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宝林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程宝林文选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程宝林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原创] 邵丹:孤独者的特权-评<洗白>
孤独者的特权
——读程宝林思想随笔集《洗白》

邵丹

1,写者谁?

写之人为程宝林。
这位从荆楚大地走出的少年诗人,在一个国家的青春年代里描写过青春的雨季,在之后结婚生子,工作出国,再学习,再工作,一路摄取种种社会身份,已很难一言以概。他是诗人、记者、编辑、老师。他亦是丈夫、父亲、长子,及最基本的,男人。他是中国人、海外侨胞。
某种意义上说,每位作者都是出于社会身份而写社会身份。程宝林也写了很多,尤其在写散文随笔时,他反思自己种种社会环境下种种社会身份,其中有一种社会身份最为突出——知识分子。按程宝林在《洗白》里的粗泛定义,知识分子就是具备普世人文情怀和悲悯情怀的文化人,而中国知识分子尤其要注意提供建设性意见,不该沉缅于简单化的居高临下的审判快感里。
思想是文化性的,文化是地域性的——即便在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当程宝林西赴美国,与所有的海外移民一样,是一次精神上的重生。身份认同的巨大变异改变了他的视角与感受,很多在中国想不到,不会想亦不会写的,凝结为一篇接一篇的散文随笔,发表在无地域的网络及海外知名报刊上。

2,写给谁,或,为什么写?

程宝林在美国的信息渠道与感应神经正在改变。某些方面变得狭窄了:对中国国内的信息不再来自于每天呼吸的空气或触目的细节,而是仰赖媒体报道或亲友的联系。某些方面变得宽广了:他毕竟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里,而这个国度是现代资本主义文化的代表国度。无论是变窄的或是变宽了的,都落实到了微观的细节上。程宝林的随笔散文,多是从一个细节、一个视角、或一个事件出发的,其处理方式完全不同于依然顽强流传的空洞的形而上的处理方式。
在这急功近利的时代里,我们需要的恰恰是细节。外表上看,迅速崛起的中国与美国的距离已不再限于宏观的硬件建构上,最好的佐证就是2008年中国奥运会开幕式,这场coming out party的中国展现了一流的国际水准的硬件。距离,残存于微观主义的细节里。微观的细节或许需要更漫长的时间更精深的把握才能真正地赶超。当然,另一方面看问题,我们看到细节的距离,并不等于需要照搬美国经验;从一点到另一点并不一定要求追超。从晚清以降,或换史景迁的说法,我们可以追溯到明朝来看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化似乎正进入重建再生的关键时刻,恰恰需要全新的思考与角度。这就是程宝林写作的目的与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拥有英文写作硕士学位的程宝林,几乎自动选择了中文作为他散文随笔的语言媒介。这是极有趣的事实。文化与思想是深深根植于语言之内的。中文语言的选择,正是程宝林内心最真实愿望的反应:写给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中国人。这是个宏观的中国人的概念,我们在探讨程宝林散文随笔的核心词时将会进一步阐述。
海外知识分子写作很容易困惑。虽然也产生了成就斐然者,但整体效能相对疲软。海外华人写作大多心思纯正,非关名利,但不可否认,不少人自觉或不自觉地利用着双重文化的背景,要么以中国元素去噱外国人,要么以外国元素去噱中国人。双文化是一把双刃剑,谁能好好利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中国文化或外国文化提出真正的建设性意见呢?要知道,如今的文化危机并不仅仅针对中国,而是全球性的。
程宝林有点悲观。他直抒胸怀,“异国的夜,月白,风清,隐约可见的是我打出的一小面白旗,对美元,对生存的压力,对骨髓里的那份文化与思想的孤独”。这应是道出了太多海外中国知识分子的心声。然而,或许恰恰是在这一片海洋般的孤独里,程宝林才能以专业的训练、敏锐的目光捕捉到种种微观差异,从而“在自己的海滩上,晒出第一粒思想之盐”。这就是他的《洗白》。

3,写什么?

程宝林的思想沙滩上结晶出了恒河沙数的盐粒,我不过是贪玩的学妹,捡拾到我喜爱的美丽贝壳:人、弱者的特权、戾气、爱国、自由……

中文里的“人”这个字往往被忽略不计。我是指,我认为,人,首先是单数的,而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里——当然,很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充斥的都是人的代名词,都是复数形式的。群众、百姓、苍生。从某种角度,这些集合性名词很能勾引我们悲怆的诗意情怀,然而,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全局感是多么的空洞而缥缈。我们无需强调美国的文化特质如何影响了程宝林的思想,仅仅是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就可以第一手地让一个儒家情怀浓重的思想者如程宝林明白,人,首先是单数的。或许诸多思想上的无意识的自我审查慢慢地褪去了,最终剩下的,是凭本能,艰难回归个体状态的“我”。坐在美国的客厅里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那一则有关科学发展观学习热潮的报道,让程宝林感觉“有几分奇妙和荒诞”。因为程宝林毕业于中国一流新闻学院并从事多年媒体工作,这份体悟最为可贵处,在于勇敢地否定自己的过去,过去的重要的某一部份。唯有勇敢的否定才有真实的进步与收获。
极富诗才的程宝林强调散文随笔的直白与干练,就像杜牧所说:“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他几乎一气呵成地阐释着他对“个人”的理解:“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爱这个,要爱那个,不是党,就是主义,却从来没有人教育我们:首先,要爱你的家人;进而,你的邻人;进而,你的同胞;进而,作为整体的人类,和作为个体的,人。曾几何时,我们鼓励13岁的四川男孩赖宁,去舍身扑灭山火。和山上的几棵国家的树木相比,这个四川农民儿子的未成年的生命,只是一条小命。”
“弱者的特权”还是从“个人”的概念出发的。众生平等,但这个平等并非是自然的平等,而是社会进化后的调节的平等。这是程宝林的观点,并与美国平权政策一脉相承。因为弱了,所以拥有特权。但问题是,在一个甚至认识不到弱者存在的国度里,特权何在?信奉矫枉必须过正的人,就能理解程宝林的深意。
如果说关于“个人”是很多海外华人考虑的主题,那么,“戾气”应该是程宝林相对独特的视角。是他在太平洋彼岸承继着鲁迅的深思。正因为积弱多年,偏偏更会反弹为戾气,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的重要社会意义。程宝林的版本则为:“减少,降低中国人心灵中的戾气,与减少、降低中国人血液里的奴性,是同一硬币的两面,不可剥离。而令人悲哀并忧心的是,在商潮滚滚的中国,受过高等教育的青春少年中,竟然潜藏着如此强烈的、以“爱国主义”、“民族主义”面目出现的暴戾心态和暴力崇拜”。程宝林数次因为直言他的独特视角而被笼罩在网络“戾气”之下,他亦以随笔形式集录在《洗白》,原生态地描绘着一个急需关注的思想动态。

但程宝林依然热情地写着。他说:“海外华人,爱中国,爱的是她的血脉亲情、文化传承。”这是无可割舍的热爱。而做为知识分子,“一定要爱国的话,那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协助、并且监督执政者,制订、实施利国利民的政策,而不是帮助执政者祸国殃民。”

4,“孤独者的特权”

程宝林有时简直是莫名其妙陷入论战的,但细细品味他的核心词,就能理解他的语汇与太平洋彼岸的不少中文读者存在错位。任何一个词都生存于一个语境里,而太平洋两岸的语境何其差异!整个系统不一样;谈论的问题或出发点不一样;对每个词的定义、潜台词、及附带的语境理解都不一样。程宝林为范美忠三辩,及七议李辉,还有关于红色旅游的争论等,只能说明程宝林式的思索恰恰是太少了,更需要坚持,才能实现“孤独者的特权”,以微薄之力贡献海外知识分子的建设性意见,从而实现真正的精神与文化上的自由与民主,及至社会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
多感的程宝林说:“一事无成地跨入不惑之年了,但我们的内心深处,对社会、对人生,更深的困惑与不甘,或许才刚刚开始。”是的,这开始是极具意义的。这延误不是他的错,而是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重生的步履必然举步维艰。然而,第一步已迈出,还会有第二步,第三步……我们期待。

(<洗白>,思想随笔集,纽约柯捷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洗白>封面

6 评论



引用:
Originally posted by 程宝林 at 2010-1-5 01:27:
孤独者的特权
——读程宝林思想随笔集《洗白》

邵丹

1,写者谁?

写之人为程宝林。
这位从荆楚大地走出的少年诗人,在一个国家的青春年代里描写过青春的雨季,在之后结婚生子,工作出国,再学习,再工..

。。。我不过是贪玩的学妹

邵丹是宝JJ?

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