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取心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天人旧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文取心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重逢莫内
重逢莫内


今天是个大热天,什么事都做不了。索性,到旧金山看莫内画展去。虽然已经看过五次了,但每看一次都是种最高的享受。

画展设在荣誉宫博物馆,位临可以远眺金门大桥的林肯公园内。参观者没我预料的多,基本上都是手持会员证的老年人。当年夏格尔作品在现代美术馆展览,万人空巷,排队的人群绕了三个街口。

莫内在我们年轻时影响非常大,我们在野外画写生时眼前总是浮起他的教堂系列,草堆系列,水边系列,以及大量的雪景,田野,海景,莲花池塘。他打开了我们的眼界,教会我们哪怕一角村庄,几株歪树,一片浮云,都是绝好的写生对象,都蕴含了无限的光,色,自成韵律。

出国之后看了不少莫内的原作,才知道与以前看的印刷粗糙的画册相去有多远。据我的记忆,莫内的画作主要被三个博物馆收藏,第一首推巴黎的道塞美术馆,再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和芝加哥的艺术博物馆。听说还有一大批很重要的画被圣彼得堡和莫斯科两地的博物馆收藏,无缘得见,只好略过。

旧金山博物馆里也有几幅莫内,但并不是一流的。到美国多年之后,对莫内的感觉渐渐淡了下来,当然,心中还是奉莫内为伟大的画家,只是这世界上伟大的画家太多了。米勒,捷里柯,凡高,高更,伊根修拉,莫的格拉尼,哪一个不是像火把一样燃烧自己。还有美国从四十年代开始的抽象表现主义,通过波洛克,罗斯科,德库宁的绘画实践,已趋成熟,用另一种语言阐述我们的世界。莫内的画和他们相比,好像室内四重奏和重金属乐队相比一样。又好像江浙出生之人,长期在四川生活,舌头被辣子火锅麻掉了,已经尝不出江浙口味的奥妙来了。


这次‘莫内在诺曼地’的画展共有五十三张画,都是从各大博物馆筹借的。当门悬挂的一张睡莲,已在无数的印刷品上见过。这画已是莫内晚年间的作品了,大笔潦潦,不求形似,色彩恣意,只求铺陈心中感受。我一向认为莫内中年时的作品最为精彩,精力充沛,感觉细腻敏锐,技法成熟。到老年之后画的日本庭院和睡莲色彩显得过于艳丽,特别是睡莲,水面上除了几朵似有若无的睡莲,就是光和影了。这么大的画面如处理不当,未免空洞。

转进去,第一个展厅是莫内年轻时的作品,二十四五岁到三十多岁,画的多是港湾里的帆船,云彩变幻的天空,乡村小景,教堂边的一排绿树。画得极为动人,我特别喜欢第一张,画的是一座乡村小教堂被一大片绿树围绕着,安静极了,莫内在那个时期还用很多灰色和褐色,那种灰色只有在法国画家的画里才看得到,灰得明亮,灰得优雅,灰得微妙极了。小教堂造型朴素,用褐色的石块建成,被浓绿的树荫一衬,美妙得无法描述。另外有几幅小幅的港湾和渔村,也是用了大量的灰色,画面水气朦胧,暴风雨就要来临。

莫内在四十岁左右到达高峰,这时他的画面开始呈现出一股摄人的光感,色彩越来越纯净,用笔更加自由。画展上有一幅盈尺小画;‘POURVILLE海岸退潮中的悬崖’,湛蓝的天幕前一座铺满阳光的悬崖,海面上的倒影。构图简单,但光线和色彩极其动人心魄。另外,莫内在这个时期画了大量的海边景色,山上的小屋,悬崖上孤零零的一株树,像象鼻似地插入海湾里的岩石,全都是阳光灿烂,色调明快。有一张在水边的杨树,我凑近了仔细看,看了半天还分析不出莫内用什么办法把画面弄得如此明亮,他挑起涂到画布上的根本不是颜料,简直就是阳光本身。

下面一个大厅里挂着这次画展的重头戏,‘教堂’系列之一。三十六乘四十八英寸的画面上,清晨的阳光斜照过来,地面和大部分的教堂建筑还掩在淡青色的阴影中,只有左上部的钟楼抹上了一缕温暖的光照,天空是带暖灰色的柠檬黄,色调极其微妙。你凑近看,只见厚厚的颜料起伏,什么细节都混合成一片,你退远一点,石造建筑的重量,穹型的窗楣门框精致,教堂墙面石筋上的镂刻,巴洛克装饰的细节,全部显现出来。我在画前的木凳上坐了下来,已经不想去分析画中的技法了,只是满心喜悦地享受着十九世纪的空气,阳光,安祥,和宁静。

莫内在同一地点画了十来张教堂,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光线,不同的色调。分别是清晨,太阳初升,平光,正午,阳光西斜,暮照,阴天,我有幸在道塞美术馆看过同时六张教堂系列并排挂着,那绝对是光线的再创造,时间的再创造。对观画者说来是眼睛的盛宴,心灵的震撼。

展出的那张水边的杨树也有好几十张,正当莫内画到一半之时,那块地的地主决定要把杨树全部砍光种葡萄,莫内和几个朋友和地主商量,把整块土地租下来一年,这样莫内才得以完成他的‘水边的杨树’系列。

画展上还有三幅诺曼底海边的石柱山,俗称象鼻山。二幅完成了,斜阳从侧面而来,岩石的嶙峋和海水的晶莹透明的质感画的极好,还有一幅画布上只是大致上铺了一层颜色,大笔撩撩,勾出个轮廓。再一看画旁说明;此作画之地是于悬崖边的一小方平台,莫内雇了小船过去,最后的一幅是潮水淹上来了,莫内还埋头作画,也不管船夫大声催促,直到最后一刻,莫内才携此速写而成的画登船。


有人批评莫内的画太过自然主义,太愉悦感管。我倒觉得作为一个画家,他纯粹得透明,人们没资格对如此纯粹的一个天才指手划脚,诗可言志,诗也可不言志。我们站在毕加索的‘格尔尼卡’之前,震撼,惊悸,迷茫,不安的感觉扑面而来,人类社会的残酷,不公平,非理性使我们愤怒,思索,警惕。但日常日子还要过下去的,这个世界还是值得留恋的,于是我们转向莫内,他和我们一样有喜怒哀乐,一样要养家活口,一样面对生老病死,他的选择是回过头去,向着阳光的一面,安安定定地坐下,满心喜悦地眯起眼睛来,把颜料挤在调色板上之后,他心无旁骛地描绘这个灿烂的世界,正因为知道光阴荏苒,所以跟老天爷抢时间,笔走龙蛇,光影斑斓,色彩流淌。天光的微妙变化,氛围的渲染,空气的抖动,颜色的层次,都一一在笔下呈现。一张画布铺满了,日正西斜,光移影动,何不重起一张,莫内外出写生总是携带多幅空白画布。于是,画架上面竖起一张新的画布,莫内,凝视良久,心有灵犀,提笔一气贯穿,在天暗之前又完成一幅杰作。

人类需要毕加索这样的重金属类型的画家,也许,人类更需要像莫内这样的自然之子,他美妙的画幅是我们和自然的对话,自然赐予我们太多了;山川秀美,阳光和煦,色彩缤纷,景致怡人。但我们何曾睁眼去看了?去欣赏了。太多的俗务占据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直到站在这些明亮的画幅之前,我们才明白有眼睛并不等于会看,看了并不等于领会和感受,真是何等的憾事。

从画展出来,往停车处走去,在高尔夫球场碧绿的草坪后就是安静的海湾,对岸是谭北山脉淡紫色的轮廓,红色的金门桥南北一线,夕阳辉煌,山水明净。好久没画写生了,哪天背了画具来此,向莫内致敬。

                                     2006,09,16.于柏克莱

7 评论

“人类需要毕加索这样的重金属类型的画家,也许,人类更需要像莫内这样的自然之子,他美妙的画幅是我们和自然的对话,自然赐予我们太多了;山川秀美,阳光和煦,色彩缤纷,景致怡人。但我们何曾睁眼去看了?去欣赏了。太多的俗务占据了我们的眼睛和心灵,直到站在这些明亮的画幅之前,我们才明白有眼睛并不等于会看,看了并不等于领会和感受,真是何等的憾事。”


我前两天还同时对比着看了一下莫内和凡高的画册,发现自己还是更喜欢莫内。

谢文兄好文!

we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