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3-2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09-3-1   [转载] 文学与拯救

    文学与拯救
    发布: 2009-2-27 08:12 | 作者: 陈丹青

           好几年前,港台大陆三地文学评论家弄了一回活动,是从新小说迄今为止选出100位作家,展示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绩。不消说,鲁迅先生头一名。头一名既是鲁迅,那么头一篇,就是《狂人日记》了。评选者的一段话,我记住了:中国的白话文小说起于鲁迅,也在鲁迅手里成熟。
          
           九十年前大部分的中国读书人,包括鲁迅,渴望革命,不信任改良;热衷于文化争论,以为制度的确立还在其次,还在其后;而那时的先锋文学,有意唤起、并直接刺激国家民族的拯救意识和拯救行动。文学革命的发起者陈独秀后来自任新党的党魁,文学革命的杰出创作者鲁迅,成为革命者的精神资源。毛泽东在延安窑洞里说:“我的心与鲁迅是相通的。”而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都是鲁迅的崇拜者。他们不清楚鲁迅晚年对左联的深刻失望,就像鲁迅不知道日后的延安发生了什么;日后的延安,那些未被延安整风整死的青年又哪里想到后来进城做了大官,或大右派,而毛泽东自己也未必想到解放后会坦然语告:鲁迅要是活着,不是沉默就是坐班房……反正,当鲁迅1936年去世之际,梦想自救与救国的青年,正打算上路,奔赴延安——这一切,在政治思想政治实践的一面,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俄,在文学的一面,则可以追溯到鲁迅的小说,追溯到1918年问世的《狂人日记》,追溯到其中那句呼喊:“救救孩子”。
          
           文学能不能拯救国家?如果能,过去九十年被称作拯救的巨大成绩单,我们看见了。如果不能够,九十年过去,应该怎样看待鲁迅?怎样看待文学?没有疑问,《狂人日记》是一篇卓越的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今天,《狂人日记》的犀利与才华仍然令人惊异,但历史高高抬举这篇很短的小说,并不仅仅因为才华,而是它恶毒的挑衅,以至它的影响远远超过鲁迅能够达到的想象。在鲁迅的时代,有过一些试..

    [阅读全文]  2009-3-1 22:39 - 梦冉 - 1060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3-1   村上春树 ─ 与卵共存:耶路撒冷文学奖获奖答辞

    今天,我以小说家的身份,也就是作为一个职业的说谎者,来到耶路撒冷。

        当然,不是只有小说家说谎。众所周知,政客也说谎。外交官和军人有时也被迫说谎,二手车推销员、屠夫和建筑工人概莫能外。尽管如此,没有人会用道德标准去苛责小说家,因为小说家说的谎与其他人不同。事实上,小说家的谎言越大、越好、越有匠心,就越有可能受到公众和评论家的赞扬。这是为什么呢?

    我的答案是:通过高明的谎言——也就是说,创作看似真实的小说——小说家能够把真相带到新的地方并赋予它新的光彩。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太可能掌握真相的原型并进行精确描绘。因此把真相从其藏身之处引出来,转移到幻境,用幻象取而代之,意在抓住真相的尾巴。然而,要达此目的,必须首先明晰真相的藏身之处。这是编造优秀谎言的重要资质。

        不过,今天我无心撒谎。我将尽力坦诚相告。一年之中有几天我不说谎,今天恰好是其中之一。

        所以让我实话实说。很多人劝我不要来领耶路撒冷文学奖。甚至有人警告我说如果敢来就杯葛我的书。

        个中缘由,自是肆虐加沙地带的激战。根据联合国的调查,超过1000人葬身于被封锁的加沙城内,不少是手无寸铁的平民——孩子和老人。

        收到获奖通知后,我再三思量,在这样一个时候到以色列来领取一个文学奖是否合适,会不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就是我支持冲突中的某一方、或者我支持一个选择释放压倒性武力的国家政策。当然,我并不想给人造成这种印象。我不认同任何战争,我也不支持任何一方。当然我也不想我的书遭到抵制。

        然而最终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来到这里。我这样做的一个原因是有太多人告诉我不要这么做。也许,与其他众多小说家一样,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如果人们告诉我——尤其是当他们警告我——“不要去那里”,“不要那么做”,我倾向于“要去那里”、“就那么做”。你或许可以说,这是我作为小说家的天性。小说家是异类。他们无法相..

    [阅读全文]  2009-3-1 20:41 - 梦冉 - 1364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2-23   [转载] 神 殉

    卷 二 神 殉

    杨典


    墨子悲丝:墨教的“反音乐”与殉教徒主义

    1
    从乐器学上来说,琴的本质是一种先秦音乐:因为其最古老的那些曲子都来自那时的典故。虽然汉唐晋宋间出现了很多名曲,但若论“音乐思想”,其曲目的精神依然是对先秦春秋精神的一种再演练,再繁衍,再注解。先秦:无疑是音乐的时代,不仅琴瑟流行,而且中国乐器中很多成熟的大小型乐器都来自那时乐人的创造,譬如磬,排箫、羌笛、箜篌、角、笳、战国编钟或鼓等等……。而且还出现了儒家最系统的音乐理论著作:公孙尼子的《乐记》。这本书是自上古《乐经》失传后,唯一真正对中国后世乐人有着深远影响的音乐元典。公孙尼子据说为孔子的门徒,孔子对音乐的态度自然都体现在该书中。
    不过,在先秦却出现过一次巨大的反音乐思潮——这就是墨家思潮。
    从教义与门规的角度来说,春秋三教——儒、墨、道都各持一辞,互有悬殊;但是从对教主的绝对神化与崇拜来说,恐怕只有墨家算得是“宗教”,儒与道都更象是哲学流派。因为孔孟与老庄毕竟没有让门徒为了他们个人而行动,但墨家“矩子”却的确做到了让所有的信徒们“皆愿为之尸”的地步!
    一种哲学,让信仰它的人不仅可以为学问而去死,而且可以为这个学问的权威者——“矩子”本人而随时洒血断头,这种哲学就是“宗教”,神权,或者说“教门”。
    墨子创立的“教门”是一个带有强烈春秋铁血精神的教门。
    汉朝以前,墨家哲学可以说席卷天下,读古书者鲜有不知道“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的名言。杨指杨朱,先秦时代的另一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绝对个人主义的代表,号称“拔一毛以利天下,不为也”;虽受孟子批判,但杨朱的哲学也曾引起轰动,因先秦战乱频繁,渴望归隐绝俗,与世界互不相干的人很多。杨朱的存在为他们清高而厌世的心理找到了逻辑。《列子》一书十分推崇他的境界。据说有一次,杨朱因无法分辨一条岔路与迷途的或南或北而当街大哭,表达人生的选择往往是很无奈的意思。
    这当然..

    [阅读全文]  2009-2-23 02:51 - 梦冉 - 114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31   [转载] 后现代肉酱

    《后现代肉酱》

    ——对“国产后现代主义”的一点看法

    杨典


        一个次元的哲学是形而上的但一个人的器官则是肉身的基本无内在逻辑如果我们把命题放在萨德/佛之间那么就无法解决了因为大部分人都不能理解神学与函数之间有真理的平方根而酾颉锝皴甾醭馘鬏泐欹鲳嗌鲭……

        你知道我要说什么吗?

        不知道也没关系,反正够玄就行。这就是一切“后现代文本”。狗日的不能说成是狗日的,而要说:“犬科动物基因的异化性行为”。

        嗨,真他妈的鬏峙鲔泐欹鲳嗌鲭!

        据说,现在很多“后现代文本”就是这样写的。有人话偏不说人话,全都说的是鸟语。文本就文本嘛,可又搞了很多谜语。而且现在的人搞谜语,已经不是当初托马斯·品钦写《万有引力之虹》时的那种写法了。此书前不久第一次有了全译本,买来读了读,发现品钦起码还在讲故事。而现在的后现代作家则根本连故事都不讲了。大多数人觉得只要把罗兰·巴尔特式“写作的零度”像肉酱一样往里一搅和,加点维特根斯坦的酱油、桑塔格的味精、巴塔耶的醋或齐泽克的盐之类,然后猛火一炒,一盘像样的后现代乱炖就可以出锅了。

        问题是,汉语真的适合这种拼盘思维游戏吗?

        其实要想玩跳脱精神,五百年前的明人早就登峰造极了。

        尤其是我们在面对古代汉语或艺术品时,简直可以说是一种羞愧。

        譬如,有一次我看明人傅山《啬庐妙翰》里的书法,其中变化各种字体之大写意,真是晚明时代最具有鬼才的散书作品之一。尽管是印刷品,但其嶙峋风格,丑拙古怪,不下徐、朱、董、石之流。关键是其中有很多异体字,古字和造字,根本如天书,若无人注解完全不懂。傅山为何要如此?故弄玄虚?于是我忽然就想到詹姆斯·乔伊斯写《尤里西斯》时也是夹杂..

    [阅读全文]  2009-1-31 15:03 - 梦冉 - 2577 查看 - 18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3   [转载] 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小说比较

    主题:路遥、贾平凹、陈忠实小说的比较

      主讲人简历:雷达先生

      甘肃天水人,著名文学评论家,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评委,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中国小说协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兼任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甘肃省文学院名誉院长等,著有论著《灵性激活历史》、《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思潮与文体》等7部,曾获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中国当代文学优秀科研奖、上海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散文《依奇克里克》、《蔓丝藕拾》等曾获全国报纸副刊银奖、铁人文学奖等奖项,主编大型图书《中国现当代文学通史》、《现代中国文学精品文集》等。


    我今天在南海之滨、改革开放的特区、商业化程度很高、休闲化娱乐化程度很高的名城珠海,来谈论西部农耕文化比较发达的、相对封闭的三个“土包子”的作品,这是什么意思?这里面有什么意愿?因为我觉得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这几个人和我们今天珠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氛围距离甚远。他们有的写陕北高原的,有的写关中平原的,有的写陕南山地的。

      但是我觉得我们今天的题目很有意义,我们不妨看一看这是三位作家对中国的乡土叙事有什么意义?看看他们在中国文坛有居于何等位置?他们的成功有没有给我们一些启示?还有他们身上还有哪些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我想这些的问题通过三个作家的个案,我们可以观察到当今的中国文坛和中国文学。这个题目我觉得定得好,促成我更多地思考这个问题。这三个作家都是处在陕西省,都是农民的儿子,都有农耕生活的经验,家中都很贫困,文化程度都不高。

      路遥、贾平凹是工农兵学员,陈忠实是高中毕业生。但是先说明一下,我在这边讲他们的特点,绝对不是说学历越低越好,甚至根本不要学历,现在相反的我觉得学养问题越来越制约了他们继续攀登,千万不能要到高中就终结了。同时他们三个人都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的奇迹,这个可以不夸张地..

    [阅读全文]  2009-1-23 06:07 - 梦冉 - 1570 查看 - 4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2   [转载] 陈律:死亡——自我作为物回归自然的临界点

    先转载一部分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到此处阅读全文:

    http://www.ai960.com/wenku/20080820/12496-1.html


    陈律:死亡——自我作为物回归自然的临界点

    导言:1、自然是物与生命的母体,一切时空的总集。自然是无限。它具有类似列维纳斯意义上的他者所具有的超乎知识与经验界限之外的神秘与黑暗,由此也界定了人类的知识与经验。但自然又异于无限的他者,因为自然不仅是无限,自然还是有限。对古人而言,自然即生死、有无,即人性的最高规约——德性。恰恰是在对自然、德性的绝对追求中,古人体验到了被极权高度监禁的生命难得遭遇的自由。自然也是古代汉诗最崇高的母题,但自然迄今未成为新诗的母题,至多只是作为自我在抒情时那个被自我同化的不同者。一个反讽的事实是,现代自我在自然中的一切遭遇与古人恰恰相反。
      2、对已经异化、外在于自然的现代人来说,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死亡会成为他们能真正遭遇的唯一的自然。自然会在这一时刻,在侮辱、漠视它的现代人面前显示其尊严,并一如既往地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3、……正是陶潜启示了我,只有当生命自主地选择了裸露于死亡甚至接纳死亡,即德性只有经过了如此考验,自然对个体生命而言的最高境界——自由,才是可能、真实的,只有在这时,才会遭遇真正的游戏和玩家。
      4、……惟有当后现代哲学对自然的切入涉及到伦理和德性,现代人进入古典自然才真正地成为可能,因为对古人而言,自然是人性的最高规约,自然即德性。
      5、自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存在论意义上的自我作为文学艺术的核心动力经历了一个觉醒、上升、征服、绝对、衰竭、碎片的周期。在这一周期内,此自我作为文学艺术表达的各种可能性与形式几乎都被释放完毕,文学艺术需要一种新动力。
      6、相异于古人,现代人必须发现自然的时间性,并在此一角度差异性地探讨自然。另外,现代人必须意识到符..

    [阅读全文]  2009-1-22 23:05 - 梦冉 - 1325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9-1-20   [转载] 闲谈易经

    易经与算命

    12/19/2006 出现过这么一句话很惹眼的话:

    >易卦算来算去也算不出进化论。

    前些天我一直没有空评论。但一直也没忘。

    从前说过,中国的经典给的是结论。"对这个事情,用这个方法"(两段论)。

    古代希腊(苏格拉底前)哲学的毕得哥拉斯学派也是这样"规定"的。

    "人不能吃豆子。"也不告诉你为什么。这就是掌门传下来的规矩。

    到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阶段。就能提推理了。

    1。人不能吃豆子
    2。张三是人,
    3。张三吃了豆子,
    4。张三没有什么不良反应(死,病,残,疯,傻)。

    针对这个问题,这里2,3,4都没什么大疑问,那么这1就值得怀疑了。

    所以,古希腊后期,毕得哥拉斯学派就衰败了。

    中国没有三段论这个武器。中国就靠新一代哲人、大儒们(程朱)一次次的重新解释这些道理。靠改朝换代一次次地修改这些规定。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但是从来不告诉你改变的根据是什么。反正你按照执行就对了。

    我从前读易,真是很迷惑。后来发现,并不止我一个人这样,包括孔圣人也是这样。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有些书没有一定的年龄真的看不懂。信夫?

    后来我明白了。周易,不是给你用来"算"的。如果你相信易经能够"算出"什么来。那你就错了(说了这话,算命先生先别来砸我的坛子)。这也就是我从前迷惑的根源。易经也是典型的中国哲学"两段论",是针对你的问题,告诉你结论的。

    所以,"易卦算来算去也算不出进化论。"是对的。你这样想,已经入了"可算"的圈套了。没有逻辑,它怎么推导?怎么得结论?

    刚才说了:易经也是讲道理的。"是针对你的问题,告诉你结论的。"

    这句话里,主观上,你一定先要有一个问题。带着这个问题,再查一查古代哲人是怎么想的。这就是古代哲人的"灵魂不死"。查到了,按着结论做,十有八九还挺灵。这就是中国古代哲人最牛的地方。他不告诉你为什么,但是这结论还特管..

    [阅读全文]  2009-1-20 08:39 - 梦冉 - 1464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11   [转载] 物理学家称宇宙非无中生有 相反还有“前世”

    据新华社电 美国一位理论物理学家称,根据他建立的一个新时空数学模型,我们的宇宙并不是无中生有诞生的,它还有“前世”。

    根据现行理论,科学家一般认为宇宙是137亿年前诞生的,这个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的事件是一切的起点,包括时间和空间。在大爆炸开始的瞬间,宇宙中的一切都被压缩在一个“ 奇点”——体积为零、密度无限大的点中。在大爆炸之前,没有物质、空间和时间。

    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马丁·波乔瓦尔德在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大爆炸并不是时间的起点,我们的宇宙是前一个宇宙收缩之后因“反弹”而再度膨胀产生的。波乔瓦尔德的模型是以“圈量子引力论”为基础建立的,“圈量子引力论”是一种试图将爱因斯坦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相结合的理论。波乔瓦尔德说,模型显示,在大爆炸开始的一瞬,我们的宇宙体积非常小但并没有小到零,能量极大却不是无穷大,并不是“奇点”。

    模型还显示,大爆炸很可能是前一个宇宙的灭亡所触发的。与我们正在加速膨胀的宇宙不同,大爆炸开始之前,宇宙的“前世”处于收缩状态。计算表明它并不能收缩成一个没有体积的“奇点”,因为当温度和压力变得极大时,引力会变成斥力,阻止宇宙进一步收缩。

    根据计算,由于积蓄的引力能量非常大,宇宙收缩到一定程度后会发生“大反弹”,就像皮球重重地砸在地上之后会反弹起来。波乔瓦尔德认为,“大反弹”触发了当前宇宙的膨胀,在我们这个宇宙中还有可能找到其“前世”遗留下来的痕迹。这个模型意味着大爆炸不是时间的开始,宇宙可能有着无限的过去与未来。但一些专家认为,波乔瓦尔德的这一假说还有待验证。

    2007年07月09日 07时11分

    [阅读全文]  2008-9-11 19:22 - 梦冉 - 1345 查看 - 3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11   [转载] 现代宇宙学的基本问题

    现代宇宙学的基本问题

    王令隽

    最近从网上读到华新民先生的文章“今年的诺贝尔奖引起的话题”,想谈点我的看法。

    华新民先生谈到了文化大革命中宇宙大爆炸理论在中国被认为是伪科学,并提到了当时的“批判相对论学习班”和陈伯达的支持,也谈到了四人帮垮台以后方励之与钱学森关于宇宙学的一场争论。华先生文章给人总的印象是当时参与批判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工作者大都是左派御用文人,因此他们的学术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我在这两点上都不能同意华新民先生的意见。

    文化大革命的特定历史和社会条件使得当时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政治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术界也一样,这是非常不幸的。但不能因此全盘否定所有参与批判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的科学工作者和他们的学术观点。把他们的学术观点甚至功过是非捆绑在文化革命的历史上,让他们永世不得翻身,实际上同样是对学术讨论的政治干预和政治压迫。从纯学术上讲,即使陈伯达的自然学术观点也不见得完全错误。

    文化革命以后,中国的学术界有了空前的学术自由。方励之曾被聘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前几年中国邀请霍金访问,受到了异乎寻常高规格的礼遇。宇宙大爆炸理论有了充分发展的条件。事情似乎正在走向另一面,对相对论和大爆炸理论持批评意见的人如不被看作是左派,大概也免不了被看作学术上的无知。这其实也是一种政治压力。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学术上追随西方,宇宙学界尤其如此。大爆炸理论在宇宙学上的统治地位自然决定了其在中国宇宙学界的统治地位。居然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其实反对相对论的巨星级物理大师历史上大有人在。洛仑兹就不接受相对论,它并且抛弃了他自己提出的速度使长度缩短的假设,即我们现在教科书中普遍采用的洛仑兹变换和洛仑兹缩短。爱因斯坦则终生没有接受量子力学。上世纪五十年代关于相对论钟佯谬问题有过一场剧烈的争论。认为相对论逻辑上必然导致钟佯谬的一派的旗手是当时任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主席的丁格尔(..

    [阅读全文]  2008-9-11 19:03 - 梦冉 - 1868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11   [转载] 方励之夫妇访谈录:科学、人生与信仰——远志明

    方励之夫妇访谈录:科学、人生与信仰——远志明


      1996年9月,远志明到亚利桑那大学演讲时,拜会了方励之夫妇,一起探讨了科学、人生与信仰的关系。下面是这次谈话的录音整理稿。

       〖第一部分:科学与信仰〗

      远志明(以下简称远):方先生是科学家,您看人类在宇宙中是一个什么位置、什么角色?

      方励之(以下简称方):(笑)人类当然是宇宙中的一个分子,一个成份,是宇宙演化到目前阶段出现的一个成份。别的我也说不出。

      远:既然人类在宇宙中的出现是后来的事,是一定阶段上的产物,那么,很明显,人类的出现是一件被动的事,不是人自己想出现就出现了。这就像孩子被父母生下来,他是无能为力地、被动地来到世上。这样看来,宇宙中应当有一种主动的因素,您有没有想过主动的因素在哪里?

      方:这个问题可超出了我的专业范围。我的研究对象是物理宇宙。至于说"主动与被动",这已经是用人的价值标准来作判断,我们很少这样提出问题。我们可以问有什么"机制",用什么"模型"来解释,等等。

      远:看来您还是相信"进化论"了?

      方:至少宇宙,我说的是物理宇宙,作为人的生存环境,是慢慢演化到今天这个样子。

      远:这种演化背后,有没有什么动力?

      方:从物理学的角度看,动力机制是有的,但设想不一定成熟。

      远:您能否暂时离开一下您的专业角度,用人的常情、常识、常理来看,这样,宇宙的神奇奥妙就显现了。我记得爱因斯坦说过,他终生从事科学研究,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科学在造物主面前不过是儿戏。他又相信,任何一个深谙宇宙之和谐的科学家,都不能不联想到上帝。我想爱因斯坦说这些话的时候,不是按照严格的科学定律,倒像是一种哲学、心灵的感悟。当您超越了专业眼光,能否感觉到像人这样有智能、有创造力的生命出现在宇宙中,有某种"形..

    [阅读全文]  2008-9-11 18:45 - 梦冉 - 1175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9-5   [转载] 原生态读书笔记 / 读《灵山》

    原生态读书笔记 / 读《灵山》(连载)

    王心丽

    22.作家与作家意识

        高行健先生对采访他的人说:网络是一个浮躁的地方。他那个年龄的人大都不喜欢网络。从他的小说里也看得出来他不喜欢这种充满激烈言辞的地方。

       而我这个读者非常喜欢网络这个相对自由的地方。这扇窗口对我来说意味蓝天,意味大海,意味自由的元素。这样的向往对高行健先生来说已经成了《灵山》中的文字——一个过去时态的真实记录。
          
        希望这片生养我的土地也能变成自由思想和自由写作的家园。这一希望已经希望了二十多年。因为这个缘故在网络上大喊大叫。原先以为是边缘人就自由了。成了边缘人又发现这是一个自以为是的想象。边缘人在如今体制下是权利和权益双面的缺失人群。有了网络,以为在网络上有自由思想和自由言论的权利,不要稿酬总可以吧。这块地方也不能给你。在此我用了“给”这个可悲的代表舆论控制的动词。

        离开网络又到什么地方去?人类回归原始森林,却回归不了猴子的状态。这几天几位朋友的MAIL信箱这两天接二连三地发不出信,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各种声音汇合在一起的噪音总比只有一个声音好。

        已经读了两遍《灵山》其中有的篇章不止读了两遍。可仍然觉得小说中的一些篇章、没有读懂。纸质出版物的阅读永远是单向的。书中的时代已经远去,书中时代还在延续,不知因为那个时代的远去,还是因为那个时代太近,也许与时间压根无关。而是那个时代本身很枯燥。枯燥得连作家自己对那样情境都感到厌倦。他说,他已经够了。

        文字后面的作家,文字里面作家都是敏感的人。敏感人的情绪和心境此一时,彼一时,过了不可重复的特定时刻所有的感觉都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这就像画家笔下的影像和色彩是短暂一刻的永恒。

        开始阅读的时候,觉得文字中强烈的作家意识很碍眼。这种充满优越感作家意识造成阅读障碍引起阅读感觉不快。书中的作家,..

    [阅读全文]  2008-9-5 21:19 - 梦冉 - 983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7-30   [转载]答德国图书中心王竞

    答德国图书中心王竞

    李敬泽
    (2008-06-15)



        王竞:在今年三月份的莱比锡书展上,我和二十多家德语区的出版社谈到明年法兰克福书展中国是主宾国,大家是否有意出版中国作家的书。无一例外地,德语区的出版社都表现出兴趣。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提到, 希望看到中国年轻一代作家们的作品。您能理解这种愿望吗?



        我想很多德国读者是希望通过文学了解中国,他们认为在年轻作家的作品中,有可能更直接地感受和了解中国当下所发生的一切。顺便说一句,这也是中国读者的愿望,我们自己对发生在中国、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一切也怀有深刻的困惑和强烈的好奇,我们希望我们的文学能够表达我们的复杂经验,表达我们五光十色、变幻不定的文化境遇和道德境遇,在这方面,年轻的中国作家们更为敏感,更具想象力,更有表达的欲望和勇气。



        王竞:在中国,年轻一代的作家是一个什么概念? 多大?他们的作品的主题、写作风格、语言跟他们上一代的作家有根本的分水岭吗?



        我们习惯于以出生年代来指称一代又一代年轻作家。几年前,如果你听到人们说一个人是“70后”作家,意思就是他生于上世纪70年代,属于最年轻、最新锐的一代作家;这有时会使一个生于1969年的作家因为错过了末班车而郁闷;但时间过得很快,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一批更年轻更新锐的“80后”作家,人们开玩笑说,很快就会有“90后”作家了,事实上现在已经有了。

        当然,这种划分方法是愚蠢的,好像一群人仅仅因为生于同一个十年并且从事写作就必定会有共同的特性。但愚蠢的说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它表达了人们认真、普遍的焦虑:在中国,人们经受着社会和生活的急剧变化,我们的经验正在快速折旧,我们都感到自我认识的危机、认同的危机,我们急于确立自身的特性,急于证明自己在这个善变的世界中把握着自己的生活,仍是一种主动性力量,即使是属于某个富于主动性的群体;..

    [阅读全文]  2008-7-30 00:40 - 梦冉 - 927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5-22   [原创] 宁静

    在洛杉矶的一个图书馆里, 我曾经被两本书吸引。一本是索甲仁波切所著"西藏生死书"。另一本是尚.惹内写的小说"繁花圣母"。两本书都非常神秘, 出乎于意料之外。后来, 因此机缘, 我还去见过索甲仁波切几次。我也去过"西藏生死书"在洛杉矶的CLUB。来CLUB的人都是西方人, 只有我一个东方人。有一次索甲仁波切演讲, 我在听的过程中几乎坐不住, 感觉肩膀等处非常酸痛。因为整个身心在仁波切的影响下忽然宁静, 劳累伤损的部位于是明显地显露。我那一夜的睡眠是有生以来最安宁舒适的一觉。

    在常规生活之外, 有一些很神秘的力量, 也是一种存在。我能直觉到它的高贵和力量。

    凡人害怕空虚, 害怕寂寞, 害怕失落。我向往那宁静。也为此种经历而感恩,那是在2000年前后。

    时光荏苒,叹叹。我深自惭愧。

    2007-11-18

    BS: 附录索甲仁波切和圣严法师在2007/4/1的对谈.

      在空性(Sunyata)中发现了什么?

      索甲仁波切(以下称索):当您与达赖喇嘛对谈后,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吗?例如在空性方面。

      圣严法师(以下称师):我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因为空性就是空性,空性的意思是不抓右边,不抓左边,中间也不执著。这是龙树的中观。

      索:是的,龙树菩萨说中观的智慧亦不执著中间。

      师:但我看您的书里面很少讲空性。

      索:有的,在第四章。

     师:对!但很少

      索:因为我不常用“空性”这个字眼,在西方“空”这个字常带有负面的意思,“空”常意谓著什么东西都是空的,有点接近虚无主义的概念。所以我想可能用“开放性”这类的字眼会好一些。

      所以我较常用“心性”(nature mind)这样的字眼来表达,或者以描述它的性质的方式表达,而非以“空性”这个名相来陈述。

      师:确实,在西方如果没有说清楚,像“佛性”、“法身”、“空性”等词,有时候会被西方人误会..

    [阅读全文]  2008-5-22 21:21 - 梦冉 - 1267 查看 - 1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8-5-14   [原创]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说一说王阳明的"心学")

    "格物致知"-- 格, 是纠正的意思。事物, 原是人的意念所之。凭着良知和信念, 将不正的事物(包括人的意念)给纠正过来。

    "知行合一" -- 我的理解是: 知, 原意是内心的意识。知行合一,不能只停留在意识的层面, 而应融合到行动里, 用行动来实现意识。说来简单, 真能领悟而应用, 可以破解所知障。知识分子, 开始只晓得尽量学习知识。进一步, 会对所学知识进行独立地思考。再进一步, 即达到更高意味的境界。这境界, 并不是想象出来, 而是在现实环境里苦苦挣扎才能出得来。在与美好理想迥异的环境里, 一个人尚能坚持以行动达成内心理想的终究实现。这是"知行合一"的伟大之处。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这两句话并立, 就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很了不起。朱熹的理学讲所谓"即物穷理",实际上是认为"理"在物上,"心"与"理"析而为二。王阳明认为朱熹讲的这个理是错误的。王阳明强调人的良知, 说道:"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

    世界上恶浊的现象, 常令人怀疑每个人心中都存有良知。我想起,佛祖成道时说过类似的话: "众生皆有佛性。" 五四文化运动中, 进步学生用王阳明的心学来反对几千年来束缚人的封建礼教, 强调的也是这"良知"。良知何在? 每个人都应扪心自问。

    这些年来, 我喜欢庄子哲学的飘逸以及神采灵动。又一直喜欢魏晋时名士们崇尚性灵自由。而今我更推崇心学。它是停留在现实迷津中的一叶苇渡, 等待人们自行撑起,凭着良知终究能渡过现实的荒芜,以行动实现性灵的自由和活力。

    [阅读全文]  2008-5-14 09:45 - 梦冉 - 1345 查看 - 0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