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1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09-5-8  

    前两日做心理测验,我的心理年龄竟已80岁。阿珊还问,是否参考了谁的答案,言下之意,有造假的嫌疑,仿佛心理年龄80岁很值得光荣。

    我是波澜不惊。80岁的心,作为“事实”,它早已存在,也早已被我所感知。

    就在不久前,不记得何因由,勾起我一个奇怪的感觉--透彻地感受到“衰老”。不是那种人老珠黄的、落花流水的忧虑,而是一种无处而来,云蒸霞蔚般升起,漫溢心头、挥之不去的枯萎,枯萎前的回光返照。

    我想,我在那一刻,感受到的,已濒临于“死亡”了。像人看一部电影,多数有经验的观众能预感到结局之至。所谓“知道”,自然是一种直觉,除非他们事先看过电影或剧情介绍,否则,怎么能说知道呢,而这种直觉往往被证明是准确的。

    我就是拥有并体验了这种将近生命之结局前回光返照中的枯萎......

    内心却异常平静,除了很淡,淡得几乎像空气一样透明的忧伤外,可以说是无动于衷了。但我还是试图告诉他,扯东扯西的,却越说越不清楚,终归,沉默不语,我明白他的无法理解,因为我也无法理解。

    它如此刺骨,却又如此不可言说,好像一个远去的梦。

    K说我多愁善感,我是不肯承认的,也许善感,却不多愁。即使感觉要枯萎了,也毫不在意,仿佛解脱了什么,人世间的任务,好像赦免了。尽管,知道那不过自己的一厢情愿。谁管你的心多少岁呢?大家看的是你身份证上多少岁。

    于是,我仍在黄金岁月,任重而道远呢......别想逃。

    枯萎是什么感觉?彻底的冷漠,对人对事,仿佛一切于己无关。不厌恶,不动容,不牵挂,不在意,不喜欢.......

    唯一能让心揪紧的只有勃拉姆斯和天上的明月。

    今晚的月亮很圆,圆得让我落泪。

    [阅读全文]  2009-5-8 10:58 - 小曼 - 1643 查看 - 9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9-4-11   书影闲话(二)

    4月12日

    本周读书清单:

    1、《不可思议的惊奇》

    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音乐史和文学博士巴扎纳写的一本关于加拿大天才钢琴家古尔德的传记,记录了他的生平和艺术。古尔德是巴赫赋格作品的权威演绎者。

    和大多数天才一样,古尔德有许多问题陪伴终生:自负、任性、患病狂想症、厌恶社交、离群索居......读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少年古尔德,仅仅通过音乐就获得虽然不成体系,但成熟且深刻的思想和智慧。除了音乐,他其他功课都表现一般,读完中学后,大学也没有上了。

    天才,也可以说,是那些身怀使命来到世界,对自己的使命深信不疑,为实现它不惜一切的人......

    终于买到了一张古尔德的唱片:《32 Short Films About Glenn Gould》,里面有许多巴赫的键盘乐作品,果然生气勃勃。

    反反复复地听,不可自拔地爱上了古尔德。


    三颗星

    友情提示:过于琐碎,读来费力,非古尔德的粉丝,可以绕行。

    2、《瓦格纳的寓言》

    喜欢上瓦格纳的音乐,是因为一部电影--《行动目标希特勒》,其实,这部电影的英文名字叫《Valkyrie》,Valkyrie是北欧神话阿斯神族里的女战士,她们都是奥丁的精兵猛将,以浮云为战马,个个美艳绝伦又勇猛非常。她们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女武神。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改编自这个神话传说。Valkyrie 是歌剧其中一部,以Valkyrie为主题,描绘她们出行的一段音乐充满力量和优雅,是整部歌剧里最迷人的一章。

    电影里,希特勒在唱机上放这一段音乐,同时和刺客斯陶芬贝格说,只有懂得Valkyrie,理解瓦格纳的音乐,才懂得德国民族......

    箫伯纳这本《瓦格纳的寓言》,不仅详细分析了《尼伯龙根的指环》的序剧《莱茵河黄金》和其后的三部《女武神、《齐格弗里德》、《诸神的黄昏》的内容和思想,同时也介绍了瓦格纳的生平、思想以..

    [阅读全文]  2009-4-11 12:40 - 小曼 - 1709 查看 - 9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9-3-22   撒旦的声音

    3月22日

    我和希特勒躺在沙发上,她的两个前爪被我握住,无法动弹。头疼,下午的光线让人昏昏沉沉,我想闭目养神,脑子里却嗡嗡作响。

    刚看完一部沉重的电影,《Milk》,美国同性恋平权运动最重要的政治人物哈维-米克的生平故事。一个推动同性恋公开化、合法化运动的马丁路德金。大量的亲热镜头和缠绵的对白,触目惊心,看得人脸红耳热。遇到这样的镜头,他总背过脸去,终于,电影看到一半,他说,我们能不能,不关注这样的题材。我说,这部电影不是讲同性恋的故事,它其实,讲得是弱势群体如何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去抗争,这种精神,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

    未说出口的原因是,这部电影,对我个人而言,还关于旧金山和Castro。我喜欢的城市,我曾涉足过的街区。这部电影勾起我旅行的记忆。没有人明白,旅行中的自己最让人怀念。

    厨房的开水壶嘶嘶作响,他去熄火,然后泡了壶普洱,放在茶几上,接着,转身又回书房去剪辑百公里官方DV。片子也许会在城市双年展上放映,他最近,在和策展人沟通此事。

    希特勒待不住了,她想走,我挠挠她的脑袋,安抚她骚动的心,想起从青冈的文章处读来的一句话:“人文关怀的缺失,不能通过知识来补救,缺乏人文精神,则知识越多越反动,唯我独尊、丧心病狂。”直指人心。而歌德则说过,他的体内住了一个撒旦,言犹在耳。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意识到内心的撒旦,但我经常感受到它的存在。

    它的名字叫法西斯。

    前几天,玩一个游戏,尖锐的问题:如果上天给你法力,必须要消除地球上的一个国家,你会消除哪个国家?我想了想,给出印度。教养告诉我这是一个法西斯的答案,但我不得不诚实地面对它。在惭愧的同时,执拗地遵守游戏规则,我有一颗德国人的脑袋和良心,宁愿接受灵魂的拷问也不想放弃规则。

    这些天我都在想自己的答案,难以释怀的是,我分明看到内心的撒旦,它不是一座死火山,它只是一座睡火山。

    为何是印度?有人问。我虚弱无力的解释是,在..

    [阅读全文]  2009-3-22 10:36 - 小曼 - 1939 查看 - 13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9-2-19   “无我”?

    2月19日

    上篇,首度开腔讲了自己不懂的佛,很惭愧,这些日子来都有意地让自己守戒--不妄言。我非佛教徒,并不意味着就不守五戒。当然,喝酒暂时戒不了,“不杀生”若涵括不可沾荤,也难以奉行。

    这两日翻了几本书,余光中的精选诗集《乡愁》,还有一本是《禅的智慧》。读到佛家这五戒,想到自己连荤都绝不了,真是一俗人。

    《禅的智慧》是圣严法师的谈话录。书中处处提到“无我”,也提到一个外国妇人的轶事,因经历苦难而生出“我是谁”的疑问,从此改变对自己和世界的认识。书中肯定她的经历为一种与禅有关的体验。

    看到这里,我想起自己的少年时。很小的时候起,我就养成一个爱做白日梦的习惯。我时常虚构一个与己有关,却不现实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我的角色变幻无穷,具有丰富多样的人格。有时候,是强大的成年人,有时候,是法力无边的神,能改变一切事情。连性别都可自由跨越,我也会想象自己是个男孩。那段岁月,我几乎无时无刻不沉溺于那幻想里,无法自拔。每一次,幻想世界的消失,现实世界的逼近,都仿佛是一场角力,而我在中间。

    这是一种光天化日下的梦魇。说不清楚,哪里是深渊,哪里是光明。我只知道,来回两个世界,也是个体力活。当魂魄终于聚拢时,人,是乏力和沮丧的。

    除此以外,我还曾有过类似于那外国妇人的“无我”体验(我想,与佛家说的“无我”是不一样的)。那一年,大概15岁。有天中午,烈日炎炎,我独自上学,一路上都任由思绪漫游。我自小喜欢独处,不合群,想起来,是因为,只有独处方能让自己尽情地活在虚构的理想世界里,不受外界干扰。

    我的思绪天马行空,一草一物均能让我浮想联翩。后来,我看到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从我身边经过,她穿了一条校服裙,露出修长的双腿。15岁的我,是一个胖嘟嘟的孩子,看着那女孩子远走的背影,我忽然冒起了一个念头:我是谁?失去了关于“我”的一切思维和意识,“我”还是“我”吗?个体的存在取决于精神,还..

    [阅读全文]  2009-2-19 09:46 - 小曼 - 2314 查看 - 19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7-1   The Witch Riding Your Back


    Sleep paralysis,也叫梦魇,是指人的意识处于半梦半醒时身体不能动的一种状态。乡俚的说法,就是“被鬼压”。大多数人都必然曾经历过起码一次吧,我是经常遇到的。

    科学家现在还不能解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梦魇,只是归纳了一些它的特点,例如和某些疾病关系密切等。有趣的一项调查说梦魇发生在非裔美国人身上的机率远远高于美国白人。而他们的非裔社区则把这种梦魇现象称之为“The Witch Riding Your Back”.女巫骑在你背上。在对超自然现象的迷信方面,全世界人民难分高下。不同的是,我们怕鬼,他们怕女巫。

    每一次的梦魇,都让我惊惶不已,尽管知道,它只是暂时现象,它会消失的,但恐惧还是会紧紧地拽着我,把我拖入意识迷离的万丈深渊。幻觉,总是伴随梦魇而来的,它们又如此生动,真实,常让人分不清现实或是梦境。我记忆最初的,也最深的一次梦魇,发生在我读小学,大概八、九岁的年龄。头一天晚上,趁家人都歇息了,我偷偷把房间灯开了看小说,书读着读着就睡过去了,灯忘记关掉。次日清晨,当我的意识渐渐从黑暗中走出来时,我的身体却没跟上它的步伐。我分明地看到房间弥漫着橘黄色的灯光。一切如常,除了感到自己的身体有点沉重之外,我从床上爬起来,穿上拖鞋,站起来,把灯关上,我看到了家人,和他们打招呼,然后去刷牙洗脸......这些感觉是那么真实,让我没有一点怀疑。忽然,我的意识世界,被什么晃悠了一下,如同镜花水月的被打破,它一下就乱套了。脱节了,断裂了,模糊不清了,眼前一切均消失无踪,只有那像符咒一样困住我的灯光,依然明亮,还有我那身体,仍然躺在床上。是的,我的意识好像旁观者,它能看到它的老伙伴--肉身的无助。

    那种惊恐无助,自然是笔墨难以形容的。我想呼唤,也用尽全力,去呐喊,可是,只有空虚,什么都没有。我用尽全力,企图把自己拖起来,而我的身体如磐石,纹丝不动。接着,这种自..

    [阅读全文]  2008-7-1 21:06 - 小曼 - 1770 查看 - 7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5-31   仲夏夜之梦

    5月31日

    在沙发上做的梦总是黑色的。大梦一觉醒来后,恍如隔世,而五脏六腑仿若被乾坤挪移了去。

    先是一场无来由的音乐演出,某个露天剧场。却充满不和谐的声音,台上表演者到后来竟然面目狰狞。剧场哗然。我在那纷乱中愕然看到人群中的晃爸妈。往日彬彬有礼的晃爸竟横眉竖眼的语出恶言,昔日温和从容的晃妈却如市井泼妇般张牙舞爪,正与邻座一妇人文攻武斗不可开交中。我惶恐,更羞愧,不敢趋前相认,乃迅速借众人之掩护悄悄离去是非之地。

    其时,天色昏黄,风舞若狂,云飞如驹。路上遇一神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正指引一圈听众昂首观天,云有两国航天军事武器九重天上竞技较量,日夜不断。又云星河灿烂时,向北方望能睹此异象。我心下狐疑,不自觉地举目望天,浩瀚宇宙,安祥如梦。何来的异象!危言耸听,居心叵测。

    欲抽身而退,天却变幻于一瞬。我身边的场景也仿似舞台剧的背幕被迅速撤换。我突然就身处一个通体透明的玻璃容器内,这玻璃容器却悬浮于半空。眨眼间,本来宁静无事的碧空上倏霍飞过无数的战机,米格16?(朋友刚刚对我的无知给予了教育:米格机是苏联的,美国的是F16)还是什么?我对军事一无所知。还有导弹!这是两国之间的一场大战:英国和柬埔寨。先是英国的导弹射过来,把本来国境面积只有巴掌大的高棉古国炸得遍体鳞伤。然后是柬埔寨的还击。我的位置近柬一方,因此柬的空军如何装载如何发射导弹就赫赫展现我眼前。两国交战你来我往毫不松懈,导弹既有空对空,也有空对地,规模不小,破坏巨大。但最可怕的那一刻尚未来临,我还不知恐惧。而伴随这些交战由始至终都有一个来自英国BBC电台的字正腔圆饱含激情新闻讲解声音,好像正在发生的不过一场世界杯足球赛。两国战机都是赛场上的球员。

    不知道几回合后,最绝望的一刻终于来临了,而那带来了世界末日:歇斯底里的英国政府终于发射原子弹了,而且威力比广岛长崎的Little Boy 和 Fat Man还要..

    [阅读全文]  2008-5-31 21:13 - 小曼 - 1530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2008-5-17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生于七十年代

    5月17日

    一、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保持阅读习惯的人一看这个标题,大概都知道它的来历。生于1976年,北大毕业,微卷长发,戴眼镜,略带有书生气质的许知远企图以他自己的经历视野思想为代表而整合出一个属于七十年代人的群体气质和性格。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我对此公毫无了解,但却佩服他给书起了如此好的名字。正是这个书名让我犹豫再三,踌躇许久后,终于在这个寂寥的周六把它买了下来。

    这个年轻人曾经关注的,和我曾经关注的,没有什么区别。他的思想也并没有他自以为的高度和深度,就像我的许多思索都不过是徒劳的重复前人,除了博得上帝的发笑毫无价值一样。我们都是困惑的,不断追寻的,心中还有所敬畏、坚持某些信仰、不放弃那些古老品质的人。他的忧伤和我的忧伤,都有着同样的色泽和亮度。

    序中引用歌德所言:阅读是读者和作者间的一次合谋。而这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带给我的经验是:阅读是作者和读者间的不谋而合。两个极度相似的人,偶然相遇了,在推心置腹的交流中获得的快感也许是值得期待的。但我却渐渐麻木了,我和许知远一样,觉得自己的出生年代和地点皆不合时宜,更期望归属于那一去不返、理想主义激情燃烧的年代和地方。从此是否能看出,七十年代人,不仅是忧伤的,而且还是孤独的。他们不甘心被整合于70s这个符号下,他们有各自的追求和精神家园,于是,这一代忧伤的年轻人,终于是流离失所的无家可归者。

    二、国殇

    五十年一遇的汶川地震让这个国家举国同悲,作为泪腺发达的人,这些天的报纸轻易不敢看,悲痛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受难者依然在受难,瓦砾之下的呼唤经过了残酷的72小时后已渐式微。我唯一能做的是捐款,同时,不去动摇某人坚决到灾区采访报道的决心。

    玎玎大喜了,她问我,这样的日子里办婚礼是否不妥?我想了想,有何不妥?我们确实遭遇了大劫,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在死亡的阴影和虚幻的生命面前,唯有爱是有权利大声疾呼的..

    [阅读全文]  2008-5-17 07:36 - 小曼 - 1631 查看 - 5 评论 | 收藏 散文天地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