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康 的个人文集   修改文集名字    文苑首页
 
禁果撷英
   
 
标 签  文集首页
主人:廖康



[加为好友]   [发送消息]

快速链接
搜索
  

好友文集

通往卡内基音乐厅之路

通往卡内基音乐厅之路


廖康



据说,有个行人曾向鲁宾斯坦问路:“对不起,先生,我怎样才能到卡内基音乐厅?”钢琴家答道:“练习、练习、再练习。”显然,鲁宾斯坦是在和那人开玩笑;同时,也指明了进入这座音乐殿堂演出的必经之路。只有一流的作品和一流的人才才有可能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在那里演出就意味着得到了音乐界的承认,就标志着成功。根据这个玩笑编的歌“我怎样才能到卡内基音乐厅?”也不胫而走,脍炙人口。

卡内基音乐厅坐落于纽约市曼哈顿区中城第七大道,在第56街与57街之间。这座棕红色长方形的砖石建筑,外形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样式,其拱门、楣柱和壁柱皆典雅而不奢华。外观令人感到舒适而非壮丽,内部则显得异常高大,其乳白和金黄的装饰虽堂皇,却又不失节制。在1962年林肯中心建成以前,卡内基音乐厅一直是美国古典音乐最神圣的殿堂。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葛士温的《一个美国人在巴黎》,拉赫马尼诺夫的《克拉里主题变奏曲》,理查德•施特劳斯的《家庭交响曲》,巴托克的《对比》,勋伯格的《第二室内交响曲》,斯特拉文斯基的《三乐章交响曲》,奥利维尔•梅西安的《大管弦乐队圣颂》等许多名曲都是在卡内基音乐厅首演。全世界一流的古典音乐演奏家和歌唱家都曾在这里一展其才。这座音乐殿堂曾是纽约爱乐乐团之家,也是世界最伟大的音乐家,如鲁宾斯坦、拉赫马尼诺夫、伯恩施坦、斯特恩、霍洛维茨等最喜爱的音乐厅,还是歌唱家、舞蹈家和演员如卡鲁索、邓肯、梦露、白兰度等最引以为豪的演出场地。

   



卡内基音乐厅的诞生是两个男人相识的结果。1889年,年纪轻轻却已名扬天下的指挥丹姆罗施(Walter Damrosch)在远洋渡轮上碰到了正在度蜜月的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Andrew Carnegie)。卡内基也酷爱音乐,并对宗教剧情有独钟。两人一见如故。他们谈到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竟然还没有一个像样的音乐厅,唏嘘不已。丹姆罗施建议卡内基鼎力为之,卡内基慨然应允,并于当年拿出两百万美元,建造音乐厅,以此作为纽约交响乐团之家和纽约宗教剧协会的会馆。

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设计当时美国最宏伟音乐厅的大任竟然交给了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建筑师杜斯尔(William Tuthill)。他是纽约宗教剧社团的大提琴手兼歌唱家,其音乐家的名声要高于他建筑师的名声。在此之前,他只设计过私人住宅。歌德说:“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杜斯尔对两者之间相通之处极为了解。他先去考察了欧洲各大剧院和音乐厅,回美后才完成设计。全部用石头建造,没有铁框。其实,他最注重的还是音响。卡内基音乐厅最负盛名之处在于其完美的音响效果。一个人在舞台上讲话,不用扬声器,坐在最上面看台最后一排的人也可听清楚。斯特恩曾评论道:“有人说这座音乐厅本身就是一件乐器。它确实能够接受你的一举一动,并扩音,使其昇华。” 以前的音乐厅就不必说了,许多新建的,包括林肯中心音乐厅的音响效果,仍比不上卡内基,为此,多数演奏家更喜欢这座音乐厅。美国最著名的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虽然于1962年离开了长住70年之久的老家,迁到当时新建的,更为宏大的林肯中心费舍音乐厅,但是,音乐家们都认为那里的音响效果有问题,几十年来,虽经过多次改进,还是达不到卡内基的水平。

如此浩大的工程,1890年破土,仅一年就竣工了。卡内基音乐厅的开幕式于1891年5月5日举行,由达姆罗施和柴科夫斯基先后指挥这场音乐会。那真是纽约的辉煌一夜!开幕前,建筑师杜斯尔站在舞台前边,看着人们涌入大厅,心里突然涌起不安之感。他恐怕支撑顶层看台的那八根细细的柱子承受不住这么多观众,便连忙跑到办公室,把设计数据重新核对了一遍。应该没问题吧?当然没问题,那些柱子直到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仍昂然屹立。

   



最初,这座建筑的名字就是《音乐厅》。直到1893,在音乐厅董事会成员们的反复劝说下,卡内基才同意用他的名字,让这座建筑正式更名为《卡内基音乐厅》。大厅内有三个厅:主厅、独唱独奏厅、室内乐演奏厅。主厅有五层2804 个座位,非常高,到达顶层要上105 级台阶,有恐高症者站在栏杆边上很可能会双腿发软;1997年命名为斯特恩厅,纪念这位伟大的小提琴家。独唱独奏厅有599个座位,1959年曾改为电影院,1997年又改了回来,并命名为贊克尔厅,以纪念为这座音乐厅做出巨大贡献的董事会副主席Arthur Zankel和他的夫人Judy。室内乐演奏厅有268个座位,于1986年命名为威尔厅,以纪念音乐厅董事会主席Sanford Weill。在这座建筑里,还有一个档案馆和博物馆。音乐厅的塔楼里还有170来个演员、舞蹈家、建筑师、戏剧家、画家、摄影师的工作室。需要区分的是:在匹兹堡也有一个《卡内基音乐厅》,也是卡内基出资建造的。中文翻译虽然都一样,英文有点差别,纽约的是Carnegie Hall,所以也译作《卡内基大厅》;匹兹堡的是Carnegie Music Hall。而且,纽约人说“卡内基”时,重音放在“卡”上,而匹兹堡人则把重音放在“内”上。

卡内基是位大慈善家,他捐款建造的远不止这两座音乐厅。还有三千多所图书馆,许多学校、博物馆、以及非盈利机构都得益于他的资助。但他并非生来巨富,而是一个在美国艰苦奋斗,实现梦想的典型。卡内基出生在苏格兰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母靠织桌布谋生。机器纺织的兴起挤垮了手工业,他们一家人只好在1848年来到美国匹兹堡另谋生计。那时,卡内基才13岁,只读过五年书。家境贫寒,他不得不去打工,以贴补家用,再也没有上学念书。但卡内基聪明好学,他在电报公司传送电报时,很快就学会了译电码和收发报。一家铁路公司的老板看中了卡内基的才智,让他做助理,从此开始了他的企业生涯。不久,他看到向西部开发的趋势和修铁路的前景,便投入钢铁业,迅速获得巨大成功。1870年,卡内基年仅35岁,便创建了匹兹堡卡内基钢铁公司。到1890年代,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大,盈利最高的企业。1901年,卡内基功成身退,将钢铁公司以一亿美元的价格卖给摩根家族,开始致力于慈善事业,并为前雇员提供了优厚的养老金。他自己没有受过很多正规的学校教育,但他把财产的绝大部分都捐献给图书馆,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世界和平事业。

卡内基于1919年8月11日去世。六年后,因经营不善,他的遗孀将音乐厅卖给房地产开发商西蒙(Robert Simon)。西蒙1935年过世后,他的儿子接管了音乐厅。40年代中期,音乐界风云变幻,古典音乐受到流行音乐的大力冲击,演出越来越不景气。西蒙企图将音乐厅卖给纽约爱乐乐团,但因乐团正计划搬往林肯中心,交易未能做成。那时,人们普遍认为纽约城无法同时担负两个大音乐场馆。卡内基音乐厅面临着改建为商业大厦,而即将被拆除的厄运。著名小提琴家斯特恩(Isaac Stern)奋起奔走游说,在他领导的艺术团体的压力下,说服了米歇尔参议员(MacNeil Mitchell),使政府通过特别法案,批准纽约市用五百万美元将音乐厅从西蒙手中买下,并于1960年成立非盈利性质的卡内基音乐厅协会,管理音乐厅的运营。1967年,卡内基音乐厅被指定为国家历史地标,获得永久保护。斯特恩继续为维护音乐厅努力奋斗,并使之得到1986年耗资五千万美元的大规模修缮翻新。这就是为什么卡内基音乐厅的主厅后来命名为斯特恩厅。

天道酬勤。卡内基的众多传记都告诉我们他是如何勤奋努力白手起家的。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世界各国音乐家也都有各自的奋斗史。人们的天资不同,机会各异,唯有一点是共同的——勤奋。如果我们对外国人不熟悉,看看中国那些曾获殊荣,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的名人吧:钢琴家殷承宗、傅聪、李云迪和郎朗,小提琴家林昭亮,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舞蹈家邰丽华,大提琴演奏家王健,二胡演奏家许可,琵琶演奏家樊薇和章红艳,等等,无一不是依靠勤奋努力而成功的。卡内基音乐厅不仅仅是为音乐作品提供演出的场所,而且还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学校。许多音乐人才,无数全面发展的普通人都得益于在这里举办的各种各样的音乐和艺术教育活动。这座音乐殿堂的创建人,一个只受过五年学校教育,靠自学和努力奋斗而成功的企业家,把学知识、受教育的愿望,通过捐建和资助音乐厅、图书馆、学校、研究所和博物馆,在亿万他人身上实现了。有这么好的条件,音乐家若想登上卡内基音乐厅的舞台演出,就只须“练习、练习、再练习”。同理,其他从业人员要想当上本行业的状元,也只须勤奋、勤奋、再勤奋。

   



原载上海《歌剧》2008年9月