是把猪肉捣成泥掺点淀粉扦成的,像馄饨皮,里面包上精致的馅,他以为是馄饨,连说好吃。所以,让外国人能够欣赏,得是粗东西。这位法国汉学家说了个笑话,说世界有四大天堂四大地狱,四大天堂之一是中国的饭菜,之二是美国的工资、之三是日本的女人,之四是英国的住房;反过来,四大地狱之一是日本的住..

    [阅读全文]  2009-4-15 09:42 - 冬雪儿 - 1155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4-11   号外2: 伊甸网友入中国艺坛最具人气100强

    朱晓玲雪儿博客入居中国艺坛最具人气100强


    雪儿再次自爆新闻:“朱晓玲雪儿”博客荣登"中国艺坛最具人气100强"(不会又是搞笑版吧)。在诗歌散文类。为了一种证明,我将中国艺坛链接如下:

    http://wlzyy.ylt.me/123/class.asp?id=10

    我甚感诧异的是,中国艺坛最具人气100强,是以什么为标准评定的呢?余秋雨排在第一位,我服。那是何等人气旺旺的一位作家。而我哩,众所周知吧,我的博客人气一点都不旺啊。相对那些几十万百万千万点击率的博客而言,我的博客可以说是门可罗雀呀。嗨,不管怎么说吧,入选100强,总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我想,一定是我转载的章凝的散文《夜空上的悲悯》给我带来了好运吧。因在《中国艺坛》点击“朱晓玲雪儿”打开我的博客时,呈现的是章凝的《夜空上的悲悯》这篇散文。看来我是沾了章凝的大光了。这个春天,定然是会给我带来很多喜悦的事情。

    章凝,加油啊,多写!! 当然,我更要加油多写!只有写,生命才会充盈而富足。

    [阅读全文]  2009-4-11 08:57 - 冬雪儿 - 1663 查看 - 16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4-10   号外:请朋友们速速去看“博海无涯”好玩极了

    天啦,吓了我一跳.我的博客被"博海无涯"推荐为首页头条。“博海无涯”首页所有标题中都有“朱晓玲雪儿”的字样穿插其中。比如:“朱晓玲雪儿PK鲁迅”。咦,我第一次在网上这么“火”啊。很有惊慌失措之感。这是谁与我开玩笑啊,我可受不了这阵势。又觉得蛮搞笑的。朋友们若有兴趣不妨去看看。下面是“博海无涯”在我博客中的留言:

    博主您好,您的文章被博客导读网推荐为首页头条,祝贺您!请复制以下网址查看,欢迎推荐更多文章。http://www.bohaiwuya.com/tg/bencandy.php?fid=1&id=1605&rid=1605

    http://www.bohaiwuya.com/tg/bencandy.php?fid=1&id=1605&rid=1605

       又:博海无涯网说明:本页头条推荐纯属玩笑,请勿当真。如想推荐您的博友文章上头条,幽默他一下,点击此处推荐,并把生成的网页发送给他。推荐头条。

    博海无涯网搞笑版

    今天隆重推荐著名博客朱晓玲雪儿震惊世界的博文:

    百听不厌的天簌之音

    奥巴马:如果没读过这篇文章我不可能当选总统;萨科奇:这篇文章教会我怎样做一个诚实的人;更多评论

    博客网站今日头条
    新浪:读完朱晓玲雪儿博客本拉登放弃恐怖主义
    腾讯:Q友大量传阅朱晓玲雪儿博文致网络拥堵
    搜狐:全球百万逃犯读了朱晓玲雪儿博文后自首
    网易:网游商因网友改读朱晓玲雪儿博客而破产
    凤凰:朱晓玲雪儿博文一举扭转全球金融危机
    人民网:朱晓玲雪儿做客人民网畅谈写博心得
    新华网:路人围睹朱晓玲雪儿动5000警力救出
    央视:09年感动宇宙人物朱晓玲雪儿唯一当选
    纽约:联合国工作人员人人熟背朱晓玲雪儿博文
    巴黎:500万人冒雨集会诵读朱晓玲雪儿博文
    伦敦:贯彻朱晓玲雪儿博..

    [阅读全文]  2009-4-10 09:34 - 冬雪儿 - 1573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9-4-1   [转载]人间罪孽,惨绝人寰


    注:痛!发这组令人毛骨悚然的图片时,我手是颤抖的,浑身发冷。头晕眩得厉害。
    对不起,如果这篇转贴破损了伊甸这块宁静的园地,那么请章凝、为力删除。

    遵照陈宝林的要求,我将本转贴文的出处链接如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4da8aa0100bl8m.html

    触目惊心——现今流行的人吃人


      
    台商最近流传著一个骇人听闻的进补潮流(婴儿)汤。花三四千元人民币,就吃到一盅用六七个月大的(婴儿)炖成的补汤,台商则形容是壮*阳胜品。东莞王姓台商,自诩是(婴儿)汤的常客,几个月大的婴儿,加入巴戟、党参、当归、杞子、姜片,加入鸡肉排骨,炖八小时,很能补气养血。他一边紧搂身旁十九岁的湖南二(奶),一边洋洋自得的说:以我六十二岁的年纪,每晚都可来一回(做*爱),还不是靠这个。眼见记者满脸狐疑,他自告奋勇,带记者见识见识。

    他带记者到广东佛山市,找到吃开(婴儿)汤的餐厅,谁知主管的黎**却说:排骨(他们的暗语,指婴儿)不好搞,现货没有,胎盘倒有新鲜的,这东西不能冷冻,新鲜的好。黎**说,真的要吃那个,有个外地来打工的夫妻,现在怀孕八个多月,由于两胎都女儿,再过几天准备盐水催生,如果又是女儿,到时候就可以吃了。


    记者还是半信半疑,调查采访几个星期,还是听的多,没有亲眼见过,以为就此打住,谁知过不了几天,王姓台商来电:东西找到了,正好天气转冷,有几个朋友正想进补。。。

      他带著记者来到另一个地方台山,找到了餐厅,负责的高**带著我们一众人等,到厨房开眼界。但见那婴儿小小的比猫儿大不了多少,躺在砧板上,五个多月大,有点小。高**说著似乎有点歉意 。

      高**说女婴尸是朋友从乡下找来的,他不肯透露这女婴的价格,只说价钱是依据月份大小,死胎活胎而定。

    ..

    [阅读全文]  2009-4-1 01:07 - 冬雪儿 - 1206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9-3-18   [转载] 用心血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少

    用心血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少
    --评论家感叹当下缺"路遥"

      陈熙涵


      
     今年是已故著名作家路遥诞辰60周年。在百度路遥的贴吧上,有网友发起一个"有多少80后喜欢《平凡的世界》"的调查,令人惊讶的是共有1万多人参与了调查,其中不少人是1985年、1987年出生,甚至是"90后"的读者。他们的重温使"路遥"这个名字成为了一个现象。在日前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与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新版《平凡的世界》出版座谈会上,数位文学评论家在回忆与路遥的交往以及路遥呕心沥血的创作之外,谈得最多的就是"路遥现象",感慨最多的是像路遥这样用心血来写作的作家越来越少。

       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怀
      
    评论家雷达表示,如果说陈忠实对农村描写的贡献是将文化视角引入农村话题、创建了百家村这样一个文化人格的话,那么路遥就是把创新精神、理想精神寄予农村的人。这是他的秘密,也是他的作品长久不衰的原因。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在于它的情怀,之后是思想,再其次是技巧和文笔,最后才是它呈现什么故事。

      雷达说,对"路遥现象"的讨论,关乎对现实主义怎么看的问题,当我们的农村观念有了很大改变的时候,有人认为,现实主义的东西在今天是不是落伍了?但他坚持认为,文学必须要投注生命,必须投注灵魂,而且必须要有很强烈的深刻的生命体验,这样的现实主义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文学要敢于"守旧"

      评论家李建军表示,当代文学最致命的东西就是个人主义,我们的当代文学家太自恋了。在他们的作品当中,看不到普通的人性内容,只有个性,只写外部的事情,不逼视内心,一时成为话题就够了,甚至只要成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现象,这样的作品是短暂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们在文学观念上陷入了一些误区,别岸的风景吸引我们,我们就带着好奇心去看。

      路..

    [阅读全文]  2009-3-18 11:43 - 冬雪儿 - 1722 查看 - 2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3-15   [转载]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亲历记


      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亲历记[/size](上)

    李建纲



    2003年12月,我在斯德哥尔摩,恰遇上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举行。虽然这个典礼年年举行,但这一届发生了些有意思的意外,值得一记。

    12月10日这天,冻云遮蔽了数日的阳光,忽然破云而出,照耀斯德哥尔摩满城温暖而明亮。在圣诞气氛越来越浓的时节,每年一次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天隆重举行。

    诺贝尔奖的颁发开始于1901年。其所以订在每年的12月10日,是因为这一天是诺贝尔的忌日。但是斯德哥尔摩的冬天又冷又黑,不是一个好的庆典日子,曾经改在阳光灿烂的6月,可是只举行了一次,还是觉得应该与诺贝尔有关的日子更好,便又改回到12月10 日。

    最初的颁奖是在皇家音乐学院,宴会则在斯堪森,即那座特意保留下来的古老的瑞典乡村的露天山坡上举行。又因为天气不好,改在一家古老的酒店里,到场嘉宾600人。100多年来,除了两次世界大战,又因为希特勒不准作家托玛斯曼领奖(后来又有苏联不准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任尼琴领奖),因而停了几年外,已有大约700来位科学家、医学家、作家和和平人士获得这世界顶尖大奖,摘取了这人类理想的桂冠。他们多数人的名字如恒星至今照耀着这地球。所以每年的这一天,全球的目光,都会投向靠近地球北极边缘的不大的城市斯德哥尔摩。

    但是在斯德哥尔摩,倒没有多大的动静。我想当然的那种敲锣打鼓,张灯结彩,标语横幅,群众欢呼,大事庆祝的活动场面,没有出现。对于每年一次的颁奖典礼,斯德哥尔摩的居民们是不是已见惯不惊。媒体上也没有大造舆论。

    直到11月26日,瑞典最大的日报《每日新闻》上,才登出了有关诺贝尔奖的令人注目的大块文章,一看不对头呀,伟大的诺贝尔先生的头像怎么是头朝下倒置的?如此的错误岂能容忍!看过了才明白,原来是有意..

    [阅读全文]  2009-3-15 07:15 - 冬雪儿 - 1320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2-22   旷世才女——林徽因老照片

    旷世才女——林徽因老照片[/size]



    [阅读全文]  2008-12-22 04:10 - 冬雪儿 - 2150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图库


    2008-12-19   [转载] 流亡的苦难 (凯斯·格森)

    流亡的苦难

    凯斯·格森 著 吴万伟 译


    本文介绍的两本书考察了喜欢论战的传奇知识分子索尔仁尼琴(Alexandr Solzhenitsyn)和萨义德(Edward Said),并指出了他们职业生涯中让人吃惊的相似之处。

    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爱德华·萨义德是来自完全不同政治传统中的异议者英雄,但他们却有着让人吃惊的共同之处。两人都来自被粗暴地连根拔起和被迫迁移的文化,两人都被迫流亡,生命都受到威胁,最后都在美国落脚,都成为公开批评美国的批评家。两人都用文字和反叙事的手法攻击他们反对的政权。两人都写了表达满腔怒火的著名巨著—《东方学》(1978)、《古拉格群岛》(1973),随着证据的自然增长,这些著作彻底改变了他们描述的世界。

    最有趣的是,两人都活着看到其政治工程取得出乎预料从来也没有预料到的成功。苏联在1991年垮台,以色列承认了巴勒斯坦人的存在,在1993年的奥斯陆协议中承认巴勒斯坦人建国的权利。但是这两个作家都马上而且彻底地批评自己曾经最珍视的希望:尽管西方赞扬叶利钦政权,可索尔仁尼琴警告说他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自由落体。几乎与此同时,萨义德谴责奥斯陆协议是“巴勒斯坦人的凡尔赛和约”。不幸的是,两人都是正确的。

    本文介绍的两本新书让我们认识到这些人留下的遗产。由两个美国学者所作的《灵魂和带刺的铁丝》是索尔仁尼琴生平和著作的回顾,是纯粹的圣徒传记。这本具有准学术的形式,由准学术出版社出版的著作乐意承认索尔仁尼琴让批评家在批评时贴上“彻头彻尾地不公平”的标签。小爱德华·埃里克森(Edward E. Ericson Jr.)和阿列克斯?克里莫夫(Alexis Klimoff)宣称最重要的是索尔仁尼琴相当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如果你是学院派..

    [阅读全文]  2008-12-19 08:52 - 冬雪儿 - 1416 查看 - 1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2-19   [原创]我买的四川柑橘不敢吃

    我买的四川柑橘不敢吃


    冬雪儿



    一日下午,我到银行去汇款给作家协会交会费。回家的路上,见好多人围着一辆大卡车买柑橘.大卡车车厢一侧挂着一张纸牌子:柑橘,五元钱十五斤。好便宜哟。便宜得我有点不相信。我上前问卖柑橘人:请问,柑橘真的是五元钱十五斤吗?“是的是的。”在忙着称柑橘的人答。

    我走回到排队买柑橘的队伍后面(不好意思,贪便宜啊。可是,那柑橘实在是好得很。水灵灵的,贼甜。个大。),等了一小会儿,轮到了我,我买了十五斤柑橘。刚回家哩,楼下一位老师抱着她的孩子来家串门。我将刚买回的柑橘拿了几个洗净,放入果盆端给她吃。她不吃。她说,最近由四川那边流进了好多有寄生虫的柑橘,那种柑橘是不能吃的。我怕你买的这柑橘就是四川来的哟。

    天啦,经来串门老师这样一说,我浑身立马起了鸡皮疙瘩。买的时候,怎么压根儿就没想到这个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四川广元柑橘大实蝇”事件呢?

    送走来串门的老师后,我赶快打开电脑,上网查找关于四川大实蝇柑橘是否得到有效遏制的报道。结果,网上对柑橘大实蝇的所有报道都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我实在是怕吃这种柑橘了,看来,这柑橘明天是要扔掉无疑。

    我扔掉的只是五元钱买来的柑橘,而那些果农呢?他们辛辛苦苦栽种的可是大片大片的果林啊。全年的希望寄托在这个收获的秋季,可是他们收获的却是卖不出价的病柑橘.唉,接下来,他们的日子怎么过呢?

    附新闻一则:[/size]

    湖北宜昌柑橘成路边垃圾
    2008年11月10日19: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8年11月10日,湖北宜昌市夷陵区鸦鹊岭镇,被当成垃圾倾倒在路边的柑橘随处可见。..

    [阅读全文]  2008-12-19 08:42 - 冬雪儿 - 1257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侃山闲聊


    2008-12-6   [转载]卢新华:《伤痕》30年的记忆

    卢新华:《伤痕》30年的记忆




    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卢新华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1978年8月,《文汇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独家发表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新生卢新华的小说《伤痕》。让历经“文革”浩劫的中国人,痛痛快快地释放出郁积在心中整整10年的冤屈、苦闷和眼泪。卢新华也由此为中国当代文学史增添了一个新名词——“伤痕文学”。
       
    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中国刚刚从“文革”浩劫的恶梦中苏醒,面对不可知的未来,人们在思索,卢新华也在寻找自己的答案。1978年4月初的一个周末,刚刚以优异成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卢新华,趴在未婚妻家小阁楼的缝纫机上,写下了小说《伤痕》的第一句:“除夕的夜里,车窗外墨一般的漆黑……”从此卢新华的命运紧紧地与它连在了一起。
       
    30年后的今天,从记录着《伤痕》原稿的黑色笔记本上依稀还能看到当年被泪水模糊了的字迹,那个傍晚,卢新华的思绪犹如天启,8000多字的作品就那么真真切切、自自然然地一如溪水般汩汩流淌,那种感觉不是创作,是记录。截稿时,泪流满面的卢新华早已被自己笔下的情节、人物深深打动,那一刻卢新华觉得,即便死了,只要能留下这部作品,也值了。
       
    遗憾的是这篇小说被老师认为难以发表,卢新华只好把它当墙报稿交了差。几天后的一个清晨,他发现在宿舍外楼梯拐角处的墙报栏,位于头条位置的《伤痕》已被络绎不绝前来观看的师生们围得水泄不通,很多女生流着泪默默地看着、抄着。连续数周,校园都沉浸在争论与思考中。
       
    《伤痕》在复旦大学的轰动很快引起了《文汇报》的注意,那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还没有发表,“两个凡是”的藩篱尚存,发表这样的作品其风险可想而知。尽管报社大多数领导赞同发表,但为了慎重..

    [阅读全文]  2008-12-6 07:45 - 冬雪儿 - 106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1-14   刘再复: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1)

    刘再复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唯一具有深刻忏悔意识的作品,曹雪芹通过他笔下的人物性格、悲剧故事、情节安排的隐喻以;及叙述者声音等不同层面渗透着忏悔情感。小说问世以来,各种研究批评汗牛充栋,但是,真正有自己阅读心得和学术发现的还是王国维和鲁迅等少数几家。他们的批评能够把握住《红楼梦》的悲剧性质,而且这种把握是建立在对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深刻见解之上。本文打算在他们的批评的基础上专题讨论《红楼梦》中的忏悔意识问题。这不仅是因为相比繁复的红学研究,这个问题涉足者不多,更重要的是借此可说明这部不朽小说的感人之处和美学魅力的关键之点。谈《红楼梦》不谈它的“共犯结构”,不谈它的忏悔意识,就不能透彻。因此,本文便从这一关键点切入,以对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价值作点新的说明。   

    一、悲剧与“共犯结构”  

    近百年来,对《红楼梦》悲剧领悟得最深最透彻的是王国维。换句话说,在20世纪的《红楼梦》研究史上,就其对《红梦》悲剧的阐释,其深度还没有人超过王国维。这种深刻性集中表现在一点上,就是它揭示了造成《红楼梦》悲剧的原因不是几个“蛇蝎之人”,即不是几个恶人、小人、坏人造成的,不是“盲目命运”造成的,而是剧中人物的位置及关系的结果。他说:

            《红楼梦》一书,彻头彻尾的悲剧也。……由叔本华之说,悲
              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
              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第二种,于盲目的命运者。第三种之
              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
              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
             ..

    [阅读全文]  2008-11-14 10:21 - 冬雪儿 - 99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1-5   [转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乌镇举行(图)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乌镇举行

    刘云山为获奖作家颁奖 赵洪祝铁凝金炳华出席


    在桐乡的金秋,收获文学的硕果。备受瞩目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11月2日晚在茅盾先生故里、江南水乡古镇——乌镇举行。获奖作家、评委代表、获奖作品责编及来自全国的著名作家、评论家、新闻媒体记者、当地作家和文学爱好者400余人出席颁奖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和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洪祝出席颁奖典礼并为获奖作家颁奖。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致辞,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金炳华宣布颁奖典礼开幕,浙江省委副书记夏宝龙出席并致辞。中央文明办常务副主任王世明,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和嘉兴市委书记陈德荣,嘉兴市市长李卫宁等出席颁奖典礼。
     
    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于1981年设立,旨在褒奖优秀长篇小说创作,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本届评选范围是2003年至2006年间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的《湖光山色》、麦家的《暗算》四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
      
    铁凝在致词中首先代表中国作协对获奖作家表示热烈祝贺。她说,以茅盾先生名字命名的茅盾文学奖,作为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不仅是对这个时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发现与关注,更是对我们文学理想的检验和见证。本届茅盾文学奖评选出来的4部作品,都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长篇小说佳作,是2003至2006年间大量涌现的优秀长篇小说的代表,从一个方面体现了我国近年来长篇小说创作的收获,体现了文学关注现实、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体现了文学在艺术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的丰硕成果。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评选,是对近年来广大作家和文学工作者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倾注心血和..

    [阅读全文]  2008-11-5 09:55 - 冬雪儿 - 105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1-3   [转载]奥巴马外祖母因医治无效去世


    奥巴马外祖母因医治无效去世
    2008年11月04日06:24  新华网



    新华网华盛顿11月3日电 (记者杨晴川)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3日说,他身患癌症的外祖母邓纳姆因医治无效,已于2日在夏威夷去世。

      奥巴马和他同母异父的妹妹玛雅·苏托洛发表共同声明说,外祖母对他们的成长影响很大,并要求亲朋好友把打算用于送花圈的钱捐献给癌症治疗基金会。

      现年86岁的邓纳姆患有癌症,最近病情恶化。奥巴马曾于10月23日和24日暂时中断竞选活动,专程前往夏威夷探望她。

      现年47岁的奥巴马出生在夏威夷,母亲为美国白人,父亲是肯尼亚黑人留学生。他小时候大部分时间与外祖父母一起在夏威夷生活。奥巴马曾说,外祖母对他性格和人生观形成影响很大。

      美国将于11月4日举行全国选民投票,选举产生美国新一届总统。目前奥巴马在总体民调支持率和关键州的民调中均稳居领先地位。

    [阅读全文]  2008-11-3 22:15 - 冬雪儿 - 104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纪实录


    2008-11-1   [转载] 张恨水与《水浒传》

    张恨水与《水浒传》

    古耜


    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通俗小说的巨匠,张恨水与中国古典小说关系密切。这并非单指由一百一十多部长篇作品、近三千万言构成的张恨水的小说世界,同中国古典小说之间存在无法切割的文化血缘,是中国小说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赓续与嬗变;同时张恨水笔下的不少作品,都从特定的古典小说著作里,获得了题材、意趣、构思与写法上的启示与滋养,从而呈现出文本意义上的取精用弘和推陈出新。譬如,以言情为经、以社会为纬的《春明外史》,就把《红楼梦》和《儒林外史》的相关元素嫁接到了一起,用作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用作《红楼梦》的办法,来作《儒林外史》。”洋洋洒洒九十万言的《金粉世家》,则全面继承了《红楼梦》的精神与格局,难怪它甫一问世,就被研究者称之为“民国《红楼梦》”。而流传甚广的《啼笑因缘》,若干描写让人联想到《好逑传》《儿女英雄传》《老残游记》,就是书名也自觉融进了同《醒世姻缘传》相映照和相区别的意思。至于《八十一梦》借鉴《西游记》和《镜花缘》的手法,来揭露“雾重庆”的社会丑态;《我是孙悟空》戏仿《西游记》的情节,表现对邪恶势力的斗争和反抗,更是多为文学史家所称赏。
      
    在张恨水与中国古典小说异常密切的联系中,《水浒新传》一书,值得人们格外留心和瞩目。这不仅因为张恨水对《水浒传》情有独钟,从14岁起,就反复阅读研究,这种浸入骨髓的热爱和烂熟于心的把握,使得一部《水浒传》在作家那里,很自然地由研读对象转化为写作资源,从而直接催生了两部奇特的文学作品:艺术随笔《水浒人物论赞》和长篇小说《水浒新传》。
      
    《水浒人物论赞》收文凡90篇,其中论“天罡”者33篇(外二篇),论“地煞”者23篇,另有“外篇”32篇,专论王进、武大、郓哥、西门庆、潘金莲直至..

    [阅读全文]  2008-11-1 09:01 - 冬雪儿 - 87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8   [转载]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秦腔》等四部作品获奖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揭晓 《秦腔》等四部作品获奖  
    2008年10月28日 09:01:42  来源:文汇报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工作于2008年10月25日结束,昨(27日)晚11点,四部获奖作品公布。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周大新《湖光山色》、麦家《暗算》获本届茅盾文学奖。本届茅盾文学奖评奖的范围为2003—2006年间发表或出版的长篇小说。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的繁荣而设立的,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自1982年以来,已评选出包括《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尘埃落定》等近30部长篇小说。在对今年的四部获奖作品一一评价之余,有文学评论家也指出,尽管一届评出四部作品并不为多,但是茅盾文学奖似乎太在意“照顾”各方的关注。而作为一个文学奖项,不妨聚焦,每届力推一两个作品,虽有遗珠之憾,但“得罪”一些关注也未尝不可。

      贾平凹《秦腔》

        早在宣布评奖结果前,就有媒体爆料《秦腔》获茅盾文学奖票数第一。56岁的贾平凹对此并不意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说:“既感到意外,也不感到意外。”在前几届茅盾文学奖评选中,贾平凹一直是获奖的热门人选。他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秦腔》是我这么多年写作中比较满意的一部。它当然是一部文学作品,它是我对于一些社会现状的记录,我是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表达出来,给时代留下些印记。”

        正是对社会现状的记录,使得贾平凹的创作长盛不衰。“他早就应该得奖了!他是描写中国当代农村功力最深的作家。”评论家杨扬用“名至实归”形容贾平凹的获奖。“《秦腔》未必是他最好的作品,但是有足够实力问鼎茅盾文学奖。”评论家张颐武在接受记..

    [阅读全文]  2008-10-28 10:14 - 冬雪儿 - 127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24   [转载] 海明威在巴黎的岁月


    海明威在巴黎的岁月


    西方有一句谚语:“每个人都有两个国家,他原来的,还有巴黎。”(Everyone has two countries, his or herown-and France.)表明巴黎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这一点,美国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amingwat,1899-1961)是有深切体会的。1950年,海明威曾这样对一位朋友说:“如果你年轻时就够幸运地生活在巴黎,那么在以后的一生中,你无论去哪儿,巴黎都会使你流连,因为巴黎是一个流动的圣节。”

      “流动的圣节”(A Moveable Feast)!海明威不说moveable festival,而特地用了Feast一词,表明他是怀着敬畏之心写下这个短语的,因为“Feast”是一个神圣的用词,在历史上总是属于某个与纪念或庆祝农业的、宗教的或社会文化的事件或季节相关联的日子,不但有舞蹈、体育比赛以及狂欢等娱乐节目,甚至伴随有纪念性或开斋等庆祝活动。因此A Moveable Feast就都被译为“流动的圣节”,而不是直译为“流动的节日”。

      这也不难理解。海明威是在经历了四度失败的婚姻、因家族遗传的精神疾患感到灵感枯竭并一次次遭受电击治疗的痛苦之后,在自杀的前五年,即1957年以《流动的圣节》为题来回忆自己青年时代在巴黎的这段美好岁月的。因为巴黎是他纯真爱情的开始,是他文学生涯的起点,是他和许多著名作家友谊的发端;巴黎象征了他的青春年华,代表了他的成功风发。他怎能忘却巴黎!

      1921年,海明威与来自圣路易斯的哈德莉·理查森结婚后,遵照作家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的建议,以《多伦多明星报》(Toronto Star)驻欧洲记者的身份,与妻子一起去巴黎:由报社支付旅费,文..

    [阅读全文]  2008-10-24 07:20 - 冬雪儿 - 122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18   [转载] 在黑暗中写作——大卫·格罗斯曼

    在黑暗中写作

    大卫·格罗斯曼


    娜塔丽亚·金兹伯格(Natalia Ginzburg)在她的作品《难以描述的自我》中说:“无论是欢欣喜悦抑或是悲惨不幸,现实中偶然发生的这一切都对我们的写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章节还涉及了她的生活以及她在面临一些个人不幸时的写作状况。

    谈论自己的确是很困难的,所以,在开始描述自己近来的写作经验之前,我希望站在目前的生活角度,对灾难、创击带给整个社会和民族的影响作一些反观。此刻,我顿然想起卡夫卡短篇小说《一则小寓言》中那只老鼠的境遇,当它发现陷阱近在咫尺,虎视眈眈的猫又紧逼其后时,禁不住叹道:“世界正日渐缩小。”

       事实上,经过多年来在极端暴力的政治、军事以及宗教冲突环境中的生活考验之后,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认,卡夫卡作品中那只老鼠的话是对的:日复一日,世界的确正变得愈来愈狭窄,也愈来愈小。与此同时,我还要告诉你,一种空虚和惆怅的情绪也开始在个体内心与充满暴力、混乱的外部世界之间滋长,这样的环境控制着每个人的生命以及他生活的方方面面。

    更何况它并不就此罢休,很快,冷漠、玩世不恭,甚至比这两者更为严重的东西——绝望充斥了整个世界,这种绝望的情绪充当了畸形环境的燃料剂,支撑着它顽固的生命,有时候甚至可以延续几代之久。绝望的情绪一面不断影响着现存环境,一面又无止境地从日益扭曲的世界中获得蔓延的动力。如此往复循环,逐渐根深蒂固,绝望成为畸形世界的最佳代名词,最后也投射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我深切感到,我自己,包括我认识的人,还有周围的人,都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付出了沉重代价。我们正渐渐沦丧了“心灵领土”,其残酷程度比之外界任何一场血腥的战争都有过之而无不及。人们不能或者不愿,花哪怕一点点心思去体会他者所遭受的痛苦,道德的标尺也悬而未决。..

    [阅读全文]  2008-10-18 08:07 - 冬雪儿 - 1057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9   [转载] 风骨•性情•慧悟——刘再复

    风骨•性情•慧悟

    刘再复


    观照新文学的视角很多,我曾以二十世纪西方现代文学为参照系,论述从审美内容上说,中国现代文学大体上只有“国家、社会、历史”维度,而缺少另外三个维度:叩问人自身存在意义的本体维度,叩问超验世界的本真维度,叩问大自然与内自然(人性)的本然维度。说的是“缺乏”,不是没有。此次我在城市大学讲的则是以中国古代文学为参照系,找到的批评视角是“风骨•性情•慧悟”。“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时过於激进,以至提出“推倒古典文学”的口号。但是,若干年後这种激进态度有所软化,其中周氏兄弟更是努力去寻找中国古文学与新文学的相通点。

    鲁迅找到的“魏晋风度”与周作人找到的“明末性情”,就是两个关键点。一九三二年三四月间,周作人到辅仁大学作了“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的学术演讲,第一次点破了中国文学的历史乃是“载道”文学与“言志”文学两大脉络浮沉交替的历史,而把言志文学推向极致的是以性情解放为主题的“明未新文学运动”。周作人认为,此次运动的倡导者公安派(袁辰氏三兄弟)关於“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和“信腕信口,皆成律度”的主张,与胡适之的所谓“八不主义”差不多。胡适的主张不过是袁氏兄弟主张的复活(即袁氏观念的现代版)。

    因此“五四”与明末两次文学运动,其根本方向是相同的,即都拒绝抄袭模拟、摆官架子、以文学为载道工具的前代风气,都主张文学应回归抒写真情真性的个人化立场,恢复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周作人这篇演说的贡献是它打通了“五四”新文学与我国明末文学的血脉关系,说明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历史理由,消解了现代文学与古代文学的对立。如果说,周作人道破了中国古代文学性情精华的话,那么,鲁迅则点破了另一精华,这就是“魏晋风度”。他在著名演说《魏晋风度及文章..

    [阅读全文]  2008-10-9 09:53 - 冬雪儿 - 107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27   [转载] 忍人论 ─ 刘再复

    忍人论

    刘再复


      “忍人”不是我的杜撰。这一概念早已出现在《左传正义·公元元年(二)》子上论商臣中。子上曰:“蜂目而豺声,忍人也。”蜂目,就是像蜜蜂那样凸出的眼睛:豺声,自然是豺狼之声。中国的相命师不仅喜欢探索面相,还喜欢探索心相。一探索心相就涉及到声音。蜂目,属于面相,豺声则属于心相。赵翼《瓯北集》卷七《赠相士彭铁嘴》中说:“古人相法相心曲:豺声忍,乌喙毒,鸢骨躁,牛腹黩。”这也是讲人发豺声性格就有“忍”的特点。蜂目与豺声都是忍人的标志。

    不过,这种标志也不那么确定,例如,我国著名的大忍人秦始皇,他的面相虽也与“蜂”有关,但不是蜂眼睛,而是蜂鼻子。《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说:“秦王为人,蜂准长目。”也许“蜂准”比“蜂目”更可怕,所以才会干出“焚书坑儒”的坏事。如果秦始皇不是一个忍人,他是不会开创这种屠杀知识分子和屠杀文化的先例的。

    我不是相命师,但能理解把“蜂目”和“豺声”视为“忍人”符号的相意。中国人常常喜欢用兽性与畜性的特徵来比喻人性恶,譬如,以猪喻蠢,以狐喻猾,以狗喻贱,以猫喻媚,以虎喻猛。当某些人达到“万物皆备于我”的时候,不是具有兼容万物的襟怀,而是集中了各种兽物畜物之特性。而豺之凶残与蜂之恶毒集于一身者,谓之忍人,也是很恰当的。聪明的祖先创造语言的天才,至今还让我们这些后人佩服。

    不过,我的“忍人”概念,不是从面相与心相概括出来的。因为判断蜂目、蜂准还好一些,而要判断“豺声”却是一个难题。特别是在中国的今天,森林砍伐得很厉害,豺狼因此也稀少了。我至今没听过豺声,造就难办了。自然,如果要把社会中那些老是讲杀戮、讲以阶级斗争为纲、讲全面专政的喧啸称作豺声,倒也可以,但恐怕又得争论很久,所以还是不把蜂目豺声之人作为忍人的标志为好。

    ..

    [阅读全文]  2008-9-27 09:32 - 冬雪儿 - 1229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18   [转载]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死亡人数至今成谜


    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死亡人数至今成谜[/size]

    2008年09月15日23:18  新华网
     新华网山西襄汾9月15日电


    山西“9·8”特大尾矿库溃坝事故调查追踪

    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尾矿库“9·8”特别重大溃坝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在社会上造成了特别恶劣的影响。目前,国务院事故调查组正在对事故作进一步深入调查,彻底查清违法行为,依法认定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从最初公布的遇难1人到遇难254人,伤亡人数的每一次攀升都令人揪心;从“因暴雨发生泥石流”到“特别重大责任事故”,事故说法的前后变化扑朔迷离。那么,这次特别重大责任事故到底导致了多少人伤亡?事故发生的背后原因到底是什么?在事故发生的现场,记者进行了追踪采访。

      溃坝到底吞没了多少人

      位于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乡的新塔矿业有限公司塔山铁矿尾矿库,总库容约30万立方米,坝高约50米。9月8日8时许,该尾矿库突然发生溃坝,尾砂流失量约20万立方米,沿途带出大量泥沙,流经长度达2公里,最大扇面宽度约300米,过泥面积30.2公顷。

      事故的伤亡人数在7天之内9次更新,已经从最初的“1死1伤”攀升到9月14日18时的“254死34伤”。那么,在这30.2公顷的面积上,到底有多少人遇难?至今仍然扑朔迷离。

      在30.2公顷的过泥面积内,有一个集贸市场,矿区办公楼房,还有部分民宅。

      事故发生后的紧张搜救已经告一段落,转入事故调查阶段,但在事故现场,每天还有群众在焦急等待亲人的归来。

      事故发生的9月8日早上,正好是塔山矿区的集市,按照当地惯例,附近村庄和矿山的群众都要前来赶集,有的矿工也会在上完夜班后直接来到集镇上。“我早上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和妹妹一起去集镇上卖菜时,大坝冲了下来,整个..

    [阅读全文]  2008-9-18 04:38 - 冬雪儿 - 1000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8-9-17   哈金:写作是种劳动(附:《等待》节选)

    哈金:写作是种劳动(附:《等待》节选)


    打开酒店房门,哈金穿着条纹衬衣,背个旅行挎包,憨厚地笑着。妻子丽沙站在他旁边,两人的笑容相似。读哈金的书进入得很快,文字简洁直接,和他交谈,有同感。意外的是,他语调轻柔,神情腼腆,不像想像中当过4年半兵的北方人,也不像传说中那个在美国吃了很多苦,从失败中蒸馏出来的作家哈金。

    《书城》:你从1976年跟着广播学ABC,到1997年开始在美国获各类文学大奖,20年时间完成从英语文盲到英语优秀作家的飞跃,觉得困难吗?

    哈金:非常难,从开始到现在困难一直存在,而且越来越大。关键是一种不确定感,30出头才开始写作,那不是用自己的母语,不知道自己能走多远,心理压力很大。另外,大陆出来的人,很明显,都被不安全感困扰着。时间长了觉得这种不确定感不只是语言的问题,好多作家对自己的书都没有绝对的把握,总是个冒险。

    《书城》:最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放弃母语用英文写作?

    哈金:我是英语系的博士,毕业论文做的那是比较文学,有点四不象,在美国很难找到像样的工作。我的朋友出了两三本书就能找到教写作的工作,而我在1990年出了一本诗集叫《于无声处》(BetWeen Silences),我想,如果再出三四本书也能找到同样的工作。但美国人出两本我得出四本,才能被接受,这需要很长时间。我对丽沙说,可能得等8、9年后才能找到好工作。

    《书城》:为了找工作,也就是为了生存而写作。

    哈金:中国朋友都说我疯了,想靠英文写作在美国生存,简直不可能。那时候,大家都改行,再学一门好找工作的专业。我也找过很多和汉语有关的工作,比如给中文报纸当翻译等,都是失败。于是进了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英文系的写作班学习。

    《书城》:介绍一下这个有名的写作..

    [阅读全文]  2008-9-17 10:51 - 冬雪儿 - 111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12   [转载]《今天》的故事——北岛访谈录

    《今天》的故事——北岛访谈录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在采访黄锐的时候他曾经提到,《今天》的创办跟当时西单民主墙这个大背景有关,是这样吗?

    北岛:这还得从“西单民主墙”的形成过程说起。文革结束后,有很多外地人到北京上访,他们在文革中受到了种种不公正的待遇。上访高峰期仅在北京就有几十万人。国务院有个上访接待处,每天挤满了人,上访者大都露宿街头。那时长安街在西单地段北侧有一段灰色砖墙,成了上访者张贴申冤及个人诉求的大小字报园地,其中也有提出普遍政治与社会诉求的文章。到1978年底,一些非官方的报纸刊物开始出现(首先张贴在这墙上),其影响逐渐扩展到全国主要城市。这就是“西单民主墙运动”(简称“民主墙”)。

    在这些报纸刊物中,比较出名的有《四五论坛》、《北京之春》、《人权同盟》、《探索》、《今天》、《沃土》,还有青岛的《海浪花》、贵州的《启蒙》等。《今天》是最早出现在“西单民主墙”上的民刊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份文学刊物。它于1978年12月23日创刊,除了“民主墙“,同时张贴在北京的政府机构文化出版单位和大学。

    南方都市报:那时政府对民主墙的态度是怎样的?

    北岛:邓小平最初是非常支持的。1978年11月某个晚上,一个加拿大记者在人民大会堂刚被邓小平接见后,来到“民主墙”。没有麦克风,他就通过人声一层层向外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邓小平说民主墙是个好东西”。我当时也在场。显然,民主墙最初得到官方某种程度的认可。大约在中越边界冲突后,邓小平对民主墙的态度完全变了,提出严厉的批评,于是民主墙被迁到月坛公园的指定地点,随即被关闭,而“民主墙”最终被拆除,就像被强行抹掉的一段历史记忆。它前后存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

    南方都市报:当时民主墙每天都有很多人围观吗?

    北岛:那是很壮观的场面,现在还可以找..

    [阅读全文]  2008-9-12 07:14 - 冬雪儿 - 1081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10   但愿人长久,祝伊甸文苑兄弟姐妹们中秋愉快!


    中秋就要到了,选了几支歌,卖了几盒月饼,邀来天上明月,捧有桂花洒,与伊甸的兄弟姐妹们共度中秋之夜。祝福朋友们佳节愉快!生活幸福美满!事业爱情双丰收!


    1、明月千里寄相思(古筝)
    http://www.aiting.com/MusicData/play/143051.html

    2、明月千里寄相思
    http://www.aiting.com/MusicData/play/93688.html

    3、但愿人长久
    http://www.aiting.com/MusicData/play/82119.html

    [阅读全文]  2008-9-10 10:44 - 冬雪儿 - 2227 查看 - 17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9-9   [转载] 中国的暴富者群体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的暴富者群体是怎样产生的?
    ——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一点思考

    作者:赵俊臣


    【摩罗按】了解我们的时代,了解我们的同胞,了解我们的境遇,创造我们的未来。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的现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世界银行报告称,中国0.4%的人口掌握了70%的财富,而美国则是5%的人口掌握60%的财富,中国的财富集中度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另据统计,2005年中国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共有职工833万人,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估算相当于当年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不是由于这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贡献率高于其他产业,而是因为这些行业能获得巨额垄断经营利润。在失控的工资增长与减少过程中,大量的民营企业员工工资增速很慢,有的甚至于负增长,而国有垄断企业职工工资却一枝独秀,稳居高位。由此,人们有理由认定,中国的贫富差距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

    但是,据我了解,老百姓虽然对国有垄断企业职工的过高工资,很是不满,但是大都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态度,有的千方百计想“钻”进国有垄断企业享受、瓜分点过高工资。更严重的问题,将引起社会愤怒的问题,动摇国家稳定的问题,是那些不断产生着的暴富者群体。中国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这些暴富者群体;中国社会有可能发生“革命”、“造反”的,将肯定针对的是这些暴富者群体和腐败群体。

    所谓暴富,是指在极短的时间内,收入上百万、上千万、乃至上亿元的现象。所谓暴富者群体,是指钻了政策和法律的空子,违背社会公德和法律,利用职权而在短时间内发大财的人群。这一人群是社会各界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的,是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的主要责任者。

    其..

    [阅读全文]  2008-9-9 09:05 - 冬雪儿 - 1612 查看 - 18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2008-9-8   [转载] 股灾才是今年最大的灾

    看着文中的一组数据感到可怕,实在忍不住转了来。

    股灾才是今年最大的灾

    李志林(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 2008-09-06 东方早报


    对中国股市从6124-2199点,合计64.1%的暴跌,迄今为止,权威的舆论均将原因推向客观原因:"天灾"、"次灾"(美国次贷危机)、"油灾"、"通灾"(通货膨胀)。

    其实,权威舆论忌讳的"股灾",才是今年中国最大的"灾"。除了64.1%的跌幅可列入世界股灾史第九位以外,据上交所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14日中国股市的最高市值是34.47万亿元,而9月3日2248点时,市值仅15.4万亿元,7个多月损失了19万亿元,若扣除今年上市新股所增的市值,共损失市值约20万亿元,这意味着13亿中国人去年全年创造的24.66万亿GDP中的80%打水漂了。这20万亿元相当于250次汶川地震损失,相当于居民存款总额1.3倍,相当于现存1.1万亿股大小非按8元市价全部兑现总额的2.2倍,相当于在中国爆发2.5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损失。

    但是令人惊愕的是:迄今没有一个政府领导人,没有一个政府部门(如证监会、国资委、央行、财政部、发改委),没有一家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对经济增长10%以上的中国股市20万亿元的国家和国民财富的流失,表示过一句痛心、痛惜的话,更没有问责、纠错、救市的意思。相反,本周管理层权威人士还撰长文,脸不改色心不跳地从各方各面为中国股市今年所取得的成绩评功摆好,竟认为股市仍然属"稳定运行",并摆出一副"再跌也决不救市"的强硬姿态,这怎能不令广大投资者失望绝望?

    就像1960-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一样,今年的中国股灾也主要是人为造成的,管理层必须坦承失误。

    其..

    [阅读全文]  2008-9-8 08:46 - 冬雪儿 - 1227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综合类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