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ming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友明文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youming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伊甸文苑中篇小说专辑之:凝聚在文字中的忧思
凝聚在文字中的忧思

吴友明(美)

给女作家朱晓玲的中篇小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写书评,应该说纯粹是我生活中的一个意外。我意外读到她的作品,由此也就意外地结识了这位沉浸在行走于文字中的孤寂的歌者。认真说起来,我读朱晓玲的作品,远不是由这篇中篇小说《东边日出西边雨》(下面简称《雨》)才开始的。早在去年春天的时候,我就在北美女人网上开始读到她不少的作品,如:长篇小说《麻木部落的女人》,中篇小说《梦醒时分雪纷飞》、《瘫儿》等等。由朱晓玲的这些作品中,你能读到一种执著,一种温情、一种冷峻、一种忧郁、一种沉静、一种触动灵腑的品质和纯粹、一种不落俗的洒脱与超然,还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和伤愁。这种惆怅和伤愁是弥漫在她作品中的一种气质,这种气质是契合我们心灵所需的内在表达,是引领我们随了她的文字走进为底层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和他们的生存状况而忧的元素和隐痛,是觉醒麻木灵魂的处方。她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文字,正如她在有封电邮中对我说的那样:是用心温暖的。她说,她不愿读者读到的文字是麻木的、是冰冷的、是隔阂的、是没有灵性的、是疏离的、是没有质感的、是没有骨骼和生命的。而我却认为,如其说朱晓玲是在“用心温暖每一个文字”,还不如说,她是在用心温暖、关照她笔下每个人物的命运,关照、思考人类命运的走向。

由朱晓玲作品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从中感觉到她是一个严谨的思考者,勤勉的写作者。由朱晓玲的文字中,我们闻到的是书的芳香和浓浓的书卷气,而不是脂粉气做秀气更不是商业气、媚俗气。读着这样的文字,能使浮燥、惶惑的心趋于平静和祥和,让思绪随了文字的翅膀遨游在纯粹文学艺术的殿堂——读者与作者思维灵光的相遇和交流,就这样一锤定音于千里万里之外,这故然是文学艺术的魅力,更是心与心畅快勾通的例证。

由于比较喜欢朱晓玲的作品,就经常以文学为话题同她进行一些笔墨交流和探讨。一来二去,我们就比较熟了。说熟,其实也就是文字上的熟,自认为读懂了她的一些文字。读懂了潜藏在她在文字中的苦与痛;读懂了蕴涵于她文字中的宁静和痴狂;读懂了浸润在她文字中的善良和实诚;读懂了流动在她文字中的悲情和忧患。是的,我以为朱晓玲是一个心中充满悲情和忧患的作家。这是我读了她很多篇(部)文学作品后的一种总体感觉。当然,她的这种悲情不是消极的、颓废的、绝望的,而是犹如“古希腊人制造了绝望与悲剧的观念一样,总是通过美制造”的,而不是“从丑恶与平庸出发制造绝望。”

——因为,朱晓玲作品中,对人世间黑暗与恶势力的暴露和揭示是立足于批判与鞭挞的;也因为,朱晓玲作品中暴露、认同人性的丑陋和扭曲是建立在拷问灵魂,寻求人性光辉的立场之上的;还因为,渗透在朱晓玲作品中的强烈现实关怀意识和人性关怀意识,闪烁着熠熠的光辉,照亮着她文本的每一个环节。我们所需要的不正是这样能打动人心、温暖人心的文字吗——朱晓玲的文字给了我们这样的感动。

今春,当我同北美的几个志同道合的文友正在筹备组建伊甸文苑文学网站之时,得知朱晓玲也正在为她的第三部文学作品专集《朱晓玲作品选》的出版而四处奔波。然而,机缘和阳光并不怎么眷顾这位执著行走在文字中的歌者,机缘慈爱之手这次好像同样没有那么顺当地抚摸到她的头上。果然不久,朱晓玲就不无遗憾地坦诚告诉了我们:《朱晓玲作品选》的出版之事,因种种原因而搁浅。恰在此时,我们伊甸文苑筹备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集,邀请朱晓玲加盟,她非常高兴地向我们推荐了她的中篇小说《东边日出西边雨》,并很快将稿件邮寄给了我。读完朱晓玲的中篇小说《雨》后,的确被她文笔的练达和灵性,思绪的飘逸和凝重所感染、折服。我的思绪被她所叙述的故事中令人悲悯、叹息的人物命运不可遏制地牵引着,使我在阅读《雨》的过程中,时而心痛,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沉思或愤懑。

在我认为,朱晓玲中篇小说《雨》的主题,是在立足于批判与怜悯的基础上,直抵社会及人性丑恶、阴暗的层面,将生活及人性不光彩的、晦暗的一面掀撕开来,展示在读者面前,通过对个体生命命运的解析和打造,寻求大世界的真理和共性。所不同的是,朱晓玲在她的《雨》中,将她以往对'知识女性"、"职业女性"命运的思考,置换为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女性命运及她们生存状况的思考和探究,“揭示现实社会及男权对女性的挤压,进而思考女性的前途和命运”。她的作品由此更贴近生活,更贴近民众,更为平民化(当然不是世俗化),更具有浓厚的平民意识及现实意义。但是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揭示问题的深刻性,并没因她笔下人物们的“小”和事件的“平”而减弱分毫。朱晓玲中篇小说《雨》中的聪明、可取之处就在于从小(小人物、小事件)处着手,反映挖掘形而上的问题——人性及人的生存状况。“而人性的冲突与抵抗,也就构成了朱晓玲作品的主要描写内容和传达底蕴。” 正是如此,朱晓玲在她的《雨》中,同样不回避对残缺、扭曲人性的挖掘和暴露。朱晓玲对人性丑陋、残缺一面的深入挖掘和暴露,才使得她的文学作品更加凸现出人物的真实性,故事的可信性,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及可读性。

朱晓玲中篇小说《雨》中的女主人翁紫依,是个典型的既无“内我”又被社会力量挤压、扭曲得不成人样的悲剧性人物。紫依的悲剧性不仅仅在于她是个既无社会背景(父母亲都是装卸运输工)又贫穷(自己下了岗,全家的生活全靠丈夫并不丰厚的工资维持)的女人,更重要的是在于她灵魂的不觉醒,不认知什么是真正的人生价值。而且,她的人生态度中有一种无可救药的、不可弥合的人性裂隙。这个裂隙叫——虚荣。虚荣使她无知;虚荣使她浅薄;虚荣使她贪婪;虚荣使她不觉醒;虚荣扭曲了她的人性;虚荣使她找不到正确的人生坐标;虚荣使她将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虚荣使她沦为某房地产开发商米家山的情妇,而后被他无情抛弃;同样是虚荣,使她丧失了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尊严。

朱晓玲在她的《雨》中这样对我们说:“紫依太想出人头地了。因此她活得很虚荣且张扬。而她的出身又是那样的卑微,而她自身的文化素养又那样低,她的社会背景又几乎是零。这就注定她会为自己的虚荣和张扬付出惨重的代价。这就注定,她要去攀缘那些有权有势力之人。更可悲的是,紫依还是一个摔得头破血流也从不吸取教训的女人。而且,但凡是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和不如意的事情,她就会对自己卑微的家庭背景产生莫名的怨恨。”瞧吧,就这么几笔,朱晓玲就为她笔下的女主人翁的悲剧命运隐匿下了深重的伏笔。而且,她坚定地不给她笔下女主人翁的虚荣心提供任何正常社会秩序下的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持,其用意是显而易见了——她要将紫依悲剧性的命运推到一种极至。这样的安排之于紫依是一种残酷,而之于艺术则是一种深邃和必须。更是彰显、深隐着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触人心境的语言魅力。

在《雨》中,朱晓玲不仅向我们揭示了紫依自身人性的弱点是形成她悲剧命运的内在因素,而且还一点也不留情地给紫依安排了一个与她性格完全相反的、淡泊名利的男人做她丈夫。故事的错综性和矛盾的冲突由此纠结在了一起。那么紫依的丈夫黄豆豆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他是某专科学校的普通教师,同紫依一样,没有任何社会背景,加上性格孤傲,交际能力极差,不善言辞,因此,无论在事业上或是在仕途上,从未得意过,甚至也差点下了岗。丈夫仕途、事业上的不得意,必定导致家庭生活的平淡无奇,门庭冷清。而这种门可罗雀、清汤寡水式的生活,是出身原本低微、生性又虚荣且爱张扬,也有几份姿色的紫依不甘心过的。由此她怨天尤人,她将生活中的不如意常常归罪于丈夫的无能,通常为一些芝麻粒大小的事就同丈夫闹个没完没了。然而,闹也好吵也罢,身为普通教师、性格又不阿的丈夫黄豆豆是无法、也无能力给予她所向往、憧憬的那种生活的。为了寻求精神、感情上的安抚,物质上的满足及命运的改变,红杏出墙,攀附权贵似乎就成为紫依的一种顺理成章的选择。

故事中的紫依,利用了一个良机终于攀附上了在槐海市数一数二的房产公司的总经理米家山,而且很快就心甘情愿地做了他的地下情妇。她的这种行为无疑是违背社会世俗道义的,也是会被世俗道德所不齿的。但是,从人性角度分析,紫依对婚姻的背叛和对权贵的攀附依傍,是她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无意识的挑战和反叛。而且我认为,她的这种对命运的反叛和对社会道义的抵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很符合人性求生的本能的,更是令人同情的。因为这种抵抗和反叛是需要勇气和胆量做底气的。还因为,她挑战的不仅是自我,更是在挑战庞大的、坚固的社会秩序。为了活着,为了活出一个人样来,为了自己的丈夫下学期不下岗,为了读书的儿子能转到快班,为了下岗多年的自己和哥哥能重新找到工作,紫依义无反顾地向自己的命运发起了挑战,向约定俗成的社会秩序发起挑战。她要挑战她所不熟悉的、同时是她觊觎已久,艳慕已久的、与势力、权贵、富足紧紧纠葛在一起的全新的生活。她希望通过挑战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与权力和富有融合。

由于巴结上了权贵,做了权贵的地下情妇,故事中的紫依是有过短暂的、被称之为“幸福”的生活的。比如说,她如愿地不仅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而且调到了房屋开发公司,被安排在了米家山的身边,而且倍受房屋开发公司上上下下职员们的尊重(尽管这种尊重是值得怀疑的),倍受办公室主任郝好天的奉承和巴结(瞧,她也成为被巴结的对像了)如此等等,但是这一切又都能说明什么呢?这一切能给紫依的命运带来必然的转机吗?紫依多舛的命运由此会结束吗?当然不会。朱晓玲之所以这样安排,为的是使她的故事更为复杂跌宕,人物命运更为多舛曲折,这是文学艺术的技巧,也是朱晓玲行文的技巧。

朱晓玲在她的小说《雨》中,是这样让她的女主人翁紫依走近她仰慕已久的权贵们的阵营的:“紫依就是在米家山同同桌的人喝到第三巡酒的时候出现的。她端着高脚酒杯,如仙子般迈着轻盈的猫步,从另一席间飘然而至……不过这个时候,米家山还不知道紫依叫紫依。他更不知道这个浑身有股妖气的女人是这些女流之辈中最最没身份、最最没地位的下岗女工……叫紫依的女人紧挨着米家山的身子,连着同一个她叫三哥的男人一口气喝了五杯啤酒。她还同那个叫阿红的妇联主任喝了二杯;同一个被她称为财务处长的女人喝了一杯;同一位被她称为教委主任的女人喝了一杯。她的本是平平的小肚皮在一杯又一杯啤酒的灌溉下一点点地隆起了……”不知为什么,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心中有种苦涩——为紫依。也为那些像紫依一样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女性们的命运。她们悲苦的命运和不觉醒的灵魂是值得人同情和安抚的。紫依及紫依们以为攀附上了权贵,依傍上了上层人物,她的人生之路就可坦途通天,她的命运就会发生必然的转机,她的生活中就会有太阳的光辉映照。其实不是。

由于紫依对生命及人生价值认知的局限性和肤浅,使她们走进了人生的误区,她或她们不可能深究生命及人生的深刻含义;不可能追问自己生命价值的意义究竟何在;不可能在自尊、自强、奋斗中体验、寻找活着的乐趣;不可能在个体的生命体验中寻找大世界的真啼,她或她们所需要的只是漂浮在生活表层的、很不牢靠的肤皮潦草的所谓荣华富贵,她所需要的是“今日有酒今日醉”的麻木了的陶醉和迷恋——这种人生价值的认定和努力的结果,使她付出的代价就不言而喻了——那当是人格尊严的必然丧失和沉沦。她的反叛和抵抗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由此也注定了紫依的抵抗和挑战,都是很徒劳无功的,更是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的。她的所有努力都是不可能获得必然的成功,最终与她暗渡陈仓了三年之久的情人米家山反目成仇,以至再次丢掉工作,就成为这个灵魂不觉醒的女人的必然结局。这也许不一定是生活的必然,但它必定是文学艺术的必然,更是朱晓玲式的必然——她的悲悯和忧患;隐痛和哀其不争;指陈和暗示都隐喻在了其中。只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就能由每个温热、冷峻的字体中触摸到令人心动的人性关怀和忧虑“一种冷寂而热切的、不仅仅属于女性的感叹与呼喊!”——是的,我们由这种感叹和呼喊声中,感受到了有一种血还是热的,有一种文字还是纯的真的,这就足够了。我以为。

诚然,对于每部文学作品的解读,原本就是见仁见智的。如果诸位在《东边日出西边雨》中,读出了别一样的内涵,别一样的感受,那同样是合乎情理的、更是值得尊重的一种解读。

37 评论

朱晓玲是冬雪吗?

wx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