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1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09-11-20   [转载] 《蜗居》是指向现实的一根刺 (肖复兴)

    电视连续剧《蜗居》受到欢迎,引起热议,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中。因为它触及到了当今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即房子问题。过山车一般疯涨的房价,涉及千家万户,几乎牵动所有人的心。

      虽然,房子不是一个筐,可以把什么问题都往里面装,但谁也无法否认,当今很多问题,都会在房子问题之中找到自己的一些影子。由房子而引来的贪官的腐化、人性的扭曲、道德的失衡、价值观念的错乱,或家庭关系、爱情伦理的考验,在动荡的房价面前,都在走马灯一样频频亮相。

      《蜗居》的故事和人物,涉及了这些问题。这是它的聪明之处,它就是要踩着电视剧的尾巴,让观众的头跟着一起动。尽管它浅尝辄止地捎带上了官场文化和二奶文化,但它本意并不在此,根本没想由此深挖一口井,而不过为了烧香引出“鬼”来。这个“鬼”,在我看来,就是房子的问题,这已经不仅仅是价格的问题,而是揭示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什么样致命到骨髓的变化。这种变化,令全社会和所有人都始料未及,却紧随房价步步高升而情不自禁在潜移默化,最后,各自都变得面目皆非,而令人痛彻心扉。

      因此,这部电视剧并不是有些人关心的,或者是记者和电视剧编导探讨的,什么宋思明和海藻是否真爱、海萍对海藻悲惨的结局是否负有责任诸如此类婆婆妈妈的话题。而是房子对于一代人情感价值系统无情有恨的摧毁。海萍和海藻姐妹之间原本那样清纯而美好的亲情,以及她们和父母的亲情,不都是在房子问题面前而节节败退,最后无法收拾,以牺牲了海藻的一个子宫为代价的吗?


      亲情如此,爱情又如何呢?也许,海萍和苏淳能多少给人一点安慰,但也不是一点没有被磨损。海藻和小贝的爱情,则是彻底被房子所压垮。而海藻和宋思明之间的感情游戏,不过是一剂自欺欺人的伤湿止疼膏,无法治疗痛失子宫和生命的痛苦罢了。

      因此,《蜗居》不是爱情剧、反贪剧,也不是家庭伦理剧,它运用了这些剧种的一些元素,却又巧妙而聪明地绕开了眼下这些业..

    [阅读全文]  2009-11-20 13:14 - weili - 1553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1-18   [转载] 无限的抗争 ——电影《时时刻刻》

    我惊异于导演斯蒂芬·戴德利作为一名男性,能够在《时时刻刻》中如此通炼入微地表达出女性独特的心理体验。对于生命和现实的怀疑、敏感和无法满足,对于自己内心中莫名的神秘的无法把握而又分明存在的骚动,构成了女性对生命的思考。而我似乎却能通过一条男性所无法感觉到的桥段,和影片中的三位女主人公在心灵的某个地方丝缕相通,达成一种共振,那种共振会时时刻刻提醒你,虽然生命本身是一种无可奈何,但生命的意义又在于你总是走在试图战胜、超越这种无可奈何的路上,藉着这个希望的喜悦,和它做无限的抗争。

    弗吉妮娅·伍尔芙是20年代的一位女作家,她整日在伦敦郊区的公寓里蒙头写作,用冰冷削瘦的手指不停地写着一部名为《戴罗薇夫人的小说,紧蹙的眉头、神经质的眼神,陷入主人公命运思考的喃喃自语,以及她想要改变生活而突然独自奔向火车站,还有她注视一只死去的小鸟时难以豁解的目光,无不显示出一个女性忧郁、柔腻、脆弱的内心和现实世界固有的潜在的冲突,无论身在何方,两者永远不可能有融合的可能。这是她写的最后一本书了,写完它,她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她自溺于波光粼粼的美丽的湖中。

    劳拉·布朗是1951年时加州的一名家庭主妇,她的床头摆放着《戴罗薇夫人》,她正怀上了第二个孩子。这天是丈夫的生日,她在满心欢喜地做蛋糕时被突如其来的烦躁左右,她已经决定,在和儿子共同再做一个蛋糕后自杀。这时她的一个少妇朋友来看她,渐渐谈到少妇的身体状况,她因不能做母亲的悲伤而哭泣,这时劳拉却安慰她说,要勇敢地面对一切,然后起身抱着她,接下来,劳拉吻了她,而少妇在她这一吻过后,仿佛获得了新生和力量,告别劳拉时显得很自信很坚强很美丽。而此刻劳拉的脸上满是慌乱和不知所措,当她转向目睹这一切的小儿子时,突然像像他控诉一样大声质问,“什么,你想要什么?”坐在地上的抱着玩具的儿子忽然站起来,转身跑向自己的房间。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是劳拉的儿子,这个小孩不太爱..

    [阅读全文]  2009-11-18 22:35 - weili - 1359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1-1   [转载] 《潜伏》小说实际只有14000字

    《潜伏》,一部以悲剧收尾,单纯表现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假夫妻”生活的谍战剧,近来意外走红。而其原著小说作者龙一,此前并不为人们所熟悉。对于他来讲,也可以说是:“潜伏”多年,一剧成名。近日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仍然低调表示,“潜伏”倒是真的,但跟“成名”没有关系。“有人愿意把我的作品改编成影视,对我来讲,是一个意外之喜。”

        “我写小说主要是哄自己开心”

        龙一大学毕业后,分到天津市教育卫生委员会,一年之后主动调到作家协会,成为作协一名工作人员。1986年至1997年他干了11年杂务,周围都是作家,但他从没想过要写小说。

        “我研究十个行业: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

        “日常的工作几乎没有,在那儿可以踏踏实实地干我自己想干的事情。”他说,“那个时候我感兴趣的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类似于古代的时尚,而不是历史大事件。简单地说,我研究十个行业: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也就是古代人的衣食住行,说是研究,其实主要是好玩。”

        但是,当时研究这些东西显得有点颓废,不会有出版社或相关刊物愿意发表。后来又开始搞近代城市史,主要是当时的租界生活,同样属于颓废文化,也不会有人要。最后便开始想干点“正事”,研究中国革命,包括从辛亥革命开始到近现代的革命者。在此期间,在作家肖克凡的推动下,他开始写小说,刚开始写的,都是唐代的历史小说。直到2002年,才开始转型。小说《潜伏》于2006年发表。

        几十年来身处天津,龙一的很多小说都以天津为背景。“2002年以后写的小说大概除了三个中短篇之外,其他都是以天津为背景的。”解释起这个原因,他也有“私心”:“我有一个‘文学天津’的理想,想用文学的方式重新塑造天津,当然也有宣传天津的意思。天津现在不是很受关注,每一个天津人都有责任利用自己的方法来宣传这个城市,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到天津来。”

        不..

    [阅读全文]  2009-11-1 14:09 - weili - 1497 查看 - 1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10-29   [转载] 漫谈电视剧的现状和操作

    走过界河的卒子——漫谈电视剧的现状和操作

    论文作者 孙雄飞

    电视剧是什么

      有人说,电视是电影孵育出来的一个比之更强有力的孩子,它是继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电影之后的第八种艺术。也曾经有人把电视与电影对立起来,把它看作洪水猛兽,甚至把电影的不景气怪罪于电视的崛起。但我总以为电视、电影是一个范畴的艺术。它们虽有量的区别,却没有质的区分,只是电视比电影更迅速更及时地反映真实的生活。当电影分散地在各个影院放映时,电视宽广的覆盖率对千百万人的心灵已经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还有人说,电视在中国已经成为老百姓的“第二顿晚餐”。不管这种对电视需求的比喻是否贴切,在中国,看电视的方式却十分奇特。观众不分老中青幼,也不说文化上的差异,往往是全民共赏一台晚会,同看一部电视剧。当然,现在的中国可去的娱乐场所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是人们对电视的迷恋程度却没有因此而减弱。

      电视到底是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种世俗文化,它的文化方位无一艺术形式可以比拟。

      在中国,电视是一门新兴的艺术。自1958年在中央电视台简陋的演播室里录制了中国的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之后,到了1986年中国的电视才有迅猛的发展。如果作一个不完全的估算,我国至少已经录制了四万余部集电视剧了。电视剧的发展进程中,虽然有过“电视剧靠近话剧还是靠近电影”的争论;有过电影、电视的比较说;有过“东北风”、“东南风”表象的分析;还有过所谓电视室内剧的讨论……然而,作为电视剧文化本体的两个组成部分之一:电视批判和电视理论(包括电视史、电视学),与电视剧本身的飞速发展并不相称。电视理论界还没有如电影有普多甫金、爱森斯坦、巴赞、彼得·沃仑等那样的大师。太多的电视批评停留在主题思想、意识形态上,对于电视剧本体的发展和成就,受到忽视,并缺乏研究。而且对电视剧的评判标准常常有变化,或以此时之现状来定此时之批评..

    [阅读全文]  2009-10-29 09:12 - weili - 2097 查看 - 15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5-19   Robin & Marian- Close Your Eyes Give Me Your Hand

    Robin & Marian- Close Your Eyes Give Me Your Han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9Xh7imfgeww

    [阅读全文]  2009-5-19 22:26 - weili - 1456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5-13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JaflPCzu10&feature=related

    [阅读全文]  2009-5-13 10:44 - weili - 1238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5-10   母亲节快乐 Happy Mother's Day !!

    母亲节快乐 Happy Mother's Day !!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_QWdOToACs&feature=related

    [阅读全文]  2009-5-10 18:56 - weili - 1089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4-25   [转载] Susan Boyle 她让我一次次落泪

    曹长青:她让我一次次落泪——苏姗的歌声震撼听众

    周六上午正伏案写作,妻子过来给我一个网址说,“这支歌你应该听一下,我都听哭了。”我不仅自己天生没有唱歌的本事,也对现在无处不在的流行音乐、以及摇滚歌星杰克逊、麦当娜、史东什么的毫无兴趣,尤其反感那些纯为宣泄情绪而做的夸张动作,所以极少听歌。但妻子这么感动、推荐,一定有特别之处,于是放下手头的工作,上了Youtube的网页。

    还没听,就吓了一跳,上周末在英国平民歌曲大赛中,参赛者苏姗.博伊尔(Susan Boyle)初赛唱的一首歌,居然有二千万人观看(到我写完这篇稿子的24小时后已增加到三千多万),13万人评分(都是五个星),还有14万人留言!作为一个记者,看到这些数字,就知道有什么事件正在发生!因为曾受到全球欢呼的奥巴马的当选演说,是近年收视率最高的节目之一,也不过是1850万人收看。

    但又一想,今天是网络时代,又有太多的年轻人喜欢听歌,也许只是个网民哄抬现象而已。而且以往的阅读和观看经验告诉我,什么事情都不要听别人怎么说,要自己看,相信自己的直觉和判断。

    我带上耳机,静静地听苏姗的歌,居然也听得泪流满面。这是怎么了?我并不是那种儿女情长,动不动就落泪的人;但怎么会是这样?我再听一遍,又哭了一遍。一连听了几次,每一次都落泪。这支歌和这台戏的神奇力量在哪里?容我给尚未听说过这件事的读者描述完这个故事之后,再来分析。

    这个名叫“英国有人才”的歌曲比赛,就像“美国偶像”的大众歌曲赛,以及中国产生了李宇春的平民比赛一样,也是五花八门,谁都可以上场亮两手。当苏姗上场的时候,台下的三千观众,还有那三个评委,都笑了。在这个几乎都是少男少女比试的青春偶像之地,走上台的居然是个再有几天就要过48岁生日的乡下女人,她相貌平常,不仅绝没有好莱坞女星的漂亮脸蛋,还显得比实际年龄更老气,而且头发蓬松,穿戴土气,就像街头随便都可以看到的家庭主妇..

    [阅读全文]  2009-4-25 17:03 - weili - 1474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9-4-17   《海角七號》2008年的台灣得奖電影

    《海角七號》[2](Cape No. 7)是一部2008年的台灣電影,為台灣導演魏德聖的首部劇情長片[3],由歌手范逸臣和日本模特兒/演員田中千繪,與眾多音樂人共同演出,新生代歌手梁文音和中孝介也在本片特別演出。《海角七號》獲選為2008年台北電影節的開幕片,這同時也是《海角七號》的世界首映;2008年8月22日,本片正式在台灣公開上映,2008年12月12日於全台灣首輪戲院下片。

    台灣電影近年長期低迷、籌資困難,但《海角七號》共耗資新台幣5,000萬元拍攝,是台灣電影近年來為數不多的較大成本製作之一,不過該電影在宣傳上並沒有大量花費,初期大部分是透過BBS與部落格,以口碑拉抬出了超高人氣,被視為臺灣電影奇蹟[4];而後票房突破新台幣5,000萬才開始吸引新聞媒體的目光,起了推波助瀾的效果。2008年12月12日全國首輪戲院正式下片後統計總票房為5.3億元。在台灣電影史票房記錄,僅次於冠軍「鐵達尼號」[5];若以國片/華語片票房排名,《海角七號》便居第一名。

    而在香港方面上映首週更穩坐香港票房冠軍,票房方面至2008年12月23日止,達到761萬港幣[6]。

    《海角七號》在創造國片新紀錄之下參加了第45屆金馬獎,其中提名九項入圍獎項當中贏得了最佳男配角「馬如龍」、最佳原創電影音樂、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國境之南」范逸臣主唱、年度傑出台灣電影、觀眾票選年度最佳電影以及最佳傑出電影工作者「魏德聖」等六項大獎,為這次第45屆金馬獎當中最大贏家。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5%B7%E8%A7%92%E4%B8%83%E8%99%9F

    [阅读全文]  2009-4-17 22:13 - weili - 2072 查看 - 9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8-4-1   [转载]任不寐:洒满“香水”的现代性——关于电影《香水》的精神解析

    任不寐:洒满“香水”的现代性——关于电影《香水》的精神解析

    电影《香水》(及小说Das Parfum)最后一幕预告了迄今为止的影评浪潮。作者Patrick Suskind(1949- )现在成了主任公Grenouille——他将《香水》洒向信息时代的城市广场,下面是如醉如痴的现代观众和后现代精英。透过Grenouille的当代经典领袖姿态和画面,Patrick Suskind正在自己的山洞里怪笑:说的就是你们!不过并非完全出于附庸风雅,Chicago Sun-Times 上署名Roger Ebert 的评论表达了观众那种普遍的震撼之感:This is a dark, dark, dark film, focused on an obsession so complete and lonely it shuts out all other human experience. You may not savor it, but you will not stop watching it, in horror and fascination. 换句话说,人们看见了作品的“深刻”之处,却不知道这深刻是什么。



    道理很简单,Patrick Suskind从灵魂的起源地出发,费尽心机地挖苦了当代性的精神背叛,而荧屏下面的头颅恰恰是这文化风潮的内在部分。住在柏拉图洞穴里面的人无法审视后面的光照,已经离家出走数百年并且完全淡忘了精神家园的浪子,无法分辨任何关于家乡的记忆。在冥冥之中,心灵被深刻怀乡之情搅动起来,遗憾的是,她却不知道那是一种乡情。她感受到了电影叙事中一种否定性的力量,她却不知道究竟什么连同自己一同被否定了。她感到在Grenouille里面,在他对面群交的人民里面被嘲笑,她却不知道自己究竟被嘲笑了什么。《香水》是中世纪向现代社会射出来的一只冷箭,每个人都有中箭的感觉,却..

    [阅读全文]  2008-4-1 11:42 - weili - 1540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8-2-12   老方(于岚)艺术世界

    http://www.geocities.com/yulan2000/

    [阅读全文]  2008-2-12 19:53 - weili - 124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7-5-3   听歌

    YESTERDAY ONCE MORE

    When I was young I'd listen to the radio
    Waiting for my favorite songs
    When they played I'd sing along,
    It make me smile.

    Those were such happy times and not so long ago
    How I wondered where they'd gone.
    But they're back again just like a long lost friend
    All the songs I love so well.
    Every shalala every wo'wo
    still shines.
    Every shing-a-ling-a-ling that they're starting to sing
    so fine

    When they get to the part
    where he's breaking her heart
    It can really make me cry
    just like before.
    It's yesterday once more.
    (Shoobie do lang lang)
    Looking back on how it was in years gone by
    And the good times that I had
    makes today seem rather sad,
    So much has changed.

    It was songs of love that I would sing to them
    And I'd memorise each word.
    Tho..

    [阅读全文]  2007-5-3 21:05 - weili - 2130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7-1-10   英文歌曲:Moon River

    英文歌曲:Moon River(第凡尼的早餐主题曲)

    《第凡尼的早餐 Breakfast at Tiffanys》除了有优雅美丽、闪闪动人的奥黛丽.赫本外,其主题曲“月亮河”(Moon River)更是让人难以忘怀,由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作曲,安迪·威廉斯(Andy Williams)演唱,并获得三十四届奥斯卡最佳电影歌曲。

    其婉转低回的旋律回肠荡气,逼人深思。月亮河,一条多么美丽的河啊!而在影片中,奥黛丽.赫本坐在窗前拿着吉它的原唱,细腻地倾诉她的梦想,更成为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典场景!


    歌词:

    Moon river, wider than a mile

    I'm crossing you in style some day

    Oh, dream maker, you heart breaker

    Wherever you're goin', i'm goin' your way

    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

    there's such a lot of world to see

    we're after the same rainbow's end, waitin''round the bend

    my huckleberry friend, moon river, and me

    (moon river, wider than a mile)

    (I'm crossin' you in style some day)

    oh, dream maker, you heart breaker

    wherever you're goin', I'm goin' your way

    two drifters, off to see the world

    ..

    [阅读全文]  2007-1-10 11:20 - weili - 1820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6-12-5   王珣、王羲之、王献之“三希帖”

    “三希堂”的来历
      
      清代乾隆年间,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两帖皆摹本)一起被收入清内府。乾隆帝非常珍爱这三幅帖,他曾多次题跋赞美,并在《伯远帖》后空白处绘枯枝乱石以配。他还特地为它们定名为“三希帖”,并把存放三件稀世珍宝的房子取名“三希堂”,这便是“三希堂”的来历。随后乾隆帝又命沈德潜作《三希堂歌》,还在乾隆十二年(1747)编成一部大型丛帖,即《御制三希堂石渠 宝笈法帖》。

    [阅读全文]  2006-12-5 09:44 - weili - 1947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6-12-3   顾恺之名垂千古《女史箴图》(组图)


    顾恺之 (约345~406)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画家。出身名门望族。精通歌赋词翰、书法音律,多才多艺,他在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上的成就,使其在中国绘画史上名垂千古。他为人机敏狡黠,曾为自己珍爱的佳作,一橱封题后暂时寄存在权贵桓玄处,被桓玄窃走,他万般无奈,只说:画妙通神,变化飞去,好象凡人成仙一样。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之称。他的绘画理论,是以"以形写形"及"迂想妙得"为核心的"传神论",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传世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等,均是后人摹本,画论著作有《魏晋胜流赞》、《论画》、《画云台山记》。


        绢本 设色 24×248公分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      

        此幅作品原为清宫藏画,在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流落到英国。《女史箴》是晋代文学家张华所写的一篇旨在劝说妇女如何立身处世,修养品德的文章。该图按故事内容分段作画,近似今之.html]连环画。 线条柔软而缠绵,就像是蚕丝一样细密流畅。这种线条的出现与篆书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后人也逐渐将这种画风娴静的线条,不再赋加色彩使之独立成为画种,谓之"白描"。"白描"工夫也成为了中国画的一种基本功。这幅画较好的注重了人物的内心的精神状态。

    [阅读全文]  2006-12-3 19:47 - weili - 190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6-11-27   [转载]失落国宝:你的家在中国

    失落国宝:你的家在中国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从他们的行为来看,胜利者也可能是强盗。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真是丰功伟绩,天赐的横财!两个胜利者一个装满了他的口袋,另一个看见了,就塞满了他的箱子。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哈哈大笑着回到了欧洲。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历史。

        在历史面前,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国,另一个叫英国。

                   ——维克多·雨果
                            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861年
       

        千万宝物散落世界各地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绵绵不绝,光耀于世,浩瀚的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构成了中国历史长河中一段段华采乐章。

        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中人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

        这些流散在世界各地的中国文物,或者在博物馆、美术馆、学校图书馆,或者在私人收藏家手中。



    英国大英博物馆

         收藏中国文物最丰富的是欧洲,其中以英国所藏最多。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不列颠图书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剑桥的费茨威廉博物馆、剑桥大学博物馆,牛津的亚士摩兰博物馆,爱丁堡的皇家苏格兰博物馆,都有大量的中国文物。此外在布里斯托、格拉斯哥等地,也者有丰富的藏品。其中又以大英博物馆最为著名,其收藏中国..

    [阅读全文]  2006-11-27 11:19 - weili - 1763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6-11-13   莫扎特 魔笛

    莫扎特 魔笛


    用德语演唱的《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的作曲家当时的精神处于极度绝望的境况。虽然如此,但莫扎特的创作热情仍很高,所以当维多剧院(Theater aufder Wiedeo )的经理席卡内德提出请他为一部德语歌剧谱曲时,他很快同意了。为了方便莫扎特专心创作,席卡内德将作曲家任性的妻子送到外地疗养,并在剧院附近租了一个小房间(魔笛之家)给莫扎特住。1791年7月,莫扎特谱曲到一半的时候接到命令赴布拉格,在雷奥勃尔特二世加冕礼的庆典上指挥他的另一部歌剧狄托的仁慈,同时,他又接受了一个神秘的黑衣使者的委托,写一部《安魂曲》。回到维也纳后至9月,莫扎特终于完成了《魔笛》全剧的谱曲,在仅仅排练了两日后9月30日,于维也纳郊外的维多剧院首演,由莫扎特亲自指挥。

    《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使其音乐语言更为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

    歌剧的序曲以奏鸣曲的形式从统一全剧的降E开始,精美的弦乐声华丽而且流畅。如泉水源源涌出,象征着光明和美好的生活。塔米诺这一角色属抒情男高音,他在剧中的两首咏叹调"Dies Bildnis Ist Bezaubernd Schon"及"Wie Stark Ist Nicht Dein Zauberton"旋律极其优美,很好的描画出这个抒情式的人物细致丰富的内心。帕米娜这个角色外柔内刚,莫扎特为她写的所有唱段都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与帕帕契诺的两重唱《那些感受到爱情的男人》最为经典,柔美的旋律充分体现出..

    [阅读全文]  2006-11-13 14:54 - weili - 2065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2006-10-24   BLOWING IN THE WIND

    BLOWING IN THE WIND

    Bob Dylan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years must a mountain exist
    before it is washed to the sea?
    How many years can some people exist
    before they're allowed to be free?
    How many times can a man turn his head
    and pretend that he just doesn't see?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How many times must a man look up
    before he can see the sky?
    How many ears must one man have
    before he can hear people cry?
    How many deaths will it take til he knows
    that too many..

    [阅读全文]  2006-10-24 09:10 - weili - 2192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艺术之声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