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历

« 2024-4-19  
SunMonTueWedThuFriSat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博客目录

我的日志

    2006-6-7   [转载]海外文学太平庸

    海外文学太平庸

    老摇

    星岛日报副刊,2005年12月12日

    故事有兩種寫法,一種是小說,一種是記敘文。有的故事看上去像小說,其實只是記敘文。雖然裏面也有倒敘、插敘,也有議論、抒情,但就跟泥塑的彩人一樣,看上去很像樣,鼻子眼睛什麼都有,尺寸也和人一樣大小,唯獨就是缺口氣。這口氣就是小說的精神氣質,就是小說藝術。

    小說和記敘文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小說是門藝術,所以它不是光講個故事就完了,還要具有美感,甚至為了美感,可以把故事都丟掉不要。這個美感不光是來自一般說的文筆,也可以來自於情節、結構、氛圍、思想等等。海外的很多作者,只滿足於復述身邊的故事,並沒有必要的藝術加工,讓讀者看了感覺是在看大陸一個叫《故事會》的雜誌,頂多滿足了一點獵奇心理,審美的需求是一點也沒有得到滿足。這個藝術加工不是那個什麼"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也不是要你把故事編得更離奇更感人,而是在如何使小說看起來更美上下功夫。

    小說怎麼樣會看起來更美,見仁見智。我個人認為,作者應當控制敘述的節奏,要做到張弛有節,文字間要有張力,不能從頭到尾一泄到底﹔要適當地留白,不能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要給小說留下餘韻﹔最好能從文字間透出點小說的勁兒來,展現點與眾不同的想法,甚至給讀者來些智力上的挑戰。小說要追求美感,作者要有這種創造美的欲望。泥塑彩人的小說,缺少文字的鮮活,是死的,毫無生氣。

    小說要追求美感,作者要有這種創造美的欲望。泥塑彩人的小說,缺少文字的鮮活,是死的,毫無生氣。倒是網路上的寫手,雖然魚龍混雜,水平參差不齊,但最好的作品往往出現在網上,因為只有在網上才能實現自由寫作,徹底的自由,沒有任何包袱。捷克有個作家說過,比編輯的剪刀更可怕的,是作家自己心中的剪刀。當然他那是針對政治說的,不過在文學上也同樣成立。如果是傳統文學發表方式,小說都要經過編輯審查,像喬伊斯那樣,光寫一個人在床上輾轉反側就要寫三十頁,我們的..

    [阅读全文]  2006-6-7 21:47 - youming - 2182 查看 - 2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6-7   [转载]文学没有救世主

    文学没有救世主
    朴素

    明报副刊,2006年3月23、23日

    长寿的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巴金离开人世之时,传媒哀叹中国文坛少了一位“旗帜性人物”。记得多年前,巴金就说过这样一番话:“长寿不是一件好事,是一种痛苦。”偏偏造物弄人。有学者称:巴金真正的文学生命1949年就结束了。尽管上海学者郜元宝说,根据他个人的阅读经验,巴金的作品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郜元宝认为巴金是在新文学的严肃文学系统内部具有通俗倾向的作家,他成功地将西方现代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融入中国新文学中,没有生吞活剥的痕迹。纵然如此,巴金与中国第一流的作家依然有着不小的距离。这种距离对巴金来说,确实是一种遗憾。

    以前我们总指望“大救星”式的人物产生,对文坛也有这样的期待。然而效果如何呢?大家都清楚。文学自产生时就是个人性的精神活动,历史上哪有一个文学家是别人告诉他,要他这样写,那样写的?据我个人所知,并没有这样一个文学家。曹雪芹写《红楼梦》时没有一个所谓的“文坛的旗手”在支持或引导他,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时同样没有。作家协会本是制度下的某种产物,其存在的必要性都已经受到质疑,巴金去世正好是一个契机,告别文坛的“旗手”,才是中国文坛复兴的希望之所在。

    那种认为文坛需要“旗手”的作家,其思想意识依然停留在陈旧的集体观念之中,需要别人的主宰与引导,自己无法独立思考。他们还需要卡里斯马式的人物为他们指明方向。卡里斯马一词,借自西方当代社会学,其本源为早期基督教语汇,出自《新约·哥林所厚书》,原意为神圣的天赋,指有神助的人物。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全面扩展了它的含义,用它指在社会各行业中具有原创性、富于神圣感召力的人物的特殊品质。

    然而自西方解构主义的兴起,权威不断崩溃,领袖人物走下神台,卡里斯马型的人物渐渐衰落。在一个民主自由的社会里,根本不需要被神化的卡里斯马型的人物。只有专制社会才需要权威,需要驯服的子民。当韩寒说:..

    [阅读全文]  2006-6-7 21:44 - youming - 2683 查看 - 6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2006-4-29   [转帖]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本栏所有文章都是转载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1953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1955年9月,毛泽东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按语中说:“全国合作化,需要几百万人当会计,到哪里去找呢?其实人是有的,可以动员大批的高小毕业生和初中毕业生去做这个工作”“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195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提出《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在“纲要”中提出“从一九五六年开始,按各地情况,分别在5年或7年内,解决城市中的失业问题,使现有的城市失业人员都有获得就业的机会。除了能在城市就业的以外,他们的就业途径是到郊区、到农村、到农垦区或者山区┅┅”;

      1956年4月8日,根据刘少奇3月22日在长沙中学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的长篇社论;

      1960年9月,下乡知青邢燕子事迹发表;

      1962年11月,中央安置城市上山下乡青年领导小组成立;

      196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动员和组织城市知识青年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定(草案)》;

      1964年7月9日,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今后15年内动员城市青年学生下乡参加农业生产,是城乡结合、移风易俗的一件大事;

      1966年12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同工农结合是知识青年的历史道路》的社论,纪念一、二九运动30周年;

      1966年底,北京市的一些红卫兵成立了红卫兵农垦战斗团,要求去海南岛;北京长辛店中学蔡立坚串连经过山西的一个小山村,决定留下落户;

      1967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知识青年必须同工农相结合》的社论;..

    [阅读全文]  2006-4-29 12:54 - youming - 5016 查看 - 19 评论 | 收藏 文史哲


Powered by © 2006-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