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杨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黄杨文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黄杨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闲聊中文论坛上的口水战
在海外中文论坛上转转,您时常能看到一种现象,即论坛口水战。您要是有闲情逸致,又有时间潜水观战的话,就会发现,论坛宛如战场,烽火连天。尤其是话题涉及到政治,牵扯到中国近现代历史,往往砖头乱飞,硝烟四起,刀光剑影,杀声一片。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觉得这和中国的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文化传统对社会的持续影响是深远的。从西汉王朝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在这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中国形成了一个以皇权为中心,政治文化合一的皇权社会。科举考试制度为儒家意识形态确立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话语权的儒生也为巩固发展这一文化传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您可能会说,中国社会在最近这一百多年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种文化传统怎么还能影响现在的文化人呢?

的确,自鸦片战争以来,现代西方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严重挑战,但其并未因此而消弱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方式的功能。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武装侵略首先打破了中国君臣所持有的“华夏中心”观念。打了败仗,您还跟洋鬼子说什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显得不那么与时俱进了。得,咱先承认蛮夷国家的平等地位,反正洋枪顶咱腰眼上,不承认也得承认。当时,好歹还有几个聪明人,提出“师夷长计以制夷。”

曾国藩,李鸿章这些人还是知道洋枪洋炮厉害的。要跟鬼子斗,非自己造洋枪洋炮不可。等咱们有了这些家伙,再整治这帮蛮夷不迟。反正咱的文化最优越,日后照样能当老大。

没承想,洋务运动没折腾成功,洋鬼子得寸进尺,进而惦记着瓜分大清国。这时候,年轻一辈的忧国忧民之士着急了,嚷着喊着要变法改制,说人家日本国搞了个明治维新,噌家伙,一下子从个蕞尔小国窜升成为世界列强。

可改制哪那么容易呀?皇上都试了,不也没成功嘛。一些性子急的同志就忍不住了,等着皇家改制得等哪辈子去呀?干脆甭等了,咱把这糟糕的制度打碎了换新的。于是,就闹革命,没费多大劲,还真把制度给换了。

虽说革命把制度换了,帝制改共和了,老百姓把辫子也铰了,可换汤没换药。国家积贫积弱,受洋鬼子欺负这问题还是没解决。这时候,一些喝过洋墨水的同学们开始纳闷儿,这是怎么个茬儿啊?就绞尽脑汁琢磨原因,原来都是中国传统文化惹的祸。于是,他们铆足了劲儿向孔家店扔炸药包,恨不能把传统文化连锅端,好把德先生赛先生请到家里来。

其实,传统文化哪能一下子连锅端呢!甭说别的,就拿这些发动文化革命的同学来说,他们脑子里的传统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看他们喊着打到孔家店,嚷着要全盘西化。其实,他们是自觉地反传统却不自觉地受着传统文化的支配。

这么说是不是委屈了这些同学呢?一点儿也不委屈。

首先,他们的思维方式就没跳出传统文化的圈。在传统中国社会里,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是合二而一的,政治中心垮了,他们对中国文化就丧失了信心,麻利地拿传统文化开刀,幻想着通过一场文化革命,一揽子解决政治和社会问题。

其次,他们和自己的前辈们一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把帝国主义侵略上升到“亡国灭种”的高度,将西方民族主义这一意识形态融入传统文化的危机意识中,戳起“救亡”大旗,吹响爱国主义号角,从而使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成为团结国人的强大意识形态。谁不认同这种意识形态,谁就会遭到“全党共讨之,全国共诛之”的命运。这对在“独尊儒术”的传统文化中浸淫过的中国文化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

比较一下印度,您就能更清楚地看到中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合二而一这一特征。十九世纪,印度让英国给灭了,成了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印度的文化人面对这种局面,就没有那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不少人都说这才多大点儿事呀?不就政治中心换了人嘛。让英国人统治比莫卧儿王朝还强,这不挺好的事嘛。印度社会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本来就不是合在一起的,政治中心变了颜色,无所谓!这让咱们中国人感到大惑不解。其实,这是因为两国文化传统不同所造成的。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文化精英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和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按说,他们应该比较能够找到共同点;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民族主义是在中国政治中心逐渐衰落分崩离析的情况下引入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呈现出的是一派混乱局面:军阀混战,你方唱罢我登场;国共党争,你死我话见真章。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文化精英们在如何救亡,在怎样使中国现代化的问题上就产生很大分歧。有分歧是很正常的,但是,在传统的一元化的思维框架之内,多元是不能容忍的,独立思考是被当成另类的,不认同政治中心的第三条道路是行不通的。当今的网络战争依然具有这一明显特征。

在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起先锋队作用的中国文化人时常显得急躁,易于感情用事,较少理性思考。印度出了个甘地这样的思想家,中国呢,知识精英都一股脑儿地忙乎着从国外引进所谓的先进思想,什么资本主义,国家主义,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社会主义,等等,等等,大有病急乱投医的架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使中国文化人失去了从容变换角色,改造传统文化的机会,因而,就没能产生一个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在政治中心遇到危机,在“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您还在边上站着,不加入救亡的洪流,搞什么文化启蒙,就会令人不耻。曾声言二十年不搞政治,一门心思推广新文化运动的胡适之先生,也不能免俗。

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不但没有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得到消弱,在某些方面却得到加强。中国共产党为此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本来,科举制度一废,中国的读书人一下子找不着北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立马泡了汤。除了念经,您说他们还能干什么呀?其实,走街串巷当中医,或者,再念个大学当专业人士,都是出路;最不济了,脱下长袍干点儿苦力,也不是不能生存。但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中国文化人依然把救亡放在首位。

“亡国灭种”的危机意识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将中国的文化精英置于非常尴尬的境地,他们在心理上对现代西方又爱又恨。爱的是人家国富民强,财富多,有实力;恨的是他们依仗船坚炮利欺我泱泱大国。因而,他们在如何对待现代西方的问题上就总是无法取得共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但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也使中国文化精英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在中国搞共产主义运动,还得靠文化人。工人阶级人数少,不成气候;农民兄弟觉悟不高,群龙无首,没有陈独秀,张国涛,毛泽东这些文化人发动工农是根本不行的。这下,中国文化精英又成了事实上的领导阶级,重新找回了失去的位置。

马列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打开市场,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是分不开的。

为什么当年中国文化精英拥抱马克思主义,邹傥教授曾经做过精彩分析。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这种意识形态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一揽子解决所有社会问题的理论正对具有一元化思维方式的中国文化人的胃口,老马既是西方人又反对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也满足了中国文化人对现代西方既爱又恨的复杂心理诉求。再说,列宁的革命党的组织形式和中国传统的精英政治也非常合拍。中国文化人搞共产主义运动,其实是熟门熟路。怪不得当年共产国际派代表去印度发动共产主义运动无功而返,在中国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呢。这就是文化传统的巨大作用。

尽管中国共产党是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的全盘西化的革命政党,又在文革中对中国文化传统实行全面扫荡,但它在继承和加强某些文化传统方面不自觉地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使民族主义在中国经久不衰。国富民强,重新崛起,弘扬国威也成为国人的宗教。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化讨论到九十年代兴起的民族主义浪潮,从《河殇》到《大国崛起》,主旋律无一不是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一旦发展到近乎宗教式的狂热程度,它的非理性成分就会占据上风。这也是为什么中文论坛上涉及民族主义的议题最容易引起网络战争的原因之一,它至今仍给许多文化人提供道德优越感。只要您把民族主义大旗一戳,甭管说什么,腰杆子就硬,底气就足。

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互联网迅速普及,中文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地茁壮成长。信息革命为开放民众言路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政治制度的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这对关心国是忧国忧民的同志们来说,当然是件大好事。借助互联网,您基本可以畅所欲言,甚至说些出格的话也有马甲护着。您不必再往编辑部出版社寄稿子,浪费邮票不说,发表的可能性还不多。现在好了,如果您有发表欲,仨月俩月混个多产作家,现代派诗人,政治评论家也是很有可能的。

当然,互联网的普及也成了民族主义进一步发酵的温床。如果您稍微留心的话,就能发现海外中文论坛里总是有人高擎民族主义大旗,自认为掌握真理,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从前所未有的道德制高点上宣泄着自己宗教般的爱国主义情绪。他们不太愿意静下心来听听不同意见,不能容忍任何对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批评,使得网络战事频仍,愤青辈出。

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出海外的中国文化人自觉地继承了近代以来形成的新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海外已经解决了生存立足的问题,行有余力,关心国是,不忘为中国崛起贡献自己的力量。只不过,这种张扬着民族主义大旗的口水战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效果。

10 评论

关心国是---关心国事?

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