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1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09-10-17   [转载] 萧红故事

    【萧红故事】

      萧红叫萧军“三郎”,“郎华”是萧军的另一个笔名。

      她因为识文断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一手砸碎旧婚姻的枷锁,然后一头撞进新情感的桎梏。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时候看的报告文学,说正是她抗婚的对象,不知是否以讹传讹。总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爱情的蜜汤灌昏了心,在哈尔滨的一家旅馆里同居了很久,以致怀着身孕,被以回家取钱为由的情郎抛弃在旅馆抵债,奄奄一息。

      所幸,她是个文学女青年,文学救人的道路看来是行得通的。她写信给当地报馆求助。血气方刚的三郎受命“采访”。在三郎眼里,这个受难的姑娘是极其美丽的,像她的小诗一样清新动人:“那边清溪唱着,这边树叶绿了,姑娘啊!春天到了。”在洪水袭来的黑夜,旅馆倾颓的前一刻,三郎趁乱救出了悄吟。他们决定用一个相同的姓,她用火烧云的颜色做自己的名字,他原本有些武术功底,又有满腔报国的慷慨,以“军”为名。不过,这只是我的揣测。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倒可以用“他们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煞尾。

      可惜那不是童话故事,也不能到此结束。死里逃生,不过是从一个旅馆逃到另一个旅馆。他们只能暂时栖身在欧罗巴旅馆。因为没有钱,店老板抽走了雪白的被褥床垫,他们躺在光秃秃的棕板上,睡眠还可以将就,可是咕咕作响的肚子不能将就,每天早晨挂在对面房门上的大列巴比情人的密语还诱人。不知道苦捱过了多久,他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不是靠萧军作武术家教来糊口,而是二萧联袂,执笔闯天下。

      正是萧军,给了萧红以做人的尊严,生存下去的勇气,开创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萧军身体力行,冒严寒,忍饥饿,外出四处打工授课,养活了产后在家待业的萧红;正是萧军最早看出了萧红潜在的才华(这也是他与萧红结合的前提),并且不断给萧红以鼓励和几近手把手地扶持,才得以使萧红的初作——短篇小说《王阿嫂的死》发表在《国际协报》上,从而使萧红迈入了文坛的门坎……正是萧军率先提议,..

    [阅读全文]  2009-10-17 19:53 - weili - 995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0-14   [转载]兩岸故宮首度合作 雍正大展 邀民眾賞文物評歷史

    中央社記者翁翠萍台北6日電)

    兩岸故宮院長周功鑫、鄭欣淼今晚在台北故宮大廳,為「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按鈕開幕,強調讓246件雍正文物自己說話,讓民眾自己觀賞後評價雍正,應可糾正許多偏頗傳說。

    台北故宮正館一樓大廳今晚冠蓋雲集,包括南京博物院院長龔良、瀋陽博物院院長武斌等與台灣產官學界和各國駐台使節等各界佳賓近400人出席,見證兩岸故宮相隔60年後首度合作的雍正大展將開展。

    台北故宮院長周功鑫致開幕詞說,一般大展至少需2、3年籌備,雍正大展只用7個多月時間,實在不容易,也結合台北故宮豐富的雍正文物選展203件,加上北京故宮37件、上海博物館2件、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3件、五洲製藥私人收藏1件,以全方位解釋雍正。

    周功鑫表示,雍正58歲壽命,在位13年,剛毅果決,勤政肅貪,治理國家極有成就,她則更欣賞雍正高超的藝術品味,歡迎民眾來看展,以雍正文物評價雍正,應可糾正稗官野史對雍正的偏頗描述。

    北京故宮院長鄭欣淼致詞時風趣地說,兩岸故宮因歷史原因相隔60年後重新聚首,還得感謝這個「老頭(意指雍正)」,事非經過不知難,他昨天抵達台北,看到台北故宮為大展印製的圖錄,很滿意,也覺得不容易。

    鄭欣淼表示,兩岸故宮同源,有共同歷史23年,本來以台北故宮豐富藏品辦展已足夠,但合作展覽,使展覽成為名符其實的大展,他以「春華秋實」4字形容兩岸故宮合作在春天開花播種,秋天終於結成果實。

    行政院政務委員曾志朗致詞強調自己對雍正的看法就像一般人看野史與坊間小說的印象,與學者太太洪蘭正統看書的雍正評價不同,他很期待看展。

    按鈕開幕式後,兩岸故宮院長邀請近數百名佳賓進場先睹為快,從北京故宮的雍正朝服像開始,一路觀賞雍正的藝術品味與勤政治國的文物紀錄,大家覺得「雍正」這個老頭的展覽很有可看性,展覽到明年1月10日。

    [阅读全文]  2009-10-14 11:25 - weili - 1127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23   [转载]《中国大呼吸》

    孟浪:中国出版界不履行宪法赋予的自由

    “我们当初想在国内和海外同步出版,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和民族使命积极建言,这不仅有益于专家学者和中国的执政者,也让中国社会有一种更健康的文化和思想的生态。” 香港晨钟书局总编辑孟浪告诉博讯记者,他所说的“当初”指的是09年6月,那时《中国大呼吸》的策划人与他联系,准备在境内外同步出版这本书。
       
        8月底,孟浪被告知与国内出版社的接洽彻底黄了,于是自己先行,9月15日《中国大呼吸》在香港出版。“事态发展令我很奇怪,因为书中都是体制内专家们的前瞻性意见,只是建国60周年日子太敏感,维稳压倒一切。” 新书出版的第四日,孟浪在纽约对博讯记者感慨道:“中国出版界在政治和思想领域里的作为,远没有达到中国宪法所载明和赋予的自由。”
       
    书中内容曾在国内网上发表

        《中国大呼吸》一书有十位作者,有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及中国社科院等高端“智囊”机构的学者,如王建、赵树凯、于建嵘等,也有耶鲁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著名教授,如陈志武、秦晖、叶自成等,稍具异议色彩的只有曾任职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六四”后遭整肃的吴稼祥。
       
        孟浪说:“这些专家学者在国内具有相当知名度,有些人本身就是体制内的研究者,本身的工作就是为中国政府建言,并且他们的观点大多曾在国内一个言论相对开放的平台--天益网上发表过,在网上拥有很多读者。把这些言论集结出书,原本是件有意义的事情。”
       

    国内出版社不同的拒绝理由
       
        孟浪透露与该书的国内策划人在今年六七月份首次接触,当时对方希望在国内和香港同时出书。后来策划人跟他诉苦,在国内转了一大圈,这本书就是无法通过。
       
        “有出版社接了书稿,表示愿意出书,但看了十篇样稿后说要撤换六篇文章。”十篇文章撤换六篇,那还叫书吗,孟浪说。“转到另外的出版社,..

    [阅读全文]  2009-9-23 11:56 - weili - 143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18   [转载] 龙应台新作《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引多方争议

    龙应台酝酿10年,闭关1年创作完成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上月底在台湾出版,目前已经成为台湾最畅销的图书之一。不过该书因为把台湾人描述成“失败者”的后代而在岛内饱受争议,与此同时台湾学者李展平日前指责龙应台引用其研究成果不当,有抄袭嫌隙。龙应台则通过龙应台文化基金会表示书中所引用的文献史料,均有注明资料来源,并委托律师处理本案。

      台湾人是“失败者”后代?

      因为龙应台在书中将台湾人描述成“失败者”后代,还在书中表示向“失败者”致敬,这一描述激怒了部分岛内群众,但龙应台解释,兵败迁台的国民党政府当然是失败者,他们在军事上失败了,他们在往后的60年里才建立起宝贵的价值主流。在龙应台看来,“1949”对撤退来台的外省人以及曾经为日本打仗的台湾人来说,都是一次失败,因此多年来它是岛内不愿意面对的创伤。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以女孩“美君”在兵荒马乱中离开淳安家乡为起头,而“美君”原型就是龙应台的母亲;“龙应台”代表离乱中第一代出生在台湾的孩子。龙应台说,在写作一开始,她关注的是1949年前后流离来台的那200万人,但后来她发现自己对这块土地上原来已经存在的600万人所知更少,他们甚至比外省老兵更弱势无声,因此这本书的后半段转向了那些老人的故事。写作过程中,龙应台为搜集史料跑遍了三大洋五大洲,将那个时代生死契约式的流离经历写成这部书。

      材料引用不当?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成为岛内各大书店畅销书,但日前台湾“历史馆”台湾文献馆编纂李展平指出《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台籍日军的描写,部分引用他创作的《烽火岁月》、《前进婆罗洲》、《战火纹身的监视员》等三部著作,但均未加出处说明。李展平向台湾媒体表示,他之前花了五年时间,调查二战台籍日本军属出征南洋经历,走访各地尚存的台籍日本军属,甚至远赴婆罗洲做田野调查,然后陆续出版《烽火岁月》、《前进婆罗洲》及《..

    [阅读全文]  2009-9-18 12:19 - weili - 2580 查看 - 1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9-15   [转载] 刘震云一句顶韩寒一万句?

    8年前,著名作家刘震云和天才少年韩寒先后做客某家网站,并有过一次交锋。

    在采访中,刘震云对这位80后作家充满了宽容和鼓励的姿态——

    主持人(对刘震云):您怎么看待韩寒,怎么看待中国的教育现象?

    刘震云:我觉得韩寒是个非常有才华的少年,他在《三重门》里面还用过一个标题,叫“一地鸡毛”。我觉得对韩寒来讲,起码从创作来讲,困难不在现在,而在今后。当一个人接近自己生活的时候,写作是非常容易的。当你能够排斥这些日常的生活,排斥自己的生活,能够越过自己的生活,进行艺术想象的时候,你会感到面前有非常大的困难。如果韩寒想成为一个长时期的作家的话,我希望他能够顺利通过这个障碍。

    而年轻狂傲的韩寒对刘震云这位前辈却似乎有点不太领情——

    主持人(对韩寒):上一次,有一位作家叫刘震云,你了解吗?

    韩寒:还行。

    主持人:他说你是一个天才的少年作家,你怎么看?

    韩寒:他可能没有看过我的东西。

    主持人:他看过《三重门》,里面有一个“一地鸡毛”的标题。

    韩寒:可能我这个标题把他弄得比较高兴,就夸我一句。

    8年后的今天,两人一不小心在淘宝网上遭遇并PK上了。

    2009年4月30日,北京春季地坛书市正式开幕。书市组委会追赶潮流,在同一天首次将精挑细选的部分书市图书搬到网上进行售卖,包括刘震云、王立群、王金战等知名作家签名版的《一句顶一万句》、《中国不高兴》、《澜本嫁衣》等11本图书。但4天过后,这家名为“北京书市官方店”的网店却尚未售出一本书。

    这与韩寒的网上书店火爆的人气形成了鲜明对比。4月19日开业第一天,便签售2000余本,半个月时间内已售出10多万册图书,毫不逊色于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昨日,该网店还发布通知告知广大网友,“‘五一’后正式实施一人一次限拍一本;如用购物车同时拍下数本的,我们会关闭交易或退款,不再发货。”

    为什么若干著名作家,却干不过一个业余作家(韩寒是一个职业..

    [阅读全文]  2009-9-15 11:06 - weili - 95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8-25   [转载] 觀世音菩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觀世音菩薩(梵文:अवलोकितेश्वर,Avalokiteśvara),又譯為光世音菩薩、觀自在菩薩,漢語音譯「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為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同時祂也是四大菩薩之一。

    觀世音菩薩是東亞民間普遍敬仰崇拜的菩薩,在各種佛教圖像或造像中觀世音菩薩像也最為常見,而且種類繁多,變化極大,佛教的經典上說觀世音菩薩的悲心廣大,世間眾生無論遭遇何種災難,若一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尋聲赴感,使之離苦得樂,故又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名號由來

    在早期的佛經中,觀世音菩薩多直接音譯為「啊那婆婁吉低輸」、「阿縛盧極低濕伐羅」,竺法護譯為光世音,南北朝姚秦鳩摩羅什意譯為「觀世音菩薩」。唐代玄奘法師則譯為「觀自在菩薩」。傳統上認為,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當中有個「世」字,為了避諱,故當時將「觀世音菩薩」改稱為「觀音菩薩」。

    觀自在菩薩,梵語為「阿縛盧枳帝濕伐邏」(Avalokiteśvara)。Avalokita意為觀,自在,梵文為伊醯伐羅(iśvara),意為眾生所見之主,故玄奘譯為觀自在菩薩,並認為鳩摩羅什的舊譯「觀世音菩薩」是不正確的[1]。

    但清涼澄觀法師指出在梵文古本中存在兩種不同的名稱。1927年新疆出土的古抄本中,以Avalokitasvara為觀音菩薩的名稱,證實了他的說法。娑伐羅(svara),意思為聲音,Avalokitasvara可意譯為觀音,鳩摩羅什出生在西域地區,所見的應該就是這個版..

    [阅读全文]  2009-8-25 14:39 - weili - 1311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29   刘震云讲述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中国人的千年孤独,你和我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作品简介:

      一句胜过千年

      本书是刘震云酝酿创作了三年的小说。也是他迄今最成熟最大气的作品。

      小说的叙事风格类似明清的野稗日记,语句洗练,情节简洁,叙事直接,有汪曾祺和孙犁等前辈作家遗风。因而本书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构成言说的艺术,都能拧出作家的汗水。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唯有用此语言,才有对应和表现作品的内涵:与神对话的西方文化和人类生态,因为神的无处不在而愉悦自在。人与人之间虽说来往不多,但并不孤独;与人对话的中国文化和浮生百姓,却因为极端注重现实和儒家传统,由于其社群、地位和利益的不同,由于其人心难测和诚信缺失,能够说贴心话、温暖灵魂的朋友并不多,反倒生活在千年的孤独当中。

      这样的孤独体验每个国人都有;这样平视百姓、体恤灵魂、为苍生而歌的小说自五四以来却是第一部。

      小说的前半部写的是过去: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唯一能够“说的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小说的后半部写的是现在: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建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的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一出一走,延宕百年。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结构,所有的社群组织和家庭和谐,乃至于性欲爱情,都和人与人能不能对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提供温暖、化解冲突、激发情欲有关。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心灵的疲惫和生命的颓废,以及无边无际的茫然和累,便如影随形地产生了。

      由此,我们忽然发现,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

      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

      为了摆脱这种孤独和累,书中的人们努力制造着声响和热闹。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主人公杨百顺崇拜的职业。与戏子手谈,成了县长的私宠。但这无法改变本书人物的命运。就像今天,我们的民族还在继续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和代价一样。不..

    [阅读全文]  2009-6-29 12:24 - weili - 124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15   [转载] 中国十大作家“剽客”排行榜

    第一名:刘英,女,满族,编审。1965年生人,毕涤?988年河北大学中文系。发表小说、散文、随笔、报告文学百万字,获若干国家、省、市级奖项,主编过上百部文学作品集。现为:河北小说艺委会副主任、河北作家协会理事、承德市作家协会主席。

      上榜理由:一个号称是铁凝主席好朋友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市级作家协会的主席挺身而出,毫不羞涩地奉献给中国文坛又一部“剽客”著作:《草叶上晶莹的露珠》,近日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责编署名:那顺。全书49篇散文随笔,47篇是抄袭的或者把原作掐头去尾,或者两篇作品拼凑成一篇作品。所有的作品与中国作家遥远的剽窃方式如出一辙,那就是——重新命名。抄袭的作者多达47位,有著名作家林清玄、林语堂等公开发表过的作品,也有不知名的网友作品。丑行败露后,此人还在为自己寻找借口,至今未见有关部门对此作出处理,剽窃数量之多,涉及作者面广,位居“主席”,理应坐上“剽客”排行榜老大的位置。

      第二名:遥远(原名叶文军),新疆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某电力公司职工。

      上榜理由:此人居然在3年间剽窃我国各地作协、文联主办的文学刊物上发表的作品达10篇,全部为小说,字数大约100万字。此人剽窃多年,在疯狂“作案”之前就比较隐蔽地剽窃,无人察觉,胆子越来越大,达到如今有恃无恐的地步。该“剽客”的行为达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只是修改一下标题,把自己的名字加上,去掉原作者名字。丑行暴露后,仅被中国作协开除会员资格,有关部门并未公开对此有个明确的处理结果。

    第三名:安意如,原名张莉,女,1984年6月20日出生于安徽宣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自由写作者,先天脑瘫,身残志坚。2002年毕业于安徽某中专院校,做过短时的文秘和会计。

      上榜理由:2006年8月至10月由天津教育出版社推出安意如的三部作品《人生若只如初见》、《当时只道是寻常》和《思无邪》。此三本书因涉嫌大篇..

    [阅读全文]  2009-6-15 12:46 - weili - 121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11   [转载] 水手—马克·吐温

    张永滨 / 著

    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杰出的幽默讽刺小说家。他在一生中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被世界各国翻译出版的作品就有30多种。

    马克·吐温水手出身,在他写作的大量作品中,有很多是描写水手生活和漂洋过海的文章,他在美国文坛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当记者期间,乘海船到夏威夷等地,为《大西洋月刊》、《加州人杂志》和《萨长门图联合报》等撰写了许多航海、旅游、海岛上的风光胜景及风土人情方面的文章,创作了像《高尔斯密士再度出洋》这样的海洋方面的小说,同时还出版了《密西西比河的生活往事》、《赤道旅行记》、《乡巴佬出洋记》和《》等书。特别是最后这本书,轰动了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说:“全部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芬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书。”

    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马克·吐温的水手生涯和航海旅游,使他成为美国文坛上的领袖。

    “马克·吐温”的由来

    马克·吐温,并不是这位美国作家的真实姓名。他的原名叫萨缪尔·羊亨·克里曼斯。

    萨缪尔出生于美国密西西比何畔的肯尼波尔城。他在孩提时和小伙伴们偷偷地到大河里游泳,在河畔捉响尾蛇,采集野山莓和榛子。1847前,萨缪尔的父亲离开人世。他不得不到印刷厂当学徒,这时他才12岁,连小学还没读完。后来为了生活,他又到了密西西比河上当学徒,成了水手和领航员。从此,水手领航员这活成为他热爱的职业,他立志“以领航员终其身,愿死在机轮旁”,他常常以水手的身份而自豪。他饱览了密西西比河上的风光,体验到船上生活的艰辛,了解了河沿岸穷乡僻壤上的风土人情,接触到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物,从而在观熟悉他们性格时,在航船途中,搜集到大量的生动的文学创作素材。

    在密西西比河航线上,他作为领航员,每天都听到水手们在测量航道水深时的问答:

    “喂,水深是多少?”

    “MarkTwain”

    意思是说水深有两寻。(寻是英美的长..

    [阅读全文]  2009-6-11 19:28 - weili - 90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6-11   [转载] 文学家

    文学家是在小说、散文、诗歌、剧本,随笔创作等方面发表、出版了有一定质和量的作品,且有一定影响力的人才。专门从事文学研究活动的成功人群,以创作文学作品为自己的主要工作。
      例如:高尔基,巴尔扎克,鲁迅,l老舍等许多人士.。
      著名作家简介
      欧文,w.(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 TOP
      作家;1783年4月3日出生于纽约。幼年体弱多病,16岁辍学,先后在几个律师事务所学法律,但对法律并没有兴趣,喜爱文学,喜爱漫游。1804年因病赴欧洲休养,到过法国、意大利和英国,一度想成为画家。1806年回国后在弗吉尼亚州任律师,后帮助他的两个哥哥经营进口生意。这时他与律师霍夫曼的女儿玛蒂尔达订婚,她于1809年早死;后来他虽有过几次恋爱,却一直过着独身生活。1807年,他和哥哥威廉等人共同创办一种不定期刊物《杂拌》,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活动,显露出他的幽默、风趣和含蓄的讽刺才能。
      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1809)。此后10年,除英美战争期间曾于1814年担任过短期军职之外,一直在帮助他的哥哥经商。1815年欧文去英国利物浦在他哥哥所开设的分行工作;1818年分行因经济萧条而倒闭,欧文留居英国,以写作为生。
      1819年,欧文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32篇;于1820年结集为《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后,欧文写了体裁相似的《布雷斯布里奇田庄》(1822)和故事集《旅客谈》(1824),这两部作品都较《见闻札记》逊色。1826年在马德里任美国驻西班牙大使馆馆员。1828年发表《哥伦布的生平和航行》。1829年发表《攻克格拉纳达》;同年曾到格拉纳达的摩尔人故宫阿尔罕伯拉游览,后出版游记、随笔和故事集《阿尔罕伯拉》(1832)。欧文曾任美国驻英公使馆秘书。牛津大学曾授予..

    [阅读全文]  2009-6-11 19:06 - weili - 111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5-19   [转载] 索尔仁尼琴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

    索尔仁尼琴1970年诺贝尔文学奖领奖演说


          
        正如那个困惑的野蛮人拣起了——大洋中的一块奇怪的废弃物?——沙漠中的某件出土物——或者从天上掉下来的某个无名的物件?——它有着复杂的曲线,一开始单调地闪着光,然后又刺射出明亮的光。他在手中把玩着它,把它翻转过来,试图发现如何处置它,试图在自己的把握中发现某种世俗的功能,却从未梦想到它会有更高的功能。

        我们也是这般状况,手里拿着艺术,自信地以为我们自己是艺术的主人;我们大胆地指挥着它,更新它,改造它并显示它;我们出售它以挣钱,用它取悦当权者;时而用它来消遣——径直到唱流行歌曲的地方和夜总会,时而又为了转瞬即逝的政治需要和狭隘的社会目的而抓住最近的武器,不管那是软木塞还是短棍棒。但艺术并不因我们的所作所为而被亵渎,它也并未因此而偏离开自己的天性,而是在每一个场合、在每一次应用中它都把其秘密的内心的光的一部分给了我们。但是我们能理解那道光的全部吗?谁敢说他已经为艺术下了定义,已列举了它的所有的方面?或许曾几何时有个人已理解了并且告诉了我们,但我们却不能长期满足于此;我们倾听着,忽略着,当场立即把它掷了出去,一如既往匆匆地把甚至最优秀的也交换出去——但愿是为了换得某种新的东西!而当我们再次被告知那个古老的真理时,我们甚至将不记得曾经拥有过它。

        有一位艺术家把自己看做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的创造者;他把这样一个任务扛在肩上,那就是创造这个世界,让它居住芸芸众生并为它承担包容一切的责任;但他却在这个世界的下面崩溃了,因为一个凡人的天才是没有能力承担这样一个负担的。这完全就像普通人一样,他宣称自己是存在的中心,但却没有成功地创造出一个达到了平衡的精神体系。而且如果不幸压倒了他的话,那他就责备世界的时间久远的不和谐,责备今天的断裂的灵魂的复杂,或者责备公众的愚蠢。

        另外一位艺术家看出天上..

    [阅读全文]  2009-5-19 19:12 - weili - 959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5-5   夏威夷信息

    James Michener詹姆斯•麦切纳刚生下来就成了弃儿,他完全是白手起家。后来,他成为了一位颇有名气的作家,据估计,他的书已售出五千万册。他赚了好几百万美元,也捐赠了很多财产。1992年,他85岁高龄时,捐出了所剩的全部财产——一千五百万美元--并且重新开始创业。

    1992年夏天,我计划好去拜访住在缅因州布伦斯威克市的詹姆斯•A•麦切纳。当时我正与这位知名作家合作编著一本谈话类的书。“我们可以见见他吗?”我的小女儿海娜问。她当时只有八岁,可她却知道麦切纳是不同寻常的人物。她以前见过我如何小心翼翼地把麦切纳的所有初版书都摆放书架上。每一本书上都写有赠言,并印上了作家姓名的首字母JAM。“那要看他的日程安排了,”我说,“他很忙。”

    尽管这样,海娜还是告诉我说,能与麦切纳交谈对她来讲真的很重要。之后,她便去为此次见面做准备。她拿来一本两寸厚的空白薄,开始在上面写海豹的故事,其中一则名叫《恩尼上学历险记》。她还为故事画了插图。为了鼓励她,我告诉她,麦切纳喜爱用动物作写作题材。

    七月十七日,我携家人前往麦切纳和他的妻子玛丽居住的简朴房子。吉姆还记得当年把我的大女儿抱在膝上的情景。不过,他那是第一次见海娜。海娜告诉他,她也是一位作家,而且还随身带来了自己写的书。吉姆笑了,“噢,”他说,“能让我看看吗?”他在沙发椅上坐了下来,海娜坐到了他的身旁。他翻开第一页,大声读道,“《海豹》,作者是海娜•格罗贝尔。”海娜这本书的前十二页讲述海豹的习性与进化历史。吉姆刚读到恩尼上学历险记时,电话铃响了。

    “我正在读一位年轻作家富有新意的作品,”他对通话者说道。海娜开心地笑了。然后麦切纳歉意地说,他要到书房去听电话。他从书房回来时,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我刚刚捐出了我最后的一千五百万美元——那是我所有的钱。”他对我推心置腹地说。“我得对..

    [阅读全文]  2009-5-5 15:19 - weili - 8673 查看 - 4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4-14   [转载] 《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石悦采访记

    董倩导语:

      流行,或者用现在通常的说法,叫“火”,一般认为是脆弱的,易碎的,转瞬即逝的,但是这本书,《明朝那些事儿》,2006年一露面就马上销售一空,到现在3年的时间了,出版了6册,销量已经累计近500万册。作者当年明月是采用先在网上自己的博客上连载,再出版的方式,而他的博客点击率已经达到了1亿9千万次,读者继续在忠实地等待着他的《明朝那些事儿》第七卷。讲历史的居然能达到这种火爆程度,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持续地保持着这种热度,真的是个奇迹,而更让我这个学历史专业的人好奇的是,创造这个奇迹的,并不是一位历史专业出身的人,当年明月的真名叫石悦,是一位学法律专业的公务员。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他怎么做到的?《明朝那些事儿》以《朱元璋卷》开篇,而《朱元璋卷》又是这样开头的: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好吧,那我们这个探讨当年明月人生历史的节目也从一份档案开始吧。

      人物档案

      石悦 笔名 当年明月

      29岁 湖北人 公务员 社科院明史学会会员 副研究员

      1996年——2000年就读于某大学法律专业

      2006年开始写作《明朝那些事儿》

      至今已出版6册 销量近500万册

      解说:这就是当年明月,这个时候我们还是叫他石悦吧,因为他现在过着和普通人一样的日子,作为国家公务员,每天按时出入着这个大门,上班,下班,日复一日。但他又和普通人不一样,因为他有着一个很多很多人都熟悉的笔名,当年明月,他喊着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的口号动笔写了明史,他以他的方式做到了,那么就让我们也试着以他的方式和风格,去走进他的世界吧。咱们就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开始说起。

      石悦打车。上车。

      石悦:每天上车我喜欢看漫画。没想到吧。

      石悦:反正能放松一下,脑袋太紧张,看漫画也是思考,比较的看。

      记者:能思考什么?

      石悦:告诉你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这种人他特别可怜,就是..

    [阅读全文]  2009-4-14 09:33 - weili - 1314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3-13   [转载] 狂欢传统,王小波与鲁迅及王朔之关系

    狂欢传统,王小波与鲁迅及王朔之关系

    作者: 杨早

      总是有人拼命抬举王小波的思想,在我看来,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杂文里)远不如他的小说迷人。王小波地下有知,一定会举手赞同我的看法。他自己生前说过,讲道理和写小说是“两道劲儿”:“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我更希望能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虽能把理讲好,但不觉得这是长处,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劣根性,需要加以克服。”(《小说的艺术》)

      王小波自己定位他的小说是“黑色幽默”,也列出了他认为最有成就的现代小说家:卡尔维诺、尤瑟娜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玛格丽特·杜拉斯。在我看来,他对两位女作家(尤瑟娜尔、杜拉斯)的欣赏,主要是语言上的;说到“虚构之美”、“无中生有”,卡尔维诺和格拉斯才是让人无法不膺服的大家。

      中国的史学传统太过发达,小说的想象力自来贫弱,按照鲁迅的说法,六朝文人纵然听到鬼怪故事,也把它当实事,老老实实地记下来,宋以后的拘泥格致,动辄讲理,更不必说。文人想象力的昙花一现,只有唐,所谓“施之藻绘,扩其波澜”,“大归则究在文采与意想”。对于唐代人这个特点,后世颇有人不高兴。如元人虞集就说,唐代的前辈虽然有才,但不去研究“经艺道学”,“徒知好为文辞”,吃饱了没事干,“辄想象幽怪遇合、才情恍惚之事”,你讲一则,我诵一篇,全是胡说八道。在虞先生看来,食君之禄,应该多多写文章,讲道理,才是文人的正途啊。

      唐人的这种喜欢无中生有的习性,正合王小波的脾胃。他于是由唐传奇中借来一些由头 ——我不禁想,为什么喜欢想象与狂欢的作家,总喜欢从历史中借出由头?是否因为历史本身虚无飘渺,比较适合胡说八道?反正卡尔维诺让马可·波罗为蒙古大汗忽必烈讲述东来所见每一座城市,王小波则让李卫公在洛阳城里开始他的流氓生涯。

      想象力和狂欢并不是一码事。近现代中国有想象力的作家还有别人,比如还珠楼主李寿民,..

    [阅读全文]  2009-3-13 12:55 - weili - 1223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3-9   [转载] 余华小说《兄弟》遭质疑

    近日,凭借小说《兄弟》作家余华入围2008年度曼氏亚洲文学奖。实际上,这部题材极为严肃的小说在畅销的同时就遭遇质疑。最近,它的作者余华更是非不断。有人说他“力挺”韩寒,却“狂踩”被清华降分录取的蒋方舟;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转会”作家出版社,又有人怀疑他在利益驱动下不惜违约……对于围绕着自己的种种批评和质疑,余华说,那是“生活对我的厚爱。”

    1984年,余华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小说,懵懵懂懂地开始了自己的文字生涯。

    10年后,余华还只能跟妻子挤在北京一间小平房的单人床上,依靠微薄的稿费勉强度日。一个经典的“段子”是,当张艺谋把《活着》的改编费预先支付了2万元给他时,他竟然担心张艺谋要赖掉那剩下的5000元。

    又过了十几年,余华已成了中国当代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不同的国家出版,获得各种名目的文学奖,被认为“达到了当代小说家难以逾越的高度”。一部《兄弟》更是畅销一时。出现在公众面前时,余华显得自信满满,坦陈年收入上百万元。

    人红是非多。在《兄弟》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余华也开始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和质疑。不过,仍然是这部作品,2008年却又让他入围了曼氏亚洲文学奖;最近,有人说他“力挺”韩寒,却“狂踩”被清华降分录取的蒋方舟;从上海文艺出版社“转会”作家出版社,又有人怀疑他在利益驱动下不惜违约……对于围绕着自己的种种批评和质疑,余华说,那是“生活对我的厚爱。”

    “大字报”让余华喜欢文学

    在余华的“人生履历”上,写作之前,曾经有过5年的牙医生涯,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有过相似的“弃医从文”经历的鲁迅、郭沫若。

    事实上,那当然只是一种巧合。余华喜欢上文学跟牙医经历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倒是跟“大字报”有关。余华说,他念中学的时候,迷恋上了街道上的大字报,看着那些认识的人,怎样用恶毒的语言互相谩骂,互相造谣中伤对方。有追根寻源挖祖坟的,也有编造色情故事的,..

    [阅读全文]  2009-3-9 11:05 - weili - 1234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7   [转载] 麦家:现在我是要另立山头

    麦家反对一味书写黑暗,而一直试图塑造“新英雄”的角色

        “在2000年以前,江山其实已经定格了,现在我是要另立山头。”凭《暗算》获茅盾文学奖的麦家说。在获得茅奖的众多大家之中,麦家的确是个异数,而《暗算》的间谍题材以及与影视不可割裂的联系也让它备受争议。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麦家否认这是一部通俗小说或者悬疑、推理小说,认为它是“纯文学抵达大众内心的一种文本”。

        麦家

        作家、编剧。1964年生于浙江富阳,现居成都。曾从军17年;1983年毕业于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无线电系;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转业至成都电视台电视剧部任编剧。1986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解密》、《暗算》、《风声》,根据其同名小说改编和编剧的电视剧《暗算》开创了中国特情影视剧的先河。

      茅奖 获奖弄不好也是个陷阱

        新京报: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你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吗?是不是采访明显多了起来?

        麦家:采访是多了,我确实没想到获奖后采访会这么铺天盖地的,可以说是汹涌而来。而且我是不太擅长面对媒体的,应付得挺累的,所以我尽量在回避,可能也得罪了一些媒体,希望他们能够原谅我,我回避他们并不是出于傲慢,而是出于无能,因为确实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但是我想,采访增多也是暂时性的。其实我是对获奖之后的这些东西挺警惕的,包括我的手机坏了,我都没有去修,也是想减少外界的干扰。媒体是双刃剑,获奖弄不好也是个陷阱,把自己陷进去。我一直对它有一种警惕的心理。

        新京报:很多人都将《暗算》获奖看做这次茅奖的一匹“黑马”,你自己意外吗?

        麦家:我个人对茅奖没有抱期望,因为上一届我的《解密》也入围了,我觉得我的作品比较另类,和茅奖约定俗成的东西还是有距离。我的小说从内容上确实和传统小说有很大的差别,一个新东西能不能被一个权威的..

    [阅读全文]  2009-1-27 20:45 - weili - 1194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6   [转载] 陈希我: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魔咒

    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魔咒

    文/陈希我

    2009年01月22日,星期四



    经常听到有一种说法:现在的文学已经没有标准了。我也有同感。比如近的,面对针对我的批评,我总不知如何反驳。虽然不同意他们观点,但他们说的似乎也对。这让我惶惑。这就是我跟这些批评家的区别:我会惶惑,而他们不会。他们理直气壮。当他们说现在的文学没有标准时,他们其实在想,应该有标准,并且标准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些标准无可置疑,具有不证自明的性质,只不过被邪恶的势力所遮蔽,如同乌云遮蔽了太阳。

        于是我们看到了慷慨激昂,我们听到了口若悬河。他们指责文学现状,指责作品不真实、凭空虚构、书写黑暗;他们指责作家缺乏理想、升华、社会责任感,是消极写作;他们感慨文学被边缘化,不再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他们所提倡的,往往具有光鲜的面目,比如“真实”、“理想”、“升华”、“责任感”、“主旋律”,相反,被他们所批判的,则是面容灰暗,如“书写黑暗”、“消极写作”、“边缘化”,还有“凭空虚构”。“真实性”是他们首先要拿出来的棒子。虚构本来是文学创作的必然,但在这里却被加上个“凭空”,就成了贬义词了。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不“凭空”的“虚构”?请允许我问这个弱智的问题。我怀疑这是件皇帝的新装,它已经成了对文学基本常识的测试,这个常识,就是现实主义真实观。

        不知何时起,现实主义已成了颠扑不破的教义,成了评判一切作品的定律。虽然现在貌似文学评价标准已经多元,但现实主义原则仍然在我们潜意识里作怪,威慑着我们。我们仍然觉得它是文学的正宗,一些先锋作家写着写着,也觉得自己是旁门歪道了,没有信心起来,做起了小老婆转正当大老婆的梦。我们有大批现实主义崇拜者,什么是现实主义崇拜者?就是有意识无意识地拿现实主义标准作为一切文学作品的标准的人。那么什么是现实主义标准呢?翻开辞典,我们看到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

    [阅读全文]  2009-1-26 23:11 - weili - 104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4   [转载] 高行健访谈:“认同”的陷阱

    高行健访谈:“认同”的陷阱

    文/刘再复

    刘(刘再复):昨天我们讨论了慧能的思想方式与生命方式,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精神坐标和人格坐标。慧能的精神最核心的一点是独立不移。换句话说,慧能这一存在,是独立不移的思想存在。

    高(高行健):慧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人了,可是,中国近代却丧失了这种精神。个人的尊严,个人的自由表述,发出的个人独立不移的声音,这该是思想者的最高的价值,如今在政治与市场的双重压力下,一个作家都很难发出这样的声音。


    刘:你昨天讲得很好,作为一个作家,既然是一个独立不移的个体存在,那就不能为他人的认可而写作,当然也不能为大众的认可、市场的认可、权力的认可而写作。外在的评语,包括评论家的评语、大众的评语、权势者的评语,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自身内在真实而自由的声音,是独立而有价值的思想。作家当然也不能被“看不懂”的幼稚评论所影响。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真读得懂的只是少数,多数人是读不懂的。至今能走入卡夫卡、乔伊斯、福克纳的文学世界的,也不是多数。有些人一辈子也进入不了卡夫卡、乔伊斯的世界。

    高:写作不求外部力量的认可,这才有自由。另一方面,我们个人也不去认同外部力量。我觉得作家和思想者的基本品格不是“认同”,而是常常不认同。我一直把“认同”二字视为政治话语的范畴。我们作为思想者和作家,讲的写的是文学话语、思想话语,而不是政治话语。


    刘:把政治话语和文学话语区别开来,非常重要。政治总是要求认同,也需要他人去认同。你必须认同我,否则就消灭你,这是强权的专制原则,与自由原则正好相反。这种“认同”的背后自然是政治利益,毫无真文学与真思想可言。

    高:政治要求“认同”,如果无人跟随便玩不转。要求认同一种主义,一种时尚,一种话语,背后是权力和利益的操作。可怜的是不仅权势要求“认同”,而大众也要求作家去认同他们的趣味。弱者无力抗拒,只能跟随潮流。群众就这样跟..

    [阅读全文]  2009-1-24 23:36 - weili - 105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2-25   [转载] 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

      君士坦丁(约公元274~337年),出生于古罗马的尼什城。罗马帝国后期著名的皇帝。他是使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正式宗教的皇帝。

      在基督教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人居功至伟,他就是第一位信奉基督教的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大帝。

      君士坦丁早年在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的宫廷中长大,后以军官的身份参加了征伐多瑙河下游地区的战斗。公元305年,他与父亲君士坦提乌斯一道渡海出征不列颠,在不列颠北部大战一场。

      公元306年,君士坦提乌斯在约克去世,君士坦丁随即被军队拥立为帝。公元312年,他侵入意大利,在一次闪电式攻击中,在罗马附近的米尔维亚桥打败了罗马皇帝马克森提。然后他与已经成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的李锡尼结成联盟。

      公元316年,君士坦丁夺取了李锡尼在巴尔干半岛的领地,并在公元324年在亚得里诺普和克里索普利斯大败李锡尼。从此,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的惟一皇帝。公元330年,他迁都拜占庭,更名君士坦丁堡。

      罗马人的宗教信仰具有自己的特点。罗马人有多得不可胜数的神,而且不断吸收外来的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丘比特。罗马的主要神■逐渐与希腊的奥林皮斯的主要神■融为一体。每个家庭都有专门祭祀神灵的地方,都有自己的保护神。

      据研究,君士坦丁是在母亲的教育下信服基督教的,而使他对基督教信服不移的原因则是因在基督十字的旗帜下而获得常胜。

      但是基督教对于君士坦丁而言,则是因为他对基督教条理不乱的秩序与道德行为,在祭奠仪式中不杀生的现象,对神职人员的尊敬,无怨地接受生活中的各种不平等,以及盼望来世的欢乐等均有深刻的印象。

      他已经觉得这个新的宗教可以净化罗马的道德,革新婚姻与家庭制度,并减低人们对战争的狂热。尤其是基督徒们即使受了较痛苦的压迫,也极少反抗国家;他们的教师教导他们要顺服在上掌权者,并告诉他们君权的神授。

      但是在异教徒仍占优势的情况下,君士坦丁必须小心行..

    [阅读全文]  2008-12-25 13:03 - weili - 1280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4   [转载] 莫言荣获红楼梦长篇小说奖

    邢舟、江迅

    莫言凭《生死疲劳》赢得第二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红楼梦奖」。他表示,作家太富贵写不出好作品,太穷困也不好,而在相对中立的状态,作家既可了解贵族上层,又可随时接触下层民众。

    让一个叫「莫言」的人,站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颇有几分讽刺意味。三十年前,当那个名叫「管谟言」的人,把自己名字中间的「谟」字,一分为二变成「莫言」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私自改姓易名的叛逆行为所包含着的意义。以上这段话,是九月二十三日在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第二届「红楼梦奖: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颁奖典礼上,莫言作得奖感言时的开篇词。莫言的得奖作品是《生死疲劳》。浸大校长吴清辉说,莫言在文坛享有盛名,这次获奖更反映了他的创作水平之高,在全球华文社会得到认同和肯定。莫言在得奖感言时说到「莫言」,他说,当时只是想很多作家都有笔名,自己也该有一个,于是用了「莫言」。当他注视这个意味着不说话的笔名时,想到了多年前父母的教导。那时,中国大陆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人们普遍丧失安全感,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只有欺骗和防范,许多人因言招祸,一语不慎,带来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后果。他偏偏是饶舌的孩子,记忆力好,口语表达能力好,又有着人前说话的强烈欲望。但每当他欲施展说话才能时,母亲总提醒他:少说话啊。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一离开父母的眼睛,他还是要滔滔不绝地说。

    被人们普遍认为离诺贝尔文学奖距离最近的中国作家之一的莫言,六岁进学校读书,他因骂老师「奴隶主」受警告处分。从小他就像自己笔下《四十一炮》中的炮孩子,有着以三寸不烂之舌而舌战群儒的冲动。不过,这个以「莫言」为戒的山东汉子,后来把说话的欲望全都倾注在小说里了,在作品中,能时时读到充满进攻型的语言。

    但在生活中,莫言总是谨言慎行,从不见他放大炮。在他的长篇《丰乳肥臀》受批判后,他选择沉默,以搁笔两年的决绝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怒。在颁奖典礼前夕,莫言接受了访问,似乎不..

    [阅读全文]  2008-10-4 09:39 - weili - 1189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0-1   专访朱天文:拆生命的房子 建小说的房子(王寅)

    专访朱天文:拆生命的房子 建小说的房子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 发自南京
    2008-09-24 17:34:57
    来源:南方周末

    朱天文回内地的次数屈指可数,但是,南京却先后去了两次,一次是二十多年前,最近的一次就是今年6月,参加“聚焦女性:性别与华语电影”女导演论坛。朱天文的父亲、作家朱西甯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南京度过的,朱天文的姑姑一家至今还居住在南京。被朱天文尊为老师的胡兰成的两个儿子也生活在南京,朱天文此次回到南京,颇有些省亲的意味。

    到达南京的第二天下午,朱天文就叫了出租车去了新街口,她姑姑家在新街口旁的旧居,现在只剩下一两栋房子。朱天文说:“凭吊好以后,就把那五家百货公司全部看过来,这五家逛好以后,你就大概知道这五家的诉求是什么,有层次的不同,好像是现代博物馆。实在是很开心。”晚餐只是在大娘水饺叫了一碗三鲜面。朱天文这一逛,直到晚上9点多才回到酒店。

    女导演论坛结束后,始料不及的朱天文被早有准备的“粉丝们”团团围住,签名花了整整一个小时。让朱天文更为吃惊的是有些读者收藏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从网络上买来的台湾版图书,甚至有今年刚刚出版的新著《巫言》。一个读者精心选择朱天文的妹妹、作家朱天心的书名《时移事往》,请朱天文写在扉页上。朱天文写得最多的是“一期一会”,意境来自日本人在樱花树下做茶道,樱花的花期只有十天,而且是在最繁盛的时候,飘落满地。“在那种情景下,两人能偶尔在树下喝茶、饮酒真的是很难得。可能就是一生里能有这一次吧,日后再碰到就是另外一种情境了,就是一个绝对的永恒,所以是一期一会。”

    “2007年是我的小说职业元年。”去年是朱天文创作的转折点。在这一年里,朱天文放弃了“贵族式的,想写就写”的方式,尝试用职业小说家的纪律约束自己,成果斐然,历时八年的《巫言》终于在年底脱稿;编辑完成了八卷本朱天文作品集。“把它当作是存档,既然是存档,那就是好的坏的..

    [阅读全文]  2008-10-1 09:52 - weili - 102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24   文化评论家谈作协主席赛

    张颐武:给了传统作家一个新“起点”

    北大教授、文化评论家张颐武认为:“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为传统作家焕发第二度青春提供了机会和平台,文坛主流作家很有可能通过网络寻找到创作生涯的新“起点”。他说,“目前传统作家面临出版瓶颈。传统文学变得越来越小众,畅销作家仅有余华、刘震云等十多位,而这十多位一线作家,已经让小众阅读饱和。大批传统作家的作品找不到出版机会,即便出版,印量也很低,他们曾经是名声很高的作家,迄今也还是文坛的中坚力量,但市场将他们漏掉了。网络发表作品,在将来是非畅销传统作家的唯一出路”。

    张颐武还从其他两个方面肯定了“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的意义,他称,上个世纪80、90年代作家创作无需互动,出版和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让作家能够从中得到极大激励。但在网络时代,传统作家面临得不到读者反馈的危机,他们虽然有很深厚的文学积累,但却没有外部条件激发他们的创作潜能。这些作协主席中不乏创作实力雄厚者,“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将会给传统作家带来触动,意义很大。

    张颐武还认为,传统文学作品采取网络连载的方式,会增加作品的悬念感,提高网民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阅读趣味。在传统期刊连载日渐萎缩的时候,网络连载会给传统文学作品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未来,网络将不仅只是网络写手的“起点”,也会成为传统作家的“起点”。

    解玺璋:给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

    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文化评论家解玺璋称,“30省作协主席小说竞赛”的最大意义在于给传统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更新的传播方式。他说,“网络文学有它的优势,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它不能像传统文学那样,拥有精妙的构思和细致的文字,而传统作家有着深厚的写作功底,把他们的作品拿到网上发表,对网民的阅读有好处。”

    同时,解玺璋也认为,在网络上发表文章对扩大传统作家和作品的知名度很有帮助。很多年轻人不知道这些写作水平不错的传统作家的名字,现在他们..

    [阅读全文]  2008-9-24 14:14 - weili - 1237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4-4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这便是诺贝尔奖的由来。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其中一份授予“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这就是诺贝尔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另外四个奖项为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及和平奖。1990年诺贝尔的一位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又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次颁发。


    诺贝尔文学奖的由来

      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Nobel)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1833年10月21日生于斯德哥尔摩,1896年12月10日因心脏病在意大利 圣雷莫逝世。生前主要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其中有硝化甘油、雷管、固体炸药、胶制炸药和无烟炸药等,另外在人造杜胶、人造丝、人造革、燃气发动机和钢铁氢氧焊接技术方面也有很多发明,共获得85项发明的专利权。从年轻时候起,他对和平事业非常关心,希望用自己的发明消灭战争,造福于人类。

      诺贝尔在1895年11月27日写下遗嘱,捐献全部财产3122万余瑞典克朗设立基金,每年把利息作为奖金,授予“一年来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根据他的遗嘱,瑞典政府于同年建立“诺贝尔基金会”,负责把基金的年利息按五等分授予:1.在物理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2.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改进的人;3.在生理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4.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5.为民族间的和睦亲善、废止或裁减常备军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物理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颁发;生理学和医学奖由卡罗林外科医学研究院颂发;..

    [阅读全文]  2008-4-4 21:11 - weili - 1436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3-22   [转载]引狼入“市” 《狼图腾》的故事

    引狼入“市”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1日 14:32 来源:CCTV.com


      主持人:

      说财富故事,品人生百味,各位中午好。

      话说2004年春天,在长江文艺出版社里,一位著名的编辑早就期待着这个春天来临,因为在这个春天,他有一本新书要上市了,这本书叫《狼图腾》。在此之前,所有人都不看好《狼图腾》,唯独他是情有独钟,但是没想到书一出来,不但没有引起他想象中的轰动,反而书商都找上门来要退货。

      窦巍 代理商

      女:当时去拿书铺下去以后呢,我的代理商我的零售店的店主们,因为头几天的时候销售不好,要退货,那一退货我心里也打鼓啊。

      主持人:

      这一来可急坏了《狼图腾》的责任编辑安波舜,虽然说同事们没有一个人埋怨他,但是他心里还是很不是个滋味。出版之前,很多人都不看好《狼图腾》,安波舜都可以不在乎,但是现在明摆着书卖不动,他想不在乎都不行了。就在几天前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安波舜还当众夸下过海口,说《狼图腾》年内能发到20万,但是,这眼下的表现,又一次说明了市场是无情的,任何人一厢情愿的理想都不可能支撑起市场。

      解说:

      安波舜还清楚地记得作者姜戎第一次把书拿给他时的情形。姜戎是安波舜的一个朋友,他花了6年时间,把他在内蒙草原上观察狼,和狼一起生活战斗的经历写了一本小说《狼图腾》,希望安波舜能够帮他出版。

      安波舜: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 主编

      安:当时一说这个狼的故事,我的脑子里突然划了一个魂,我说这个东西很特殊,很迷人。

      解说:

      当时正好赶上年底,安波舜特别特别忙,他也没有把这件事特别放在心上,一个晚上,安波舜打开了书稿,没想到,这一看,他就被书里的描写深深地吸引住了。

      安:后来我看的时候,是一个,快到年底了,天特别冷,..

    [阅读全文]  2008-3-22 20:17 - weili - 1018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3-21   [转载]畅销书不能说的秘密

    畅销书不能说的秘密

    文/黎波

    因为分析市场的原因,看了几本畅销书,一夜间就把近一段时间心中的不解冰释了:为什么不少传统畅销书作家的书在市场上表现不好了,原来是读者的阅读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

        看的书很杂,有《鬼吹灯-精绝古城》《盗墓笔记》《圈子圈套》《幸福深处》《我是你儿子》《墨迹》,都是最近一段时间在各地书店排行榜上有名的畅销图书,也是最近为白领普遍关注的话题书,茶余饭后议论的人很多。看完了,觉得它们都具有以下特点:作者大部分是以前没名的新人,图书内容知识点密集,信息含量大,情节细腻动人,语言时尚鲜活,结构理念现代。说是新人,就是没有一个曾经出过畅销书。说知识点密集,整部书中充斥着各种学科知识、伦理规则、新价值理念,甚至帮你抚慰心灵等等,可以让人通过看闲书学到东西。说信息含量大,上述内容无处不在,随处可见,迎合了信息时代人们阅读的习惯需求。说情节细腻动人,都在书的开始、中间或结尾分布大量吸引读者的情节,这正是文学作品爽人之所在。说语言时尚鲜活,讲述的事情分别是不同时代的,但都是用最现代年轻的语言表述,时新幽默,充满时代感。最关键的是结构理念现代,没有意识形态标准的限制,没有传统价值观的羁绊,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故事怎么好玩就怎么讲,让人感觉痛快顺畅。有猎奇,有故事,有细节,有感受,有惊魂,有体验……这就应该是信息时代的大众文学。

    回想传统的文学作品,或用形而上的写法,触碰大众封闭的心灵,勾起读者偷窥的欲望,或用另类的个人体验,概括人生的某一类话题,围绕着个人体验打转转,号称是人性感悟。如此写法,不仅于事无补,形成的标准反而限制了新人的出现。反观现在众多畅销图书,就是普通作者写普通人,写法通俗亲切,各层面的知识经验丰富多彩。《鬼吹灯》的冒险故事,利用风水秘术,解读天下大山大川的脉络,寻找散落的珍藏宝阁,通过危机四伏的情景,既挑战读者的想象极限,又提供了关于..

    [阅读全文]  2008-3-21 17:10 - weili - 1102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1-17   [转载]《庄子》语言艺术浅析

    《庄子》语言艺术浅析


      《庄子》,中国古代哲学名著,道家思想集大成之作,同时也是一座语言艺术的丰碑,一部杰出的古代寓言总集。它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及文学诸方面的影响都是深巨的。本文不对其复杂的哲学体系、思想观点作专门地剖析,而旨在深讨被鲁讯先生誉为“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的《庄子》的语言艺术,看其如何神奇地表达意蕴、传递信息,而被后人接受和运用的。或许能为我们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点积极作用。

      一、《庄子》以寓言托意,意蕴深邃

      散文发展到战国时期,《尚书》佶屈聱牙的记叙早已被人们摒弃,《论语》语录体式及被荀子称为“约而不速”(《劝学》)的《春秋》笔法也已不受青睐。各抒已见,竞相争鸣的诸子百家无不寻找便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语言形式。在《孟子》、《韩非子》及其他一些子书中就有用寓言故事讲述道理的,然而就其作者对寓言运用的主动性及奇特性而言,战国百家无过于《庄子》。

      庄子选用寓言表情达意绝非偶然,而是在观察分析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之后作出的抉择。其《天下》篇说:“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他认为天下一般人是不喜欢抽象议论的,对人们郑重其事地灌输自己的思想是行不通的,于是就借助于寓言“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表达自己的意旨,所以就有了“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言无事实”(鲁讯《汉文学史钢要》)的《庄子》。

      《寓言》篇还解释道:“寓言十九,籍外论之。亲父不为其子媒。亲父誉之,不若非其父者也。”庄子认为,父亲不给儿子做媒人,父亲称赞儿子不如别人称赞更令人信服,因此自己直接论述自己的大道之理,不如借用别人的语言讲述更易令人信服。这就使《庄子》三十三篇,除了《天运》、《刻意》个别篇目..

    [阅读全文]  2008-1-17 12:42 - weili - 1426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7-12-25   [转载] 乱世才女苏青:花落人亡有人知

     文/ 张昌华

      苏张双璧

      云幕低垂,冷雨敲窗。殡仪馆内,一片森然。

      她静静地躺在灵堂里。没开追悼会,没放哀乐,没有花圈和挽联,没有上峰和友朋,当然也没有悼词。膝下众多儿孙中,只来了五位。他们缓缓地从她身边走过,瞻仰她的遗容。几分钟后,她便被推入火海,化作了一缕轻烟……

      她叫苏青。曾与宋美龄、张幼仪、胡蝶、阮玲玉、王映霞等同被称为“十个女人的上海滩”之一的苏青。

      20世纪40年代,人们称苏青、张爱玲为上海滩女作家中的“双璧”。她俩毕竟是有瑕疵的玉,沧桑几度,尘封入土。直至“三十年河西”,“考古队员”柯灵的一篇《遥寄张爱玲》,使张爱玲复活。俄顷,张爱玲的大小杂著像零珠碎玉,夺目于书肆坊间。犹如一枚纪念章的背面,好似一部书的封底的苏青,也随之跃入人们的视野。

      张、苏,这两株“孤岛时期荒芜文坛上并列的奇葩,”缘观点、旨趣趋同成为至交。若就当年影响说,苏青不在张爱玲之下,故时称“苏张”。苏青的《结婚十年》、《浣锦集》较张爱玲的《传奇》、《流言》还要畅销。仅《结婚十年》截至1948年,重版就达36次之多!《杂志》(1945年第14期16卷)推出的《苏青张爱玲对谈记》,编者谓她们是“当前上海文坛上最负盛誉的女作家”,把她们的盛名推到了极致。

      这对文坛姐妹,相互欣赏,相互支持,没有同行相嫉,同性相妒的恶习。无论私下或台上不时互为捧场。苏青当着媒体的面声言:“女作家的作品,我从来不大看,只看张爱玲的文章。”“我读张爱玲的作品,觉得自有一种魅力,非急切地看下去不可。……它的鲜明色彩,又如一幅图画,对于颜色的渲染,就连最好的图画也赶不上,也许人间本无此颜色,而张女士真可以是一个‘仙才’了,我最敬佩她,并不是瞎捧。”张爱玲评说苏青也不讳言:“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薇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

    [阅读全文]  2007-12-25 18:20 - weili - 122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7-11-10   [转载]美国十大超级畅销书作家

    美国十大超级畅销书作家

    作者:叶新 吕王君 舒蓓 来源:中国图书商报 日期:2006-12-8 22:53:36 点击:122


    No.1:詹姆斯·帕特森

    作家简介 詹姆斯·帕特森(James Patterson)自1976年发表处女作《托马斯·贝瑞曼号码》至今近30年来,帕特森已写出20余部作品,其中包括了使他声名大噪的“亚力·克罗斯”(Alex Cross)探案和3本“女子谋杀俱乐部”(Women’s Murder Club)系列故事,前者有2本小说被拍成卖座电影,后者也被NBC电视网拍摄为3小时的迷你影集,而且另有其他作品如《第十七洞果岭的奇迹》也正在拍摄中。

    所获成就 在近一期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中,詹姆斯·帕特森被认为是“不能错过的人”。他在过去五年中居榜首的新畅销书比丹·布朗、J.K.罗琳、汤姆·克兰西和约翰·格里沙姆的加起来还要多。在过去10年中,他新上榜就居第一的侦探小说系列,以Alex Cross的特色最鲜明,还包括被好莱坞看重的Along Came a Spider和由摩根·弗里德曼主演的Kiss the Girls。在过去5年里,他的“女子谋杀俱乐部”这部侦探小说系列中,The 5th Horseman这本书打破了畅销书的销售纪录。他是第一个有作品同时登上《纽约时报》成人和儿童的书单的作者,踏进青少年市场的第一击是“Maximum Ride”系列,这个系列初次登榜就连续十二周居该排行榜第一位。从1976年创作的处女作《托马斯·贝瑞曼号码》到2005年的畅销书《蜜月》,他已经获得了包括Edgar奖、BCA 神秘小说协会的年度惊悚小说奖等奖项。

    榜上表现 据统计,8年中詹姆斯·帕特森共上榜249次,居榜首49次。其总分达到了2665分,居十大超级畅销书作家的首位,每次得分10.70分,即他的平均排名约为第5名。他共有22本书上榜,是一位相当多产..

    [阅读全文]  2007-11-10 18:42 - weili - 2476 查看 - 16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7-8-15   [转载] 爱与性:宇宙生成的三个方式 — 谢选骏

    爱与性:宇宙生成的三个方式

    谢选骏, 中国学者论文集


      一
      从神话的分析,可以提炼出宇宙生成的两种观念:

      A、自然主义的"无情生字宙";

      B、浪漫主义的"激情生宇宙"。

      而后者又可分为两种方式:

      a、爱生宇宙,

      b、恨生宇宙。

      爱生宇宙,表达了一种松弛的心态,恨生字宙,表达了一种紧张的心态。

      为什么在“爱与性”的主题下,可以包涵如此复杂的内容?

      所谓“爱与性”,不仅是人的生活基质,也被认为是古代诸神的生活基质,甚至构成神创世界、宇宙生成的一个主题。分析爱与性的神话意象,以探索各民族对宇宙生成的认识,是饶有兴致的。对于信仰神话的人民来说,神话中的爱与性,决不仅是关于"美学的"或"性感的"问题,而是涉及宇宙生成的根本途径;因为在他们看来,宇宙是在诸神的性欲或劳作中挺生的,而此生成过程,又常以男女神间的生殖行动为线索。

      他们崇拜的女神形象,因此不再是个性化的女人,而是某种民族理念的寄托;他们讲述的女神故事,因此不再是艺术的杜撰,而是原始的宇宙论。

      这就构成了本文所探讨的"爱与性的主题"。如果说墨酉哥遗存的对二性至上神(Dual god)的礼赞,代表了古代人对"爱与性"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的浑融一体的思考,通过表达"无情生宇宙"的观念,提出了宇宙生成的第一方式;那么,希腊和日本有关"爱与性生成宇宙"的神话,则代表古代人关于"激情生宇宙"的两个观念之极----希腊之极是爱与亲和,日本之极是恨与排拒----从而提出了第二及第三方式。

      二.

      让我们先讨论第一方式即"无情生宇宙"的诸现象。

      在埃及神话中,地属阳性,天为阴性,天牛(HeavenlyCow)神话的主..

    [阅读全文]  2007-8-15 22:06 - weili - 2154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7-5-23   [转载]文坛面面观:北美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

    文坛面面观:北美华人移民文学的发展
    加国无忧 2005年12月05日,来源:世界日报

    近年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园地中,随著新移民人数急剧增加,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在生活安定后写作欲望喷薄而出,新移民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北美华文文坛“八面来风”。新移民文学在整体素质上,已超越当年的“留学生文学”,并由边缘文学的地位,正式走进当代中国文学的史册,成为世界华语文学的重要一脉。

    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大潮的七○年代末、八○年代初。八○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已经构成新移民文学中创作最活跃、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从六○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的隐然成形,到八○、九○年代大陆新移民作家的昂然崛起,整个北美文坛风起云涌,从其发展轨迹,可窥见华人移民史的脉络。

    华文文坛 八面来风

    北美文坛的活跃,从最近美加几个文学盛会可见一斑。首先是今年7月23日在加拿大温哥华西门菲沙大学举行,主题为“走出乡愁迈向多元”的第七届“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研讨会;其次是10月28日在纽约华美协进社举行,以“群星闪烁的北美天空”为主题的《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与点评》新书发表会;紧接著是10月29日在纽约法拉盛公共图书馆举行的「北美华人移民文学的历史与未来」研讨会。

    促成纽约“两会”的主力包括施雨、陈瑞琳、融融、寒江月、何勇、心远、少君、冰凌、刘荒田、王性初、刘予建、王威、吴康妮、何重光、孙博及刘慧琴等北美文学社团的各路代表。大会主席团三位正副主席是施雨、陈瑞琳及融融,清一色女将。

    北美活跃文学团体“文心社”社长施雨指出,自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北美新移民经过20多年的奋斗,很多第一代留学生已经走入主流社会,从开始在唐人街苦力打工,到在异国他乡如鱼得水,文学作品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逐步从写实主义进入艺术创作,呈现百花盛..

    [阅读全文]  2007-5-23 11:21 - weili - 2308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7-3-12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建于公元537年,是拜占廷时期建造的一座罗马纪念馆。“圣索菲亚”在基督教里是上帝智慧的意思。从君士坦丁王朝的兴起,到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人占领为止,圣索菲亚大教堂历经沧桑900多年,她亲眼目睹了君士坦丁王朝的兴衰。

    当年,奥斯曼国王穆罕默德率领20万大军包围君士坦丁堡时,他在地中海的战舰上望着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巨大拱顶时,对臣下说,一定要血战君士坦丁堡,要将教堂变成世界伊斯兰圣殿的中心。公元1453年,穆罕默德终于走进了朝思暮想的大教堂。他下令将豪华的罗马宫殿艺术珍品化为灰烬,将大教堂改为清真寺,并在周围修建了4个高大的清真寺尖塔,这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大教堂的面貌。不久,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迁都君士坦丁堡,并将其更名为伊斯坦布尔。从此,大教堂就成了伊斯兰教徒的礼拜堂。直到土耳其共和国建立以后,伊斯兰教徒全部迁除,大教堂改为国家博物馆,正式向世人开放。1975年政府拨款进行了全面修复。目前,大教堂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一座三拱长方型建筑,教堂的圆顶高60米,相当于20层楼高,是世界有名的五大圆顶之一。它占地面积近8000平方米,其中中央大厅5000多平方米,教堂前厅600多平方米。大教堂内墙上有天使杰布拉欣的巨幅油面,它向教徒们描绘了天国幸福、安详而和平的景象。尽管大厅四周有许多带彩色玻璃的拱型窗户,但由于大厅极其宏伟,自然采光的亮度与大厅面积不成比例,因此显得大厅阴暗,加之上千年浓郁的宗教氛围,让人有种莫明的压力和恐怖感。当你仰头向大厅顶部望去时,的确使人头晕目眩,叫人不敢多待。你面对这一切,会惊叹10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何以能设计这么宏大的建筑,其结构之高超、艺术之精美、气氛之神秘,充分反映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堂的神往,但也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幸福天堂和苦难现实的巨大反差。

      

    [阅读全文]  2007-3-12 11:39 - weili - 1767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7-3-9   伏尔泰和卢梭:一个关于怨与恨的故事 (黄正平)

    伏尔泰和卢梭:一个关于怨与恨的故事

                    ·黄正平·

      闲来观看《大国崛起》,第五集“激情岁月”,讲的是法国。1789年大革命,启蒙精神,伏尔泰,卢梭:这是一个大国来临的先声。电影由此滔滔不绝地演绎下去,可我的思绪却又飘向一个常常困扰我而影片无暇顾及的命题:关于伏尔泰和卢梭的关系。

      他们各自的伟大都是毫无疑问的。他们俩活动在同一历史舞台之上,死于同一年,一前一后被请进先贤祠,棺木相距不过咫尺:世界上本来不应该有比他们更接近的人了,他们也应当是最亲密的战友。然而,众所周知,他们生前却是冤家对头,互相仇视,互相攻击,至死不息。

      这也许是因为我住在日内瓦的缘故,使我老惦着这档事。这里处处有两位大师的遗迹:卢梭在这里刮刮入地,伏尔泰在这里安享晚年。有时翻翻两人的著作,常为他们思想的犀利和心胸的宽广而叫好,这时就又为他们的嫉恨和狭窄而叹息。我弄不清楚他们究竟为什么如此决绝地翻脸,也搞不懂又为什么他们偏偏要挤在日内瓦这么个小地方,以至应了冤家路窄的说法。于是总想借什么机会,一吐骨鲠为快。

      本来他们都是以巴黎为主要活动舞台的,后来却都向往起日内瓦来了。也许巴黎和日内瓦代表了一个文化坐标中的两极。

      早年在巴黎风光十足的伏尔泰,晚年在日内瓦大置房产(他也许是大文豪中少有的甚至是唯一的在生意场大获成功的人),定居下来,一住二十多年。他在给朋友的信中甚至把自己称作“瑞士人”。对这两个城市,他有自己的看法:“我一直觉得,25岁时人应当生活在巴黎,而50岁时要生活在日内瓦。”他没说为什么,但从以下的话中可略知其意:“我老了,病也多了,我的身体需要一个好医生,我的精神需要一个象日内瓦这样的社会环境。”巴黎朝气蓬勃,人才济济,明火执杖,是年青人打天下的地方;日内瓦则是世外桃源,净土一片,是暮年老骥沉思冥想的去处。

      但伏尔泰这一住不要紧,却打破..

    [阅读全文]  2007-3-9 21:05 - weili - 1760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7-1-6   罗马帝国的遗产

    罗马帝国的遗产

    1.罗马帝国有哪些持久的遗产(比如法律,国家体系,建筑,文化)?

    2.当我们提到罗马帝国的遗产是,可以包括有些罗马共和国时期的产物吗(比如TWELVE TABLES), 因为罗马帝国的许多遗产是建立在罗马共和国的产物上发展而来的?

    3.罗马帝国的遗产可以包括有些在东罗马帝国发展而来的产物吗?(比如CIVILE LAW)

    最佳答案

    西方史学界所谓的“罗马盛世”(Pax Romana)从公元前29年奥古斯塔大帝登基开始,到公元180年罗马皇帝奥雷留斯(Marcus Aurelius)去世为止,绵延二百余年。英国历史学家吉本(Edward Gibbon)认为,这个时期罗马帝国统治的人口大约有一亿两千万人。即使古罗马这样貌似坚不可摧的帝国,也逃脱不了土崩瓦解的命运。今天的游客到南欧、小亚细亚和北非必不可少的观光项目就是各种各样的罗马废墟,在一片残垣断壁之间感受着千百年前的盛世辉煌。


    古罗马诗人弗拉古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晚年总结他一生的成就,写下这样几句:“我建起了一个纪念碑比青铜更加耐久,比金字塔更加高大,我将永远不会完全消亡。” 这句诗两千年来被无数后人引用,以歌颂文学作品永恒的生命力,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古罗马文化的赞美呢。正如弗拉古斯吟诵的那样,古罗马其实并没有完全消亡,罗马人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仍然滋养着西方社会的人们。


    罗马人的拉丁文系统,在罗马共和国成立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公元前600年罗马人的文件,现代欧美人都能够认得,基本上就是英文的大写字母。唯一的差别是罗马时期的拉丁文没有J、U、W 三个字母,这三个字母是中世纪时期从I和V两个字母发展出来的,因此在古罗马时代Julius就写作IVLIVS。拉丁文小写字母则是由罗马印刷..

    [阅读全文]  2007-1-6 09:55 - weili - 125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2-12   [转载]中国龙介绍

    中国龙是古人对鱼、鳄、蛇、猪、马、牛等动物,和云雾、雷电、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产生的一种神物。龙的模糊集合过程,起自原始社会的发展与繁荣时期,即采拾经济过渡到生产经济、神物崇拜普遍产生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至今约有八千年的历史。

    中国龙的形成过程,与中华民族的多元融合的过程同一。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龙或作为开天辟地的创生神,与盘古齐名;或积极参与了伏羲女娲的婚配,从而繁衍了人类;或帮助黄帝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或协助夏禹治理洪水,为千秋万代造福。因此,鉴于神话传说与民族起源难以割离的关系,可以说,所有的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领受过龙的福祉,都可称为“龙的传人”。

    作为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中国龙的精神也就是团结凝聚的精神;同时,龙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龙的天职,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类的精神;进入现代社会后,龙逐渐由神物演变为吉祥物,作为吉祥物,龙有腾飞、振奋、开拓、变化等寓意,因此,龙的精神,也就是奋发开拓的精神。

    喜水、好飞、通天、善变、征瑞、兆祸、示威,是龙的基本神性。进入阶级社会后,龙的身上又增加了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时代的变迁,文明的嬗递,现代化的冲击,已使龙身上象征帝王皇权的神性及兆祸、示威的神性呈现弱化的趋势,相应的,其他的与吉祥物身分相关的神性,却有强化和发扬光大之势。

    中华大地是龙的故乡、龙的家园。龙文化广泛地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不管是工艺美术、建筑名胜、歌舞影视,还是岁时节令、婚丧礼仪、服饰冠履,龙都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以盘旋、腾跃、奋飞等多种形式,占据着醒目的位置,体现着不可或缺的文化蕴涵。人们通过祭祀祈祷召唤龙的神灵;通过雕塑,描绘、模拟、展现龙的形象,显示龙的神力;通过著述文章,探讨龙的源流,索解龙的秘密;通过歌舞、竞技、影视剧作品,秉赋龙的神性,焕发龙的精神,弘扬一种纵横江天浩然宇内的民族大气。

    [阅读全文]  2006-12-12 12:07 - weili - 1576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2-11   日本文学

    (1)王朝文学的先驱

    8 世纪末,日本都城由平京城(奈良)迁往平安城(京都)以后,直至12世纪后半叶武士政治势力抬头,以此地为中心推行政治,以皇室为中心的贵族社会盛极一时。这一时期,与正式文献中用汉文相比,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假名文字也有所发展。因此,和歌、物语文学都开出了绚丽之花,其先驱是以美貌的天女赫夜姬为主人公的《竹取物语》(9世纪)。

    (2)王朝文学的杰作——《源氏物语》

    《伊势物语》与《竹取物语》大约同时成书,是以在原业平为主人公的和歌物语,据说此书对《源氏物语》有很大的影响。以后相继出现以和歌为缀文引线的《大和物语》,《平中物语》等。称为王朝文学杰作的《源氏物语》,作为日本文学的代表作已有定评。作者紫式部也已成定论,成书约在1010年左右,共54帖。这部长篇小说描写女性在宫廷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爱情故事。正编44 帖,描写皇子光源氏因母亲出身卑贱而被降为臣籍的故事,后10帖描写光源氏之子薰君大将的故事。

    (3)女性的日记文学

    《源氏物语》的作者著有《紫式部日记》。当时服侍于宫廷沙龙的女性擅长作和歌,其中有不少和歌收录于风靡一时的敕撰和歌集,而写日记和随笔也是王朝文学的一大特色。此外,代表作还有《蜻蛉日记》、《和泉式部日记》、《更级日记》等,随笔文学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由此看来,王朝文学反映了女性黄金时代,这也是由于与称作男性文字的汉字相对的假名文字取得发展的缘故。由男性最初用假名写的作品有游记《土佐日记》。

    (4)神话文学《今昔物语》及其他

    在王朝文学之花盛开的余荫下,反映庶民生活疾苦的物语也应运而生。《日本异灵记》、《今昔物语》、《古今著文集》等神话文学作品,描写了讲释佛教教义的因果报应以及动物和人的婚姻故事、志怪故事等。
       
    近代文学

    (1)走向近代文学

    摆脱江户时代锁国的束缚进入明治时代以后,日本以稳健的步伐向现代化迈进,..

    [阅读全文]  2006-12-11 21:08 - weili - 1321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2-5   [转载]在有效监督和控制下的“总裁专制”是最有效率的政治

    在有效监督和控制下的“总裁专制”是最有效率的政治

    作者:孔正   

          希腊哲学三杰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然而,希腊哲学的这三位公认圣人其实都是希腊民主制的批判者。这是耐人寻味的。亚氏有一句名言:"多头是有害的,让一个人去统治吧!"柏拉图也认为"民主"必然会导致"暴民政治",它正如同另一个极端寡头专制,所以同样应当被摒弃。

        这是为什么?其实那些所谓的民主,其实质只是徒有民主的形式,与"多头"的差别,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真正的民主,应是在和谐和公正的大环境下,人民各作自主。而和谐公正的大环境,却是“太上”润物细无声的捷作。故而,老子说:“太上,只知有之。”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个政府的目的是为了整个集体时,它就是一个好政府;当它只顾及自身时,它就是一个坏政府。好政府和坏政府是被当权者的道德品质所规定的,而不是被宪法的形式所规定的。”如果当权者的道德品质好时,“君主制比贵族制更好,贵族制比共和制更好。但是最好的形式一腐化就会变成最坏的了;因此僭主制就比寡头制更坏,寡头制就比民主制更坏。”

        他的说法实质上触及了这样一个社会政治的真蒂:无论是一个国家或者是社团、组织、行业等,只要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要想得到高效益好结果,其设置原则应是:行政权力必须集中总裁,不能形成多头制,中间环节尽量要少,以保证令行畅通。

        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在于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作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戴高乐也曾要求法国宪法授予总统制定和执行政策的权力,使之不受国民议会不适当的干涉。从而制止了放任自流和瘫痪状态,给法国带来了政治稳定。而这些状态曾经把第四共和国推向政治、经济、社会崩溃的边缘。所以,独裁只是一种手段,它应该没有好坏之分,好坏的曲分是使用这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例如,美国将军麦克阿..

    [阅读全文]  2006-12-5 11:12 - weili - 1465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2-1   伽利略:为真理而战

    中文名称:PBS伽利略:为真理而战
    英文名称:Galileo's Battle For The Heavens
    资源类型:DVDRip
    发行时间:2006年03月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简介:


    本片基于达娃·索贝尔(Dava Sobel)的畅销传记《伽利略的女儿:科学、信仰和爱的历史回忆》改编而成,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的人生轨迹和追求真理的道路。

    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i,1564年2月15日~1642年1月8日), 意大利比萨城人。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者之一与科学革命的先驱。他最早使用望远镜观测天体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说。他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推翻了被奉为圭臬的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体系并建立了近代力学。他工作中体现出的“实验-模型”思维方法成为至今实验科学研究的基石。他是为维护真理而进行不屈不挠的战士。恩格斯称他是“不管有何障碍,都能不顾一切而打破旧说,创立新说的巨人之一”。


    生平

    *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在比萨,他在比萨读书并且在比萨大学里教过书。
    * 1592年,他来到帕多瓦大学任教,在那里待了18年。他在力学方面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
    * 1610年,他移居到佛罗伦萨,任托斯乾大公爵的哲学和数学首席供奉,并在这里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和研究。
    * 1615年,伽利略受到罗马宗教法庭的传讯,在法庭上他被迫声明和哥白尼学说决裂。
    * 1632年,他出版了《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 1633年,他被罗马教廷宗教裁判所判处8年软禁,并再次被逼表示和哥白尼学说决裂。
    * 1638年,伽利略私下托人在阿姆斯特丹出版了《论两种新科学》。
    * 1642年1月8日,伽利略病逝。

    为了纪念伽利略的功绩,后人把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命名为伽利略卫星。 ..

    [阅读全文]  2006-12-1 11:30 - weili - 1568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1-30   “重走玄奘路”

    “重走玄奘路”扬“玄奘精神”关注目光聚洛阳陈河村


        玄奘故居位于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的白云山下、休水河畔,故居西侧凤凰谷上有凤凰台。相传1400年前的一天,凤凰台上百鸟聚会,凤凰谷祥光普照,自东南飞来一只凤凰,在空中盘旋鸣叫,就在这天夜里,玄奘降生了。村民都说:“凤凰500年才鸣叫一次,陈家老四将来必为大用。”


        传说固然有后人穿凿附会的影子,但在此成长起来的玄奘,后来确实成为了一代世界文化名人。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佛学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旅行家,他一生从事佛教文化的翻译和传播,足迹遍及东南亚,共翻译印度佛教75部1335卷,又将中国的《老子》、《大乘起信论》等译成梵文传到印度,其精神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敬仰。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玄奘故居开始整修。1992年,玄奘故居一期修复工程完工。

        走进玄奘故居,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玄奘故里”几个大字给几重山门平添了一股佛气。拾级而上,第一重门“乌头门”两侧刻着一副对联:“观易读经,经纶玄奥图社稷;谈诗咏词,词海漠迹度苍生”,概括了玄奘生平抱负和修行。

        玄奘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他生前和身后所承载的伟大的历史文化意义厚重而深远。在新的历史时期,“玄奘精神”仍然承担着与世界交流的文化使命。

        1990年,日本国奈良药师寺住持安田率日本僧俗62人来到玄奘故里。当年玄奘在日本宣扬佛法,创立了佛教法相宗一脉,安田一行是寻根朝祖的。自那次之后,玄奘在日本的法相宗弟子每年要来朝祖一到两次,每次均有几十人之众。

        1992年7月17日,印度驻华大使海达尔参访玄奘故里。2005年6月13日,印度驻华大使苏理宁也来到玄奘故里,参拜玄奘,并赠一尊印度佛像及一条佛绣毯。

        穿越了1000多年的历史烟云,“玄奘精神”仍然闪耀着璀粲的光芒。10多年来,玄奘故里接待国际国内专家..

    [阅读全文]  2006-11-30 11:17 - weili - 129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1-3   [转载] 雅歌

    雅歌

    英文圣经称雅歌为「歌中之歌」,取材自一1:「所罗门的歌是歌中的雅歌(即最佳的歌曲)」。另一个名称是Csnticles(意即颂歌,源出自武加大译本)。在犹太正典内,雅歌是「五卷」(Megilloth)的第一卷:雅歌被列为在逾越节诵读的一卷。
    正典性

    我们从米示拿的暗示,可看出雅歌曾遇到不少拦阻才被接纳为正典。拉比阿奇巴(Akiba)于主后一○○年强硬地肯定:「雅歌被赐给以色列之日,千金难换,全世界都不能取代;所有圣卷都是圣洁的,雅歌却是至圣的。」显然,当时有不少反对之声,而阿奇巴希望「一劳永逸」,一次过肯定雅歌的正典地位。

    相信一定是雅歌的大胆描写引起读者反对。最后,反对的声音被遏止了,原因是雅歌与所罗门工扯上关系,而且基督徒及拉比的寓意解释,亦有助于抵消雅歌的性爱意味。犹太人开始从雅歌看到神对以色列无与伦比的爱,所以毫不犹疑就把它接纳为神圣之作。
    作者及日期

    传统认为,雅歌的作者是所罗门,理由是雅歌本身的经文(一5,三 7、9、11:尤其是一 1的标题),提及所罗门为作者。— 1的希伯来文lislomoh,字面意义是 「给所罗门」,可解为作者,但其他解释亦可以成立:「为了所罗门而作」,或「按所罗门的风格」。王上四32已提及所罗门有作诗歌的技巧(参诗七十二,一二七),但这些爱情之歌与所罗门的关系不甚明显。亦有人尝试把雅歌所表达之爱情与忠贞,纳入所罗门的政治婚姻及妃嫔关系来考虑(参王上二章),但也没有多大成果。

    雅歌内出现了波斯及希腊的词汇:几乎所有代名词都采用后期希伯来文的形式:字里行间反映了亚兰文的影响。凡此种种,显示就算原作不是,最后编修也必定是在所罗门之后。然而,我们不必把本书定于希腊时期(三三○以后)。我们已有充分证据说明,早在王朝时代爱奥尼亚(小亚细亚西岸)、迦南、亚兰等地的文化交流,已经对希伯来文学起了冲激作用。有人以经文提及的地点和言语,企图证实..

    [阅读全文]  2006-11-3 23:25 - weili - 2004 查看 - 9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0-15   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一、导入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伍尔夫的小说创作实践推动了现代小说的发展,她的理论进一步巩固了意识流小说的地位,她也成了英国文学界的一位传奇人物。今天,我们来赏析她的第一篇意识流小说《墙上的斑点》,看看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什么不同。

    二、简介伍尔夫及意识流小说

      揭示:这是一篇很奇特的小说。女主人公冬日平坐在壁炉前吸烟,透过烟雾,看到墙上的一个斑点。她反复猜想着它是什么,于是无数“无意识的幻觉”像潮水一般“一哄而上”。它究竟是什么,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借此显示精神世界纷繁复杂的意识流动。作者一惯认为,艺术的任务不是再现客观世界,而是表现客观世界在人的心理意识中的反映,表现感情、感觉、联想、想象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艺术主张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墙上的斑点》通篇是内心独白。“我”看到墙上有一块黑色的“污迹”,意识就随之飘逸开去,后来发现,这一污迹原是一只蜗牛。这一斑点是蜗牛或别的什么,在小说中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客观事物“蜗牛”充当了“我”意识转向的契机,使得“我”把表面上那些互不相关的零碎的思绪连成一体。

      2.“我”从看到墙上有一斑点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自由联想。想到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收藏古物,想到树木生长,意识随意流动,最后才回到那斑点,原来是一只蜗牛。

    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对比

      1.意识流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由作家出面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的心理活动的方式,重在表现人物的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它常常集中笔墨去开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特别是人物的意识流动。《墙上的斑点》描写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的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采用内心独白的方式,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剖析内心的奥秘,把探索的注意力凝聚在人物的灵魂世界。此外,意识流小说主张取消作品的故事情节,让人物自己直接展开自己的意..

    [阅读全文]  2006-10-15 19:32 - weili - 1421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10-7   昆德拉的“小说的艺术”

    人跟世界的关系不像主体和客体,眼睛和画幅的关系,甚至都不像演员跟舞台布景的关系。人与世界连在一起,就像蜗牛与它的壳:世界是人的一部份,世界是人的状态。

    对于上一代人的遗憾,他们写不完。关于我们这一代的“不足”,我们也解释不清楚。因为人们不能跳出这个世界,显微镜、望远镜等,全都用不上。

    怎么办?为力认为写小说可以“做些努力”。

    [阅读全文]  2006-10-7 18:18 - weili - 2381 查看 - 18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8-20   [转载]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

    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

    诺贝尔文学奖颁奖礼上的演说

    春花秋月杜鹃夏
      冬雪皑皑寒意加

    这是道元禅师〔道元禅师:即希玄道元,镰仓(1192—1333)初期的禅师,日本曹洞宗的始祖,曾到中国学习佛法,著有和歌集《伞松道咏》等。〕(1200—1252)作的一首和歌,题名《本来面目》。

    冬月拨云相伴随
    更怜风雪浸月身

    这是明惠上人(1172—1232)作的一首和歌。当别人索书时,我曾书录这两首诗相赠。

    明惠在这首和歌前面还详细地写了一段可说是叙述这首和歌的故事的长序,以阐明诗的意境。

    元仁元年(1224)12月12日晚,天阴月暗,我进花宫殿坐禅,及至夜半,禅毕,我自峰房回至下房,月亮从云缝间露出,月光洒满雪地。山谷里传来阵阵狼嗥,但因有月亮陪伴,我丝毫不觉害怕。我进下房,后复出,月亮又躲进云中。等到听见夜半钟声,重登峰房时,月亮又拨云而出,送我上路。当我来到峰顶,步入禅堂时,月亮又躲入云中,似要隐藏到对面山峰后,莫非月亮有意暗中与我作伴?

    在这首诗的后面,他继续写道:

    步入峰顶禅堂时,但见月儿斜隐山头。

    山头月落我随前
    夜夜愿陪尔共眠

    明惠当时是在禅堂过夜,还是黎明前又折回禅堂,已经弄不清了,但他又接着写道:

    禅毕偶尔睁眼,但见残月余辉映入窗前。我在暗处观赏,心境清澈,仿佛与月光浑然相融。

    心境无边光灿灿
    明月疑我是蟾光

    既有人将西行称为“樱花诗人”,那么自然也有人把明惠叫做“月亮诗人”了。

    明明皎皎明明皎
    皎皎明明月儿明

    这首仅以感叹声堆砌起来的“和歌”,连同那三首从夜半到拂晓吟咏的“冬月”,其特色就是:“虽咏歌,实际不以为是歌”(西行的话),这首诗是坦率、纯真、忠实地向月亮倾吐衷肠的三十一个字韵,与其说他是所谓“以月为伴”,莫如说他是“与月相亲”,亲密到把看月的我变为月,被我看的月变为我,而没入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残月才会把黎..

    [阅读全文]  2006-8-20 19:58 - weili - 2823 查看 - 18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