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li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为力文集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weili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原创]世界蔬菜研究中心--居住在台湾(14)
亚蔬--世界蔬菜研究中心

为力

在加拿大农业部研究所工作多年,我心中的英雄人物也许与众不同。1970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诺尔曼•布劳克博士,便是其中之一。出生于美国中部的小农庄,毕生在南美墨西哥从事科研,他杂交出一种高产、矮秆、抗病力很强的小麦良种,并把它推广到全世界,在饥荒中解救出了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的无数穷人。布劳克博士以农业遗传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的身份,被誉为“绿色革命”的先驱。

提供、支持、并赞助诺尔曼•布劳克工作机会的人,名字叫洛克菲勒。1913年成立的洛克菲勒基金会宗旨,是“促进全人类的安康”。在这句充满博爱的话语之后,在联合国各种扶贫组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下,十几个国际农业研究发展中心在第三世界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其中有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肯尼亚国际家畜研究所,马来西亚世界渔业中心……其中也包括我有幸居住了一年的亚蔬--世界蔬菜研究中心。

1,满园鲜花

当我们乘坐的汽车开进亚蔬中心大门时,首先看到的是一排硕壮高挺的椰子树。树的年龄提醒了我,这个研究机构已经渡过了30多年的春秋。圆形花坛里有一棵巨大伞形的凤凰树,开满了如火如荼的橙红鲜花,我立刻被强烈的热带气息给感染了。

行政楼、实验楼、和餐客楼三幢主建筑相对而立,外观是极具台湾特色的白绿相间瓷砖。院落楼前,黄色的夹竹桃,紫色的飘香藤,红色的扶桑花,竞相环绕着。网球场边,一长溜羊蹄甲树,满树嫩粉色花朵飘逸着。大道弯曲,两旁有旅人蕉和棕榈树。专家居住小区内,我看到了芒果和 香蕉树,随后是枇杷、酪梨、龙眼、百香果……

进入三卧一厅的房子,感觉宽敞舒适。与客厅相邻的太阳屋内,有玻璃面桌子,沙发藤椅,还有前主人留下的几盆植物。坐下来往外一看,啊!一棵面包树,叶片大得像圆扇子,旁边是木棉树,果然如传说般挺拔耸立。孩子们迫不及待地要出去寻找室外游泳池,于是全家人顶着烈日出门,然后躲在树荫底下行走。四处观望,紫微花、鸡蛋花和马樱花,这些在北美温室内才能看到的热带花朵,点缀着各家邻居房前屋后的庭院。蝴蝶,真没想到有这么多不同颜色种类的美丽蝴蝶,在花前树上逍遥自在地翩翩起舞。我的两个小儿子淘气,马上赤手空拳开始扑蝶,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

我们就这样在鲜花、蝴蝶、果树、游泳池和网球场之中安下家来。好奇心太重,我马上去中心图书馆,借来了亚蔬成立30周年的纪念小册。这时我才明白,亚蔬中心的第一任主任Robert F. Chandler博士是美国人,援外工作经验丰富,他在1959年创建了菲律宾水稻研究所并任职所长多年后,又在1973年来到台湾,奠基亚洲蔬菜中心。Chandler博士是一位热衷收集各种热带植物的人,他不仅从世界各地移栽引进了许多奇花异木,还亲自参与了几乎每一棵花果树木在亚蔬的种植。

我下面要讲的资讯比较正式:建立联合国的想法,是1943年间由二战的同盟国在莫斯科和德黑兰会议中提出的。聯合國糧農組織于1945年成立于加拿大魁北克。糧農組織并不承担科学研究发展等具体工作。于是,由洛克菲勒基金会牵头,与墨西哥政府合作,创建了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这第一个国际科研机构,在短短的几年中,就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激励鼓动起了世界各国农学家的热情和干劲。最先意识到蔬菜对于人类健康的必要和重要性的一位,是美国农业科学家Dr. Frank Parker博士,身体力行,奔走促进,Parker博士是播种亚蔬中心的第一人。

亚洲国家中,最积极踊跃希望成为亚蔬中心东道主国的,是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再度参与,特别是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酝酿商讨了20年后的1971年,亚蔬中心的筹设协定,终于得以在台湾台北签署。同年台湾被撤销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致使最初参与的几个亚洲国家:日本、泰国、菲律宾和南韩等,都减少了对研究中心的赞助和合作。但亚蔬大方向的正确毋需质疑。历尽艰辛,波澜起折,最后终于柳岸花明。在全球化的今天,也就是亚蔬成立30多年后,它已经被所有国家认同,并被提升为世界蔬菜研究中心。赞助和支持它的国家和组织也越来越多,包括澳洲、法国、德国、日本、韩国、菲律宾、瑞士、泰国、英国和加拿大等,还有亚洲开发银行、洛克斐勒基金会、比尔盖兹基金会、亚洲及太平洋种子协会和非洲农业联盟等。

弹指一挥间,全世界的蔬菜产量,已经提高了一倍。

2,网球场上

高水平和高效率的国际科研机构,需要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考虑到召集来的不同国籍专家们背井离乡,前来与自己母语不同的陌生国家长期工作,中心创建人在这片由台湾政府提供的,原本为116公顷的甘蔗田地上,除了实验田、研究所、居住区外,还专门营建了娱乐设施,除了室内运动厅,户外游泳池、篮球场和排球场外,大操场上还有好几个相邻的网球场。

住宅区内的外国专家们,结婚有孩子的住大房子,没有孩子的住小房子,单身住宿舍楼。由于网球场位于研究所和住宅区之间,地点是所有人上下班的必经之路。于是这里不仅成为人们锻炼的地方,更成为社交场所,故而形成了亚蔬独特的文化景象。

人多场子少,人们便乐于双打。那天我在场外观看,身旁是一位台湾本地的专业网球手。他摇着头告诉我这些人打球都不地道,然后评头品足,专门挑拣中心第一把手Lumpkin博士,第二把手孙博士的动作毛病。我看得出他们打球是不太正规,可精神可佳,这些花白头发的资深科学家们,在场上个个逞强好胜,角逐输赢的劲头,足足赛过年轻壮小伙们。

是南韩朴博士主动提出教我打网球的。周末他陪太太打网球,我在旁边的练习墙上初试球技。他把我叫进场中,鼓励我打网球小菜一碟不难学。我有打羽毛球和兵乓球的基础,又在篮球队和排球队中训练过,这次我是真想学会打网球,所以非常感激他认真教我。我的进步很快,不久就可以和朴太太隔网对打了。朴博士是培育大白菜的遗传专家,他参与了一个亚蔬和南韩政府长期的合作项目,需要两地轮换工作。待朴夫妇返回南韩之时,我已经被他们传染上了网球瘾。

以后在这网球场上,我逐渐结识了许多非常有趣的人物。那天天气阴沉,陪我打球,确切说教我打球的是一位印度人。一个小时打得满头大汗,其后休息闲谈,这才发现他是我早在加拿大就万分崇仰的黄豆育种专家Sundaram博士。印度出生,美国博士,他是中心为数不多的第一届元老。1972年来亚蔬主管黄豆和绿豆等豆类的良种培育,Sundaram博士杂交出的新品种盛誉全球。与此同时,他的一对儿女也在台湾出生长大,虽然两个年轻人目前都在美国成家立业,但30多年的台湾生活,是这个印度家庭最美好的回忆。

打来打去,后来我终于有了打网球的固定夥伴。他的名字很长,我一直没有记牢。亚蔬除了研究蔬菜种原和发展农业技术外,另一个强项是举办各种农业培训班。这个小伙子来自马来西亚的国家农业研究所。我开始以为他球艺不好才选中我做对手。后来发现他和别人打起球来实际上球艺精湛。(,)现在想来还是源于他东方人的谦卑和善。跟我打球,他可以帮助我,同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做那些大科学家们的对手,他年轻人不喜欢争强好胜。

3,大杂院

小时在北京住过大杂院。旧时皇亲国戚的庭院深深,解放后被普通人家瓜分而住,故而称为大杂院。可这里亚蔬居住小区才是真正的大杂院,人们从不同国家聚集此地,邻里之间礼尚往来。

那天从餐厅回来,我们遇到了一对正在散步的夫妇,男人抱着一岁男婴,女人后面跟着一条黑色大狗。两家人打过招呼,原来他们就是我们左边的邻居Katika和Markus,两位德国籍的农业经济博士。Katika负责非洲农经调研,出差频繁,必须要亲自去非洲收集数据信息。Markus的职务是中心宏观发展协调人,处理资金外事等事项,他倒是可以留在家里看护小孩。虽然他们从菲律宾请来了一位尽职尽力的保姆,但每次Katika离开儿子前都感到万箭钻心。Katika告诉我她父亲就是经济学家,也是一直做援外工作,常年不在德国和妻子儿女共享天伦。现在时代变了,到了她这一代,却轮到了做丈夫的在家陪着孩子。她说着眼圈已经红了,希望我理解:“可我不能放弃这份工作,不仅我喜欢,而且非常的重要。”

Katika有Markus做丈夫,她是幸运的女人。大院里有几位女博士,风华正茂时来亚蔬工作,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还是孑然一身。我喜欢和Sylvia聊天,身为植物病理专家,她平时喜欢攒假,于是便有充裕的时间周游世界。讲到她冷战期间乘坐东方列车从中国返回欧洲的经历,听到她如何机智对付东欧不同边境人员时,我着实为她捏着把汗。Sylvia为人乐观,总是笑口常开,她还是大院里人人皆知的狗妈妈。台湾乡下野狗挺多,有跑来这里的,Sylvia就在后院喂养它们一段时间,直到狗们找到新家为止。

大杂院里当然也有单身汉,Paul就是其中一个。55岁还拿不定主意是否应该结婚,着实让他那居住在曼谷的泰国女朋友等得望眼欲穿。但他对科学实验可是急性子,身为洋葱和柿子椒两种蔬菜的育种专家,他泡在大田地里的时间比谁都多。那天我看到他和助手们顶着烈日在地里费劲拔洋葱,与他开玩笑,他回答说是在享受中医出汗疗法。

Tom是美国人,位置重要,是亚蔬主管信息和培训的负责人。中心众多的台湾单身女性们和他都没有缘分,他一见钟情于一位来参加培训的越南姑娘阿春。阿春长发飘飘,温厚安详,和我见面时已经是怀抱两岁女婴的漂亮妈妈了。阿春介绍我认识了大院里印尼来的丽娜,台北姑娘文婕,于是我们这四个东方太太便常在一起聚会聊天。

中西联姻也有半路搁浅的。中心主任Lumpkin博士与日本前妻共同抚养三个儿子成人后,现在和美国妻子拥有一个一岁半的淘气小儿子。Lumpkin博士精力过人,在亚蔬工作的五年间,他勇于开拓,足迹踏遍全球,天时地利人和也正好帮助他,Lumpkin博士是使亚蔬改名换姓,最终成为世界蔬菜研究中心的功臣。

4,台湾同胞们

初来时去餐厅吃饭,发现食堂掌勺的大嫂,卖饭的大姐,英语流利得让我吃惊。询问后才知道,七十年代美国在台湾削减军事基地,被裁掉的台湾人员便在新建的亚蔬中心重新找到了工作。以后我待长了,习惯了亚蔬台湾员工们普遍良好的英语,继而感叹的,是他们的专职敬业精神。不管门卫、司机、照相师,还是秘书、图书馆员、实验助理、科学家,大家都非常骄傲自豪地工作在这个环境优美的国际研究中心。

亚蔬不仅是台湾唯一的国际研究机构,几十年来,它也是其他国家知晓台湾这个太平洋岛屿非常宝贵的渠道。从台湾南部这个名叫善化的小镇,优良蔬菜种子源源不断运往世界各地。没有专利,不用购买,带着热情,发自祝愿,小小菜种从亚蔬负责育种和存种的人员手中,免费寄给每一个希望播种的菜农、农业合作社、研究所和大学,传播的是科学、友爱、富足、健康与和平……

台湾政府深知亚蔬中心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几十年来不管世界风云如何变化,坚持给予亚蔬财力、物力、人力等竭尽全力的支持。结果就是亚蔬的外籍和台湾员工们,都享有着良好的福利待遇和工资劳保。

我的丈夫瑞在这里只工作一年,中心为他配备的秘书是台大英语系毕业的郁曼。当时我已经开始写这个“居住在台湾”系列,和郁曼提起,她表示一定要看,可她看不懂简体字,于是我写完一篇,她便放到电脑中把中文简体转化成繁体字后阅读。我对台湾的视角自然与她不同,或者说,我们两人的世界观也根本相异。郁曼上大学时是基督徒,工作以后又转为佛教徒。我们的话题从台湾现状开始,到她向我传播佛教继续,在共同探索人生真谛中,我和郁曼交上了知心的朋友。

图书馆管理员纪娜是活跃份子,八小时后她的业余爱好太多,唱歌、跳舞、登山、下海,她不仅自己热情洋溢地投入每一项活动,还愿意招呼大家一起热闹。纪娜很喜欢我的两个小儿子,亚蔬年轻人组织周末旅游活动,她一定会通知我们全家。就是在纪娜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去了台湾有名的东势林场踏青,共同欣赏那潇洒开满山的雪白桐油花,并在深夜惊喜地观看了亿万萤火虫的闪烁表演。难忘的绿岛之旅也是在纪娜的组织下成行的。我们离开台湾后,纪娜告诉我她把自己嫁给了加勒比海出生、法国籍的黑人博士卡罗斯,我一点也没有吃惊,因为纪娜早已向我说尽了他的好话。

我必须要好好感激王兆芬博士。因为兆芬和瑞同属蔬菜植物病理一组,(。)我们去台湾之前,她就和我电邮频繁,帮我理清了许多异地他乡的疑问。到了亚蔬后,也是她为我们的两个儿子介绍学校,帮助我们熟悉环境,并亲自带领我们去逛台南市大街。兆芬的两个儿子,分别比我的两个儿子大一些,可她幸运,还有一个小女儿。两家人都宠爱这个最小的妹妹,我们在一起聚餐、逛公园、下馆子,渡过了许多难忘时光……

5,秘密菜园

中国年之际,管后勤的阿芳请求我:春节我们都放长假了,你能不能帮助喂喂小狗?得知这是两只失去妈妈后自己跑来的小野狗,我回答当然没有问题。节假日,我带着两个儿子,沿着阿芳指给我的方向,第一次走出了亚蔬大院右侧的栅栏铁门,穿过马路,再进入对面的另一扇栅栏门,迎面首先看到的是一排柠檬树。台湾冬天,柠檬树照样翠绿,枝上饱含着待放的小白花,凑上去一闻,清香。再往前走,我开始目不暇接,只见四处都是奇花异木,高低错落,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我发现了秘密。

在加拿大园艺多年,当我看到这个植物园的布局,就明白这是一项专业研究。每一种植物都贴有标签,拉丁文、中文和英文标记得一丝不苟。最先看到的是火龙果,长长的三菱鞭条上,一颗颗火红色的果实实在喜人。然后是朝鲜蓟,银灰色的大叶子挺拔茁壮,茎杆上开有蓝花,结着绿果。一排排百合花颜色不同。一簇簇萱草高矮不一。当我看到这里收集的蒲公英种类有五种之上时,才反应过来我们所涉足的不是花园,而是菜园。

两个孩子也找到了他们最喜欢的地方,是栽种着荷花、莲藕、芋头、羚角、西洋菜等的喷泉流水池塘。跪在池边,他们捞起小鱼来忘记了时间。这时我们听到了小狗的哼叫,才想起了来这里的任务。循声走进另一处栅栏门,果然,关在里面的两个可爱小狗崽实在饿坏了,上窜下跳地等待食物。赶紧放下牛肉拌饭,小狗狗在狼吞虎咽的同时,也没忘和我们三个送饭人亲热。

以后我和两个儿子迷上了这秘密菜园,当然也爱上了这两条失去了妈妈的小狗崽。经常来这里流连忘返,我们渐渐与收养小狗的菜园管理员大李交上了朋友。大李一谈起这个收集了众多种类,不断在尝试不同最佳栽种方法的实验菜园,便是如数家珍,仿佛每一棵小苗都独具其性格精神。那天望着大李和同事们在菜园里辛勤劳作,就在他抬起头来对我打招呼微笑的一刻,我终于意识到了这个秘密菜园对大李、对我、对我的两个儿子、对所有涉足其中人的意义。是的,亚蔬拥有全世界最出色的蔬菜育种专家们,中心种原库里也一直保存着全球数量最大、物种最多的蔬菜种原,蔬菜种植技术更在研究实验中不断趋于完善。但是,享用菜蔬、追求温饱是一回事,而人类真正的健康,特别是心理上的健康,却是和我们重返田园、重返自然的实在本能息息相关。想一想吧,对这个地球上最贫穷的一家人和最富有的一家人来说,能够看到孩子们从自家的后院,摘下采来自种的新鲜菜蔬,他们的妈妈爸爸,难道不是一样的欣慰和欢喜。

2008年9月

27 评论

哇,像生活在“伊甸”一样。;)

为力写得好,细腻、朴实、生动。

pbx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