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sunlover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伊甸文库】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thesunlover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润涛阎: 韩寒“代笔”的直接证据
韩寒“代笔”的直接证据

润涛阎 / creaders

(一)在美国发生的移民法律官司

我是一个热心帮别人忙的人,有时是修车因为那时候留学生即使博士毕业了很多人还是开旧车,有钱就先买房子;有时是招待八方来宾,有时电冰箱洗衣机之类的家用电器坏了,所以,我常常有电话求助的。

那天Z女士的好友电话打到实验室,我问她有什么事要,她第一句就说十万火急!我以为出车祸了,便问她在哪里,我开车过去。她说就在电话里谈。

Z女士去移民局办绿卡面试被扣押,移民局给Z女士两个选择:要么承认以假结婚欺骗移民局,接受被移民局遣返,不需要坐牢或者罚款;要么不服移民局的判定,以为移民局冤枉了你,那就到法院,由法院判决。如果法院判决移民局败诉,移民局不仅不能遣返Z女士,还得给她办绿卡。如果陪审员判决Z女士有罪, 她有坐牢的可能。移民局官员告诉她,移民局判定她假结婚的证据是她和丈夫二人在单独面试时谎言穿帮了。穿帮,是谎言的直接证据。

移民局要Z女士做出自己的决定,要么遣返回国,要么到法庭。

Z女士自己做不出决定,便电话给她的好友,好友就电话给我问问我的建议。 我告诉她,我不是学法律的,但我可以跟她一起去询问一下律师。我知道,任何律师都接受咨询,然后判断是否接受案子。这是生意。时间紧迫,那年头没有今天互联网这么方便,就拿出电话薄找到移民律师,电话打过去看看能否立刻面谈。首都有一个好处,就是移民律师多。很快找到了4位律师有时间当天谈。这四个律师谈完后只有一位收了45 美元的咨询费,但没有一位接受这个案子的,因为他们说得一样:对于穿帮,律师根本就没办法反驳。

收咨询费的那位倒是说得多一些,当问及移民局没有 " 直接证据 " 就说人家是假结婚,比如二人领结婚证后就住在一个两居室的公寓里,怎么算是假结婚时,律师说: " 要什么直接证据?移民局偷偷把摄像机安装在他们的房间,发现他们各自住在自己的房间睡觉,而且一周二人都没有身体接触,这如果是 ' 直接证据 ' 的话,律师倒是能反驳:‘我跟我老婆两周都没有身体接触了,我们也没有离婚!’移民局把摄像机观察的时间哪怕加长到一个月,律师照样说我自己两个月都没有碰老婆了,我们一样没有离婚。所以,什么 ' 直接证据 ' 都可以辩驳,唯独穿帮不能辩驳!只要把穿帮的证据往评审团面前一摆, 12个评审团没有一个人会怀疑那不是谎言。移民局一旦查出二人说话穿帮,便会立刻追问下去。如果是忘记而搞错了,那被询问的人就会立刻停下来,思考自己错在哪里。如果是谎言,他就必须造第二个谎言来圆第一个谎。如同帽子,要想盖住第一个帽子,第二层帽子要比第一个帽子还大才行。这二级谎言必然与另一人的谎言越来越远,二人的穿帮就越来越大。假如发现二人多处穿帮,移民局根本就不需要继续追击获得更大的第二级谎言了。只要是多处穿帮,陪审员们立刻判定诈骗嫌疑人有罪。律师对二人以上的诈骗嫌疑人穿帮,只能无言以对。 "

律师讲,如果穿帮了,法院要判那个男的5-10 年监禁, 所以Z女士最好选择限期离境而不是去法院。

我们不知道Z女士跟她的假结婚丈夫在什么地方穿帮了,但有经验的移民局官员单独面试他们时要么找到了多处穿帮的地方,要么某处穿帮后继续追下去便出现更大更多的谎言穿帮。我们可以猜测,比如移民局官员一看女生气质高雅,反应敏捷,而男的就是一个高中考试都不及格的体力劳动者,两个人对自己没有亲自经历的事无法判断一致,给出的一定是穿帮的谎言。不论问什么,二人的谎言都不会吻合,因为二人的经历不同,大脑智商不同,给出的谎言必然不同。这样的两个人撒谎,穿帮是正常的,不穿帮倒是不正常了。退一步说,即使二人都是高智商,一旦遇到没有提前商量好的地方,穿帮的可能性也不低。

这就是为何法院与罪犯团伙都把“串供”放在最重要位置,一旦穿帮,一切都玩完。至于Z女士到底为何与假结婚的丈夫穿帮了,估计是她不接受她看不起的那位假丈夫,不想把第一次给他,只是给他几千块钱。那年头女同学都把自己的身体看成玉。猜测那个男人很穷,又不懂法律,被 Z女士给忽悠了,估计就是给点钱他就同意了,在美国办结婚证太容易了。几千块钱可以买很多啤酒。或者只是不用他交他那份两居室中他那一间的房租,他就同意帮忙给她办绿卡了。

(二)韩寒父子多处穿帮

方舟子列出了韩寒与韩仁均父子多处穿帮的证据,而穿帮是谎言在法律上最让评审团和法官判定的而不能被律师反驳的证据。可方舟子竟然说是 " 质疑,没有直接证据 " 。可见,方舟子就是个法盲。

下面列举一些韩寒自己与自己穿帮、韩寒与韩仁均父子互相穿帮的证据(不是质疑)。

关于新概念大赛信息:
韩仁均说是儿子看到的告诉了爸爸;儿子说是爸爸看到的告诉了儿子 。

关于谁把《书店》、《求医》参赛作品寄去参赛:
韩仁均说是儿子自己寄走的;儿子说是爸爸寄走的 。

关于大赛题目杯子里到底是纸还是布:
对此多方穿帮。 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的女编辑胡玮莳说当初是袋装茶叶包装纸。李其纲主编亲笔作证的文章《对一种诽谤的严正声明》说是白纸。韩寒父亲出版的书《儿子韩寒》说是道林纸。而文章写的是布! 文章是看着布慢慢下沉有感而发 。(而事实上,纸是不会沉降的,布很快沉降到底,不是文章作者看到的慢慢沉降一个小时后到底。这段不重要,重要的是穿帮。韩寒写的跟他爹说的不一样,现场的人也穿帮了。)

关于 " 的地得 " :
韩寒说自己从来都搞不懂 " 的地得 " 怎么用,大赛作品《杯里窥人》里边都没错, " 的地得 " 用得准确无误 。

关于韩仁均会不会英文:
韩仁均会转发英语笑话,在韩仁均的微博上用中英文掺和写比如movie maker,但韩寒说他爸爸不认识一个英文单词 (以表明掺杂英文的参赛文章和出版的书里有英文都是韩寒自己写的)。

关于韩寒同桌是否看到过韩寒写《三重门》:
韩寒说他写《三重门》的时候是在课堂上写的,他的同桌陆乐几乎从第一页看到最后一页。而韩寒父亲说,《三重门》是韩寒偷着写的,没有让任何人看到过。

关于《三重门》的读音:
韩寒自己读成了《三虫门》,还在电视里说自己忘记了为何取这个书名。而韩仁均说出了《三重门》的来源。根据韩仁均与《三重门》书中的介绍,应该读《三仲门》。 表明韩寒连书名都不知道怎么来的。

关于《三重门》到底是用纸张写的还是电脑打字:
韩寒《正常文章一篇》: " 方舟子先生,你为了查资料进行科普和打假,你电脑前一坐就可能到凌晨三四点, ..... 作为半个同行,你推己及人,我他妈的无数次一个一个字敲到凌晨,敲了十三年,我他妈就不胸闷吗。 ..... 你不能理解我第二天有工作夜里一点还在写文章 。 " 这里讲了韩寒写作用电脑。韩寒所说的13年前,就是1998年一月份。刚好是韩仁均说的开始写《三重门》的时间。

韩仁均:这篇《求医》倒可以参加新概念作文大赛试试 ...... 后来我就帮他打印了一份。 " 这是1999年打印的,打印只能是电脑写的,不是在纸上写的。此时父子都承认也是韩寒写《三重门》的时期。

但最近韩寒状告方舟子,是说他有纸张手稿。表明《三重门》是手写在纸上的。还把手稿整齐的照片贴在博客上了。
关于《三重门》写作时间与地点,韩仁均与儿子韩寒多处穿帮,方舟子的博客里列出了一大堆,都是来自父子二人的说法。大家自己去读,我就不转贴了。

关于韩寒在初高中阶段到底是读书,还是不读书:
韩寒说他没有读过红楼梦,四大名著都没读过,但他在《三重门》里引用红楼梦等名著里的句子。 据网友的检索,《三重门》引用的书中内容来自如下很多是高中生无法感兴趣的书,如《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尤其是很多大文豪都读不下去的《管锥编》, 如此深奥的学问 16岁的韩寒都能信手拈来,可他古文译成白话文的考试不及格!

《三重门》引用的书:

《管锥编》、《淮南子》、《尚书》、《万历野获编》、《康河里的诗灵》、《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贺拉斯》、《流浪的人生》、《永州八记》、《论语》、《会通派如是说》、《从混浊到有序》、《形式逻辑学》、《搜神记》、《长恨歌》、《本 · 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论大卫 · 休谟的死》、《包法利夫人》、《左传》、《铁轨边的风》、《教学园地》、《镜花缘》、《佳人》、《美女赋》、《江南的水》、《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广阳杂记》、《数字化生存》、《闲情偶寄》、《出师表》、《三字经》、《李敖快意恩仇录》、《舌华录》、《西厢记》、《中国文学史》、《红楼梦》、《水浒传》、《四世同堂》、《史记》、《战国策》、《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变形记》、《中国作家传》、《孟子、》、《西游记》、《聊斋志异》、《羊脂球》、《走出魔镜的钱钟书》、《肉蒲团》

《三重门》谈论涉及到的名人和他们的故事:

王尔德、奥登曾、亚波拉、海德格尔、孔德、卡夫卡、格里高尔、萨姆沙、竺道生、栗良平、左拉、莫泊桑、福楼拜、张俊欧、亨利、托尔勒、为普里戈金、朱光潜、狄德罗、奥特加、范德萨、苏格拉底、雅典娜、戴望舒、彭祖、伯玉、柏原崇、江口洋介、董桥、唐寅、曹聚仁、李渔、杜牧、鲁迅、列子、曹植、杜甫、老子、钱钟书、吴宓、叶公超、李敖、胡适、韩非子、荀子、庄子、徐志摩、柳永、毛泽东、宋玉、韩愈、柳宗元、刘墉、墨子、林徽因、陈寅格、魏尔伦、李煜、尼采、郭沫若、墨索里尼、叔本华、马里内蒂、拿破仑、希特勒、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孔子、梁实秋、柳亚子、孟德斯鸠、曾国藩、李百川、孔祥熙、慈禧、肖复兴、赫鲁晓夫、莎士比亚、江青、罗曼 · 罗兰、德、爱绿绮思、苏东坡、杨万里、邵稼轩。

关于喜欢还是不喜欢《围城》 :
韩寒说:其实《围城》我都没看完。并说看不懂而不喜欢。可韩仁均说: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

关于手稿一气呵成:
韩寒博文回复方舟子说:《小破文一篇》是写了10 个小时。而且反复修改。 10个小时写出来的东西没有丝毫文采,可《杯中窥人》却能在 1 小时写出来。韩寒还说:自己写文章一气呵成,不改动。还出示了20 万字的《三重门》稿件,如同抄一遍一样干净。

关于三本书是谁写的:
在南都对韩寒的专访里韩寒说:“我就在北京的三年没有写书,光顾着玩了。”北京三年是2001 ~ 2003年,此间韩寒署名出版了三本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 》和精选集《毒》。那这三本书是谁写的?

韩寒自己、韩寒父子穿帮的地方太多了,我就不举例了, 香港 《文汇报》用了33 个栏目的宏大规模推论出韩寒的文章和书不是他自己写的 。就以上这些,送给任何国家的法庭,都会当即判决韩寒父子是骗子。甚至不需要把所有的质疑都举出来,就韩寒自己承认,而且他的文章事实也表明:他从来没搞明白怎么用“的地得”,而大赛作品《杯里窥人》里边的 " 的地得 " 用得准确无误,这一点就说明《杯中窥人》不是他写的。如果倒过来,他在紧张的有监场的大赛一个小时内不会写“的地得”但闲着写文章时能够搞得清,那还有点道理。要是说在有监考时会写,平时不会写了,难以让人认同。退一步说,就算他在考场上能搞明白“的地得”的用法,那也解释不通他在学校考试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的地得”。唯一的解释就是监考时的作文《杯中窥人》不是他写的。把这个道理让陪审团们审理,加上如此多的穿帮,所有的人都会认同韩寒父子是骗子。

陪审团只判断出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而穿帮是骗子的直接证据。但量刑则是法官的责任。

(三)美国刑事罪犯的法律判决过程案例介绍:

2002年,27岁的拉西突然失踪。事发后,丈夫彼得森向警方报案,声称妻子神秘失踪,并说出事当天他驾船去湖边钓鱼去了。4个月后,有人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无头尸体和一个男性胎儿。虽然警方怀疑彼得森是谋杀犯,但由于没证据,他们搞不清楚彼得森是如何谋杀拉西的。
2004 年6月,彼得森谋杀案开始审理。法官找不到任何证据证明彼得森杀了妻子,但发现彼得森的说法穿帮了:

彼得森在拉西失踪当天告诉他情妇弗雷: “ 拉西失踪了。 ” 他没说他找了好几天没有找到妻子。但他报案时说找妻子数天无果之后去报案“ 妻子失踪了 ” 。二人的说法穿帮!

加上心理学逻辑推理,比如彼得森卖房子,表明他知道老婆回不来了。经陪审团投票:彼得森杀害怀孕8个月的妻子拉西罪名成立,法官判处他一级谋杀罪和二级谋杀罪。裁决一宣布,法庭外的几百名民众立即爆发出欢呼声。人们的喜悦不难理解,在高度重视证据的美国,公众也都认为穿帮就是谎言的直接证据 。

(四)逻辑思维的重要性

对我们地球人来说,大家都是按照一致的逻辑思维判断事物的。这就是为何不同国家不同语言背景的人在一起照样可以合作,可以移民甚至可以结婚在一起过日子的原因,我们大家都遵循着同样的思维逻辑。为何考据学是一门公认的科学,就因为地球人都按照一致的逻辑思维规则判断事物。

有的人口头上胡搅蛮缠,但他内心里还是一清二楚的,只是利益的关系而故意不尊重公认的逻辑思维。

别小看逻辑思维,它的能量要比任何人能想象出来的都大得多!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就根据严密的逻辑思维就能判断出宇宙的组成元素。尽管那时候别说没有人取回地球以外的星球物质,就是地球内部的物质也没有办法弄到地面看一看,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准确地判定出了物质组成元素。

爱因斯坦的 E=MC2 ,只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物质蕴含的能量。是在原子弹爆炸之前得出物质具有如此大的能量的,而原子弹爆炸则是在此之后。

所以,陪审团根据逻辑思维判断下面的质疑:

为何刚好只有韩寒没有收到挂号信复赛通知?

为何复赛题刚好安排由韩仁均的同学出?

为何韩寒文章里边和书中的故事总是与他爸爸的经历吻合?

为何他爸爸获得了那么多竞赛奖而到1999年后再也不参加竞赛了而与此后韩寒大量出版作品相吻合?

为何他写《求医》这种文章不写他疥疮求医时看到的1999年上海医院与医生的故事而是杜撰情节恰好与他爸爸20年前得肝炎后看医生时医院的情况吻合?

为何他接受采访每当谈到赛车、搞女人时就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而一旦提到他的文学作品哪怕是书的名字时就立刻卡壳?

为何他在赛车大赛期间有多达13篇博客长文贴到博客?

为何他公开在新浪博客的首页如此声明:“公告: 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 ,。。。”?作家为何不敢出头露面交流文学创作的体会?

1月28日凌晨,他在博客上发出《看着手稿真欢乐 ---- 附16岁写孔庆东文章一篇》,结果有人考证出 " 韩寒 " 评论孔庆东的文章写于2000年以后。而韩寒却认为是98年自己16岁时候写的。这不是开玩笑吗?怎么韩寒一谈起自己的作品,就会错谬百出?谈论在学校时的泡妞“干”女朋友(干女朋友,是韩寒自己说的)的过程,如数家珍?而真正的作家,谈论起自己的作品,如数家珍才对。

很多很多的“为何”加在一起,陪审团每一位都会思考:把这些“为何”安在他爸爸身上就一下子全部有了答案。陪审团判决韩仁均无罪的可能性,即使没有发生上面说的穿帮,也接近于零。把这些质疑与多处穿帮加在一起,如果司法独立由陪审团判决的话,结局根本就没有疑问。至于韩仁均为何属于诈骗罪,后面专题论及。

(五)“字体鉴定”初步得出的直接证据

作为“字体鉴定”业余爱好者,我今天告诉大家韩寒“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第一名的《杯里窥人》不是韩寒写的直接证据,以供参考。

由于名画非常值钱,很多人靠模仿的赝品鱼目混珠骗取暴利,作品的鉴定便成为法律上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画作来说,有两个方面可以鉴定是真品还是赝品:一是画作本身,另一是落款那几个字。对于“字体鉴定”来说,模仿者极难给你留下“标记字”让你一眼就可看出它是赝品的。因为模仿的字太少,找标记字就很难。但对于文学作品手迹,由于字体多,留下标记字就难免了。

韩仁均说他儿子韩寒写的字跟他的字一模一样,韩寒的老师都看不出来,这说明韩仁均对于“字体鉴定”是地地道道的外行,也表明他一个文科生对自然科学一窍不通。列宁都知道: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树叶。有的父子指纹看上去一样,事实上绝对有不一样的地方,何况不同的两个人写的字了。下面是“字体鉴定”业余爱好者润涛阎从4个方面鉴定《杯里窥人》,结果都表明此文不是韩寒写的。

( 1 ):找到了标记字

标记字,可以作为某人字体的标记,如同有人在身上某处有胎记、黑痣、兔唇、六指或者有后天造成的伤疤或者手术后留下的印记。这些印记如同指纹,标记出了某人作品的特征。当然,最好能找到类似兔唇的明显标记,因为兔唇即使手术缝上了,那印记依然清楚得留在那里。

图一:

上面写的是:

《杯里窥人》

我想到的是人性,尤是中国的民族劣根性。鲁迅先生阐之未尽。我有我的看法。

南宋《三字经》有“人之初,性本善”说明人刚出身好比这团干布,可以严谨地律己;接触社会这水,哪怕是清水 …

图二,韩寒化学考试交白卷给老师的留言:

上面写的是:“顾老师:展卷悦。我刚才略翻了一下这张试卷,发现这次估计又会不及格,所以不如不要玷污这张卷子的清白,争取下次考试努力后有及格的几率后再做,以免出现太多红灯,打击自信,不是老师教学无方,纯属学生驽钝不化。为谦。看下次的。韩寒 1999.12.23 ”

韩仁均虽然说韩寒写的字与他的字一模一样,分不清是谁写的。但仔细对照,俩人的字并不一样!连类似“兔唇”这样明显的标记字都有。比如《杯里窥人》书写的三个“是”(图一)最后都补加一很长的横紧挨着一捺的上边。大家可以看看《杯里窥人》图片里的三个“是”的写法。但看下面韩寒化学零分考卷上给老师写的信,里边的“是”紧挨着一捺的对方没有那一很长的横!而且这两篇文字都是同一年(1999年)里写的。

有人把名人的画拍卖,画家们都看不出来是赝品,但字体专家一看落款几个字就可以断定出来!别看赝品字体模仿得看上去一模一样,但经不起字体鉴定师的鉴别。更别说韩仁均与韩寒的字体差异如此之大了,连“是”字的写法都不一样!根本不需要专业“字体鉴定师”,照样可以发现韩仁均父子的写法不同,比如“是”字的写法就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韩仁均没注意到他儿子比他少写一横早已成习惯。习惯是很难改的,也就留下了鉴别二人作品的标记了。如同韩仁均有六指而韩寒只有五指一样。

图三:

图三上的字是韩寒出名后写的,上面没有日期,跟范冰冰的字体放在一起的,在网上随便可以看到。里边的“是”字也没有额外的那一长横。

再看图四:

上面这个也是我从网上找到的韩寒的手迹,里边有两个“是”字,都没有额外的那一长横!表明:如果韩寒手迹(图二、图三、图四)上的字属于韩寒的“真品”,那么,《杯里窥人》文章的字对于韩寒来说就是“赝品”,因为两种字不是来自于同一作者。

( 2 ):字体笔画轻重与长短来鉴定《杯里窥人》不是韩寒的作品

作者写字时,每一笔画的用力基本上是有迹可寻的,构成了每个人写字的风格。这也是“字体鉴定”的一个指标。

为了节省大家的精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对“字体鉴定”程序感兴趣,我就用韩寒与韩仁均父子在写“竖”时的用力之差异来鉴定《杯里窥人》文章的文字与韩寒的手迹之差别。

图一《杯里窥人》正文包括题目,凡是不连笔的“竖”,比如题目第一个字“杯”的木字,那一竖,可看出用力在开始的入笔,而到最后则放开,主要特征就是竖比较短。根据图一里深蓝色钢笔字韩寒的签名与图二图三图四里韩寒的签名来看,深蓝的钢笔字是韩寒的手迹。而韩寒的字凡是不连笔的“竖”都是很用力,竖都比较长,甚至有的字的“竖”可以看到“轻顿笔”,比如图一深蓝钢笔字“市”的竖,就有轻顿笔。再比较同一个字,比如“中”,韩寒写的深蓝钢笔字“二中”的中,与下面第一行里“中国”的中,韩寒的“中”最后的一竖,是轻顿笔;而正文“中国” 的 “中”最后一竖,则是甩笔。

韩寒的父亲韩仁均说韩寒的字与他的字一模一样,外行也许一看,《杯里窥人》正文(圆珠笔)的字与韩寒深蓝钢笔字一模一样,但内行一看那可是天渊之别!

我们把《杯里窥人》里含有“竖心”的字找出来,把韩寒的文章(图二)里含有“竖心”的字找出来,我们可以看到:图一《杯里窥人》文章里有三个“性”字,左边的竖心那一竖是用力在开始的入笔处,到最后甩开。而韩寒的手迹(图二)里边的含有竖心的字那一竖则是用力均匀,比如图二第六个字“悦”,竖心的那一竖就非常明显是顿笔收尾。 图三和图四里边的很多字的竖都比较长,比如单立人那一竖就很长,而在《杯里窥人》文章里没有这样写的竖。

(3)三点水的写法表明《杯里窥人》不是韩寒的作品

《杯里窥人》的三点水下面两个点是连着的写法写成了竖(见图一里边“渐渐浸”三字),而韩寒的三点水都是分开写的(见图二里边的“沾污”和图四里边“活、淡、渐渐消、没),都不是一点加一竖,而是三个点单独写的。

一幅名画,拍卖行能卖到百万甚至千万,时常有赝品。就连齐白石著名的虾米画都发现了赝品。由于签名的字很少,加上模仿者模仿得惟妙惟肖,字体鉴定师鉴定起来非常困难,但只要是赝品,基本上都能被揭穿,因为模仿者无法做到在字体的入笔、收笔尤其是拐弯处不留下马脚,就那一点点差异基本上逃不出字体鉴定师的眼睛!更别说韩寒与韩仁均父子的字相差太大了,我一个业余字体鉴定爱好者就能鉴别出来!事实上,韩寒与韩仁均字体的差异远远超过邓小平与周总理的面相之差,也超过芙蓉姐姐与林志玲的貌相之差。

那为何韩仁均说韩寒的老师都看不出来韩寒父子的字体差异呢?

因为老师没有见过父亲要求儿子要模仿父亲的字体,老师想不到韩寒的父亲会替儿子签字。第二,韩寒那时还是一个考试不及格的次等生,韩寒写字再好再差毫无意义,也就不在字体上花费心血。没有“字体鉴定”经历,不论是业余爱好还是专业,韩寒的字与韩仁均的字就可鱼目混珠。我在刚到美国的时候选的一门课,里边有分组做实验的时候,我当时就告诉那位白人女同学:我们组的那俩黑哥们长得一样,怎么分清谁是谁?她听后吃惊地几乎把眼睛瞪出来了。后来她告诉了那俩黑哥们,他们就哈哈地笑,还问我:“润涛,你们中国人长得都一个样,怎么会认为我们长得一样?”刚好两位中国女同学走过,我问他们难道她俩长得一个样?三个人都说差不多啊,很难分清。差点笑死我了,因为一个有巩俐的水平,另一个就是南瓜脸,相当于后来的芙蓉姐姐吧,可没见过几个中国人的老外们愣说她俩长得一样。几年后我去幼儿园送孩子,又发现美国孩子们长得都一个样!

但如果有人告诉分不清邓小平与周总理的老外:邓小平的三角眼是周恩来所没有的标记,周总理的浓眉是邓小平不具备的标记,老外仔仔细细看后也会辨别出谁是邓小平谁是周总理的。

所以,当你看到了上面字体鉴定的4项指标,自己稍微一看便可看出:《杯里窥人》不是韩寒写的。

直接证据有3: 一是有标记字,“是”字最后的额外一横就是《杯里窥人》作者的标记字,而韩寒的手迹,从1999年开始到后来的文字里都保持着没有这额外一横的写法。二是韩寒写“竖”比较用力,比较长,还有轻顿笔的现象,而《杯里窥人》文章的字凡是没有连笔的竖,都是用力在入笔,最后甩开,所以很短,也看不到轻顿笔。用含有“竖心”的字作比较,韩寒的竖心那一竖是顿笔,而《杯里窥人》文章“性”的竖心则是上面重下面轻。 三是三点水的写法,韩仁均是一点水加一竖,而韩寒则是三个点都是单独写出来的。

无罪推定指的是没有直接证据。而穿帮是谎言的直接证据,字体鉴定结果属于直接证据。否则,任何画家都可以用赝品去拍卖行赚大钱了!因为没有人会抓到所谓的“直接证据”看到此人是怎么画的。然而,字体鉴定师的结论就是直接证据!法院就根据字体鉴定师的结果做判决。如果不服,可以上诉,上级法院还是找字体鉴定师(不同的字体鉴定师),而非找看到画画的证人。证人可以说谎,但字体不会说谎。齐白石的名画就出现了赝品,而是不是赝品法院靠的就是鉴定师的鉴定,而非去找亲眼看到造假者画齐白石画的证人。

后记:

(1)本人是“字体鉴定”业余爱好者,提出来供大家交流。待将来法院认命专业“字体鉴定师”进行鉴定后,方可在法律层面给出最后结论《杯里窥人》是否出自韩寒之手。 专业字体鉴定师的结论就有法律效力以判定是真品还是赝品,属于直接证据范畴。

(2)本文里所有的图表均来自网上。(二)和(四)的内容都是来自网上,很多是方舟子和国内网站给出的内容,大家可以查到。我无法给出每一段的网上文章出处,因为找不到哪个是最早的!只能在最后给出这个说明。 转贴此文的网友,一定把后记部分一起转,否则有剽窃方舟子等人的文章之嫌。不是我害怕方舟子发疯打假到我头上,而是本该如此。新闻没有版权,但文章有版权。

http://blog.creaders.net/laoyan/user_blog_diary.php?did=105432

5 评论

勘破韩寒“代笔”门

  作者:李钟琴 / creaders
  
  利用春节长假,我看了韩寒早年的文章,看了媒体以前采访韩寒的五六个视频,翻看了大量质疑和反质疑帖子,我不得不相信,《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人》等韩寒出道时的作品不可能是少年韩寒写的。良知也告诉我,不管什么借口,都不是阻止网友们追求真相的理由。

  随着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的深入,我认为,只要认真看过那些质疑文章,只要不是抱有成见、预设立场,只要有起码的判断能力,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令我不解的是,在韩寒已经被扒得体无完肤之时,竟然还有些“公知”飞蛾投火般地出来挺韩,比如易中天先生、张鸣先生、信力健先生,以及还算不上“公知”的鲍鹏山先生等等。

  我怀疑,“公知”们可能忙于思考着怎么解决国际、国内大事,对所谓“方韩之争”这类“没有意思”(张鸣先生语)的小事并没有作深入了解,懒得看网友们的质疑文章,仅是凭着印象,凭着成见,凭着立场,就对质疑者作了否定。如果是这样,那么,请“公知”和读者耐心看看下面关于《三重门》的几个疑点,

  判断一下大家的质疑是否有道理。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方舟子和网友们围绕《求医》、《书店》、《杯中窥人》等作品找出的疑点太多了,不胜枚举,以下例证都是方舟子及网友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我只是略作整理,不敢掠美!

  韩寒高一时到底“彻夜”干了什么?

  韩寒父亲韩仁均在《儿子韩寒》一书中说:“韩寒从进入松江二中读高一不久,也就是1998年的下半年起,开始了他的长篇小说《三重门》的写作。”

  而韩寒在2009回忆高一生活时却说,他在高一“干的坏事非常多”,忙着交女友、泡学姐、追学妹、恋老师,甚至花一星期时间研究如何在半夜里爬管子进入女生宿舍。(注1)

  那么,他还有时间写《三重门》吗?韩寒赶紧在2012年1月25日的博文《光明和磊落》中解释道:“17岁的我为了这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多,也荒废了学业,白天到深夜,课内到课外,周一到周日,甚至连体育课都逃了,和一帮来例假的女生一起窝在教室里不停的写。”

  韩寒曾多次说自己不读中外文学名著,甚至连中国“四大名著”也没看过。而有网友通过阅读《三重门》,发现书中引用中外名著五十余种,涉及中外名人近百人(注2),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知识面。才华可以“天赋”,但知识必须通过学习得来,一个不读书、包括语文在内七门课不及格的中学生,如何具备如此丰富的知识?

  面对质疑,韩寒一改此前宣称“不读书”的浪子形象,忽然把自己打扮成了一个小书虫。他在《正常文章一篇》中说:“到了初中高中,我拼命的读各种书,这点我的同桌和老师都可以证明,到了高中更加病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论法的精神》《悲剧的诞生》。”

  韩寒高一这一年既要交女友、泡学姐、追学妹、恋老师,半夜爬管子进女生宿舍,又要彻夜阅读《管锥编》《二十四史》,还要彻夜创作长篇小说《三重门》,还荣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可真够忙的!

  可惜,韩寒想通过扬言自己酷爱读书,来解释为什么《三重门》等作品能够吸古纳典、旁征博引,一不小心把牛皮吹破了──如果他知道“二十四史”是套什么样的书,肯定不敢这样吹牛。一个曾承认“读不懂”《围城》的人,居然能彻夜阅读《管锥编》!一下子又露出了不读书的底色。

  作者会对自己作品不熟悉吗?

  试问,古今中外哪个作家对自己的成名作一问三不知?

  韩寒对《三重门》书名的含义说不上来,这个就不用提了。在2000年CCTV“对话韩寒”节目中,主持人问韩寒,台上的那个女孩是不是像《三重门》中的女主角Susan?韩寒的反应,明显不知道Susan为何许人也。当主持人追问时,韩寒只用了一句“这个我们私下交流”敷衍过去。

  方舟子在《谁是“答春绿”──假话连篇的韩寒》中还举了一个韩寒没读过《三重门》证据。因为张放没有理解《三重门》里的一首蹩脚的谐音诗“卧梅又闻花,卧知绘中天,鱼吻卧石水,卧石答春绿”,遭到了韩寒的冷嘲热讽。韩寒在1月28日的博文《答春绿》中得意地说:“我当年写《三重门》的时候挖了这个坑,不料十三年后,这个团伙的某位成员居然扑通掉了下去。没有想到2012年刚刚开始,年度笑话已经诞生了。”方舟子在看了《三重门》后发现,《三重门》在引用了这首诗后,紧接着就指出了这首诗的真实含义:“我没有文化,我只会种田,欲问我是谁,我是大蠢驴。”读过《三重门》人,不可能认为这是一个“坑”,因为这个“坑”在小说中就已经被填上了。张放不理解,说明张放没有完整读过《三重门》;韩寒吹嘘这是自己挖的一个“坑”,恰恰说明他对《三重门》的内容很不熟悉。

  网友道前子发现,2005年11月,韩寒新书《就这么漂来漂去》出版不久,在韩寒接受网易采访的视频中,网易主持人念了《就这么漂来漂去》封底的一段话,

  韩寒否认说:“啊,这不是我写的。”主持人吃惊地问:“不是你写的?”韩寒说:“这……我不知道出版社哪加的,放在后面,我自己都觉得很别扭,我看了,很肉麻啊。”主持人:“我也觉得很肉麻。”韩寒:“因为这完全不是我写的。”

  韩寒认为这段话是出版社的编辑写在封底的,岂不知这段话正是其书里写的,是从该书正文第一章最后一段(第5页)摘录下来的。

  韩寒承认这段话不是自己写的,那么这就说明,这段话肯定是有人代笔。韩寒在悬赏时曾说谁若是找出“哪怕代笔一行字”的证据,他将奖励2000万,范冰冰随即附和说她也愿出2000万“共襄盛举”。他们的信誓旦旦还算数吗?

  对此,韩寒通过《成都商报》解释说:“韩寒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这段话是他所写,只是他并不赞成这段话的观点,当时采访时他觉得自己不可能说出这种话才矢口否认。”

  对于其悬赏之事,韩寒在接受湖南卫视“新闻当事人”栏目采访时说:“但我又没有办法证明我没有团队,所以才开玩笑的,拿出了这个悬赏。”

  高调悬赏,到头来被他解释成一个“玩笑”!

  易中天先生在《我看方韩之争》中赞扬韩寒“是汉子”。韩寒对自己说过的话百般抵赖,言而无信,这也居然能成为易先生心目中的“汉子”?看来易先生对“汉子”的要求也太低了。

  《三重门》写的是中学生活还是大学生活?

  有网友通读《三重门》,发现这本小说写的并非初中、高一生活,而更像是大学生活。高一就退学、并没有大学生活体验的韩寒,能写得出来吗?这可不是发挥文学想象能够办得到的。再说,如果韩寒是凭天才般的想象来写大学生活,可又为什么在小说中明确说明写的是中学生活?

  《三重门》的原稿可能本来写的就是大学生活,后来因为要冒中学生之名,硬改成初中、高一生活。因为改得不细致,所以留下了很多蛛丝马迹。比如,初中、高一学生整天忙着参加“文学社”等社团活动、忙着谈恋爱吗?更奇特的是,中学老师讲的课居然出现了文学理论、文艺美学、西方文学、中国文学史等大学中文系才有的课程,而且初中生、高一学生还要考“学分”。

  且看《三重门》里师生的对话:

  胡教导果然教西方文学出身,张口说:“你很喜欢读书吗?”

  雨翔忙称是。胡教导问下去:“批判现实主义的书读得很多吗?”只等雨翔点头。雨翔忙说不是。

  胡教导沉思一会儿说:“那么自然主义的──比如左拉的书呢?莫泊桑老师的书喜欢吗?”

  试问,这是中学师生交流的问题,还是大学师生交流的问题?

  到底谁有可能写出《三重门》?

  2007年6月18日,韩寒在接受凤凰网《凤凰非常道》栏目主持人何东的访谈中,坦言自己“从来不知道什么是儒学”、“我是真没看过《红楼梦》。”但《三重门》中却有对《红楼梦》情节的描述。

  韩寒曾对湖南卫视记者表示他“看不懂”钱钟书的《围城》,说钱钟书“文笔太难”、“太学贯中西,有太多的英语”。方舟子和网友们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三重门》、《书店》等作品深受钱钟书的影响,甚至有些句子也是在刻意模仿钱钟书,并列举了《书店》中一些和《围城》里的句子相似的例句。

  韩仁均忙在《说说我自己》中替韩寒解释道:“家里的一本《围城》不知被他翻过多少遍,第一本翻烂后我又买了一本。因为喜欢,所以他后来在第一本书《三重门》里刻意的模仿他的偶像钱钟书《围城》的风格一点也不奇怪。”

  儿子明明说只是翻了翻,看不懂,老子偏偏说儿子在小说中刻意模仿《围城》的风格,该让读者相信谁呢?到底谁喜欢《围城》?

  幸好又有网友又扒出了韩仁均1991年获上海《故事会》第一届“最佳故事”奖的作品《难成眷属》,韩仁均在此文中写道:“俗话说:好过的时候两个月像两天,难过的时候两个月胜两年。钱钟书在《围城》里说老头子恋爱起来如同老房子着火,一烧着就没救了。想不到方根龙这‘小老头子’恋爱也如老房子着火一般没救。”对《围城》里的细节描写信手拈来,说明韩仁均对《围城》相当熟
悉。

  那么,深受《围城》影响的《三重门》的作者是谁,还不清楚吗?

  手稿是写作者最有力的证据吗?

  如果说,《三重门》、《求医》、《书店》、《杯中窥人》是已届中年的曾考入华中师大中文系的韩仁均所写,所有疑点都荡然无存,一切将变得顺理成章,没有任何人会提出质疑。

  而若说这些是十七岁的少年韩寒所写,疑点会越扒越多,以致于韩家父子根本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所以韩寒干脆不解释了,表示“不再回应”。为了压制质疑之声,还虚张声势地到法院上告,恐吓无效,先是悄悄地从普陀区法院撤诉,继而悄悄地从金山区法院取回上诉材料。韩家父子的所谓证据,估计就是韩寒在博客上晒的那些抄写得整整齐齐、连页码都没标的“手稿”吧?这些东西能经得起法庭的检验吗?

  信力健先生在《方韩论战的冷思考》一文中却说:“在麦田、方舟子开始质疑的时候,韩寒出示了手稿就足以应对质疑。因为手稿是一个写作者能够拿出的最有力的证明,特别是在电脑化时代,作者手稿更显珍稀。”

  仅仅有手稿,就是写作者能够拿出的最有力的证明吗?我看未必!如果我把《红楼梦》抄一遍,难道就可以证明我是《红楼梦》的作者吗?基于文本的分析、论证、推理,加上对写作时间、出版时间、当事人的回忆等等的分析、佐证,这些要比仅有手稿等所谓“实证”更靠谱。

  再说,在电脑化时代,难道写作者们因为没有手稿,就无法证明自己的作品不是自己写的吗?我看这是杞人忧天。易中天先生在貌似公允的《我看方韩之争》一文中有个表态,我就非常赞赏。易中天先生说:“我支持方舟子质疑韩寒。如果哪天他要质疑我,我也表示竭诚欢迎。”有真水平的人,根本就不用担心被人质疑代笔。因为你的作品你最熟悉,你的创作能力,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证明。只有心中有鬼的人,才不敢参加一切文学活动(如在博客上声明不参加研讨会、交流会、笔会、讲座,原则上不接受当面采访等),才在面对质疑时赌誓悬赏,辱骂恐吓,惊恐万状,进退失据。

  鲍鹏山先生的诡辩

  鲍鹏山先生为了替韩寒说话,先是步网文《人造鲁迅》的后尘抛出“苏轼代笔代考”论,又在《新民周刊》发表《方舟子“倒韩”的事实和价值》一文,再次拿苏轼为例,意在驳斥方舟子和网友们质疑韩寒的荒谬。他写道:甚至,我们还能质疑苏轼的进士考试是有人代考。理由如下:苏轼《凤鸣驿记》云:“始余丙申岁举进士,过扶风。”是年(1056年),苏轼21岁。但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嘉佑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又《范文正公文集叙》:“嘉佑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又《东坡先生本传(《宋史》)》:“ 嘉佑二年,试礼部,……殿试中乙科。”显然,苏轼举进士当为1057(丁酉)年,年22岁。结论是:苏轼进士考试是请人代考。不然,怎么会连自己哪一年考中进士都记错了?

  如果说,鲍先生在文章中宣扬的“天才论”说明他脑筋的不清晰,那么,瞎扯“苏轼代笔”论,则说明其学问功底的不扎实。

  鲍先生认为苏轼“代笔代考”的理由,主要是苏轼对自己考中进士的时间与苏辙等人的说法不一致,苏轼说自己“丙申岁(1056年)举进士”,而据苏辙等人的记载,苏轼考中进士是在丁酉年(1057年)。于是鲍先生就如同发现新大陆一样宣布:“苏轼进士考试是请人代考。不然,怎么会连自己哪一年考中进士都记错了?”

  鲍先生错就错在,他没有正确理解“举进士”这个词的含义。举进士,意思是参加进士考试,并不是考中进士的意思。考中进士,那叫“进士及第”、“登第”。

  唐宋时期,京城会试(进士考试)均在春季(正月或二月)举行,故称春闱。苏轼参加会试的时间是在丁酉年正月,远在四川的苏轼必须在上一年(丙申岁)的秋冬季节出发,才能不耽误考试。苏轼于丙申年离开家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举进士),第二年(丁酉年)春天进士及第。苏轼的说法与苏辙等人的记载并不矛盾。

  “举进士”这个词,对研究历史和古典文学的学者来说并不陌生,史籍中常有某某“举进士不第”的记载。若按鲍先生的理解,岂不成了“中了进士没考上”了?鲍鹏山不理解“举进士”的含义,与余秋雨把“致仕”理解成“求官”有一拼!

  李贺因为其父名讳的原因,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韩愈特意写了篇著名的《讳辩》为李贺辩解,文章开头就说:“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如果把文中的“举进士”解释为“考中进士”,请问鲍先生,这篇文章该如何理解?

  鲍鹏山先生质疑苏轼的前提并不成立,却想用来说明质疑韩寒之荒谬,此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犬”乎?

  关于发挥“文学想象”的狡辩

  网上流传贺卫方先生的一段“微博”,挺韩者以此来为韩寒的“穿越”作品进行狡辩。

  贺卫方先生说:“有人把艺术文学的创造当做一种经验活,必须有经历,才能出作品。其实,没经历,未必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知识。况且文艺创作离不开想象力,甚至虚构出那种比真实世界还典型的文学天地。贝多芬晚年感叹他的境界只当得八岁的莫扎特;吴承恩无需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

  单看贺卫方先生的这些话,一点都不错!但是,如果拿这些话来与署名“韩寒”的作品作类比,则大谬矣!

  比如韩寒的《求医》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医院的情景,《书店》中写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初的情景(如闭架售书),《三重门》里面出现对大学生活的描写,有人遂替韩寒解释说,这是韩寒发挥文学想象的结果。难道吴承恩必须与妖魔鬼怪同吃同住才写《西游记》吗?难道二月河必须在清朝雍正年间生活过才能写《雍正皇帝》吗?

  我惊讶于这些人的奇特的思维和逻辑!

  吴承恩明确告诉读者,他写的就是唐僧取经的故事;二月河明确告诉读者,他写的就是清朝的故事。他们所想象的,都是他们想告诉读者的情境。

  而韩寒明确告诉读者,《求医》、《书店》是他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就医、买书经历,那他就没有理由在作品中靠想象描写成七十年代的场景;《三重门》写的是中学生活,那他就没有理由发挥想象把中学生活写成大学生活。

  举个例子说吧,某人写了篇小说,讲的是中国21世纪的故事,但在小说中,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城市马路上跑的是马车,家家户户点着油灯,官员坐着八人大轿,女人都缠着小脚……请问,这难道不是非常荒谬的描写吗?这可以用一句发挥文学想象来解释吗?

  所有疑点集中到一起,就能形成证据链

  尽管韩寒亲口承认《就这么漂来漂去》中有一段话不是他写的,但仍有些挺韩的人咬紧牙关说:质疑韩寒没有确凿证据!

  他们所说的确凿证据,可能是指“人证”,即有人站出来承认他是韩寒的代笔。

  而我认为,如果狡辩的话,所谓人证物证,仍不是确凿证据。因为人证、物证也有可能伪造、栽赃。如日本电影《追捕》里杜丘被诬陷为小偷,就有“人证”和“物证”。

  在事实基础上,根据当事人的自白,所做的分析、论证、推理。比单纯的所谓“人证”和“物证”更靠谱,更有说服力。

  仅有一个或几个疑点,或许可以解释过去;每一个疑点,或许都可以一一狡辩;但数十、上百的疑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即使能够一一解释,也足以形成法律意义上的证据链!

  下面是我在“猫眼看人”论坛一个网友的回帖中看到的案例:

  1979年夏天,美国康乃狄克州伯灵敦镇的一个12岁的小女孩失踪,后经警局和全镇居民两昼夜寻找,在树木里发现她被烧焦的尸体。时任康州警政厅刑事鉴识化验室主任李昌钰博士受邀参与案件侦破。

  李昌钰连夜赶到现场,凭借丰富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在现场已经被部分破坏的情况下,判断女孩是被奸杀后用汽油焚尸。生前有被捆绑的痕迹,被强暴时被人用她的衣服蒙住脸。他提取了已经被烧焦的用来捆绑小女孩的鞋带,并在警察的帮助下在现场不远处找到了一枚用过的火柴和凶手的毛发,后来又找到凶手作案用的小刀。

  经过一番抽丝剥□的化验推理和排查。住在小女孩家附近的同学罗纳被锁定了:罗纳有这种稀有的火柴;有这样一把单刃小刀,恰恰小刀又不见了;他家里有长捆鞋带,恰恰他前几天又给人帮忙刷过红油漆;恰恰他又是B型血(那时还不能查DNA);经搜查他汽车后备箱,有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而这恰恰又与小女孩脚踏车的颜色相同;更巧的是,他家里也有一个汽油桶。

  李昌钰以鉴定专家的身份接受了陪审团的询问,尽管罗纳咬紧牙关不承认自己杀了人,也找不到现场目击者,但最终大陪审团认可罗纳犯案的证据,宣布正式以强奸谋杀罪起诉罗纳。不久,辩方也认为证据无懈可击而认罪。罗纳因为强奸并杀害乔安娜而被判30年的徒刑。

  以罗纳案来说,如果逐条辩解的话,每一条都可以解释。

  依靠一盒火柴能定罪吗?有火柴的人多的是!

  就因罗纳认识小女孩能定罪吗?认识小女孩的人也不少!

  仅因罗纳有相同的小刀能认定人就是他杀的吗?有这种小刀的人多的是!

  因为是B型血就能确认凶手吗?B型血的人多的是!

  仅有长捆鞋带就能确认凶手吗?有长捆鞋带的家庭也不少!

  刷过红油漆就是凶手吗?油漆匠经常帮人刷红油漆!

  家里有一个汽油桶就是证据吗?家里有个汽油桶并不犯法!

  汽车后备箱遗落红黄蓝三色油漆是证据吗?也许这只是巧合!

  ……

  单凭某一两条,不仅不能成为证据,甚至可以说是荒谬的的指控。但所有的疑点加起来,就能够形成一条证据链,其可信度并不亚于一个“人证”。

  参用数学上的“概率论”来解释,孤城异客网友指出:这么多的疑点集中到一个人身上,对世人来说,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在侦破刑事案件中广泛采用的指纹、DNA验证法,其准确率也并非百分之百,但其误差小得可以忽略不计。

  “韩寒”公开发表和出版的作品,以及他一个多月来的博文、他亲口说出的话,就是无法抵赖的证据。方舟子和网友们通过文本分析和推理、论证,发现了大量的破绽和疑点,如此多的疑点集中到韩家父子身上,展现了质疑者不可辨驳的逻辑。所有疑点都集中起来,还不足以形成一条证据链吗?

  为挺韩“公知”们说句话

  我在猫眼看人论坛看到了好几个帖子,列举了挺韩的“公知”名单及其言论,跟帖则是一片骂声。韩寒说他在《三重门》中挖了一个坑,以看人掉下去为乐。我看,那些不明就里便纷纷出来挺韩的公知们,又何尝不是在主动跳入韩寒挖下的大坑?

  人们把经常就公共事务发表意见的有学术背景、有道义担当的知识分子称为“公共知识分子”,简称“公知”。而在韩寒代笔门中,“公知”仿佛成了贬义词,经常看到网友们在相关帖子的回复中说:看还有哪个“公知母知”来为骗子背书!

  在此我想为“公知”们说句话:“公知”们经常就社会热点事件发表看法,不可能所有意见都正确,不可能每句话都无可挑剔。偶尔看走了眼,说错了话,并不代表他们所有的文章都错误,更不代表他们的人品有问题。有的“公知”一开始出来挺寒,是想替韩寒打抱不平,但在逐步了解详情之后,便会改变态度。勇于接受批评,勇于修正自己的错误看法,我想这是真正的学者和“公知”应该
具备的素质。

  记得2009年3月,我曾在一个帖子里批评贺卫方先生的一首小诗不讲格律,贺卫方先生不久就通过我的新浪博客给我发来了纸条,承认自己对格律不太精通,语言诚恳地感谢我的批评,这使我对贺卫方先生肃然起敬。按说贺先生完全可以不予理睬,我也没指望贺先生能够回应,但贺先生的回应,体现的是一种能够接受批评的气度和胸怀,这才是大家风度。

  如果韩寒父子当初没有对麦田、方舟子进行污辱和谩骂,而是诚恳地接受批评,如实解释事情原委,我想也不至于激起网民的“倒韩运动”。

  质疑韩寒事关社会诚信

  代笔之事古已有之,赵翼《廿二史札记》里就有篇谈及东汉时人代笔的《倩代文字》。只要当事人不说谎,读者也不计较。在当代,多人共用一个笔名也很常见,如余秋雨极力否认曾经加盟的文革批判组“石一歌”,就是十一个人共用的笔名。“林达”据说是一对旅美夫妻的共同笔名,署名“林达”的文章,大家都知道这是他们夫妇二人的观点,也没有什么不可接受的。如果“韩寒”是父子
共用的一个笔名,我看也无可厚非,起码可填补中国文坛的一项空白嘛!

  为什么网友们不质疑“林达”等等而偏偏质疑“韩寒”呢?我想,这是事关诚信的问题。梁效也好,石一歌也好,皇甫平也好,林达也好……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当事人也没有说谎欺骗读者,只要合作者没有署名权纠纷,勿庸别人说三道四。而“韩寒”就不同了,之所以闹到今天,就在于韩家父子的说辞常常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给人一种不诚信的强烈信号,进而激发网友们继续质疑的热情。

  记得当年打周老虎,网友们的打假热情也是经久不衰。按照鲍鹏山先生在《方舟子“倒韩”:事实和价值》一文中的逻辑,周正龙等人编造发现华南虎,是个善意的谎言,有助于当地的环境保护。让大家有个美好的希望多好啊,为什么要把这个神话打破呢?打破这个神话的价值何在啊?如今大家当然都明白了,揭穿周老虎,就是为了得到真相;就是为了维护这个社会已经极为稀缺的诚信;就是要告诉骗子:他们眼中的人民“素质”再低,也不会低得所有人会永远被骗子欺骗!如果周老虎这类骗子胜利了,那岂不是我们全民族的悲哀?

  如果仔细阅读署名韩寒的作品,就会发现其前、中、后期的风格迥然不同。其前期《杯中窥人》、《求医》、《书店》、《三重门》等,喜欢掉书袋,文字较古雅简练,显系出自一人手笔;而2005、2006年韩寒博客上的博文,则文理不通,病句连篇,显系一毫无文字功底的“差生”所作,这些博文现已全部删除,但镜像仍在,网友均有复制;后来针砭时弊的博文,则时有机警风趣之言,文字也通顺可读,从不旁征博引掉书袋,与其前期文笔又有不同……看来这里面水很
深,写作者靠写作常识已经无法解释这一现象了。

  大家质疑韩寒,窃以为并没有什么“阴谋论”,不必想得太复杂,大家也只是弄清真相而已。

  真善美,必须以真为基础。没有真,善是伪善,美是假美。任何造假行为,哪怕是虚假的“正面典型”,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损害。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绝不会放弃对真相的追求!

  易中天先生在《我看方韩之争》一文中正告方舟子说:“君子之过,如日月之蚀。道歉只会加分。死硬到底,则可能‘反误了卿卿性命’。”我看用来忠告韩寒及其背后的那些人更合适!用来提醒挺韩的“公知”们,亦无不妥!


  =======================================

  注1:

  见韩寒2009年10月《纪念母校──致青春预备役》一文:“当年进松江二中非常不容易,好在现在不怕老师了也不怕被开除了,我就可以全部交代,当年是因为我初中的女朋友直接免试被这里录取,我才锁定了这所学校。在这个学校里干的坏事非常多,不好好上课(但是我一直在好好学习),假装抽烟喝酒(出了学校以后反而十年没有沾过),半夜爬水管子去三楼的女生寝室──你们可能都不知道如何才能进去,我也是研究了一个星期,这个工程就像《越狱》一样,需要图纸,我这里还有一份当年设计的路线图,可以顺利安全的进入女生寝室,当然,这个计划的最后一个程序是要有人给你开房间门的,要不你爬上去干吗干谁?和女朋友分手后,还泡过学姐,追过学妹,中意过老师,后来留级了以后,又认识了同班的女朋友,相处多年。如今可以全部说出,好痛快啊。”

  注2:

  据网友的检索,《三重门》引用的名著名篇如下:

  《三字经》、《走出魔镜的钱钟书》、《李敖快意恩仇录》、《舌华录》、《尚书》、《论语》、《左传》、《红楼梦》、《水浒传》、《四世同堂》、《史记》、《战国策》、《江南的水》、《贺拉斯》、《流浪的人生》、《铁轨边的风》、《教学园地》、《镜花缘》、《佳人》、《美女赋》、《西厢记》、《中国文学史》、《万历野获编》、《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孙子兵法》、《说文解字》、《变形记》、《中国作家传》、《广阳杂记》、《康河里的诗灵》、《数字化生存》、《闲情偶寄》、《孟子》、《会通派如是说》、《本·琼森与德拉蒙德的谈话录》、《心理结构及其心灵状态》、《论大卫·休谟的死》、《包法利夫人》、《西游记》、《聊斋志异》、《西学与晚清思想的裂变》、《管锥编》、《出师表》、《从混浊到有序》、《形式逻辑学》、《搜神记》、《长恨歌》、《肉蒲团》、《淮南子》、《羊脂球》……

  《三重门》涉及到的名人如下:

  鲁迅、列子、曹植、杜甫、老子、钱钟书、吴宓、叶公超、李敖、胡适、韩非子、荀子、庄子、朱光潜、狄德罗、徐志摩、竺道生、柳永、毛泽东、宋玉、韩愈、柳宗元、刘墉、海德格尔、叔本华、孔德、墨子、林徽因、雅典娜、唐寅、曹聚仁、陈寅格、魏尔伦、李煜、尼采、郭沫若、卡夫卡、格里高尔、萨姆沙、墨索里尼、马里内蒂、拿破仑、希特勒、居里夫人、瓦特、爱迪生、张海迪、奥特加、范德萨、苏格拉底、孔子、彭祖、伯玉、柏原崇、江口洋介、董桥、梁实秋、戴望舒、柳亚子、孟德斯鸠、曾国藩、李百川、孔祥熙、慈禧、肖复兴、赫鲁晓夫、栗良平、左拉、莫泊桑、福楼拜、李渔、杜牧、张俊欧、亨利、托尔勒、普里戈金、莎士比亚、江青、罗曼·罗兰、王尔德、苏东坡、杨万里、邵稼轩……

thesunl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